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油化工工程公司的科技英傑
陳俊武,男,中國科學院院士,公司技術委員會主任。1927年3月出生,福建省長樂縣人。1948年北京大學化工系畢業。陳院士是我國煉油催化裂化工程技術的奠基人。六十年代,他擔任了我國第一套60萬噸/年流化催化裂化裝置設計師,指導設計了我國第一套120萬噸/年的催化裂化裝置,及時解決了催化劑損耗大的技術難題,並開創了國內首次大型流態化工業測試技術,因此他在1978年獲得科學大會獎。七十年代,他指導設計了我國第一套同軸式催化裂化工業試驗裝置,並於1982年在蘭州煉油廠工業化放大成功,此項技術198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2年,陳院士擔任中國石化總公司催化裂化技術攻關組組長,組織科研、設計、煉油等單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關,成功地開發了國家「六五」攻關重點項目「大慶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 1987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0多年來,他先後主持過多個煉油廠的總體設計,指導過上百套煉油裝置設計,尤其對流化催化裂化工程技術的開發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陳院士一直是我國煉油工程技術的帶頭人之一,為我國煉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1995年,陳俊武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汪景礪,男,北京市人,1927年10月生,1949年北京大學化工系畢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設計大師。六十年代,汪景礪從事油母頁岩製取頁岩原油技術開發,對當時中國天然原油還未大力開發前的能源利用做出了貢獻,受到了當時東北人民政府的重獎。1965-1974年,他擔任工廠設計師,完成了長嶺煉廠國內第一套獨創設計的躉船式碼頭,獲河南省科技進步獎。1972-1974年,擔任格爾木—拉薩輸油管線設計總負責人,受到西藏自治區政府和國家獎勵,該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國家優秀設計銀獎。他負責過洛陽煉油廠總體規劃及設計,先後主持審定了廣西煉油廠、重慶煉油廠、東北南輸管線等一批項目的技術經濟論證,審定了洛陽、廣西等一批煉油廠環境評價,為煉油廠設計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貢獻。他負責的石油化工廠環保(雜訊)預評價方法及應用軟體開發獲中國石化總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1988年負責約旦頁岩油試驗,獲中國石化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
葉杏園,男,浙江寧波人,1934年2月生。1956年浙江大學煤煉油設計專業畢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設計大師。 葉大師指導設計了我國當時國內單系列最大的洛陽石化總廠80萬噸/年加氫精製,擔任了我國第一套中壓加氫裂化裝置改造的項目負責人,在國內的煉油裝置首次實現了中壓加氫裂化,該項目分獲中石化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他還負責參與過茂名石化公司、南京煉油廠加氫裂化裝置的引進工作,成功地將上海石化總廠90萬噸/年加氫裂化裝置改造為能生產航空煤油的裝置,將揚子石化公司120萬噸/年加氫裂化裝置改造成200萬噸/年油、化、纖相結合的加氫裝置,為我國煉油化工裝置國產化創造了條件。八十年代後期,葉大師負責國家「七. 五」攻關項目——鎮海煉化新建80萬噸/年加氫裂化裝置國產化的設計,該裝置成套技術,分獲石化總公司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項目工程設計,被評為全國第七屆優秀工程設計金質獎。九十年代初,葉大師擔任中石化總公司「八.五」十條龍攻關項目之一--大慶中壓加氫改質技術項目攻關組副組長,該項目1994年獲中石化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並被國際知名雜志譽為世界三大催化柴油改質技術之一。葉大師負責組織茂名渣油加氫處理(S-RHT) 「十條龍」攻關項目的設計與開發,2001年通過國家鑒定驗收,得到了集團公司及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認為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我國在含硫原油加工技術領域的一項空白。此項目 2001年獲石化總公司技術進步一等獎。
郝希仁(1942- ),男,山西大同人,國家設計大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郝大師1964年畢業於太原工學院。四十多年來,他曾參加過多項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的研發,主持完成了蠟油催化裂化、重油催化裂化、催化裂解等海內外四十多個煉廠、五十餘套裝置的工程開發和設計。他主持完成的我國規模最大的300萬噸/年蠟油催化裂化裝置,於1999年在鎮海煉化投產,能耗、產品收率、操作性能均達到了國內領先、世界先進水平,獲得了第十屆全國優秀設計銀獎、中石化優秀設計一等獎和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完成的大連石化350萬噸/年重油催化裂化裝置,解決了世界級大型裝置處理重油的技術難題,於2002年投入工業運行,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該裝置榮獲中石化優秀設計一等獎。自2000年以來,他作為攻關組主要成員,參與開發了降低汽油烯烴的MIP催化裂化工程技術。2003年在鎮海煉化1#催化裂化裝置改造中又實現了MIP-CGP技術的成功應用。僅鎮海煉化一套裝置每年就增加效益3億元。該技術獲中國石化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工程技術開發中,他作為第一發明人提出的2項專利已獲授權。多年來,他累計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1項、優秀設計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優秀設計獎5項,申請專利10項。為我國催化裂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技術、裝置規模達到世界級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注重人才培養和技術交流,合著專著1部,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技術論文16篇。曾先後獲得中國石化總公司有突出貢獻的科技管理專家、國家勞動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和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勞動模範等稱號。1997年開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目前,他仍然奮戰在我國石化工程建設的一線,主持著多個催化裂化新建及改造項目的設計工作,正致力於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我國催化裂化技術推出國門,走向世界。
