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中化學實驗總結和實驗的操作步驟 要全初中的
(一)實驗知識點提要
1、常用化學儀器的名稱、用途及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針對考核的基本要求,可根據儀器的用途及功能進行分類,在分類中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加深印象.
能加熱的儀器:試管、蒸發皿、燒杯(間接加熱).
用於計量的儀器:托盤天平、量簡.
用於夾持的儀器:鐵架台、試管夾.
用於加熱的儀器:酒精燈.
用於滴加少量液體的儀器:膠頭滴像
用於收集和貯存少量氣體的儀器:集氣瓶,
用於分離少量物質的儀器:漏斗.
用於攪拌和引流的儀器:玻璃棒.
2.八項重要的基本操作
八項重要的基本操作是:葯品的取用、物質的加熱、儀器裝置的連接、裝置氣密性的檢查、過濾、蒸發、玻璃儀器的洗滌、溶液的配製等.復習時,應重點掌握每項操作的方法、涉及到的儀器及操作的注意事項,特別要注意對操作失敗原因的分析.
3.實驗室規則和安全常識
安全意識是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室所用的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蝕性或有毒的,因此在使用時一定要嚴格遵照有關規定和操作規則,保證安全.為此,要注意以下三類.
嚴格遵守實驗室「三不準」原則;
注意葯品的用量;
對可燃氣體(H2、CO、CH4)的性質實驗,一定要注意可燃氣體的純度,以防發生爆炸;有毒氣體(CO)的實驗應在通風櫥中進行,尾氣應用適當的方法處理,以防污染空氣.
4.氣體的制備
實驗室製取氣體及其性質實驗,是屬於基本操作的簡單綜合實驗.復習時,可從所需葯品、反應原理、選用的儀器裝上、收集方法、驗滿或驗純以及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通過對比制氣裝置和收集裝置,突出氣體的個性及幾種氣體的共性,提高記憶效果.
有關氣體制備.
(1)氣體的發生裝置
根據所用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可分為兩類:
(2)氣體的收集裝置
根據氣體的溶解性及密度,選擇用排水法(氣體難溶於水)或向上排空氣法(氣體密度比空氣大)、向下排空氣法(氣體密度比空氣小)進行收集.
(說明:排空氣集氣法中的「向上」或「向下」不是指瓶口的取向,而是指空氣從瓶中被排出的流向)
(3)集氣瓶的多種用途
①集氣瓶:收集密度比空氣大的氣體,氣體流向是。長進短出。
比空氣輕的氣體氣體流向為「短進長出」.若瓶中盛滿水,則由短管進氣排出水,收集難溶於水的氣體.
②量氣瓶:定量收集量取氣體體積的實驗裝置,氣體「短進長出」.
③儲氣瓶:先排水集氣後,使用氣體時,用高位水(或接水龍頭)將瓶內氣體壓出,水從長管進,氣體從短管出.
④洗氣瓶:瓶內放適量液體試劑(約l/3)用於氣體的乾燥(除去水蒸氣)、凈化(吸收雜質)或性質實驗(檢驗某氣體存在或驗證某氣體性質),則應「長進短出」.
(4)裝置氣密性的檢查
不論是何種氣體的制備,都要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5)防倒吸
用排水集氣法將氣體集滿後,應先從水槽中取出導管,再熄滅酒精燈.
(6)棉花團的作用
用 KMnO4分解製取O2時,應將棉花團置於大試管口處,以防止 KMnO4粉末從導管口噴出。
5、物質的檢驗
物質的檢驗涉及對物質的鑒定、鑒別和推斷等多個方面.其主要內容包括:幾種氣體(O2、H2、CO2、CO、CH4)的檢驗;碳酸鹽(或CO32-)的檢驗,鹽酸、硫酸、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的鑒別等.復習時一定要熟悉有關物質的性質,尤其對一些有色特徵溶液、特徵沉澱及有關反應產生的特徵現象要有清楚的認識,這是解答這類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6.物質的分離和提純
物質的分離和提純方法,可分為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兩大類.物理方法主要包括:過濾、蒸發、結晶等.化學方法主要有:直接加熱法(如除去KCl中混有的少量K2CO3),鹼化法(如用NaOH溶液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酸化法(如用稀鹽酸除去NaCl中混有的少量Na2CO3),置換法(如用鐵粉除去FeSO4中混有的少量CuSO4),沉澱法(如用BaCl2除去鹽酸中混有的少量硫酸)等.
對於物質的提純和分離,不論用何種方法都應遵循以下原則:除去雜質的過程中不能引人新的雜質;
所選試劑一般只能跟雜質起反應;反應後的生成物必須容易分離(最好是轉化為沉澱或氣體).
