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機車牽引要求有什麼特性
機車的牽引特性是指牽引力隨速度變化的曲線,無論是哪一種機車,它的最大功率是一定的,叫額定功率。
N=F×V可見牽引力與速度成反比,把對F與V的這種要求表示在坐標上是一條雙曲線,稱機車的理想牽引特性曲線。
機車牽引,主要是指軌道交通中與列車有關的牽引力計算,包括:牽引力,阻力,制動力等。列車牽引的計算可以確定列車的運行時分,列車的運行速度,列車的功率計算等等。
機車牽引力的形成:
輪周牽引力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1)機車動輪上有動力傳動裝置傳來的旋轉力矩;
2)動輪與鋼軌接觸,並存在摩擦作用。
2、指示牽引力
用示功器直接從機車發動機測得的功,稱為「指示功」。通常把按指示功毫無損失地傳到輪周算得的牽引力,稱為指示牽引力,以Fi表示,則輪周牽引力 F=Fi×ŋi
2. 機械傳動有哪些種類及其各種傳動的優點和缺點
帶傳動:結構簡單,安裝和維護方便,傳動效率較高,缺點是帶用時間版長了會拉長和權磨損,易打滑。同步帶傳動:傳動可靠,不打滑,價格比普通帶傳動較高。鏈傳動:傳動可靠,中心距可調整,安裝和維修方便,占空間較大。齒輪傳動:傳動可靠,可傳遞較大載荷,精度低時有雜訊。蝸輪蝸桿傳動:傳動速比較大,可傳遞較大負荷,傳動效率較低,易發熱。摩擦傳動,靠磨擦力傳動,結構緊湊,操作方便,效率較低。
還有行星輪傳動、針輪擺線傳動、螺紋傳動、棘輪傳動等等。
3. 機械傳動的方式及特點
傳動方式:皮帶傳動
鏈傳動
齒輪傳動
蝸桿傳動
螺紋(絲桿)傳動
齒輪齒條傳動
其他傳動機構:平面連桿機構,凸輪機構,間隙運動機構
特點:
皮帶傳動:
1) 平皮帶傳動:
a) 結構簡單,可以傳動的中心距較大,傳動中不產生震動
b) 滑動系數大,傳遞功率較小
2) 三角皮帶傳動:
a) 滑動系數比平皮帶傳動小,傳遞功率大(多根皮帶組合使用),傳動中不產生震動
b) 摩擦較大,皮帶輪加工比平皮帶輪困難
* 三角皮帶傳動時,由於皮帶截面上各點的直徑不同(D, d1, d2),因此各點的回轉速度不同,而皮帶本身是一個整體,由此皮帶上部和下部相對皮帶輪的槽作相反方向的滑移,產生較大摩擦,也易因摩擦產生熱。
* 由於三角皮帶的周長是標准固定的,對於非標中心距的皮帶傳動不能採用標準的三角皮帶,這時可以選用「活絡三角皮帶」,該類皮帶與標准皮帶具有相同的截面,但它是由小塊連接件用螺釘緊固的,因此在使用中可以按所需的長度任意增加或減少連接件。這類皮帶傳動的功率要比同類規格的標准三角皮帶小。
鏈傳動:
1) 能保證准確的平均速比
2) 可以作中心距較大的兩輪軸間傳遞動力和運動
3) 鏈條較容易磨損,磨損後的鏈條節距加大,鏈條易脫落
4) 鏈條傳動的速度較低,運行時有雜訊
齒輪傳動:
1)傳動的運動速度比套筒鏈快,運行時的雜訊比套筒鏈的低,是高速鏈傳動的形式。
2)對鏈輪材料和熱處理的要求較高,因為齒形鏈對鏈輪圓周面的壓力和摩擦較大,易引起磨損。
蝸桿傳動:
1) 由於蝸桿相當於一個螺桿,當蝸桿的導程角小於摩擦角時,蝸桿傳動帶有自鎖性,這時渦輪副只能由蝸桿驅動渦輪,不能由渦輪驅動蝸桿。
