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做活動 有哪些好玩的互動裝置
推薦你試試 嘜 丁 科 技 哦,更好了解客戶,實現交互功能。
現有幾十款 獨 立 研 發 的 裝 置 可以選購 租憑,互 動、藝 術裝置、暖 場 道具等~!
B. 消防體驗館都有哪些互動體驗項目
消防體驗館的互動體驗項目非常多,例如模擬滅火、模擬報警、模擬電動車火災成因、模擬煙霧逃生、結繩自救、消防安全標志、消防安全知識搶答、消防十五分鍾、燃燒三要素、隱患排查等等,可以多大上百種項目,也有的消防體驗館只有幾種項目的,具體可以到火眼金睛消防體驗館參觀一下,有助於提高安全意識
C. 互動裝置有哪些,展廳互動,燈光裝置藝術
藝術燈光裝置在夜景照明上的體現屬於公共空間藝術的范疇,涵蓋的形式多種內多樣,是指容設計者在特定的空間范圍內,在展示環境中的特定區域,運用各種燈光、彩光的發光效果及特殊材質對各種燈光的吸附、反射的變化,以特定的展示主題元素為媒介,營造出更新穎、更具特色的燈光裝置設計,白天與夜晚都具有一定藝術性、思想性、景觀性。
藝術燈光裝置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它的發展狀況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燈光自身的革新,或者燈光藝術裝置創作中能運用到的新技術手段的出現,都能使燈光藝術裝置的面貌耳目一新,給觀者愉悅的視覺享受和藝術體驗。
D. 請問2017悉尼燈光節上的這個互動藝術裝置叫什麼
天使之翼,我們可以定製各種燈光互動裝置,無錫幻方科技有限公司
E. 大型公共環境互動裝置的類型與表現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30
F. 有適合商場活動的互動裝置嗎
多樣化的互動形式結合客戶多種場地,效果需求推薦互動裝置。腦波互動,人機交互,音樂交互,燈光互動,投影互動,幾十款獨立研發的互動裝置可直接選購或者租賃。嘜丁科技 專注互動裝置。
G. 大型強子對撞機 現在怎麼沒有消息了出意外了嗎
電腦繪制的對撞機整體結構圖世界上最大和最有威力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是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的加速器復合體的最新補充。大型強子對撞機主要由一個27公里長的超導磁體環和許多促使粒子能沿著特定方向傳播的加速結構組成。
在這個加速器裡面,2束高能粒子流在彼此相撞之前,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前傳播。這兩束粒子流分別通過不同光束管,向相反方向傳播,這兩根管子都處於超高真空狀態。一個強磁場促使它們圍繞那個加速環運行,這個強磁場是利用超導電磁石獲得的。這些超導電磁石是利用特殊電纜線製成的,它們在超導狀態下進行操作,有效傳導電流,沒有電阻消耗或能量損失。要達到這種結果,大約需要將磁體冷卻到零下271攝氏度,這個溫度比外太空的溫度還低。由於這個原因,大部分加速器都與一個液態氦分流系統和其他設備相連,這個液態氦分流系統是用來冷卻磁體的。
大型強子對撞機利用數千個種類不同,型號各異的磁體,給該加速器周圍的粒子束指引方向。這些磁體中包括15米長的1232雙極磁體和392四極磁體,1232雙極磁體被用來彎曲粒子束,392四極磁體每個都有5到7米長,它們被用來集中粒子流。在碰撞之前,大型強子對撞機利用另一種類型的磁體「擠壓」粒子,讓它們彼此靠的更近,以增加它們成功相撞的機會。這些粒子非常小,讓它們相撞,就如同讓從相距10公里的兩地發射出來的兩根針相撞一樣。
這個加速器、它的儀器和技術方面的基礎設施的操作器,都安裝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控制中心的同一座建築內。在這里,大型強子對撞機內的粒子流將在加速器環周圍的4個區域相撞,這4個區域與粒子探測器的位置相對應。
[編輯本段]創造之最
世界最大粒子對撞機世界上最大的機器
