❶ 一般電梯有隔震裝置設計有哪些
(1)設計方案:建築結構的隔震設計,應根據建築抗震設防類別、抗震設防烈度、場地條件、建築結構方案和建築使用要求,與建築抗震的設計方案進行技術、經濟可行性的對比分析後,確定其設計方案。
(2)設防目標:採用隔震設計的房屋建築,其抗震設防目標應高於抗震建築。在水平地震方面,隔震結構具有比抗震結構至少高0.5個設防烈度的抗震安全儲備。豎向抗震措施不應降低。
(3)隔震部件:設計文件上應註明對隔震部件的性能要求;隔震部件的設計參數和耐久性應由試驗確定;並在安裝前對工程中所有各種類型和規格的部件原型進行抽樣檢測,每種類型和每一規格的數量不應少於3個,抽樣檢測的合格率應為100;設置隔震部件的部位,除按計算確定外,應採取便於檢查和替換的措施。
❷ 通力電梯的隔震裝置有哪些
主機底座上下緩沖墊,
2.轎底緩沖墊,
3.轎頂防晃墊
4.繩頭組合。
❸ 通力電梯的隔震裝置有哪些
設置在水泵的基礎上面,也就是水泵支座的下面,目的為減少水泵運行時產生的振動.
❹ 電梯的主要安全防護裝置有哪些
電梯的安全裝置
電梯安全保護系統一般由機械安全保護裝置和電氣安全保護裝置兩大部分組成。機械安全保護裝置主要有限速器和安全鉗、緩沖器、制動器、層門門鎖與轎門電氣聯鎖裝置、門的安全保護裝置、轎頂安全窗、轎頂防護欄桿、護腳板等;電氣安全保護有直接觸電的防護、間接觸電的防護、電氣故障的防護、電氣安全裝置等,其中一些機械安全裝置往往需要電氣方面的配合和聯鎖裝置才能完成其動作和可靠的效果。
為了防止由於電梯損壞或駕駛人員操作不當而發生事故,按國家有關規定,電梯都應裝以下必要的安全裝置。
1)剎車。控制電梯曳引機器部分起動停止的制動器,可使電梯的轎廂及時停止上升或下降;
2)限位開關。限止轎廂開到最高位置或最低位置不能繼續運行的裝置;
3)越程開關。轎廂行駛到最高位置或最低位置時,如限位開關失去控制,轎廂就會繼續上升或下降。為了防止轎廂沖頂或沉底,應裝置能切斷電源和不能自動復位的越程開關,並裝在機房內,而不能裝在井道內;
4)緩沖器。為了減少轎廂沖頂或沉底的能量,應裝設具有吸收運動機構能量並減少沖擊的緩沖器。同時,在緩沖器與轎廂觸碰處裝置橡皮或海綿,以減少其沖擊能量;
5)安全鉗。為了防止由於吊重鋼絲繩斷裂,繩槽打滑等導致轎廂突然墜落事故,應在轎廂上裝置能同時切斷控制電源和使轎廂停止下墜的安全鉗。沒有安全鉗的轎廂不可乘人或帶人。如是簡易電梯,應有防止人有轎廂內裝卸貨物時轎廂突然墜落的安全裝置(安全停止銷等);
6)限速器。為了防止行駛速度超過正常速度,凡三層以上(含三層樓)的乘人或帶人電梯,應裝速度控制器(二層以下(含二層樓)可不裝)、這種機構一般與安全鉗聯成一體;
7)安全門。為了防止人員頭、手、腳伸出井道和物件墜落豎道,乘載廂進出口應裝安全門。公共場所、家屬宿舍和有易燃易爆物的場所等使用的電梯,其豎道門應是封閉式,其轎廂應是滿門,井道(廳門)不低於1.8米高;
8)門電開關。為了防止由於豎道門、乘載廂門、轎頂門未關而發生事故,應在豎道門上和乘載廂門上裝置門電開關;
9)門聯鎖。為了防止有人把豎道門和乘載廂門開動進出或將頭、手、腳伸出而發生事故,應在豎道門和乘載廂門上(二個以上門)安裝門聯鎖;
10)安全接地裝置。為了防止因電器設備損壞,使電梯金屬結構部分帶電而發生觸電事故,在電器設備的金屬外殼和電梯的金屬結構上,應裝安全接地裝置,接地線應用多股電線,不可隨便利用中性線當作安全接地線使用,其接地電阻不大於4歐姆;
11)限速鋼絲繩開關。當限速鋼絲繩脫扣或斷繩時,可切斷電梯控制電源,使電梯不能開動;
12)電梯配重裝置。每台電梯必須具備配重裝置,其重量應達到吊物重量的40—50%。
電梯是載人和設備的垂直運輸工具,在電梯使用安全方面採取了很多措施。每台電梯都具備電氣和機械的多種安全保護裝置以確保電梯的安全運行。
❺ 通力電梯的隔震裝置有哪些
❻ 電梯轎底防跳膠墊是隔震裝置嗎