❷ 地煉的三、山東地煉企業裝置
簡介:始建於 1988 年,其前身為山東省博興縣潤滑油脂廠,2000 年 12 月改 制為山東京博石化有限公司,2004 年更名為山東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現已 發展為一家以石油化工為主業,集石油煉制與後續化工為一體的大型民營企業。裝置:
30萬噸/年加氫裝置
80萬噸/年加氫精製及15000標方/小時制氫裝置
80萬噸/年柴油改質及配套15000標方/小時制氫裝置裝置
5000Nm³/h制氫裝置
80萬噸/年延遲焦化裝置
100萬噸/年延遲焦化裝置
65萬噸/年催化裂化及配套裝置
200萬噸/年催化裂化裝置及配套設施裝置
利用石油(煉廠)化工廢氣制甲醇裝置
7萬噸/年聚丙烯裝置
150萬噸/年高等級道路瀝青裝置
230萬噸/年高等級道路瀝青裝置
60萬噸/年汽油加氫脫硫清潔生產示範裝置
5萬噸/年直餾汽油芳構化裝置
100萬噸/年輕油改質制芳烴裝置及配套設施裝置
4萬噸/年干氣制乙苯裝置
6萬噸/年異丁烯裝置 簡介:位於山東省濱州市北部的陽信經濟開發區。佔地面積 1750 畝。該公 司是由山東濱化集團控股 70%的一家生產高等級道路瀝青的大型股份制企業。經 營范圍為石油天然氣、高等級道路瀝青、潤滑油的加工、銷售;化工原料及製品 的銷售、石化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
裝置:一期項目投資 3 億元已投入使用一套 50 萬噸/年高等級道路瀝青加工裝置及配套14萬立方米罐區和公用設施,裝置燃料油加工能力 150 萬噸/年, 利用進口燃料油生產高等級重交道路瀝青。 二期渣油綜合利用項目總投資 8 億人民幣, 包括 100 萬噸/年延遲焦化裝置、 60 萬噸/年油品改質和 10000Nm3/h 制氫裝置、3 萬噸/年酸性氣回收和 60 噸/小 時酸性水汽提裝置、50 萬噸/年高等級道路瀝青、15 萬 m3 罐區及其相關配套公 用工程項目。 三期項目包括重催、氣分、MTBE 及柴油加氫改質裝置、計劃 2010 年 10 月 份竣工投產。 簡介:前身是臨邑縣石油化工廠,始建於 1970 年,是一家以石油化工為主 業,集石油煉制與後續化工為一體的國有大型企業集團,是山東省 200 強企業、 全國千強企業之一,連續兩年躋身全國石油化工及石油製品行業百強企業。主要 產品有 90#汽油、93#汽油、0#柴油、-10#柴油、-20#柴油、液化氣、丙烯、丙 烷、聚丙烯、叔丁醇、MTBE、油漿、瀝青、叔戊烯、叔戊醇、苯、甲苯、二甲苯、 乙苯、苯乙烯、梅花玉器等,其工藝與質量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裝置: 裝置:常減壓,重油催化裂化、重油快速裂解、氣體分離、叔丁醇、MTBE、 聚丙烯、輕汽油醚化、芳構化、重交瀝青、叔戊烯、脫硫醇、柴油加氫等主要生 產裝置及相應的系統工程設施, 鑫和化工有限公司 簡介: 簡介:成立於 2001 年 10 月,距慶雲縣城 10 公里。佔地 400 畝總投資 2.8 億元,主要產品有:瀝青、蠟油、汽油、柴油等。 裝置:
裝置:常減壓裝置一套,10 萬噸催化裝置一套,8 萬噸 MTBE 氣體分離裝置 一套,年加工原油 40 萬噸。
❸ 國內常壓煉油裝置和催化裂化單套最大處理量的裝置是多大
目前國內最大的常減壓煉油裝置是惠州煉油項目第一套裝置(1200萬噸/年常減壓蒸餾)
我國最大的年350萬噸重油催化裂化裝置是廣西石化千萬噸煉油項目的核心裝置之一。目前同類裝置在國內僅有3套。
❹ 煉油廠都用什麼樣的催化裂化裝置難道同軸式兩器兩段再生就不能處理像120萬噸的年產量嗎
根據目的產品不同,有很多採用不同技術的催化裂化裝置。目前主流的是石科院的MIP-CGP技術,新建的大型催化裂化裝置多採用此技術。
120萬噸/年可以用同軸,同軸以KBR公司的技術較為典型。
❺ 跪求 石化鐵路運輸部
中國大型石油化工聯合企業。位於北京房山區。1967年動工興建。1969年第一期煉油裝置建成投產。後相繼建成一批利用煉油廠中副產品的化工裝置,成為石油化工聯合企業。1992年,有直屬單位31個。職工4.78萬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萬多人。佔地面積36平方千米。固定資產原值 53億元。生產裝置57套。原油加工能力 700萬噸。可提供各類油品 450萬噸;高壓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脂和順丁橡膠等有機合成材料55萬噸;苯酚、丙酮、乙二醇、間甲酚和烷基苯等有機化工原料100萬噸;化纖地毯年加工能力500萬平方米。產品達102種227個規格。
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位於北京西南房山區,是隸屬於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的特大型石油化工聯合企業,投產30年來,已累計實現利稅360億元,是由動力事業部、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環保事業部、建築安裝公司、設計院、聯營開發總公司為主的分公司、全資和控股子公司等二十多家企業組成。主營業務是水、電、蒸汽、氧氮供應、污水處理、污水回用;精細化工產品、建築安裝。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安裝、土建施工、檢維修職工隊伍;擁有一個現代化的教育培訓基地;擁有一個管理規范的社區服務體系。
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現擁有石油化工生產裝置88套,輔助裝置71套,可生產158種440個牌號的石油化工產品,原油加工能力為950萬噸/年, 乙烯生產能力為45萬噸/年,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乙烯生產商之一、 最大的塑料與樹脂生產商、最大的合成橡膠生產商、最大的基本有機化工原料生產商、最大的潤滑脂生產商,也是中國最大的化纖地毯生產商。燕化擁有4個控股子公司(包括一個境外上市公司、一個境內上市公司和兩個國內合資的公司),多個經改制設立的全資子公司,並有一批跨地區、跨行業的參股公司和關聯公司,公司總資產達到203億元。
燕化堅持名牌戰略,以技術進步為先導,以為客戶創造價值為宗旨,以科學管理為保障,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全面提高「燕山」品牌的競爭實力,在市場中贏得了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有333 項科技成果通過部市級以上鑒定,147項技術在國內外獲得專利權,科研成果的工業化應用率達到60%,擁有了一批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的自有技術。公司已有13個企業通過了ISO9000國際標準的認證,燕化三分之一以上的產品獲部級以上優質產品,二分之一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以下簡稱「燕山分公司」)坐落於北京市房山區,地處京廣線旁邊,具有十分便利的陸路、鐵路運輸條件。公司於2000年4月25日隨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重組設立,由煉油廠、研究院、物資裝備中心、鐵路運輸部、消防支隊、職業病防治所6個單位構成,主要業務為石油煉制、石油產品的儲運銷售、石油化工技術和催化劑的研究、開發。
燕山分公司是中國特大型燃料-潤滑油-化工原料型綜合性煉油企業之一,擁有30多套生產裝置。主要包括三大系統:
⑴三套常減壓蒸餾裝置能力為850萬噸/年。
⑵燃料油生產裝置。主要包括:三套重油催化裂化裝置,加工能力為400萬噸/年;中壓加氫裂化裝置,設計加工能力為130萬噸/年;寬餾份重整裝置,設計加工能力為60萬噸/年;鉑重整裝置,設計能力為15萬噸/年;天然氣制氫裝置,設計能力為2萬立方米/時;汽油加氫裝置,設計能力22萬噸/年;柴油加氫精製裝置,設計能力為100萬噸/年;氣體分餾裝置,設計加工能力為40萬噸/年。
⑶潤滑油裝置。主要生產裝置包括70萬噸/年丙烷脫瀝青裝置、52萬噸/年酮苯脫蠟裝置、兩套糠醛精製裝置、20萬噸/年潤滑油白土補充精製裝置、6萬噸/年石蠟加氫精製裝置。
燕山分公司每年可向社會提供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石蠟等33個品種75個牌號的石油化工產品;其中全精煉石蠟、60號食品蠟、石油甲苯、導熱油等產品獲得國家金獎或銀獎;有27種產品曾獲國家、部、市級優質產品稱號,產品暢銷全國各地,石蠟、甲苯等產品還遠銷歐、美、亞洲的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外用戶中享有較高的聲譽。汽油全部實現了高標無鉛化,汽油、柴油質量達到了歐洲Ⅱ號質量標准。銀催化劑產品在美國和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獲得了專利,其性能居世界領先水平。
燕山分公司擁有橡塑新材料合成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合成樹脂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兩個國家級技術開發和鑒定機構;擁有一支從事情報調研、實驗室研究、中間實驗、過程式控制制、設備開發以及工業化裝置基礎設計的科研開發隊伍,在石油化工催化劑、基本有機合成、高分子材料合成及應用、精細化工、水質處理、分析測試等領域具備了雄厚的科研開發能力。燕山分公司研究開發的YS系列銀催化劑在國內現有全部環氧乙烷/乙二醇裝置上得到工業應用,占國內市場的85%以上;鋰系橡膠聚合成套技術實現了向國內外的轉讓,水平均居國際先進水平。燕山分公司研究開發的SBS、溶聚丁苯橡膠SSBR、MTBE合成及裂解制異丁烯技術、己烯-1等成套生產技術具備了工業化生產條件,已經或者正在實現工業化產。
燕山分公司堅持走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立了HSE管理體系,實現了安全、健康、環境一體化管理,強化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全面達標管理,實施清潔生產、污水回用和治理污染源措施,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在生產能力不斷擴大、裝置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排放污染物總量逐年下降,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共同提高。
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地處北京市房山區,距北京市中心五十公里,與京石高速公路相鄰。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是隸屬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的特大型石油化工聯合企業,擁有石油化工生產裝置91套,輔助裝置71套,已生產158種440個牌號的石油化工產品,原油加工能力為85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為71萬噸/年,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乙烯生產商之一、最大的塑料與樹脂生產商、最大的合成橡膠生產商、最大的基本有機化工原料生產商、最大的潤滑脂生產商,也是中國最大的化纖地毯生產商。燕山石化公司除煉油部分隨中國石化股份公司境外上市外,還擁有兩個上市公司,其中一個境外上市公司(北京燕化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個境內上市公司(北京燕化高新技術股份公司),擁有兩個國內合資的公司,多個經改制設立的全資子公司,並有一批跨地區、跨行業的參股公司和關聯公司,公司總資產達到203億元。投產30年來,已累計實現利稅372億元,相當於國家為燕化總投資的10倍多。
燕山石化堅持品牌戰略,以技術進步為先導,以為客戶創造價值為宗旨,以科學管理為保障,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全面提高「燕山」品牌的競爭實力,以名牌的產品,名牌的服務,名牌的信譽,在市場中贏得了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很多產品的產量和市場佔有率居全國第一。燕山石化大力推進技術進步,有90%以上的裝置進行了技術改造,產品技術含量不斷提高;有333項科技成果通過部市級以上鑒定,147項技術在國內外獲得專利權,科研成果的工業化應用率達到60%,擁有了一批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的自有技術,開創了我國成套石化技術出口的先例。公司已有13個企業通過了ISO9000國際標準的認證,三分之一以上的產品獲部級以上優質產品,二分之一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燕山石化的發展目標是:通過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組織結構,提高企業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競爭力,把燕化建成一個專業化程度高、核心能力突出,技術創新力強、產品特色顯著,組織結構合理、業務流程簡潔,企業理念鮮明、富有團隊精神的現代化企業。
石油產品
燕山石化原油加工能力850萬噸/年,擁有我國最大的以重油和蠟油為原料的200萬噸/年重油催化裂化裝置,擁有我國第一套按全減壓渣油設計的80萬噸/年催化裂化裝置,標志公司催化裂化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燕山石化可生產32種65個牌號的石油產品,質量穩定可靠,深受用戶歡迎,60%的石蠟出口海外。為了滿足首都的環保要求,率先生產無鉛汽油,同時加快清潔燃料的開發,為首都市場提供清潔汽油、清潔柴油和車用液化氣,為還首都一片藍天做出了積極貢獻。
❻ 北京市燕山石化產品簡介
中國大型石油化工聯合企業。位於北京房山區。1967年動工興建。1969年第一期煉油裝置建成投產。後相繼建成一批利用煉油廠中副產品的化工裝置,成為石油化工聯合企業。1992年,有直屬單位31個。職工4.78萬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萬多人。佔地面積36平方千米。固定資產原值 53億元。生產裝置57套。原油加工能力 700萬噸。可提供各類油品 450萬噸;高壓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脂和順丁橡膠等有機合成材料55萬噸;苯酚、丙酮、乙二醇、間甲酚和烷基苯等有機化工原料100萬噸;化纖地毯年加工能力500萬平方米。產品達102種227個規格。
