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速鐵路接觸網的結構組成
高速鐵路接觸網是沿鐵路線上空架設的向電力機車供電的特殊形式的輸電線路回。其由接觸懸掛、支持裝答置、定位裝置、支柱與基礎幾部分組成。接觸懸掛包括接觸線、吊弦、承力索以及連接零件。接觸懸掛通過支持裝置架設在支柱上,其功用是將從牽引變電所獲得的電能輸送給電力機車。支持裝置用以支持接觸懸掛,並將其負荷傳給支柱或其它建築物。
根據高速鐵路接觸網所在區間、站場和大型建築物而有所不同。支持裝置包括腕臂、水平拉桿、懸式絕緣子串,棒式絕緣子及其它建築物的特殊支持設備。定位裝置包括定位管和定位器,其功用是固定接觸線的位置,使接觸線在受電弓滑板運行軌跡范圍內,保證接觸線與受電弓不脫離,並將接觸線的水平負荷傳給支柱。支柱與基礎用以承受接觸懸掛、支持和定位裝置的全部負荷,並將接觸懸掛固定在規定的位置和高度上。中國接觸網中採用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支柱和鋼柱,基礎是對鋼支柱而言的,即鋼支柱固定在下面的鋼筋混凝土製成的基礎上,由基礎承受支柱傳給的全部負荷,並保證支柱的穩定性。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支柱與基礎製成一個整體,下端直接埋入地下。
⑵ 汽車制動系的組成,功用及各部分的功用
汽車制動系統主要由供能裝置、控制裝置、傳動裝置和制動器等部分組成,常見的制動器內主要有鼓式容制動器和盤式制動器。
功能:
1、鼓式制動器主要包括制動輪缸、制動蹄、制動鼓、摩擦片、回位彈簧等部分。主要是通過液壓裝置是摩擦片與歲車輪轉動的制動鼓內側面發生摩擦,從而起到制動的效果。
2、盤式制動器也叫碟式制動器,主要由制動盤、制動鉗、摩擦片、分泵、油管等部分構成。盤式制動器通過液壓系統把壓力施加到制動鉗上,使制動摩擦片與隨車輪轉動的制動盤發生摩擦,從而達到制動的目的。
(2)簡述支持裝置結構組成及作用擴展閱讀:
汽車的制動系統保養注意事項:
1、定期檢查制動液高度
若制動液液量不足會使空氣進入,制動會變得不靈敏。因此,最好每月定期檢查制動液液面高度,注意制動液液面是否出現明顯下降,品質是否變差,如果是就應及時添加或更換。
2、每10000公里檢查一次制動液
制動蹄片和制動碟(鼓)是有使用壽命的,當它們磨損到一定程度時必須更換。一般在城市行車中,制動碟(鼓)的壽命大約是50000公里,制動蹄片的壽命在30000公里左右,但是具體情況還要看車主的操作情況(駕駛習慣)。
⑶ 數控機床的機械結構的基本組成部分和作用是什麼
1、工程序載體:
數控機床工作時,不需要工人直接去操作機床,要對數控機床進行控制,必須編制加工程序。零件加工程序中,包括機床上刀具和工件的相對運動軌跡、工藝參數(進給量主軸轉速等)和輔助運動等。
將零件加工程序用一定的格式和代碼,存儲在一種程序載體上,如穿孔紙帶、盒式磁帶、軟磁碟等,通過數控機床的輸入裝置,將程序信息輸入到CNC單元。
2、數控裝置:
數控裝置是數控機床的核心。現代數控裝置均採用CNC(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形式,這種CNC裝置一般使用多個微處理器,以程序化的軟體形式實現數控功能,因此又稱軟體數控(Software
NC)。
3、伺服與測量反饋系統:
伺服系統用於實現數控機床的進給伺服控制和主軸伺服控制。伺服系統的作用是把接受來自數控裝置的指令信息,經功率放大、整形處理後,轉換成機床執行部件的直線位移或角位移運動。
伺服系統包括驅動裝置和執行機構兩大部分。驅動裝置由主軸驅動單元、進給驅動單元和主軸伺服電動機、進給伺服電動機組成。步進電動機、直流伺服電動機和交流伺服電動機是常用的驅動裝置。
4、機床主體:
機床主機是數控機床的主體。它包括床身、底座、立柱、橫梁、滑座、工作台、主軸箱、進給機構、刀架及自動換刀裝置等機械部件。它是在數控機床上自動地完成各種切削加工的機械部分。
5、數控機床輔助裝置:
輔助裝置是保證充分發揮數控機床功能所必需的配套裝置,常用的輔助裝置包括:氣動、液壓裝置,排屑裝置,冷卻、潤滑裝置,回轉工作台和數控分度頭,防護,照明等各種輔助裝置。
(3)簡述支持裝置結構組成及作用擴展閱讀
傳統的機械加工都是用手工操作普通機床作業的,加工時用手搖動機械刀具切削金屬,靠眼睛用卡尺等工具測量產品的精度的。
現代工業早已使用電腦數字化控制的機床進行作業了,數控機床可以按照技術人員事先編好的程序自動對任何產品和零部件直接進行加工了。這就是所說的數控加工。
數控加工廣泛應用在所有機械加工的任何領域,更是模具加工的發展趨勢和重要和必要的技術手段。
數控車床自五十年代問世以來,由於在單件生產、小批量生產中,使用數控車床加工復雜形狀的零件,不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加工質量,而且縮短了生產准備周期和降低了對工人技術熟練程度的要求。
