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小學實驗取土裝置是什麼

小學實驗取土裝置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13 07:55:07

『壹』 工地施工前要用一種機械取土樣,請問那個是干什麼用的

那是勘測土層分布的。就是看看要建房子的那塊地基都是由哪幾種類型的土壤構成的,這些土壤又分別有多厚。由此來計算承重之類的,然後開始分析用什麼方式施工去滿足那塊地基的條件。 不知道你懂了沒。

『貳』 化學實驗的製取氣體的發生裝置分為哪幾種,分別叫什麼名字

一,固液常溫裝置(啟普發生器、或者是簡易分液漏斗加燒瓶)常用來制去氫氣,二氧化碳…
二,固夜加熱裝置(鐵架台加燒瓶)常用來製取氯氣,氧氣…
三,固固加熱裝置(鐵架台加試管)常製取氨氣…

『叄』 回填土密實度實驗,環刀法具體實驗步驟是什麼烘乾試樣的時間以多久為宜

烘乾試樣的時間一般是8小時以上,在105~110℃的恆溫下烘至恆重。

環刀法的步驟:

  1. 儀具與材料
    (1)人工取土器或電動取土器:人工取土器包括環刀、環蓋、定向筒和擊實錘系統(導桿,落錘,手柄)。環刀內徑6~8cm,高2~3cm,壁厚1.52mm。電動取土器由底座、行走輪、立柱、齒輪箱、升降機構、取芯頭等組成。電動取土器主要技術參數為:工作電壓DC24V(36Ah);轉速5070r/min,無級調速;整機質量約35kg。
    (2)天平:感量0.1g(用於取芯頭內徑小於70mm樣品的稱量),或1.0g(用於取芯頭內徑100mm樣品的稱量)。
    (3)其他:鎬、小鐵鍬、修土刀、毛刷、直尺、鋼絲鋸、凡士林、木板及測定含水量設備等。
    2.試驗方法與步驟
    (1)用人工取土器測定粘性土及無機結合料穩定細粒土密度
    ①擦凈環刀,稱取環刀質量m2,准確至0.1g。
    ②在試驗地點,將面積約30cmx 30cm的地面清掃干凈。並將壓實層鏟去表面浮動及不平整的部分,達到一定深度,使環刀打下後,能達到要求的取土深度,但不得擾動下層。
    ③將定向筒齒釘固定於鏟平的地面上,順次將環刀、環蓋放人定向筒內與地面垂直。
    ④將導桿保持垂直狀態,用取土器落錘將環刀打人壓實層中,至環蓋頂面與定向筒上口齊平為止。
    ⑤去掉擊實錘和定向筒,用鎬將環刀及試樣挖出。
    ⑥輕輕取下環蓋,用修土刀自邊至中削去環刀兩端余土,用直尺檢測直至修平為止。
    ⑦擦凈環刀外壁,用天平稱取環刀及試樣合計質量m1 ,准確至0.1g。
    ⑧自環刀中取出試樣,取具有代表注的試樣,測定其含水量。