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位於北京西南房山區,是隸屬於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的特大型石油化工聯合企業,投產30年來,已累計實現利稅360億元,是由動力事業部、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環保事業部、建築安裝公司、設計院、聯營開發總公司為主的分公司、全資和控股子公司等二十多家企業組成。主營業務是水、電、蒸汽、氧氮供應、污水處理、污水回用;精細化工產品、建築安裝。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安裝、土建施工、檢維修職工隊伍;擁有一個現代化的教育培訓基地;擁有一個管理規范的社區服務體系。
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現擁有石油化工生產裝置88套,輔助裝置71套,可生產158種440個牌號的石油化工產品,原油加工能力為950萬噸/年, 乙烯生產能力為45萬噸/年,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乙烯生產商之一、 最大的塑料與樹脂生產商、最大的合成橡膠生產商、最大的基本有機化工原料生產商、最大的潤滑脂生產商,也是中國最大的化纖地毯生產商。燕化擁有4個控股子公司(包括一個境外上市公司、一個境內上市公司和兩個國內合資的公司),多個經改制設立的全資子公司,並有一批跨地區、跨行業的參股公司和關聯公司,公司總資產達到203億元。
燕化堅持名牌戰略,以技術進步為先導,以為客戶創造價值為宗旨,以科學管理為保障,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全面提高「燕山」品牌的競爭實力,在市場中贏得了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有333 項科技成果通過部市級以上鑒定,147項技術在國內外獲得專利權,科研成果的工業化應用率達到60%,擁有了一批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的自有技術。公司已有13個企業通過了ISO9000國際標準的認證,燕化三分之一以上的產品獲部級以上優質產品,二分之一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以下簡稱「燕山分公司」)坐落於北京市房山區,地處京廣線旁邊,具有十分便利的陸路、鐵路運輸條件。公司於2000年4月25日隨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重組設立,由煉油廠、研究院、物資裝備中心、鐵路運輸部、消防支隊、職業病防治所6個單位構成,主要業務為石油煉制、石油產品的儲運銷售、石油化工技術和催化劑的研究、開發。
燕山分公司是中國特大型燃料-潤滑油-化工原料型綜合性煉油企業之一,擁有30多套生產裝置。主要包括三大系統:
⑴三套常減壓蒸餾裝置能力為850萬噸/年。
⑵燃料油生產裝置。主要包括:三套重油催化裂化裝置,加工能力為400萬噸/年;中壓加氫裂化裝置,設計加工能力為130萬噸/年;寬餾份重整裝置,設計加工能力為60萬噸/年;鉑重整裝置,設計能力為15萬噸/年;天然氣制氫裝置,設計能力為2萬立方米/時;汽油加氫裝置,設計能力22萬噸/年;柴油加氫精製裝置,設計能力為100萬噸/年;氣體分餾裝置,設計加工能力為40萬噸/年。
⑶潤滑油裝置。主要生產裝置包括70萬噸/年丙烷脫瀝青裝置、52萬噸/年酮苯脫蠟裝置、兩套糠醛精製裝置、20萬噸/年潤滑油白土補充精製裝置、6萬噸/年石蠟加氫精製裝置。
燕山分公司每年可向社會提供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石蠟等33個品種75個牌號的石油化工產品;其中全精煉石蠟、60號食品蠟、石油甲苯、導熱油等產品獲得國家金獎或銀獎;有27種產品曾獲國家、部、市級優質產品稱號,產品暢銷全國各地,石蠟、甲苯等產品還遠銷歐、美、亞洲的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外用戶中享有較高的聲譽。汽油全部實現了高標無鉛化,汽油、柴油質量達到了歐洲Ⅱ號質量標准。銀催化劑產品在美國和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獲得了專利,其性能居世界領先水平。
燕山分公司擁有橡塑新材料合成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合成樹脂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兩個國家級技術開發和鑒定機構;擁有一支從事情報調研、實驗室研究、中間實驗、過程式控制制、設備開發以及工業化裝置基礎設計的科研開發隊伍,在石油化工催化劑、基本有機合成、高分子材料合成及應用、精細化工、水質處理、分析測試等領域具備了雄厚的科研開發能力。燕山分公司研究開發的YS系列銀催化劑在國內現有全部環氧乙烷/乙二醇裝置上得到工業應用,占國內市場的85%以上;鋰系橡膠聚合成套技術實現了向國內外的轉讓,水平均居國際先進水平。燕山分公司研究開發的SBS、溶聚丁苯橡膠SSBR、MTBE合成及裂解制異丁烯技術、己烯-1等成套生產技術具備了工業化生產條件,已經或者正在實現工業化產。
燕山分公司堅持走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立了HSE管理體系,實現了安全、健康、環境一體化管理,強化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全面達標管理,實施清潔生產、污水回用和治理污染源措施,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在生產能力不斷擴大、裝置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排放污染物總量逐年下降,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共同提高。
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地處北京市房山區,距北京市中心五十公里,與京石高速公路相鄰。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是隸屬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的特大型石油化工聯合企業,擁有石油化工生產裝置91套,輔助裝置71套,已生產158種440個牌號的石油化工產品,原油加工能力為85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為71萬噸/年,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乙烯生產商之一、最大的塑料與樹脂生產商、最大的合成橡膠生產商、最大的基本有機化工原料生產商、最大的潤滑脂生產商,也是中國最大的化纖地毯生產商。燕山石化公司除煉油部分隨中國石化股份公司境外上市外,還擁有兩個上市公司,其中一個境外上市公司(北京燕化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個境內上市公司(北京燕化高新技術股份公司),擁有兩個國內合資的公司,多個經改制設立的全資子公司,並有一批跨地區、跨行業的參股公司和關聯公司,公司總資產達到203億元。投產30年來,已累計實現利稅372億元,相當於國家為燕化總投資的10倍多。
