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下圖是模擬洋流系統的一個實驗裝置

下圖是模擬洋流系統的一個實驗裝置

發布時間:2022-08-29 20:17:08

Ⅰ 如何測光速

一. 惠更斯的測定的光速
丹麥青年科學家羅默。羅默生於奧爾胡斯,在哥本哈根受過教育,後來移居巴黎。在羅默來巴黎的30年前,義大利天文學家卡西尼應路易十四聘請也來到巴黎,他對木星系進行了長期系統的觀察和研究。他告訴人們,木星和地球一樣也是圍繞著太陽運行的行星,但它繞太陽運行的周期是12年。在它的周圍有12顆衛星,其中有4顆衛星特別亮,地球上的人藉助於望遠鏡就可以看清楚它們的位置。由於這些衛星繞木星運行,隔一段時間就會被木星遮食一次,其中最近木星的那顆衛星二次被木星遮食的平均時間間隔為42小時28分16秒。羅默在仔細觀察和測量之後發現,這個時間間隔在一年之內的各個時間里並不是完全相同的,並且當木星的視角變小時,這個時間間隔要大於平均值。

1676年9月,羅默向巴黎科學院宣布,原來預計11月9日上午5點25分45秒發生的木衛食將推遲10分鍾。巴黎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們雖然懷疑羅默的神秘預言,但還是作了觀測並證實了木衛食的推遲。11月22日羅默在解釋這個現象時說,這是因為光穿越地球的軌道需要時間,最長時間可達22分鍾。後來惠更斯利用羅默的數據和地球軌道直徑的數據,第一次計算出光速為 2×108米/秒。雖然這個結果很不精確,但為光速的測定邁出了一大步。
二.法國科學家菲索的旋轉齒輪法
菲索為法國科學家,他讓光源發出的光從轉動齒輪的間隙中通過,再通過透鏡變成平行光束,這光束聚焦於安裝在一定距離的平面鏡上,被平面鏡反射後再沿著相反的方向返回齒輪,進入觀察者的眼睛。

當齒輪以某一速度轉動時,觀察者將看不到返回的光,這是因為光線從齒輪到達平面鏡再回到齒輪時,恰好為下一個移來的齒所遮蔽,倘若使輪的轉速增加1倍,光點又重新被看到了,因為返回的光恰好穿過下一個齒縫。設輪的 如果光速為C,齒輪與平面鏡間的距離為l,那麼, 進行的。齒輪的齒數是720個,計算光速為313,300公里/秒, 可以看出結果與今天的精確值比較接近。
三. 邁克爾遜旋轉鏡和干涉儀測法如圖7所示是邁克爾遜用轉動八面鏡法測光速的實驗示意圖,圖中S為發光點,T是望遠鏡,平面鏡O與凹面鏡B構成了反射系統。八面鏡距反射系統的距離為AB=L(L可長達幾十千米),且遠大於OB以及S和T到八面鏡的距離。現使八面鏡轉動起來,並緩慢增大其轉速,當轉動頻率達到f0並可認為是勻速轉動時,恰能在望遠鏡中第一次看見發光點S,由此邁克爾遜測出光速C。

具體的演算法為,此時八面鏡轉過角度為

即可得出C=16
以上為邁克爾遜的測定光速的原理及計算方法。
四.巧用微波爐測光速
光速的測量並不一定要用科學的儀器,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利用身邊的東西進行測量,我們知道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等於光速,因此我們可以運用微波爐發出的微波進行光速的測量。具體做法如下:
把旋轉托盤從你的微波爐中拿出來,再把一塊巧克力放在托盤上。用最大的功率加熱,直到巧克力上有兩到三處出現融化——這僅僅只需20秒鍾的時間。然後,從微波爐中拿出巧克力,測量兩個融化處之間的距離,再將此距離乘以2,在乘以2,450,000,000(即2450兆赫茲,如果你的微波爐是標准廠家生產的,那麼多半就是這個頻率)。接下來,你會驚奇地發現,算出的結果非常接近299,792,458——若加上米/秒的單位,即是光速。
我們知道,微波爐每秒產生24億5千萬次的超高頻率,快速震盪爐中事物所含有的蛋白質、脂肪、水等成分的分子,使分子之間互相碰撞、擠壓、摩擦,重新排列組合。簡而言之,它是靠事物內部的摩擦生熱原理來烹調的。由於巧克力棒靜止不動地停留在微波爐里,微波持續地震盪相同的部位——即迅速變熱並融化的地方。而相鄰兩個融化點之間的距離即是波長的一半,因為微波穿過巧克力塊時是上下波動的。將兩個融化點之間的距離乘以2,即為一個完整的波長。而微波和光波一樣,它們都是以光速行駛的電磁波。在你的爐子里,它們的頻率為2450兆赫茲,這就意味著它們每秒鍾上下跳躍的次數為24.5億次。我們已經計算出它們的波長——經歷完整的一輪上升和下降的波動說走過的距離。因此我們可以計算出這樣的微波經歷24.5億次上升和下降說走過的長度,也就是說,它們在一秒鍾內所走過的長度。這樣,我們的數據就足夠了:如果你發現巧克力的融化點之間的距離是6厘米,那麼用0.06*2*2.45*1,000,000,000講會得到294,000,000——這個結果與物理學家們用了半個世紀測出的結果及其相似。
小結:以上為測量光速的幾種方法,得出的結果的精確度不同,但總的來說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以及人類對科學進行探究的見證