『肆』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

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實驗基本操作
1—1種子發芽實驗(一)
一、實驗內容:
種子發芽實驗
二、器材:
(每生)放大鏡1個、綠豆種子4粒、塑料盒2個、標簽4張、紙巾1塊
(每組)水1杯、滴管1個
三、規范操作要點:
按照教材第4頁的圖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實驗。
四、操作建議:
1、實驗前要先觀察種子形狀,記錄下相關的特徵和數據,並把它們畫下來;
2、按照實驗計劃用標簽給種子分組編號;
3、要告訴學生隔一段時間就去觀察一次,及時做記錄。
五、還需要配什麼器材:
盒子或黑色塑料袋1個、一些潮濕的土壤、(冰箱)。
1— 2種子發芽實驗(二)
一、實驗內容:
整理分析實驗記錄的信息
二、器材:
(每組)實驗後發芽的和不發芽的種子、放大鏡1個。
三、規范操作要點:
略。
1—4蚯蚓的選擇
一、 實驗內容:
探究蚯蚓生長環境實驗
二、 器材:
(每組)長方形扁紙盒2個、蚯蚓10條左右、干土和濕土若干。
三、 規范操作要點:
1、學生先談談對蚯蚓生活環境的了解,做出自己的猜測。
2、分組設計對比實驗方案,並驗證自己的猜測。
1—6做一個生態瓶
一、 實驗內容:
生態瓶的設計和製作
二、 器材:
(每組)做生態瓶的容器1個、半桶水、一些洗凈的沙和小石子、一些捕撈工具。
三、 規范操作要點:
1、討論建造生態瓶所需的的生物和非生物自然環境。
2、准備材料,做一個生態瓶。
四、 操作建議:
1、討論時要考慮生物和非生物的種類、數量、食物和其他關系等。
2、建造好的生態瓶要進行管理和長期的觀察、記錄。
1—7改變生態瓶
一、 實驗內容:
改變生態瓶的生態環境實驗
二、 器材:
(每組)已建造好的生態瓶1個、小魚若干、水草若干、漏網1個。
三、 規范操作要點:
每個小組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其中一個內容進行預測、實驗、觀察記錄和分析。
2—1光和影
一、 實驗內容:
研究影子變化的規律的實驗
二、 器材:
(每組)手電筒1個、4K白卡紙1張、長方體小木塊1個、鉛筆1枝、尺子1根。
三、 規范操作要點:
按照教材25頁的圖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實驗。
四、 操作建議:
1、活動1要控制手電筒到木塊的距離不變,只改變照射的角度和方向。這個活動難度較大,教師要演示實驗和記錄的方法。其中,手電筒垂直照射在物體的上面時,要提高物體,才能看到影子。
2、活動2中屏最好垂直豎起來,屏和手電筒的位置保持不變,只改變木塊到手電筒的距離。
3、實驗時要求學生先在屏上用鉛筆畫下實際的影子,再把結果畫在課本上。
2—2陽光下的影子
一、 實驗內容:
觀測陽光下的影子及變化
二、 器材:
(每組)10厘米長的筷子1根、平滑的木板1塊、白紙1張、橡皮泥1塊鉛筆1枝、尺子1根。
三、規范操作要點:
1、 做一個簡易的日影觀測儀,並把它放在校園能照到陽光的地方。
2、 記錄時,先看看太陽的位置和方向,再量出影子的長度,然後在白紙上描下影子。
四、操作建議:
課堂上每10分鍾觀察1次,課後每1小時觀察1次。
2—3光是怎樣傳播的
一、 實驗內容:
探究光是怎樣傳播的實驗
二、器材:
(每組)手電筒1個、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3張、無孔卡紙1張、票夾4個。
三、規范操作要點:
按照教材28-29頁的圖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實驗。
四、操作建議:
1、 每張卡紙之間距離最好為15厘米左右,並保持卡紙上的小孔在同一高度上;
2、 教材要求畫出光前進的路線有一定難度,第一次需在教師指導下進行;
五、還需要配什麼器材:
空心彎管2個、直管3根等。
2—4光的反射
一、 實驗內容:
光的反射實驗
二、器材:
(每組)手電筒1個、小鏡子1面、書1本。
三、規范操作要點:
按照教材30頁的圖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實驗。
四、操作建議:
同時將手電筒和小鏡子提供給學生,特別是在活動2時,提示學生使用小鏡子。
五、還需要配什麼器材:
自製潛望鏡1個。
2—5光與熱
一、 實驗內容:
研究光的強弱與溫度關系的實驗
二、器材:
(每組)小鏡子5面、溫度計1支、白紙1張。
三、規范操作要點:
1、先用鏡子將陽光投射到紙上,觀察比較使用一面鏡子和多面鏡子時反射光的強弱並記錄。
2、用溫度計分別測量紙上光斑處的溫度,比較用一面鏡子和多面鏡子時溫度計顯示的溫度並記錄。
四、操作建議:
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
1、手拿溫度計的上端,且要拿穩。
2、鏡子的反射光斑調整集中到溫度計的玻璃泡部位。
3、讀數時,視線與溫度計的液面持平。