(二)典型的題解析
〔例1〕(1)實驗室要製取並收集得到較純凈的氧氣和氫氣,有兩項操作是完全相同的兩項操作是 和
(2)甲、乙兩同學在實驗室分別製取氨氣和硫化氫氣體.甲同學用加熱氯化控和熟石灰的固體混合物製取氨氣,乙同學用固體硫化亞鐵和稀硫酸反應製取硫化氫氣體.又知:氨氣極易溶於水,密度比空氣小;硫化氫氣體可溶於水,密度比空氣大.請回答:
①甲、乙兩同學選取的氣體發生裝置 (填「相同」或「不同」),理由是
②氨氣用 法收集,硫化氫用 法收集.
【解析】(1)製取任何氣體時,首先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要收集得較純凈的氣體,根據O2和H2在溶解性上的相似性,都能用排水集氣法收集.
(2)氣體發生裝置的選取,需根據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來考慮,製取氨氣的反應物都是固體,且需加熱;而製取硫化氫氣體所用的硫化亞鐵是固體,稀硫酸是液體,且反應在常溫下即可進行.所以,甲、乙兩同學選取的氣體發生裝置不同.由於氨氣易溶於水,硫化氫可溶於水,故兩種氣體都不能用排水集氣法收集,只能用排空氣集氣法收集.
答案:(1)檢查裝置氣密性和排水集氣法收集氣體.(2);①不同.理由是,所用反應物的狀態及反應條件不同;②向下排空氣。向上排空氣.
[例2]有一瓶氣體,它由H2、CO2、CO、CH4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用它進行以下實驗:
將氣體通過足量澄清石灰水,未見出現沉澱.在導管口將氣體點燃,氣體安靜燃燒;用一個冷而乾燥的燒杯罩在火焰上,燒杯壁上出現水珠;把燒杯迅速翻轉,注人少量澄清石灰水,石灰水變渾濁.用化學式填空回答:
(1)氣體中一定沒有
(2)氣體的組成可能是
[例3]要除去下列物質中混有的少量雜質(括弧內物質為雜質),選擇適當的試劑和方法填人橫線內.
(1)KOH(K2CO3)_;
(2)BaCl2(CuCl2)_;
(3)CuO(KNO3)_;
(4)MnO2(C粉)
【解析】混合物的分離必須遵循:除雜中不能引人新的雜質,所造試劑一般只和雜質起反應,且反應後最好轉化為易分離的沉澱或氣體.試劑的選擇:以雜質為出發點,結合雜質物質與主要成分物質在組成、性質上的差異即可篩選出所用試劑.要順利完成混合物的分離,往往是物理、化學方法等多種方法並用.
[例4] 現有稀硫酸、稀鹽酸、氫氧化鋇、碳酸鈉四瓶失去標簽的溶液.分別編號為A、B、C、D.為了鑒別它們.分別取樣兩兩混合.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一」 表示無明顯現象;「↓」 表示有沉澱生成,「↑」表示有氣體生成,推斷:
(1)B、D溶液中的溶質(寫化學式)B .D
(2)寫出下列物質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A十B ,
C十D
[解析]這是一道物質性質型的實驗推斷題.熟悉並記某些有色特徵溶液,特徵沉澱及有關反應產生的特徵現象是解答此類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只要以這些特徵現象或特徵物質為突破口,各個擊破,就能迅速、准確地解決此類問題.本題以圖表給出信息,為便於分析可結合圖表內容寫出以下6個簡要反應式:①A+B——↑,②A+C——↓,③A+D——無現象(無現象不等於不反應),④B+C——↓,⑤B+D——↑。③C+D——無現象.分析6個反應並結合四種溶液的組成可知:①、⑤兩個反應必是鹽酸與NaCO3溶液、稀硫酸與NaCO3溶液反應產生CO2方氣體,共同的反應物是B所以B應是NaCO3溶液.從④可推出能與NaCO3溶液反應生成沉澱的只能是Ba(OH)2溶液,C是Ba(OH)2溶液.再從②推出A應是稀硫酸,餘下的③、③能證明D是稀鹽酸.
[例5]實驗室用鐵、氧化鋼、硫酸為原料製取銅,某同學設計了兩個實驗方案:
A:Fe H2SO4—→ H2CuO—→Cu
B:CuO H2SO4—→ CuSO4 Fe—→ Cu
兩個實驗方案中,最好的是,理由是 .
[解析]這是一道實驗方案的評價性試題.方案的評價主要從三方面考慮:①方案的可行性:主要指理論上是否科學合理,操作是否簡便易行.經濟角度:主要看是否節約試劑.環保角度: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環保.此題中的A、B兩種方案從原理上看都是可行的.但A方案中用Fe和H2SO4反制H2消耗的Fe、H2SO4等原料較多,其次H2還原CuO 需加熱,裝置和操作較復雜,而B方案中的反應都是在常溫下即可進行的,操作要容易得多
【例7】設計一個簡單的家庭小實驗,證明雞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鹽.