第一個嘗試測量光速的,也是伽利略。他和他的助手在夜間相隔數公里遠面對面地站著,每人拿一盞燈,燈有開關(注意當時還沒有電的知識,更沒有電燈。)當伽利略在某個時刻打開燈,一束光向助手方向射去,助手看到燈後馬上打開自己的燈。伽利略試圖測出從他開燈到他看到助手開燈之間的時差,從而算出光速。但這個實驗失敗了,因為光傳播速度太快,現在知道,要想通過這種方法測出光速,必須能測出10-5秒的時差,這在當時是完全不可能的。

第一個比較正確的光速值,是用天體測量得到的。1675年,丹麥天文學家羅麥注意到,木衛消失在木星陰影里的時間間隔逐次不同,它隨著各次衛星掩蝕時,木星和地球之間距離的不同而變長或變短。他認識到這是由於在長短不同的路程上,光線傳播需要不同時間。根據這種想法,羅麥推算出c=2×108米/秒。

直到1849年,地面實驗中才有較好的光速測量。當時,法國物理學家斐索利用高速齒輪進行這項工作。1862年,傅科成功地發展了另一種測定光速的方法,他用一個高速轉鏡來測量微小的時間間隔。下圖是經過改進後的實驗裝置示意圖。轉鏡是一個正八面的鋼質棱鏡,從光源S發出的光射到轉鏡面R上,經R反射後又射到35公里以外的一塊反射鏡C上,光線再經反射後回到轉鏡。所用時間是t=2D/c。在t時間中轉鏡轉過一個角度。實驗時,逐漸加快轉鏡轉速,當轉速達到528轉/秒時,在t時間里正好轉過1/8圈。返回的光恰恰在棱鏡的下一個面上,通過半透鏡M可以從望遠鏡里看到返回光線所成的像。用這種方法得到c =299,796±4公里/秒。

近代測量光速的方法,是先准確地測量一束光的頻率v和波長λ,然後再用c=vλ來計算。1973年以來,採用以下的光速值

c =299,792,458±1.2米/秒。

順便指出一點:各種測量光速的方法,得到的結果都很一致,這也成為光速不變性的一個有力佐證。

Ⅱ 讀「某大洋部分洋流系統示意圖」,完成下列要求:(11分) 小題1:某海輪從A航行到B,若一路順風順水,則


小題1:東北信風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3分)
小題2:盛行西風墨西哥灣暖流北大西洋暖流(3分)
小題3:紐芬蘭墨西哥灣暖流拉布拉多寒流(3分)
小題4:D處於亞馬孫河口地區,有大量的陸地淡水注入(2分)

Ⅲ 讀北大西洋部分洋流系統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東北信風,本格拉寒流,北赤道暖流
(2)盛行西風(西南風),墨西哥灣暖流,北大西洋暖流
(3)紐芬蘭漁場,墨西哥灣暖流,拉布拉多寒流
(4)D,赤道附近降水多,沿岸有亞馬孫河注入淡水

