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某學校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為了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三個裝置:植物、培養液、隔板、光
(1)實驗前要對植物放到黑暗處一晝夜,目的是除去葉片內原有的澱粉,如果葉片內殘留有以前光合作用製造的澱粉,實驗結果就會不明顯,為了排除原有澱粉的干擾,放到黑暗片一晝夜,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澱粉,原來的澱粉消耗完後,就不會干擾實驗,使實驗結果更加明顯.
(2)甲組裝置與乙組裝置的區別是甲裡面是清水,乙裡面是氫氧化鈉溶液,由於氫氧化鈉溶液能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而清水沒有此功能,故甲、乙兩裝置內甲裡面有二氧化碳,乙裡面沒有二氧化碳.因此甲、乙兩裝置中葉片所處的環境,惟一變數是二氧化碳,故甲組與乙組起對照作用.所探究的問題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須的原料嗎?
(3)由於乙裝置,使植物所處的環境沒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所以乙裝置內的植物由於缺乏原料而不能正常進行光合作用,不能製造有機物澱粉,因此遇碘不能變藍色.從光合作用的表達式:二氧化碳+水
光能 |
② 為了探究菜豆種子萌發所需的條件,某同學設計了如圖的實驗(說明:A、B、C三個裝置都放在光照條件下):
(1)菜豆種子的營養物質儲存在子葉里,在種子萌發時,由子葉將營養物質轉給胚芽、胚軸、版胚根利用.由權胚根發育成根,胚芽發育成莖和葉,胚軸發育成連接根與莖的部位. (2)該同學為了「探究菜豆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設置了2組對照實驗,A與B,變數是水分;B與C,變數是空氣.目的是探究種子的萌發需要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 (2)對照組是實驗變數沒有變化的一組B組,實驗組是變數有變化的一組A、C組..因此,如果參照該實驗來探究菜豆種子萌發是否需要光,我們應該選擇B組裝置作為對照,還需要的另一實驗組仿照B組進行,D組是用菜豆種子、濕棉花、在無光的條件下(遮光).如D組也萌發,表明種子的萌發與光無光,如不萌發表明種子的萌發需要光. 故答案為: (1)子葉;胚根; (2)種子的萌發需要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 (3)D組是用菜豆種子、濕棉花、在無光的條件下(遮光). .
③ 某課外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下三個實驗來驗證質量守恆定律: 實驗I:稱量鎂條,在空氣中點燃,待反應
(1)根據質量守恆定律,生成的白色固體氧化鎂的質量應為參加反應的鎂的質量與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總和;而反應前所稱量的質量只是金屬鎂的質量,而反應後稱量的則是金屬氧化物氧化鎂的質量,所以才出現了反應後固體質量「增加」的現象; 故答案為: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參加反應的鎂帶和氧氣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氧化鎂的質量,由於空氣中的氧氣參與了反應,因此,生成氧化鎂的質量比原來鎂帶的質量增加了; (2)金屬鋅的活動性們於氫之前,可與稀鹽酸反應生置換反應而生成氯化鋅,同時放出氫氣; 故答案為:Zn+2HCl=ZnCl 2 +H 2 ↑;置換; (3)化學變化是一個「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分子」的過程,此過程中,原子種類、原子個數、原子的質量都不改變,所以,化學變化前後雖然物質發生了改變,但構成物質(分子)的原子既不減少也不改變,變化前後總質量不變; 故答案為: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沒有發生改變; (4)可把實驗I中的鎂條放在一密閉的容器進行點燃,稱量點燃前後容器內物質的總質量,以說明質量守恆;可把實驗II放在密閉容器內放出,使得產生的氫氣不能逸出,以稱量反應前後的總質量; 故答案為:實驗I應將鎂條放在密閉的金屬容器中引燃,再稱量(實驗II使用密閉容器使產生的氣體不能逸出,再進行稱量). |
④ 某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動,設計了以下實驗裝置,先將三個裝置(連同瓶內植物一起)放在
(1)光是光合作抄用的條件,在黑暗中,綠色植物的葉片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製造澱粉;但呼吸作用仍能正常進行,這樣葉片中原有的澱粉不斷被呼吸作用所分解,還有一部分運輸到其他器官中. (2)A所處的環境條件無光,B處於光照條件下,二者其他的環境條件相同,說明A與B這組對照實驗的變數就是光. (3)B處於有光的條件下,葉片能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澱粉等有機物;光照幾小時後,將B的葉片取下,經脫色處理,滴加碘液後,會變藍;C瓶內的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葉片吸收不到二氧化碳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光照幾小時後,將C葉片取下,經脫色處理,滴加碘液後,不會變藍;這一實驗說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4)A的呼吸作用不斷產生二氧化碳,A瓶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漸增多;B瓶中的二氧化碳被葉片吸收,C瓶中的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因此,只有A瓶中的氣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故答案為: (1)讓葉片內的澱粉運走、耗盡 (2)光 (3)B;二氧化碳 (4)A;呼吸