2) 蝸輪副傳動的結構緊湊,渦輪箱的外形尺寸較小。
3) 蝸輪副傳動平穩,無雜訊
4) 蝸輪副傳動是滑動摩擦,在傳動中摩擦損害較大,因此傳動效率較低。採用自鎖蝸桿傳動時,效率約為50%。
5) 由於蝸桿傳動時,蝸桿和蝸輪輪齒間的運動速度較大,摩擦也大,為了提高蝸輪副傳動的壽命,一般蝸桿採用鋼材製造,而蝸輪採用耐磨的材料如青銅等製造。
螺紋(絲桿)傳動:
能將較小的回轉力矩轉變為較大的軸向力。
能達到較高的傳動精度,通過回轉的角度能轉化為較為精確的直線運動距離。
螺紋傳動的工作平穩,易於自鎖。
結構簡單,製造方便。
缺點是摩擦損失較大,傳動效率較低。
4. 機械傳動的特點有哪些
①靠機件間的摩擦力傳遞動力和運動的摩擦傳動,包括帶傳動、繩傳動和摩擦輪傳動等。摩擦傳動容易實現無級變速,大都能適應軸間距較大的傳動場合,過載打滑還能起到緩沖和保護傳動裝置的作用,但這種傳動一般不能用於大功率的場合,也不能保證准確的傳動比。
5. 各種傳動裝置(帶傳動,齒輪傳動,鏈傳動等)的特點及組合應用分析
帶傳動:基本都用在電機和被驅動設備之間,線速度5-25米/秒,低速時丟版轉多最好不用,精確定比例權傳動
時不用,用齒形帶。軸間距離過短包角不夠,過長產生震動。
齒輪傳動:分開式和有機箱兩種,開式只適於低速,模數要往大了選一些。有機箱的,速度范圍很寬。和皮
帶比雜訊大。適用絕大多數場合。硬齒面比軟齒面整體積小些,加工難些。
鏈傳動:傳動距離較齒輪遠,一般用於低速長距離傳動,比齒輪齒形帶都便宜。潤滑好的時候(油池),不
大於15米/秒的場合也適用,比如拔絲機中。
6. 鋼絲繩牽引帶式輸送機的特點是什麼
鋼絲繩牽引帶式輸送機的特點是鋼絲繩牽引帶式輸送機是一種強力帶式輸送機。這種輸送機的特點是以鋼絲繩作牽引機構,膠帶只起承載作用,不受牽引力。
帶式輸送機的組成部分主要由傳動裝置、上下托輥、中間架、換向滾筒、拉緊裝置、清掃裝置和安全保護裝置等組成。
帶式輸送機(belt conveyor)又稱膠帶輸送機,廣泛應用於家電、電子、電器、機械、煙草、注塑、郵電、印刷、食品等各行各業,物件的組裝、檢測、調試、包裝及運輸等。線體輸送可根據工藝要求選用:普通連續運行、節拍運行、變速運行等多種控制方式;線體因地制宜選用:直線、彎道、斜坡等線體形式 輸送設備包括:皮帶輸送機也叫帶式輸送機或膠帶輸送機等,是組成有節奏的流水作業線所不可缺少的經濟型物流輸送設備。皮帶機按其輸送能力可分為重型皮帶機如礦用皮帶輸送機,輕型皮帶機如用在電子塑料,食品輕工,化工醫葯等行業。皮帶輸送機具有輸送能力強,輸送距離遠,結構簡單易於維護,能方便地實行程序化控制和自動化操作。運用輸送帶的連續或間歇運動來輸送100KG以下的物品或粉狀、顆狀物品,其運行高速、平穩,噪音低,並可以上下坡傳送。
7. 機床上常用哪幾類傳動機構,它們有哪些主要傳動特點
1、滑移齒輪變速(P23)
結構緊湊,傳動效率高,能傳遞較大動力,停車變速。
2、離內合器變速
有空轉損失傳容動效率低,適用於重型機床與螺旋齒圓柱齒輪變速。
3、掛輪變速組
u=A/B或u=B/A→變換齒輪
u=ac/bd→掛輪變速
(7)機械牽引傳動裝置的特點擴展閱讀
傳動機構的功用
(1)改變動力機輸出轉矩,以滿足工作機的要求;
(2)把動力機輸出的運動轉變為工作機所需的形式,如將旋轉運動改變為直線運動,或反之;
