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催化裝置火炬作用

催化裝置火炬作用

發布時間:2022-09-14 03:28:53

『壹』 為什麼要回收利用火炬氣

在煉油廠和石油化工廠,經常可以看到從高處冒出的火炬,這是為什麼?是在浪費嗎?其實,火炬或火炬系統是石油化工生產中不可缺少的安全設施,其作用是將正常生產時排放的尾氣及事故狀態下排放的可燃氣體引到高空燃燒後排掉。世界各國的石油化工聯合企業,為了保證裝置的安全,減輕對環境的污染,均設有火炬系統。
石油化工行業火炬氣主要來源於:正常運行中工藝參數調整;設備切換時的排放;安全閥、壓力控制閥的泄漏;開停車和故障處理時的排放等。不同化工生產過程的火炬氣的成分不盡相同,但主要是碳氫化合物。全世界每年在火炬中燒掉的烴類氣體的數量相當可觀。另外,如果不通過火炬燒掉廢氣,讓廢氣直接排空,排放的毒氣會對周圍環境帶來危害。
隨著能源的日趨緊張及保護生態環境意識的提高,回收火炬氣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注意,並對回收工藝技術進行開發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國內外關於火炬物回收方法可分為兩大類:
(1)原料型。即將火炬氣作為裝置的原料,通過再加工來增加產品產量,這主要是考慮工藝上的可能性和經濟上的合理性。通常是針對某些特定化工設備的排放而言。例如,蒸氣裂解裝置的乾燥器、反應器切換時的排放氣,乙烯、丙烯含量很高,可將其回收送往裂解氣壓縮機入口,通過壓縮和深冷分離來增加乙烯、丙烯產量。
(2)燃料型。將火炬氣作燃料用。這種情況通常適合比較大的化工裝置,尤其適合石油化工聯合企業的火炬氣回收。因為這種情況下的火炬氣的物料組成往往比較復雜,利用其中某一組分在經濟上不合理。

『貳』 奧運火炬的構造及原理是怎樣的

獨特的「芯」設計

創造自己的火炬內部燃燒系統

在近幾屆奧運會火炬設計中,一般都只進行外形設計,而內部燃燒系統基本都通過購買原來成型的技術來解決。北京奧組委慎重研究後,決定走自主創新之路,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火炬內部燃燒系統。

科研實力雄厚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成為競爭這一設計方案的積極參與者。為此,集團幾十名相關領域的精幹科研人員組成了設計攻關團隊,並委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興洲為火炬內部燃燒系統總設計師。

「簡單地說,火炬內部燃燒系統就是在火炬內安裝一套設備,使火炬在點燃後能在一定范圍內的各種復雜環境下保持一段時間燃燒不熄,完成接力傳遞。」劉興洲院士介紹說,北京奧運會火炬內部燃燒系統包括三個部分,即燃燒器、穩壓裝置和用於儲存燃氣的燃氣罐。「我們就是要在很小、彎曲且不規則的空間內精心安裝固定好這些裝備。」

最先需要解決的是燃料。北京奧運會火炬選擇了丙烷。丙烷燃燒後主要產生水蒸氣和二氧化碳,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丙烷可以適應比較寬的溫度范圍,在零下40攝氏度時仍能產生1個以上飽和蒸氣壓,高於外界大氣壓,形成燃燒;而且,丙烷產生的火焰呈亮黃色,火炬手跑動時,動態飄動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比較醒目。

「北京奧運會火炬內部燃燒系統的一個重要創新是設置了『雙火焰』方案。」 劉興洲院士介紹說,燃氣流出後,一部分進入燃燒器的主燃室,在火炬外形成擴散的比較飽滿的火焰;另一部分進入預燃室,在火炬內保持一個比較小的但十分穩定的火焰,如果出現極端情況,主燃室火焰熄滅,預燃室仍能保持燃燒,保證火炬不熄滅。

火炬火焰的抗風抗雨能力受到廣泛關注。按照要求,科研團隊進行了大量試驗,檢驗火炬火焰在大風、速度突變的風、方向無規則的風等各種情況下的穩定性。現在,在風速每秒30米的情況下,火焰能保持燃燒,而風速達每秒18米時就是8級大風。火炬設計要求火焰在每小時50毫米的雨量下不熄滅,目前火炬火焰可以承受的雨量達規定的十多倍。