4、在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時再讀數。
5、靠近溫度計讀數時,盡量屏住呼吸,因為呼出的熱氣能使溫度計中的液柱上升,影響測量的准確性。
2-6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實驗1——
一、 實驗內容:
物體的顏色與吸熱關系的實驗
二、器材:
(每組)白色紙、粉色紙、黑色紙、黑色蠟光紙、鋁箔紙(學具中有)對折做成的紙袋各1個、每個紙袋配溫度計1個。
三、規范操作要點:
1、把不同顏色和材料的紙袋分別插上溫度計平放在陽光下。
2、每隔一定的時間觀察、記錄、比較一次。
四、操作建議:
除了紙的顏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外,擺放的地點、方式、時間和觀察的時間、方法等盡量要保持一致。
實驗2——
一、 實驗內容:
陽光直射、斜射與吸熱關系的實驗
二、器材:
(每組)黑色紙袋3個、每個紙袋配溫度計1個。
三、 規范操作要點:
1、把三個同樣的黑色紙袋分別插上溫度計,按照與地面水平、垂直、與陽光垂直這三種方式擺放在陽光下。
2、每隔一定的時間觀察、記錄、比較一次。
四、 操作建議:
除了擺放時的角度不同外,擺放的地點、時間和觀察的時間、方法等盡量要保持一致。
2—7做個太陽能熱水器(講解原理,但要求學生都要做)
一、 實驗內容:
設計並製作太陽能熱水器
二、器材:
(每組)帶蓋大紙盒1個、泡沫塑料若干、飲料瓶1個、塑料薄膜1張、黑色紙1張、鏡子或錫箔紙若干。
三、規范操作要點:
按照教材40頁的圖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進行設計和製作。
四、操作建議:
1、引導學生弄清教材中的設計方案的思路,在此基礎上完成本組的設計和製作;
2、升溫措施有:塑料瓶直接吸熱、盒子內外塗成黑色、盒內瓶子背面貼錫紙、盒蓋用塑料薄膜、盒子裝上支架、盒子後面用鏡子或錫箔紙反光照射等;
3、保溫措施有:盒子加蓋、瓶子加蓋、瓶子周圍放泡沫塑料等。
2—8評價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
一、 實驗內容:
展示並檢驗太陽能熱水器
二、器材:
(每組)自行設計製作的太陽能熱水器1個、溫度計1個、冷水1小桶。
三、規范操作要點:
1、各組展示製作的太陽能熱水器;
2、在各組熱水器的瓶子中裝好相同溫度的冷水200毫升;
3、各組同時將熱水器放到指定的場地中;
4、每隔5分鍾測出水溫並如實記錄。
四、操作建議:
1、教師事先對活動日期、場地的選擇、布置、劃分、活動的程序、方法等方面要作充分的考慮和准備;
2、比競賽更重要的是每個組的自我評價和各組間的交流、反思和改進。
3—3岩石會改變模樣嗎
一、 實驗內容:
探索岩石變化原因的實驗
二、器材:
1、(每組)較小的岩石塊1塊、酒精燈1盞、火柴1包、鑷子1個、燒杯1個(裝半杯水);
2、帶蓋的塑料瓶或玻璃瓶1個、碎磚塊若干。
三、規范操作要點:
實驗1——
1、點燃酒精燈,用鑷子夾著岩石塊在酒精燈上加熱。(注意捏的方法)
2、將加熱的岩石塊立即放入冷水中進行冷卻。
3、如此反復進行數次,直至岩石塊分裂成更小塊的岩石為止,才熄滅酒精燈。
實驗2——
1、在瓶子中裝上大半瓶水,放入一些碎磚塊,蓋好瓶蓋。
2、兩手分別握緊瓶蓋和瓶底部分,用力搖晃瓶子,讓磚塊互相摩擦、碰撞。
3、取出磚塊觀察,並與原磚塊進行比較。
四、操作建議:
1、酒精燈應用火柴點燃,用外焰加熱,用燈蓋熄滅,蓋兩次為好。
2、搖晃瓶子的時間要稍長一些,最好是磚塊明顯變小為宜。
3—4土壤中有什麼
一、 實驗內容:
尋找土壤成分實驗
二、器材:
(每組)一些新鮮濕潤的土壤和乾燥的土壤、小鏟子1個、塑料盒1個、報紙1張、放大鏡1個、塑料杯、鑷子1個、筷子或小棍1根、水半瓶、牙簽1根。
三、規范操作要點:
按照教材52到53頁的圖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進行三個步驟的實驗並觀察。
四、操作建議:
做沉積實驗時,土壤倒入水中時應該先觀察一下,再攪拌靜置、觀察。
3—5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一、 實驗內容:
雨水對土地侵蝕模擬實驗
二、器材:
(每組)一側有小孔的長方形塑料水槽1個、濕潤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報紙1張、塑料薄膜1張、小鏟子1個、臉盆1個、噴水器1個、水1瓶。
三、規范操作要點:
按照教材55頁的圖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進行實驗並觀察。
四、操作建議:
1、造斜坡時要將土拍緊,防止噴水時整體滑坡。
2、噴水時應離開斜坡一定距離,保持較大的噴水面積,也不宜過高,防止沙土濺出太遠。
3、提醒學生對土坡和徑流都要仔細觀察。
五、 對一些實驗器材的替代:
噴水器可用瓶蓋上扎有一些小孔的飲料瓶替代。
3—6探索土地被侵蝕的因素
一、 實驗內容:
探索土地侵蝕原因的模擬實驗
二、器材:
(每組)一側有小孔的長方形塑料水槽1個、濕潤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有植物生長的土壤若干、報紙2張、塑料薄膜2張、小鏟子1個、臉盆或水桶2個、噴水器2個(孔有大小之分)、水2瓶。
三、規范操作要點:
按照教材58到59頁的圖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進行實驗並觀察。
四、操作建議:
1、噴水器噴水的高度要相同,噴水的量也要相同。
2、作為對比實驗,實驗時不能再動土坡的模型,而且只能改變實驗計劃中所選的那一個條件。
3、實驗後觀察、比較的重點是土坡被侵蝕的程度(被侵蝕的土壤的多少、所接的水的多少和清澈程度、土坡的變化情況等)。
五、對一些實驗器材的替代:
2個噴水器可分別用瓶蓋上扎有一些小孔或大孔的飲料瓶替代。
3—7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一、 實驗內容:
河流對土地侵蝕原因的模擬實驗
二、器材:
(每組)一側有小孔的長方形塑料水槽1個、濕潤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報紙1張、塑料薄膜1張、小鏟子1個、臉盆1個、大飲料瓶1個、杯底側邊扎孔的塑料杯1個、高10厘米的木塊1塊、水1瓶。
三、規范操作要點:
按照教材58到59頁的圖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進行實驗並觀察、測量、記錄。
四、操作建議:
倒水是要保持帶孔塑料杯中的水始終是滿的,即保持河道中的水量和水的流速基本一致,無較大的變化。
3—8減少對土地的侵蝕
一、 實驗內容:
設計和建造模擬家園
二、器材:
(每組)長方形塑料水槽1個、濕潤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報紙1張、塑料薄膜1張、小鏟子1個、噴水器1個、水1瓶、小泡沫塊10塊左右、小草4棵左右。
三、規范操作要點:
按照教材63到64頁的圖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進行設計、交流、實驗、觀察。
四、操作建議:
實驗前的設計和交流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可將目標明確指向設計的意圖、目的。
4—1我們的小纜車
實驗1——
一、 實驗內容:
安裝一輛小纜車
二、器材:
(每組)實驗用小車1輛、粗線或細繩1根、掛鐵墊圈的小鉤(可用回形針彎制)1個、兩大盒鐵墊圈(五金店買)。
三、規范操作要點:
按照教材70頁的圖示的方法和樣子進行安裝。
四、操作建議:
1、拴繩線的位置一般在車頭的正中,否則小車容易跑偏。
2、繩線的長度應約等於桌子的高度。
3、桌子的邊緣可用鉛筆袋或夾子攔住,避免小車沖出桌面掉下桌子。
實驗2——
一、 實驗內容:
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關系實驗
二、器材:
(每組)實驗用小車1輛、粗線或細繩1根、掛鐵墊圈的小鉤(可用回形針彎制)1個、鐵墊圈若干、秒錶1個。
三、規范操作要點:
按照教材71頁的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進行實驗、觀察和記錄。
四、操作建議:
1、小車動起來之前要一個一個地增加墊圈,才能發現不是任何小的力都能使小車運動起來,也才能比較准確地找到使小車運動起來的最小的力。
2、小車動起來之後要多個多個地增加墊圈,才能更容易用秒錶測量或目測出小車運動的快慢。
4—2用橡皮筋作動力
一、 實驗內容:
橡筋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關系實驗
二、器材:
(每組)帶車軸套的實驗用小車1輛、橡皮筋4根、測量距離的皮尺1根。
三、規范操作要點:
1、推測橡皮筋纏繞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的關系,並根據推測設計實驗。
2、安裝小車後,觀察和感覺橡皮筋產生的彈力大小和作用在小車上的時間因纏繞圈數的多少而不同。
3、到室外平坦的場地上進行實驗,驗證推測。
四、操作建議:
1、安裝時,車軸套應位於後車軸的中間部位,使產生的力量均勻作用於車輪。
2、如果沒有車軸套,可在軸上纏上幾圈膠布或膠帶來解決。
3、室外實驗場地要平坦但不很光滑,並用尺子在地上畫好表示距離的格子。
4、實驗後可以讓學生討論怎樣使小車行駛得更遠,並讓學生實施自己的設想。
4—3像火箭那樣驅動小車
一、 實驗內容:
氣球驅動小車的實驗
二、器材:
(每組)實驗用小車1輛、支架1個、噴嘴1個、氣球1個。
三、規范操作要點:
1、按照教材75頁的圖示的方法和樣子安裝一輛噴氣小車。
2、試一試:給氣球吹足氣,放開氣嘴,小車能否運動起來。
3、到室外平坦的場地上進行實驗,測量行駛的距離。
四、操作建議:
1、氣球吹足氣安裝到小車上時,要避免與碰到車輪,否則會影響小車的運動。
2、想辦法將氣球固定在小車上,以保持小車在運動時基本處於一條直線上。