Ⅳ 有同學用右面的實驗裝置來模擬洋流系統,在透明水槽的內側分別安放4隻風扇,且假定F1和F2位於大洋西側。

8.B 9.D

Ⅳ (4分)科學研究中經常用模擬實驗來解決不能或不便用直接實驗法解決的問題,便於提高效率、獲取證據.右下

⑴模擬原始地球的閃電
⑵ B
⑶ B
⑷參考答案:原始地球上的各種原始大氣成分能夠轉變為有機小分子

Ⅵ 物理模擬實驗儀器選用

根據煤粉產出物理模擬實驗的原理及目的,需要設計可以滿足該實驗要求的儀器裝置。這些要求包括:

(1)滿足模擬地層流體在煤儲層裂隙之間的流動要求;

(2)滿足模擬煤儲層經儲層改造後的裂隙展布效果要求;

(3)滿足模擬煤儲層在含煤地層中的賦存狀態要求;

(4)滿足模擬煤層氣井排水→降壓→采氣的生產模式要求。

通過一系列的摸索與嘗試,確定了該物理模擬實驗儀器裝置的主體系統結構,其中包括計算機監控系統、樣品制備系統、泵送驅替系統、物理模擬系統、煤粉儲集系統、煤粉分析系統、電力動力系統等。

(1)計算機監控系統:主要由計算機操控平台和驅替導流監測平台等組成。計算機操控平台提供半自動半人工化功能服務,通過計算機實現對驅替導流監測平台的操控,可以滿足不同條件下物理模擬實驗的要求。同時,驅替導流監測平台實現流體相態驅替模式、自動調控驅替流速及壓力、實時監測導流狀況及實時記錄排出產物狀況等。

表5-3 煤體結構差異對煤粉產出的影響研究實驗方案

(2)樣品制備系統:主要由制樣模具、升降施壓油缸、平台支架等組成。制備樣品的前期准備工作需要碎樣機、標准樣品篩、電子天平等輔助設備。首先使用碎樣機將煤岩樣品破碎,經過標准樣品篩的篩選,選用一定粒度的煤粉顆粒,依據制樣模具的尺寸形狀,在升降施壓油缸的擠壓作用下,製作煤磚樣,用於煤粉產出物理模擬實驗。該系統需要通過計算機監控系統控制升降施壓油缸,為制樣提供穩定的壓力。

(3)泵送驅替系統:主要由平流泵、儲液容器、驅替液、導流室、無縫鋼導管、法蘭等組成。該系統的工作原理是通過調整平流泵的泵送功率,使其提供一定流速的穩定流體,該流體將儲液容器內的驅替液以同等速率注入導流室內,對導流室中的煤磚進行驅替作用,同時,需要導流室的左右兩側分別安裝進出液孔道,並在進出口端部安裝測壓孔道及相應法蘭。在此過程中,通過驅替導流監測平台調控平流泵的泵送功率、設置驅替作用的周期及數據記錄頻率等參數。

(4)物理模擬系統:主要由煤磚樣、石英砂、導流室、金屬墊片、塑料密封圈、差壓感測器、升降施壓油缸、平台支架等組成。該系統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在兩塊煤磚中夾持石英砂顆粒進行人工造縫,模擬煤儲層經過儲層改造後的裂隙延展狀態;由泵送驅替系統向導流室內提供一定流速的驅替液,模擬地層流體在煤儲層裂隙之間的流動過程;由計算機監控系統調控升降施壓油缸,使其對導流室內的煤磚產生穩定圍壓,模擬煤儲層在含煤地層中的賦存狀態。該系統是在計算機監控系統、泵送驅替系統及物理模擬系統的相互配合下進行的,由平流泵提供驅替流體,由升降施壓油缸提供擠壓力,由驅替導流監測平台調控記錄驅替液流速、油缸壓力等參數,由金屬墊片和塑料密封圈來保證導流室中煤磚處於密封狀態。

(5)煤粉儲集系統:主要由電子天平、無縫鋼導管、燒杯等組成。該系統的工作原理是收集由物理模擬系統排出的液體及其中煤粉,同時通過驅替導流監測平台對排出液進行實時稱重並儲存數據結果。

(6)煤粉分析系統:主要由激光粒度儀、濾紙、過濾器、恆溫烘乾機、電子天平、顯微鏡、掃描電鏡、X射線衍射儀等組成。該系統的工作原理是採用激光粒度儀對不同實驗條件中產出的煤粉進行粒度分布測試;採用過濾器及恆溫烘乾機將排出液中的煤粉進行過濾烘乾;採用電子天平對乾燥的煤粉顆粒進行精密稱重;採用顯微鏡、掃描電鏡、X射線衍射儀分析煤粉的顯微形態及物質成分。從煤粉的粒度、質量、顯微狀態和物質成分等角度研究煤粉的產出物性特徵。