北京奧運會火炬將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據北京奧組委相關官員介紹,針對珠峰嚴寒、低壓、強風、缺氧的極端特殊氣候,在保持火炬外形一致的前提下,北京奧組委特別委託航天科工集團科研部門研製登上珠峰火炬的內部燃燒系統。目前,初步的設計方案已經在珠峰附近進行實際環境檢測。

2008年3月25日,這片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祥雲」,將被在西方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希臘採集的奧運火種點燃,從北京起步飄飛,跨山越海,歷經五大洲,回到東方文明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國。2008年8月8日,這片「祥雲」將飄進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會場「鳥巢」,點燃主火炬塔。在熊熊燃燒的聖火映照下,全世界將為著歡樂與和平,為著人類未來美好的夢想共同翩翩起舞!

『叄』 奧運火炬為什麼風雨吹不滅

網易探索4月11日訊,據國家地理網報道,近日,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傳遞活動正在世界展開,關注火炬傳遞的人們時常會擔心奧運會的火炬會突然熄滅?有些熱心的人們還在擔憂,在珠穆朗瑪峰上進行火炬傳遞的時候,強勁的風和低溫會使火炬熄滅嗎?為此來自西方的一些火炬專家指出,2008年奧運會火炬將會順利完成自己的使命,奧運火炬不會輕易的熄滅。 祥雲使用特殊燃料 據美國專家介紹,今年的北京奧運會火炬發出的火焰能夠經受高達每小時40英里( 65公里每小時)的風速干擾,每小時近2英寸(5厘米)降雨量的考驗,可承受零下40華氏度的溫度。而且今年火炬使用的燃料跟以往完全不同,完全採用丙烷作為燃料。 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火炬使用丙烷和丁烷的混合物,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火炬燃料是丙烯和丁烷的混合物,而且它產生了一點煙塵,但增加了火焰的亮度,為白天拍照提供了良好條件。 火箭技術在祥雲火炬上的新應用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原文如此)設計了祥雲火炬的的新型燃燒系統,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火箭科學技術在奧運火炬上的新應用。 比較現代奧林匹克火炬技術和火箭的設計技術,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理查德·愷爾索 (Richard Kelso)說:「兩者都很復雜,都涉及到所需的燃燒理論知識,涉及到流體力學,熱力學,空氣動力學,材料科學,還有製造學。」澳大利亞專家愷爾索是 2000年悉尼奧運會火炬燃料和燃燒系統主要設計者,以及2004年雅典奧運會火炬設計高級工程師。 他說: 「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的燃料完全是丙烷,而且使用了最先進的新型燃燒系統,結合了火箭和飛機動力的科學技術,我想這將是中國人民聰明才智的最好表現。」 火焰在珠峰不會被凍住 2000年悉尼奧運會在著名景點大堡礁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水下火炬接力,當時的悉尼火炬設計採用了一種特殊的固體燃料技術。當西方科學家聽說北京奧運會火炬將在珠峰傳遞時,都大吃一驚。很多不了解的專家甚至擔心,祥雲火炬的燃料會被凍住。 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專家傑里·貝爾解釋說:「即使在寒冷的氣候條件下,丙烷也會揮發,燃料的迅速揮發才是北京奧運會火炬必須解決的問題。」貝爾稱有確鑿的數據可以證明,珠穆朗瑪峰的空氣不會稀薄到使火焰熄滅的地步。 而且今年的火炬的內部設計至今還是令人難以捉摸,讓西方科學家羨慕的最新式「雙火焰」系統也是首次亮相。一些專家表示,中國的火炬需要經受住極端的環境考驗,包括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考驗,但是大家都相信火炬燃料不會被凍結。 為什麼風吹不滅?4屆奧運會火炬對比 根據在過去兩年夏季奧運會和歷屆奧運會的經驗,突如其來的陣風和接力跑處理不當是火焰熄滅的主要原因。 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個國家在這一方面都有獨特的成果,防風反而成為奧運火炬最基礎和最容易解決的問題。 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火炬是歷屆夏季奧運會火炬中最長的一把,也是迄今唯一的一柄需要 手握中間部位的火炬。在這個火炬中配備有美國科學家製造的最新式的防風系統,據悉採用的是來自洛克希德公司的飛機發動機技術。這種使用飛機製造技術的防風 技術確保了96年的火炬不會被風吹滅,但是與00年和04年的火炬相比,96年的火炬燃燒不充分是最大的問題。 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火炬質量為1000克,能夠燃燒20分鍾。燃料使用丙烷和丁烷的混合物,在時速65千米的大風和熱帶的瓢潑大雨中還燃燒。 這把火炬對燃燒室進行了充分的改進,還對為火炬提過燃料的關鍵部位進行了處理,採用了一種「散射式」燃燒技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火炬設計使用的自動熄滅裝置,是奧運火炬歷史上的第一次。但是與04年火炬相比,它缺乏持續性,燃料儲備太少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2004年雅典奧運會火炬首次採用了一體式設計,由於採用丙烯和丁烷的混合物作為燃料,火焰是歷屆奧運會最為閃亮的。該火炬配備有最具獨特的燃燒室和自燃保護裝置,當被風吹滅時,燃燒室會重新點燃火炬。而且,自燃保護裝置也是首次出現在奧運會火炬的設計上。 專家認為,雅典奧運會的火炬自燃保護,是開創了奧運火炬設計的新進展。但是專家通過和08年北京奧運會祥雲火炬比較後認為,該火炬的製造工藝還是比不上祥雲。 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據中國專家講是參考了飛機發動機和火箭燃燒技術。採用了非常「神秘」的雙火焰燃燒系統,是人類第一次將火箭技術應用到火炬上。而且,在空氣稀薄的高原地帶的傳播,也將創造人類的歷史。美國專家卡特稱,祥雲火炬的技術,將是中國留給世界的寶貴遺產。 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正在世界各國傳遞,經受了不同的氣象條件的考驗。雖然在火炬傳遞過程中遇到各種困難,但是來自世界各國的學者和專家一致表示:從希臘古奧林匹亞傳遞出來的火焰必將點燃北京奧運會主火炬。(和平)

