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胸外心臟按壓技術操作並發症有哪些
常見並發症肋骨骨折
、損傷性血,氣胸
、心臟創傷
、胃,肝,脾破裂、栓塞
。任何一種並發症的發生,都與我們的操作錯誤有關。胸外心臟按壓常見錯誤:1、按壓時除掌根部貼在胸骨外,手指也壓在胸壁上,這樣容易引起骨折。2、定位不正確,向下錯位易使劍突受壓折斷而致肝破裂,向兩側錯位易致肋骨及肋軟骨骨折,導致血胸、氣胸。3、按壓用力不垂直,導致按壓無效或骨折,特別是搖擺按壓更容易出現嚴重並發症。4、搶救者按壓時肘部彎曲,因面用力不夠,按壓深度達不到4-5cm.
5、沖擊式按壓、猛壓,效果差,易導致骨折。6、放鬆時抬手離開胸骨定位點,造成下次按壓錯誤,引起骨折。7、放鬆時未能能胸部充分松馳,胸部仍承受壓力,使血液難以回到心臟。8、按壓速度不自主過快過慢,影響按壓效果。
『貳』 胸外按壓部位在哪兒,按壓深度是多少,按壓頻率是多少,與人工呼吸配合操作的成人比例是多少,兒童雙人操
意見建議:
請根據患者想要得到的胸外心臟按壓是利用人體胸腔及心血管系統的特點來起作用的。當做胸外心臟按壓時,由於是用外界的壓力將心臟壓在胸骨與脊柱之間,心臟內的血液自然向動脈流去,放鬆時,心臟恢復原狀,靜脈血被吸回心臟。當確認患者無呼吸並吹氣3-5次後,立即檢查患者有無脈搏搏動。一般檢查頸總動脈和股動脈,小兒頸短且脂肪多,檢查肱動脈相對容易。檢查時間不超過10秒,切忌反復檢查或心臟聽診核實等耽誤時間。不能確認時,按心跳停止處理。非醫務人員可以不檢查脈搏。幫助,提供合理化指導意見,答非所問、敷衍、無意義回復,將會被通報!
『叄』 名詞解釋胸外心臟按壓雙拇指法
所謂胸外按壓中的雙拇指法是用於嬰幼兒心肺復甦的循環支持技術之一。其操作是用雙拇指按壓乳線正下方並用其他手指環抱其胸部並支持背部,每次按壓深度為胸廓的1/3深度,頻率為100~120次/分。
『肆』 闡述胸外心按壓術的按壓部位及機理實際運用時如何操作
根據最新2015版心肺復甦指南建議,胸外按壓時掌根接觸的位置為胸骨下段(對男性也可簡單使用兩乳頭連線中點進行定位)。而胸外心臟按壓的機制現在主要認為是因為胸腔為一封閉的腔,在胸腔上施壓可以驅使血液流出胸腔,從而形成人工循環。這就是胸外心臟按壓原理的「胸泵」學說。早期的學者認為胸外心臟按壓的原理是在按壓時依靠胸骨傳導力量直接擠壓心臟而形成人工循環,這也被稱為胸外心臟按壓原理的「心泵」學說。而目前較新的研究顯示,cpr剛開始時「心泵」原理起主要作用,隨時間推移,「心泵」作用減弱,「胸泵」所起作用變大。而在模型上進行的相關研究顯示,胸外按壓時心臟內瓣膜關閉不全,說明「胸泵」才是胸外心臟按壓的最主要原理。實際操作時以雙手重疊掌根接觸按壓點,指尖應翹起不接觸胸壁,手臂垂直於胸壁進行按壓,按壓頻率為100~120次/分,按壓深度5~6厘米。
『伍』 簡述胸外心臟按壓術的按壓部位及機理
胸外心臟按壓的機制是胸栗機制,在按壓的時候會使胸內壓出現增高,主動脈和大靜脈所受的壓力一般是相同的,所以主動脈收縮壓會明顯的增高,血液會從胸腔外動脈流入到心臟,緩解心臟缺血和缺氧的症狀。
胸外心臟按壓需要在專業的醫生指導下才能進行,如果按壓的不準確或者是手法不正確,就有可能導致胸腔受到損傷,也起不到治療的作用。
(5)機械胸外按壓裝置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胸外按壓前,應將患者至於平地或平板床上,保證按壓有效。胸外心臟按壓的位置,按壓時以掌根接觸胸骨下段,指尖翹起,胸外按壓頻率100~120次每分,胸外按壓深度5~6厘米,按壓和放鬆的時間比例是1:1。
單人及雙人胸外心臟按壓與人工呼吸的比例約為30:2,按壓時雙手手掌不是交叉放置,而呈重疊放置。此外按壓時要注意不要不自主的加快或放慢兩手掌,也不要交叉放置,一定要重疊放置,否則影響按壓效果。
『陸』 胸外心臟按壓術和心肺復甦是一個意思嗎
心肺復甦術,簡稱CPR。指當呼吸終止及心跳停頓時,合並使用人工呼吸及心外按摩來進行急救的一種技術。分為五個鏈環:
(1)立即識別心臟停搏並啟動應急反應系統;
(2)盡早實施心肺復甦CPR,強調胸外按壓;
