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試驗設計的三個基本要素及三個基本原則分別是什麼
【基本要素】
1.受試對象:是處理因素作用的客體,根據受試對象不同,實驗可以分為三類:動物實驗、臨床試驗、現場試驗。
2.處理因素:是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而施加的特定的實驗措施,又稱為受試因素。
3.實驗效應:是處理因素作用下,受試對象的反應或結局,它通過觀察指標來體現。
【基本原則】
1科學性原則
實驗是人為控制條件下研究事物(對象)的一種科學方法;是依據假設,在人為條件下對實驗變數的變化和結果進行捕獲、解釋的科學方法。 。
2.可行性原則
在實驗設計時,從原理、實驗實施到實驗結果的產生,都實際可行。
3.簡便性原則
實驗設計時,要考慮到實驗材料要容易獲得,實驗裝置簡單,實驗葯品較便宜,實驗操作較簡便,實驗步驟較少,實驗時間較短。
4.可重復性
重復、對照、隨機是保證實驗結果准確的三大原則。任何實驗都必須有足夠的實驗次數才能判斷結果的可靠性,設計實驗只能進行一次而無法重復就得出「正式結論」是草率的。
5.單一變數原則
不論一個實驗有幾個實驗變數,都應確定一個實驗變數對應觀測一個反應變數,這就是單一變數原則,它是處理實驗中的復雜關系的准則之一。
6.對照性原則實驗中的無關變數很多,必須嚴格控制,要平衡和消除無關變數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對照實驗的設計是消除無關變數影響的有效方法。
⑵ 探究實驗:設計一組對照試驗,探究並實施如何培養蒜苗和蒜黃 1、寫出探究實驗的實施步驟
對照試驗——
探究並實施如何培養蒜苗和蒜黃
提出問題:光對葉綠素的形成有影響嗎?
作出假設:光對葉綠素的形成有影響,有光才能形成葉綠素。培養蒜苗需要有光環境,培養蒜黃需要無光環境。
你是幾班的?
制定計劃:
材料用具:大蒜(取適量蒜瓣平均分成2份),濕土,黑塑料袋,2個容器。
實驗裝置:把濕土放入容器中,並把幾張黑塑料袋粘在一起(隔光效果更好)。
方法步驟:2份蒜瓣種入2個容器中,黑塑料袋蓋住其中1份,澆適量水。
實施計劃:按照上述試驗方案做實驗。
得出結論:光對葉綠素的形成有影響,有光才能形成葉綠素。培養蒜苗需要有光環境,培養蒜黃需要無光環境。
造出這2種現象的原因是光(有光和無光)
被老師說不管,我准備這樣寫
⑶ 為探究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某興趣小組設計如下實驗進行研究.實驗材料和用具:大廣口瓶、帶玻管的
(1)該實驗的自變數是光照強度,由不同的台燈控制,實驗中的無關變數是溫度、二氧化碳濃度和水分等.
(2)裝置中氧氣的釋放量由針筒的度數得到.
(3)該植物在50W的光強下,光合作用的速率是(5.0+5.3+5.0)×2÷3=10.2ml/h
(4)用此方法測得的光合速率表示的是凈光合作用,實際光合作用等於凈光合作用加呼吸作用消耗的,因為植物同時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所以該方法測得的光合速率比實際低.
(5)凡士林可以將葉片的氣孔阻塞,影響二氧化碳的吸收,從而導致光合作用減弱.
(6)需要使用同體積的植物模型和緩沖溶液作為對照,校正氣體的物理性膨脹產生的誤差.
故答案為:
(1)光照強度溫度、二氧化碳濃度等
(2)從針筒的刻度上
(3)10.2
(4)植物同時進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氣
(5)氣孔阻塞,導致二氧化碳攝入減少
(6)C
⑷ 研究白菜發芽率的實驗步驟
1、材料用具:隨機數100粒白菜種子,1個培養皿(直徑為10cm左右)、剪好的濾紙(或紗布),清水。
2、實驗裝置:在培養皿內墊上2—4層濾紙或紗布,加入適量的水,使濾紙或紗布濕潤,然後每個培養皿里均勻、整齊在擺上種子,再蓋上兩層濕潤的濾紙或紗布,在室溫下培養。
3、方法步驟:
(1)按照上面的實驗裝置進行種子發芽實驗。
(2)每天要檢查培養皿內紙的濕度,還要注意使培養皿內保持濕潤,不能有乾燥或水淹現象。
(3)每天都應在同一時間內將觀察到的萌發的種子數記錄在表中,連續觀察七天左右。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萌發的種子數
實施計劃:按照上述確定的計劃進行操作,定期觀察,及時記錄。
⑸ 為了探究酵母菌所進行的呼吸作用類型,請根據所給的實驗材料和用具設計實驗。
什麼原因?答案基本都解釋了問題吧.....