(3)將一個動力機的機械能傳送到數個工作機上,或將數個動力機的機械能傳送到一個工作機上;
(4)其他特殊作用,如有利於機器的控制、裝配、安裝、維護和安全等而設置傳動裝置。
8. 常用機械傳動機構的特點及應用
鏈傳動:傳遞距離遠、准確比如自行車。皮帶傳動:傳遞距離遠但是功率損耗大易打滑比如輸送帶、水泵。齒輪傳動:傳遞距離短,但是動力大、精確,比如各種汽車變速箱 ,
9. 國內外車輛牽引傳動系統和種類有哪些 各有什麼特點
傳動系統一般由離合器、變速器、萬向傳動裝置、主減速器、差速器和半軸等組成。其基本功用是將發動機發出的動力傳給汽車的驅動車輪,產生驅動力,使汽車能在一定速度上行駛。
對於前置後驅的汽車來說,發動機發出的轉矩依次經過離合器、變速箱、萬向節、傳動軸、主減速器、差速器、半軸傳給後車輪,所以後輪又稱為驅動輪。驅動輪得到轉矩便給地面一個向後的作用力,並因此而使地面對驅動輪產生一個向前的反作用力,這個反作用力就是汽車的驅動力。汽車的前輪與傳動系一般沒有動力上的直接聯系,因此稱為從動輪。
傳動系的組成和布置形式是隨發動機的類型、安裝位置,以及汽車用途的不同而變化的。例如,越野車多採用四輪驅動,則在它的傳動系中就增加了分動器等總成。而對於前置前驅的車輛,它的傳動系中就沒有傳動軸等裝置。[1]
布置型式
編輯
機械式傳動系常見布置型式主要與發動機的位置及汽車的驅動型式有關。可分為:
1、前置後驅—FR:即發動機前置、後輪驅動
這是一種傳統的布置型式。國內外的大多數貨車、部分轎車和部分客車都採用這種型式。
2、後置後驅—RR:即發動機後置、後輪驅動
在大型客車上多採用這種布置型式,少量微型、輕型轎車也採用這種型式。發動機後置,使前軸不易過載,並能更充分地利用車箱面積,還可有效地降低車身地板的高度或充分利用汽車中部地板下的空間安置行李,也有利於減輕發動機的高溫和雜訊對駕駛員的影響。缺點是發動機散熱條件差,行駛中的某些故障不易被駕駛員察覺。遠距離操縱也使操縱機構變得復雜、維修調整不便。但由於優點較為突出,在大型客車上應用越來越多。
3、前置前驅—FF:發動機前置、前輪驅動
這種型式操縱機構簡單、發動機散熱條件好。但上坡時汽車質量後移,使前驅動輪的附著質量減小,驅動輪易打滑;下坡制動時則由於汽車質量前移,前輪負荷過重,高速時易發生翻車現象。如今大多數轎車採取這種布置型式。
4、越野汽車的傳動系
越野汽車一般為全輪驅動,發動機前置,在變速箱後裝有分動器將動力傳遞到全部車輪上。輕型越野汽車普遍採用4×4驅動型式,中型越野汽車採用4×4或6×6驅動型式;重型越野汽車一般採用6×6或8×8驅動型式。[2]
工作原理
編輯
AT傳動系統的結構與手動檔相比,在結構和使用上有很大的不同。手動檔主要由齒輪和軸組成,通過不同的齒輪組合產生變速變矩;而AT傳動系統是由液力變矩器、行星齒輪和液壓操縱系統組成,通過液力傳遞和齒輪組合的方式來達到變速變矩。其中液力變矩器是AT傳動系統最具特點的部件,它由泵輪、渦輪和導輪等構件組成,它直接輸入發動機動力並傳遞轉矩,同時具有離合作用。泵輪和渦輪是一對工作組合,它們就好似相對放置的兩台風扇,一台風扇吹出的風力會帶動另一台風扇的葉片旋轉,風力成了動能傳遞的媒介,如果用液體代替空氣成為傳遞動能的媒介,泵輪就會通過液體帶動渦輪旋轉,再在泵輪和渦輪之間加上導輪,通過反作用力使泵輪和渦輪之間實現轉速差就可以實現變速變矩了。