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精確周長是2.6659萬米,內部總共有9300個磁體。不僅大型強子對撞機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而且僅它的製冷分配系統(cryogenic distribution system)的八分之一,就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製冷機。製冷分配系統在充滿近60噸液態氦,將所有磁體都冷卻到零下271.3攝氏度(1.9開氏度)前,它將先利用1.008萬噸液態氮將這些磁體的溫度降低到零下193.2攝氏度。
ALICE探測器1.ALICE
宇宙大爆炸示意圖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於2008年9月10日啟動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機器,有望揭開宇宙起源的奧秘在內五大謎團。
過去幾十年來,物理學家不斷在細節上加深對構成宇宙的基本粒子及其交互作用的了解。了解的加深讓粒子物理學的「標准模型」變得更為豐滿,但這個模型中仍存在縫隙,以至於我們無法繪制一幅完整的圖畫。為了幫助科學家揭示粒子物理學上這些關鍵性的未解之謎,需要大量實驗數據支持,大型強子對撞機便擔負起「數據提供者」的角色,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大型強子對撞機能夠將兩束質子加速到空前的能量狀態而後發生相撞,此時的撞擊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絕對是任何人都無法想像的。
牛頓未完成的工作——什麼是質量?
質量的起源是什麼?為什麼微小粒子擁有質量,而其它一些粒子卻沒有這種「待遇」?對於這些問題,科學家到現在也沒有找到一個確切答案。最有可能的解釋似乎可以在希伯斯玻色子身上找到。希格斯玻色子是「標准模型」這一粒子物理學理論中最後一種尚未被發現的粒子,它的存在是整個「標准模型」的基石。早在1964年,蘇格蘭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便首次預言存在這種粒子,但迄今為止,科學家仍未見過它的廬山真面目。
ATLAS和CMS實驗將積極尋找這種難於捉摸的粒子存在跡象。
一個「看不見」的問題——96%的宇宙由什麼構成?
我們在宇宙中看到的一切——從小螞蟻到巨大的星系——都是由普通粒子構成的。這些粒子被統稱為物質,它們構成了4%的宇宙。餘下的部分據信由暗物質——不發光的物質和暗能量構成,它們對於整個宇宙的構成與運行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對它們進行探測和研究的難度不可想像。研究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性質是當今粒子物理學和宇宙學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ATLAS和CMS實驗將尋找超級對稱的粒子,用於驗證一種與暗物質構成有關的假設。
大自然的偏好——為什麼找不到反物質?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物質構成的世界,宇宙萬物——包括我們人類在內都是由物質構成的。反物質就像物質的一個孿生兄弟,但它卻攜帶相反電荷。在宇宙誕生時,「大爆炸」產生了相同數量的物質和反物質。然而,一旦這對孿生兄弟碰面,它們就會「同歸於盡」,並最終轉換成能量。不知何故,少量物質倖存下來,並形成我們現在生活的宇宙,而它的孿生兄弟反物質卻幾乎消失得無影無蹤。為什麼大自然不能一碗水端平,平等對待這對孿生兄弟呢?
LHCb實驗將尋找物質與反物質之間的差異,幫助解釋大自然為何如此偏向。此前的實驗已經觀察到兩者之間的些許不同,但迄今為止的研究發現還不足以解釋宇宙中的物質和暗物質為何在數量上呈現出明顯的不均衡。
「大爆炸」的秘密——物質在宇宙誕生後的第一秒呈什麼狀態?