燕山石化堅持品牌戰略,以技術進步為先導,以為客戶創造價值為宗旨,以科學管理為保障,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全面提高「燕山」品牌的競爭實力,以名牌的產品,名牌的服務,名牌的信譽,在市場中贏得了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很多產品的產量和市場佔有率居全國第一。燕山石化大力推進技術進步,有90%以上的裝置進行了技術改造,產品技術含量不斷提高;有333項科技成果通過部市級以上鑒定,147項技術在國內外獲得專利權,科研成果的工業化應用率達到60%,擁有了一批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的自有技術,開創了我國成套石化技術出口的先例。公司已有13個企業通過了ISO9000國際標準的認證,三分之一以上的產品獲部級以上優質產品,二分之一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燕山石化的發展目標是:通過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組織結構,提高企業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競爭力,把燕化建成一個專業化程度高、核心能力突出,技術創新力強、產品特色顯著,組織結構合理、業務流程簡潔,企業理念鮮明、富有團隊精神的現代化企業。
石油產品
燕山石化原油加工能力850萬噸/年,擁有我國最大的以重油和蠟油為原料的200萬噸/年重油催化裂化裝置,擁有我國第一套按全減壓渣油設計的80萬噸/年催化裂化裝置,標志公司催化裂化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燕山石化可生產32種65個牌號的石油產品,質量穩定可靠,深受用戶歡迎,60%的石蠟出口海外。為了滿足首都的環保要求,率先生產無鉛汽油,同時加快清潔燃料的開發,為首都市場提供清潔汽油、清潔柴油和車用液化氣,為還首都一片藍天做出了積極貢獻。
❼ 有沒有介紹石化工業的
一、我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裝備製造業已具有堅實基礎 石油、石油化工工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2001年,全國生產原油1.65億噸;原油加工量2.10億噸;生產乙烯480.67萬噸;生產化肥3396.52萬噸;生產合成材料1203.84萬噸,主要經濟指標居全國工業各行業之首。石油、石油化工工業的發展帶動了為其提供裝備的石油、石油化工設備製造業的發展。建國五十多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通過研製、開發、合作生產、引進技術,使我國石油、石油化工設備製造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建立起一個比較完整的製造體系。據統計,2001年行業中的石油和石油化工專用設備405家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現價)達134億元,利潤總額2.9億元,從業人員12.8萬人。 (1)石油鑽采設備製造體系已經形成 石油鑽采設備製造業是為陸地、沙漠、淺灘和海上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提供裝備。建國初期,石油基本依賴進口,而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製造業更談不上,全國只有幾家小廠生產一些石油設備零配件。經過五十年來的努力,已建成幾個比較集中的製造基地:以寶雞、蘭州、南陽等為主的鑽井設備基地;以上海、江蘇為主的石油工具基地;以江漢、四川為主的石油鑽頭基地;以西安為主的地球物理勘探設備基地;以濟南為主的石油鑽機專用柴油機製造基地。採油設備的製造分散在全國各地,東北地區較為集中。 全世界具有生產成套石油鑽機能力的國家不多,只有英國、俄羅斯、羅馬尼亞、英國、挪威等國家。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唯一能生產成套石油鑽機的國家,且已具備年生產1000-9000米系列成套鑽機120套左右能力。目前,生產成套石油鑽機企業已發展到八家。其中,國企四家:寶雞石油機械廠、南陽石油機械廠、江漢第四石油機械廠、勝利油田動力機廠;中外合資企業二家:蘭石國民油井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上海三高石油設備有限公司;民營企業二家:成都瑜宏石化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川油廣漢機械有限公司。2001年共生產銷售石油鑽機106台,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均是歷來最好水平。 採油采氣井口裝置已是我國的成熟產品,單油管採油井口裝置最高壓力可達105mpa,雙油管採油井口裝置最高壓力可達70mpa;機械採油設備已達到國際水平;生產適用於井筒直徑51/2〃-7〃,溫度為50℃-150℃,壓力為10mpa及以上各種規格成套電動潛油泵;鉤載60-120噸、修井深度為3600-7200米修井機;江漢石油鑽頭股份有限公司是亞洲最大的石油鑽頭生產企業,其能力為年產108個品種、23萬只鑽頭。 國內製造的油氣集輸設備規格齊全、質量過硬,如流量為750-3000米3/時、揚程90-550米的ks型離心輸油泵,pcl長輸管線壓縮機,800-1100mm口徑、4-10mpa球閥,直徑325-1420mm、壁厚6-16mm油氣集輸鋼管生產能力達上百萬噸,以及生產製造海洋油氣集輸單點系泊系統、浮式生產貯油船、穿梭油輪海底管道輸送系統和加壓設備等。 (2)石油化工設備製造業有了歷史性突破 五十年來,我國石油煉制工業一直走自主發展的道路,因而,帶動了煉油技術裝備的發展。目前,已可以製造500萬噸/年以上煉油廠成套設備、800萬噸/年常減壓蒸餾裝置、200萬噸/年以上重油催化裂化裝置、150萬噸/年加氫裂化裝置、200萬噸/年渣油加氫脫硫裝置、100萬噸/年延遲焦化裝置等。一些高難度設備,如加氫裂化和加氫精製裝置用的加氫反應器、高壓換熱器、高壓空冷器;加氫和重整裝置用的離心式循環氫壓縮機、50及80噸活塞力的往復式新氫壓縮機;催化裂化和延遲焦化裝置用的主風機、富氧壓縮機、高效旋風分離器、外取熱器、煙機以及重要的流程泵等都能製造。 曾幾何時,我國製造的小型化肥、中型化肥設備遍布全國各地,解決了當時對化肥的急需。這些化肥設備,由於其技術經濟指標已落後,逐漸被大型化肥設備淘汰。以30萬噸/年合成氨、52萬噸/年尿素為代表的大型化肥裝置的設備,包括關鍵設備:直徑2.8米的快活素合成塔、co2汽提塔、原料氣壓縮機、氨壓縮機、合成氣壓縮機、co2壓縮機等都已研製成功。 因此,我國的石油和石油化工裝備行業從滿足國內市場為主,到走出國門、融入國際市場,進入發展新階段的條件已經成熟,一定會大有可為。
❽ 國內各大煉廠的詳細介紹
⑴地處四川東部的南充煉油化工總廠是1999年從四川石油管理局南充煉油廠分離重組而成的,隸屬於國際上市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氣田分公司。擁有常減壓蒸餾、重油催化裂化、酮苯脫蠟(油)、異丙醇脫瀝青等13套煉油裝置以及配套輔助設施,目前原油加工能力為60萬噸/年。
⑵擬在廣西再建大型煉廠
記者另悉,中石化在華南區域擴張成品油產能的並不限於廣州石化一家,事實上旗下第二大的茂名煉油廠同樣在實施擴建工程,茂名煉油廠的產量擬從年產1350萬噸增長至年產1750萬噸。業內人士透露,中石化還向國家發改委提交了在廣西興建年產800萬噸的煉油廠計劃。
中石化還從長遠考慮,正在建設一條1691公里的輸油管,將廣東煉油廠的剩餘產量送到西南地區,以便應對西南區可能的市場缺口。目前,輸油管正在鋪設中,計劃明年完工。
⑶廣州石化為中石化下屬煉廠,是華南地區重要煉廠之一,目前年原油加工能力為770萬噸,全部加工進口原油。目前煉廠加工的原油品種多為中東原油,煉廠生產的汽柴油全部供應廣東市場。2003年10月,國家發改委批准了廣州石化煉油1000萬噸改擴建項目可研報告。該項目在改造廣州石化現有5套裝置的基礎上再新建5套裝置,總投資超過30億元,使廣州石化的煉油年加工能力達到1000萬噸。為了與煉油裝置擴建工程配套,廣州石化旗下的廣州乙烯新一輪80萬噸/年規模的擴產改造工程即將啟動。
