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維蜘蛛索道拍攝系統是什麼
三維蜘蛛眼拍攝也叫三維飛貓,作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索道攝像系統之一,蜘蛛眼憑其優越的性能,無可比擬的拍攝角度,為諸多大型演出、體育賽事、電影電視、景觀采風的拍攝者所青睞,尤其在歐洲各國已經成為了大型拍攝工作的必備「利器」。
系統性能:目前蜘蛛眼系統工作最大范圍為250米X250米
1. 預定三維坐標系內無盲點飛行、懸動及懸停拍攝
2.高清、標清、模擬各種攝像機的拍攝;
3.最大操作速度達10米/秒;
4. 可實現攝像機360°平搖:+65°至-110°俯仰:正負85°鏡頭軸向無限旋轉;
實時的各個軸向陀螺儀穩定技術;
特殊飛行軌跡設計和禁止區域設定設計;
實時手動控制飛行軌跡令拍攝隨心所欲;
所有的動力機械均已配備了低噪驅動設備,故障時自動保護、制動裝置;
Ⅱ 搭建人物像攝影棚需要什麼器材多少錢
不懂還是不要弄這些,影棚的設備比較多,也很專業,不熟悉的很容易在客戶前出洋相,而對棚本身的要求更高於器材的,一般的住宅樓層高不適合用影棚的,主燈升不起來,更不能打頂光,太小空間的白牆也容易出現雜光反射.
基本設備有,背景架,背景,影室燈,燈架,反光傘,柔光箱,燈光色片等附件,無線引閃器,腳架,道具,等簡繁按需求定,
Ⅲ Motion Controle這個是拍攝系統嘛目前有哪些影視劇有使用過MoCo
幫你查詢到了高科技互動式攝影控制系統,英文全名為MotionControlSystem,簡稱MoCo。星際大戰特效總監JohnDykstra對Moco所下的定義:MoCo系統是可以同時同步控制攝影機、拍攝物、燈光等運動動線及拍攝底片速度的互動式攝影控制系統。MotionControl簡史在歐美使用MoCo拍片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早在本世紀初,美國就已經有人開始玩和MoCo很接近的東西,在那個時代里人們用電線、傳動裝置和滑輪嘗試重復動作,一直到六O年代末,七O年代初才漸漸成為一件可行的事。早期利用MoCo拍攝的影片,首推"2001年太空漫步"(2001)和"沉默狂奔"(SilentRunning),但是早期的影片在移動上並不太順,不過也已經算是相當不錯了。如果來看MoCo的整個歷史,會發現過去的機器其實和現在的可以說是相當接近。那時人們早就知道需要什麼才能達到想要拍攝的鏡頭,只是限於科技的因素還無法達到罷了!JohnDykstra被聘來拍攝"星際大戰"的時候,1K的內存才剛推出來,那時已經有人開始嘗試建造一台真正的Motioncontrol。其實在那之前人們早就開始作這方面的實驗了,根據MoCo先驅,同時目前也是一家MotionControlRentalServices租借公司的創建者AlMiller所說,他們在柏克萊大學的時候,就曾利用一台PDP微電腦試圖操作他們製造的MoCo,不過在早期,使用的傳動裝置還相當笨重,經過三十年來的改良,現今的技術讓過去要用六尺高的架子才能到的事情,全部可以放在一台個人計算機里的一張集成電路板上。而現在,MoCo在歐美地區早已成為電影拍攝工具整合的一部份了。MotionControl功能簡單的說,MoCo就是結合硬體設備、電腦和攝像機的一套設備,它藉助電腦控制攝影機運動的技術讓攝影機產生動態移動的鏡頭視點,精確不斷復制這個移動的視點以達到一個獨特完整的特效鏡頭。MoCo系統具有目標跟蹤功能,讓數字畫面和真實場景完美結合。可讓操作人員精確知道攝像鏡頭的空間坐標,在前期拍攝時就知道拍攝物體的視角是否和要合成的數字畫面一致,而且可以直接和三維軟體整合使用。MoCo系統的轉軸具有跟蹤攝影、旋轉、升降、手臂延伸、鏡頭角度、左右轉動、傾斜、轉動、快照、變焦、對焦、淡入、淡出等各種功能,這些功能之間可以相互組合搭配無限重復使用,是在前期拍攝中最佳的系統。MoCo系統是優異的全方位影像自動控制記錄系統,有多項優異的動作輸入功能,使得前期拍攝畫面立即可以和電腦畫面整合,拍攝時就可以知道合成效果,達到最佳效果的同時大大節省了後期製作的時間。MoCo系統具有預覽功能,拍攝前就可以輕松規劃。因為有最新的預覽功能,在拍攝之前就可以設計攝影機的運動和拍攝前的畫面順序。它能精確重復拍攝路徑,捕捉現場任何細膩動作。無論攝影機移動速度多快多復雜,攝像機都能完全復制前個路徑的位置,捕捉攝像機在三維空間拍攝的精確位置。還能使影片拍攝完全自動化,只要把MoCo設定好導演就可以全心投入拍片,把精力都放在拍攝物和創意上而不是攝像機上。MotionControl系統在數字製作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影片拍攝完全自動化,全資訊化的預覽,拍攝前就可以輕松規劃。精確的重復拍攝使得電腦數字製作的質量和時間大大提高,使得的時間進行視效創作。
Ⅳ 某劇組為拍攝需要設計了如圖所示裝置來改變照明燈的高度輕質杠桿AB0刁繞O點轉動在圖中畫出ABO所受
圖呢???
