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化學實驗室常見的安全隱患有哪些
隱患一:電
危險指數:★★
在實驗室里,用電問題與實驗室管理直接關聯。各種電子儀器操作都離不開電。從分析樣品稱重開始,到完成實驗斷電走人的整個過程中,你都被電所包圍著。是不是很恐怖啊?哈哈,其實作為「兩顆星」的隱患而言,實驗室中的觸電事故還是相對較少的,日常新聞中也極少能見到此類事故的報道。
不過,筆者還是要強調實驗室用電的幾點注意事項。首先,不要在手上還沾有水漬時就去觸碰電器開關或插座,防止手上的水分通過開關與電路接通、造成觸電事故。其次,使用電器時應該遠離水源,水和電器混合放置亦是一種安全隱患。此外,在使用某些電儀器時,如烘箱,電油浴鍋等,最好保證有人從旁看管。再提醒一下,實驗做完後一定要記得斷電哦!
隱患二:火
危險指數:★★★
火的使用因實驗時而異,然而,很多危險都與火有關。初高中接觸到的酒精燈,關於它的注意事項簡直是考試中的常客,你應該不陌生吧?
實驗室裡面火的使用是需要謹慎謹慎再謹慎的(重要的詞語說三遍!)。古人講「水火無情」,用火比用電更要小心。在進行某些油浴實驗或者酒精燈旁邊的滅菌實驗時,旁邊應該備好濕沙子或濕抹布,點火前最好思考一下「萬一著火了應該怎麼做」。對於烘箱這類溫度不高、不出明火的電器,也需要提前注意插座口及對應的滅火器的位置。萬一遇到烘箱內冒煙著火的情況,應該先切斷電源、觀察煙火的勢頭,再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滅火器。
筆者給大家講個事例吧。某位同學在烘箱內烘烤樹枝樹葉樣品,樣品都是裝在檔案袋和信封內的,烤箱溫度調節到60-70℃後該同學就離開了。過了半小時左右,實驗室其他人看到煙霧,就趕緊叫來該同學。她一看到煙就判斷「有煙應該就沒有火苗」,加之烘箱是密封的,所以應該用泡沫滅火器。於是果斷打開烘箱、拿來泡沫滅火器一陣亂噴、再關上箱門淡定地等了半個小時,直到烘箱「恢復平靜」。打開一看,只有底部的內壁被燒黑了,其他的都沒事。
通過這件事我們不難看出,面對突發情況,首先一定得有過硬的心理素質,然後透過現象看本質,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正確的判斷,並施與恰當的補救措施。今年清華化學系何添樓發生的火災爆炸事故就是一記警鍾。大家在實驗前就應該埋下危機意識——「萬一著火了,該怎麼做」——在腦海中羅列出大致的應對步驟。其實,筆者對於實驗室用火安全隱患的建議就是:跟荷蘭人學習,提前做好腳底抹油的准備。

隱患三:爆炸
危險指數:★★★★
實驗室爆炸的新聞太多了,最近的清華、南京理工、中國礦大等等。這些實驗室爆炸事故或多或少都有人為操作不當的因素,但總結下來就是:「爆炸只在一瞬間」——也許你正興沖沖地做實驗,爆炸就突然發生了,而且強度還未知呢。
爆炸存在極強的未知性與不確定性,所以筆者提醒各位同學,進入實驗室之後最好看看別人在做什麼實驗。你不需要對那些實驗步驟了如指掌,但最好學會根據他們操作實驗的手法、結合自己的判斷來預測那種操作方式是否具有危險性。譬如某個同學烘箱開著而人卻不在周圍,又或者某個同學不在通風櫥里加強腐蝕性試劑,碰到這類情況就應該果斷提醒他們,比如督促「烘箱同學」設置鬧鍾、定時來看看烘箱等等。別以為這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兒,萬一發生爆炸,便是牽扯到生命與糾紛的重大事故。所以自己在實驗室處處留心也是對每個人生命的負責。