(7)電力動力系統:主要由配電箱和電動機等組成。該系統為物理模擬實驗設備裝置的其他系統提供電力及動力保障。

圖5-1 煤粉產出物理模擬實驗儀器設計示意圖

根據上述物理模擬實驗儀器裝置功能要求,實驗儀器設計如圖5-1所示。通過調研,在綜合考慮物理模擬實驗的可行性情況下,採用HXDL-Ⅱ型酸蝕裂隙導流儀作為測試儀器。該儀器可以在標准實驗條件下模擬地層壓力及溫度狀態,可以實現氣、液兩相驅替過程,並能評價裂縫的導流能力。其裝置流程如圖5-2所示。根據上述物理模擬實驗裝置的說明,選用的酸蝕裂隙導流儀的主體系統均達到開展實驗的要求,各個裝置部件可以滿足實驗的需求。該儀器的各項參數是參照《SY-T 6302—1997 壓裂支撐劑充填層短期導流能力評價推薦方法》標准而設定的。

圖5-2 酸蝕裂縫導流儀流程示意圖

Ⅶ 大西洋海流的動向(具體)

北大西洋海流是大洋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熱帶的熱量從墨西哥灣傳輸到北大西洋北部.這些熱量被釋放進向東移動的氣團中,極大地改善了歐洲北部的冬季氣候.我們通過模式模擬預測出:隨著CO2濃度的持續增加(IPCC第3個評價報告:氣候變化,2001),下個世紀的大洋循環會極大地減弱.自從20世紀60年代早期以來,我們開始觀察到由於來自Nordic海的流量減少,北大西洋北部的海水不斷淡化(Hansen等,2001;Dickson等,2002).這些變化過程告訴我們大洋循環正在減弱,預示著北大西洋海流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向南部移動(Rahmstorf,2002;Clark等,2002).這些變化將會給歐洲的氣候和大陸生態系統帶來什麼影響呢?為此,我們對北大西洋和歐洲環境進行重建,以展示末次間冰期末期北大西洋海流向南流動時所發生的情況.雖然這個過去的向南移動起因於日射的再分配,而目前的變化被認為與溫室效應有關,但是末次間冰期的這個衰退現象還是可以對說明將來的環境變化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的(Kukla等,2002).