Ⅳ 微距攝影的主要器材
其實相機牌子的選擇並不太重要,因為現時差不多每一個大相機牌子都有生產不同焦距的微距鏡頭及其它配件。反而相機類別則較重要。
一般而言,135單鏡反光機是相當適合拍攝微距提材。而rangefinder(連動測距)類型相機由於視差問題以致viewfinder(取景器)並不能反映鏡頭所攝的影像(即取景誤差),常見的鏡頭亦不能作近距離拍攝,因而並不適合。至於較大片幅如120機,由於片幅較大,即使所用鏡頭能攝得與135機同樣放大率,其所攝進畫面的面積亦較大,先天有不足的地方。舉例如用135機拍攝1∶1的對象,你便會將一個24mmX36mm的景物填滿整格菲林。相反如你用120機6x6片幅的話,你便只能用56mmX56mm的景物填滿菲林,放大相片時便好像是放大率不足了。
雖然135單鏡機有先天上拍攝微距的優點,但假如你並不需要拍攝很細小的對象,其它片幅相機亦無不可。始終攝影並無單一準則。例如現時很多的便攝機都有一個近攝模式,如拍攝較大的對象如大型花朵都是沒有問題的。
至於現時已相當流行的數碼相機,由於CCD感應器的面積較小以及所用鏡頭的真正焦距較短(有的甚至僅為數個mm),所以很容易提供微距功能。 由於微距拍攝是用上了較高放大率,故有將手震「放大」的效果。加上微距拍攝時的「失光」問題,故腳架在拍微距相片時亦相當重要。現時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牌子的腳架可供選擇,但我們建議不應在此環器材上太吝嗇,畢竟一枝優質腳架是可以用上很多年的。建議選購時要考慮下列各點:
腳架扎實程度,包括各關節的結實度及長期使用的耐用性。
重量,由於微距拍攝很多時要遠赴郊外地區,這點十分重要。
摺合時的長度,腳架收起時如果不太長,是可以收到背包中,對戶外拍攝相當方便。
全開時的高度。腳架完全伸展時太矮,對某此拍攝環境是很不方便甚至難以拍攝的。但個人經驗認為拍攝微距並不需要很高的腳架,大約有1.3-1.4米便已足夠。但若腳架有其它用途時就要詳細想清楚個人拍攝習慣。
腳架三枝腳都開了時最低拍攝高度。要注意的是雖然有很多腳架都有低角度設計,但低角度設計要配合短中軸使用,否則低角度時腳架中軸會頂到地面,未必真的能降低拍攝高度。不過低角度亦有其用途,就是在崎嶇的拍攝環境中提供更有彈性的腳架角度。
現時亦有小部份腳架有專為微距的設計,但此種設計很多時都會增加腳架重量。在一得一失的情況下,還是建議先多作拍攝再了解自己個人的需要以免浪費。
在微距拍攝中,雲台的選擇比腳架更重要。在多種設計中,個人認為自由雲台(Ballhead)會比較方便。但即使是上千元的雲台,在微距時仍會有鎖緊後輕微移位的情況,廉價腳架頭問題就更嚴重。在選購時,可以多參考其它影友建議。 攝影豆袋是攝影專業人士近幾年在微距攝影場合普遍使用的工具,可以作為腳架的替代和補充。攝影豆袋是用布縫制的小袋子,內填充黃豆或類似顆粒物,由於袋子的形狀可隨意改變,因此作為固定相機的自由雲平台,起到穩定作用。在許多場合,由於條件的限制,腳架無法使用,只能採用攝影豆袋代替:
1)微距拍攝時,距離拍攝物太近,無法放置腳架,只能使用體積較小的攝影豆袋作為穩定平台,或者是支點;
2)拍攝地形狹窄、高低不平,無法放置腳架,只能以石頭、樹干、欄桿等作為支點,以攝影豆袋充當相機坐墊。
3)在登山的場合,腳架太重,不便於攜帶,而豆袋重量輕,攜帶更方便。