『肆』 奧運聖火是什麼裝置,是利用什麼原理燃燒的

奧運火炬的構造及原理 獨特的「芯」設計 創造自己的火炬內部燃燒系統 在近幾屆奧運會火炬設計中,一般都只進行外形設計,而內部燃燒系統基本都通過購買原來成型的技術來解決。北京奧組委慎重研究後,決定走自主創新之路,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火炬內部燃燒系統。 科研實力雄厚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成為競爭這一設計方案的積極參與者。為此,集團幾十名相關領域的精幹科研人員組成了設計攻關團隊,並委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興洲為火炬內部燃燒系統總設計師。 「簡單地說,火炬內部燃燒系統就是在火炬內安裝一套設備,使火炬在點燃後能在一定范圍內的各種復雜環境下保持一段時間燃燒不熄,完成接力傳遞。」劉興洲院士介紹說,北京奧運會火炬內部燃燒系統包括三個部分,即燃燒器、穩壓裝置和用於儲存燃氣的燃氣罐。「我們就是要在很小、彎曲且不規則的空間內精心安裝固定好這些裝備。」 最先需要解決的是燃料。北京奧運會火炬選擇了丙烷。丙烷燃燒後主要產生水蒸氣和二氧化碳,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丙烷可以適應比較寬的溫度范圍,在零下40攝氏度時仍能產生1個以上飽和蒸氣壓,高於外界大氣壓,形成燃燒;而且,丙烷產生的火焰呈亮黃色,火炬手跑動時,動態飄動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比較醒目。

『伍』 石油化工廠的「火炬」有什麼用

是的。一般情況下化工企業火炬系統都會有和一個配套的氣櫃系統(正常情況下存儲化工可燃氣體作為企業燃料氣儲櫃)火炬系統通過水封封堵,一般壓力情況下,企業廢氣排進氣櫃作為燃料,當某些裝置緊急泄壓時,泄壓量大,沖破水封限制便進入火炬系

『陸』 我想知道關於奧運火炬的詳細資料,包括結構,燃料,研究者等。拜託各位朋友了!

