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圖所示是某實驗室測定黃鐵礦中硫元素的質量分數的裝置:實驗時有如操作A.以均勻的速度不斷鼓入空氣,
()裝置圖實驗過程分析可知,是利用空氣中的氧氣和黃鐵礦反應生成二氧化硫,被含有澱粉的水溶液吸收,通過碘單質的溶液滴定到澱粉變藍計算生成二氧化硫的含量,實驗操作為連接裝置,檢查裝置氣密性,稱取研細的黃鐵礦樣品,放入硬質試管中部,不斷鼓入空氣,並將硬質試管中樣品加熱反應,用標准碘溶液滴定含澱粉的SO2的水溶液,分析標准寫出正確順序:CBDAE,
故答案為:CBDAE;
(2)裝置①中溶液是高錳酸鉀溶液與氫氧化鉀溶液的混合溶液,目的是為了吸收空氣中可能含有的二氧化硫氣體,避免對測定結果產生誤差;裝置②乾燥管中的氯化鈣是除去混有的水蒸汽,乾燥氣體的作用,
故答案為:除去空氣中可能含有的SO2等氣體;乾燥氣體;
(3)碘單質具有氧化性,可以氧化二氧化硫為硫酸,碘單質被還原為碘離子,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I2+SO2+2H2O=4H++SO42-+2I-,
故答案為:I2+SO2+2H2O=4H++SO42-+2I-;
(4)利用標准碘單質溶液滴定含澱粉和二氧化硫的無色溶液,碘單質滴入最後一滴溶液顏色由無色變化為藍色,且半分鍾內不褪色,證明二氧化硫全部反應,故答案為:當滴入最後一滴時溶液顏色由無色變為藍色,且半分鍾內不褪色;
(5)配製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標准碘溶液100mL時,必須用到的玻璃儀器有溶解需要的燒杯和玻璃棒,配製溶液需要的100ml容量瓶,轉移溶液需要的玻璃棒和燒杯,最後定容需要的膠頭滴管,
故答案為:燒杯、玻璃棒、100mL容量瓶、膠頭滴管;
(6)若稱得礦樣的質量為0.0900g,消耗標准碘溶液的平均體積為22.50mL濃度為0.0500mol?L-1,碘單質物質的量=0.0500mol?L-1×0.02250L=1.125×10-3mol;依據反應定量關系計算;
I2+SO2+2H2O=4H++SO42-+2I-;
1 1
1.125×10-3mol n(SO2)
n(SO2)=1.125×10-3mol
則該黃鐵礦樣品中硫元素的質量分數=
1.125×10?3mol×32g/mol |
0.09g |
❷ 如圖是麵粉爆炸的實驗裝置.(1)點燃蠟燭後,為什麼應立即並快速鼓入大量空氣(2)為防止爆炸,麵粉加
(1)點燃蠟燭後抄立即快速鼓入大量空氣的目的是使麵粉飛揚充滿裝置,利用燃著的蠟燭引燃麵粉,,使大量的麵粉迅速燃燒,並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的熱,使氣體的體積迅速膨脹從而引發爆炸; (2)根據爆炸的實驗原理可以知道,麵粉加工車間需要保持通風,使產生的面塵能夠及時的擴散出去而能夠有效的防止爆炸的發生. 故答案為:(1)使麵粉飛揚充滿裝置,利用燃著的蠟燭引燃麵粉,使大量的麵粉迅速燃燒,並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的熱,使氣體的體積迅速膨脹從而引發爆炸; (2)麵粉加工車間需要保持通風,使產生的面塵能夠及時的擴散出去而能夠有效的防止爆炸的發生. |
❸ 化學實驗中 鼓入空氣的目的是什麼
有兩種:
1:反來應前,把空氣通入源除雜和除水的裝置中,除去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使整套裝置充滿除去雜質和水的空氣,做保護氣,以致雜質和水不會影響實驗。
2:反應後,整個裝置中還充滿了反應生成的氣體,通入空氣,把生成的氣體趕出來,促進生成氣體的完全吸收。
❹ 一道高三化學實驗題
(1)D裝置的作用:防止空氣中的水蒸氣、二氧化碳進入C裝置
這是一個定量分析的實驗,通過A中Na2CO3產生的CO2被C中的鹼石灰吸收,測得這里的質量增加就是生成的CO2的質量,然後計算Na2CO3的純度。所以空氣中含有的少量CO2和H2O蒸汽若也被吸收,會造成測得的CO2質量偏大,即計算的Na2CO3的含量偏大。所以再加裝一個鹼石灰,可以防止空氣中的CO2和H2O對實驗的影響。
分液漏斗中「不能」用鹽酸代替稀硫酸進行實驗。
鹽酸HCl有揮發性,會使得生成的CO2中混有HCl,但是又很難除去,一般會用飽和NaHCO3溶液除去,但是會生成CO2,而導致測得的CO2質量偏大。若不除去,到了C中,HCl也會被鹼石灰吸收,導致測得的CO2質量偏大。
(2)實驗前稱取17.90g樣品,實驗後測得C裝置增重 8.80g,則樣品中Na2CO3的質量分數為:29.6%