[解析]這是一道解決實際問題的簡單實驗設計題,源於教材第五章的一個家庭小實驗.設計實驗首先要弄清化學原理,然後根據條件選擇葯品和實驗裝置,擬定操作步驟,最後動手進行實驗.證明雞蛋殼含碳酸鹽比較容易,只要用雞蛋殼與酸作用,有二氧化碳放出(用澄清石灰水檢驗)便能證明.但要證明雞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鹽,便有一個量的問題.因此,在實驗中蛋殼取量不能多,加人的酸則必須足量,直至反應不再有氣體產生,反應完全後,若殘留的固體量很少,才能充分證明.其次要考慮家裡不易找到規范實驗儀器,要選擇代用品,用玻璃杯代替試管作反應器,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作檢驗二氧化碳的裝五,並注意操作程序,確保安全.
答案:(1)取少量潔凈的碎雞蛋殼放人小玻璃杯中,然後加人一些鹽酸,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蓋住,可以看到雞蛋殼上有大量氣泡生成,玻璃片上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可見生成的氣體是二氧化碳,證明雞蛋殼中合碳酸鹽.(2)取下玻璃片,繼續加人鹽酸,直至不再有氣體產生,此時看到玻璃杯中殘留固體很少,可以證明雞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鹽.
[例7]訪完成鑒別稀硫酸、稀鹽酸、氯化鈉三種溶液的實驗報告.
供選試劑有:紫色石蕊試液、無色酚酞試液、硝酸銀溶液、氯化鋇溶液、碳酸鈉溶液
實驗內容與步驟
觀察到的現象
結論、化學方程式
(1)用三支試管分別取適量的三種溶液,各
滴入幾滴紫色石蕊試液,振盪,觀察現象
(2)
【解析】這是一道考查學生對物質鑒別和實驗報告的書寫能力的綜合試題.實驗報告的填寫,敘述要簡練,所用試劑要明確,操作步驟盡可能簡捷,結論應與實驗現象相對應.本題待鑒別物質中:硫酸和鹽酸的鑒別要以硫酸的鑒別為出發點選擇試劑.(如先考慮用AgNO3鑒別鹽酸將會出現干擾現象,從而影響硫酸的鑒別).
實驗內容與步驟
觀察到的現象
結論、化學方程式
1.(略)
一支試管中溶液呈紫色另兩支試管中溶液呈紅色
溶液呈紫色的試管中原溶液是NaCl溶液
2.另取二交試管分別取餘下兩
種溶液適量,各滴入少量BaCl2
溶液,振盪
一支試管中出現白色沉澱,另一支試管中無明顯現象
有白色沉澱生成的原溶液是稀硫酸
H2SO4+BaCl2==BaSO4↓+2HCl
無明顯現象的原溶液是稀鹽酸
[例10]某校化學課外興趣小組的同學,用廢墨水瓶、單孔膠塞、T型玻璃管、醫用一次性輸液管(帶針頭及控液問)、小氣球等用品製作了一個「多功能」氣體發生器.如圖所示.該裝置不但能進行某些氣體的製取,而且還能進行氣體的某些性質實驗.根據以上所述,請思考並回答:如何用該裝置完成N重要性質的實驗阿燃性、還原性、密度),寫出操作步驟及現象.
[解析]這是一道以實驗原理為依託,代用品實驗裝置為載體考查學生思維能力、實驗動手能力、靈活應用知識能力的實驗題.解答這類問題的關鍵是掌握實驗原理(反應原理、裝置原理、操作原理),並結合現有實驗環境及條件去考慮,即可順利解答.
答案:(1)檢查裝置氣密性後,往T型玻璃管右端放人少量CuO粉末 (CuO粉末兩端可放少許耐熱的玻璃絲或石棉,以防CtlO被氫氣流吹走),墨水瓶中放人適量的鋅粒和稀硫酸並用膠塞塞緊.
(2)打開控氣閥通氫氣一段時間後,在針頭處點燃氫氣 並可看到產生淡藍色火焰(金屬針頭無干擾成分又能防止回 火,避免H2不純而引起爆炸).
(3)將針頭火焰移至玻璃管下方CuO粉處加熱,一段時後玻璃管內黑色的 CuO粉末逐漸變為光亮的紅色(實驗操作裝置圖如圖30).
(4)關閉控制閥,氣體進人小氣球並逐漸膨脹變大,取 下氣球用線系住放飛,即可順利完成H2可燃性、還原性、密度等性質的驗證.