市場上的攝影豆袋分為傳統豆袋和輕質攝影豆袋,傳統豆袋採用黃豆填充,顆粒較大,不利於形狀調整,重量在1、2公斤,而輕質攝影豆袋採用高分子泡沫顆粒填充,形狀調整方便,重量在200克左右,便於攜帶,建議影友優先考慮。 1)微距鏡頭
微距攝影鏡是指無需安裝近攝鏡、近攝接圈或近攝軌道皮腔等近攝附件就能用來微距或近距攝影的專用攝影鏡頭。理所當然,微距鏡頭是最佳選擇。市面上微距鏡頭的選擇並不算少,基本上各相機製造商都會有標准(50-60mm),中距(約90-105mm),及長距(180,200等)可供選擇,較全面的製造商亦有為伸縮皮腔(bellow)而設計的專用鏡頭。加上大型獨立鏡頭製造商亦有提供。由於微距鏡頭的用家一般較為嚴格,而製造商亦相當重視微距鏡頭,故各款微距鏡頭的質素都不會太差。不同鏡頭的分別當然是有,由於微距鏡頭並不便宜,大家可參詳其它影友的意見再花錢購買。
微距攝影鏡頭是以專門拍攝微小被攝物或翻拍小畫面圖片為目的的攝影鏡頭,這種鏡頭的解析度相當高,畸變像差極小,且反差較高,色彩還原佳。微距攝影鏡頭在近攝時具有很不錯的解像力,可在整個調焦范圍內保持成像質量不發生太大的變化。
一般的攝影鏡頭主要用於拍攝通常攝距內的景物,它不能直接用來近攝。利用一般攝影鏡頭近攝,是需要在鏡頭上加裝近攝鏡、近攝接圈或近攝皮腔等近攝附件後方能進行,但一般攝影鏡頭加裝了近攝鏡、近攝接圈或近攝皮腔等近攝附件就處於「近攝」狀態,就無法迅速從「近攝」狀態回到普通攝影狀態,就是說,用一般攝影鏡頭加裝近攝附件的辦法,難以交替進行近距攝影和普通攝影。而微距攝影鏡頭則不同,它的近攝不依賴別的近攝附件,全部近攝操作都在鏡頭自身上進行,它可在近攝至無限遠之間連續調焦從而能從近攝狀態迅速調速至普通攝影狀態,這為攝影者交替進行近距攝影和普通攝影提供了方便。
微距攝影鏡頭一般有兩種結構。一種微距攝影鏡頭採用內置伸縮鏡筒的結構,另一種採用變換鏡頭內光學鏡片組前後位置的結構。前者在普通攝影時,攝影者只要旋圍鏡頭調焦環就能進行正常的調焦,如果想近攝,只要把已旋圍至近調焦處的調焦環繼續旋轉,就能把鏡頭的整個光學系統隨同內置的鏡筒同步前移,從而使像距增大,達到近攝的目的。如要在戶外拍攝自然生態,建議應選中距甚至長距鏡頭。原因是當微距拍攝時,鏡頭距離主體往往是相當接近,小昆蟲容易被嚇走之外,影花草時腳架及身體亦很易踫倒主體或其旁邊的東西。較長焦距的鏡頭能將相機拉遠一些,故拍攝較為容易。(例如用50mm鏡頭影1∶1放大時,鏡頭距離主體只有數吋遠,戶外拍攝時的難度可想而知。)當拍攝一些較為敏感的昆蟲時,就有可能連中距鏡頭亦很難拍攝,這環境下長焦鏡就有優點。可惜是,長焦微距鏡往往非常昂貴(近萬元級),而且浮動鏡片設計亦令很多長焦微距鏡於微距時的有效焦距降低,而令對焦距離變得較短,購買時候要留意。要求不高或預算有限時,其實增距鏡亦是一個方法。
市面上亦有變焦微距鏡。雖然這類鏡頭未能提供1∶1放大率,但以Nikon75-180Macro為例都有1∶1.3左右,算是相當不錯。由於變焦鏡在拍攝生態時有很大的靈活性,如預算許可的話絕對值得。可惜是此類鏡頭並非每一家製造商都有提供。
2)微距環
跟據鏡頭公式:(1/U)+(1/V)=1/f(當中U為主體至鏡頭光學平面的距離,V為鏡頭光學平面至菲林的距離,而f則是鏡頭焦距)
如果能提供足夠的V(又稱延伸,即鏡頭光學平面與菲林的距離),每一枝鏡頭都可以拍攝近距離對象(即微距景物)。事實亦如是:雖然一般鏡頭並不提供很大的延伸,但只要接上微距環,亦能拍得微距景物。
3)近攝濾鏡