4—4測量力的大小
一、 實驗內容:
測力計測量物體重力的實驗
二、器材:
(每組)彈簧測力計1個、鉤碼1盒、用於測量重力的小物體若干。
三、規范操作要點:
1、學生拿起測力計,檢查指針是否在「0」位置,不準的話請教師調整。
2、測量物體重力時,要求學生先估計再實際測量,作好記錄進行比較。
3、測量拉文具盒勻速前進要用多大的力,為下一課做技能准備。
四、操作建議:
1、測量前只要求檢查而不調整,強調的是檢查計量工具的意識;請教師調整,目的是避免學生自行亂調指針。
2、在測量時要慢慢提起物體,不要用力過猛。如果指針已經達到最大數值還沒有提起重物,應停止測量,或改用測量范圍更大的測力計。
3、 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這一點與讀溫度計的要求是一樣的。
4、 要求學生盡量估計准確一些,促使學生建立實際的「牛」的大小的概念。
五、還需要配什麼器材:
幾種不同樣式的彈簧測力計。
4—5運動與摩擦力
實驗1——
一、 實驗內容:
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關系的實驗
二、器材:
(每組)彈簧測力計1個、線繩1根、紙盒1個、鉤碼1盒、砂紙1張、兩塊木板。
三、規范操作要點:
1、推測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關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設計實驗,討論要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條件並記錄。
3、在光滑程度不同的平面上分別用測力計拉動裝有相同數量鉤碼的紙盒,讀數、記錄、比較。
四、操作建議:
1、對比實驗時,光滑程度的差別要大些才好。可以同時把接觸的兩個面都弄粗糙,摩擦力就會大大增加。
2、這一個實驗做兩次也可以了。
實驗2——
一、 實驗內容:
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關系的實驗
二、器材:
(每組)彈簧測力計1個、線繩1根、紙盒1個、鉤碼1盒。
三、規范操作要點:
1、推測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的關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設計實驗,討論要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條件並記錄。
3、在同一平面上分別用測力計拉動裝有不同數量鉤碼的紙盒,讀數、記錄、比較。
四、操作建議:
1、對比實驗時,物體重量的差別要大些才好。
2、這一個實驗較容易,可以多做幾次再比較。
4—6滑動與滾動
一、 實驗內容:
測量滾動與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實驗
二、器材:
(每組)彈簧測力計1個、實驗用小車1輛、線繩1根、紙盒1個、鉤碼1盒、膠帶。
三、規范操作要點:
1、推測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運動方式的關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設計實驗,討論要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條件並記錄。
3、在同一平面上分別用測力計拉動輪子滾動前進和滑動前進的兩輛小車,讀數、記錄、比較。
四、操作建議:
1、在小車上加一些重物,測量滾動摩擦力就會容易些,兩種摩擦力的差別也會大一些。
2、小車運動的接觸面應粗糙些為好,若輪子與桌面打滑,就測不出多大區別了。
4—7運動與設計
一、 實驗內容:
觀察自行車上與摩擦有關的設計
二、器材:
(每組)自行車或兒童車的實物1輛。
三、規范操作要點:
1、觀察實物和教材85頁的圖示,確定應觀察的與運動密切有關的部件。
2、區分這些部件中需要摩擦力和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
3、從這些部件的設計特徵中找出增加和減少摩擦力的方法。
四、操作建議:
1、操作實物活動前要強調注意安全,不能快速轉動輪子。
2、研究時只要學生說得對就應給予肯定。
3、教學目的不是要找盡自行車上好的設計,可以適時中止討論。
4—8設計製作小賽車
一、 實驗內容:
設計並製作小賽車
二、器材:
(每組)製作小車的材料和工具。
三、規范操作要點:
1、利用教材87頁提供的設計任務和要討論的問題,指導學生進行設計。
2、分組進行設計,寫出方案,交流和反思、改進。
3、引導學生分析教材88頁提供的四個小車和一個製作流程圖,指導學生製作。
4、各組介紹交流製作好的小賽車,進行小賽車比賽。
四、操作建議:
1、設計時重要的是要增大動力,減少阻力,啟發學生在實際中運用已學的知識。
2、實際製作一般放在課後進行,教師的督促和及時指導極為重要。
3、小賽車製作和測試的過程中要注意安全。

