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小張利用這套實驗裝置

小張利用這套實驗裝置

發布時間:2022-09-15 14:10:21

⑴ 引力常量的測量

因為庫侖扭力計的發明,給英國科學家卡文迪西 (Cavendish, 1731~1810) 很好的啟示,解決了困擾他幾十年的問題,終於在1798年實驗成功把地球的質量給量出來了。()

地球那麼大,當然不可能發明一個秤把地球整個拿來秤,那卡文迪西究竟是怎麼秤出地球的重量呢?

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之後,他和當時的許多科學家都發現,利用萬有引力的公式,可以求出地球的質量來。

在這以前,已經有科學家提出過一種計算地球重量的辦法。

因為由地球半徑可以算出地球的體積是 1.08×1021立方米,若知道地球的密度,利用『質量=密度×體積』,就可以算出地球的質量。 這個想法看上去是很容易的,可是實際上卻行不通。因為科學家們發現,構成地球的各部份物質的密度不同,在整個地球中所佔的比例也不一樣,因此根本無法准確知道整個地球的平均密度是多少。所以,當時曾有一些科學家斷言,人類永遠無法知道地球的重量。

牛頓發現萬有引定律後,使這個稱地球重量的工作重新獲得了一線希望。

首先,牛頓分析了以下幾個數值:一個是地球對一個已知質量的吸引力,它實際上就是物體受到的重力,這很容易測得;一個是地球和物體之間的距離,這可以用地球的半徑近似代替;另一個關鍵的數值是萬有引力常量G,這個數值雖然當時還不知道,但是可以從在地面上直接測量兩個已知質量物體之間的引力而求出來。(原來牛頓先生並不知道G值的大小,那麼,G值是誰測量出來的呢?)

為了直接測出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牛頓精心設計了好幾個實驗,但是一般物體之間的引力非常微小,在實驗上根本測量不出來。

後來牛頓不得不失望地表示:想利用引力來計算地球質量,將永遠得不到結果。

牛頓在1727年去世以後,有一些科學家仍然繼續研究這個問題。

1750年,法國科學家布格爾(Pierre Bouguer,1698~1758)千里迢迢來到了南美洲的厄瓜多,他爬上了陡峭的肯坡拉索(Chimborazo山頂,沿著懸崖垂下一根長線,線的下端拴著一個鉛球。

他想先測量出垂線下的鉛球受到山的引力而偏離的距離,再根據山的密度和體積算出山的質量,進而求出萬有引力常量G來。可是,由於引力實在太小了,鉛垂線偏離的距離幾乎測量不出來,即使測出來也很不精確,布格爾的實驗仍然沒有成功。(請參見『沈慧君、郭奕玲編著:經典物理發展中的著名實驗,凡異出版社,p57~80 (引力常量的測定) 』)

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稱」出地球重量地人是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西 (Cavendish, 1731~1810),他是怎麼成功的?

卡文迪西在科學界頗有「怪人」的名氣。他是英國幾代大官僚的後裔,家庭非常富有,可是他穿著陳舊,不修邊幅,幾乎沒有一件衣服是不掉扣子的。他在自己家裡建立了實驗室和圖書館,雖然他穿著沒有條理,圖書館他卻整理得井井有序,大量的圖書都分門別類編上號碼,無論是誰借閱,甚至是自己閱讀,都要登記。

卡文迪西還在大學讀書的時候,就對「稱」出地球的重量這個問題發生了興趣。

他仔細分析了前人失敗的原因,認為主要是實驗方法不科學,要想在這個問題上取得突破,必須採取新的實驗方法。

1750年,劍橋大學有位名叫約翰·米歇爾的教授,他在研究磁力的時候,使用了一種巧妙的方法,可以觀察到很弱小的力的變化。卡文迪西得到這個消息後,立即上門請教。

米歇爾教授向年輕的卡文迪西介紹了實驗的方法。他用一根石英絲把一塊條型磁鐵橫吊起來,然後用力一塊磁鐵去吸引它,這時後石英絲就發生了扭轉,磁引力的大小就清楚的看出來了。卡文迪西從這里受到了很大啟發,他想,能不能用這個方法測出兩個物體間的微弱引力呢?