(3)快速除顫;
(4)有效的高級生命支持;
(5)綜合的心臟驟停後治療。
所以,胸外心臟按壓是心肺復甦中的一個操作步驟。
『柒』 在什麼情況下進行胸外按壓,如何進行胸外按壓
胸外按壓的適應症就是進行心肺復甦的適應症,如果發現患者意識喪失,無呼吸無大動脈搏動就可以開始胸外按壓。在進行胸外按壓時,以胸骨下段為按壓點,以掌根接觸按壓,指尖翹起,按壓時雙臂垂直於患者胸壁用力,放鬆期間應完全放鬆但掌根不能離開胸壁,按壓頻率為100~120次/分,按壓深度為5~6厘米。
『捌』 什麼叫胸外心臟按壓有效指征是什麼
1.將病人卧於硬板床上(軟床需墊上木板)或地上。
2.救人者左手掌根部放於病人胸骨下l/3處,右手掌根部交叉重疊於左手背上,兩臂伸直與病人胸骨垂直,以臂肌及腕部的力量,有節奏地、沖擊式垂直向下按壓,使胸骨下陷3~4cm,心臟因受壓而排空血液。隨即放鬆按壓手臂,以利心臟舒張,心室充盈,胸廓擴張,吸引靜脈血迴流。如此連續進行,按壓80次/分左右,直至心跳恢復。
[注意事項]
1.按壓位置要正確,力量要適當,否則不僅無效,還可發生肋骨骨折,血氣胸或內臟損傷等。若給新生兒或嬰兒按壓心臟,只能用2~3個手指按壓或拇指在前胸,其他手指在背部,將胸廓置於術者手掌中擠壓。
2.自動心搏未恢復前,不能中斷按壓。如因更換術者必須暫停按壓時,切勿超過15秒鍾/次。
3.術中要密切觀察按壓效果,其主要有效指征為:①能觸及周圍大動脈
(頸動脈、股動脈)的搏動,上肢血壓其收縮壓達8kPa或以上;②口唇及面色轉紅潤;③已散大之瞳孔開始縮小;④自主呼吸恢復。
4,若心臟按壓需同時進行人工呼吸時,由一人按壓心臟4~5次,另一人行人工呼吸1次,若只有1人,則每按壓心臟l0~15次,人工呼吸2次,如此連續進行。按壓與呼氣比為3:1。
『玖』 四、名詞解釋。
營養素(nutrient)是指食物中可給人體提供能量、機體構成成分和組織修復以及生理調節功能的化學成分。凡是能維持人體健康以及提供生長、發育和勞動所需要的各種物質均稱為營養素。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素有蛋白質、脂肪、糖(碳水化合物)、無機鹽(礦物質)、維生素、水等6類。
運動與心臟肥大主要是長期從事等長性或力量性為主的項目的運動員,心臟形態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心室後壁和室間隔肥厚。在舉重、摔跤、柔道、投擲、技巧等項目中,運動員心臟室壁厚度/左室內徑的比值高於一般人和其它項目運動員。
休克系各種強烈致病因素作用於機體,使循環功能急劇減退,組織器官微循環灌流嚴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機能、代謝嚴重障礙的全身危重病理過程。
在1982年的第5屆國際運動生物化學會議上,運動性疲勞定義為:「機體的生理過程不能持續其機能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維持預定的運動強度。」力竭是疲勞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在疲勞時繼續運動,直到肌肉或器官不能維持運動,即為力竭。
心肺復甦(CPR)是針對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採取的搶救關鍵措施,即胸外按壓形成暫時的人工循環並恢復的自主搏動,採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電除顫轉復心室顫動,以及盡早使用血管活性葯物來重新恢復自主循環的急救技術。心肺復甦的目的是開放氣道、重建呼吸和循環。人們只有充分了解心肺復甦的知識並接受過此方面的訓練後才可以為他人實施心肺復甦。
心肺復甦 =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 胸外按壓 + 後續的專業用葯