『伍』 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土壤中有什麼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動植物的活體和殘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2.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
3.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教學難點: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准備:
分組材料:為學生准備新鮮濕潤的土壤和乾燥的土壤各一份、報紙、放大鏡、燒杯、鑷子、小木棍、水、小勺等。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同學們,你覺得咱們的家鄉美嗎?咱們的學校美嗎?老師也發現非常漂亮,老師把這些美景給拍攝下來了,一起來欣賞一下。
出示土壤畫面,背景音樂《在希望的田野上》。
欣賞著一幅幅美麗的畫面,聆聽著清脆悅耳的歌聲,熟悉的一幕幕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把我們引入今天的課堂。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生活,肥沃的土壤養育著我們,給我們帶來了糧食、蔬菜、水果、牛羊、綠色等,與我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土壤,我們很熟悉卻又似乎很陌生。今天,讓我們再次走近土壤,深入的了解土壤。
二、提出問題
對於土壤,你想研究、了解它的哪些方面呢?
生交流。(土壤是怎樣形成的、土壤中有什麼)
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很有意義,要知道,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今天我們選擇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來研究——土壤中有什麼。
板書課題:土壤中有什麼
猜一猜,土壤中有什麼?
剛才許多同學們都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是自己的生活經驗,有的是一種猜測。要知道, 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現都源於猜測。剛才積極猜測的同學們,你們都很棒。
不過,光有猜測還不行,我們還要經過——驗證,才能最後得出真正的結論。要想知道土壤中究竟有什麼,現在,我們一起來觀察。
三、觀察土壤。
1.老師今天早上在田野里為大家帶來了一些新鮮的土壤,把土倒在紙上,觀察一下,土壤里有什麼?記錄下來。
2.取一塊乾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大小一樣嗎?我們能描述它們的大小嗎?
要求:小組覺得已經觀察結束了,就把土壤倒回到杯中,坐好告訴老師。
3.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4.匯報。
學生匯報觀察現象:枯樹葉、水分、小石子、沙、動物殘體、大小不同的顆粒。
你們看到土壤中的顆粒大小一樣嗎?你是怎樣描述的?
地質學家為了分清顆粒就根據它們的大小取了自己的專用名字,(課件出示放大後的沙礫、沙、粉沙和黏土顆粒)。
從你桌上的土壤中找一找,你能分別找出沙礫、沙、粉沙和黏土顆粒嗎?
這是地質學家利用先進的儀器,根據顆粒的大小區分的。它們的直徑太小了,肉眼根本看不清。
你能想辦法分清它們嗎?
生交流。
雖然我們沒有先進的儀器,但是我們通過實驗,也能大概的區分出土壤的不同顆粒。
四、土壤的沉積實驗。
1.教師演示講解實驗流程。
把乾燥的土壤倒入裝有水的杯子中,觀察有什麼現象?再用小棒攪拌一下,攪拌徹底,觀察又會出現什麼現象?然後我們把這杯泥水混合物靜靜地放在一邊不動它,再觀察過一會兒會出現什麼現象?沉入水底的泥沙有什麼規律,為什麼會這樣?(邊觀察邊記錄)
土壤的沉積實驗
方法
觀察到什麼現象?
2.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3.匯報:土壤中有什麼?各小組匯報實驗記錄。
(把這些土塊放入水中,有氣泡冒出來,說明土壤中有空氣,再用小棒攪拌一下,水流動,同時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水變渾濁了。靜置一段時間後,水變清了,泥沙都沉入了水底,枯葉等都漂在水面上。沉入水底的泥沙有分層現象。底層的顆粒最大,上層的顆粒最小。)
為什麼會這樣分層?
(土壤是由不同的顆粒組成的,這些顆粒的輕重是不同的。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土壤顆粒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
那最下層顆粒最大的是什麼?一層一層往上呢?
(生答出沙礫、沙、粉沙和黏土顆粒,教師講解,沙礫通常叫小石子,粉砂和沙統稱為沙)。
在自然界中,土壤也是分層的,(出示土壤的剖面圖。)跟我們剛才的沉積實驗是一樣的。
現在你知道土壤是怎樣形成的了嗎?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風化作用和生物作用的共同結果。)
五、認識腐殖質和鹽分
土壤里還有我們用肉眼看不見的物質嗎?
學生猜測。(師引:土壤中的植物要成長需要什麼?)
教師講解。
剛才我們做土壤的沉積實驗時,發現一些枯葉、動物屍體等都漂在水面上,這些枝葉和動物屍體目前還不是土壤中的成分,如果這些枝葉和動物屍體全部腐爛了之後就成為了土壤中的一種成分,叫腐殖質(板書:腐殖質)腐殖質是動植物腐爛時產生的黑色物質,它是很好的養料。
土壤中還有鹽分,鹽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礦物質。
它們都是植物生長必須的營養元素。
就像人成長需要營養成分一樣,土壤中的植物成長也需要營養成分,而腐殖質和鹽分都是植物生長必須的營養元素。
六、小結土壤的成分。
說一說,土壤中有哪些成分?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鹽分、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
七、土壤和生命
人類的衣食住行離不開土壤,大多數植物的紮根於土壤,很多小動物還把土壤當成自己的家。(說一說:蚯蚓、螞蟻、蝸牛、老鼠等)
(學生自學課本)讀了資料後,你有什麼感受?(學生交流。)
多麼珍貴的土壤資源!土壤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應該保護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土壤。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土壤呢?(學生交流。)
(說得多好啊,土壤媽媽有了我們這些環保小衛士,一定會很高興,而且會越來越美麗。)
為了防止我們的土壤資源的流失,課後要如何處理桌上的土壤呢?
(回歸到土壤中去)
七、課堂總結
土壤中有什麼?土壤是怎樣形成的?