隱患四:化學試劑
危險指數:★★★★★
為什麼把化學試劑評為「五星級」安全隱患呢?當然是因為化學試劑的隱患比前面任何一個都重要。
因為化學試劑的瓶身顏色是區別其危險與否的重要標志,因此使用時一定要小心,手套也可以多帶幾副。筆者加濃硫酸時都會多添一副手套和口罩,防止意外發生。某些生物化學試劑量小作用大,尤其是那些對人體有致死致癌(苯之類的基本都是致癌)效力的試劑,一定要嚴格遵照實驗步驟來操作。
C. 某化學研究性學習小組為探究元素性質的變化規律,設計了如下實驗:(1)甲同學根據同周期元素原子結構的
(1)比較第三周期鈉、鎂、鋁的金屬性,可根據單質與水,或與酸反應的劇烈程度進行判斷,具體操作為分別取鈉、鎂、鋁小粒分別與冷水反應,鈉劇烈反應,鎂和鋁無明顯現象,然後另取鎂、鋁小粒分別與等濃度的鹽酸反應,鎂比鋁反應劇烈, 故答案為:分別取鈉、鎂、鋁小粒分別與冷水反應,鈉劇烈反應,鎂和鋁無明顯現象;另取鎂、鋁小粒分別與等濃度的鹽酸反應,鎂比鋁反應劇烈; (2)因為較強的酸,可以制備較弱的酸.而非金屬性越強,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強.所以可利用硝酸和碳酸鹽反應生成CO 2 ,將CO 2 通入到硅酸鹽溶液中生成硅酸沉澱即可以完成實驗.因為硝酸具有揮發性,為了排出硝酸的干擾,需要用飽和碳酸氫鈉溶液除去CO 2 氣體中混有的硝酸蒸汽, 故答案為:能;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其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合物酸性越強;在兩導管之間連接一個裝有飽和碳酸鈉的洗氣瓶; (3)「對角線」位置的某些元素性質相似,周期表中Be和Al處於對角線位置,鋁既能與酸反應,也能與強鹼反應,都生成氫氣,所以可用鈹單質分別與酸和強鹼反應,看反應現象, 故答案為:鋁;鈹單質分別與酸和強鹼反應,看反應現象; (4)因為活潑的非金屬單質可以將比它不活潑的非金屬元素從其鹽溶液中給置換出來.高錳酸鉀將濃鹽酸氧化生成氯氣,氯氣將溴化鈉中的溴離子氧化產生單質溴.產生的單質溴可以氧化碘化鉀中的碘離子生成單質碘,碘遇澱粉顯藍色,氯水具有漂白性,細潤的紅紙褪色,因為鹵素單質均有毒,所以需要進行尾氣處理,防止污染空氣, 故答案為:A:白色變成黃色或橙黃色;B:變藍色;C:紅紙褪色;尾氣排入空氣污染環境,應在試管口處放一團浸有氫氧化鈉溶液的棉花. |
D. 高考化學 怎麼找實驗裝置的不足之處
實驗裝置的不足之處一般是缺少尾氣處理或者安全瓶。嚴格定量實驗需要注意水蒸氣的處理。
E. 該實驗裝置的不足之處
這是碳和氧化銅的反應吧,不足處就是在反應過程中,由於在試管內存在 C + CO2= 高溫= 2CO的,所以沒有尾氣處理,一氧化碳會逸散到空氣中污染,
親,有其他題目請另外發問,此問題有疑問,請追問,,以上都是本人自己純手工做的,有錯誤,請指出。我是誠心的想幫你,若滿意請請點擊在下答案旁的"好評",,互相探討,答題不易,互相理解,請不要隨意給差評,謝謝!