北京奧運會火炬結構特點】
基本工作流程

航天芯,也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的燃燒系統,包括燃料供應系統(燃料瓶、穩壓裝置和回熱裝置)和燃燒器兩大部分。工作時,利用開關工具順時針打開燃料瓶上的常閉開關閥,瓶內的高壓丙烷蒸汽經過穩壓裝置進行減壓,並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某一壓力值附近,然後經過有五個通氣孔的燃料分配器的側孔進入回熱銅管,在流經燃燒室和燃料瓶後重新進入燃料分配器,並從兩路分別進入預燃室和主燃室進行燃燒。

燃料瓶

燃料供應系統的主要構成部件是穩壓裝置和燃料瓶,都是採用國內先進工藝和技術自主研發的。燃料瓶採用無縫冷拉工藝,直徑為32毫米,即用一整塊板拉成現在的形狀,因此非常耐壓(達14兆帕),相當於可承受水下1400多米的壓力。由於火炬燃燒有時間要求,一瓶燃料需要保證燃燒15分鍾以上,而燃燒器除要保證火炬形態外,也有一定的流量要求,因此為了既能保證和火炬外殼的匹配,又能滿足燃燒時間,燃料瓶只能做得又細又長。這從工藝上講,難度大大增加。因為是整體成型,且燃料瓶壁的壁厚不到1毫米,在長細比達到7.5倍的情況下是很容易拉裂的。

燃料的選擇

燃料用的是99%以上純度的丙烷。歷史上的奧運火炬用混合燃料的較多。採用丙烷燃料是為了能在火炬傳遞路線范圍內,滿足環境溫度的要求。其次顏色也是一個考慮,丙烷燃燒後火焰是橙色,具有較好的可視性。

穩壓裝置

穩壓裝置也是特別研製的。從燃料瓶里出來的氣體壓力是不穩定的,隨著溫度降低而減小。而火炬的燃燒需要一個穩定的流量,穩壓裝置的作用就是提供一定壓力,一定流量的燃料供應,這和一般穩壓裝置的原理是一樣的。氣態的燃料以相對較高的壓力進入穩壓裝置的進口,以高出環境壓力一定范圍的壓力流出,保證燃燒所需的燃料壓力和流量。穩壓器的設計要求一般就是小巧輕便和多功能。現在的穩壓裝置共有四個功能:第一是將火炬開關設計到穩壓裝置上,這就少了一個零件;第二是減壓;第三是穩壓;第四就是在意外跌落的情況下,還能確保火炬繼續燃燒,不會發生危險。

燃料瓶和穩壓裝置的連接

燃料瓶和穩壓裝置採用螺紋連接,燃料瓶口用外螺紋,穩壓裝置用內螺紋。這個雖不是獨創,但在火炬上用得比較少。以前的一些火炬用的是現成的燃料瓶,多數是採用直接的頂壓方式。這種沒有螺紋的連接方式,如果氣體壓力過大,頂針會頂得很緊,用起來費勁;如果壓力過小,由於使用時的振動,容易松脫,造成漏氣;同時由於是非精確定位密封,在壓緊的過程中或使用過程中也容易密封不嚴而漏氣,既不安全,也容易熄火。我們吸取了國外火炬的經驗和教訓,採用了螺紋介面。

回熱管

2000年悉尼奧運會和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的火炬都採用了保溫裝置。因為對於氣相燃燒而言,若沒有有效的熱量補充,燃料瓶的溫度是下降的。燃料在低溫狀態下,蒸汽壓會降低,有可能會影響火炬燃燒性能。最初的設計就遇到了這個問題。剛研製時燃料瓶容積較大,因此它降溫慢。現在燃料瓶小了,而燃燒時間要求提高,所以必須要加回熱裝置。要給它加熱,就要有熱源,於是很自然地想到利用火炬自身的火焰熱量——燃料出來後不是直接進燃燒室,而是通過回熱系統給燃料瓶進行加熱,減緩溫度降低的速度,滿足燃燒時間。回熱管還有個好處,就是熱交換不可能把所有熱量都交換掉,所以管內的氣體溫度也是升高的,有利於燃燒,這是個額外的好處。

燃燒器

雙火焰是一個核心設計,並在國內第一次運用。燃料經過回熱之後,分兩路,一路進入預燃室,一路進入主燃室,基本上按1:2的比例進行分配。預燃室底部中心是噴嘴,其周圍是進空氣的孔。火炬外殼底部也有一定面積的進氣通道。預燃室燃料往上噴時,會帶動周圍空氣上升進入預燃室,這就是引射作用。