『陸』 什麼是發生裝置,什麼是收集裝置

發生裝置是化學實驗中用來進行化學反應的裝置。收集裝置利用一種裝置版,從系統外部採集數據並權輸入到系統內部的一個介面。

發生裝置,包括有氣體發生裝置、固體發生裝置、液體發生裝置。物理中有壓力發生裝置、射線發生裝置等裝置。

收集裝置的目的是為了測量電壓、電流、溫度、壓力或聲音等物理現象。基於PC的數據採集採用模塊化硬體、應用軟體和計算機相結合的方法。

盡管數據採集系統根據不同的應用需求有不同的定義,但採集、分析和顯示各系統信息的目的是相同的。收集裝置系統集信號、感測器、勵磁機、信號調理、數據採集設備和應用軟體於一體。



(6)小學實驗取土裝置是什麼擴展閱讀:

在計算機廣泛應用的今天,收集裝置的重要性是十分顯著的。它是連接計算機和外部物理世界的橋梁。各種類型的信號採集難度差別很大。在實際採集中,雜訊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在收集數據時,要注意一些基本原則,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

在一些工業現場中,設備長時間運行容易出現故障,為了對這些設備進行監控,通常採用收集裝置設備採集其運行數據並發送到上位機,通過上位機上運行的特定軟體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

『柒』 什麼是熱水浸提法實驗室操作.實驗裝置是什麼樣的

是一種提取方法,就是將原料浸泡在適當溫度的水中,進行提取裡面物質的實驗.

實驗操作的話,不知道你們的實驗有什麼要求.要是要做的話,就是一個恆溫氣浴的搖床就可以了,比較簡單.

http://ke..com/link?url=IPiQFmnRuTMIS4ChZ-E69sdWVuJV52_6y-9V-_i8eb5rHQCQft47JEK

『捌』 氯酸鉀製取氧氣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分別是什麼

氯酸鉀製取氧氣的發生裝置是固體與固體加熱制氣體的裝置(實驗室常用說法:固固加熱型),收集裝置是排水法或排空氣法裝置。

向上排空氣法是指在實驗化學中製取氣體時的一種方法。在氣體的密度明顯大於空氣且不與空氣反應時,用此方法。氣體的密度明顯比空氣大,如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氯化氫,氯氣,氧氣等。密度小的則用向下排空氣法。且該氣體不與空氣中成分發生反應。

1、發生裝置內導管不宜伸人過長,以剛露出膠塞為宜,以使氣體順利導出。

2、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時,導管要伸人集氣瓶底部,以便使集氣瓶中空氣排盡,收集到較純凈的氧氣。

3、如果用排水法收集氧氣,剛產生氣泡時不宜立即收集,因此時的氧氣不夠純;當均勻並連續產生氣泡時開始收集.導氣管伸人集氣瓶中不宜過長。

當瓶口有氣泡逸出時,證明集氣瓶內氧氣已收集滿.若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可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若木條復燃,則證明氧氣已收集滿.

(8)小學實驗取土裝置是什麼擴展閱讀

總結成幾個字:連查裝定點收移熄。

1、連接裝置。導管伸入試管內不宜過長,以稍微露出橡皮塞為宜,准備檢查裝置氣密性。

2、檢查裝置氣密性。可以使用酒精燈進行加熱,如果導管末段有氣泡產生,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

3、裝葯品。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應平鋪在試管底部,有利於均勻受熱。

4、固定裝置。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因為過一會要加熱葯品,所以防止葯品中的水分受熱變成水蒸氣,在試管口凝結成水滴倒流入試管底部,引起試管炸裂;導管伸入試管內不宜過長,以稍微露出橡皮塞為宜,有利於空氣的排出和氧氣的導出。

5、點燃酒精燈。加熱葯品時請注意,如果直接進行加熱,試管底端有可能冷熱不均引起炸裂,所以首先要對試管底部加熱區域進行預熱,再用外焰直接加熱。

6、收集氣體。剛開始加熱產生的氣體,主要是試管中原有的空氣,因為我們的實驗的目的是收集高純度的氧氣,所以需要等待導管末端有均勻穩定的氣泡產生的時候,再進行收集。

7、將導管移出水槽。

8、熄滅酒精燈。再將集氣瓶用玻璃片蓋好,因為氧氣密度比空氣的大,所以集氣瓶要正放在桌面。

『玖』 粘性土的擊實試驗(敘述取樣、工作準備、實驗操作步驟、得出試驗結果的過程及注意事項)

