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液體比熱容實驗怎麼求待測液體的比熱容
可以採用溶解熱測定裝置,用電解法測定液體的比熱容。在用保溫杯做成的量熱計中裝有
電阻為R的電熱絲,若電熱器的兩端電壓為U,電流為I,通電時間為t,則電熱器放出的熱量為:
Q=I²Rt=IUt
若向量熱計中加某已知熱容為C1、質量為m1的液體A,加熱後使得量熱計的溫度升高△T1。假定損失的熱量可以忽略,即全部熱量用於提高量熱計及其內部液體的溫度。則可寫出如下熱平衡式:
IUt1=C1△T1+C計△T1
式子中C計為量熱計的熱容,即除液體以外,使體系溫度上升1k所需的熱,量綱為J·K-1·kg-1;△T1為絕熱溫升。用上式可計算出量熱計的熱容C計。
測定某未知溶液X的熱容時,將未知溶液加入量熱計中用同樣的方法進行試驗,同樣可以寫出:
IUtx=Cx△Tx+C計△Tx
將C計、絕熱溫水升△Tx、電壓U、電流I和通電時間為tx代入上式即可計算出所測液體的熱容Cx
Ⅱ 溶解熱測定的方法有哪些
物質的溶解熱可用各種不同類型的量熱器直接測量,測得的結果實際上是積分溶解熱.根據不同濃度下的積分溶解熱數值,可利用作圖法求得微分溶解熱.具體方法是以積分溶解熱作縱坐標,溶質的摩爾數作橫坐標,繪出熱效應曲線,曲線上任一點的正切,便是該濃度下溶質的微分溶解熱.
Ⅲ 測量物質反應是吸熱還是放熱的實驗裝置,利用此
溶解熱測定 實驗裝置可以測定放熱反應熱效應,通過比較溶劑溶解前後的溫度差異版,然後根據Q=CmΔt來求權出熱量的轉化值,不過這樣導致散失的熱量無法統計,可以定性分析,但不是用於定量分析。
物質的溶解:
物質的溶解往往同時進行著兩個過程:一是晶格破壞,為吸熱過程;二是離子的溶劑化,為放熱過程。溶解熱是這兩種熱效應的總和。最終是吸熱還是放熱,則由這兩種熱效應的相對大小來決定。
本實驗在定壓、不做非體積功的絕熱體系中進行時,體系的總焓保持不變,根據熱平衡,即可計算過程所涉及的熱效應。
Ⅳ 溶解熱的概念
溶解熱指在一定溫度及壓力下(通常是溫度為298K,壓力為100kPa的標准狀態),一定質量的溶質溶解於溶劑中產生的熱效應。等於一摩爾的溶質溶解在大體積的溶劑時所發出或吸收的熱量。在等壓狀態下,溶解熱等同於焓值的變化,因此也被稱為溶解焓。
溶質的量為1摩爾時的溶解熱叫做摩爾溶解熱。
由於在純溶劑中或某一濃度的溶液中溶解相同物質的溶質嚴格說其溶解熱是不一樣的:
在保持濃度不變的條件下,大量溶液在溶解1摩爾溶質是的熱效應稱為微分溶解熱(differential
heat
of
solution)
由某一濃度c1加入1摩爾溶質使濃度變為c2的熱效應稱為積分溶解熱(integral
heat
of
solution)
在溶液中加入純溶劑所引起的熱效應稱為稀釋熱(w:heat
of
dilution)。稀釋熱也可分為積分稀釋熱和微分稀釋熱。
溶解熱對研究溶液性質和化工生產均有指導作用。
Ⅳ 溶解熱測定實驗中,為什麼在體系溫度高於室溫0.5度時加入第一份KNO3
由於KNO_3溶解於水中是吸熱反應,當加入KNO_3時系統溫度會降低,大約下降1℃。實驗設計在體系溫度高於0.5℃時加入第一份KNO_3,這樣實驗過程中高於室溫和低於室溫的時間大約各佔一半,可以認為裝置從環境中吸收的熱量和向外界放出的熱量大致相等,從而提高實驗的准確性。