C的質量增加就是生成的CO2的質量,而CO2都來自Na2CO3,關系是
Na2CO3 ------ CO2
106g------------44g
17.90x-----------8.80g
解得,x=
此處的數據有問題,建議再查查,可能是你沒把題目打清楚
1、如果只有Na2CO3和其它不生成CO2的雜質混合,是不是CO2的增重,或者原固體樣品的質量錯了。
2、還可能是Na2CO3與NaHCO3的混合物
這樣,解法略改,設NaHCO3質量為x,Na2CO3質量y
則,它們生成的CO2的總和為8.8g
x+y=17.9
x/84+y/106=8.8/44
解得,x=12.6g,y=5.3g
Na2CO3的質量分數=5.3/17.9=29.6%
(3)根據此實驗測得的數據,測定結果有誤差,因為實驗裝置還存在一個明顯缺陷是:缺少一個驅趕殘留二氧化碳氣體的裝置
這個實驗是定量實驗,所以對數據的測量要求較高,這里有2個缺陷
1是生成的CO2會殘留在裝置中,而沒有被C中的鹼石灰完全吸收,會導致C中增重偏少,即測得的CO2偏少。
2是裝置中原來存在的空氣中的CO2也會對測量的質量帶來影響
所以,這個實驗一般會在整個裝置的前面再加裝一個鼓氣的裝置,而鼓入的空氣則要先經過鹼石灰,就是將裝置中原有的空氣中的CO2先排盡,再反應,最後再鼓氣,將裝置中殘留的CO2都趕入C中被吸收,再測量C的增重就是較准確的CO2的質量了。
❺ 反應過程中鼓吹空氣怎麼操作
加一個較長的管子對准反應容器,然後用抽風機把空氣中的物質送到反應容器中,然後就可以了,看似簡單的操作,必須要特別小心,一定要按照科學的方法進行操作,不要盲目嘗試。
❻ 鼓入空氣的作用是什麼
1、反應前,把空氣通入除雜和除水的裝置中,除去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使整套裝置充滿除去雜質和水的空氣,做保護氣,以致雜質和水不會影響實驗。2、反應後,整個裝置中還充滿了反應生成的氣體,通入空氣,把生成的氣體趕出來,促進生成氣體的完全吸收。
❼ 化學實驗室用來鼓氣的裝置叫什麼
化學實驗室的一種儀器 用於鼓氣和移取溶液
❽ 某化學小組模擬工業生產製取HNO 3 ,設計如圖1所示裝置,其中a為一個可持續鼓入空氣的橡皮球.請回答下列
(1)裝置為實驗室制氨氣的實驗裝置,目的是製取氨氣,所以化學方程式為:2NH 4 Cl+Ca(OH) 2
故答案為:2NH 4 Cl+Ca(OH) 2
(2)1molNO 2 與液態水反應生成HNO 3 溶液和NO氣體放出熱量45.5kJ,熱化學方程式為3NO 2 (g)+H 2 O(l)=2HNO 3 (aq)+NO(g)△H=-136.5kJ?mol -1 ,兩種反應物,需加入一種物質的量來提高另一種物質的轉化率,改變溫度會改變平衡,對有氣體參加的反應,改變壓器平衡移動; 採取的措施:因反應是放熱反應,所以降低溫度平衡右移,二氧化氮轉化率提高;反應前後氣體體積減少,所以增大壓強平衡右移,二氧化氮轉化率提高;所以選AD; 故答案為:3NO 2 (g)+H 2 O(l)=2HNO 3 (aq)+NO(g)△H=-136.5kJ?mol -1 ;AD; (3)製得的二氧化氮氣體會轉化為四氧化二氮,形成化學平衡 2NO 2 ?N 2 O 4 ,正向是放熱反應,二氧化氮氣體是紅棕色,四氧化二氮是無色氣體,所以放入冰中溫度降低,平衡右移,混合氣體顏色變淺;故答案為:顏色變淺; (4)濃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乾燥與之不反應的氣體,同時吸收過量的氨氣;故答案為:乾燥氣體,吸收多餘的NH 3 ; (5)利用濃氨水分解製取氨氣,故答案為:加熱濃氨水製取NH 3 ; (6)當氣球膨脹時,說明燒瓶內的氣體壓強減小,即氨氣被無水氯化鈣吸收,故答案為:氣球膨脹. |
❾ 向裝置中鼓入空氣的球叫什麼
吹氣球 又叫皮老虎
❿ 高中化學「噴泉實驗」具體內容是什麼
要注意的地方:噴泉來實驗成功的自關鍵是:
①盛氣體的燒瓶必須乾燥,否則甁中有液體,會使瓶口留下空氣,形成的噴泉壓力不大(噴泉「無力」)
②氣體要充滿燒瓶;
③燒瓶不能漏氣(實驗前應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④所用氣體能大量溶於所用液體或氣體與液體快速反應。
某同學用HCl氣體做噴泉實驗時,噴入燒瓶內的水不足燒瓶容積的1/3,其原因不可能是( )。
(A)燒瓶潮濕 (B)裝置氣密性不好(C)水裡沒有加石蕊試液 (D)燒瓶內未集滿HCl
噴泉實驗失敗的原因很多,要弄清本質進行大膽假設。很明顯(A)(B)(D)都能使噴入燒瓶內的水不足燒瓶容積的1/3,所以答案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