構成宇宙萬物的物質據信來源於一系列密集而熾熱的基本粒子。現在宇宙中的普通物質由原子構成,原子擁有一個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核子,質子和中子都是被稱之為「膠子」的其它粒子束縛誇克形成的。這種束縛非常強大,但在最初的宇宙,由於溫度極高加之能量巨大,膠子很難將誇克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這種束縛似乎是在「大爆炸」發生後的最初幾微秒內形成的,此時的宇宙擁有一個由誇克和膠子構成的非常熾熱而密集的混合物,也就是所說的「誇克-膠子等離子體」。
ALICE實驗將利用大型強子對撞機模擬大爆炸發生後的原始宇宙形態,分析誇克-膠子等離子體的性質。
隱藏的世界——空間的額外維度真的存在嗎?
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人類生存的三維空間加上時間軸即構成所謂四維空間。後來的理論認為,可能存在擁有隱藏維度的空間。弦理論便暗示額外的空間維度尚未被人類觀察到,它們似乎會在高能條件下顯現出來。基於這種推測,科學家將對所有探測器獲得的數據進行仔細分析,以尋找額外維度存在跡象。
[編輯本段]安全評估
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產生的能量是其他粒子加速器以前都無法達到的,但是自然界中的宇宙光相撞產生了更高的能量。多年來,這種高能粒子相撞產生的能量的安全性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據新實驗數據和對相關理論的新認識顯示,大型強子對撞機安全評估團(LSAG)已經重新校正了該團在2003年做出的一份調查分析。這個安全評估團由中立派科學家組成。
2003年,有關報告稱大型強子對撞機碰撞不存在風險,因此沒理由對安全問題過多關注。現在大型強子對撞機安全評估團對這些結論進行了重新審定和補充。不管大型強子對撞機將要做什麼,自然界在地球和其他天體的一生中,已經這樣做了很多次。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科學政策委員會(CERN's Scientific Policy Committee)已經重新審查了大型強子對撞機安全評估團的報告,並對該團的觀點表示贊成。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科學政策委員會是由為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主管團體——董事會提建議的院外科學家組成。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總結出的主要論據,可支持大型強子對撞機安全評估團的論文觀點。任何對更多細節感興趣的人,都被鼓勵直接商討這個問題和它涉及的技術科學論文。
宇宙射線
跟其他粒子加速器一樣,大型強子對撞機在受控實驗室環境中重新再現了宇宙射線的自然現象,這使科學家能對宇宙射線進行更加詳細的研究。宇宙射線是外層空間產生的粒子,其中一些粒子通過加速,產生的能量遠遠超過了大型強子對撞機產生的能量。在大約70年的實驗中,宇宙射線傳播到地球大氣層的能量及速度都已經被監測到。在過去的數十億年間,地球上的自然界內發生的粒子撞擊次數,已經相當於大約100萬次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可是至今地球仍然存在。天文學家在宇宙中觀測到大量體積更大的天體,它們都受到宇宙射線轟擊。宇宙的運行情況,就如同像大型強子對撞機一樣的實驗每秒運行超過數百億次。任何危險結果的可能性與天文學家看到的現實相矛盾,因為至今恆星和星系仍然存在。
微型黑洞
當比我們的太陽更大的特定恆星在生命最後階段發生爆炸時,自然界就會形成黑洞。它們將大量物質濃縮在非常小的空間內。假設在大型強子對撞機內的質子相撞產生粒子的過程中,形成了微小黑洞,每個質子擁有的能量可跟一隻飛行中的蚊子相當。天文學上的黑洞比大型強子對撞機能產生的任何東西的質量更重。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描述的重力性質,大型強子對撞機內不可能產生微小黑洞。然而一些純理論預言大型強子對撞機能產生這種粒子產品。所有這些理論都預測大型強子對撞機產生的此類粒子會立刻分解。因此它產生的黑洞將沒時間濃縮物質,產生肉眼可見的結果。