(4學實驗)
1.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答案符合題意)
(1)下列儀器中,可與燒瓶、試管、蒸發皿歸為一類的是()
A、漏斗 B、量筒 C、集氣瓶 D、燒杯 2、有四瓶無色氣體,分別是空氣、氫氣、氧氣和二氧化碳,一次就能鑒別出它們的物質是
A、帶有火星的木條 B、澄清的石灰水
C、燃燒著的木條 D、紫色石蕊試液
3、描述鋅和鹽酸反應的現象較貼切的是()
A、有大量氫氣生成 B、溶液劇烈沸騰
C、鋅表面放出大量氣泡,鋅逐漸溶解
D、有大量氣泡從溶液里逸出後變成氫氣
4、氫氣還原氧化鋼的實驗步驟有:①向氫氣發生裝置裝人葯品;②往盛有CuO的試管中通 入H2;③停止通H2;④停止加熱;⑤加熱試管;⑥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⑦檢驗N的純度.下列表示操作順序正確的一組是()
(A)⑥①⑦②⑤④③ (B)①⑥⑦②③④⑤
(C)⑥①⑤⑦②③④ (D)①⑥⑦⑤②③④
5、用托盤天平稱量葯品,右盤上的硅碼為5克,游碼在0.4克的位置上,指針指向最右端,所稱葯品質量是()
A、5.4克 B、不足5.4克 C、超過5.4克 D、4.6克
6、玻璃儀器內壁附著的下列物質,不能用稀鹽酸浸泡除去的是()
A、盛石灰水後留下的白膜 B、試管內壁上附著的鐵銹
C、用氫氣還原氧化鋼後留下的紅色固體
D、氯化鐵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後留下的紅褐色固體
7、某學生的實驗報告冊中有以下實驗數據,其中正確的是()
A、用 10mL量筒量取 6.25mL稀硫酸
B、用廣泛pH試紙測得溶液的pH為3.5
C、用托盤天平稱取7.9g氧化銅粉
D、溫度計上顯示的室溫讀數為25.68℃
8、在實驗室做化學實驗,發生下列事故時,處理方法正確的是()
A、衣服沾上大量濃氫氧化鈉溶液,需將此衣服浸沒在盛有水的面盆中
B、皮膚上濺上濃硫酸,用水沖洗
C、不慎將酸液濺到眼中,應立即閉住眼睛,流出眼淚將酸液帶出
D、實驗桌上酒精燈傾翻,酒精流在桌面上並著火,立即用濕抹布撲滅
9、食醋是醋酸的稀溶液.某同學准備在家中進行驗證食醋具有酸的某一條通性的實驗,他選擇了下列物質,其中不能達到目的的是()
A、木炭 B、大理石 C、鐵釘 D、鐵銹
二、填空題
(1)實驗室里所用的葯品很多是有腐蝕性或有毒的.在使用葯品時為了保證安全,必須注意做到「三不準」,不準 , 不準 ,不準 .
(2)液體葯品通常存放在、瓶里,取用時先把瓶塞拿下、在桌面上;傾到葯液時,瓶子的標簽應,其原因是 .
(3)某同學用托盤天平稱取乾燥的固體葯品2.3g,稱量完後才發現,葯品和破碼的位置放顛倒了,此時,所稱葯品的實際質量是
(6)實驗室欲配製 50g質量分數為 5%的 NaCl溶液,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該實驗的操作步驟為
②甲同學在用托盤天平稱量食鹽時,食鹽和祛碼的位置放顛倒,這將導致所配製溶液的質量分數.(填「偏大」、「偏小」、「不變」,下同);乙同學用量筒量取水的體積時仰視讀數,這將導致所配製溶液的質量分數
三.筒答題
(1)如果用滴管取1/3mL的液體於試管中,應如何操作?
(2)「氧氣的製取和性質」實驗課里,某學生取一根紗窗細鐵絲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氣中做鐵絲在氧氣里燃燒的實驗,結果沒有觀察到「火星四射」等實驗現象.此實驗失敗的原因之一可能是 .
B. 中學生完整化學實驗報告 完整的 啊
你好,看看這個行嗎 實驗室製取氧氣實驗報告單 實驗者: 一、實驗目的: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實驗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實驗裝置: 四、實驗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實驗步驟:連:按裝置圖連接裝置。查:檢查裝置氣密性。雙手握住試管,觀察玻璃管內水柱變化。裝:將葯品裝入試管,在試管口放一小團棉花,裝好帶導管的軟木塞。定:將試管固定在鐵架台,試管夾應夾在試管中上部,試管口應略向下傾斜點:點燃酒精燈,先來回移動,使試管預熱,然後將火焰集中在葯品處加熱。收:採用排水法收集氧氣,理由氧氣不易溶於水。當氣泡連續且均勻開始收集。收集滿以後,移出集氣瓶,正放在桌面上。(用於做鐵絲在氧氣里燃燒的實驗的集氣瓶,瓶中要留少量水)。離:將導管移開水槽。熄:熄滅酒精燈。六、實驗操作:1、觀察氧氣的顏色和氣味無色無味2、用坩堝鉗取一小塊木炭,在酒精燈上加熱到至發紅,然後將木炭緩慢插入集氣瓶內,觀察現象劇烈燃燒,發白光,說明集氣瓶中有氧氣。反應完後,向集氣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盪後,發現現象變渾濁,說明生成了二氧化碳。 寫出正確的化學符號表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細鐵絲螺旋繞在燃燒匙上,另一端繞一根火柴,點燃火柴,待火柴燃燒盡時,立即插入(留有水)集氣瓶中,發現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正確的化學符號表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討論1、在實驗時,為什麼會出現下列問題,要怎麼解決? A、點燃酒精燈後,立即將火焰集中在試管內的葯品部位加熱,不久試管發生破裂。 B、看到水槽內導管出現氣泡,立即收集,收集後用帶火星木條插入瓶口內實驗,結果木條沒有復燃。 C、在實驗過程中,發現水槽內的水變成了紫紅色 2、實驗操作過程中為什麼要注意以下幾點: A、試管口為什麼要略向下傾斜? B、收集好氧氣,為什麼要先把導管從水槽中移開,再熄滅酒精燈?
