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自動控制系統的發展及技術現狀是什麼
1基本概念
如圖4-1所示框圖說明了控制系統的基本概念,動作信號通過(經由)控制系統元件後,提供一個指示,此系統的目的就是將變數c控制於該指示內。一般來說,被控變數為系統的輸出,而動作信號為系統的輸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汽車的方向控制(Steering Control),兩個前輪的方向可視為被控制變數,即輸出;而其方向盤的位置可視為輸入,即動作信號e。再如,若我們要控制汽車的速度,則加速器的壓力總和為動作信號,而速度則視為被控變數。
圖4-13自動化生產線
5)大系統理論的誕生
系統和控制理論的應用從60年代中期開始逐漸從工業方面滲透到農業﹑商業和服務行業,以及生物醫學﹑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由於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出現了許多需要綜合治理的大系統,現代控制理論又無法解決這樣復雜的問題,系統和控制理論急待有新的突破。在計算機技術方面,60年代初開始發展資料庫技術,1970年提出關系資料庫,到80年代資料庫技術已經達到相當的水平。60年代末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相結合產生了數據通信。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局的阿帕網(ARPA)的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取得成功,開創了計算機網路的新紀元。資料庫技術和計算機網路為80年代實現管理自動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管理自動化的一個核心問題是辦公室自動化,這是從7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技術,到80年代已初步成熟。辦公室自動化為管理自動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於1976年在義大利的烏第納召開了第一屆大系統學術會議,於1980年在法國的圖魯茲召開第二屆大系統學術會議。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於1982年10月在美國弗吉尼亞州弗吉尼亞海灘舉行了一次國際大系統專題討論會。1980年在荷蘭正式出版國際性期刊《大系統──理論與應用》。這些活動標志著大系統理論的誕生。
6)人工智慧和模式識別
用機器來模擬人的智能,雖然是人類很早以前就有的願望,但其實現還是從有了電子計算機以後才開始的。1936年,圖靈提出了用機器進行邏輯推理的想法。50年代以來,人工智慧的研究是基於充分發揮計算機的用途而展開的。
早期的人工智慧研究是從探索人的解題策略開始,即從智力難題﹑弈棋﹑難度不大的定理證明入手,總結人類解決問題時的心理活動規律,然後用計算機模擬,讓計算機表現出某種智能。1948年美國數學家維納在《控制論》一書的附註中首先提出製造弈棋機的問題。1954年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的工程師塞繆爾應用啟發式程序編成跳棋程序,存儲在電子數字計算機內,製成能積累下棋經驗的弈棋機。1959年該弈棋機擊敗了它的設計者。1956年赫伯特·西蒙和艾倫·紐厄爾等研製了一個稱為邏輯理論家的程序,用電子數字計算機證明了懷特海和羅素的名著《數學原理》第二章52條定理中的33條定理。1956年M.L.明斯基、J.麥卡錫、紐厄爾、西蒙等10位科學家發起在達特茅斯大學召開人工智慧學術討論會,標志人工智慧這一學科正式誕生。1960年人工智慧的4位奠基人,即美國斯坦福大學的麥卡錫、麻省理工學院的明斯基、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紐厄爾和西蒙組成了第一個人工智慧研究小組,有力地推動了人工智慧的發展。從1967年開始出版不定期刊物《機器智能》,共出版了9集。從1970年開始出版期刊《人工智慧》。從1969年開始每兩年舉行一次人工智慧國際會議(IJCAI)。這些活動進一步促進了人工智慧的發展。70年代以來微電子技術和微處理機的迅速發展,使人工智慧和計算機技術結合起來。一方面在設計高級計算機時廣泛應用人工智慧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利用超級微處理機實現人工智慧,大大地加速了人工智慧的研究和應用。人工智慧的基礎是知識獲取﹑表示技術和推理技術,常用的人工智慧語言則是LISP語言和PROLOG語言,人工智慧的研究領域涉及自然語言理解﹑自然語言生成﹑機器視覺﹑機器定理證明﹑自動程序設計﹑專家系統和智能機器人等方面。人工智慧已發展成為系統和控制研究的前沿領域。
1977年E.A.費根鮑姆在第五屆國際人工智慧會議上提出了知識工程問題。知識工程是人工智慧的一個分支,它的中心課題就是構造專家系統。1973—1975年費根鮑姆領導斯坦福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研製成功一個用於診治血液傳染病和腦膜炎的醫療專家系統MYCIN,能學習專家醫生的知識,模仿醫生的思維和診斷推理,給出可靠的診治建議。1978年費根鮑姆等人研製成功水平很高的化學專家系統DENDRAL。1982年美國學者W.R.納爾遜研製成功診斷和處理核反應堆事故的專家系統REACTOR。中國也已經研製成功中醫專家系統和蠶育種專家系統。現在專家系統已應用在醫學﹑機器故障診斷﹑飛行器設計﹑地質勘探﹑分子結構和信號處理等方面。