雖然穩定的微小黑洞理論站不住腳,但是研究宇宙射線產生的微小黑洞結果顯示,它們沒有危害。大型強子對撞機內發生的撞擊,與地球等天體和宇宙射線發生碰撞不同,在大型強子對撞機內的碰撞過程中產生的新粒子,一般比宇宙射線產生的粒子的運行速度更加緩慢。穩定的黑洞不是帶電,就是呈中性。不管是宇宙射線產生的粒子,還是大型強子對撞機產生的粒子,如果它們帶電,它們就能與普通物質結合,這個過程在粒子穿越地球時會停止。地球依然存在的事實,排除了宇宙射線或大型強子對撞機可產生帶電且危險的微小黑洞的可能性。如果穩定的微小黑洞不帶電,它們與地球之間的互動將非常微弱。宇宙射線產生的那些黑洞可以在不對地球造成任何危害的情況下穿過它,進入太空,因此由大型強子對撞機產生的那些黑洞也可繼續停留在地球上。然而,宇宙中有比地球更大更密集的天體。宇宙射線與中子星或白矮星等天體相撞產生的黑洞可處於休眠狀態。地球等這種緻密體繼續存在的事實,排除了大型強子對撞機產生任何危險黑洞的可能性。
奇異微子
奇異微子是針對一種假設的微小「奇異物質」產生的術語,奇異物質包含幾乎與奇異誇克數量一樣的粒子。根據理論成分最高的研究顯示,奇異微子在一百萬分之一千秒內,能轉變成普通物質。但是奇異微子能否與普通物質結合,變成奇異物質?2000年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RHIC)在美國第一次出現時,人們提出了這個問題。當時的一項研究顯示,人們沒有理由關注這個問題,現在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已經運行8年,它一直在尋找奇異微子,但是
至今仍一無所獲。有時大型強子對撞機就像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一樣,需要通過重核子束運轉。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光束擁有的能量將比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的光束擁有的能量更多,但是這種情況使奇異微子形成的可能性更小。就像冰不能在熱水中形成一樣,像這種對撞機產生的高溫,很難讓奇異物質結合在一起。另外,誇克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中比在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中更加微弱,這使它很難聚集奇異物質。因此在大型強子對撞機內產生奇異微子的可能性,比在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內更小。這個結果已經證實奇異微子不會產生的論點。
真空泡沫
曾有推測認為,現在宇宙沒處在它最穩定的狀態,大型強子對撞機產生的微擾將能讓它進入更加穩定的狀態,這種狀態被稱作真空泡沫,在這種狀態下人類將不復存在。如果大型強子對撞機確實能做到這些,難道宇宙射線碰撞就無法達到這種效果嗎?由於目前在肉眼可見的宇宙中的任何地方都沒產生這種真空泡沫,因此大型強子對撞機將不能產生這種物質。
磁單極子
磁單極子是假設中帶單極性磁荷的粒子,每個只擁有北極或南極。一些純理論指出,如果它們確實存在,磁單極子將導致質子消失。這些理論還表示,這種磁單極子因為太重,根本無法在大型強子對撞機內產生。然而,如果磁單極子的重量足以在大型強子對撞機內出現,宇宙射線撞擊地球大氣層早就該產生這種物質了,如果它們確實存在,地球能非常有效地阻止並捕獲它們,現在人們應該已經發現它們。地球和其他天體繼續存在的事實,排除了能吞噬質子的危險磁單極子的重量足夠輕,可以在大型強子對撞機內產生的可能性。
報告和評估
研究粒子加速器內的高能撞擊的安全性的實驗,已經由歐洲和美國的物理學家實施,這些人沒參與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科學界專家已經對他們的分析結果進行了評估,並贊成他們認為加速器內發生的粒子對撞不具有危險性的結論。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已經委託一個由粒子物理學家組成的科研組,讓他們監控有關大型強子對撞機碰撞的最新推測結果。這些物理學家也沒參與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