如果要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就要從消耗O2與釋放CO2的差值來看,若只進行有氧呼吸,則O2吸收量與CO2釋放量相同,若只進行無氧呼吸,則只放出CO2。
且底物為葡萄糖,有氧呼吸吸收的O2與放出的CO2量相同,無氧呼吸一定放CO2。
且裝置密封,內部氣體減少,必定會有液滴移動。................
不懂可以再追問........
⑹ 試驗設計的三個基本要素是什麼三個基本原則是什麼
實驗設計的三個要素
作為一種特定的研究方式,實驗法有著三對基本要素。分別是:
·實驗組與控制組;
·前測與後測;
·自變數與因變數。
任何一項實驗研究,一般都會涉及到這些基本要素。可以說,實驗研究的這三種基本要素,構成了實驗研究所具有的獨特的語言。
(1)自變數與因變數
自變數是引起其他變數變化的變數,故也稱作原因變數。而因變數則稱作結果變數。在實驗研究中,自變數又稱作實驗刺激(experimental stimulus),而因變數則往往是研究所測量的變數。實驗研究的中心目標是探討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其基本內容是考察自變數對因變數的影響,即考察實驗剌激對因變數的影響。與一般意義上的自變數有所不同的是,實驗中的自變數通常都是二分變數,即它通常只有兩個取值:有和無,即給予實驗刺激或不給予實驗剌激。
(2)前測與後測
在一項實驗設計中,通常需要對因變數(或結果變數)進行前後兩次相同的測量。第一次在給予實驗剌激之前,稱為前測(pretest)。第二次則在給予實驗剌激之後,稱為後測(posttest)。研究者通過比較前測和後測的結果,來衡量因變數在給予實驗刺激前後所發生的變化,反映實驗刺激(自變數)對因變數所產生的影響。這種測量既可以是一次問卷調查,也可以是一項測驗。
(3)實驗組與控制組
實驗組(experimental group)是實驗過程中接受實驗剌激的那一組對象。即使是在最簡單的實驗設計中,也至少會有一個實驗組。控制組(control group)也稱為對照組,它是各方面與實驗組都相同,但在實驗過程中並不給予實驗刺激的一組對象。控制組的作用是向人們顯示,如果不接受實驗刺激那樣的處理,那麼將會怎樣,與實驗組形成比較。在實驗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不僅觀察接受刺激的實驗組,同時他們也觀察沒有接受實驗剌激的控制組。並通過比較對這兩組對象的觀察結果,來分析和說明實驗刺激的作用和影響。
試驗設計的三個基本原則
(1)設置重復:同一處理在試驗中出現的次數稱為重復。重復的作用有二,一是降低試驗誤差,擴大試驗的代表性;二是估計試驗誤差的大小,判斷試驗可靠程度。
(2)隨機化:試驗單元的分配和各個試驗進行的次序都是隨機確定的,這個原理稱為隨機化。隨機化是試驗分析使用數理統計方法的基石。隨機排列是指處理安排到哪一個試驗單元是隨機的,不應受人的主觀意識所影響。
(3)局部控制:是將整個試驗空間分成若干個各自相對均勻的局部,每個局部叫做一個區組。將要比較的全部或部分處理安排在同一區組中,從而增加區組內處理間的可比性,這種用區組來控制和減少試驗誤差的方法,叫做局部控制。
⑺ 設計一個實驗,檢驗二氧化碳是否真的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某學生為了證明植物呼吸放出二氧化碳,設計了如圖的實驗裝置,其中綠色植物生長旺盛。將裝置在黑暗中放置了24小時後觀察結果。試分析: (1)該裝置放在黑暗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該實驗除必須在黑暗中完成外,還應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實驗中,有同學提出,需要同時進行另一組其他條件相同但不放植物的實驗。你認為有沒有意義?簡述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主要測試學生的理解能力、設計和完成實驗的能力,其知識載體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而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 【答案】(1)讓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①燒杯口及植物莖周圍、兩塊夾板之間要用凡士林密封;②不能見光,否則植物會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2)有意義。因為該實驗需要設立對照實驗,即有植物的燒杯內的石灰水因吸收植物放出的二氧化碳而變渾濁,而對照實驗中的石灰水不變渾濁。
為證實「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必須的原料」,某同學制定了下列實驗方案:⑴ 實驗目的(略)
⑵ 實驗材料和用具(略)
⑶ 實驗方法和步驟
① 用一適當大小的玻璃罩罩住一株生長正常的盆栽綠色植物和一杯NaOH溶液,密封不漏氣。
② 將上述植物及裝置放在暗室中飢餓,消耗掉葉片內貯藏的有機物。暗室內裝有綠色安全燈。
③ 飢餓一定時間後,自暗室中取出,照光若干小時,使其充分進行光合作用。
④ 取一片葉,放入盛有酒精的燒杯中,水浴加熱,是葉綠素溶於酒精中。
⑤ 將已脫綠的葉片取出,平鋪在一個培養皿內,用碘-碘化鉀溶液,檢測有無澱粉的特異顏色反映出現。
對照組:一樣的方法不過把NaOH換成水
⑻ 為研究兔紅細胞在不同濃度NaCl溶液中的形態變化,請根據以下提供的實驗材料與用具,寫出實驗思路,設計記
(1)實驗目的為研究兔紅細胞在不同濃度NaCl溶液中的形態變化,這個實驗的自變數為NaCl溶液的濃度,因變數為紅細胞的形態變化,所以需要設置不同梯度濃度的NaCl溶液.故實驗思路為:
①用1.5%的NaCl溶液和蒸餾水,配製出NaCl質量分數0.3%、0.6%、0.9%、1.2%、1.5%的溶液
②取6片載玻片,標記為1-6滴加,滴加適量且等量的紅細胞稀釋液滴在1-6號玻片上,再分別滴加等量的蒸餾水,0.3%、0.6%、0.9%、1.2%、1.5%的NaCl溶液.