近攝濾鏡可謂最方便的微距配件,只須加在鏡頭前便可獲得微距效果。一般以號數表示,號數愈大即放大效果愈大。一般+3的近攝濾鏡加在50mm鏡頭前約可攝得1/2X的放大率;而不同號數的近攝濾鏡是可以加在一起使用,其號數亦會是兩塊加在一起(當然,加得愈多光學質素下降得愈快)。
加了近攝濾鏡之後,鏡頭只可在一個很少的范圍對焦,而由於近攝濾鏡設計比較簡單,對光學質素影響亦較大,在使用時可將重要的主體放近相片中央能令質素表現較好。有一種多鏡片組合成的近攝濾鏡,能提供較佳質數。但高售價之餘在本港亦難得有售。不過可能大家都會留意市面上有很多供數碼相機或DV使用的配件,其中有供近攝用的配件便是這類產品。可惜是售價很高及尺寸未必配合相機鏡頭使用。
4)倒接鏡頭
另一個便宜微距的方法是使用倒接環,將鏡頭濾鏡環一邊接到相機上。此方法能提供較佳的光學質數,以及無須失光。問題是倒接後的鏡頭幾乎是對焦在一點之上,而且相機沒有了光圈控制,須要收細鏡頭光圈測光,拍攝生態相當不便。
使用倒接環時,主鏡頭的焦距越短,得到的放大率越大,一般來說都會用標准或更短焦距的鏡頭。
5)其它
微距拍攝在鏡頭一環的變化相當多,比較常用得還有使用伸縮皮腔的微距鏡。這種組合可以拍得更加大的放大比率,但裝置比較麻煩,戶外未必合用。
書本上亦有介紹使用兩枝鏡頭疊在一起以得到更大放大比率,又或是使用電影鏡頭接上相機等等。如對這些特別的方法有興趣的,可以參閱有關書本。 當環境黑暗而難以使用腳架時,閃燈是拍攝的唯一方法。一般TTL閃燈再加上引線是可以使用的,亦不須要作特別調較亦可得到理想效果。當然要得到自然效果,平衡背景光等問題就需個人經驗以作配合。
微距使用閃燈其實是相當高深的技術。要簡化計算,使用TTL閃燈是最方便的做法。不過要注意的是機頂閃燈位未必適合,因為視差問題可能令閃燈的光線射不到要拍攝的景物。一般影友會使用離機閃燈的方法,但這便需要TTL閃燈線(相當貴)及閃燈座配合使用了。而理想及自然的閃燈位置亦須經測試及經驗配合。
其實手動閃燈亦可使用。基本上可將閃燈設於較小輸出的手動模式,再於不同放大率拍攝試片以決定應用的光圈,則以後亦可用同一設定拍攝。理論上,於不同放大率所用的光圈應大致相同,所以實際應用應不會太復雜。
使用一般閃燈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的是:機頂閃燈位置並不適合微距使用,除了光線太正面以外,更有閃燈不能對准主體或被鏡頭擋著閃燈光線等問題。而使用手動閃燈時更要注意不同的閃燈位置是需要不同的光圈值的。而閃燈則不需要太大的輸出,因微距的拍攝距離相當短,大輸出的閃燈反而有火力過大的問題。如使用TTL閃燈,則有可能距離太短而TTL系統未及切斷電流而令曝光過度,若所使用的菲林速度快的話問題便更大,所以要留意閃燈及相機的指示燈。
至於閃燈位置問題,可以自行製作或購買簡單的閃燈支架便解決。
至於環型閃燈則是專為「微距」而設計的。但其「微距」的主要用途為翻拍而設,所以由環閃燈所拍攝的相片光源較為平板。當然,環型閃燈無疑為最方便的微距方法。 拍攝微距有很多不同的配件,不同大師亦有自己不同獨特方法。以下簡單列出一些較多書本或前輩介紹的配件:
黑咭:有風時可以作為擋風之用,亦有影友用以作為所影景物的「背景板」,以簡化背景。
閃燈支架:由於機頂並非理想閃燈位置,故另設閃燈位置是有需要。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的閃燈支架,亦有影友自製。