C. 化學實驗報告怎麼寫呀
實驗名稱:排水集氣法
實驗原理:氧氣的不易容於水
儀器葯品:高錳酸鉀,二氧化錳,導氣管,試管,集氣瓶,酒精燈,水槽
實驗步驟:①檢----檢查裝置氣密性。
②裝----裝入葯品,用帶導管的橡皮塞塞緊
③夾----用鐵夾把試管固定在鐵架台上,並使管口略向下傾斜,葯品平鋪在試管底部。
④點----點酒精燈,給試管加熱,排出管內空氣。
⑤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氣。
⑥取----將導管從水槽內取出。
⑦滅----熄滅酒精燈。
實驗名稱:排空氣法
實驗原理:氧氣密度比空氣大
儀器葯品:高錳酸鉀,二氧化錳,導氣管,集氣瓶,試管
實驗步驟:把集氣瓶口向上放置,然後把通氣體的導管放入瓶中,此時還要在瓶口蓋上毛玻璃片,當收集滿的時候把導管拿去,然後蓋好毛玻璃片即可
D. 化學實驗報告怎麼寫
化學實驗報告一般包括:
1、實驗題目、作者、指導教師、實驗時間、同組人等,這個在標準的實驗報告紙上都有;
2.實驗目的,實驗指導書上有;
3.實驗原理,實驗指導書上有;
4.實驗材料,包括所用試劑(含濃度)、儀器等;
5.實驗裝置圖,有機化學實驗經常需要畫;
6.實驗步驟,最好用簡潔的流程圖或表格的形式給出,一目瞭然;
7.實驗結果,包括數據記錄與處理;
8.實驗討論與心得,做實驗的成敗、經驗、心得等。
E. 怎麼寫 化學 實驗報告
一、 化學實驗報告的書寫: 一般情況下化學實驗報告是根據實驗步驟和順序從七方面展開來寫的: 1.實驗目的:即本次實驗所要達到的目標或目的是什麼。使實驗在明確的目的下進行,可避免學生無目的的忙碌,所以教師課前檢查實驗預習是很必要的。 2.實驗日期和實驗者:在實驗名稱下面註明實驗時間和實驗者名字。這是很重要的實驗資料,便於將來查找時進行核對。 3.實驗儀器和葯品:寫出主要的儀器和葯品,應分類羅列,不能遺漏。此項書寫可以促使學生去思考儀器的用法和用途,葯品的作用及其所能發生的具體的化學反應,從而有助於理解實驗的原理和特點。需要注意的是實驗報告中應該有為完成實驗所用試劑的濃度和儀器的規格。因為,所用試劑的濃度不同往往會得到不同的實驗結果,對於儀器的規格,學生也應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大試管」「小燒杯」的階段。 4.實驗步驟:根據具體的實驗目的和原理來設計實驗,寫出主要的操作步驟,這是報告中比較重要的部分。此項可以使學生了解實驗的全過程,明確每一步的目的,理解實驗的設計原理,掌握實驗的核心部分,養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在此項中還應寫出實驗的注意事項,以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 5.實驗記錄:正確如實的記錄實驗現象或數據,為表述准確應使用專業術語,盡量避免口語的出現。這是報告的主體部分,在記錄中,應要求學生即使得到的結果不理想,也不能修改,可以通過分析和討論找出原因和解決的辦法,養成實事求是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6.實驗結論和解釋:對於所進行的操作和得到的相關現象運用已知的化學知識去分析和解釋,得出結論,這是實驗聯系理論的關鍵所在,有助於學生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已知的理論知識。 7.評價和討論:以上各項是學生接收,認識和理解知識的過程;而此項則是回顧、反思、總結和拓展知識的過程,是實驗的升華,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此項目中,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的發揮,比如「你對本次實驗的結果是否滿意?為什麼?如果不滿意,你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如何改進?」或者「為達到實驗目的,實驗的設計可以如何改進?這樣改進的優點是什麼?」或者「你認為本實驗的關鍵是什麼?」等問題。這些都是學生感興趣的地方,既能反映他們掌握知識的情況,又能培養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敢於思考,敢於創新的勇氣和能力。