模擬宇宙大爆炸
新華網日內瓦9月10日電(記者 楊京德)經過十幾年的建造,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10日正式啟動,將第一束質子束流注入對撞機。
當地時間10日9時38分(北京時間10日15時38分)左右,大型強子對撞機項目主任林恩·埃萬斯發布了啟動命令,第一束質子束流被注入安裝在地下100米深的27公里長環形隧道內的大型強子對撞機開始運行。
大型強子對撞機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設計,它的啟用將為科學家研究宇宙起源和各種基本粒子特性提供強大武器。
來自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7000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參與了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建設。中國近十所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人員參加了大型強子對撞機上所有4個大實驗的大型探測器的建造。
中新網9月10日電 歐洲核研究組織(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器(LargeHadronCollider,LHC)將北京時間9月10日下午15時30分啟動模擬宇宙大爆炸實驗。有人擔心撞擊實驗可能造成災難性後果,頓時,世界末日論傳言四起。
據星島環球網報道,在這個大型強子對撞器內那條27公里長的圓形隧道,超導磁鐵會把質子和離子,加速至接近光速,然後相撞,在極細微空間爆發十萬倍太陽溫度的超級高溫。這一刻就像宇宙大爆炸之後,釋放大量能量和基本粒子,冷卻後形成組成物質的質子和中子。
據悉,史上最大的強子撞擊器LHC,坐落在瑞士和法國邊界山脈深入46米至150米地底,從構想到建成歷時近20年,花了60億瑞士法郎,吸引80個國家5000名科學家參與。
ATLAS(ATLAS是一台巨型數字照相機,能夠拍攝質子間6億次碰撞的照片)發言人彼得·詹尼(Peter Jenni)說:「我們將進入物理學的全新領域。10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ATLAS是安裝在環形隧道上的4個巨大實驗室中的一個,附在環形隧道周圍的探測器將監視撞擊過程。
有人擔心撞擊實驗可能造成災難性後果,或製造出小型黑洞吞噬地球,或產生出理論中的奇異誇克團(strangelet),令地球異變,末日論四起。
2008年9月11日 全球最大的粒子對撞機開始運行。它將一束質子射入一條27公里長的隧道,從而成功地完成了它的首個重要實驗。科學家希望這個重要的步驟能有助於理解宇宙的構成。
在一系列的測試之後,早上10時36分,兩個白點在電腦屏幕上閃爍起來。這說明質子已經穿行了價值38億美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全長。
該項目負責人林恩·埃文斯在質子束完成其行程後說:「事情辦妥了。」
遠至芝加哥的各個實驗室紛紛打開香檳酒慶祝。這些科學家通過衛星觀看了有關過程。全世界的物理學家現在有了比以往更強大的力量來粉碎原子中的各種粒子,從而可以對它們如何產生的問題一探究竟。
歐洲核研究組織(CERN)負責人羅伯特·艾馬在瑞士與法國交界處的對撞機控制室中對歡呼的科學家們說:「大家做得好。」
CERN在不到1小時前開始將質子射入隧道。
現在科學家成功測試到該質子束處於順時針的運轉方向。CERN計劃讓它以逆時針方向運行。最終科學家將從相反方向射入兩個質子束,從而創造出大爆炸之後不久的宇宙所具備的各種條件。科學家認為大爆炸創造了宇宙。
啟動該對撞機進行的實驗是歷史上最大的物理實驗。此前該項目遭到了一些懷疑論者的反對。這些人擔心讓質子發生對撞可能最終會危及地球。