因此它成了單件、小批量生產中實現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世界各國也都在大力發展這種技術。
⑷ 高壓斷路器由哪幾個部分組成,其各自的作用是什麼
高壓斷路器的結構原則上可分為四部分組成,即導電迴路、滅弧裝置、絕緣與支持系統和操動機構。
高壓斷路器在電力系統中起兩方面的作用:
(1) 控製作用——根據電網的運行需要,由高壓斷路器把一部分電力設備或線路投入或退出運行。
(2) 保護作用——當電力設備或線路發生故障時,在繼電保護和自動裝置的配合下,高壓斷路器迅速斷開,切除故障,保護電力系統無故障部分正常運行。
(4)簡述支持裝置結構組成及作用擴展閱讀
對高壓斷路器一般電氣性能總的要求是:高壓斷路器在電力系統中應能承受各種電壓、電流的作用而不致損壞。
(1) 電壓方面:一定額定電壓的高壓斷路器,其絕緣部分應能長期承受相應的最大工作電壓,而且還應能承受相應的大氣過電壓和內部過電壓的作用。標志這方面性能參數是:最大工作電壓、工頻試驗電壓、全波和載波沖擊試驗電壓、操作波試驗電壓。
(2) 電流方面:高壓斷路器導電部分長期通過工作電流時,各部分的溫度不能超過允許值。高壓斷路器導電部分通過短路電流時,不應因電動力而受到損壞,各部分溫度不應超過短時工作的溫度允許值,觸頭不應發生熔焊或損壞。
標志這方面性能的參數是;額定電流、額定動穩定電流、額定熱穩定電流和額定熱穩定時間(2s或4s)。
⑸ 計算機數控系統各組成部分的作用是什麼
(1)輸入裝置:一般指微機的輸入設備,如鍵盤。其作用是輸入數控系統對生產機械進行自動控制時所必需的各種外部控制信息和加工數據信息。
(2)微機:微機是MNC系統運算和控制的核心。在系統軟體指揮下,微機根據輸入信息,完成數控插補器和控制器運算,並輸出相應的控制和進給信號。若為閉環數控系統,則由位置檢測裝置輸出的反饋信息也送入微機進行處理。
(3)輸出裝置:一般包括輸出緩沖電路、隔離電路、輸出信號功率放大器、各種顯示設備等。在微機控制下,輸出裝置一方面顯示加工過程中的各有關信息,另一方面向被控生產機械輸出各種有關的開關量控制信號(冷卻、啟、停等),還向伺服機構發出進給脈沖信號等。
(4)伺服機構:一般包括各種伺服元件和功率驅動元件。其功能是將輸出裝置發出的進給脈沖轉換成生產機械相應部件的機械位移(線位移、角位移)運動。
(5)加工機械:即數控系統的控制對象,各種機床、織機等。已有專門為數控裝置配套設計的各種機械,如各種數控機床,它們的機械結構與普通機床有較大的區別。
(5)簡述支持裝置結構組成及作用擴展閱讀
傳統的機械加工都是用手工操作普通機床作業的,加工時用手搖動機械刀具切削金屬,靠眼睛用卡尺等工具測量產品的精度的。
現代工業早已使用電腦數字化控制的機床進行作業了,數控機床可以按照技術人員事先編好的程序自動對任何產品和零部件直接進行加工了。
這就是說的「數控加工」。數控加工廣泛應用在所有機械加工的任何領域,更是模具加工的發展趨勢和重要和必要的技術手段。
由於數控機床要按照程序來加工零件,編程人員編制好程序以後,輸入到數控裝置中來指揮機床工作。程序的輸入是通過控制介質來的。
⑹ 哺乳類的支持結構,表皮及衍生物,消化,生殖方式等有哪些和特點意義
哺乳綱的主要特徵
哺乳動物是全身被毛,運動快速,恆溫,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動物.它是脊椎動物中軀體結構,功能和行為最復雜的一個高等動物類群.
鳥類和哺乳類都是從爬行動物起源的,它們分別以不同的方式適應陸棲生活所遇到的許多基本矛盾(陸地上快速運動,防止體內水分蒸發,完善的神經系統和繁殖方式),並在新陳代謝水平全面提高的基礎上獲得了恆溫.因而鳥類與哺乳類又稱為恆溫動物.哺乳動物的進步性特徵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具有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官,能協調復雜的機能活動和適應多變的環境條件.
2.出現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對能量的攝取.
3.具有高而恆定的體溫(約為 25 ℃~ 37 ℃),減少了對環境的依賴性.
4.具有在陸上快速運動的能力.
5.胎生,哺乳,保證了後代有較高的成活率.
這些進步性特徵,使哺乳類能夠適應各種各樣的環境條件,分布幾遍全球,廣泛適應輻射,形成了陸棲,穴居,飛翔和水棲等多種生態類群.
學習哺乳類的軀體結構和功能時,應以上述內容做為線索.同時要注意到,盡管鳥綱與哺乳綱都是從古代爬行動物起源的,但在系統進化歷史上,哺乳類比鳥類出現早,它是從具有若干類似於古兩棲類持征的原始爬行動物起源的.而鳥類則是從較高等的(特化的)古代爬行動物起源的.因而在哺乳類的軀體結構上往往能保持著某些與兩棲綱類似的特徵(例如頭骨具 2 個枕骨髁,皮膚富於腺體,排泄尿素),而鳥類則更保持著一些類似現代爬行動物的特徵(例如頭骨具單個枕骨髁,皮膚乾燥,排泄尿酸).