因此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角度來說,此項內容的書寫應是實驗報告的重點和難點。 實驗報告的前四項應在實驗前作為預習報告寫出,教師應給予檢查。因為這部分內容在教材上都已經給出,教師應要求學生重新整理或設計一遍,並用自己的語言羅列出來,避免部分學生不理解的照抄。實驗中要求學生注意各項操作,規范的完成第4項和如實的記錄第5項內容。最後兩項督促學生在實驗後認真完成。實驗報告不能當場交,否則學生沒有自己整理、總結和消化的時間,但也不應過長,一般1-2天為宜,教師應認真批改,打出具體的等級,對於特別優秀的報告應給予表揚;對於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集體講解;對於個別有創新性的設計和問題,也可以集體討論,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引起學生對實驗報告的重視。 二、 在實驗報告的書寫過程中,應注意表達的方式方法。 教師應結合化學實驗報告的特點指導學生書寫。化學實驗報告有如下特點: 1.以說明為主。即實驗報告以說明為主,不用像記敘文一樣進行生動細致的描寫,更不用在說明過程中展開聯想或比喻等,要避免主觀感受的出現。 2.必須記實,資料客觀。實驗報告所使用的資料都應是通過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和所獲得的數據。這些內容應是客觀、真實、確切的,不允許有半點虛假。 3.盡量用圖解輔助。圖解可以增加實驗報告的表達能力,比如實驗裝置有時較復雜,光靠文字無法完全說明,如果使用圖解輔助,加上文字註解,就可以一目瞭然;圖解有時也可以省略繁瑣的實驗步驟的表達;對於非標准儀器的使用,則必須進行圖解說明,使他人對本實驗所用儀器能有一個感性認識。 4.表達准確簡明。准確,就是按照實驗的客觀實際,選擇合乎化學學科特點的最恰當的詞句,科學地表達意思;簡明,就是在說明問題時語言簡潔明了,避免冗長的句子和啰嗦含糊的表達。教師可以利用書寫表達方面的要求訓練學生的化學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嚴謹的作風,提高化學學科素養。 三、 化學實驗報告的書寫格式沒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據實驗類型的不同而不同,教師應鼓勵學生根據不同的實驗類型設計不同形式的報告。 1. 對於常見的驗證性實驗,由於實驗內容較多且相互間無過多聯系,一般可以採用表格形式。表格可以分成三大塊:實驗步驟、實驗現象、實驗解釋和結論。如下所示 [實驗名稱] [實驗日期] [實驗員] [實驗目的] [實驗儀器和葯品] [實驗內容]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解釋及結論 [實驗評價與討論] 這是中學實驗報告通常採用的形式,在各種實驗報告冊中出現的很多。當然也可以不採用上述表格形式,只需按照實驗項目的順序,羅列成條,完整表述即可。如下所示 [實驗名稱] [實驗日期] [實驗員] [實驗目的] [實驗儀器和葯品]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解釋及結論](以上三步重復書寫) [實驗評價與討論] 2.近年來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探究性實驗、應用性實驗和定量實驗。這些類型的實驗重在綜合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與技能去解決一些實驗問題,因此重點在實驗的設計和評價上。實驗內容較為單一,只圍繞一個主題,但實驗各環節聯系緊密。這類化學實驗的書寫格式較為開放,可以採用表格式、羅列式或論文式等。 表格式不需並列對照書寫,具體如下: 實驗名稱 實驗日期和實驗員 實驗目的 實驗原理 實驗儀器和葯品 實驗步驟 實驗記錄 實驗分析與討論 實驗結論 實驗評價與改進 羅列式與表格式內容和順序基本相同。 3.論文式實驗報告要求以將論文形式書寫實驗,除適用於以上實驗類型外,更加適用於化學研究性學習的實驗以及一些家庭和課外實驗。這是對學生更高層次的要求,也可以為將來書寫科研性論文打下一定的基礎。教師對論文式實驗報告應作細致的說明和指導。論文式實驗報告應包括: ① 選擇該項實驗課題的原因, ② 實驗採用的方法, ③ 實驗設計依據的原理, ④ 實驗步驟和實驗記錄, ⑤ 實驗結果及分析, ⑥ 實驗結論, ⑦ 實驗評價和討論, ⑧ 實驗體會, ⑨ 實驗參考文獻。 學生必須認真閱讀課本,還應查找資料才能完成實驗報告,任務較為繁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有選擇性的去採用這種實驗報告形式。