目前煉廠正在進行千萬噸級改擴建,預計下半年竣工。屆時,廣州石化將繼浙江鎮海、廣東茂名、南京金陵等地之後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1000萬噸大煉廠。
⑷茂名石化
茂名石化隸屬中石化,位於廣東省茂名市,其原油年加工能力為1350萬噸,為華南地區第一大煉廠,主要加工進口中東高硫原油,成功首煉科威特原油,加工原油種類達到85種,居國內首位。其成品油主要銷往中國西南和華南地區,茂名石化2005年原油的實際加工量排名全國第二。1#催化裝置(100萬噸/年),2號常減壓裝置(設計能力為250萬噸/年),加氫裂化裝置(設計能力為250萬噸/年)。高密度聚乙烯(HDPE)/線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切換裝置的生產能力將從現在的17.5萬噸/年增加到27萬噸/年。23.1萬噸/年苯、甲苯和混合二甲苯(BTX)、10萬噸/年苯乙烯單體(SM)、10萬噸/年乙二醇(MEG)、10萬噸/年高密度聚乙烯、16萬噸/年聚丙烯(PP)、5萬噸/年丁苯橡膠(SBR)和5萬噸/年甲基叔丁基醚(MTBE)。
⑸東興煉廠隸屬中石化,地處廣東湛江,前身是一家合資企業,2002年3月被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收購,成為其直屬管理的煉油企業。原有原油加工能力為200萬噸/年,於2005年初擴建後一次性原油加工能力達到500萬噸/年,幾乎全部加工進口原油。
中山天乙目前擁有一套120萬噸/年減壓蒸餾裝置和一套50萬噸/噸焦化裝置。該廠一套50萬噸/年的催化裂化裝置和一套8萬噸/年的氣體分離裝置已經基本完工,正在進行管道吹掃,預計5月初有望開車投產。業內人士指出,中山天乙即將完工的催化裂化裝置在廣東小煉廠中尚屬首例。
業內人士分析,隨著國際直餾油原料價格上漲、燃料油消費稅新政等沖擊接踵而至,廣東部分小煉廠為增加出率和收益,不約而同地進行深加工裝置投資,如佛山華鴻、東莞華陽等已建成的焦化裝置,佛山瑞豐擬建加氫精製等等。
⑹福建煉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建煉化)是由中國石化股份公司和福建省石油化學工業公司各出資50%合資建設的石化企業,福建煉化目前的原油加工能力為400萬噸/年,以加工進口中東原油為主。150萬噸/年的催化裂化裝置是福建煉化唯一的一套催化裂化裝置。福建煉化隸屬中石化,是我國東南地區重要煉廠,目前正進行煉油乙烯一體化改擴建項目工程,建成以後綜合加工能力將達到1200萬噸/年。該一體化項目由福建煉化公司、中石化、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公司合資建設,總投資268.21億元。項目興建完成後,福建煉廠將把其煉油能力由目前的400萬噸/年擴至1200萬噸/年,並新建年產80萬噸乙烯工程,建成東南沿海最大的石化基地之一。
⑺鎮海煉化
鎮海煉化隸屬中石化,位於浙江寧波鎮海區,目前其原油年綜合加工能力達到2000萬噸左右,原油綜合加工能力1850萬噸/年,含硫原油加工能力達到1200萬噸/年,為華東乃至全國最大的煉化一體化煉廠,以加工進口原油為主。鎮海煉化重油催化裂化裝置年設計能力為180萬噸/年。煉廠一號常減壓蒸餾裝置年設計能力為500萬噸/年。鎮海煉化的90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180萬噸/年柴油加氫裝置和150萬噸/年延遲焦化裝置。
⑻高橋石化
高橋石化隸屬中石化,位於上海浦東,目前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為1130萬噸,為國內少數千萬噸煉廠之一,主要加工進口中輕質油,國內油主要加工大慶油和海洋油。高橋石化是目前中石化下屬煉廠中批量生產清潔柴油和98#汽油的少數幾家煉廠之一。高橋石化3號常減壓裝置設計生產能力為800萬噸/年。1號催化裝置的加工能力為90萬噸/年。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該煉廠2004年的液化氣產量為41萬噸,名列全國第七,在華東僅次於鎮海煉化和揚子石化。高橋石化擁有處理能力30萬噸/年的潤滑油加氫裝置,於2004年11月底建成投產。
⑼上海石化
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石化)是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位於上海市西南部的金山區,是華東地區重要的煉化一體型企業,也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集油、化、塑、纖為一體的綜合性石油化工企業之一,目前年原油加工能力為1680萬噸,全部加工進口原油。該廠作為我國目前最大的乙烯生產商,乙烯年加工能力為95萬噸。上海石化是化工型煉廠,而且其合資的上海賽科乙烯項目已於今年6月29日正式投入商業運行。其瀝青裝置生產能力為50萬噸/年。2號常減壓裝置設計能力為560萬噸/年。280萬噸/年的1號常減壓裝置。
⑽金陵石化隸屬中石化,位於江蘇省南京,目前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為1300萬噸(現綜合配套加工能力為800萬噸/年,其中含硫原油的加工能力為400萬噸/年)。進口原油占原油加工量的2/3,是國家指定的加工含硫原油的基地之一。3#常減壓裝置能力為800萬噸/年,1#加氫裂化裝置能力為100萬噸/年。
⑾揚子石化隸屬中石化,年原油綜合加工能力為800萬噸,為華東地區重要的煉化一體型企業。
⑿江蘇泰州煉廠新建的150萬噸/年CDU因技術原因將推遲至9月份投產。該煉廠在泰州縣高港區投資建設年加工能力為300萬噸的燃料油生產項目,一期工程一套150萬噸/年的原油蒸餾裝置(CDU)原計劃今年8月份建成投產。新建的位於高港區的一套150萬噸/粘的重油加工裝置將於11月25日投入生產。
新裝置由中石化和中海油合資建設,主要以海洋原油為原料,投產以後該廠每個月的燃料油產量將有望增加大約7萬噸。泰州煉廠隸屬中石化,泰州石化全稱江蘇泰州石油化工總廠,屬於江蘇陵光集團。現有原油加工能力350萬噸/年,主產重交瀝青、燃料油和甲乙酮等,與中國海洋石油合作,成立中海瀝青(泰州)有限公司,加工中海油產自渤海灣的海洋重質原油,如秦皇島32-6、蓬萊19-3等,因海洋重質原油為低硫原油,因此利用其生產的燃料油質量較好,產出的燃料油含硫小於1.00%,密度在0.97-0.98之間,為低硫環保型燃料。
⒀位於江蘇淮安的清江石化隸屬於中石化集團,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10萬噸/年,二次加工能力60萬噸/年。
⒁荊門石化隸屬中石化,地處湖北中部的荊門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500萬噸/年,加工進口原油和國產原油,為長江沿線主要煉廠之一。國內煉廠液化氣產量排名第十五位。120萬噸/年延遲焦化裝置是在原先60萬噸/年延遲焦化裝置基礎上擴建而成,2005年10月中旬投產。
延遲焦化裝置是以重油為生產原料,進一步深加工,出產汽油、煤油和柴油,同時副產石油焦,延遲焦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輕油的收率。
⒂九江石化隸屬中石化,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是華中地區重要煉廠,為中石化長江沿江主要煉廠之一,也是江西省境內唯一的大型石油化工企業,擁有500萬噸/年原油加工能力和年產10萬噸聚丙烯、30萬噸合成氨和52萬噸尿素的生產能力,主要加工國內的勝利油和部分海洋油。國內主要煉廠液化氣產量排名第二十六位。