從米歇爾那裡回來後不久,卡文迪西仿製了一套裝置:在一根細長桿的兩端各安上一個小鉛球,做成一個像啞鈴似的東西;再用一根石英絲把這個「啞鈴」從中間橫吊起來。他想,如果用兩個大一些的鉛球分別移近兩個小鉛球,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啞鈴」一會在引力的作用下發生擺動,石英絲也會隨著扭動。這時候,只要測出石英絲扭轉的程度,就可以進一步求出引力了。(請參見『沈慧君、郭奕玲編著:經典物理發展中的著名實驗,凡異出版社,p57~80 (引力常量的測定) 』)

這個推論在理論上是成立的,可是卡文迪西實驗了許多次,都沒有成功。

原因在哪裡呢?還是由於引力太微弱了,比如兩個一公斤重的鉛球,當它們相距十厘米時,相互之間的引力只有百萬分之一克,即使是空氣中的塵埃,也能幹擾測量的准確度。因此,在當時的條件下,完全靠肉眼來觀察確定石英絲的微小變化,實驗難免會失敗。

時間就這么不知不覺地過去了幾十年。

1785年,庫侖提出庫侖定律(注1)。因為庫侖扭力計的發明,給卡文迪西 (Cavendish, 1731~1810) 很好的啟示,但是,用庫侖的方法,還是測不出萬有引力,因為萬有引力比電力小了將近40次方,儀器要更更更精密才行哪!

卡文迪西苦思冥想,怎樣能把石英絲的微小扭轉加以放大的方法?但一直都沒有結果。

直到1798年的一天,卡文迪西到皇家學會去參加一個會議。走在半路上,他看到幾個小孩子,正在做一種有趣的游戲:

他們每人手裡拿著一面小鏡子,用來反射太陽光,互相照著玩。小鏡子只要稍一轉動,遠處光點的位置就有很大的變化。

看到這里,忽然一個念頭閃過他的腦海,他聯想起了石英絲扭轉放大的問題,藉助小鏡子不是正好可以使其得到解決嗎?他抑制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掉頭跑回實驗室,重新改進了實驗裝置。他把一面小鏡子固定在石英絲上,用一束光線去照射它,光線被小鏡子反射以後,射在一根刻度尺上。這樣,只要石英絲有一點極小的扭轉,反射光就會在刻度尺上明顯地表示出來。卡文迪西把這套裝置叫做「扭秤」。

扭秤有很高的靈敏度,利用這套裝置,卡文迪西終於成功地測得萬有引力常量G是(6.754±0.041)×10-8 達因·厘米2 /克2 ,這個值同現代值(6.6732±0.0031)×10-8 達因·厘米2 /克2 相差無幾。根據引力常量,卡文迪西進一步算出了地球的重量是5.976×1024 公斤。

卡文迪西從十幾歲讀大學時開始提出這個問題,直到1798年用實驗方法「稱」出了地球的重量,整整五十年。距離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約100年。

⑵ (2010玄武區二模)某化學研究性學習小組在學習了「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基礎上,改進了教材中的

(1)氧氣是由於白磷燃燒而消耗的,所以要想使氧氣消耗的更充分一些,需要加入過量的白磷.
故答案為:過量(或足量)
(2)由於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五分之一,進入的水也是這一比例,則有b-a=(c-a)×

1
5
,化簡得:c+4a=5b
故答案為:c+4a=5b
(3)由於溫度的改變會影響水的進入,所以需要使集氣瓶溫度盡快降低至室溫,同時水也對吸收產物有一定作用.
故答案為:加快集氣瓶的冷卻;吸收(或溶解)白磷燃燒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4)酸性溶液能使石蕊試液變紅,所以可從這一角度分析問題.
故答案為:白磷燃燒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溶於水顯酸性(或五氧化磷與水反應生成酸等合理答案)

⑶ 在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小張用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1)在實驗中,用彈

(1)彈簧測力計要沿水平方向勻速拉動木塊,是為了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此時摩擦力的大小等於彈簧測力計對木塊拉力的大小;
(2)比較a和b兩圖實驗中木塊和木板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b圖中木塊的上方增加了一個砝碼壓力增加了,所以研究的是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的關系,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3)若要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的大小有關,就選擇a、b兩實驗比較;
(4)實驗中用到的方法是控制變數法;
故答案為:(1)二力平衡;(2)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3)a、b;(4)控制變數法

⑷ 小張同學採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做「研究平拋運動」的實驗。 (1)請將下列主要實驗步驟補充完整: A.

(1)同一位置水平(2)BACD (3)1.00

⑸ 小張利用如圖所示裝置,將故障車移到路旁。地面對車的摩擦力是車重的0.05倍

物體靜止,或者勻速直線行駛時,受力平衡.
汽車勻速行駛時受力平衡,就是摩擦力和拉力相等,
大小相等,F摩擦力=F拉力,方向相反.
摩擦力為車重的0.05倍,F摩擦力=0.05*G.
由上兩個等式可以得到,F拉力=0.05G,
所以車重G=F拉力/0.05=10000/0.05N=?
等於多少自己算吧!