F. 常見實驗室儀器的連接(化學)
一般按照的順序是 先下後上 從左到右玻璃管 膠管以及膠塞的連接
需要在管口沾水 起到潤滑的作用 然後轉動 慢慢插入
在儀器的連接過程當中的連介面可能會導致儀器漏氣
裝置氣密性的檢查:將膠塞塞緊試管口 將導管的另外一端放入盛有水的燒杯中 用手握緊試管外壁 觀察燒杯內的現象導管口是否有氣泡 有則氣密性好
用的是加熱法實驗完成以後 把葯品收拾好 放回原位 目的:方便我們下一次的使用
那麼對於儀器洗滌的原則:通常用到的是少量多次
遇到一些試管壁上殘留物質 我們可以藉助試管刷刷試管的內壁
玻璃儀器是否洗滌干凈 標准:在內壁附著的水 既不聚成水滴 也不成股流下
G. 求求高中化學實驗報告
(一) 實驗名稱 要用最簡練的語言反映實驗的內容。如驗證某程序、定律、演算法,可寫成「驗證×××」;分析×××。 (二) 所屬課程名稱 (三) 學生姓名、學號、及合作者 (四) 實驗日期和地點(年、月、日) (五) 實驗目的 目的要明確,在理論上驗證定理、公式、演算法,並使實驗者獲得深刻和系統的理解,在實踐上,掌握使用實驗設備的技能技巧和程序的調試方法。一般需說明是驗證型實驗還是設計型實驗,是創新型實驗還是綜合型實驗。 (六)實驗原理:在此闡述實驗相關的主要原理。 (七) 實驗內容 這是實驗報告極其重要的內容。要抓住重點,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考慮。這部分要寫明依據何種原理、定律演算法、或操作方法進行實驗。詳細理論計算過程. (八) 實驗環境和器材 常見的物理實驗器材實驗用的軟硬體環境(配置和器材)。 (九) 實驗步驟 只寫主要操作步驟,不要照抄實習指導,要簡明扼要。還應該畫出實驗流程圖(實驗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再配以相應的文字說明,這樣既可以節省許多文字說明,又能使實驗報告簡明扼要,清楚明白。 (十) 實驗結果 實驗現象的描述,實驗數據的處理等。原始資料應附在本次實驗主要操作者的實驗報告上,同組的合作者要復制原始資料。 對於實驗結果的表述,一般有三種方法: 1. 文字敘述: 根據實驗目的將原始資料系統化、條理化,用准確的專業術語客觀地描述實驗現象和結果,要有時間順序以及各項指標在時間上的關系。 2. 圖表: 用表格或坐標圖的方式使實驗結果突出、清晰,便於相互比較,尤其適合於分組較多,且各組觀察指標一致的實驗,使組間異同一目瞭然。每一圖表應有表目和計量單位,應說明一定的中心問題。 3. 曲線圖 常見的曲線圖應用記錄儀器描記出的曲線圖,這些指標的變化趨勢形象生動、直觀明了。 在實驗報告中,可任選其中一種或幾種方法並用,以獲得最佳效果。 (十一) 討論 根據相關的理論知識對所得到的實驗結果進行解釋和分析。如果所得到的實驗結果和預期的結果一致,那麼它可以驗證什麼理論?實驗結果有什麼意義?說明了什麼問題?這些是實驗報告應該討論的。但是,不能用已知的理論或生活經驗硬套在實驗結果上;更不能由於所得到的實驗結果與預期的結果或理論不符而隨意取捨甚至修改實驗結果,這時應該分析其異常的可能原因。如果本次實驗失敗了,應找出失敗的原因及以後實驗應注意的事項。不要簡單地復述課本上的理論而缺乏自己主動思考的內容。 另外,也可以寫一些本次實驗的心得以及提出一些問題或建議等。 (十二) 結論 結論不是具體實驗結果的再次羅列,也不是對今後研究的展望,而是針對這一實驗所能驗證的概念、原則或理論的簡明總結,是從實驗結果中歸納出的一般性、概括性的判斷,要簡練、准確、嚴謹、客觀。 【注】:非原創,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H. 初三化學實驗報告
分為6個步驟:
1):實驗目的,具體寫該次實驗要達到的要求和實現的任務。
2):實驗原理,是寫你這次實驗操作是依據什麼來完成的,一般你的實驗書上都有,你總結一下就行。(就可以用上面的反應方程式)
3):實驗用品,包括實驗所用器材,液體和固體葯品等。 (如酒精燈,濾紙,還有玻璃棒,後兩者用於過濾,這個應該是要的吧。)
4):實驗步驟:實驗書上也有
5):實驗數據記錄和處理。
6):問題分析及討論
例如:實驗目的:學會自己動手制氧氣,並觀察純氧中的燃燒現象!