懷疑論者說,對撞的一個副產品可能是微觀尺度的黑洞,它們的重力非常強大,可以吸入行星和其他恆星。
CERN首席發言人詹姆斯·吉利斯在今天啟動對撞機之前說:「那是一派胡言。」
在實驗的安全性問題上,CERN得到了包括英國的斯蒂芬·霍金在內的一些著名科學家的支持。這些科學家幫助消除了人們的擔心,並宣稱有關實驗是絕對安全的。
吉利斯說:「今天我們做了一小部分工作。真正好的結果將是讓另一個質子束也運轉起來……」
該項目是由CERN的20個歐洲成員國組織進行的。它已經吸引了來自80多個國家的研究人員。
根據設計,該對撞機可以將質子束加速到接近光速,每秒圍繞隧道運轉1.1萬次。
CERN的系列實驗可能會揭示有關「暗物質」、反物質以及空間與時間的隱蔽維度的更多情況。它也可能會找到一種假想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證據。科學家們認為,希格斯玻色子給所有其他粒子提供了質量,因此在宇宙形成中具有重要意義。
有些科學家為了使用大型強子對撞機等待了20年。
英國《泰晤士報》網站9月9日發表文章,題目是「霍金用50英鎊就世界、宇宙和上帝粒子打賭」,摘要如下。
當世界上最大的原子粉碎機開始進行粒子撞擊的時候,有一種可能性是,它會產生一個微型黑洞。
如果這種微型黑洞出現,地球不會如某些杞人憂天者所說的那樣被摧毀———但它會為斯蒂芬·霍金教授贏得諾貝爾獎。
就在科學家們為明天上午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啟動做最後准備之際,霍金這位最著名的物理學家說,如果這台對撞機製造出一個黑洞,從而證實了他自己的理論,毫無疑問他會獲得諾貝爾獎。
但這位劍橋大學的數學系教授對這樣的勝利並不抱有希望。他計算得出,LHC對撞機形成黑洞的幾率還不到1%。他說:「我認為,LHC產生足夠的能量以形成黑洞的可能性低於1%。因此我並未屏息期待。」
事實上,LHC讓霍金輸掉他同密歇根大學教授戈迪·凱恩的打賭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他們賭的是希格斯玻色子是否存在。霍金不相信真的存在這種所謂的「上帝粒子」———讓物質具有質量的粒子,而凱恩則認為,人們很快就會找到它。2000年霍金用100美元與凱恩打了這個賭。
如果希格斯玻色子確實存在,LHC幾乎肯定能找到它。霍金說:「LH C會讓我們研究粒子相互作用時所需的能量水平再增加1/4。根據目前的理論,這應該足以發現希格斯玻色子,這種讓其他所有粒子具有質量的粒子。我認為如果沒有找到希格斯粒子會更加令人興奮。這將表明有些地方出錯了,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我賭了100美元,賭我們找不到希格斯粒子。」
如果希格斯玻色子找到了,那麼該理論的提出者———愛丁堡大學的彼得·希格斯教授和兩位不知名的比利時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羅伯特·布魯———幾乎肯定會因此而榮獲諾貝爾獎。
霍金關於自己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說法是根據另一項物理學理論:他在1974年提出黑洞會發出輻射,盡管它們的引力極強。這一想法最初受到廣泛質疑,但「霍金輻射」現在已被普遍接受,盡管像希格斯玻色子一樣,也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其真實存在。
LHC對撞機有可能產生迅速衰變的微型黑洞,就像霍金設想的那樣。但人們不確定加速器能否獲得黑洞形成所需的巨大能量。
然而即使黑洞形成了,也不會構成威脅,因為證明它們有生成可能性的數學運算同時還決定了它們會立即衰變。
霍金說:「如果LHC中的粒子對撞製造出了一個微型黑洞———當然這是不太可能出現的,這個黑洞也會消散殆盡,產生獨特的粒子模式。在地球大氣層中,像這樣的或更大能量級別的對撞每天要發生數百萬次,也沒有造成任何惡果。」
據美聯社8日報道,當科學家這周進行歷來最龐大的物理實驗時,他們還將面臨「把大海撈針簡單化」的任務。
在法國和瑞士邊境地區地下27公里長的隧道里,科學家希望能探測到更多維度、看不見的「暗物質」和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證據。