一,胎生,哺乳及其在動物演化史上的意義
哺乳動物發展了完善的在陸上繁殖的能力,使後代的成活率大為提高,這是通過胎生和哺乳而實現的.絕大多數哺乳類均為胎生,它們的胎兒借一種特殊的結構——胎盤和母體聯系並取得營養,在母體內完成胚胎發育過程——妊娠而成為幼兒時始產出.產出的幼兒以母獸的哺育.哺乳類還具有一系列復雜的本能活動來保護哺育中的幼獸.
胎生方式為哺乳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它為發育的胚胎提供了保護,營養以及穩定的恆溫發育條件,是保證酶活動和代謝活動正常進行的有利因素,使外界環境條件對胚胎發育的不利影響減低到最小程度.這是哺乳類在生存斗爭中優於其他動物類群的一個重要方面.
胎盤是由胎兒的絨毛膜和尿囊,與母體子宮壁的內膜結合起來形成的(見圖).
胎兒與母體這兩套血液循環系統並不通連,而是被一極薄(約 2um 厚)的膜所隔開,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是透過膜起彌散作用來交換的.但這又不同於簡單的物理學的彌散,而是有著高度特異的選擇性的.一般說來可以允許鹽,糖,尿素,氨基酸,簡單的以及某些維生素和激素通過.大蛋白質分子,紅血細胞以及其他細胞均不能透過.氧和二氧化碳,水和電解質均能自由透過胎膜.電子顯微鏡研究表明,胎盤細胞具有許多種類型,以控制母體與胎兒間的物質交換,它們同時具有胎兒暫時性的肺,肝,小腸和腎臟的功能,並能產生激素.由於胎盤是含有雙親抗原的胚胎結構,因而它在免疫學方面的意義已被引起重視.上述這些物質運輸,是通過胚胎絨毛膜上的幾千個指狀突起(絨毛膜絨毛)像樹根一樣插入子宮內膜而實現的,絨毛極大地擴展了吸收接觸的表面積.以人的胎兒為例,整個絨毛的吸收表面積約為皮膚表面積的 50 倍.
哺乳類的胎盤分為無蛻胎膜和蛻膜胎盤.前者胚胎的尿囊和絨毛膜與母體子宮內膜結合不緊密,胎兒出生時就象手與手套的關系一樣易於脫離,不使子宮壁大.蛻膜胎盤的尿囊和絨毛膜與母體子宮內膜結為一體,因而胎兒產生時需將子宮壁內膜一起撕下產出,造成大量流血,顯然,蛻膜胎盤的效能高,更有利於胚胎發育,一般認為是屬於哺乳類的較高等的類型特徵.但是哺乳類的胎盤結構類型並不完全符合軀體結構和地質史研究所提供的各目的親緣關系,而且所謂"效能差"的無蛻膜胎盤(例如馬,牛)類型的幼仔,可以在產出時發育得十分良好.
無蛻膜胎盤一般包括散布狀胎盤(絨毛均勻分布在絨毛膜上,鯨,狐猴以及某些有蹄類屬此)和葉狀胎盤(絨毛匯集成一塊塊小葉叢,散布在絨毛膜上,大多數反芻動物屬此).蛻膜胎盤一般包括環狀胎盤(絨毛呈環帶狀分布,食肉目,象,海豹等屬此)和盤狀胎盤(絨毛呈盤狀分布,食蟲目,翼手目,嚙齒目和多數靈長目屬此)(見圖).
人的胎盤即為一種盤狀胎盤.
哺乳類自卵受精到胎兒產出的期限為妊娠期.各類動物的妊娠期都是較為穩定的,可作為分類學的依據之一.胎兒發育完成後產出,稱為分娩.不同類群的獸類所產仔獸數是不同的,一般說來,母獸乳頭的對數與產仔個數相關,後代成活率高的類群,所產仔獸數較少.
以哺育幼獸,是使後代在較優越的營養條件和安全保護下迅速成長的生物學適應.含有水,蛋白質,,糖,無機鹽,酶和多種維生素.生乳作用是通過神經 - 體液調節方式來完成的.通過吸吮刺激和視覺,反射性地引起丘腦下部——垂體後葉徑路分泌,釋放催產素,使末房旁的平滑肌收縮而泌乳;同時還引起丘腦下部分泌生乳素釋放激素和生乳素抑制激素,以調節腦垂體分泌生乳素,使排空了的腺泡製造.
哺乳類幼仔的生長速度因種類而異,新生兒的生長率一般與該種動物內所含蛋白質的量相關.一些有代表性的哺乳動物成分見表 1 :
哺乳是使後代在優越的營養條件下迅速地發育成長的有利適應,加上哺乳類對幼仔有各種完善的保護行為,因而具有遠比其它脊椎動物類群高得多的成活率.與之相關的是哺乳類所產幼仔數目顯著減少.
胎生,哺乳是生物體與環境長期斗爭中的產物.魚類,爬行類的個別種類(如鯊魚和某些毒蛇)已具有"卵胎生"現象.低等哺乳類(如鴨嘴獸)尚遺存卵生繁殖方式,但已用哺育幼仔.高等哺乳類胎生方式復雜,哺育幼獸行為亦異.這說明現存種類是各以不同方式,通過不同途徑與生存條件作斗爭,並在不同程度上取得進展而保存下來的後裔.