Ⅷ 初中生物研究課題

小生態瓶的製作 1 工具: 石蠟、燒杯、電爐和干凈毛筆。 2 製做方法 1)將標本瓶沖洗干凈,裝入約900mL新鮮干凈的河水,再向瓶內放入小蝦和綠藻,然後蓋上瓶蓋。 2)將石蠟放入燒杯內,用電爐升溫使杯內石蠟溶化,再用毛筆取石蠟液把瓶蓋口密封好,使之不透氣。 3)將上述制好的生態瓶放在窗檯上,注意不能受陽光直射,防止水溫升高,導致蝦的死亡。這樣小蝦便可以在此密封的標本瓶內長期生存。 2.實驗原理 在生態瓶內,小蝦以綠藻為食,吸收綠藻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氣得以生存。綠藻則依靠自身的葉綠素,利用陽光、水和小蝦呼出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需要的葡萄糖,同時放出氧氣。小蝦排出的糞便由細菌分解,分解後的糞便正好是綠藻的肥料。兩者相輔相存,得以長期生存。 3.結論 小小生態瓶實際上是地球生態系統的縮影。在生態系統的教學中,演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生動直觀。該生態瓶製做容易,且可長期使用。 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模擬淡水生態系統) 將少量的植物,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質放入一個密閉的廣口瓶中,便形成一個人工模擬的微型生態系統——小生態瓶。 實習原理 一個生態系統能否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自身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是衡量這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一個重要方面。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它的物種組成、營養結構和非生物因素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將少量的植物、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質放入一個密閉的廣口瓶中,便形成一個人工模擬的微型生態系統——小生態瓶。通過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觀察其中動植物的生存狀況和存活時間的長短,就可以初步學會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並且進一步理解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各種因素。 目的要求 1.初步學會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 2.初步學會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供選擇的材料用具 浮萍、滿江紅、黑藻、生有雜草的土塊、螺螄、蝸牛、蚯蚓、小魚。 河水(或井水、晾曬後的自來水)、洗凈的沙、凡士林(或蠟)、廣口瓶。 方法步驟 根據目的要求和實習原理,設計這項實習的方法步驟,並寫在《實驗報告冊》上。按照自己設計的方法步驟製作小生態瓶,每天觀察一次。如果發現小生態瓶中的生物已經全部死亡,就應當停止觀察。 淺析生態瓶失敗的原因 大家是否還記得生態瓶?它是一個人工模擬生態系統的實驗裝置。其中包括少量的植物,如:浮萍、滿江紅,黑藻等;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如:小魚、螺螄、蝸牛、蚯蚓等;其他非生物物質,如:沙土、石塊、水、空氣等。這些共同構成了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根據我們所學到的生態系統具有保持其結構和功能穩定性的能力的知識,我們可以推測出小生態瓶可以維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然而,事實卻恰恰出乎我們的推測。這個小生態系統最多也只能在一個月的時間里保持其結構和功能的穩定性。為什麼實驗結果與我們推測的結果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小生態瓶失敗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我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該生態系統的流動性非常差。大家應該知道在生態瓶做好之後,要用凡士林或者石蠟把生態瓶密封,使其與外界隔離開,這就使外界的空氣流動、水流動等影響不到瓶內, 並且小生態瓶做好之後,只是將其放在陽光下,而不會時常去晃動瓶子,因此可以說小生態瓶中的空氣和水幾乎是不流動的,這就好比一潭死水—毫無生機,生態瓶中的生物必然會死亡,只不過是時間的長短問題。而我們所生存的地方地球——這個穩定性較好的生態系統,它的流動性就非常好。時時刻刻都有大陸風,城市風等氣流帶動空氣流動;洋流、河流等水流帶動水流動;降雨、降雪等帶動物質流動。這不間斷的流動就使得整個生態系統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說,流動性就好像人體的血液循環。大家都知道隨著血液循環的進行人體的各組織細胞進行著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營養物質與非營養物質的交換等。這樣人體的各項生理功能能夠正確有序的進行。但假如人體的血液循環突然停止,那麼人也將很快走向死亡,正如我們所說的小生態瓶一樣走向失敗。 另一方面,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不暢,大家應該還記得實驗結果中有一項使測量小魚增重多少。現在讓我們做個大膽的假設。假設小魚的體重增加了0.1g,並且全部都是葡萄糖(C6H12O6),則至少需要碳原子2.26×1021個,氫原子4.25×1021個,氧原子2.26×1021個,假設小生態瓶的體積為250ml,且全為空氣——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則可算出小生態瓶中空氣中的氧原子個數最多為2.96×1021個,也就是說,如果小魚增重0.1g葡萄糖,則幾乎要耗掉瓶內空氣中的氧原子的80%。所以後來必然會出現缺氧的情況,而小魚也必然走向死亡。而我們所處的地球,雖然說也有不少物質流向生物,但同時也有不少死亡的生物被微生物分解成無機鹽重新回到無機界,使得整個生態系統基本上保持著一個動態的物質平衡。因為地球上的生物是如此的多。僅僅人就有60億多,幾乎每秒鍾都有人死亡或者出生。我還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某村農民王某不懂得科學種田,在分到一塊肥沃的土地之後,連續好幾年種土豆,但收獲之後不及時補充損耗的物質。結果便是他頭一年收成非常好,而後幾年收成都非常差。後來他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及時補充損耗的物質,結果,收成恢復到和頭一年差不多的水平。後來他了解到前幾年收成不好是因為他長時間在同一塊土地上種植土豆,使土豆所必需的幾種物質在原來豐富的土地中嚴重減少,又不及時使物質循環恢復正常,而我們所說的小生態瓶不也是這樣嗎?瓶子使瓶內的物質與外界的交換停止,而瓶內的物質又不斷地流向動物和植物,從而導致物質循環受阻,則小生態瓶必然會走向失敗。 總之,我認為小生態瓶失敗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生態瓶內的流動性差,另一個是物質循環的不暢。 銅陵三中高二理科實驗班 吳勇 指導老師:楊春生 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小生態瓶,是一個人工模擬的微型生態系統。它可以是模擬的微型池塘生態系統,也可以是模擬的微型陸地生態系統。本文就模擬的微型池塘生態系統為例,介紹小生態瓶設計的要求、製作和觀察的方法。 一、小生態瓶的設計要求 1.生態瓶製成後,形成的生態系統必須是封閉的。 2.生態瓶中投放的幾種生物,必須具有很強的生活力,必須能夠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能使其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穩定。 3.生態瓶的材料必須透明,可以讓裡面的生物得到陽光,並便於觀察。 4.生態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應占其容積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間,儲備一定量的空氣。 5.小生態瓶的採光,以較強的散射光為好,不能採用強烈的直射光,否則瓶內水溫過高,會導致水生植物死亡。 二、小生態瓶的製作方法 1.材料用具 水草(如茨藻)、水生小動物(如椎實螺、環棱螺)、水、砂子、玻璃瓶(如標本瓶、大試管或醫用葡萄糖注射液瓶)、凡士林。 2.方法步驟 ①瓶子處理:洗凈標本瓶,並用開水燙一下瓶子和瓶蓋。 ②放砂注水:在瓶中放入1cm厚的砂子,再加水至瓶子容積的4/5。 ③投放生物:待瓶內水澄清後,放入水草和水生動物。 ④加蓋封口:瓶子加蓋,並在瓶蓋周圍塗上幾上林。 ⑤粘貼標簽:在瓶上貼標簽,註明製作日期、製作者姓名. ⑥放置瓶子:將製作好的小生態瓶,放於陽面窗檯上(以後不要再隨意移動其位置)。 三、對照實驗 生態系統穩定性,要受組成該生態系統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響。為了探索人工模擬的微型池塘生態系統的最佳組成,使其維持較長時間的穩定性,可以多設計幾組對照實驗,每個對照實驗中,只變動其中一種因素。如果欲探索哪種小螺對維持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更為重要,則又可增加一倍的實驗組合。即前14組為椎實螺,新增加的14組為環棱螺。 四、觀察 1.每天觀察1次,並做好記錄。 2.判別水草和小螺存活的標准。 水草綠色為生活狀態,發黃、變黑,而且柔軟下沉,即為死亡。小螺外殼灰綠,能運動,為生活狀態;外殼變白,而且浮起,即為死亡。 五、說明 在放有河水的封閉生態系統中,除了有投入的水草和小螺外,河水中還有單胞藻,原生動物和其他微生動物,而且水中還溶解有各種礦質元素,這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但也是一個營養結構極為簡單的生態系統。 投入的椎實螺,用腹足爬行瓶壁,以齒舌刮取瓶壁上生長的綠藻為食。環棱螺雜食。 六.實驗結果分析 實驗結束之後,應對結果作出分析。分析實驗成敗的原因;分析小生態瓶中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原因。如果設計多組實驗,則應進行結果比較,找出最佳設計方案。
轉載來的~希望你能滿意

