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某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液體壓強的特點」.下列對實驗現象分析正確的是()A.只拔掉a、c的孔
A、a、c兩個小孔,是向著同一個方向,距離液面的深度不同,是探究液體壓強和深度的關系,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B、b、c是同一深度不同方向的兩個小孔,說明了同一深度處,向各個方向的壓強是相等的,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C、拔掉a、c的孔塞時,觀察到c孔比a孔水的射程遠,說明深度越大,壓強越大,該選項說法正確;
D、d是容器底的一個小孔,有水流出,說明水對容器底有壓強,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故選C.
⑵ 某同學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SO2的性質及其有關實驗.(1)實驗室用亞硫酸鈉固體和一定濃度的硫酸反應制備SO
答案:(1)亞硫酸鈉和硫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硫、硫酸鈉和水,離子方程式為:SO32-+2H+═SO2↑+H2O.
故答案為:SO32-+2H+═SO2↑+H2O.
(2)①二氧化硫和水反應生成亞硫酸,亞硫酸能電離出自由移動的氫離子,所以溶液顯酸性,紫色石蕊試液遇酸變紅色,所以溶液會變紅;二氧化硫有漂白性,但不能使石蕊褪色,所以繼續通入過量SO2氣體,現象是不褪色或不明顯.
故答案為:變紅;不褪色或不明顯.
②二氧化硫有還原性,高錳酸鉀有強氧化性,所以二氧化硫和高錳酸鉀能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而使高錳酸鉀溶液顏色逐漸變淺或紫色消失,離子反應方程式為:5SO2+2MnO4+2H2O═5SO42-+2Mn2++4H+.
故答案為:顏色逐漸變淡或紫色消失;5SO2+2MnO4+2H2O═5SO42-+2Mn2++4H+.
③二氧化硫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不溶於水的亞硫酸鈣和水,亞硫酸鈣和二氧化硫、水能反應生成可溶性的亞硫酸氫鈣,離子反應方程式為:Ca2++2OH-+SO2=CaSO3 ↓+H2O;CaSO3+SO2+H20=Ca2++2HSO3-.
故答案為:先變渾濁,後又變澄清;Ca2++2OH-+SO2=CaSO3 ↓+H2O;CaSO3+SO2+H20=Ca2++2HSO3-.
④二氧化硫有還原性,雙氧水有強氧化性,所以二氧化硫和雙氧水能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硫酸;碳酸鹽和碳酸氫鹽能與硫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若該同學制備的SO2氣體中混有CO2氣體,產生雜質的原因可能是亞硫酸鈉固體中混有碳酸鹽或碳酸氫鹽.
故答案為:H2SO4;碳酸鹽或碳酸氫鹽.
⑶ 某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有何不同.回答:(1)在A吸氣20秒,此時______(
(1)在A吸氣20秒,此時瓶內壓強降低,空氣就會從B端進入石灰水;根據兩次的實驗現象可知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
(2))利用水蒸氣遇冷凝結的知識,可對著玻璃片吹氣,有水霧出現來證明出呼出氣體中含有水蒸氣.
故答案為:(1)空氣;呼出氣體;
(2)對著玻璃片吹氣,有水霧出現.
⑷ 某小組同學利用如圖實驗裝置,進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實驗.(1)如圖,比較甲、乙兩圖得到的結論是_
(1)將光屏的右半部分向前後翻折,就不會看到反射光線,只有當整個光屏為一回平面時,才能夠答看到反射光線,因此可得出結論: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2)由實驗數據可知,反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反射角始終等於入射角;
(3)當光逆著原來的反射光線入射時,反射光線也逆著原來的入射光線反射出去,即將一束光貼著紙板沿圖中FO射到O點,光將沿圖中的OE方向射出,這說明在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故答案為:(1)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在同一平面內;(2)反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反射角始終等於入射角;(3)EO;可逆.
⑸ 某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來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實驗中他用彈簧測力計
(1)分析比較圖(a)與(b)或(c)與(d)可以得出:當接觸面相同時回,物體對接觸面的壓力越大答,滑動摩擦力越大;
(2)分析比較圖(a)與(c)或(b)與(d)可以得出:當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光滑,滑動摩擦力越小.
故答案為:(1)當接觸面相同時,物體對接觸面的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2)當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光滑,滑動摩擦力越小.
⑹ 某組同學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做「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的實驗.(1)在探究加速度與力的關系過
(1)該實驗採用的是控制變數法研究,即保持一個量不變,研究其他兩個量回之間的關系,在探究加速答度與力的關系時,要控制小車質量不變而改變拉力大小;探究加速度與質量關系時,應控制拉力不變而改變小車質量;這種實驗方法是控制變數法.
(2)將砝碼和盤的重力近似看作小車的牽引力,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可知,只有當其質量遠小於小車的質量時,砝碼和盤的重力才接近繩子的拉力.
故答案為:(1)小車的質量,變數控製法;
(2)砝碼和盤的質量遠小於小車的質量.
⑺ 某學生利用如圖1所示實驗裝置探究鹽橋式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按照實驗步驟依次回答下列問題:(1)導線中電
圖1為原電池裝置,Zn為負極,Cu為正極,
(1)電子由負極流向正極,則電子流向為由a到b(或a→b),故答案為:由a到b(或a→b);
(2)負極Zn失去電子,電極反應式為Zn-2e-=Zn2+,故答案為:Zn-2e-=Zn2+;
(3)銅電極發生Cu2++2e-=Cu,增加0.64g,n(Cu)=
0.64g |
64g/m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