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跪求噴泉實驗的原理,裝置,注意事項,具體操作及視頻
視頻就沒拉,資料就有
噴泉實驗
【製作方法】
取一玻璃瓶,瓶口塞入一打孔膠塞。塞孔中插入一尖嘴玻璃管,外端套一膠管
【使用方法】
用注射器從瓶內抽氣若干次,然後用彈簧夾夾緊膠管。將玻璃瓶倒置於水槽中。去掉彈簧夾,則見有水經膠管從玻璃管尖嘴噴出,形成噴泉
【參考資料】
若在瓶中裝滿燙水(70-100℃),倒出熱水後,迅速塞緊帶尖嘴玻璃管的橡皮塞,並馬上倒放過來,插入水槽的水中,同樣可見噴泉現象。注意:過熱的瓶子不能浸入冷水之中,以免瓶子炸裂。
噴泉實驗是一個富有探索意義的實驗,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實驗的基本原理是使燒瓶內外在短時間內產生較大的壓強差,利用大氣壓將燒瓶下面燒杯中的液體壓入燒瓶內,在尖嘴導管口形成噴泉(如圖1)。這類實驗的要求是:①裝置氣密性良好;②所用氣體能大量溶於所用液體或氣體與液體快速反應。能進行噴泉實驗的物質通常有以下幾組:
氣體(a)
液體(b)
液體(c)
實驗原理
NH3
水
水
NH3溶解度為1:700
HCl
水
水
HCl溶解度為1:500
CO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CO2=Na2CO3+H2O
SO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SO2=Na2SO3+H2O
Cl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Cl2=NaClO+NaCl+H2O
NO2
水
水
3NO2+H2O=2HNO3+NO(不能充滿)
噴泉實驗能形象地說明某些氣體極易溶於水(或特定溶液)。根據其原理進行拓展還可以探討噴泉實驗的多種應用。
一、根據實驗裝置和條件拓展
例如,2002年全國理綜試題第29題給出如圖2所示的裝置,要求說明引發噴泉的方法。
通過分析產生噴泉現象的原理,不難發現。只要打開止水夾,用手(或熱毛巾等)將燒瓶捂熱,氨氣受熱膨脹,趕出玻璃管內的空氣,氨氣與水接觸後迅速溶解,使燒瓶內壓強減小。就能發生噴泉。
二、根據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拓展
例如,某同學用HCl氣體做噴泉實驗時,噴入燒瓶內的水不足燒瓶容積的1/3,其原因不可能是( )。
(A)燒瓶潮濕 (B)裝置氣密性不好 (C)水裡沒有加石蕊試液 (D)燒瓶內未集滿HCl
噴泉實驗失敗的原因很多,要弄清本質進行大膽假設。很明顯(A)(B)(D)都能使噴入燒瓶內的水不足燒瓶容積的1/3,所以答案為(C)。
三、根據實驗中發生的現象拓展
如圖3所示,甲學生在燒瓶中充滿O2,並在反匙燃燒匙中加入一種白色固體物質,欲做O2的噴泉實驗。實驗開始,用凸透鏡將日光聚焦於反匙燃燒匙中的固體,燃燒匙內出現一陣火光和白煙。等一會兒,打開橡皮管上的止水夾。看到有美麗的噴泉發生。請問他在反匙燃燒匙中加入了什麼物質?
綜合分析上述實驗中產生的現象,結合噴泉實驗的原理,我們會很容易想到反匙燃燒匙中加入的物質是白磷。白磷與燒瓶內的O2反應生成P2O5固體,使燒瓶內壓強減小。打開止水夾後燒杯中的水被壓入燒瓶內形成噴泉。
四、根據實驗中的生成物拓展
噴泉實驗是不是只能噴液體,能不能噴出別的什麼物質呢?
如圖4裝置,實驗前a、b、c活塞均關閉。若要在該裝置中產生噴煙現象,該怎樣操作?若想在該裝置中產生雙噴泉現象,該怎樣操作?