為了擴大計算機的應用,使計算機能直接接受和處理各種自然的模式信息,即語言﹑文字﹑圖像﹑景物等,模式識別研究受到人們的重視。1956年,塞爾弗里奇等人研製出第一個字元識別程序,隨後出現了字元識別系統和圖像識別系統,並形成了以統計法和結構法為核心的模式識別理論,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理解的研究也取得了較大進展,為人和計算機的直接通信提供了新的介面。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美國斯坦福大學和英國愛丁堡大學對機器人學進行了許多理論研究,注意到把人工智慧的所有技術綜合在一起,研製出智能機器人,如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的手眼裝置﹑日立公司有視覺和觸覺的機器人等。由於機器人在提高生產率,把人從危險﹑惡劣等工作條件下替換出來,擴大人類的活動范圍等方面顯示出極大的優越性,所以受到人們的重視。機器人技術發展很快,並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並在工業生產﹑核電站設備檢查﹑維修﹑海洋調查﹑水下石油開采﹑宇宙探測等方面大顯身手,正在研究中的軍用機器人也具有較大的潛在應用價值。關於機器人的設計﹑製造和應用的技術形成了機器人學。
總結人工智慧研究的經驗和教訓,人們認識到,讓機器求解問題必須使機器具有人類專家解決問題的那些知識,人工智慧的實質應是如何把人的知識轉移給機器的問題。1977年,費根鮑姆首倡專家系統和知識工程,於是以知識的獲取﹑表示和運用為核心的知識工程發展起來。自70年代以來,人工智慧學者已研製出用於醫療診斷﹑地質勘探﹑化學數據解釋和結構解釋﹑口語和圖像理解﹑金融決策﹑軍事指揮﹑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等各種專家系統。智能計算機﹑新型感測器﹑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為高級自動化提供了新的控制方法和工具。
50年代以來,在探討生物及人類的感覺和思維機制,並用機器進行模擬方面,取得一些進展,如自組織系統﹑神經元模型﹑神經元網路腦模型等,對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有所啟迪。同一時期發展起來的一般系統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和超循環理論等對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理論和新方法。
㈡ 久保田488收割機能收割小麥嗎
久保田PRO488收割機是3用機器,水稻,小麥,大麥都可以割倒幅的也可以割!~!
㈢ 誰能告訴我:製冷與空調裝置自動控制發展歷史謝謝!
http://www.cqn.com.cn/news_detail.aspx?id=10479
1874 約克公司創建.
1918 「約克」完成當代最大的製冰及儲冰裝置.
1932 「約克」創先使用氟里昂CFC12發展大型號空調系統.
1935 「約克」首先推出室內空調器.自此窗機、櫃機等中小型空調器開始得到商場及酒家的廣泛使用。
1948 「約克」自動製冰機面世至今仍很有名氣。
1954 「約克」成功推出當時首創的單級離心式壓縮機採用氟里昴作為製冷劑。
1959 美國海軍採用「約克」創新推出廠內組裝大型整體冷凍系統。
1964 「約克」協助伊利諾斯州路總會建立特殊氣候的實驗室。
1970 「約克」創新推出採用氟里昴CFC12及CFC500的廠內組裝冷水機組,單台機組冷量達650至1300冷噸。
1972 「約克」創新推出無壓縮機的製冷劑排氣裝置,稱為TurboguardTM並具有發出提示訊號的功能。
1979 「約克」首次在離心式製冷機配置專利的自動變速裝置(Turbo-Molator)全年可節省能源30%。
1981 「約克」創先推出(Teleguard TM)電子遙遠監視管理系統,每天24小時為客戶監視冷水機組的運行狀態。
1983 「約克」首先推出(Codekit TM)改裝配套,把現有較舊的冷水機組換上先進的「約克」壓縮機、電機及控制中心,使機組動作如新。
1986 「約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獨立的空調及冷凍公司。
1987 「約克」公司收購Frick Manufacturing Company(美國最大的螺桿壓縮機製造廠),Bristol Compressors(美國最大的小型壓縮機製造廠)和Tempmarster,lnc.(美國的先進末端設備製造廠),使「約克」成為更強及更全面的空調冷凍公司。
1988 「約克」推出HCFC22的螺桿式冷水機組。
1989 「約克」創新推出使用HCFC123的離心式冷水機組,以實行環境保護。
1992 「約克」收購Airchal lnstries,S.A.Tempmaster Austral和Miller-picking Corporation.(歐洲及中東等地的空氣處理設備製造廠)。
1995 在中國廣東省興建中國第一所製造廠。
1995 創造推出Millennium系列離心式冷水機組,能效比可達到0.20千瓦/冷噸.