預燃室中燃料和空氣混合後再燃燒,火焰像我們家裡的煤氣灶一樣,摻混得比較好,燃燒充分,火焰溫度比較高,形狀短,是藍色的,在強光下不易看見。而主燃室的燃料沒有經過預混,燃料噴出後和空氣混合,先擴散再燃燒,火焰溫度稍低些,呈不透明的橙色。火焰高度高於25厘米。預燃室相當於一個穩定的火源,保證它始終不滅,即使外面的主燃室火焰熄滅,它會馬上把主火焰點燃。

國外也有類似雙火焰的設計,但不太一樣,不是預混氣的。像2006年都靈冬奧會,也是前後兩個燃燒室,但兩個都是擴散火焰。我們考慮用預混火焰,主要是它的溫度比較高,復燃主火焰比較容易些。另一方面,主火焰在上,預燃火焰在下,受外界影響相對就小,保護火焰就容易些。

我們這個設計實際上是受了吸氣式發動機的啟發。因為有的發動機也有一個小的預燃室。應該說這種方案在火炬的使用中是第一次。主火焰從圓形管道上均勻的小孔中噴出,這也是特別之處。國外有很多是從一個小口噴出,或者雖是多個噴口,但尺寸較大。我們也做過這樣方案的試驗,一方面不太利於火焰的穩定,另一方面燃燒時煙較大。我們現在這個設計,火焰能從一個環的小孔中噴出,好處之一是噴出的燃料比較均勻,是圓形的火焰;另一個就是噴出來的燃料能與空氣摻混的比較均勻,燃燒比較充分,煙就會小,有利於觀賞性和環保。

在火炬研製中我們發現,風速對火炬工作的影響最大,在專用設備上進行了大量實驗,做到大風小風條件下,都不熄火。我們很希望得到一支性能可靠、穩定的火炬。我們認為今後應在實際環境中,繼續對火炬進行各項參數考核,並經嚴格的生產過程,保證研製質量。我們期待著北京奧運火炬將在同一個世界,傳播同一個夢想。

【北京奧運會火炬設計研發過程】

北京奧運會火炬設計研究規劃工作從2005年8月開始。結合北京奧運會舉辦理念,通過對往屆奧運會火炬設計經驗的分析,確定了火炬設計理念、設計要求和創作方式。根據火炬工業設計的特點,為使設計方案達到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經北京奧組委辦公會批准,確定了火炬設計方案以藝術造型為主導,燃燒技術與工業設計同時徵集、公開徵集和定向委託創作相結合的創作方式。

2005年12月6日,北京奧組委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出公開徵集火炬設計的邀請。截至2006年2月28日,北京奧組委共收到海內外設計機構和設計師提交的應征參賽作品847件,其中有效應征作品388件。

經過北京奧運會火炬設計徵集活動初評評審委員會對應征作品初評和復評,按照評審程序的規定,選出3件作品提交北京奧組委執委會審議。2006年6月至8月,根據選擇最好藝術設計和技術設計方案的原則,北京奧組委執委會審議確定由聯想(北京)有限公司創新設計中心設計的火炬外形祥雲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藝術設計方案,由航天科工集團設計研發的火炬內部燃燒系統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技術方案,並確定由航天科工集團在聯想(北京)有限公司協助下完成火炬外形與燃燒系統結合的火炬樣品製作工作,形成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的完整設計,並於2007年1月經國際奧委會批准。

奧林匹克火炬是經國際奧委會批準的、用於奧林匹克聖火燃燒的、可手持的火炬。奧林匹克火炬是奧林匹克聖火的載體。從1936年的第11屆奧運會開始,每屆奧運會都誕生一支體現主辦國家文化特色並符合高科技要求的火炬並成為奧林匹克運動的重要遺產。

北京奧運會火炬長72厘米,重985克,燃燒時間15分鍾,在零風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在強光和日光情況下均可識別和拍攝。在工藝方面使用錐體曲面異型一次成型技術和鋁材腐蝕、著色技術。燃料為丙烷,符合環保要求。火炬外形製作材料為可回收的環保材料。

『柒』 奧運火炬燒的燃料是什麼啊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傳遞的聖火也在不斷改進。
自從1936年第一次舉行奧運火炬接力跑開始,傳遞聖火的火炬總共製造了24種樣式,其中13個是為夏季奧運會設計的,11個是為冬奧會設計的。