二,哺乳綱軀體結構
(一)外形 哺乳類外形最顯著的特點是體外被毛.軀體結構與四肢的著生均適應於在陸地快速運動.前肢的肘關節向後轉,後肢的膝關節向前轉,從而使四肢緊貼於軀體下方,大大提高了支撐力和跳躍力,有利於步行和奔跑,結束了低等陸棲動物以腹壁貼地,用尾巴作為運動輔助器官的局面(見圖).
哺乳類的頭,頸,軀乾和尾等部分,在外形上頗為明顯.尾為運動的平衡器官,大都趨於退化.
適應於不同生活方式的哺乳類,在形態上有較大改變.水棲種類(如鯨)體呈魚形,附肢退化呈槳狀.飛翔種類(如蝙蝠)前肢特化,具有翼膜.穴居種類體軀粗短,前肢特化如鏟狀,適應掘土.
(二)皮膚及其衍生物 哺乳類的皮膚與低等陸棲脊椎動物的皮膚相比較,不僅結構緻密,具有良好的抗透水性,而且具有敏感的感覺功能和控制體溫的功能.緻密的皮膚還能有效地抵抗張力和阻止細菌侵入,起著重要的保護作用.因而是脊椎動物皮膚中結構和功能最為完善,適應於陸棲生活的防衛器官.
哺乳類的皮膚在整個生命過程中是不斷更新的,在不斷更新中保持著相對穩定,使之具有一定的外廓.皮膚的質地,顏色,氣味,溫度以及其他特性,能夠與環境條件相協調.這是物種的遺傳性所決定的,並在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來完成,以適應多變的外界條件.
哺乳類的皮膚有以下特點(見圖):
1.表皮和真皮均加厚 表皮的角質層發達.小型嚙齒類的表皮只有幾層細胞,人有幾十層,象,犀牛,河馬及豬有幾百層厚,稱硬皮動物.真皮為緻密的纖維性結締組織構成,內含豐富的血管,神經和感覺末梢,能感受溫,壓及疼覺.真皮的堅韌性極強,為製革的原料.表皮及真皮內有黑色素細胞,能產生黑色素顆粒,使皮膚呈現黃,暗紅,褐及黑色.在真皮下有發達的蜂窩組織,能貯蓄豐富的,構成皮下層,起著保溫和隔熱作用,也是能量的貯備基地.
2.被毛 毛為表皮角質化的產物(見圖).
由毛干及毛根構成.毛根埋在皮膚深處的毛囊里,外被毛鞘,毛根末端膨大部分為毛球.毛球基部即為真皮構成的毛乳突,內具豐富的血管,供應毛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在毛囊內有皮脂腺的開口,所分泌的油脂能滋潤毛和皮膚.毛囊基部有豎毛肌附著.豎毛肌是起於真皮的平滑肌,收縮時可使毛直立,有輔助調節體溫的作用.哺乳類皮膚的少毛區域(如鼻,唇及生殖孔周圍)富有血管,起著調節體溫的冷卻作用.
毛是保溫的器官.水生哺乳類(如鯨)的毛退化,皮下層發達.毛的顏色還使有機體與所棲息的環境相協調.這些功能都與毛的結構相聯系.毛干是由皮質部和髓質部構成的,內具有黑色素,色素主要集中於皮質內.髓質部內含空氣間隙.髓質部愈發達的毛,保溫性能愈強.
毛是重要的觸覺器官,很多種類(如貓,鼠)吻端的觸毛,是特化的感官.有人認為毛的基本功能為觸覺,在進化過程中發展了保溫及調溫功能.毛的形態,長短和疏密等,均與保溫的效能有關.
根據毛的結構特點,可分為針毛(刺毛),絨毛和觸毛.針毛長而堅韌,依一定的方向著生(毛向),具保護作用.絨毛位於針毛的下層,無毛向,毛乾的髓部發達,保溫性強.觸毛為特化的針毛.
毛在春秋季有季節性更換,稱為換毛.
3.皮膚腺特別發達 哺乳類皮膚腺來源於表皮的生發層,為多細胞腺,種類繁多,功能各異,主要有四種類型,即皮脂腺,汗腺,和味腺(臭腺).皮脂腺為泡狀腺,多開口於毛囊基部.汗腺為管狀腺,下陷入真皮深處,盤捲成團,以豐富的血管.血液中所含的一部分代謝廢物(如尿素),從汗腺管經滲透而達於體表蒸發(即通常所說的出汗).體表的水分蒸發散熱,是哺乳類調節體溫的一種重要方式(哺乳類散熱的主要方式為出汗,呼吸加速以及飲水排尿),從這種意義上說,哺乳類的皮膚還具有排泄和調溫的功能.汗腺不發達的種類(如狗),體熱散發主要靠口腔,舌和鼻表面蒸發.哺乳類皮膚內還有一種頂泌腺,其結構似汗腺,開口於近毛囊處.頂泌腺的確切功能還不清楚,人的頂泌腺分泌物能被體表細菌轉化為一種嗅產物.哺乳類的各種香腺及麝香腺,可能是一種變形的頂泌腺.為哺乳類所特有的腺體,是一種管狀腺與泡狀腺復合的腺體,也可認為是特化的汗腺.常叢聚開口於軀體的特異部位,如鼠蹊部(牛,羊),腹部(豬)和胸部(猴).在胚胎發生上來源於胎兒腹部上皮的一對乳嵴,從腋部延伸至鼠鼷部,以後在特定的部位加厚形成.借乳頭開口於體表,乳頭數目因種類而異,一般乳頭對數與所產幼仔的數目相當,例如豬為 4 ~ 5 對,牛羊為 2 對,猴與蝙蝠為 1 對.低等哺乳類(如鴨嘴獸)不具乳頭,分泌的沿毛流出,供幼獸舐吮,且其內僅含蛋白質和,可能不含乳糖.味腺為汗腺或皮脂腺的衍生物(如麝的麝香腺,黃鼠狼的肛腺),對於哺乳類(特別是社會性集群種類)同種的識別和繁殖配對有重要作用.味腺的出現,與哺乳類以嗅覺(化學感受器)做為主要的獵食方式相聯系的.在以視覺做為主要定位器官的類群(例如鳥類和哺乳類的靈長目),嗅覺以及味腺均大為退化.