Ⅵ 飽和蒸汽壓實驗過程中為什麼要防止空氣倒灌
1保護真空泵
2因為若混有空氣,測定結果便是液體蒸氣與空氣混合氣體的總壓力而不是飽和蒸汽壓.檢查方法,連續兩次排空氣後的U型管壓力計的讀數一致.如果空氣倒灌的話前面費那麼大功夫排空氣干什麼~
Ⅶ 溶解熱的測定裝置是否適用於放熱反應的熱效應求測
適用!只是會有熱量損失,故測量結果不精確
Ⅷ 在溶質溶解在溶劑中,什麼時候是放熱,是么時候是吸熱
物質溶解於水,通常經過兩個過程:一種是溶質分子(或離子)的擴散過程,這種過程為物理過程,需要吸收熱量;另一種是溶質分子(或離子)和溶劑(水)分子作用,形
實驗:溶解熱的測定
[1]成溶劑(水合)分子(或水合離子)的過程,這種過程是化學過程,放出熱量。當放出的熱量大於吸收的熱量時,溶液溫度就會升高,如濃硫酸、氫氧化鈉等;當放出的熱量小於吸收的熱量時,溶液溫度就會降低,如硝酸銨等;當放出的熱量等於吸收的熱量時,溶液溫度不變,如鹽、蔗糖。
物質溶於水時,都要吸收大量的熱。例如把硝酸鉀或硝酸銨溶解在水裡,就會發現溶液的溫度顯著降低。
另一些物質溶於水的時候,會放出大量的熱,例如把苛性鈉溶解在水裡,或者把濃硫酸緩緩地倒進水裡,就會發現溶液的溫度顯著升高。
物質溶解時,為什麼會有吸熱或放熱的現象呢?
這是因為:物質溶解,一方面是溶質的微粒——分子或離子要克服它們本身的相互之間的吸引力離開溶質,另一方面是溶解了的溶質要擴散到整個溶劑中去,這些過程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物質溶解時,要吸收熱量。溶解過程中,溫度下降原因就在於此。
如果溶解過程只是單純的擴散,就應該全是吸熱的,為什麼還有的放熱呢?原來,在溶解過程中,溶質的微粒——分子或離子不僅要互相分離而分散到溶劑中去,同時,溶解於溶劑中的溶質微粒也可以和溶劑分子生成溶劑化物(如果溶劑是水,就生成水合物)。在這一過程里要放出熱量。
因此,物質溶解時,同時發生兩個過程:
一個是溶質的微粒——分子或離子離開固體(液體)表面擴散到溶劑中去,這一過程吸收熱量,是物理過程;
另一個過程是溶質的微粒——分子或離子和溶劑分子生成溶劑化物並放出熱量,這是化學過程。
這兩個過程對不同的溶質來說,吸收的熱量和放出的熱量並不相等,當吸熱多於放熱,例如硝酸鉀溶解在水裡的時候,因為它和水分子結合的不穩定,吸收的熱量比放出的熱量多,就表現為吸熱,在溶解時,溶液的溫度就降低。反之,當放熱多於吸熱,例如濃硫酸溶解在水裡的時候,因為它和水分子生成了相互穩定的化合物,放出的熱量多於吸收的熱量,就表現為放熱,所以溶液的溫度顯著升高。
一種物質溶解在水裡,究竟是溫度升高還是降低,取決於溶解過程中兩種過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多少用Q放代表溶質微粒擴散所吸收的熱量,用Q吸代表溶質微粒水合時放出的熱量。若:
Q吸>Q放
溶液溫度下降
Q吸<Q放
溶液溫度升高
Q吸≈Q放
溶液溫度無明顯變化
溶質溶解過程的熱量變化,我們可以用儀器測得。
上面說的是單純的溶解過程,我還要補充一點將是如果溶質在溶液中要發生電離或水解(例如各種電解質),同時又要吸熱。而像生石灰溶解於水要與水發生反應,放出大量的熱屬於比較特殊的情況,不能僅理解為溶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