實驗材料:鐵架台,兩個集氣瓶,試管,導管,酒精燈,鑷子。高錳酸鉀,木炭,細鐵絲。
實驗步驟:1,連接好裝置,取適量高錳酸鉀放入試管中,點燃酒精燈加熱
2,用排水法搜集氧氣
3,火燒木炭,用鑷子夾著放入裝有氧氣的集氣瓶。燒紅細鐵絲放入集氣瓶
4,觀察現象
實驗結論:在純氧中比在空氣中的燃燒劇烈
I. 化學實驗報告7``快
一、實驗原理
在少量酸(H2SO4或HCl)催化下,羧酸和醇反應生成酯,這個反應叫做酯化反應(esterification)。該反應通過加成-消去過程。質子活化的羰基被親核的醇進攻發生加成,在酸作用下脫水成酯。該反應為可逆反應,為了完成反應一般採用大量過量的反應試劑(根據反應物的價格,過量酸或過量醇)。有時可以加入與水恆沸的物質不斷從反應體系中帶出水移動平衡(即減小產物的濃度)。在實驗室中也可以採用分水器來完成。
酯化反應的可能歷程為:
在本實驗中,我們是利用冰乙酸和乙醇反應,得到乙酸乙酯。反應式如下:
二、實驗儀器及所需葯品
儀器:恆壓漏斗、三口圓底燒瓶、溫度計、刺形分餾柱、蒸餾頭、直形冷凝管、接引管和錐形瓶。
葯品:冰醋酸、95%乙醇、濃硫酸、飽和碳酸鈉溶液、飽和食鹽水、飽和氯化鈣溶液、無水碳酸鉀。
三、實驗步驟
1、反應
在100 mL三口燒瓶中的一側口裝配一恆壓滴液漏斗,滴液漏斗的下端通過一橡皮管連接一J形玻璃管,伸到三口燒瓶內離瓶底約3 mm處,另一側口固定一個溫度計,中口裝配一分餾柱、蒸餾頭、溫度計及直型冷凝管。冷凝管的末對端連接接引管及錐形瓶,錐形瓶用冰水浴冷卻。
在一小錐形瓶中放入3 mL乙醇,一邊搖動,一邊慢慢加入3 mL濃硫酸,並將此溶液倒入三口燒瓶中。配製20 mL乙醇和14.3 mL冰醋酸的混合溶液倒入滴液漏斗中。用油浴加熱燒瓶,保持油浴溫度在140℃左右,反應體系溫度約為120℃左右。然後把滴液漏斗中的混合溶液慢慢滴加到三口燒瓶中。調節加料的速度,使和酯蒸出的速度大致相等。加料約70 min。這時保持反應物溫度120-125℃。滴加完畢後,繼續加熱約10 min,直到不在有液體流出為止
2、純化
將餾出液先用飽和NaCO3溶液中和餾出液中的酸,直到無CO2氣體溢出為止;之後在分液漏斗中依次用等體積的飽和NaCl溶液(洗滌碳酸鈉溶液),飽和CaCl2溶液(洗滌醇,CaCl2可與醇生成絡合物)洗滌餾出液,最後將上層的乙酸乙酯倒入乾燥的小錐形瓶中,加入無水K2CO3乾燥30 min。
注意:
1、 由於乙酸乙酯可以與水、醇形成二元、三元共沸物,因此在餾出液中還有水、乙醇。
2、 在此用飽和溶液的目的是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
3、蒸餾
將乾燥好的粗乙酸乙酯轉移置50 mL的單口燒瓶中,水浴加熱,常壓蒸餾,收集74-84 ℃ 餾分。稱重並計算產率。
四、實驗關鍵及注意事項
1、 控制反應溫度在120—125℃,溫度過高會增加付產物乙醚的含量;
2、 控制濃硫酸滴加速度,太快,則會因局部放出大量的熱量,而引起爆沸;
3、洗滌時注意放氣,有機層用飽和NaCl洗滌後,盡量將水相分干凈。
4、乾燥後的粗產品進行蒸餾時,收集74-84℃餾分。
五、主要試劑及產品的物理常數(文獻值)
名稱 分子量 性狀 折光率 比重 熔點℃ 沸點℃ 溶解度:g/100 mL
水 醇 醚
冰醋酸 60.05 無色
液體 1.3698 1.049 16.6 118.1 ∞ ∞ ∞
乙醇 46.07 無色
液體 1.3614 0.780 -117 78.3 ∞ ∞ ∞
乙酸乙酯 88.10 無色
液體 1.3722 0.905 -84 77.15 8.6 ∞ ∞
六、思考題
1、實驗報告
1、酯化反應有什麼特點,本實驗如何創造條件使酯化反應盡量向生成物方向進行?
2、本實驗有哪些可能副反應?
3、如果採用醋酸過量是否可以,為什麼?
答:不可以。本實驗中,我們是利用過量的乙醇來增大反應物的濃度,使平衡右移;另外醇還可以和生成的水、乙酸乙酯生成二元或三元共沸物而蒸餾出去,從而促使酯化反應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