⒃長嶺煉廠隸屬中石化,位於湖南省岳陽市,為中石化華中地區主要煉廠之一。目前,其原油年加工能力為500萬噸,主要加工勝利油田原油和進口原油,同時具備聚丙烯生產能力7萬噸/年。
⒄目前,巴陵石化公司在建的國內首套年產萬噸級SEBS(氫化SBS)新裝置即將全線開車。這套裝置,是同時被列為國家「863」計劃和總部「十條龍」的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建設這項工程,是巴陵石化公司調整產業結構,做精做強鋰系聚合物、環氧有機氯等核心業務,構築核心競爭力的舉措之一。
由於歷史原因,過去巴陵石化公司可謂典型的「小而全」,共有各類裝置54套,能生產10大類48個產品,平均每套裝置年生產能力僅5000噸。裝置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生產「大路貨」、競爭力差、虧損嚴重。
通過縮短戰線,凸顯主業,形成了以一個基礎(化工原料型原油加工裝置)、三大拳頭(鋰系聚合物、商品環己酮、環氧有機氯系列產品)為核心的產品格局。巴陵石化公司成為國內最大的鋰系聚合物、最大的商品環己酮以及惟一成龍配套的環氧有機氯系列產品生產企業。
隔膜鹼裝置由於設備老化、工藝落後、安全隱患多,一度被列入停產「黑名單」。去年,他們籌資900萬元對裝置進行技術升級,全部採用DCS系統控制,減輕了操作勞動強度,提高了裝置安全系數,燒鹼年產能可達4萬噸。
年產過萬噸的環氧樹脂裝置是在消化和吸收國內外生產技術的基礎上優化和改進的「精品」。通過對關鍵部位進行重點優化和技術創新,實現了產能增加、結構優化、質量提升、成本下降,贏利空間得到拓展,年增銷售收入近2億元,增效近1000萬元。
該公司全套引進的年產2.4萬噸環氧氯丙烷裝置含氯丙烷和氯丙烯兩個單元,其生產的氯丙烯占據國內同類產品市場的「半壁江山」。去年,通過對裝置進行改造,巴陵牌氯丙烯總產能超過5.3萬噸,產品質量能全面滿足農葯、有機化工、精細化工及醫葯等各行業的要求,裝置改造直接增效逾千萬元,企業在國內同行業的「龍頭」地位進一步鞏固。
通過結構調整,巴陵石化公司的環氧樹脂專用化、系列化、功能化生產技術和環氧氯丙烷清潔生產技術等開發也取得了重大進展。他們開發出的光固化塗料專用環氧樹脂,可完全頂替同類進口產品,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僅半年時間就新增利潤115萬元。同時,自主開發的高附加值的鄰甲酚醛環氧樹脂新產品質量達到進口同類產品水平,完全能頂替進口,市場前景看好,去年創效1000萬元。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SBS裝置,近年在結構調整中,成功實現了產量「五級跳」:1萬噸、3萬噸、5萬噸、7萬噸、12萬噸。該公司每次對裝置的動態結構調整,都有自主開發的新技術和新產品作為技術支持,技術進步對效益的貢獻率逐步增加。目前,他們已實現了5條生產線可同時生產不同牌號SBS的目標,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不同用戶在不同的時段里對不同牌號產品的需求,裝置生產完全走上了市場化軌道。
巴陵石化把持續提高SBS質量的方向定位在與世界同類優質產品媲美上,對影響產品質量的「瓶頸」問題進行招標攻關,解決了產品「黃變」和熔融指數難以控制等國際性難題,產品的主要技術指標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根據國內道路瀝青特點研製開發出針對性強、用量少、成本低的多個牌號的SBS專用道路瀝青改性料,在多個重點道路建設項目中得以成功應用,打破了國外產品壟斷。
在呈多元化、輻射式發展的產品結構調整中,巴陵牌SBS用途也得到廣泛拓展,至今已衍生出40多個牌號的混合粒料系列產品,產品應用覆蓋了製鞋行業、道路瀝青改性、塑料改性、防水卷材、黏合劑等多個領域。與此同時,巴陵石化公司還自主開發了技術含量高、附加值更高的SIS(苯乙烯—異戊二烯)新產品和更適宜聚合物改性的SEBS新產品工業化生產成套技術。
在持續創新這一巨大「引擎」的拉動下,巴陵石化已成為國內SBS生產線最多、能力最大、品種和牌號最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鋰系聚合物生產企業,擁有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的鋰系聚合物及其催化劑綜合技術。去年,巴陵牌SBS總產量達14.4萬噸以上,生產能力僅次於美國科騰聚合物廠(18萬噸/年),位居世界第二。
⒅武漢石化隸屬於中國石化集團,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為沿江5家煉廠之一,目前原油加工能力500萬噸/年,擁有25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一套、150萬噸/年常壓和80萬噸/年催化裂化聯合裝置一套、150萬噸/年重油催化裂化裝置一套,30萬噸/年的催化重整裝置一套,新建的15萬噸/年的芳烴抽提裝置已經竣工,目前進入油聯運測試階段。在2005年下班年啟動其800萬噸/年一次產能擴建項目和與之相配套的7套二次深加工設備建設。
⒆安慶石化提煉油種以中原、勝利油為主,進口油種約占原油總加工量的3成左右。中國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2003年安慶石化實際加工原油330.96萬噸。
⒇洛陽石化是河南省內最大的煉廠,是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直屬的國有特大型石油、化工、化纖一體化的石化企業,是我國中部地區大型石油化工基地。企業始建於1978年,1984年開工投產之後,邊生產邊建設,最終於1993年全面完成了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座單系列500萬噸/年的煉油工程建設。2000年9月,總投資64億元的洛陽化纖工程也全面建成投產。目前該煉廠現有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為800萬噸/年,以加工中原原油、塔里木原油、吐哈原油及進口原油為主,但之前因二次裝置配套不足,實際綜合加工能力僅約500萬噸/年左右。洛陽石化新建的一套延遲焦化裝置已於日前正式動工,該套裝置的年加工能力為140萬噸,預計在2007年第2季度將建成投產。
延遲焦化裝置是以常壓渣油為原料,深加工得到液化氣、汽油、柴油等輕質產品的一種煉廠常用生產裝置,可以大幅提高輕質油品的收率。
前不久,洛陽石化聚丙烯公司生產的「五層共擠雙向拉伸聚丙烯平膜(BOPP平膜)」被認定為河南省科學技術成果,榮獲了河南省科技廳頒發的「科學技術成果證書」。
洛陽石化2萬噸/年BOPP薄膜裝置主生產線全套工藝設備從法國DMT公司引進。該生產線採用「五層共擠」的先進生產工藝技術,可生產包裝膜、煙膜、電容膜等多種高檔薄膜產品,最高生產車速可達到450米/分鍾,薄膜厚度范圍為12微米~80微米。五層共擠雙向拉伸聚丙烯平膜是以該公司生產的聚丙烯薄膜JF300為原料,緊密結合市場需要而研發生產的、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
洛陽石化聚丙烯公司生產的BOPP平膜產品,現已銷往全國9個省、市,用戶反映良好。該產品的成功開發,填補了河南省薄膜市場同類產品空白,縮小了與國際同行業先進水平的差距,滿足了國內市場需求,提高了裝置國產化水平和產品檔次,產品結構得以改善,企業競爭能力不斷提升。
(21)濟南煉廠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隸屬於中石化,該廠始建於1971年,現有一次原油加工能力500萬噸/年;該煉廠主要加工勝利原油,而進口原油在其石油需求中的比例為20%左右。但其配套設施有所不足,二次加工能力只有350萬噸/年。
