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明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杠桿的機械效率,每個鉤碼的質量為m,O為支點.(1)他將2隻鉤碼懸掛在B點,在A
(1)探究杠桿的機械效率時,將2隻鉤碼懸掛在點,在A點豎直向上勻速動彈簧測力計,則有用功為W有=Gh2=2mgh2,總功W總=F1h2,則機械效率的表達式η=
W有 |
W總 |
2mgh2 |
F1h1 |
2mgh2 |
F1h1 |
② 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杠桿的機械效率
F做的功一部分轉化為砝碼的重力勢能,一方面轉化成杠杠的勢能;相對放在B點而言專,放在A點意屬味著需要將杠杠抬到更高的角度(這時杠杠的重力勢能增加的更高)才能保證砝碼抬到相同的高度,更過的能量消耗於杠杠上,因而A點機械效率高一點
③ 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杠桿的機械效率.實驗時,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掛在較長杠桿下面鉤碼
(1)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是0.1N,讀數是:0.5N;
(專2)W有用=Gh=1N×0.1m=0.1J;
W總=Fs=0.5N×0.3m=0.15J;
η=
W有用 |
W總 |
0.1J |
0.15J |
④ 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杠桿的機械效率,實驗時,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掛在較長杠桿下面的鉤
(1)彈簧測力計每一個大格代表1N,每一個小格代表0.1N,指針超過5個小格,示數為0.5N;
用杠桿提起貨物,對貨物做的功是有用功,W有=Gh=1N×0.1m=0.1J,
用杠桿提起貨物,對整個杠桿做的功是總功,W總=Fs=0.5N×0.3m=0.15J.
∴杠桿的機械效率:η=
W有用 |
W總 |
0.1J |
0.15J |
W有用 |
W總 |
Gh |
Fs |
2.0N×0.15m |
1.2N×0.3m |
⑤ 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杠桿的機械效率,將鉤碼由A移動到B點,機械效率變___
機械效率變__大_
理由:有用功增多了(砝碼提起的高度變大了),額外功不變
⑥ 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杠桿的機械效率.實驗時,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掛在較長杠桿下面的鉤
(1)由圖可知,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是0.1N,所以它的示數是0.5N;
在實驗過程中,有用功:W有用=Gh=1.0N×0.1m=0.1J,
總功:W總=Fs=0.5N×0.3m=0.15J,
所以杠桿的機械效率是:η=
W有用 |
W總 |
0.1J |
0.15J |
W有用2 |
W總2 |
0.3J |
0.36J |
⑦ 某實驗小組利用如圖所示裝置研究杠桿的機械效率,實驗的主要步驟如下:①用輕繩懸掛杠桿一端的O點作為支
(1)有用功為抄W 有 =Gh 1 ,總襲功W 總 =Fh 2 ,則機械效率的表達式η=
(2)有用功是提升鉤碼所做的功,額外功主要是克服杠桿重力做的功,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主要是有用功和總功所佔的比例;提升的鉤碼重一定說明有用功一定,所以影響杠桿機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杠桿自身的重力,因此要想提高該杠桿機械效率,需減小杠桿自重. (3)鉤碼的懸掛點在A點時,由杠杠的平衡條件得G?OA=F?OB;懸掛點移至C點時,由杠杠的平衡條件得G?OC=F?OB,經對比發現,由OA到OC力臂變大,所以拉力F也變大,杠桿提升的高度減小,額外功減小,因此杠桿的機械效率變大. 故答案為:(1)
|
⑧ 小明用如圖測量杠桿的機械效率
(1)實驗中,應使鉤碼勻速向上運動;
(2)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1N,拉力的大小內為0.5N;
(3)分析容機械效率的影響因素應採取控制變數法,研究提起的物重和機械效率的關系時,應保持位置不變,而實驗中,兩次鉤碼懸掛的位置是不同的.同時,還應進行多次實驗,分析多組數據,才能得出有說服力的正確結論,只憑一次實驗數據做出結論是不科學的.
故答案為:
(1)勻速;
(2)0.5;
(3)①兩次實驗時鉤碼沒有掛在同一位置;②僅根據一次對比實驗所得結論是不可靠的.
⑨ 小明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研究「杠桿的機械效率」.實驗時,將總重為G的鉤碼掛在杠桿A處,豎直向上勻速拉
(1)杠桿的機械效率:η=
W有 |
W總 |
Gh |
FS |
Gh |
FS |
⑩ (2010聊城)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杠桿的機械效率.實驗時,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掛在較
由圖可知,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是0.1N,所以它的示數是0.5N.
在實驗過程中,有用功是:W有用=Gh=1N×0.1m=0.1J
總功是:W總=Fs=0.5N×0.3m=0.15J
所以杠桿的機械效率是:η=
W有用 |
W總 |
0.1J |
0.15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