稱重裝抄置一般設在轎底,也有少數設在轎頂的上樑。基本結構是在底樑上安裝若干個微動開關(觸點)或重量感測器,當置於彈性膠墊上的活絡轎廂由於載荷增加向下位移時,觸動微動開關發出信號,或由感測器發出與載荷相對應的連續信號。利用微動開關的稱量裝置基本的結構是一個開關,在超載(超過額定載荷10%)時動作,使電梯門不能關閉,電梯也不能起動,同時發出聲響和燈光信號。所以也稱超載開關。在較簡單的調速電梯上還加裝一個50%額定載荷的開關,以判斷電梯是重荷運行還是輕荷運行。在重荷運行啟動時給電機輸入一個預負載電流,以避免啟動時發生轎廂瞬間下滑或上滑的現象。目前根據需要也有設多個開關,以發出輕載、半載、滿載、超載等多個檢出信號以供拖動控制和其他需要。隨著控制精度要求的提高,尤其群控電梯還需要有轎廂內負荷的實時信息用於調度,現在較高檔的電梯都使用了隨負載變化發出連續信號的重量感測裝置。感測器發出的信號經放大調零後,經比較器可輸出各種載荷信號供控制系統使用。
❼ 建築有隔震層,電梯怎麼處理隔震問題
目前建築抗震設計規范在附錄L中提出了針對砌體結構的隔震設計的簡化計算方法和主要隔震措施。可以參考進行驗算。不過若沒有可靠的廠家技術支持,還要慎重。
❽ 目前工程界最常用的基礎隔震系統是什麼
常用的結構隔震裝置大致由橡膠隔震軸承,滑動摩擦隔震軸承和粘性隔震軸承組成。結構隔震系統可以分類如下:
(1)基礎隔震:在基礎和上部結構之間安裝了隔震系統,以阻止地震作用傳遞到上部結構,並減少地震造成的破壞。該方法適用於大容量,大型高層房屋,目前的工程應用也比較廣泛。
(2)地板的隔震:也就是說,在基礎之上的上部結構的地板之間安裝了一個地震系統。該方法適用於危房翻新和抗震加固工程,廣泛用於橋梁工程。
(3)懸吊隔離:懸吊結構的全部或大部分質量,防止地面上的地震效應傳播到主體結構並起到隔離作用。此方法用於某些具有特殊地震要求的結構。
(4)局部隔震:在需要局部隔震的結構與主體結構之間安裝了隔震系統,以減少局部結構的地震反應。此方法適用於具有對工程結構重要的設備,設備和通信設備的結構,不適用於其他隔震方法。
(8)電梯的隔震裝置設計有哪些擴展閱讀:
結構對地震的反應有兩個基本規則。
(1)盡管地震的頻率成分很復雜,但地震能量通常集中在該頻率范圍內。
(2)結構的衰減越大,結構的地震響應越小。
地震設備還必須滿足一些要求。
(1)具有一定的柔韌性,可以延長結構周期並減小地震力。
(2)耗能能力。 這樣可以減少支撐表面上的相對變形,並在設計公差內控制結構的位移響應。
(3)具有恆定的剛度和屈服強度,該結構在正常載荷(風,制動力等)下屈服,並且不會產生有害的振動,從而保持了良好的工作性能。
❾ 高層建築隔震有哪些設計要求
(1)設計方案:建築結構的隔震設計,應根據建築抗震設防類別、抗震設防烈度、場地條件、建築結構方案和建築使用要求,與建築抗震的設計方案進行技術、經濟可行性的對比分析後,確定其設計方案。
(2)設防目標:採用隔震設計的房屋建築,其抗震設防目標應高於抗震建築。在水平地震方面,隔震結構具有比抗震結構至少高0.5個設防烈度的抗震安全儲備。豎向抗震措施不應降低。
(3)隔震部件:設計文件上應註明對隔震部件的性能要求;隔震部件的設計參數和耐久性應由試驗確定;並在安裝前對工程中所有各種類型和規格的部件原型進行抽樣檢測,每種類型和每一規格的數量不應少於3個,抽樣檢測的合格率應為100;設置隔震部件的部位,除按計算確定外,應採取便於檢查和替換的措施。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500萬次地震,大多數地震都需靈敏的儀器才能測量到,而人能直接感知的也就大約佔1%左右。我國是多地震國家,地震區分布廣大,歷次大地震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損失。