分析:擠壓膠頭滴管,滴管中的水溶解右瓶中的部分NH3使瓶內壓強減小。打開活塞a、b,左瓶中的HCl進入右瓶生成NH4Cl固體而產生噴煙現象。若此時打開活塞c,則燒杯內的水會壓向左右兩個燒瓶,在左瓶中產生紅色噴泉,在右瓶中產生藍色噴泉。
五、根據實驗中的反應物拓展
是不是只有無機物氣體才能產生噴泉現象呢?
把充滿乙烯的圓底燒瓶用帶有尖嘴導管的橡皮塞塞緊,按圖5安裝好儀器。
松開彈簧夾A,通過導管C向盛溴水的錐形瓶中鼓入空氣,使約10 mL溴水壓入燒瓶,再把彈簧夾A夾緊。振盪燒瓶,溴水很快褪色,有油狀物生成,燒瓶內形成負壓。松開彈簧夾A,溴水自動噴入。噴入約10 mL溴水後,再把彈簧夾A夾緊,振盪燒瓶,溴水又很快褪色。如此重復操作幾次。當噴入的溴水顏色不能完全褪盡時,說明燒瓶中的氣體已經完全反應。松開彈簧夾B,讓蒸餾水噴入燒瓶也可形成噴泉。只要反應完全,液體幾乎可充滿整個燒瓶。
六、關於生成物濃度的計算拓展
例如,同溫同壓下兩個等體積的乾燥燒瓶中分別 充滿①NH3 ②NO2,進行噴泉實驗,經充分反應後燒瓶內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 )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無法確定
分析:①設燒瓶的體積為V L,則充滿NH3後氣體的物質的量為mol。發生噴泉現象後,燒瓶將充滿溶有NH3的溶液,即溶液的體積為V L,所以燒瓶內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mol/L。
②設燒瓶的體積為V L,則充滿NO2後氣體的物質的量為 mol。發生如下反應:3NO2+2H2O=2HNO3+NO,反應後生成HNO3的物質的量為 mol。由於剩餘L氣體,所以燒瓶中溶液的體積為L,因此燒瓶內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也為mol/L。所以答案選(C)。
七、根據實驗原理反向思維拓展
通常的噴泉實驗是設法減小燒瓶內壓強形成負壓,使液體噴入燒瓶。能不能增大外面的壓強將液體壓入燒瓶呢?請看以下兩個例子。
①如圖6裝置,在錐形瓶中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質,能產生噴泉現象的是( )
(A)碳酸鈉和稀鹽酸 (B)氫氧化鈉和稀鹽酸
(C)銅和稀硫酸 (D)硫酸銅和氫氧化鈉溶液
分析:碳酸鈉和鹽酸反應能產生大量的CO2氣體使錐形瓶內的壓強增大,從而將反應混合物壓入燒瓶。也能形成噴泉。所以答案選(A)。
②如圖7裝置,在錐形瓶外放一個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冰水後,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質,產生了噴泉,問水槽中加入的物質可以是( )
(A)濃硫酸 (B)食鹽 (C)硝酸鉀 (D)硫酸銅
分析:濃硫酸溶於水放熱,可使錐形瓶內的酒精部分氣化而使錐形瓶內壓強增大,將酒精壓入燒瓶形成噴泉。答案為(A)。
因此,通過化學反應或某些物理方法使燒瓶外面的壓強大於燒瓶裡面的壓強也能形成噴泉。
以上兩例的原理實際上就是人造噴泉和火山爆發的原理。
八、噴泉原理的遷移拓展
如圖8所示,錐形瓶內盛有氣體X,滴管內盛有液體Y。若擠壓滴管膠頭,使液體Y滴入錐形瓶中,振盪,過一會兒,可見小氣球a鼓脹起來。氣體X和液體Y不可能是( )
X
Y
A
NH3
H2O
B
SO2
NaOH溶液
C
CO2
6mol/L H2SO4溶液
D
HCl
6mol/L Na2SO4溶液
分析:當滴入的液體Y將錐形瓶中的氣體X溶解或發生反應後,使錐形瓶中的壓強減小,大氣壓通過導管將空氣壓入小氣球a使它鼓脹起來。因此,不符合條件的只有(C)。這個實驗雖然沒有產生噴泉現象,但它的原理跟噴泉實驗原理是相同的
❷ 噴泉實驗的另一種裝置 請告訴我它的原理!!大家快來!!