1936年,卡爾·迪姆教授根據古希臘瓷器上的繪畫設計,由德國人弗里德里希·克虜伯·許特韋克為柏林奧運會製作了第一把火炬。火炬由鎂為主的燃料供燃,重460克,長27厘米。

1948年倫敦奧運會製作了兩個火炬,一個重960克,長47厘米,另一個是專為最後一棒傳遞者製作的,重2.15公斤,長42厘米。

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的火炬長57厘米、重1.08公斤,用合金材料製成,還有一個樺木製成的手柄。

1960年羅馬奧運會的火炬由義大利考古工作者設計,重580克,長39.5厘米,由銅鋁合金製成,用天然樹脂松香作燃料。

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火炬重826克,長64.8厘米,用不銹鋼和鋁製成。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再次請1936年第一個火炬製造者克虜伯主持設計,用不銹鋼製成的火炬長75厘米、重1.35公斤,燃料是液化氣,能燃燒20分鍾。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火炬長66厘米,重540克,燃料是經特殊處理的橄欖油,能燒10分鍾。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火炬由特納公司的紐哈特設計,重1.2公斤,長56.5厘米,由鋁和銅合金製成,以丙烷作燃料。

2004年雅典奧運會火炬由金銀兩色的金屬和木質手把構成,呈捲起的橄欖葉狀,猶如向上噴發的烈火。火炬高68厘米,重700克,由希臘著名設計師安德雷亞斯·瓦羅佐斯設計,在總共21種不同的式樣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2008北京奧運
火炬結構特點
基本工作流程

航天芯,也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的燃燒系統,包括燃料供應系統(燃料瓶、穩壓裝置和回熱裝置)和燃燒器兩大部分。工作時,利用開關工具順時針打開燃料瓶上的常閉開關閥,瓶內的高壓丙烷蒸汽經過穩壓裝置進行減壓,並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某一壓力值附近,然後經過有五個通氣孔的燃料分配器的側孔進入回熱銅管,在流經燃燒室和燃料瓶後重新進入燃料分配器,並從兩路分別進入預燃室和主燃室進行燃燒。

燃料瓶

燃料供應系統的主要構成部件是穩壓裝置和燃料瓶,都是採用國內先進工藝和技術自主研發的。燃料瓶採用無縫冷拉工藝,直徑為32毫米,即用一整塊板拉成現在的形狀,因此非常耐壓(達14兆帕),相當於可承受水下1400多米的壓力。由於火炬燃燒有時間要求,一瓶燃料需要保證燃燒15分鍾以上,而燃燒器除要保證火炬形態外,也有一定的流量要求,因此為了既能保證和火炬外殼的匹配,又能滿足燃燒時間,燃料瓶只能做得又細又長。這從工藝上講,難度大大增加。因為是整體成型,且燃料瓶壁的壁厚不到1毫米,在長細比達到7.5倍的情況下是很容易拉裂的。

燃料的選擇

燃料用的是99%以上純度的丙烷。歷史上的奧運火炬用混合燃料的較多。採用丙烷燃料是為了能在火炬傳遞路線范圍內,滿足環境溫度的要求。其次顏色也是一個考慮,丙烷燃燒後火焰是橙色,具有較好的可視性。

穩壓裝置

穩壓裝置也是特別研製的。從燃料瓶里出來的氣體壓力是不穩定的,隨著溫度降低而減小。而火炬的燃燒需要一個穩定的流量,穩壓裝置的作用就是提供一定壓力,一定流量的燃料供應,這和一般穩壓裝置的原理是一樣的。氣態的燃料以相對較高的壓力進入穩壓裝置的進口,以高出環境壓力一定范圍的壓力流出,保證燃燒所需的燃料壓力和流量。穩壓器的設計要求一般就是小巧輕便和多功能。現在的穩壓裝置共有四個功能:第一是將火炬開關設計到穩壓裝置上,這就少了一個零件;第二是減壓;第三是穩壓;第四就是在意外跌落的情況下,還能確保火炬繼續燃燒,不會發生危險。