由於液力變矩器自動變速變矩范圍不夠大,因此在渦輪後面再串聯幾排行星齒輪提高效率,液壓操縱系統會隨發動機工作變化自行操縱行星齒輪,從而實現自動變速變矩。輔助機構自動換位不能滿足行駛上的多種需要,例如停泊、後退等,所以還設有干預裝置即手動撥桿,標志P(停泊)、R(後位)、N(空位)、D(前進位),另在前進位中還設有「2」和「l」的附加檔位,用以起步或上斜坡之用。由於將其變速區域分成若干個變速比區段,只有在規定的變速區段內才是無級的,因此AT傳動系統實際上是一種介於有級和無級之間的自動變速器。[3]
液力自動變速器通常有兩種類型:一種為前置後驅動液力自動變速器;另一種為前置前驅動液力自動變速器。液力自動變速器電子控制通過動力傳動控制模塊接收來自汽車上各種感測器的電信號輸入,根據汽車的使用工況對這些信息處理來決定液力自動變速器運行工況。按照這些工況,動力傳動控制模塊給執行機構發出指令,並實現下列功能:變速器的升位和降位;一般通過操縱一對電子換位電磁閥在通/斷兩種狀態中轉換;通過電控壓力控制電磁閥用以調整管路油壓;變矩器離合器通過控制電磁閥來控制結合和分離時間,以及某些應用場合變矩器鎖止離合器接合感覺。
自動變速器主要是根據車速感測器、節氣門位置感測器以及駕駛員踩下加速踏板的程度進行升位和降位控制。[1]
組成
編輯
變速機構
1. 手動變速機構:一般稱為「手排變速箱」。以手動操作的方式進行換檔。
2. 自動變速機構:一般稱為「自排變速箱」。利用油壓的作動去改變檔位。
差速器
當車輛在轉向時,左、右二邊的輪子會產生不同的轉速,因此左、右二邊的傳動軸也會有不同的轉速,於是利用差速器來解決左、右二邊轉速不同的問題。
傳動軸
將經過變速系統傳遞出來的動力,傳遞至差速器進而產生驅動力道的機構。
在具備了基本的傳動系統組件之後,汽車工程師會依據使用目的的需要,將傳動系統設計為二輪傳動(2WD)或四輪傳動(4WD)的型式。
引擎配置
在傳動系統中包括了變速箱、差速器、傳動軸三項重要的組件。傳動系統的要務就是將引擎的動力傳送到車輪。由於汽車的引擎在車身上擺設方式的不同,使得引擎與傳動系統的組合形成多樣的變化。多數的組合方式與汽車的用途或性能要求有關。常見的組合方式有前置引擎前輪驅動(FF)、前置引擎後輪驅動(FR)、中置引擎後輪驅動(MR)。
減速變速
我們知道,只有當作用在驅動輪上的牽引力足以克服外界對汽車的阻力時,汽車才能起步和正常行駛。發動機在發出最大功率99.3kW時的曲軸轉速為3000rpm。假如將發動機與驅動輪直接連接,則對應這一曲軸轉速的汽車速度將達510km/h。這樣高的車速既不實用,也不可能實現(因為相應的牽引力太小,汽車根本無法啟動)。
為解決這些矛盾,必須使傳動系具有減速增距作用(簡稱減速作用),亦即使驅動輪的轉速降低為發動機轉速的若干分之一,相應地驅動輪所得到的扭距則增大到發動機扭距的若干倍。為了使發動機能保持在有利轉速范圍內工作,而汽車牽引力和速度有能在足夠大的范圍內變化,應當使傳動系傳動比(所謂傳動比就是驅動輪扭距與發動機扭距之比以及發動機轉速與驅動輪轉速之比)能在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變化,即傳動系應起變速作用。