2(1).分別加入足量下列物質,反應後可能產生噴泉的:B
要形成噴泉,則錐形瓶內中加的葯品應使其壓強增容大,把水壓上去。
A項,銅不和鹽酸反應。B,生成氧氣,不易溶與水,可以。C,生成硫酸鈣微溶,阻止反應進行。D,CO2可溶,壓不上去。
原理:向錐形瓶內加入反應物,生成氣體使下部錐形瓶壓強大於上部圓底燒瓶壓強
(2)硝酸銨。只有c項溶於水吸熱,溫度降低。其餘三項都放熱升溫。
原理:升高錐形溫度,使下部壓強增大大於上部。
呼~~累死我了
❸ 噴泉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其產生的原因是存在壓強差.(1)圖Ⅰ為化學教學中常用的噴泉實驗裝置.在燒瓶中
(1)極易溶於水或氣體與溶液易發生化學反應可形成圖I中噴泉,A、C利用氣體的溶解性形成噴泉,B中發生化學反應形成噴泉,而D中NO不溶於水,不能形成噴泉,故答案為:D;
(2)圖Ⅱ的錐形瓶中,C、D中發生鈍化,A不發生反應,只有B中生成NO,瓶內氣體增多,則B可形成噴泉,故答案為:B;
(3)圖Ⅰ和圖Ⅱ兩套裝置,均產生壓強差,形成噴泉,圖Ⅰ是減小上部燒瓶內氣體壓強,而圖Ⅱ是增大下部錐形瓶內氣體壓強,故答案為:減小;增大;
(4)①如果關閉活塞c,打開活塞a、b,再擠壓膠頭滴管,有氨氣的瓶內氣壓減小,HCl與氨氣結合生成氯化銨,則觀察到HCl氣體進入到盛有NH3的集氣瓶,產生大量的白煙,故答案為:HCl氣體進入到盛有NH3的集氣瓶,產生大量的白煙;
②在①操作的基礎上,打開活塞c,瓶內氣體減少,外壓大於內壓,形成噴泉,則現象為①②兩燒瓶同時產生噴泉,故答案為:①②兩燒瓶同時產生噴泉.
❹ 噴泉實驗的原理是什麼
形成噴泉的根本原因是壓力差。
利用大氣壓將瓶下面燒杯中的液體壓入瓶內,在尖嘴導管口處形成噴泉。
1體積水可溶解700體積的氨氣(0攝氏度,1標准大氣壓下),當滴管內的水進入燒瓶內時,氨氣大量溶於水,外界大氣壓將水壓入瓶中,剩餘氨氣又溶於進入瓶中的水,最終水充滿燒瓶。
這類實驗的要求是:
1、裝置氣密性好。
2、所用氣體能大量溶於所用液體或氣體與液體快速反應。
(4)噴泉實驗發散裝置擴展閱讀:
噴泉實驗的發生實例:
氨氣(NH3)和氯化氫(HCl)氣體均極易溶於水。1體積的水常溫下大約分別能溶解700體積的氨氣和500體積的氯化氫氣體。因此,氨氣和氯化氫氣體溶於水的實驗可設計成噴泉實驗。
氣態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生成固態或液態物質的反應可設計成噴泉實驗在500ml圓底燒瓶里收集滿氯氣(Cl₂),加入約10g氫氧化鈣(Ca(OH)2),塞緊帶尖嘴的玻璃管的膠塞。
小心搖動燒瓶,使氯氣跟氫氧化鈣充分反應後,將玻璃管插入盛有紅顏色水的燒杯中,打開玻璃管上的止水夾,燒瓶內即出現美麗的噴泉。
❺ 高一化學噴泉實驗問題
所謂噴泉試驗,重要點是在氣壓的瞬間變化,要形成噴泉,要求氣體在極短時專間內消失造成氣壓差屬來形成噴泉。1、2中氨氣和氯化氫溶解度很大,一點水就能溶解大量的氣體,所以滿足氣壓急劇變化這個條件,3中NaOH溶液和二氧化碳可以完全反應,且反應速度很快,也滿足條件。4中氯氣在水中的溶解度本來就不大,在飽和氯化鈉中溶解度更小(化學平衡問題,不贅述),所以不滿足條件。而5也是可以的,反應很快,白色的噴泉(有白色沉澱產生),6,7的反應根據實驗觀察的話,反應速度比較慢,不能達到快速降低氣壓的效果(可能和氯氣溶解度低也有關系),8的話氨氣在汽油中溶解度不大,不滿足條件(相似相溶原理),9是可以的,同氨氣和水的溶解,形成紅色噴泉。