這項耗資100億美元的實驗成功與否,關系著現有的宇宙理論能否站得住腳。
但當10日的實驗開始後,即使歐洲核研究組織(CERN)計算機能力再大,也無法處理屆時不斷湧入的數據。因此,CERN在日內瓦的這個實驗室設計出一種連接全球十多個大型網格集線中心以進行負荷分流的方法。
這就是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計算網格集線中心。這是一個擁有6萬台計算機的全球性網路,可以對LHC內質子發生撞擊時發生的一切進行分析。
參與LHC計算網格集線中心工作的倫敦帝國學院科學家戴維·科林說:「網格是第三代的互聯網,但和互聯網不一樣的是,你共享的是計算機的能力,而不是文件。」
當4台龐大的探測器比以前任何工具高10倍的准確性開始工作時,將會產生堆積如山的數據。如果科學家要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這種計算機能力是必需的。
CERN負責這一計算網格集線中心工作的伊恩·伯德說:「你可以把這想像成一個有著1.5億像素、每秒鍾可拍攝6億次的巨大數碼相機。」精密的過濾器會篩掉一切無用的數據,只留下最有趣的數據。然而每年仍需分析1 5 PB(1024TB)的數據。這足以填滿200萬張DVD。
數據通過高速線路傳送到歐洲、北美和亞洲11個頂尖研究中心,再從那裡分散到世界各地約150個研究中心的網路。
科林說:「沒有這種基礎設施,LHC實驗是不可能的。這正是粒子物理學家如此重視這一計算網格集線中心的原因。」
9.10第一步結果
當地時間10日10時25分(北京時間16時25分)左右,第一束質子束流貫穿整個大型強子對撞機,現場科研人員一片歡呼。
[編輯本段]改善人類生活
現在,強子對撞機的主要任務就是尋找到物質的質量的形成原理。或許不少人會認為,像高能物理學領域高深的理論研究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沒關系,花費數億美元有些不值得。
100多年前,愛因斯坦發現了質能方程,那就是質量與能量可以互相轉化。許多人也認為這個方程毫無用處。但是,以這種理論指導而研製出來的原子彈,讓人們見識了高能物理的可怕之處。隨後,核能用於發電,又讓人們認識到質能方程真正改善了我們的生活。
如果能夠揭示物質質量的形成原理,更多的物質奧秘就將揭開,比如,反物質的形成與合成,黑洞的形成與合成都將變得可能。尋找到反物質及其合成方法,將有可能解決我們的能源危機問題,並且成為太空旅行和星際旅行的首選燃料。反物質擁有讓人不敢相信的力量,僅僅一小的反物質其能量可以與幾百萬噸當量核彈相提並論。將來有一天,不但人類可以乘坐反物質推動的飛船遨遊太空,家裡的電器使用的電能也將來自反物質發電廠。
此外,在建造這個大型實驗裝置的過程中,科學家已經獲得了許多科研成果,已經改善了我們的生活。比如,我們今天常用的互聯網最初就是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為了解決數據傳輸問題而發明的。另外,強子對撞機還將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科研成果,譬如改進癌症治療、摧毀核廢料的方法以及幫助科學家研究氣候變化等。現有的放射療法可能會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傷害周圍的健康組織,對撞機產生的高能粒子束能夠將這種傷害降到最低,因為它們能夠穿過健康組織,只對腫瘤發揮作用。一些氣象學家表示,如果發現高能粒子束促成了雲的形成,人們將來可以通過控制宇宙射線來改變氣候。
H. 最新互動藝術裝置哪家做的專業,最好是規模大有保障的
思特科技規模蠻大的,創立也是近10年的團隊,很多大型的互動投影項目都是他們獨立完成的,而且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這種資質的公司少之又少
I. 游戲互動裝置
幾十款獨立研發的互動游戲裝置。包含腦波游戲,賽車游戲,人影互動游戲。增加游戲體驗的同時體現科技感。活動 引流 暖場 均可選用。嘜丁科技 游戲互動開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