建築物除了承受豎向荷載外,還要承擔風和水平地震荷載的作用,建築物越高,這個水平荷載效應就越明顯。我國41%的國土、50%以上的城市位於地震烈度7度以上的地區,面臨的地震災害形勢非常嚴峻。地震是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突發性的自然災害之一,對人類社會造成很大的危害:1976年唐山發生的7.8級強烈地震,傾刻間,百餘萬人口工業城市被夷為平地,造成24.2萬人死亡,16.4萬餘人重傷。自1900年有記錄以來,我國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佔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化使人口和財富高度密集,強烈地震造成的傷亡和損失將越來越大,地震後的修復和城市的復興就越有難度,對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沖擊也將更為劇烈。
❿ 隔震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根據建築抗震設計規范[附條文說明] GB 50011-2010(附2016年修訂版)第12.1.3條
建築結構採用隔震設計時應符合下列各項要求:
1 結構高寬比宜小於4,且不應大於相關規范規程對非隔震結構的具體規定,其變形特徵接近剪切變形,最大高度應滿足本規范非隔震結構的要求;高寬比大於4或非隔震結構相關規定的結構採用隔震設計時,應進行專門研究。
2 建築場地宜為Ⅰ、Ⅱ、Ⅲ類,並應選用穩定性較好的基礎類型。
3 風荷載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載標准值產生的總水平力不宜超過結構總重力的10%。
4 隔震層應提供必要的豎向承載力、側向剛度和阻尼;穿過隔震層的設備配管、配線,應採用柔性連接或其他有效措施以適應隔震層的罕遇地震水平位移。
說明:在隔震設計的方案比較和選擇時仍應注意:
1 隔震技術對低層和多層建築比較合適,日本和美國的經驗表明,不隔震時基本周期小於1.0s的建築結構效果最佳;建築結構基本周期的估計,普通的砌體房屋可取0.4s,鋼筋混凝土框架取T1=0.075H3/4,鋼筋混凝土抗震牆結構取T1=0.05H3/4。但是,不應僅限於基本自振周期在1s內的結構,因為超過1s的結構採用隔震技術有可能同樣有效,國外大量隔震建築也驗證了此點,故取消了2001規范要求結構周期小於1s的限制。
2 根據橡膠隔震支座抗拉屈服強度低的特點,需限制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載,結構的變形特點需符合剪切變形為主且房屋高寬比小於4或有關規范、規程對非隔震結構的高寬比限制要求。現行規范、規程有關非隔震結構高寬比的規定如下:
高寬比大於4的結構小震下基礎不應出現拉應力;砌體結構,6、7度不大於2.5,8度不大於2.0,9度不大於1.5;混凝土框架結構,6、7度不大於4,8度不大於3,9度不大於2;混凝土抗震牆結構,6、7度不大於6,8度不大於5,9度不大於4。
對高寬比大的結構,需進行整體傾覆驗算,防止支座壓屈或出現拉應力超過1MPa。
3 國外對隔震工程的許多考察發現:硬土場地較適合於隔震房屋;軟弱場地濾掉了地震波的中高頻分量,延長結構的周期將增大而不是減小其地震反應,墨西哥地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01規范的要求仍然保留,當在Ⅳ類場地建造隔震房屋時,應進行專門研究和專項審查。
4 隔震層防火措施和穿越隔震層的配管、配線,有與隔震要求相關的專門要求。2008年汶川地震中,位於7、8度區的隔震建築,上部結構完好,但隔震層的管線受損,故需要特別注意改進。
http://www.zzguifan.com/webarbs/book/276/2254760.shtml 12.2 房屋隔震設計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