第二個問題過於籠統,還希望能給點詳細的條件,最好是將原題說明一下。
❻ 噴泉實驗裝置原理是什麼
根據克拉伯龍方程(也稱理想氣體狀態方程):PV=nRT,推出P=(nRT)/V (R為常數)。
要使P變小,可改變n、T、V中的一個變數。
所以減小氣壓的方法有三種:①減少氣體的物質的量(n);②降低氣體的溫度(T);③增大氣體的體積(V)。
減少氣體的物質的量有兩種方法:物理方法與化學方法。
物理方法可把氣體抽走或物理溶解,化學方法可通過化學反應或化學溶解;降低氣體的溫度,我們可以採用冷水澆注或用濕毛巾放於瓶底,也可以把裝置轉移入較低溫的環境;而增大氣體的體積,可以採取,升高溫度(如:用熱水澆注或熱毛巾放於瓶底)或改變容器的體積的方法。
對於用化學方法來減少氣體的物質的量的方法又和氣體的溶解度、吸收液的種類有關。
①氣體溶解性大小會對噴泉的形成產生影響。如,易溶於水的氣體、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氣體、難溶於水的氣體;由於它們在水中的溶解度不一樣,從而就使得壓強的減少不一樣,是噴泉能否產生以及噴泉大小的關鍵。
②吸收液的種類也會對噴泉的形成產生影響,不同的吸收液,與氣體之間能否反應、氣體在其中溶解度的大小,都決定了噴泉實驗的成功與失敗
實驗過程
實驗者用滴管把少量的水擠入一個充滿了氨氣的乾燥容器中。氨氣溶解在水中,使容器內產生負壓。因此更多的水在大氣壓的作用下從另一個入口處進入,產生噴泉效應。這一演示實驗可用於向初學者介紹氣體溶解度和氣體定律等基本概念。
其他在水中具有相對較高溶解度的氣體,例如氯化氫氣體或二氧化硫氣體,可用於替代氨氣使用。
改進
改進之一是加入酚酞或紫甘藍作為指示劑,產生彩色效果;另一種方法則是將氨氣換成液體蒸汽(如水蒸氣)。在這種情況下,實驗者需要加熱盛有少量水的容器,使之全部變為水蒸氣,然後將容器快速降至室溫。當其蒸汽壓高於室溫蒸汽壓時,蒸汽會自發凝結為液態,從而產生相似的效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噴泉實驗
❼ 噴泉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其產生原因是形成壓強差.(1)圖Ⅰ是化學教材中常用的噴泉實驗裝置(夾持儀
(1)極易溶於水或氣體與溶液易發生化學反應可形成圖中噴泉,A、C、D均可內形成噴泉容,而B中氧氣不易溶於水,則不能形成噴泉,故答案為:B;
(2)酒精由液態變為氣態,可形成噴泉,則選擇的物質與冷水接觸放出大量的熱即可,只有A中生石灰與水混合放出大量的熱,BD中熱效應不明顯,C中吸熱,
故答案為:A;
(3)圖Ⅲ所示的噴泉實驗裝置,利用氣體的熱膨脹打破壓強平衡即可引發噴泉實驗,則方法為打開止水夾,用手(或熱毛巾等)將燒瓶捂熱,氨受熱膨脹,趕出玻璃管內空氣,氨氣與水接觸,從而引發噴泉,故答案為:打開止水夾,用手(或熱毛巾等)將燒瓶捂熱,氨受熱膨脹,趕出玻璃管內空氣,氨氣與水接觸,從而引發噴泉.