⑹ 初中物理實驗題,請問(3)、(4)問怎麼答特別是第四題

自上而下(因為起始溫度為-10,說明溫度計1已經接觸一段時間了)

⑺ 小張同學採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做「研究平拋運動」的實驗.(1)請將下列主要實驗步驟補充完整:A.讓小

(1)為了小球平拋運動的初速度相等,則讓小球多次從斜槽的同一位置由靜止釋專放.
為了保證屬小球初速度水平,讓斜槽末端切線方向水平.
(2)實驗時先安裝器材,然後進行實驗,最後進行數據處理,實驗順序為:BADC.
(3)根據y=

1
2
gt2得,t=

⑻ 小張同學用下圖所示的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實驗後發現所測定氧氣的體積分數小於15.下列是小張同學


A、將紅磷改為木炭做此試驗時,由於木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燃燒即使能消耗裝置內氧氣,但又增加另一氣體二氧化碳,導致裝置內氣壓變化不大,水倒吸入裝置內的量就占不到其容積的

1
5
,無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故A 不正確.
B、如實驗裝置漏氣,紅磷燃燒即使能耗盡裝置內的氧氣,由於裝置漏氣,外部空氣也會進入裝置內也測不準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因此,實驗裝置漏氣,實驗過程中就會測定的氧氣含量低於
1
5
,故B正確.
C、由於紅磷的量不足,燃燒時就無法將瓶內氧氣沒有消耗完,水倒吸入裝置內的量就占不到其容積的1/5,無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故C正確.
D、裝置未冷卻至室溫就打開彈簧夾,這樣瓶內溫度較高,氣壓還沒降低到室溫標准,這樣水倒吸入裝置內的量就占不到其容積的
1
5
,也無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故D 正確.
故選A

⑼ 在探究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活動中

在探究「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活動中,提供以下器材:中間有溝槽的木質軌道(如圖1,其中AB部分傾斜並與平直部分BC平滑連接, 溝槽較為光滑)、大小與溝槽相當的玻璃球、鐵球各一隻、輕質彈簧、刻度尺各一個.
(1)利用這套器材進行實驗時,可以通過比較_____________的大小,來比較小球動能的大小.
(2)為了研究動能與質量大小的關系,應讓玻璃球和鐵球分別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釋放。研究後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課外興趣小組活動中,物理老師曾經告訴同學們「重力勢能的大小與物體被舉起的高度成正比」.善於動腦的小明利用上述器材, 設計了一個研究彈簧彈性勢能E彈與壓縮量x之間關系的實驗方案:( 實驗裝置如圖2 )
用某個小球將彈簧壓縮並測量出壓縮量x;
鬆手釋放小球並在木板上記下小球上沖到達的最高位置;
用刻度尺測量出小球上升的高度h.下表數據是小明的實驗記錄.由表中可知, 若壓縮量x=1.00cm時,小球上升的高度h1,壓縮量x=2.50cm時,小球上升的高度h2,則h1_______h2(選填「>」「<」或「=」)(4)若小球到達最高點時彈性勢能全部轉化為重力勢能.分析數據後發現彈簧彈性勢能E彈與壓縮量x___________正比? (選填「成」或「不成」)

題型:探究題難度:中檔來源:期末題


答案


(1)輕質彈簧被壓縮後形變
(2)當物體速度相同時;質量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3)<;
(4)不成

⑽ (1)小張同學採用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做「研究平拋運動」的實驗.實驗時下列哪些操作是必須的______A.

(1)A、實驗要求將斜槽軌道的末端調成水平,保證小球做平拋運動,故A正確;
B、本實驗研究平拋運動的規律,與質量無關,故不需要測量小球的質量,故B錯誤;
C、實驗只要保證小球的初速度相等即可,不需要保持斜槽軌道光滑,故C錯誤;
D、只有讓小球多次從同一位置上靜止滾下,才能保證小球多次做平拋運動的初速度相等,軌跡相同,故D正確;故選AD.
(2)小球做平拋運動,
豎直方向上:△y=gt2,t=

與小張利用這套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主設備傳送模式什麼意思 瀏覽:521
13款朗逸車儀表怎麼調 瀏覽:892
如何用電工技術實驗裝置 瀏覽:626
宇明不銹鋼閥門廠電話 瀏覽:41
電廠滑動軸承怎麼做 瀏覽:831
重力工具箱部分 瀏覽:554
深圳健身器材在哪裡 瀏覽:34
閥門用於工程什麼部位 瀏覽:801
直埋暖氣管閥門濾網檢修嗎 瀏覽:571
製冷配件什麼牌子好 瀏覽:109
實驗室加熱製取氧氣的裝置 瀏覽:430
自動反吹裝置 瀏覽:103
運動儀表盤靠什麼運轉的 瀏覽:966
家庭水電解實驗裝置圖 瀏覽:610
鄭州有哪些食品包裝機械市場 瀏覽:319
化學實驗蒸餾裝置如何安裝 瀏覽:873
機械加工要求符號有哪些 瀏覽:381
泰安市江山重工機械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327
鋼筋機械連接頭個數怎麼計算 瀏覽:730
自動供水裝置設計圖 瀏覽:785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