1996 成為亞特蘭大奧運會官方指定空調供應商,連接36年為奧運會提供服務.
1996 在中國江蘇省無錫市興建中國第二所製造廠.
1997 創新推出專為冷水機組設計的50HZ變頻驅動裝置.
1997 在中國上海設立約克亞太區培訓中心.
1998 推出HFC-407C風冷螺桿式冷水機組.
1999 收購Sabroe(全球最大的冷凍設備製造公司之一).
㈣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是什麼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簡稱--PLC是以微處理器為基礎,綜合了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通訊技術發展而來的一種新型工業控制裝置。它具有結構簡單、編程方便、可靠性高等優點,已廣泛用於工業過程和位置的自動控制中。據統計,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是工業自動化裝置中應用最多的一種設備。專家認為,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將成為今後工業控制的主要手段和重要的基礎設備之 PLC、機器人、CAD/CAM將成為工業生產的三大支柱。 PLC是在繼電器控制邏輯基礎上,與3C(Computer,Control,Communication)技術相結合,不斷發展完善的。目前已從小規模單機順序控制,發展到包括過程式控制制、位置控制等場合的所有控制領域。 自動化系統中所使用的各種類型PLC,有的是集中安裝在控制室,有的是分散安裝在生產現場的各單機設備上,雖然它們大多處在強電電路和強電設備所形成的惡劣電磁環境中,但PLC是專門為工業生產環境而設計的控制裝置,在設計和製造過程中採用了多層次抗干擾和精選元件措施,故具有較強的適應惡劣工業環境的能力、運行穩定性和較高的可靠性,因此一般不需要採取什麼特殊措施就可以直接在工業環境使用。 高可靠性是電氣控制設備的關鍵性能。PLC由於採用現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採用嚴格的生產工藝製造,內部電路採取了先進的抗干擾技術,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例如三菱公司生產的F系列PLC平均無故障時間高達30萬小時。一些使用冗餘CPU的PLC的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則更長。從PLC的機外電路來說,使用PLC構成控制系統,和同等規模的繼電接觸器系統相比,電氣接線及開關接點已減少到數百甚至數千分之一,故障也就大大降低。此外,PLC帶有硬體故障自我檢測功能,出現故障時可及時發出警報信息。在應用軟體中,應用者還可以編入外圍器件的故障自診斷程序,使系統中除PLC以外的電路及設備也獲得故障自診斷保護。這樣,整個系統具有極高的可靠性也就不奇怪了。 長期以來,plc始終處於工業控制自動化領域的主戰場,為各種各樣的自動化控制設備提供非常可靠的控制方案,與dcs和工業pc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同時,plc也承受著來自其它技術產品的沖擊,尤其是工業pc所帶來的沖擊。 目前,全世界plc生產廠家約200家,生產300多種產品。國內plc市場仍以國外產品為主,如siemens、modicon、a-b、omron、三菱、ge的產品。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plc生產廠家約有三十家,但都沒有形成頗具規模的生產能力和名牌產品,可以說plc在我國尚未形成製造產業化。在plc應用方面,我國是很活躍的,應用的行業也很廣。專家估計,2000年plc的國內市場銷量為15(20萬套(其中進口佔90%左右),約25(35億元人民幣,年增長率約為12%。