⑤ (6分)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某研究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下3套實驗裝置,用來收集和驗證鐵在高溫下與水
A 3Fe +4H 2 O  Fe 3 O 4 +4H 2 向下排空氣法收集點燃有爆鳴聲
⑥ 為了探究化學能與熱能的轉化,某實驗小組設計了如下三套實驗裝置:(1)上述3個裝置中,不能證明「銅與濃
(1)裝置Ⅰ可通過U形管中紅墨水液面的變化判斷銅與濃硝酸的反應是放熱還是吸熱;裝置Ⅱ可通過燒杯中是否產生氣泡判斷銅與濃硝酸的反應放熱還是吸熱;裝置Ⅲ只是一個銅與濃硝酸反應並將生成的氣體用水吸收的裝置,不能證明該反應是放熱反應還是吸熱反應, 故答案為:Ⅲ; (2)氫氧化鋇與硫酸反應屬於中和反應,中和反應都是放熱反應,所以錐形瓶中氣體受熱膨脹,導致U型管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 故答案為: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放熱; (3))①若M為鈉,鈉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氫氣,該反應我放熱反應,放熱的熱量使大試管中溫度升高,氣體壓強增大,所以右邊燒杯中有氣泡產生;冷卻後大試管中溫度降低,壓強減小,右邊燒杯中的導管會形成一端液柱, 故答案為:產生氣泡,反應完畢後,冷卻至室溫,燒杯里的導管內形成一段液柱; ②若觀察到燒杯里產生氣泡,說明M溶於水放出熱量,由於放熱反應一定屬於化學變化,而有熱量放出的反應不一定為化學變化,所以不一定屬於放熱反應,如濃硫酸溶於水會放出熱量,但是不屬於放熱反應, 故答案為:可能是放熱反應; ③若觀察到燒杯里的玻璃管內形成一段水柱,說明M溶於水後導致大試管中溫度降低,壓強減小,證明M溶於水為吸熱過程,溶於水能夠吸收熱量的物質有:硝酸銨、氯化銨等, 故答案為:硝酸銨; (4)至少有兩種實驗方法能證明超氧化鉀與水的反應(4KO2+2H2O═4KOH+3O2↑)是放熱反應還是吸熱反應:方法①:選擇上述裝置Ⅰ(或Ⅱ)進行實驗,Ⅰ裝置右邊U型管中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或燒杯中導管中有氣泡放出),證明該反應為放熱反應; 方法②:取適量超氧化鉀粉末用脫脂棉包裹並放在石棉網上,向脫脂棉上滴加幾滴蒸餾水,片刻後,若觀察到棉花燃燒,則說明該反應放出大量熱,使棉花燃燒,證明該反應是放熱反應, 故答案為:Ⅰ(或Ⅱ);放熱.
⑦ 某校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為研究銅與濃硫酸的反應,分別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三套實驗裝置: (1)該小組同
(1)有尾氣處理措施 (1分); 將銅片改為銅絲,溶液中插入銅絲反應開始,抽出銅絲反應停止,節約葯品或「控制反應的進行」(合理描述均給分,1分) (2)NaOH(或KMnO 4 等)(1分);玻璃管可平衡內外氣壓,A中氣壓不會減小(1分);從玻璃管口處鼓入大量空氣(1分) (3)Cu+2H 2 SO 4 (濃)  CuSO 4 +SO 2 ↑+2H 2 O(2分)無水硫酸銅(1分)
⑧ 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某研究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下3套實驗裝置,用來收集和驗證鐵在高溫下與水蒸氣反
(1)根據題目中提供的圖可以看出本題實驗的原理是前面燒瓶中產生水蒸氣,經過橫放的硬質玻璃管,在高溫條件下與鐵反應,反應後用乾燥管除去多餘的水蒸氣,用小試管收集產生的氣體.發生的反應為:3Fe+4H2O(g) 高溫 | .
⑨ 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下三個實驗裝置(天平略)來驗證質量守恆定律.(1)上述的A~C三個實驗裝
(1)①B裝置內發生抄的變化屬於物理變化,不能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 C裝置內產生的氧氣會逸散到空氣中,因此不能用來驗證質量守恆定律. 故填:B裝置內發生的變化屬於物理變化;C裝置內產生的氣體會逸散到空氣中. ②紅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4P+5O2 點燃 | .
⑩ 如圖是某同學設計的一組實驗裝置,請分析回答問題:(1)甲、乙、丙這三個實驗裝置能構成幾組對照實驗_
(1)甲與乙其他條件都相同,只有光是變數,可把甲與乙看做一組對照實驗回;甲與丙其他條件都相同,金魚答藻的有無為變數,可把甲與丙看做一組對照實驗;乙與丙不能看做一組對照實驗,因存在兩個變數,一個是金魚藻,一個是光照,故不能看做一組對照實驗. (2)細木條復燃驗證產生的氣體是氧氣,說明光合作用能產生氧氣. (3)碳酸氫鈉不穩定,受熱易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原料充足加快了光合作用的速度,產生的氧氣增多. 故答案為:(1)2組,甲和丙,不能,有光照和綠色植物兩個不同條件; (2)細木條復燃,金魚藻進行光合作產生了氧氣;增多,碳酸氫鈉鈉增加二氧化碳濃度,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增多.
與某同學設計一下三個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浙江天然氣閥門
發布:2025-09-18 22:45:24
瀏覽:227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