對焦座(Focusing Rail):將對焦座固定在腳架上,再將相機固定在座上。對焦座提供了一個機械結構將整個相機移前移後。由於微距攝影很多時都要將相機前後移動,此配件很有用。但需注意對焦座的重量以及結實程度∶不結實的對焦座有機會增加相機震動機會。
反光板:用反光傘來漫射光線,可以較自然的補光方法為在暗位的昆蟲補光。有些反光板是專為微距設計,當中有一個空位讓鏡頭伸出來。在拍攝大物體時,這使用起來非常簡便。在這個圖樣中我就使用了反光傘。一旦設置好了主體,你必須確保平衡照明,這有助於表現細節。第二次檢查有沒有出現多重陰影。一旦你確定照明設備的位置放置情況沒問題的話,開始對物體測光讀取。
光傘:為強烈陽光下的景物創出散射光源。
大膠碗:碗底開孔以伸進鏡頭,用以蓋住對象製造散射光源。
快門線:必須品。 通常使用正片能對曝光及顏色有較大控制。由於微距攝影一般要求使用細光圈(以增加景深),長鏡頭,但卻會遇上風及怕人的小昆蟲,所以高速菲林是有其好處。當然,若掌握了外攝技巧,則亦可使用較慢菲林以獲得更小微粒。每人有不同的創作要求,所以使用彩色負片或黑白菲林都不是問題。現代很多數碼相機亦有相當好的微距效能,亦算是菲林以外的一個好選擇。
Ⅵ 風光攝影師包里常備的鏡頭和附件有哪些
風光攝影必備的7款必備配件,讓你的風景攝影之旅更輕松,除了必須選擇滿足你需求的相機和鏡頭距離之外,還可以捕捉美麗的風景來拍出美麗的照片,相機配件也有助於使旅行攝影更加令人滿意,讓我們來看看你在進行風光攝影時應該攜帶哪些設備。
Ⅶ 某劇組為拍攝需要,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來改變照明燈的高度.輕質杠桿ABO可繞O點轉動,在圖中畫出杠桿AB
過A點作豎直向上的力(即阻力F2);過支點O作垂直於動力作用線的垂線段(即動力臂L1).如圖所示
Ⅷ 頻閃燈和普通閃光燈的區別
專用閃光燈是指專門為特定型號的照相機而設計的閃光裝置,使其能夠和照相機以電子形式進行"交流"。比如,對於專用閃光燈,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打開閃光燈上的電源開關。照相機能夠自動設置其正確的同步速度,並能依據正確的膠片速度自動設置光孔。在照相機的取景器內,當閃光燈正在充電時,其中有一個指示燈會發光。如果每次拍攝前另一個指示燈也點亮,則說明照射到被攝物體的光線已經足夠(為了區別起見,我們將後面這個批示燈稱為"確認燈")。專用閃光燈和照相機的組合系統能夠完成上述部分或全部功能,現在已逐漸發展成為方便實用的傻瓜系列。順便提一句,指示燈的全稱是發光二極體,其英文縮寫是LED。LED能夠在取景器內發出一小點紅光、綠光或白光,告知我們影像已正常曝光、焦距已經調好、閃光燈已經充好電,或者其他重要信息。
對於某些自動曝光照相機,閃光的測量並不是由頻閃燈的感測器直接測到的,而是在照相機內的實際膠片平面處測到的。這叫做TTL(通過鏡頭)式閃光測量,它給人以更多的方便,同時也開闊了我們的新視野。我們知道,對於傳統的自動頻閃燈,光敏元件測出的是應該投射到膠片平面的光線的近似讀數,由於以下幾個原因,這樣測量的結果可能是不精確的。首先,由於視差的存在,近攝時感測器測量的光線可能和實際投射到膠片上的光線有所不同。其次,實際通過鏡頭的光量可能多於也可能少於閃光燈所指示的應該通過鏡頭孔徑的光量。有時這種誤差會整整高達一擋光圈,然而頻閃燈的感測器還仍然認為鏡頭和光圈是完全正確的。TTL測光時,實際的工作孔徑是在膠片平面上測出的。第三,如濾光鏡、皮腔等附件都會減弱投射到膠片的光量。