預計到2005年全國plc需求量將達到25萬套左右,約35(45億元人民幣。 plc市場也反映了全世界製造業的狀況,2000後大幅度下滑。但是,按照automation research corp的預測,盡管全球經濟下滑,plc市場將會復甦,估計全球plc市場在2000年為76億美元,到2005年底將回到76億美元,並繼續略微增長。 微型化、網路化、pc化和開放性是plc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在基於plc自動化的早期,plc體積大而且價格昂貴。但在最近幾年,微型plc(小於32 i/o)已經出現,價格只有幾百歐元。隨著軟plc(soft plc)控制組態軟體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安裝有軟plc組態軟體和pc-based控制的市場份額將逐步得到增長。 當前,過程式控制制領域最大的發展趨勢之一就是ethernet技術的擴展,plc也不例外。現在越來越多的plc供應商開始提供ethernet介面。可以相信,plc將繼續向開放式控制系統方向轉移,尤其是基於工業pc的控制系統。 目前,PLC在國內外已廣泛應用於鋼鐵、石油、化工、電力、建材、機械製造、汽車、輕紡、交通運輸、環保及文化娛樂等各個行業,使用情況大致可歸納為如下幾類: 開關量的邏輯控制:這是PLC最基本、最廣泛的應用領域,它取代傳統的繼電器電路,實現邏輯控制、順序控制,既可用於單台設備的控制,也可用於多機群控及自動化流水線。如注塑機、印刷機、訂書機械、組合機床、磨床、包裝生產線、電鍍流水線等;模擬量控制:在工業生產過程當中,有許多連續變化的量,如溫度、壓力、流量、液位和速度等都是模擬量。為了使可編程式控制制器處理模擬量,必須實現模擬量(Analog)和數字量(Digital)之間的A/D轉換及D/A轉換。PLC廠家都生產配套的A/D和D/A轉換模塊,使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用於模擬量控制;運動控制:PLC可以用於圓周運動或直線運動的控制。從控制機構配置來說,早期直接用於開關量I/O模塊連接位置感測器和執行機構,現在一般使用專用的運動控制模塊。如可驅動步進電機或伺服電機的單軸或多軸位置控制模塊。世界上各主要PLC廠家的產品幾乎都有運動控制功能,廣泛用於各種機械、機床、機器人、電梯等場合;過程式控制制:過程式控制制是指對溫度、壓力、流量等模擬量的閉環控制。作為工業控制計算機,PLC能編制各種各樣的控制演算法程序,完成閉環控制。 PID調節是一般閉環控制系統中用得較多的調節方法。大中型PLC都有PID模塊,目前許多小型PLC也具有此功能模塊。PID處理一般是運行專用的PID子程序。過程式控制制在冶金、化工、熱處理、鍋爐控制等場合有非常廣泛的應用;數據處理:現代PLC具有數學運算(含矩陣運算、函數運算、邏輯運算)、數據傳送、數據轉換、排序、查表、位操作等功能,可以完成數據的採集、分析及處理。這些數據可以與存儲在存儲器中的參考值比較,完成一定的控制操作,也可以利用通信功能傳送到別的智能裝置,或將它們列印製表。數據處理一般用於大型控制系統,如無人控制的柔性製造系統;也可用於過程式控制制系統,如造紙、冶金、食品工業中的一些大型控制系統;通信及聯網:PLC通信含PLC間的通信及PLC與其它智能設備間的通信。隨著計算機控制的發展,工廠自動化網路發展得很快,各PLC廠商都十分重視PLC的通信功能,紛紛推出各自的網路系統。新近生產的PLC都具有通信介面,通信非常方便。
㈤ 什麼是jk 控制櫃
JK型水泵控制櫃
產品概述