哺乳類的皮膚衍生物,除了上述的毛和皮膚腺以外,還有爪和角.哺乳類的爪與爬行類的爪同源,皆為指(趾)端表皮角質化的產物,為陸棲步行時指(趾)端的保護器官.常見的類型除爪以外,尚有蹄和指甲,均為爪的變形(見圖).
角為頭部表皮及真皮部分特化的產物,為有蹄類的防衛利器.常見的有洞角(牛角)及實角(鹿角).洞角不分叉,終生不更換,為頭骨的骨角外面套以由表皮角質化形成的角質鞘構成.實角為分叉的骨質角,通常多為雄獸發達,且每年脫換一次(見圖).
它是由真皮骨化後,穿出皮膚而成.剛生出的鹿角富有血管的皮膚,此期的鹿角稱鹿茸,為貴重的中.長頸鹿的角終生包被有皮毛,是另一種特殊結構的角.犀牛角則為毛的特化產物(見圖).
(三)骨骼 哺乳類的骨骼系統十分發達,支持,保護和運動的功能進一步完善化.表現在脊柱分區明顯,結構堅實而靈活.四肢下移至腹面,出現肘和膝,將軀體撐起,適宜在陸上快速運動.頭骨因腦與嗅囊(鼻囊)的高度發達而有較大特化.從形態解剖特徵來看,頸椎 7 枚,下頜由單一齒骨構成,頭骨具 2 個枕骨髁和牙齒異型,都是哺乳類骨骼的鑒別性特徵.
哺乳動物骨骼系統的演化趨向是:①骨化完全,為肌肉的附著提供充分的支持;②癒合和簡化,增大了堅固性並保證輕便;③提高了中軸骨的韌性,使四肢得以較大的速度和范圍(步幅)活動;④長骨的生長限於早期,與爬行類的終生生長不同,提高了骨的堅固性並有利於骨骼肌的完善.
1.脊柱,肋骨及胸骨 脊柱分為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及尾椎 5 部分(見圖).
水棲種類由於後肢退化而無明顯的薦椎.頸椎數目大多為 7 枚,這是哺乳類特徵之一.第一,二枚頸椎特化為寰椎和樞椎,這種結構使寰椎與頭骨間除可作上下運動外,寰椎還能與頭骨一起在樞椎的齒突(樞突)上轉動,更提高了頭部的運動范圍,這對於充分利用感官,尋捕食物和防衛,都是有利的適應(見圖).
胸椎 12 ~ 15 枚,兩側與肋骨相關節.胸椎,肋骨及胸骨構成胸廓,是保護內臟,完成呼吸動作和間接地支持前肢運動的重要器官.薦椎多 3 ~ 5 枚,有癒合現象,構成對後肢帶骨(腰帶)的穩固支持.尾椎數目不定而且退化.
哺乳類的脊椎骨借寬大的椎體相聯結,稱雙平型椎體,這種椎體類型提高了脊柱的負重能力.相鄰的椎體之間具有軟骨構成的椎間盤.椎間盤內有一髓核,是脊索退化的痕跡.堅韌而富有彈力的椎間盤,能緩沖運動時對腦及內臟的震動,提高了活動范圍.
2.頭骨 哺乳類的頭骨由於腦,感官(特別是鼻囊)的發達和口腔咀嚼的產生而發生顯著變化.腦顱和鼻腔擴大和發生次生齶(假齶)(見圖),使頭骨的一些骨塊消失,變形和癒合.
所余留下的骨骼因而獲得擴展的可能性,使頭骨有較大的變形:頂部有明顯的"腦杓"以容納腦髓,枕骨大孔移至頭骨的腹側(見圖).
頭骨骨塊的減少和癒合,是哺乳類的一個明顯特徵.例如哺乳類的枕骨,蝶骨,顳骨和篩蝶骨等,均系由多數骨塊癒合而成的.骨塊癒合是解決堅固與輕便這一矛盾的途徑.