③製成臨時裝片持續觀察紅細胞的形態變化,並做好記錄.
(2)該實驗的實驗原理是動物細胞的細胞質濃度相當於0.9%的NaCl溶液,在濃度低於0.9%的NaCl溶液中動物細胞會吸水膨脹,在濃度高於0.9%的NaCl溶液中動物細胞會失水皺縮,且濃度差越大,現象越明顯,但是一段時間後,形態又會恢復到原來形態,因為離子可以透過細胞膜.在清水中,動物細胞吸水過多而破裂.因而不同濃度NaCl溶液下兔紅細胞的形態變化表.
故答案為:
(1)實驗思路:
①用1.5%的NaCl溶液和蒸餾水,配製出NaCl質量分數0.3%、0.6%、0.9%、1.2%、1.5%的溶液
②取6片載玻片,標記為1-6滴加,滴加適量且等量的紅細胞稀釋液滴在1-6號玻片上,再分別滴加等量的蒸餾水,0.3%、0.6%、0.9%、1.2%、1.5%的NaCl溶液.
③製成臨時裝片持續觀察紅細胞的形態變化,並做好記錄.
(2)不同濃度NaCl溶液下兔紅細胞的形態變化表
組別/指標 | 細胞形態 | 原因 |
1 | 脹破 | 在蒸餾水中吸水過多脹破 |
2 | 膨脹後恢復 | 細胞液濃度大於外界濃度,細胞吸水膨脹,但是離子會進入細胞,一段時間後細胞內外濃度相等,細胞恢復形態. |
3 | 膨脹後恢復 | 細胞液濃度大於外界濃度,細胞吸水膨脹,但是離子會進入細胞,一段時間後細胞內外濃度相等,細胞恢復形態. |
4 | 正常 | 細胞液濃度等於外界濃度,細胞水分平衡 |
5 | 皺縮後恢復 | 細胞液濃度小於外界濃度,細胞失水皺縮,但是離子會進入細胞,一段時間後細胞內外濃度相等,細胞恢復形態. |
6 | 皺縮後不恢復 | 細胞液濃度小於外界濃度,細胞失水皺縮,但是細胞失水過多死亡,不再恢復 |
⑼ 初中生物實驗探究
實驗1 探索澱粉酶對澱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一、實驗目的
1. 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學反應的方法。
2. 探索澱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學反應。
二、實驗原理
澱粉和蔗糖都是非還原糖,它們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還原糖,還原糖能夠與
斐林試劑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磚紅色的氧化亞銅沉澱。
用澱粉酶分別催化澱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試劑鑒定溶液中有無還原糖,就可
以看出澱粉酶是否能催化這兩種化學反應。
三、材料用具
滴管、試管、火柴、試管架、溫度計、三腳架、石棉網、酒精燈、燒杯、質量分數為2%的
新鮮澱粉酶溶液、質量分數為3%的可溶性澱粉溶液、質量分數為3%的蔗糖溶液、斐林試劑
四、實驗過程(見書P47)物理實驗報告 ·化學實驗報告 ·生物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格式 ·實驗報告模板
五、討論
1.制備的可溶性澱粉溶液,必須完全冷卻後才能使用。為什麼?
2.兩支試管保溫時,為什麼要控制在60 ℃左右(低於50 ℃或高於75 ℃)?
3.如果2號試管也產生了磚紅色沉澱,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實驗2
【實驗目的】探究唾液澱粉酶對澱粉的消化作用
【實驗器材】燒杯,2個同樣大小的試管,適量的饅頭,足夠的水,唾液適量,碘酒
【實驗過程】1.將饅頭切成碎屑分別放入兩個試管中
2.在甲試管中倒入適量的水,在乙試管中導入適量的唾液
3.在燒杯中倒入約為37攝氏度的水,將試管放入,並保持水溫
4.10分鍾後,向試管內滴加碘液,觀察實驗結果
【試驗結果】
若甲、乙試管內碎屑都變藍,則唾液澱粉酶對澱粉沒有消化作用;
若乙試管內碎屑不變藍,甲試管內碎屑變藍,則唾液澱粉酶對澱粉有消化作用
實驗3
http://hi..com/zb18200708/blog/item/e5dc55dea5e96f15495403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