水泵自動控制器系國內新穎的給排水自動控制裝置,是霍頓泵業集多年水泵生產,應用控制的經驗,經專家反復論證,優化線路,精心設計而成,其中多種電路是當前國內最先進的控制線路。根據不同的需要,設置了液位控制型、壓力控制型、溫度控制型、時間控制型、空調聯控型、潛污泵專用型及消防控制型等七大類型,並具有主迴路短路、缺相、過載、過流及專用泵的泵體泄漏、定子繞組的超溫等保護功能。另外,各型又分單控型,多泵主用、備用互控型,主、備控型產品都具備故障時主用泵自動切除,備用泵自動投入無水停機、自動交換輪換、超水位停機報警等功能。SJK系列控制櫃功能齊全,質量可靠、造型美觀,是各類水泵理想的配套產品,霍頓系列控制櫃特別適用於農業生產、市政工程、高層建築的給排水、消防、噴淋、增壓泵的自動控制及空調冷熱水循環泵控制鍋爐補水等多種場合,也適合其它交流電機的控制及啟動。
工作條件
A.周圍最高空氣溫度不超過40℃,最低溫度不低於5℃。
B.周圍空氣溫度24h的平均溫度不超過35℃。
C.安裝地點海拔高度不超過2000m。
D.空氣月平均最大濕度不大於90%(平均氣溫在25℃時)。
E.周圍空氣中無爆炸危險的介質且介質中無足以腐蝕金屬和破壞絕緣的氣體及導電塵埃。
F.工作電壓在380+10%。
型號意義
㈥ 自動控制技術技術領域有哪些
自動控制技術領域:
自動控制技術領域為廣大用戶提供的科學數據主要包括自動控制理論和方法、自動控制系統、控制軟體技術、自動控制設備、可靠性技術、功能安全技術等6個數據集。
自動控制理論與方法數據集:主要包括自動控制的基本理論,其中包含決策分析和博弈、多級遞階和分散控制、穩定性和魯棒性、決策支持系統、自適應、自學習、自校正等數據。系統的建模與模擬、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智能計算與控制均有大量基礎數據。並且提供了自動控制最新理論與方法,其中包含基於網路的控制、對象模型不確定系統和魯棒性、協調控制相關數據。
自動控制系統數據集:主要包括自動控制系統體系結構,技術規范,系統集成及典型系統——分布式控制系統(DCS)、基於現場匯流排的控制系統(FCS)、可編程自動化系統(PAC)、數據採集和監督控制系統(SCADA)相關數據,在典型系統中我們採集了每個系統的應用實例及一些國際知名廠商的典型產品,為用戶提供最新、優質、全面、可靠的技術規范。
控制軟體技術數據集:包括了常規PID控制和先進控制軟體:多變數模型預測控制、專家系統、模糊控制及人工神經網路控制組態軟體相關基礎數據。詳細介紹了製造執行系統MES,包含製造執行系統概述、製造執行系統有關的國際標准、實用的製造執行系統軟體等數據。
自動控制設備數據集:包括可編程序控制器、嵌入式控制器、工業控制計算機、分布式I/O、變頻驅動器以及運動控制和伺服控制設備的體系結構、性能參數、技術參數及工業控制用編程語言,並且提供典型產品的基礎數據。
可靠性技術數據集:包括可靠性概述、可靠性有關國際標准、故障診斷、可靠性設計數據,為技術人員進行產品設計提供重要參考數據。
功能安全技術數據集:包括其基本概念、電氣/電子/可編程電子安全以及行業適用的功能安全國際標准及風險評價、安全性設計、網路通信安全等數據。
自動控制技術是能夠在沒有人直接參與的情況下,利用附加裝置(自動控制裝置)使生產過程或生產機械(被控對象)自動地按照某種規律(控制目標)運行,使被控對象的一個或幾個物理量(如溫度、壓力、流量、位移和轉速等)或加工工藝按照預定要求變化的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包含了自動控制系統中所有元器件的構造原理和性能,以及控制對象或被控過程的特性等方面的知識;自動控制系統的分析與綜合;控制用計算機(能作數字運算和邏輯運算的控制機)的構造原理和實現方法。
㈦ PLC如何成為工業控制三大支柱之一
自1969年針對工業自動控制的特點和需要而開發的第一台PLC問世以來,迄今已近30多年了
,它的發展雖然包含了前期控制技術的繼承和演變,但又比同於順序控制器和通用的微機控制裝置。它不僅充分利用微機處理器的優點來滿足各種工業領域的實時控制要求,同時也照顧到現場電氣操作維護人員的技能和習慣,摒棄了微機常用的計算機編程語言的表達形式,獨具風格地形成一套以繼電器梯形圖為基礎地形象編程語言和模塊化地軟體結構,使用程序地編制清晰直觀、方便易學,調試和查錯都很容易。用戶買到所需PLC後,只需按說明書或提示,座少量地安裝接線和用戶程序地編制工作,就可以靈活而方便地將PLC應用於生產實踐。而且用戶程序的編制、修改和調試不需要具有專門的計算機編程語言知識。這樣就破除了「電腦」的神秘感,推動了計算機技術的普遍運用。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在現代工業自動化控制中是最值得重視的先進控制技術。