哺乳類的嗅覺(鼻囊)和聽覺(耳囊)十分發達,表現在鼻囊容積擴大的同時,在鼻腔內出現復雜的鼻甲骨(嗅粘膜即覆於鼻甲骨表面),使嗅覺表面積又獲得增大,這是哺乳類嗅覺靈敏的基礎.相當於爬行動物的副蝶骨向前伸入鼻腔,構成鼻中隔的一部分,稱為"犁骨".哺乳類頭骨因鼻腔的擴大而有明顯的"臉部",與低等種類不同.陸地動物所特有的犁鼻器,在哺乳類中的單孔目,有袋目和食蟲目比較發達,其它類群大多退化.在聽覺的復雜化方面,表現在中耳腔被硬骨(鼓室泡)所保護,腔內有 3 塊互為關節的聽骨(錘骨,砧骨及鐙骨)把鼓膜與內耳相聯結.鼓膜受到聲波的輕微震動,即被這些巧妙的裝置加以放大並傳送入內耳.
鼻腔擴大必然導致內鼻孔的擴大,再加上哺乳類口腔咀嚼的出現,就產生了當咀嚼食物時"消化"與"呼吸"的矛盾.哺乳類解決這一矛盾的途徑是具有分割口腔內呼吸與消化通路的隔板——次生齶或硬齶.硬齶是由前頜骨,頜骨及齶骨的突起拼合成的,它與軟齶一起使空氣沿鼻通路向後輸送至喉,從而使咀嚼時能完成正常呼吸.
哺乳類頭骨的一個標志性特徵是下頜由單一的齒骨構成.齒骨與頭骨的顳骨鱗狀部直接關節,從關節所處的(支點〕位置和關節的方式來看,均加強了咀嚼的能力.與此相聯系的是頭骨具有顴弓(由頜骨與顳骨的突起以及顴骨本體所構成),以作為強大的咀嚼肌的起點.顴弓的特點常作為分類的一種依據.
3.帶骨及肢骨 哺乳類的四肢主要是前後運動,肢骨長而強健,與地面垂直,指(趾)朝前.疾走種類的前後肢均在一個平面上運動,與屈伸無關的肌肉退化,以減輕肢體重量.
肩帶薄片狀,由肩胛骨,烏喙骨及鎖骨構成.肩胛骨十分發達,烏喙骨已退化成肩胛骨上的一個突起(稱烏喙突).鎖骨多趨於退化,僅在攀緣(如猴),掘土(如鼴鼠)和飛翔(如蝙蝠)等類群發達.在單孔目尚有前烏喙骨及間鎖骨.哺乳類肩帶的簡化與運動方式的單一性有密切關系.前肢骨的基本結構與一般陸生脊椎動物類似,但肘關節向後轉,提高了支撐和運動的能力(見圖).
腰帶由髂骨,坐骨和恥骨構.髂骨與薦骨相關節,左右坐骨與恥骨在腹中線縫合,構成關閉式骨盤.哺乳類的腰帶癒合,加強了對後肢支持的牢固性.後肢骨的基本結構與一般陸生脊椎動物類似,但膝關節向前轉,提高了支撐和運動的能力(見圖).
陸棲哺乳動物適應於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足型上有跖行,趾行和蹄行性(見圖).
其中以蹄行性與地表接觸最小,是適應於快速奔跑的一種足型.
(四)肌肉 哺乳類的肌肉系統基本上與爬行類相似,但結構與功能均已進一步復雜化,特別表現在四肢肌肉強大以適應快速奔跑.此外還具有以下特點:
1.具有特殊的膈肌 膈肌起於胸廓後端的肋骨緣,止於中央腱,構成分隔胸腔與腹腔的隔.在神經系統的調節下發生運動而改變胸腔容積,是呼吸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2.皮膚肌發達.
3.咀嚼肌 強大具有粗壯的顳肌和嚼肌,分別起自顱側和顴弓,止於下頜骨(齒骨).這與口為捕食和防禦的主要武器以及用口腔咀嚼密切相關.
(五)消化 哺乳類消化系統從結構和功能方面看,主要表現在消化管分化程度高,出現了口腔消化,進一步提高了消化力.與之相關聯的是消化腺十分發達.從行為方面看,哺乳類憑借各種靈敏的感官和有力的運動器官,而能積極主動地尋食,這是其他動物所不及的.
1.口腔及咽部 哺乳類的咀嚼和口腔消化方式面臨著一系列新的矛盾(例如口腔咀嚼與呼吸的矛盾,食物的粉碎,濕潤和酵解問題等),因而引起口和咽部結構發生改變(見圖).
哺乳類開始出現肉質的唇,有顏面肌肉附著以控制運動,為吸乳,攝食及輔助咀嚼的重要器官.草食種類的唇尤其發達,有的在上唇還具有唇裂(如兔).唇為人類的發音吐字器官的組成部分.
與口腔咀嚼活動相適應,哺乳類的口裂已大為縮小,在兩側牙齒的外側出現了頰部使咀嚼的食物碎屑不致掉落.某些種類(特別是樹棲生活類群如松鼠,猴)的頰部還發展了袋狀構造,稱為頰囊,用以暫時貯藏食物.
口腔的頂壁是由骨質的硬齶(次生齶)以及從硬齶向後的延伸部分——軟齶所構成.這個頂壁把鼻腔開口(內鼻孔)與口腔分隔開,使鼻通路沿硬齶,軟齶的背方後行,直至正對喉的部位,借後鼻孔而開口於咽腔.齶部常有成排的具角質上皮的棱,與咀嚼時防止食物滑脫有關.草食及肉食種類角質棱發達;鯨須即為此種角質棱的特化物所構成的特殊濾食器官.