實現汽車倒駛
汽車在某些情況下,需要倒向行駛。然而,內燃機是不能反向旋轉的,故與內燃機共同工作的傳動系必須保證在發動機選擇方向不變的情況下,能夠使驅動輪反向旋轉。一般結構措施是在變速器內加設倒檔(具有中間齒輪的減速齒輪副)
中斷傳動
內燃機只能在無負荷情況下起動,而且啟動後的轉速必須保持在最低穩定轉速上,否則即可能熄火,所以在汽車起步之前,必須將發動機與驅動輪之間的傳動路線切斷,以便起動發動機。發動機進入正常怠速運轉後,再逐漸地恢復傳動系的傳動能力,即從零開始逐漸對發動機曲軸載入,同時加大節氣門開度,以保證發動機不致熄滅,且汽車能平穩起步。剛學駕駛車的朋友應該有比較深的認識吧,起動時忘踩離合或者離合放得太快就會「死火」。此外,在變換傳動系傳動比檔位(換檔)以及對汽車進行制動之前,都有必要暫時中斷動力傳遞。為此,在發動機與變速器之間,可裝設一個依靠摩擦來傳動,且其主動和從動部分可在駕駛員操縱下徹底分離,隨後再柔和接合的機構——離合器。
同時,再汽車長時間停駐時,以及在發動機不停止運轉情況下,使汽車暫時停駐,傳動系應能較長時間中斷傳動狀態。為此,變速器應設有空擋,即所有各檔齒輪都能自動保持在脫離傳動位置的檔位。
差速作用
當汽車轉彎行駛時,左右車輪在同一時間內滾過的距離不同,如果兩側驅動輪僅用以根剛性軸驅動,則二者角速度必然相同,因而在汽車轉彎時必然產生車輪相對於地面滑動的現象。這將使轉向困難,汽車的動力消耗增加,傳動系內某些零件和輪胎加速磨損。所以,我們需要在驅動橋內裝置具有差速作用的部件——差速器,使左右兩驅動輪可以以不同的角速度旋轉。
10. 坦克機械傳動裝置有哪些特點
坦克機械傳動裝置和液體傳動裝置性能比較:關於坦克速度的變化范圍:液體傳動由於有液體元件,液體元件的主、被動部分是由液體來傳遞能量,所以可使坦克速度能連續變化,能降低速度到零而保待足夠的牽引力。
機械傳動是有級的,坦克速度不能連續,如不切斷發動機動力,車速不能降到零。
關於坦克牽引力的變化范圍:兩種傳動裝置都可擴大發動機的扭距變化范圍,但是機械傳動不能擴大發動機的扭距適應性系數K。
液體傳動中,由於液體元件本身的特性,能擴大K值。也就是說可以擴大坦克的適應性。
關於發動機的功率利用狀況:液體元件的特性可使發動機在其最大功率范圍內工作,因而可充分利用發動機的功率。
而在機械傳動中,發動機功率的利用程度是受檔數限制的,檔數越多,功率利用越好。一般不如液體傳動。
由於有液體元件的滑轉,所以當外界阻力突然增大時,裝液體傳動的坦克,其發動機不會熄火。而裝機械傳動的坦克,則可能導致發動機熄火。
就傳動功率來說,液體傳動比機械傳動低。為此,近代坦克的液體元件在高速時都採用了閉鎖裝置,即使其在高速時由變矩器變為效率較高的偶合器,以提高其傳動效率。
從結構上看,機械傳動簡單,容易製造,因而成本低,便於大量生產,且維修保養容易。
總之,從坦克機動性方面來看,液體傳動優於機械傳動。
但不等於說,所有的坦克都要用液體傳動,因為作為戰斗車輛來說,機械傳動有簡單、可靠、耐用、成本低廉等突出優點,所以前蘇聯都採用機械傳動,當然機械傳動在前蘇聯現代坦克中有了很大的改進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