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氨氣溶於水的噴泉實驗
氨氣
由於易溶
於水
,當溶於水後瓶內
壓強
減小,會導致
噴泉
⑵ 下列圖示是學生課外活動小組設計的製取氨氣並進行氨氣溶於水的噴泉實驗等實驗的裝置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
(1)學生甲用圖A所示裝置制備氨氣,圖A裝置的特點是固體加熱製取氣體,結合實驗室制氨氣的原理,該法製取氨氣的原理為氯化銨和氫氧化鈣在加熱條件下反應,2NH4Cl+Ca(OH)2
△ | .
⑶ 噴泉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如圖是化學教材中常用的噴泉實驗裝置(夾持儀器已略去),在燒瓶中充滿乾燥氣
在燒瓶中充滿乾燥來氣體,而膠頭源滴管及燒杯中分別盛有液體,若形成噴泉,則氣體極易溶於液體或氣體極易與液體反應, A.HCl極易溶於水,則可形成噴泉,故A不選; B.氧氣不溶於水,則不能形成噴泉,故B選; C.氨氣極易溶於水,可形成噴泉,故C不選; D.二氧化碳極易與NaOH反應,產生壓強差,形成噴泉,故D不選; 故選B.
⑷ (10分)下圖是做過氨氣溶於水的噴泉實驗裝置,實驗完成後燒瓶里的空間被分為兩個部分:A和B ,請根據實
(7分)(1)空氣或N 2 、O 2 ;(2)紅色,專 NH 3 ·H 2 O  NH 4 + + OH - [ (3)① Al 2 (SO 4 ) 3 +6NH 3 ·H 2 O + 6H 2 O=2Al(OH) 3 ↓+3(NH 4 ) 2 SO 4 ②Al 3+ +3NH 3 ·H 2 O =Al(OH) 3 ↓+3NH 4 + (4)先生成白色沉澱,讓屬後變成灰綠色,最後變成紅褐色。
⑸ 下列圖示是某課外活動小組設計的製取氨氣並進行氨氣溶於水的噴泉實驗等實驗的裝置示意圖。
(1)2NH 4 Cl+ Ca(OH) 2 4NO+6H 2 O、2NO+O 2 =2NO 2 |
⑹ 如圖中A、B、C分別是某課外活動小組設計的製取氨氣並進行噴泉實驗的三組裝置示意圖,製取NH3選用試劑如圖
(1)①在加熱條件下,氯化銨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氨氣;氨氣是氣體,容易和空氣產生對流,所以棉花的作用是防止空氣對流,使NH3充滿試管, 故答案為:2NH4Cl+Ca(OH)2 △ | .
⑺ 氨溶於水的噴泉實驗的步驟
高中化學第2冊的氨這一節是這樣講的: 在乾燥的圓底燒瓶力充滿氨氣,用帶有專玻璃管和屬滴管(滴管力預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緊瓶口。立即倒置燒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水的燒杯里(水裡事先加入少量的酚酞試液),把實驗裝置裝好後。打開橡皮管的夾子,擠壓滴管的膠頭,使少量的水進入燒瓶。觀察現象。 可以看到,燒杯里的水由玻璃管進入燒瓶,形成噴泉,燒瓶內液體呈紅色。 從上面的實驗可以看出,氨極易溶於水,經試驗測定,在常溫,常壓下,一體積的水中能溶解700體積的氨。
參考資料:高中化學第2冊的氨這一節
兄弟啊,多加點分啊,出來混不容易。。。。。
⑻ 如圖是實驗室進行氨溶於水的「噴泉實驗」的裝置,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實驗正確的操作是先擠壓
A、將膠頭滴管中的少量液體擠入燒瓶,氨氣極易溶於水,使瓶內壓強減小,在大氣壓的作用下,燒杯中的液體會順利進入燒瓶,形成噴泉,故A錯誤; B、反應開始後,燒瓶內迅速形成噴泉,說明產生了很大的氣壓差,氨氣極易溶於水,燒杯內加入酚酞,呈現紅色,說明溶液顯示鹼性,故B錯誤; C、由於氨水不穩定,加熱後會有氨氣揮發出來,故C正確; D、燒瓶內產生噴泉的原因就是燒瓶內的氣壓小於大氣壓,燒杯內的水被壓人燒瓶,故D錯誤; 故選C.
⑼ 氨氣溶於水的噴泉實驗
實驗操作:在乾燥的圓底燒瓶里充滿氨氣,用帶有玻璃管和膠頭滴管(預先吸入版水)的塞子塞權緊瓶口,立即倒置燒瓶,使玻璃管插入剩有水的燒杯里(水利預先加入少量酚酞試液)。安裝好裝置,打開橡皮管上的夾子,擠壓滴管的膠頭,使少量水進入燒瓶。 實驗現象:燒杯里的溶液有玻璃管進入燒瓶,形成噴泉,燒瓶內液體呈紅色。 實驗結論:氨極易溶於水,其水溶液顯鹼性。 實驗本質原因:較大量的氨氣溶於較小量的水中,使燒瓶內的氣壓明顯小於瓶外氣壓,在大氣壓作用下,水迅速進入燒瓶,形成噴泉。 氣體在水中溶解度較大,或氣體與液體能劇烈反應,形成較大壓強差都能做成噴泉實驗,如HCL\HBr\HI\SO2\CO2用NaOH溶液吸收 注意問題:1燒瓶要乾燥2氨氣要充滿3塞子要嚴密4由滴管內擠入的水不要太少
與如圖為氨氣溶於水的噴泉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浙江天然氣閥門
發布:2025-09-18 22:45:24
瀏覽:22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