肌肉質的舌在哺乳類最為發達.與攝食,攪拌及吞咽動作有密切關系.舌表面分布有味覺器官稱味蕾,為一種化學分析器.舌也是人的發音輔助器官.
哺乳類的前頜骨,頜骨及下頜骨(齒骨)上著生有異型齒.它與某些爬行類同為槽生齒,但齒型有分化現象,即分化為門牙(切牙, i —— incisor ),犬牙(尖牙 c —— canine )和臼齒(磨牙, m —— molar )(見圖).
門牙有切割食物的功能,犬牙具撕裂功能,臼齒具有咬,切,壓,研磨等多種功能.由於牙齒與食性的關系十分密切,因而不同生活習性的哺乳類,其牙齒的形狀和數目均有很大變異.齒型和齒數在同一種類是穩定的,這對於哺乳動物分類學有重要意義.通常以齒式來表示一側
哺乳類的牙齒從發育特徵看,有乳齒與恆齒的區別.乳齒脫落以後即代以恆齒,恆齒終生不再更換.此種生齒類型稱為再出齒.它與低等種類的多出齒不同,後者牙齒易脫落,一生中多次替換,隨掉隨生.哺乳類的前臼齒和門牙,犬牙有乳齒.臼齒無乳齒.
從哺乳動物的系統發展歷史可見,中生代白堊紀(距今約 7 000 萬年)的胎盤哺乳動物為食蟲類.在進化過程中出現各種適應輻射,即肉食類,草食類和雜食類.這一方面反映了哺乳動物在食性上的高度適應能力,同時也必然引起齒型(特別是臼齒)形態上的劇變.現在一般認為,原始哺乳動物(以現存食蟲目為代表)臼齒的基本形態為三角型,其上著生 3 個齒尖,以增大對食物的研磨功能(下頜臼齒的三角型齒後方,尚有帶有 2 個齒尖的附屬結構).在進化過程中發生"方化"現象以擴大臼齒的研磨面,成為四方形的臼齒.而以乾草為食者,其齒冠加高成高冠齒.臼齒面上的椎尖也特化為各種形態(如牛,鹿和馬),以加強臼齒的耐磨壽命.這些結構既可作為分類依據,又是根據磨損程度鑒定年齡的一種手段.
⑺ 接觸網由哪些部分組成,各有什麼作用
接觸網
鐵路電氣化是中國鐵路發展的最終目標。電氣化鐵路工程又稱為「四電工程」,專包括「接觸網」、「屬變電」、「信號」、「通信」,其中以接觸網作為鐵路電氣化工程的主構架。接觸網主要包含以下幾項內容:1.基礎構件,如水泥支柱、鋼柱及支撐這些結構物的基礎;2.基礎安裝結構件,這項內容的作用主要是連接接觸網導線和基礎構件;3.接觸網導線,這部分作用就是傳輸電流給電力機車;4.其他輔助構件,包括迴流線、附加懸掛等。圖中顯示的是施工中的接觸網導線架設過程。
接觸網是沿鐵路線上空架設的向電力機車供電的特殊形式的輸電線路。其由接觸懸掛、支持裝置、定位裝置、支柱與基礎幾部分組成。
接觸懸掛包括接觸線、吊弦、承力索以及連接零件。接觸懸掛通過支持裝置架設在支柱上,其功用是將從牽引變電所獲得的電能輸送給電力機車。
⑻ 簡述變壓器的主要結構及各部分的主要作用
變壓器的最基本結構部件是由鐵芯、繞組和絕緣所組成。此外為了安全可靠的運行,還裝設有油箱、冷卻裝置、保護裝置。其結構簡圖如圖2-2-2。
下面分析各部件的作用:
(1) 鐵芯:變壓器的鐵芯是磁力線的通路,起集中和加強磁通的作用,同時用以支持繞組。
(2) 繞組:變壓器的繞組是電流的通路,靠繞組通入電流,並借電磁感應作用產生感應電動勢。
(3) 油箱:油箱是油浸式變壓器的外殼,變壓器主體放在油箱中,箱內充滿變壓器油。
(4) 油枕:油枕也叫輔助油箱,它是由鋼板做成的圓桶形容器,水平安裝在變壓器油箱蓋上,用彎曲聯管與油箱連接,油枕的一端裝有油位指示計,油枕的容積一般為變壓器油箱所裝油體積的8%~10%。其作用是變壓器內部充滿油,而由於油枕內油位在一定限度,當油在不同溫度下膨脹和收縮時有迴旋餘地,並且油枕內空餘的位置小,使油和空氣接觸的少,減少了油受潮和氧化的可能性,另外,儲油櫃內的油比油箱上部的油溫低很多,幾乎不和油箱內的油對流。在油枕和油箱的連接管上裝有瓦斯繼電器,來反映變壓器的內部故障。
(5) 呼吸器:呼吸器內裝有乾燥劑即硅膠,用來吸收空氣中的水分。
(6) 防爆管:防爆管安裝在變壓器的油箱蓋上。防爆管的頂端裝有一個玻璃片,當變壓器內部發生故障,產生高壓,油裡面的氣體便沖破玻璃片排到油箱外,釋放壓力,從而保護變壓器油箱不被破壞。
(7) 溫度計:溫度計安裝在油箱蓋上的側溫筒內,用來測量油箱內的上層油溫。
(8) 套管:套管是將變壓器高、低壓繞組的引線引到油箱外部的絕緣裝置。它既是引線對地(外殼)的絕緣,又擔負著固定引線的作用。
(9) 冷卻裝置:冷卻裝置是將變壓器在運行中產生的熱量散發出去的設備。
(10) 凈油器:又稱溫差濾過器。它的主要部分是用鋼板焊成的圓筒形凈油罐,安裝在變壓器油箱的一側,罐內充滿硅膠、活性氧化鋁等吸附劑。在運行中,由於上層油和下層油之間的溫差,於是變壓器油從上向下流動經過凈油器形成對流,油與吸附劑接觸,其中的水分、酸和氧化物等被吸收,使油得到凈化。延長油的使用期限。強油循環變壓器的凈油器是靠油流壓差使變壓器油流經凈油泵,達到凈化的目的。