但是,閃光燈的感測器是不會智能地予以補嘗的。而TTL測不系統則能夠補償被消弱的光線。基於以上三點,專用閃光燈能夠比普通閃光燈提供更加精確的曝光量。除此以外,專用閃光燈還有很多優點。普通的自動頻閃燈規定我們使用一擋特定的f制光圈進行拍攝,比如f/8。如果想運用f/2進行有選擇地聚焦,或者想使用f/6獲得最大景深,那該怎麼辦呢?如果用的是普通閃光燈,那麼我們只能有限地選擇孔徑。但是,如果使用專用閃光燈和與之配套的AE照相機(即自動曝光照相機),我們就可以選擇任一孔徑而讓TTL測光系統控制閃光的持續時間。專用閃光燈和AE照相配合使用為我們創造性地用光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既然有如此多的好處,那麼下次確實應該購買一個和我們的照相機相匹配的專用頻閃燈。請注意,並不是所有的專用頻閃燈都能完成上面提到的全部功能,因此購買時要仔細閱讀說明書,看看是否適合我們手頭的照相機。其實,沒有專用頻閃燈也無所謂。因為絕大多數附件只是為了提供方便,它們不是必需品
首先,簡要地說明一下"頻閃燈"和"電子閃光燈"(Electronic Flash)這兩個詞。
"頻閃燈"(strobe)實際上是單詞"頻閃放電管"(strobescope)的縮寫。頻閃放電管是一種能夠近乎連續不斷重復出高速閃光的電子光源,曾用來拍攝高爾夫球手的擊球動作,以及像飛行中的子彈等快得讓人眼難以捕捉的運動。頻閃放電裝置能夠在1秒鍾之內連續閃光超過20000次。
"電子閃光燈"則用於一般的攝影,它與頻閃燈是有區別的。電子閃光燈在每次閃光後,必須等待一段時間給電容器充電,才能再次閃光。
由於一般攝影用的電子閃光燈是早期進行頻閃放電實驗時取得一項成果,所以"頻閃燈"這個詞就逐漸被普遍地用來代表一切電子閃光燈了。多年不嚴謹的使用,讓大多數攝影者都認為"頻閃燈"就是"電子閃光燈"。在本課中,我們遵照習慣,也將交替地使用"頻閃燈"和"電子閃光燈"兩個詞。因為人們已經普遍地接受了這種用法。
--------------------------------------------------------------------------------
-- 作者: skulker
-- 發布時間: 2003/08/20 12:40pm
二、電子閃光燈
不久前,閃光燈泡還是最主要的攜帶型攝影光源,在新聞發布會上經常能聽到閃光燈爆鳴聲匯成的背景聲。現在,專業攝影者都用重量較輕的電子閃光燈取代了閃光燈泡。其原因很明顯:
1.電子閃光裝置可以一次接一次地重復使用,可以閃光數千次,從而可以節省每次拍攝後更換燈泡的時期和隨身攜帶很多燈泡的費用。
2.峰值強度的閃光持續時間極其短暫,普通的電子閃光裝置只有1/50000秒,而相比之下典型的閃光燈泡則大約1/200秒。
3.閃光的強度可電子的方式加以控制,切換電子閃光裝置上的開關就可以增強或減弱閃光強度。
4.電子線路能夠自動控制閃光量。在我們進行調焦和拍攝時,閃光燈會自動釋放出適當的閃光量。
電子閃光燈又叫高速閃光燈、頻閃閃光燈或頻閃燈。前面已經說過,我們也可以使用頻閃燈這個詞。頻閃裝置可以用電池或家用交流電源供電。電池可以是普通的閃光燈電池,不過閃光達一定次數後不能再用了;也可以使用由家用交流電源充電的鎳-鎘電池。對於小型頻閃裝置,電池就裝在閃光燈殼體內部;而對於大型的頻閃裝置,電池可能和其他的電子部件一起裝在獨立的電源箱內。