PLC現已成為工業控制三大支柱(PLC、CAD/CAM、ROBOT)之一,以其可靠性高、邏輯功能強、體積小、可在線修改控製程序、具有遠程通信聯網功能、以易與計算機介面、能對模擬量進行控制,具備高速計數與位控等性能模塊等優異性能,日益取代由大量中間繼電器、時間繼電器、計數繼電器等組成的傳統繼電—接觸控制系統,在機械、化工、石油、冶金、電力、輕工、電子、紡織、食品、交通等行業得到廣泛應用。PLC應用深度和廣度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工業先進的重要標志之一。
㈧ 冷庫製冷設備的自動控制裝置有哪些功能
冷來庫製冷設備的自動控制是冷庫自運用新技術的具體體現,它通過遙測、遙控按程序進行操作,不但節省了冷庫製冷設備的輔助維護費用,而且提高了生產效率和食品加工的質量,可最大限度地避免故障發生。
(1)製冷工藝參數的自動檢測它利用繼電器節流閥、壓力表、溫度計、液位計、浮球閥等進行溫度、壓力、流量、液位、濕度等的自動檢測。
(2)工藝流程的自動控制它利用高低壓繼電器、電磁閥、製冷壓縮機、氨泵、冷風機、水泵等設備的停開,以及製冷系統中各迴路的工藝自動化流程的程序進行自動控制。
(3)製冷裝置的自動調節它利用液位、壓力、溫度、濕度和時間等控制元件,對庫房的溫度、濕度、容器中的液位、壓力、流量和壓縮機能量進行自動調節。
(4)自動保護控制即利用保護裝置的故障顯示安全報警和斷電停機等功能,對製冷系統的正常運行和操作人員的安全進行自動保護控制。目前,我國冷庫的自動控制有繼電器元件控制和邏輯元件控制兩種。且邏輯元件控制部分正在逐步增加,以簡化電控線路,提高自動化控制的程度。
㈨ 求:久保田收割機R-551機使用說明書(中日文對照版)。
久保田系列半喂入稻麥聯合收割機是適應高濕爛田的濕田型機器,其高性能、高質量、高效率滿足了顧客的投資需要,該系列機型的動力充足,設計美觀大方,具有使用耐久性、安全性高的優點。在整機結構和作業性能上優於其他同類機型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前伸量小的帶扶禾器的立式割台
(1)扶禾器採用門形結構,前伸量小,割台剛度好,不易損壞變形,轉向更靈活。(2)割台動力單向同步輸送,扶禾高度和速度可適時調節,滿足不同高度作物、不同脫粒難度品種和倒伏作物要求,對嚴重倒伏作物也能輕松扶起並順利輸送。(3)切割裝置採用動定刀組合及動刀左右雙驅動機構,割台振動小,零部件不易損壞。(4)寬割幅,各鏈條交介面設計緊湊,交接平穩順暢,輸送平滑均勻整齊,不易堵塞。(5)割台導軌採用實心方銅,提高各輸送鏈條、架等易磨損零部件的剛度和強度。
高處理能力的脫粒清選裝置
(1)採用下脫式軸流二次清選機構,結構新穎簡單,脫粒清選等各項性能指標極佳。(2)大直徑超長單脫粒筒,凹板包角大,脫粒間隙可調,脫粒能力超強,減少籽粒破碎率,提高籽粒清
湖北荊門十里鋪鎮建陽村 潔度。(3)上抬式脫粒筒,脫粒清選室可完全打開,清掃拆裝和維修保養方便。(4)整體箱式大搖擺振動篩,多級篩分選,氣選方式並用,提高清選能力,改善濕脫性能。(5)採用可更換的高強度的鋼板篩網,並可根據實際情況,增設唇形加強板、加強筋等方式來增強對難脫作物品種的適應性。(6)高效率並能輕松裝接糧輸糧。
大排量、高功率、省油的發動機
(1)普遍採用直噴式高速柴油機,動力強勁,功率大,油物料消耗少。高速作業中體現低振動、低雜訊和低消耗的優異性能。(2)動力儲備充足合理,可以承受大負荷作業,滿足7500-11250kg/公頃高產水稻收割需要,收割優質高效。(3)發動機高位采氣,3級濾芯過濾,吸入空氣清潔;冷卻進風口大,進風充足,散熱效果好。