2011-09-23 22:53擊實試驗是用擾動樣做的試驗,在工程上運用於控制填土地基及夯實效果,提供粘性土的最大幹密度和最優含水量。根據設計要求確定輕型擊實和重型擊實兩種,輕型擊實適用於粒徑<5mm的粘性土,重型擊實適用於粒徑<20mm粘性土採用三層擊實時,最大粒徑<40mm。要准備:1)天平:稱重200g、0.01g;2)台秤:稱重10kg、5g;3)標准篩:孔徑20mm、40mm和5mm;4)試樣推土器:宜用螺旋式千斤頂或液壓式千斤頂如無此類裝置,亦可用刮刀和修土刀從擊實筒中取出試樣。備土量>20kg(2200g×6(>50kg重型5300g×6),風干過篩5mm(重型過20mm或40mm)將篩下土拌均勻(四分法)取代表性試樣測定風干土含水量、塑性指數(Ip)。根據塑限(Wp)預估最優含水量,並制備5個不同含水量的一組試樣,例:假定Wp=20%,備16%、18%、20%、22%、24%,但Ip>20%,則應按15%、18%、20%、22%、25%;根據試驗所需要的土量與含水量,制備試樣所需的加水量按下式計算:
mω=(m0/(1+0.01ω))×0.01(ω1-ω0) 式中mω——制備樣所需要的含水量(g);
m0—— 濕土(或風干土)質量(g);
ω0——濕土(或風干土)質量(%);
ω1——制樣要求的含水量(%),
例:Wp=20%,風干含水量=4.2%,要制ω=16%,輕型擊實,擊實筒容積947.4立方厘米。求預加含水量?mω=(2200/(1+0.01×4.2))×0.01(16-4.2)=249.1(g),五個點一組這是其中一個點的加水量。
備好樣用手捏一下,中間點是否捏的最緊,有時塑限不一定準,能有一點捏的最緊,試驗結束就有最有點出現,否則要調整加水量,靜止一晝夜,備樣是擊實試驗結果好壞的重要一環,備不好樣直接影響試驗結果峰值不明顯。
擊實筒內壁要均勻塗一薄層潤滑油,輕型分三層擊實每層25擊(重型分五層擊實,每層56擊;若分三層每層94擊),每層交界處要刮毛,最後一層要加護筒考慮高出>6mm,擊實結束,卸護筒修平,稱重(准1g),注意去皮,取含水量(雙試驗)(誤差<1%),計算濕密度ρ0(准0.01g/cm3),含水量(105-110度烘烤升溫後不少於8小時)出來計算干密度ρd=ρ0/(1+0.01ωi),
ωi——某點試樣含水量(%),
繪制ρd—ω關系曲線附記錄, 計算飽和含水量一同繪入圖中,
ωset=(ρw/ρd-1/Gs)*100,
ρw——溫度4度時水的密度;
Gs——土顆粒密度,注意這里氣體體積為零;
輕型擊實試驗中,當試樣中粒徑大於5mm的土質量小於或等於試樣總質量的30%時,應對最大幹密度和最優含水量進行校正。
1)最大幹密度校正:ρ,dmax=1/(((1-P5)/ρdmax)+(P5/(ρw×Gs2)),
P5——粒徑大於5mm土的質量百分比(%);
Gs2——粒徑大於5mm土粒的飽和面干比重,註:飽和面干比重指當土粒呈飽和面干狀態是的土粒總質量與相當於土粒總體積的純水4度是質量的比值。
2)最優含水率的校正ω,opt=ωopt(1-P5)+(P5×ωab)
ωopt——擊實試樣的最優含水率(%);
ωab——粒徑大於5mm土粒的吸著含水量(%);
這里特別強調不要把篩上的顆粒隨便丟棄了,以便影響試驗結果。
這里說明一點,有些符號請查專業規范要求,注意看文字說明,以GB/T50123-1999為依據加上個人試驗體會。

『拾』 小學科學實驗儀器分多少種多少類

分6個種類,類別如下:

閱讀全文

與小學實驗取土裝置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軸承上有y是什麼意思 瀏覽:900
乳房囊腫做什麼儀器 瀏覽:127
超聲波牙刷怎麼使用視頻 瀏覽:644
承攬小型機械工程活怎麼樣 瀏覽:856
閥門中體大體有什麼區別 瀏覽:658
美食攝影器材怎麼挑選 瀏覽:509
燕秀工具箱30 瀏覽:619
機械加工積銷瘤是什麼意思 瀏覽:971
化工甲類乙類裝置設計規范 瀏覽:203
線上教育設備哪個好 瀏覽:321
空氣體積分數的實驗裝置圖 瀏覽:934
狼派機械鍵盤按鍵怎麼取 瀏覽:546
海馬600氦氣閥門 瀏覽:328
公務員考農業機械管理站如何 瀏覽:713
哈弗h9後備箱工具箱 瀏覽:106
儀表盤帶D的什麼車 瀏覽:624
主設備傳送模式什麼意思 瀏覽:521
13款朗逸車儀表怎麼調 瀏覽:892
如何用電工技術實驗裝置 瀏覽:626
宇明不銹鋼閥門廠電話 瀏覽: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