Ⅸ 請回答地理問題

B 逆時針

B 冰塊代表寒流 加熱器代表暖流

北半球大洋上只有兩種可能:中高緯,西側寒流,東側暖流;
中地緯,西側暖流,東側寒流

②③符合

與下圖是模擬洋流系統的一個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設備使用情況表怎麼填寫 瀏覽:356
如何分辨本田車輪軸承真假 瀏覽:34
水流指示器旁試水管採用什麼閥門 瀏覽:407
自動閥門怎麼手動 瀏覽:482
大米成套設備哪個品牌好 瀏覽:58
軸承多少個型號 瀏覽:136
西門子數控工具箱 瀏覽:825
機床齒輪用什麼材料最好 瀏覽:155
尚赫儀器包有哪些產品 瀏覽:118
車內儀表盤顯示90度是什麼意思 瀏覽:320
設備進退場費如何計算 瀏覽:645
為什麼搭實驗裝置 瀏覽:88
友嘉機床怎麼在線加工 瀏覽:16
路橋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96
紙色譜分離氨基酸實驗報告裝置圖 瀏覽:885
設備鎖怎麼解除qq中心 瀏覽:847
地暖圓形閥門怎麼開關 瀏覽:211
浙江天然氣閥門 瀏覽:227
採暖管道閥門安裝檢驗批 瀏覽:656
東莞永豐五金製品廠招聘 瀏覽:342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