操縱輕便的液壓行走無級變速機構
(1)行走變速採用靜液壓無級變速機構與簡單的齒輪式變速箱相結合的變速方式,操作舒適。(2)單手柄液壓操作,動力變速時不必踩下主離合器踏板,只需扳動主變速桿即可實現,能最大限度減輕勞動強度(3)視野寬闊的操作台,設計合理的組合操縱手柄,即使在滿載或陡急的彎道也能輕松駕馭,確保平穩操作。
低接地壓力的橡膠履帶行走裝置
普遍採用耐高濕爛田的輕型重量平衡設計,適合中國地塊小、田埂多、多濕爛和多季作業等惡劣條件,接地壓力小,寬幅履帶、大行走輪、高離地間隙,進一步改善田間通過性,在濕地上也能更加平穩工作;可單獨更換帶輪,內藏式履帶張緊螺栓,可快速維修保養,降低維修成本和時間。
反應靈敏的自動控制報警系統
(1)普遍採用了機電液一體化技術,實現模擬人工的自動化控制,在易發生故障或人工難以監測到的重要的工作部位裝有先進的自動控制裝置,部分實現了自動監測和控制,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2)普遍採用高可靠性的液壓電氣裝置,能有效防止故障發生並延長使用壽命。(3)水溫、莖稈堵塞和發動機油壓等各種自動裝置在儀表盤上能自動報警,令檢測更快捷容易。
簡便多樣化的莖稈處理方式
(1)莖稈處理有切碎和條放兩種方式。切碎還田利於增強地力,條放莖稈便於回收利用。(2)圓盤切草刀採用齒形陶瓷製作,且採用雙支承切斷方式,延長了刀片的使用壽命。(3)莖稈排草兩段輸送,輸送整齊,不易堵塞。
㈩ 控制工程理論發展歷史
古代人類在長期生產和生活中,為了減輕自己的勞動,逐漸產生利用自然界動力代替人力畜力,以及用自動裝置代替人的部分繁難的腦力活動的願望,經過漫長歲月的探索,他們互不相關地造出一些原始的自動裝置。約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亞歷山大里亞城的斯提西比烏斯首先在受水壺中使用了浮子。按迪爾斯(Diels)本世紀初復原的樣品,注入的水是由圓錐形的浮子節制的。而這種節制方式即已含有負反饋的思想 (盡管當時並不明確)。公元前 500年,中國的軍隊中即已用漏壺作為計時的裝置。約在公元120年,著名的科學家張衡(78-139,東漢)又提出了用補償壺解決隨水頭降低計時不準確問題的巧妙方法。在他的「漏水轉渾天儀」中,不僅有浮子,漏箭,還有虹吸管和至少一個補償壺。最有名的中國水鍾「銅壺滴漏」由銅匠杜子盛和洗運行建造於公元1316年(元代延祐三年),並一直連續使用到1900年。另外,我國在公元前350年已經用在結構上與水輪相似的水臼來碾米;在公元前50年用水輪來引水灌溉;在公元前31年在鍛冶場里使用水動風箱等。大大地減輕了人們的勞動。這些自動裝置雖然沒有現在的一些自動控制裝置先進,也沒有系統的理論作為支撐,但是這些裝置的發明對自動控制的形成卻起到了先導作用。隨著這些自動控制裝置的不斷的改進和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動控制技術,我們把自動控制技術形成時期定在18世紀末~20世紀30年代。人們應用自動控制的方法來代替人工控制各種機械設備,是人類歷史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這個時期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發明。1750年,安得魯. 米克爾為風車引入了「扇尾」傳動裝置,使風車自動地面向風。隨後,威廉. 丘比特對自動開合的百葉窗式翼板進行改進,使其能夠自動地調整風車的傳動速度。這種可調整的調節器在1807年取得了專利權。1788年英國機械師J.瓦特發明離心式調速器,瓦特把它與蒸汽機的閥門連接起來,構成蒸汽機轉速的閉環自動控制系統。瓦特的這項發明開創了近代自動調節裝置應用的新紀元,對第一次工業革命及後來控制理論的發展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