電池可以使電容器充電,聚集高壓電荷。頻閃燈閃光時,聚集的電荷在電勢差的作用下涌進充氣的閃光燈管,激發氣體,瞬間釋放出明亮的強光。大多數攝影室專用的頻閃裝置和很攜帶型閃光裝置一樣,也可以用家用交流電作電源。通過閃光裝置里的變壓器將110伏(在我國為220伏)的電壓升為高壓。
無論是使用電池還是交流電,完成一次閃光後,都需要一段時間給電容器重新充電。這個充電過程所用的時間隨閃光裝置和電源的不同而不同,使用交流電或新干電池通常只需要幾秒鍾就可以完成充電過程。電池使用的時間越長,充電的時間也就越長。對於可充電的鎳鎘電池,要把頻閃燈的插頭插進一個配套的小型充電器中,把充電器的插頭插在交流電源插座上。一旦電池充電完畢,充電的時間又可以縮短到幾秒鍾。以前電池充一次電通常需要24小時,而現在快速充電可以在1小時內完成。
有些專業的頻閃裝置,可以將鎳鎘電池取出來脫離閃光燈進行充電。這樣做有一個好處,專業攝影師可以換上另一塊已經充滿電的鎳鎘電池繼續工作,而不要等原來的那塊電池充滿電或用另外的閃光燈才能繼續拍攝。我們可以想像的到,在某些場合這是多麼有價值,例如婚禮場面、新聞事件、運動盛會等等。在這些拍攝場合,不允許我們說:「等一等,等我的電池充滿以後再繼續進行。」
--------------------------------------------------------------------------------
-- 作者: skulker
-- 發布時間: 2003/08/20 12:41pm
三、自動曝光頻閃光燈
我們現在使用的頻閃燈很可能就具有自動曝光模式。它是怎樣實現自動曝光的呢?說起來,這應該是現代電子學的一個小小奇跡。從本質看,自動頻閃裝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頻閃燈閃光的一瞬間,裝在閃光裝置內的光敏元件對被攝物反射回的光線進行測量,如圖12.7所示。當照射物體的光線足以正常曝光時,該光敏元件即激發復雜的電子線路關閉頻閃燈。被攝物體正常曝光所需的光量越大,閃光的持續時間越長。
這聽起來非常簡單,但必須在短短的1/50000秒內對是否關閉閃光燈作出決定則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例如目前流行的頻閃裝置中,最短的曝光時間恰好是1/50000秒,而最長的曝光時間也只不過是短短的1/1000秒。電子線路必須在這兩個極限時間內選擇一個適當的時間關閉閃光燈。
使用自動頻閃燈時,我們務必要仔細看看裝置後面的撥盤,根據所用膠片的ASA感光度在撥盤上查出拍攝時應該使用的f制光圈。依照查出的數值設定好光圈,然後對閃光燈有效范圍之內的被攝物進行拍攝。閃光燈的使用手冊會詳細註明它的有效范圍,例如4 ~ 30英尺(大約1.2 ~9米)。
必須要注意的是,這種自動的功能只有在所謂"正常"的情況下才是可靠的。使用這種系統時,我們必須非常明確地理解光敏元件測測量的的對象到底是什麼。例如,我們在拍攝白色桌面上一枚小小的暗色硬幣時,光敏元件讀取的是白色桌面反射回來的光線,因此暗色的硬幣會曝光不足。出由這個原因,大數多自動頻閃裝置都具有手動功能,使我們可以迴避其自動功能。
最近怎麼搞的,廣告那麼多,……%¥·#……,管理員管一下吧
Ⅸ 請問超高速攝影機下的炮彈是怎麼拍的
一定要專門為這次拍攝設計一套東西。
聽說有個法國攝影師為了拍攝航空母艦上飛機起飛,一次花了一百多萬法郎。
這個東西的啟動是和炮的射擊聯動的,當炮彈飛出的時候,攝影機也正好啟動,並按照預先設計的速度轉動以追蹤炮彈。(炮彈的速度是已知的)