(21)中國藍星集團石化公司濟南長城煉油廠(簡稱長城煉油廠)原屬國家保留的82家地方煉油企業之一,始建於1972年,曾隸屬於濟南軍區以及濟南市石油化學工業局。後在2002年底被中國化工集團公司(ChemChina)下屬的中國藍星(集團)總公司收購。現有主要生產裝置有:年加工能力30萬噸/年的常減壓裝置、15萬噸/年的催化裂化裝置、4萬噸/年的瀝青裝置。油庫方面,該廠有原油罐4萬立方米,成品油罐3.4萬立方米,以及500立方米的液化氣罐。從2月底開始,啟動為期一個月的計劃性停產檢修。據稱,此次檢修是為了配合裝置的改建,期間該廠將對原有15萬噸/年的催化裝置改擴建,加工能力提升至17萬噸/年。
❾ 全面目前有多少套催化裂化裝置
中國石油有44套,分布在中石油26個煉化公司。初建設計能力為4175.0萬噸/年,改造後實際加工能力為5049.2萬噸/年,其中4套未開工,計140萬噸/年,2006年的總加工量為4518.93萬噸/年。
❿ 錦西石化公司的企業簡史
1939年,日本政府為了加緊對中國的佔領及為侵略蘇聯做准備,決定在中國境內建設工廠,仿效德國用煤做原料提煉人造石油或從東南亞掠奪天然原油煉制油品,以解決燃料不足的問題。1940年,日本陸軍省選定地處東北咽喉、交通便利的錦西五里河畔為廠址,建立「錦西燃料廠」。
1941年春,「錦西燃料廠」工程全面鋪開。
1943年末,常壓蒸餾裝置和焦油蒸餾裝置先後完工。
1944年,日立造船株式會社施工的一、二部低溫干餾爐完工,當年干餾煤10.2萬噸。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投降前夕,中村信男奉命破壞工廠,指示下級職員及日、韓工人將重要文件、圖表、賬目等燒毀,將主要機械設備毀壞。
1946年1月,國民黨政府經濟部委派接收委員孫越紀接管工廠,定廠名為「經濟部錦西燃料廠」。
1947年10月,在日籍、德籍工程師協助下第一次煉油,取名「國光」牌,煤油在錦州一帶出售,汽油被國民黨軍隊掠走。因戰亂,物價上漲,民不聊生,工人罷工此起彼伏。
1948年11月10日,錦西解放。12月末,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派朱子堅接管工廠,定廠名為「錦西煉油廠」。
1950年1月29日,錦西煉油廠改名為錦西化工廠,下設化工、煉油、機械和發電四個分廠。
1952年9月,成立東北石油五廠,轉入恢復性建設。
1953年,年加工能力3萬噸的熱裂化裝置恢復生產,煉制撫順石油一廠的蠟油。
1953年9月,年加工能力10萬噸的南熱裂化裝置開車投產。
1954年9月,年加工能力15萬噸的常減壓蒸餾裝置和精製裝置恢復生產。
1955年1月,煤低溫干餾車間成立。
1955年9月1日,石油工業部成立,東北石油五廠歸屬石油工業部管轄,定廠名為「石油工業部石油五廠」。
1959年5月28日,朱德委員長、董必武副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廠視察並作出重要題詞。
1960年6月,第一列大慶原油龍車抵達錦西,石油五廠成為全國第一個煉制大慶原油的企業。
1961年,開始建設北蒸餾裝置,於1962年投產。
1965年,加工能力由1961年的100萬噸跨入150萬噸,發展成為一座燃料——潤滑油——石蠟型煉油廠。
1966年至1968年,「停產鬧革命」的歲月里,沒有一套裝置停車,沒有一台設備停轉,「三老四嚴」起了重要作用。
1969年,-35#低凝固點坦克柴油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
1970年,南、北蒸餾技術改造,年加工能力達到200萬噸。
1971年至1973年,開始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全廠年加工能力達到450萬噸,跨入全國大型煉油企業之列。
1975年,在全國第一家煉制遼河原油。
1979年,加工原油392萬噸,創歷史新高。
1981年,北蒸餾再次改造,全廠年加工能力提高到500萬噸。
1983年,榮獲遼寧省「無泄漏廠」。
1984年2月25日,由於隸屬關系變化,更名為錦州石油化工公司錦西煉油廠。
1986年4月,由我國自行設計、製造、安裝的80萬噸/年催化裂化裝置破土動工。
1987年11月30日,80萬噸/年提升管式催化裂化裝置投料試車一次成功,創造了我國催化建設史上的最快速度。
1988年,錦西煉油廠跨入國家二級企業行列。
1989年6月26日,001號原油罐因雷擊引起巨大火災。三千餘名職工僅用兩個多小時就撲滅了這場大火,保證了安全生產。
1990年元旦,錦西煉油廠與錦州石化公司脫鉤,定名為錦西煉油化工總廠,隸屬於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這一年,首次出現了加工平價原油虧損的局面。
1991年7月29日,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災襲擊了總廠,全廠職工僅用7天時間全面恢復生產、一個月補回生產欠賬。
1992年9月17日,經國務院經貿辦等6個部委審定,總廠成為全國123家特大型企業之一。
1993年,中國500家最佳經濟效益工業企業評價揭曉,總廠在石油加工行業雄居榜首。同年,獲全國優秀企業「金馬獎」。
1994年,榮獲全國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
1995年,海輸工程管線全線鋪通,產品運輸實現公路、鐵路、水路「三路並舉」。
1996年,低壓瓦斯回收系統建成投用,兩套催化火炬「長明燈」的歷史結束。
1997年,住房制度改革在全廠鋪開,首批7872戶職工家庭擁有了100%住房產權。
1998年,總廠劃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1999年底,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實行重組改制、主輔分離,原企業分為上市部分——錦西石化分公司和未上市部分——錦西煉油化工總廠。
2000年,分公司投資7.75億元的60萬噸/年連續重整和100萬噸/年柴油加氫改質工程相繼開工;分公司重點環保項目——污水二期工程建設如期完成並投入使用。總廠提出了建設「能源、化工、儲運三大基地」的發展構想。
2001年4月20日,總廠能源基地的重點建設項目「煤代油」工程破土動工。該工程被企業職工稱為「希望工程、生命工程、凝聚工程、振興工程」。
2002年7月29日,分公司60萬噸/年連續重整和100萬噸/年柴油加氫改質裝置實現一次開車成功,為汽柴油質量升級,提高在國際市場盈利能力創造了條件;11月3日,總廠「煤代油」工程提前竣工並開車成功,實現了並網發電。同年,總廠、分公司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2003年,石化分公司實行扁平化管理,廢除分廠,成立10個車間。同年,總廠化工基地建設的起步項目碳酸二甲酯裝置竣工投產。
2004年,分公司煉油加工量突破600萬噸,實現歷史性跨越。10月11日,總廠化工基地龍頭裝置苯乙烯項目破土動工。同年,總廠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分公司QHSE管理體系順利通過國家認證機構的監督審核。
2005年,總廠、分公司榮獲「全國文明單位」殊榮。5月4日,分公司歐Ⅲ汽柴油提前進入北京市場。
2006年,分公司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3月5日,總廠苯乙烯裝置實現全面投產,「三大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分公司APS項目成功上線,MES和ERP項目開工。
2007年3月8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宣布,錦西石化分公司和錦西煉化總廠再次重組整合,對外統稱中國石油錦西石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