⑼ 裝載機工作裝置組成及鏟斗的作用
工作裝置主要由鏟斗和動臂組成,裝載機如果沒有鏟斗就好象人沒有手一樣,你無法工作啊。車上一切的系統最終要依靠鏟斗工作才可以有價值。
⑽ 機電一體化系統都有哪些結構組成
機電一體化系統是指充分運用電子計算機的信息處理和控制功能及可控驅動元件特性的現代化機械繫統,它實現了機械繫統的自動化和智能化。
機電一體化系統的組成:
一個較完善的機電一體化系統,應包含機械本體、動力與驅動部分、執行機構、感測測試部分、控制及信息處理部分幾個基本要素。
這些部分可以歸納為:結構組成要素、動力組成要素、運動組成要素、感知組成要素、智能組成要素;這些組成要素內部及其相互之間,通過介面耦合、運動傳遞、物質流動、信息控制、能量轉換有機融合集成一個完整系統。
1、機械本體
系統所有功能元素的機械支持結構,包括機身、框架、聯接等。由於機電一體化產品技術性能、水平和功能的提高,機械本體要在機械結構、材料、加工工藝性以及幾何尺寸等方面適應產品高效、多功能、可靠和節能、小型、輕量、美觀等要求。
2、動力與驅動部分
按照系統功能要求,為系統提供能量和動力使系統正常運行。用盡可能小的動力輸入獲得盡可能大的功能輸出,是機電一體化產品的顯著特徵之一。
驅動部分在控制信息作用下,提供動力,驅動各執行機構完成各種動作和功能。有氣動、電動和液壓等不同的驅動方式。機電一體化系統一方面要求驅動的高效率和快速響應特性,同時要求對水、油、溫度、塵埃等外部環境的適應性和可靠性。由於幾何尺寸上的限制,動作范圍狹窄,還需考慮維修和實行標准化。由於電力電子技術的高度發展,高性能步進驅動、直流和交流伺服驅動大量應用於機電一體化系統。
3、測試感測部分
對系統運行中所需要的內部和外界環境的各種參數及狀態進行檢測,變成可識別信號,傳輸到信息處理單元,經過分析、處理後產生相應的控制信息。其功能一般由專門的感測器和儀器儀表完成。
4、執行機構
根據控制信息和指令,驅動對象完成要求的動作。執行機構是運動部件,一般採用機械、電磁、電液等機構。根據機電一體化系統的匹配性要求,需要考慮改善性能,如提高剛性,減輕重量,實現組件化、標准化和系列化,提高系統整體可靠性等。
5、控制及信息單元
控制及信息單元是進行信息處理與控制的核心,猶如人的大腦。它將來自各感測器的檢測信息和外部輸入命令進行集中、儲存、分析、加工,根據信息處理結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節奏發出相應的指令控制整個系統有目的地運行。一般由計算機、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數控裝置以及邏輯電路、A/D與D/A轉換、I/O(輸入/輸出)介面和計算機外部設備等組成。機電一體化系統對控制和信息處理單元的基本要求是:提高信息處理速度,提高可靠性,增強抗干擾能力以及完善系統自診斷功能,實現信息處理智能化和小型、輕量、標准化等。
以上的基本要素通常稱為機電一體化的五大組成要素。在系統中的這些單元和它們各自內部各環節之問都遵循介面耦合、能量轉換、信息控制、運動傳遞的原則,我們稱它們為四大原則。
1、介面耦合、能量轉換
(1)變換
兩個需要進行信息交換和傳輸的環節之問,由於信息的模式不同(數字量與模擬量、串列碼與並行碼、電壓與電流、交流與直流等),無法直接實現信息或能量的交流,通過介面完成信息或能量的統一。
(2)放大
在兩個信號強度相差懸殊的環節間,經介面放大,達到能量的匹配。
(3)耦合
變換和放大後的信號在環節問能可靠、快速、准確地交換,必須遵循一致的時序、信號格式和邏輯規范。介面應保證信息的邏輯控制功能,使信息按規定模式進行傳遞。
(4)能量轉換還包含了執行器、驅動器的不同類型能量的最優轉換方法與原理。
2、信息控制
在系統中,所謂智能組成要素的系統控制單元,在軟、硬體的保證下,完成數據採集、分析、判斷、決策,以達到信息控制的目的。對於智能化程度高的系統,還包含了知識獲取、推理機制及知識自學習等以知識驅動為主的信息控制。
3、運動傳遞
運動傳遞是指各組成要素之間不同類型運動的變換與傳輸以及以運動控制為目的的優化。
由於採用四大原則使各組成要素聯接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由於控制和信息處理單元的預期信息導引,使各功能環節有目的地協調一致運動,從而形成機電一體化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