為了保證炮彈的清晰,必須預先定好焦點,焦點有遠-近-遠這么一個變化過程。為了保證曝光准確(因為炮口的閃光遠遠亮於草地),必須設計一套曝光程序,可能要電腦控制,根據出膛時間變化,逐漸擴大光圈。
絕對不是一次拍攝成功的,總要多試幾次,逐漸改進拍攝的軟體、硬體,才能成功,花錢絕對是大大的。
Ⅹ 基爾里安攝影術的研究基爾里安效應的裝置
研究基爾里安效應的裝置在設計上保證了其絕緣體能夠組織電流實現直接傳導,這就阻止了電火花的出現。在這種情況下電場就會在感光底片上方的空氣中產生接近圓形的電暈輝光,其中既有可見光的成分,也包含紫外光。這時,底片就會象一架沒有鏡頭的相機那樣,把這種輝光記錄下來。實驗是在暗室中進行的,因此底片中不會混進雜散光線。
附帶應當提一下,操作該裝置需要有相當的技術。在一般情況下,象基爾里安攝影術中所需用到的高電壓,會造成大電流的出現;而即便是很小的電流,也會對人體造成生理上的傷害。為了保證手指不致受到電灼,裝置中加進了絕緣體和其它裝置,以造成高電壓,同時又不允許大電流通過。實驗中採用的是弱高頻電流,這對人體沒有什麼生理影響。但要說一句,業余愛好者最好還是不要動手搞這種實驗。
如上所述,在基爾里安裝置中,實驗對象四周的空氣里就有電暈輝光出現,底片則能將它記錄下來。庫柏和阿爾特這兩位物理學家的早期工作表明,如果把實驗對象周圍的空氣除去(抽成真空),就不會得到輝光圖像。此外,實驗對象的基爾里安圖像在尖端突出處附近最為明亮,這一點用電暈輝光現象解釋,也是能說得通的;而若看成「能量形體」,就無法解釋這一情況。故而,現階段所能做出的最合理的假設,就是認為基爾里安效應是一種電暈輝光現象。至於基爾里安圖像的復雜和多變,以及未能建立起某些初步測量與生理因素的對應關系,都根本不能說明這種基爾里安效應揭示了什麼「精神狀態」或「能量形體」之類神秘的、非物質的存在。影響電暈輝光的色彩和形狀的物理因素很多,科學家們只不過剛剛開始進行研究。就以拍攝手指尖的基爾里安照片為例,有關的影響因素就有:手指尖在底片上的位置和對底片的壓力:氣溫、氣壓、空氣濕度;皮膚的電阻;從皮膚上泌出的水汽;電路參數——電流、電壓、頻率、輸送時間、脈沖數及電壓上升速度;感光底片的特性——尺寸、感光性能、電阻值、乳膠類型;電極的特性——尺寸、形狀、電阻、極性;絕緣體的特性,等等。
當然,這里並不排除可能有別的什麼未知現象也會同電暈輝光一起被拍攝下來——這個問題已有人提出過。但究竟是否有這種可能,應由這些提出者自己加以檢驗。
正如基爾里安本人當初就認識到的,基爾里安效應實際上並不是一個新發現。1777年時,利希騰堡第一個記述了電暈輝光的成象。他注意到,當一枚尖針和一塊松香間發生高壓放電時,松香塊上就會出現由松香末形成的放射狀圖形。本世紀初,電學奇才忒斯拉為了宣傳自己的發明,經常讓高壓高頻的弱交流電通過自己的身體,從而使自己籠罩在一團光暈之中,並且還能從指尖打出火花來。他曾把這些現象拍成照片。
因此,基爾里安夫婦所做的,只是重新發現了一個已知的物理過程和攝影方式。事實上,就在1939年,幾位捷克人也獨立發表過一篇有關論文,這幾乎與基爾里安夫婦的工作同時。基爾里安——還有繼他之後一些美國研究人員——的貢獻在於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對攝影技術作了重要改進,以及擴大了拍攝對象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