燃料瓶和穩壓裝置的連接

燃料瓶和穩壓裝置採用螺紋連接,燃料瓶口用外螺紋,穩壓裝置用內螺紋。這個雖不是獨創,但在火炬上用得比較少。以前的一些火炬用的是現成的燃料瓶,多數是採用直接的頂壓方式。這種沒有螺紋的連接方式,如果氣體壓力過大,頂針會頂得很緊,用起來費勁;如果壓力過小,由於使用時的振動,容易松脫,造成漏氣;同時由於是非精確定位密封,在壓緊的過程中或使用過程中也容易密封不嚴而漏氣,既不安全,也容易熄火。我們吸取了國外火炬的經驗和教訓,採用了螺紋介面。

回熱管

2000年悉尼奧運會和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的火炬都採用了保溫裝置。因為對於氣相燃燒而言,若沒有有效的熱量補充,燃料瓶的溫度是下降的。燃料在低溫狀態下,蒸汽壓會降低,有可能會影響火炬燃燒性能。最初的設計就遇到了這個問題。剛研製時燃料瓶容積較大,因此它降溫慢。現在燃料瓶小了,而燃燒時間要求提高,所以必須要加回熱裝置。要給它加熱,就要有熱源,於是很自然地想到利用火炬自身的火焰熱量——燃料出來後不是直接進燃燒室,而是通過回熱系統給燃料瓶進行加熱,減緩溫度降低的速度,滿足燃燒時間。回熱管還有個好處,就是熱交換不可能把所有熱量都交換掉,所以管內的氣體溫度也是升高的,有利於燃燒,這是個額外的好處。

燃燒器

雙火焰是一個核心設計,並在國內第一次運用。燃料經過回熱之後,分兩路,一路進入預燃室,一路進入主燃室,基本上按1:2的比例進行分配。預燃室底部中心是噴嘴,其周圍是進空氣的孔。火炬外殼底部也有一定面積的進氣通道。預燃室燃料往上噴時,會帶動周圍空氣上升進入預燃室,這就是引射作用。

預燃室中燃料和空氣混合後再燃燒,火焰像我們家裡的煤氣灶一樣,摻混得比較好,燃燒充分,火焰溫度比較高,形狀短,是藍色的,在強光下不易看見。而主燃室的燃料沒有經過預混,燃料噴出後和空氣混合,先擴散再燃燒,火焰溫度稍低些,呈不透明的橙色。火焰高度高於25厘米。預燃室相當於一個穩定的火源,保證它始終不滅,即使外面的主燃室火焰熄滅,它會馬上把主火焰點燃。

國外也有類似雙火焰的設計,但不太一樣,不是預混氣的。像2006年都靈冬奧會,也是前後兩個燃燒室,但兩個都是擴散火焰。我們考慮用預混火焰,主要是它的溫度比較高,復燃主火焰比較容易些。另一方面,主火焰在上,預燃火焰在下,受外界影響相對就小,保護火焰就容易些。

我們這個設計實際上是受了吸氣式發動機的啟發。因為有的發動機也有一個小的預燃室。應該說這種方案在火炬的使用中是第一次。主火焰從圓形管道上均勻的小孔中噴出,這也是特別之處。國外有很多是從一個小口噴出,或者雖是多個噴口,但尺寸較大。我們也做過這樣方案的試驗,一方面不太利於火焰的穩定,另一方面燃燒時煙較大。我們現在這個設計,火焰能從一個環的小孔中噴出,好處之一是噴出的燃料比較均勻,是圓形的火焰;另一個就是噴出來的燃料能與空氣摻混的比較均勻,燃燒比較充分,煙就會小,有利於觀賞性和環保。

在火炬研製中我們發現,風速對火炬工作的影響最大,在專用設備上進行了大量實驗,做到大風小風條件下,都不熄火。我們很希望得到一支性能可靠、穩定的火炬。我們認為今後應在實際環境中,繼續對火炬進行各項參數考核,並經嚴格的生產過程,保證研製質量。我們期待著北京奧運火炬將在同一個世界,傳播同一個夢想