F. 大學物理實驗中某個實驗的改進方法
實驗內容及方法的改進(冰的溶解熱實驗)(如果需要的話發你郵箱,有些圖片)
(一)、實驗裝置的改進
1本實驗的原裝置圖如右圖所示:
1.1對實驗器材存在問題的分析與思考
實驗過程中對本裝置的觀察分析與應用,使我對此裝置的優缺點有了深入了解。該裝置原理簡易明了,在此次實驗中為一近似的量熱孤立系統。在實驗的實際操作過程中,有一步驟卻給同學們帶來極大的不便,從而也會因個別同學不留心操作不夠規范而造成較大的誤差。
仔細觀察該裝置後不難發現,該裝置若想與外界沒有熱量交換則必須蓋子密封性絕熱性良好,於是在絕熱蓋部分與瓶子十分緊湊,這就對本實驗的操作造成了不利影響。
1.2實驗器材的主要缺陷
實驗中很重要的一步是放入冰塊,然後立即記錄15秒後的數據。其不利因素可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十五秒內要把冰塊放入杯中並蓋好瓶塞,時間太過於緊迫,很難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因此記錄數據時已經過了十五秒,造成記錄數據不準確,最終繪圖時誤差也比較大。另一方面為放冰塊時杯中熱水的溫度仍舊高於室溫,如此大幅度地打開杯子蓋子會造成杯中熱量的散失,對流現象明顯,孤立系統很難再滿足條件。
2改進後的裝置圖如下(為表示出瓶蓋的翻轉,選擇了兩個方向的視圖):
2.1改進構想
原實驗裝置的不足之處主要在於蓋子打開放冰時散熱以及打開時不方便,對此部分做出改進:將杯蓋改裝成繞中軸旋的蓋子,然後在邊緣加一橡膠圈起固定作用。此種改進方法近似於翻蓋式的垃圾桶,投冰時免去了手動打開合上蓋子的過程,大大縮短了操作時間和此過程中的熱量散失。
2.2改進後的思考
該實驗裝置改進後的確克服了原來的一些缺陷與不足,但也存在一些小的問題值得思考。比如裝置的密封性要得到保證等。改進後的裝置也要盡量使用絕熱性良好的材料,盡可能地減少散熱。
(二)、實驗原理和數據處理的改進
1.採用環境溫度的水溶解冰
系統的溫度始終低於環境溫度,系統只從環境中吸熱,因吸熱造成終溫偏高,為此做散熱修正。
修正方法:先做出冰溶解曲線得到實測終溫,然後做系統吸熱升溫曲線,升溫曲線為斜率很小的直線,將直線延長與縱軸相交,交點處的溫度就是修正後的終溫。
採用環境溫度的水後,冰的溶解速率降低,溶解過程變慢,慢過程的對測溫的准確度是有利的。但較長時間得內系吸收的熱量不可忽視。系統吸收的熱量
按照吸熱升溫曲線可求出系統的散熱常數k,由牛頓冷卻定律,
散熱常數R很小,溶解的過程中近似地認為k不變。因吸熱溫度升高
( 為修正後的終溫)
2.溶解過程中不進行攪拌
攪拌過程破壞了溶解的平衡,並且由於是低溫溶解,該溶解過程比較慢,攪拌使溶解過程起伏,所以不進行攪拌測出的溫度即為比較准確的平衡時溫度了。
G. 化學題目中問及「實驗裝置中的不足,並要求進行改進」時。答題思路是什麼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要看是什麼實驗,如果有關氣體的可以看其是否採取防倒吸裝置,若是有版害氣體則需要尾氣處理權裝置,看看有沒有。
有的實驗是缺少溫度計或者玻璃棒之類的,只要多做做不同類型的實驗題多看看就會自然的明白題意的。
希望能幫到你,
H. 求初中科學實驗探究題的如"實驗還有什麼不足該如何改進"這類問題如何回答<物理和化學探究實驗中>
嗯 我認為應該從實驗裝置圖以及整個實驗的設計思路下手,比如說一個化學的製取so2的實驗裝置圖 最後的氣體收集就不能用排水法 因為so2溶於水 會生成H2SO3,對了 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 就是整個實驗設計的科學性,比如如何做到轉化率最高,怎樣製取這種東西最省錢,若可用便宜的葯品代替那些銀啊銅的化合物,高中的化學經常有這些思想涉及到,加油!!!
I. 紅磷燃燒的實驗裝置有什麼不足的地方
容易引起壓強變化影響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