❽ 初中物理實驗中的 噴泉 實驗的原理和具體步驟是什麼
http://ke..com/view/879352.htm
噴泉實驗的基本原理是:氣體在液體中溶解度很大,在短時間內產生足夠的壓強差(負壓),則打開活塞後,大氣壓將燒杯內的液體壓入燒瓶中,在尖嘴導管口形成噴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想起影響氣壓的幾個因素。根據克拉伯龍方程:PV=nRT,推出P=(nRT)/V (R為常數)。要使P變小,可改變n、T、V中的一個變數。所以減小氣壓的方法有三種:①減少氣體的物質的量(n);②降低氣體的溫度(T);③增大氣體的體積(V)。減少氣體的物質的量有兩種方法:物理方法與化學方法。物理方法可把氣體抽走或物理溶解,化學方法可通過化學反應或化學溶解;降低氣體的溫度,我們可以採用冷水澆注或用濕毛巾放於瓶底,也可以把裝置轉移入較低溫的環境;而增大氣體的體積,可以採取,升高溫度(如,用熱水澆注或熱毛巾放於瓶底)或改變容器的體積的方法。
對於用化學方法來減少氣體的物質的量的方法又和氣體的溶解度、吸收液的種類有關。①氣體溶解性大小會對噴泉的形成產生影響。如,易溶於水的氣體、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氣體、難溶於水的氣體;由於它們在水中的溶解度不一樣,從而就使得壓強的減少不一樣,是噴泉能否產生以及噴泉大小的關鍵。②吸收液的種類也會對噴泉的形成產生影響,不同的吸收液,與氣體之間能否反應、氣體在其中溶解度的大小,都決定了噴泉實驗的成敗。
通過分析噴泉實驗的原理和條件,我們總結出了噴泉實驗成功的關鍵是:①盛氣體的燒瓶必須乾燥,否則甁中有液體,會使瓶口留下空氣,形成的噴泉壓力不大(噴泉」無力」);②氣體要充滿燒瓶;③燒瓶不能漏氣(實驗前應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④所用氣體能大量溶於所用液體或氣體與液體快速反應。
1.形成噴泉的組合
(1)NH3、HCl、SO2、NO2 與水組合能形成噴泉。
(2)酸性氣體與NaOH(aq)組合能形成噴泉。
(3)有機氣體與有機溶劑組合也能形成噴泉。
(4)O2、N2、H2 等不溶於水的氣體,設計一定實驗條件將其反應掉,也能形成噴泉。
2.噴泉的計算
根據充入燒瓶中液體的體積可以計算燒瓶內所盛氣體的純度或平均式量。
3.噴泉的設計
關鍵是如何使燒瓶內的氣體大量地減少。
❾ 高中化學中的噴泉實驗是怎麼樣的原理是什麼
噴泉實驗的基本原理是:氣體在液體中溶解度很大,在短時間內產生足夠的壓強差(負壓),則打開活塞後,大氣壓將燒杯內的液體壓入燒瓶中,在尖嘴導管口形成噴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想起影響氣壓的幾個因素。根據克拉伯龍方程:pv=nrt,推出p=(nrt)/v
(r為常數)。要使p變小,可改變n、t、v中的一個變數。所以減小氣壓的方法有三種:①減少氣體的物質的量(n);②降低氣體的溫度(t);③增大氣體的體積(v)。減少氣體的物質的量有兩種方法:物理方法與化學方法。物理方法可把氣體抽走或物理溶解,化學方法可通過化學反應或化學溶解;降低氣體的溫度,我們可以採用冷水澆注或用濕毛巾放於瓶底,也可以把裝置轉移入較低溫的環境;而增大氣體的體積,可以採取,升高溫度(如,用熱水澆注或熱毛巾放於瓶底)或改變容器的體積的方法。