適合各種情況(年齡、性別、生理條件、勞動負荷、健康狀態等)的食物、營養素供給量和配比。合理營養可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促進健康和生長發育,提高機體的勞動能力、抵抗力和免疫力,有利於某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缺乏合理營養將產生障礙以至發生營養缺乏病或營養過剩性疾病(肥胖症和動脈粥樣硬化等)。根據現代營養學的研究,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分為7類 ,即蛋白質 、脂肪 、糖類(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包括微量元素)、水、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對這些營養素不僅有量的需求,而且各營養素之間還應有合適的配比。
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 由於機體攝入食物而引起機體能量代謝的額外增高稱為食物特殊動力作用。食物特殊動力作用所引起的能量額外消耗約為指個體以其良心或內在的行為准則對自己的言行進行監督的一種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自我警覺法。即以行動計劃、目標、要求等提醒,告誡自己,以便我們自學克服與之相背離的思想行為,改變不良傾向。
(2)自我反省法。即從別人的錯誤或不良行為中檢討、反省自己,引起自我警覺,自行防止或改正錯誤。
(3)自我責備法。即對自己的過去有所悔悟,進行自我批評、責備、檢討,主動承擔責任,設法自贖過錯,彌補錯失。 150千卡―200千卡,相當於總能量的10%
運動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損傷。其損傷部位與運動項目以及專項技術特點有關。如體操運動員受傷部位多是腕、肩及腰部,與體操動作中的支撐、轉肩、跳躍、翻騰等技術有關。網球肘多發生於網球運動員與標槍運動員。損傷的主要原因是:訓練水平不夠,身體素質差,動作不正確,缺乏自我保護能力;運動前不做准備活動或准備活動不充分,身體狀態不佳,缺乏適應環境的訓練,以及教學、競賽工作組織不當。運動損傷中急性多於慢性,急性損傷治療不當、不及時或過早參加訓練等原因可轉化為慢性損傷。傷後的鍛煉與治療原則是:(1)合理安排傷後訓練,保持運動員已獲得的良好訓練狀態,防止因傷後突然停訓而引起「停訓綜合症」;(2)練習時合理使用保護帶,以防止發生勞損、再傷或肌腱韌帶的鬆弛;(3)加強局部治療,改善傷部代謝,消除水腫,防止深痕粘連與收縮。預防應遵從運動訓練原則,科學安排運動量,提高身體素質,加強醫務監督與安全教育。教學中還應提高學生相互保護以及自我保護的能力。
關節脫位
dislocation
關節面失去正常關系。又稱脫臼。由創傷引起的稱為外傷性脫位,由病變破壞引起的稱為病理性脫位。胚胎期關節發育不全而引起的稱為先天性脫位。關節面完全失去對合關系時稱為完全脫位,部分對合的稱為半脫位。外傷性脫位多見於肩、髖、肘、下頜關節。4歲以下的小兒橈骨頭發育不全,環狀韌帶鬆弛,受到牽拉易發生半脫位。脫位後出現疼痛、腫脹、畸形、功能障礙、關節對合關系異常。X射線片可確診,並可判定有無合並骨折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病理改變。治療以手法復位為主,切忌粗暴。復位不成功者才切開復位。復位後制動3周,開始主動運動,輔以輕柔的被動運動,恢復關節活動及肌力,切勿暴力被動推拿。
『拾』 胸外按壓的原理
通過前方的胸骨和後方的脊柱擠壓心臟。平時心臟靠自身啟博點收縮,當自身節律消失時,通過胸外按壓可以起到機械的維持血液流動的作用!相當於自動化的機器改為手動,如果手法正確,射血量足以滿足腦組織等重要臟器的需求。
同時可人工呼吸,比例是15:2,按壓15次人工呼吸2次
自己寫的,沒有參考,本人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