『捌』 奧運火炬為什麼吹不滅

奧運火炬風雨吹不滅,是因為燃燒器採用了創新的雙火焰方案,即預燃室加主燃室。
北京奧運會上,科學家將預燃室與主燃室分開,預燃室的火焰將保證火炬「火種不熄」,即便遇到大風天氣,埋在火炬頂端下方的預燃室仍不受影響。而主燃室衍生出的火焰將使整支火炬的火苗燃燒,保證火炬的視覺效果。
火炬內部燃燒系統就是在火炬內安裝一套設備,使火炬在點燃後能在一定范圍內的各種復雜環境下保持一段時間燃燒不熄,完成接力傳遞最先需要解決的是燃料。
北京奧運會火炬選擇了丙烷。丙烷燃燒後主要產生水蒸氣和二氧化碳,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丙烷可以適應比較寬的溫度范圍,在零下40攝氏度時仍能產生1個以上飽和蒸氣壓,高於外界大氣壓,形成燃燒;而且,丙烷產生的火焰呈亮黃色,火炬手跑動時,動態飄動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比較醒目 北京奧運會火炬內部燃燒系統的一個重要創新是設置了『雙火焰』方案。燃氣流出後,一部分進入燃燒器的主燃室,在火炬外形成擴散的比較飽滿的火焰;另一部分進入預燃室,在火炬內保持一個比較小的但十分穩定的火焰,如果出現極端情況,主燃室火焰熄滅,預燃室仍能保持燃燒,保證火炬不熄滅。

『玖』 海洋石油平台的火把是干什麼的

算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有些油井除了有原油外,還產出一部分天然氣,但 這些天然氣的量比較少,不值得修建輸氣管道或使用輸氣船,從經濟效益方面考慮,就只要放空燒掉了,偶爾也會有一些用在平台上的燃氣發電機上為平台提供一部分電能。也可以防止井下壓力過大。

『拾』 為什麼火炬可以一直燃燒

火炬可以一直燃燒的原因如下:

為了給火炬提供可靠的燃燒系統,航天科工集團為奧運聖火貢獻了一顆可靠的「芯」。這顆「芯」的燃燒系統包含燃燒器,穩壓裝置,燃氣罐三部分。其中燃燒器採用了創新的雙火焰方案,即預燃室加主燃室。

預燃室與主燃室分開的做法在奧運火炬的設計上尚屬首次,預燃室的火焰將保證火炬「火種不熄」,即便遇到大風天氣,埋在火炬頂端下方的預燃室仍不受影響。而主燃室衍生出的火焰將使整支火炬的火苗熊熊燃燒,保證火炬的視覺效果。

歷史發展

最早的奧運聖火傳遞活動發源於1936年德國柏林舉行的第十一屆奧運會,其間夏季奧運會除兩屆沒有火炬外,其餘均有火炬,加上2016年裡約奧運火炬,共計19個。

在歷史發展中,火炬的外形不斷地演變,比如雅典奧運會火炬模擬了橄欖葉的外形,北京奧運會模仿了紙卷軸。倫敦奧運火炬則融入了8000個圓環來向8000名火炬手致敬。除了外形外,奧運火炬中還不斷融入各國最新的科學技術,來保證其長燃不熄。

然而,總有意外發生,火炬接力進行期間,會遇到各種意外狀況。所以一旦火炬熄滅,必須使用保存在火種燈中的火種引燃火炬。火炬燃燒室中有一個隔板,將其分成主燃室和預燃室。兩個燃室結合,一個熄滅了,火種燈點燃的就是另一個。火種燈專門用於儲存火種,每天傳遞活動結束後,火種就被保存在火種燈里,直到第二天火炬接力再次開始時用其重新點燃第一支火炬。

閱讀全文

與催化裝置火炬作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閥門中體大體有什麼區別 瀏覽:658
美食攝影器材怎麼挑選 瀏覽:509
燕秀工具箱30 瀏覽:619
機械加工積銷瘤是什麼意思 瀏覽:971
化工甲類乙類裝置設計規范 瀏覽:203
線上教育設備哪個好 瀏覽:321
空氣體積分數的實驗裝置圖 瀏覽:934
狼派機械鍵盤按鍵怎麼取 瀏覽:546
海馬600氦氣閥門 瀏覽:328
公務員考農業機械管理站如何 瀏覽:713
哈弗h9後備箱工具箱 瀏覽:106
儀表盤帶D的什麼車 瀏覽:624
主設備傳送模式什麼意思 瀏覽:521
13款朗逸車儀表怎麼調 瀏覽:892
如何用電工技術實驗裝置 瀏覽:626
宇明不銹鋼閥門廠電話 瀏覽:41
電廠滑動軸承怎麼做 瀏覽:831
重力工具箱部分 瀏覽:554
深圳健身器材在哪裡 瀏覽:34
閥門用於工程什麼部位 瀏覽: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