對於用化學方法來減少氣體的物質的量的方法又和氣體的溶解度、吸收液的種類有關。①氣體溶解性大小會對噴泉的形成產生影響。如,易溶於水的氣體、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氣體、難溶於水的氣體;由於它們在水中的溶解度不一樣,從而就使得壓強的減少不一樣,是噴泉能否產生以及噴泉大小的關鍵。②吸收液的種類也會對噴泉的形成產生影響,不同的吸收液,與氣體之間能否反應、氣體在其中溶解度的大小,都決定了噴泉實驗的成敗。
通過分析噴泉實驗的原理和條件,我們總結出了噴泉實驗成功的關鍵是:①盛氣體的燒瓶必須乾燥,否則甁中有液體,會使瓶口留下空氣,形成的噴泉壓力不大(噴泉」無力」);②氣體要充滿燒瓶;③燒瓶不能漏氣(實驗前應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④所用氣體能大量溶於所用液體或氣體與液體快速反應。
1.形成噴泉的組合
(1)nh3、hcl、so2、no2
與水組合能形成噴泉。
(2)酸性氣體與naoh(aq)組合能形成噴泉。
(3)有機氣體與有機溶劑組合也能形成噴泉。
(4)o2、n2、h2
等不溶於水的氣體,設計一定實驗條件將其反應掉,也能形成噴泉。
2.噴泉的計算
根據充入燒瓶中液體的體積可以計算燒瓶內所盛氣體的純度或平均式量。
3.噴泉的設計
關鍵是如何使燒瓶內的氣體大量地減少。
相關網站:
http://www.hongen.com/e/dgkt/hx/da012401.htm
❿ 噴泉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其產生原因是存在壓強差.(1)圖甲為化學教學中所用的噴泉實驗裝置.某同學
(1)氫氧化鈉能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使瓶內壓強減小,在外界氣壓的作用他,水被壓到瓶內,形成噴泉現象,要保證實驗成功,必須 形成明顯的壓力差,所以要求二氧化碳被充分吸收(即氫氧化鈉量足),裝置氣密性良好,酚酞在鹼性溶液中變紅,所以說明溶液呈鹼性,故本題答案為:①、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使燒瓶內氣壓減小,②、鹼性,③、氫氧化鈉濃度要大,裝置氣密性要良好(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7)根據圖乙裝置可知,要形成噴泉,在錐形瓶中需要形成較大的壓強,把錐形瓶中的液體壓入燒瓶,而要產生壓強差,錐形瓶內可以產生氣體,也可以利用放出的熱量使壓強增大,A.wuwl7與NaOH溶液反應不產生氣體,壓強不變,B.Na7wO地與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壓強增大,w.MnO7固體與KwlO地常溫他不反應,壓強不變,o.金屬鋅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壓強增大,錐形瓶中加入酒精,要形成噴泉現象,需是酒精變為酒精蒸汽,需要大量的熱,所以本題答案為:①、B o,②、產生壓強差,③、Awo;
(地)比較兩圖可以看出,甲是燒瓶內氣體被消耗,壓強減小,產生壓力差,乙是在錐形瓶內產生氣體或有大量的熱放出,使壓強增大,所以本題答案為:燒瓶內壓強減小,產生壓力差.錐形瓶內壓強增大,產生壓力差..
(4)噴泉實驗利用的原理是壓強差,在生活中的應用就是噴泉,所以本題答案為:廣場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