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設計活性污泥污水處理池
①沉砂池池型的選用:採用一體化除砂裝置,它是集沉砂和砂水分離於一體的除砂裝置;污水從池體的切線方向流入產生旋流,進出水夾角為270°;同時,機械攪拌裝置在池邊切線方向進行攪拌,使進入池中的水、砂產生螺旋狀態流;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水中的砂子下沉並向池中心移動,最後沉入砂斗,而較輕的有機物與砂子分離浮在水面隨水流出,沉入池斗的砂子被裝在沉砂池內的螺旋輸送機送出池外,並在輸送的過程中,砂子被水清洗,使輸送出的砂子更為干凈;
②主體構築物的布置:所設的厭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澱池均連在一起,並且是呈矩形布置,使好氧池將厭氧池、缺氧池和沉澱池環包圍起來,形成環形氧化溝的形狀;
③內、外迴流及剩餘污泥排除:將各處理工段連成一體,其內、外迴流及剩餘污泥的排除,形成一個全新的系統;由於沉澱池和厭氧池相連,用安裝在沉澱池內的一般小於1m低揚程的迴流污泥泵,將污泥泵入相鄰的厭氧池中;..com/rundejinghua.net /1771608237407344340.htm外迴流用安裝在好氧池內的一般小於0.5m低揚程的迴流污泥泵將混合液泵入相鄰的缺氧池中,剩餘污泥利用水頭,將沉澱池的污泥重力排入污泥脫水機房的貯泥池;
④曝氣設備的選用:採用豎流式沉澱池;
⑤曝氣設備的選用:採用復葉推流式潛水曝氣機;由潛水電機帶動復葉螺旋槳高速旋轉,使復葉螺旋槳周圍產生超大負壓,風機產生的大量空氣在負壓狀態下無阻力地被吸入水中,經剪切螺旋槳的剪切、乳化、粉碎後,形成極為細微的氣泡,直徑小於1mm;同時,混合螺旋槳在水體中形成強有力的推流,微小氣泡隨著水流以一定的角度噴射、擴散,帶動污水緩緩翻動前進,微小氣泡
在水中的停留時間最高可達20分鍾以上;混合螺旋槳推動這些微小氣泡到更深遠的區域,使氧分子被水充分吸收,這種曝氣裝置特別適用於本發明工藝中;
㈡ 請問污泥迴流中氣提泵的工作原理是什麼有什麼特點謝謝
氣提泵的原理是利用升液管內外液體的密度差,使液體得到提升的方法。氣提泵沒有轉動部件,結構簡單、工作可靠,在現場可以根據需要使用管材就地裝配。氣提泵的缺點是需要有壓縮空氣為動力源,而且效率較低,一般只有30%左右。
氣提泵由壓縮空氣管、布氣器、升液管和氣液分離箱等四部分組成,壓縮空氣經布氣器與污水或污泥混合後,形成的混合液密度比原液密度要低,密度差形成升液管內外液體的液面高度變化,密度小的混合液升高隨升液管排出。為減少混合液在氣提泵後渠道內的流動阻力,在升液管的最高處設置氣液分離箱,將混合液中的空氣釋放出來。
當用氣提泵提升迴流污泥時,為避免相互干擾,一座污泥迴流井應當只設一條升液管,而且只與一座二沉池相連,以免造成不同二沉池排泥量的相互干擾。污泥迴流量可通過調節進氣閥調整進氣量來控制。理論上,壓縮空氣管的入水深度約等於污泥的提升高度,但考慮到摩擦損失,一般空氣壓力應大於浸沒深度30cm以上,空氣管的最小管徑為25mm,升液管最小管徑為75mm。當壓縮空氣壓力為O.02MPa(約2m水頭)時,如果要求污泥的提升高度為1.5m,壓縮空氣管人水深度應為1.6~1.8m,升泥管直徑等於壓縮空氣管直徑的3~4倍時效果最好。
㈢ 利用壓力差吸取污泥的裝置,請問誰知道這個叫什麼啊
叫壓差排泥管。也簡稱為排泥管。它是利用池內的水位高於排泥管出口,利用壓差使池底的污泥從排泥管的吸口通過排泥管排出池外的一種裝置,不需要消耗動力,
㈣ 做一個泥水分離裝置技術路線方案怎麼寫
化糞池必須設排氣管,不然當污水排出管堵塞時,裡面的沼氣壓力過大時會使污水向上逆流。化糞池(huàfènchí)是處理糞便並加以過濾沉澱的設備。其原理是固化物在池底分解,上層的水化物體,進入管道流走,防止了管道堵塞,給固化物體(糞便等垃圾)有充足的時間水解。 化糞池(septic tank)指的是將生活污水分格沉澱,及對污泥進行厭氧消化的小型處理構築物。 化糞池是基本的污泥處理設施,同時也是生活污水的預處理設施,它的作用表現在:保障生活社區的環境衛生,避免生活污水及污染物在居住環境的擴散。在化糞池厭氧腐化的工作環境中,殺滅蚊蠅蟲卵。臨時性儲存污泥,有機污泥進行厭氧腐化,熟化的有機污泥可作為農用肥料。生活污水的預處理(一級處理),沉澱雜質,並使大分子有機物水解,成為酸、醇等小分子有機物,改善後續的污水處理。化糞池的技術類型:泥水混合傳統化糞池的應用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技術路線是污水和污泥接觸的模式,沉積的污泥消化降解產生沼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消化氣,消化氣的上浮作用對污泥產生擾動,消化氣對污泥的擾動作用能夠讓污泥與生物菌群的混合更充分,有助於消化降解。但底部污泥隨消化氣上升,氣泡逸出後,污泥又重新向下沉澱,這些上升和沉澱的污泥又重新污染污水。在化糞池污水與污泥接觸混合的技術模式下,影響化糞池的沉澱及出水水質,需要延長污水停留時間來改善沉澱效果及出水水質,污水停留時間一般為12-24小時。三相分離三相分離化糞池技術是在傳統化糞池的基礎上,保留了化糞池中泥水混合的優點,增加了「污水、污泥、消化氣」三相分離的技術,在化糞池的出水端設置三相分離裝置,使出水端的污泥、消化氣與污水處理過程分離,避免氣浮現象對污水處理的干擾。出水端的沉澱槽參照平流沉澱池技術標准,污水沉澱時間2小時之內。技術對比化糞池的容積由污水容積和污泥容積構成,三相分離化糞池中污水停留時間4-6小時,相對於泥水混合化糞池中污水停留時間12-24小時,通過縮短污水停留時間而節省了有效容積,所節省有效容積能夠存儲更多的污泥。
㈤ 農業園區污水處理的主要工藝
1、沉澱池:污水經過生物接觸氧化池處理後出水自流進入沉澱池,以進一步沉澱去除脫落的生物膜和部份有機及無機小顆粒,沉澱池是根據重力作用的原理,當含有懸浮物的污水從下往上流動時,由重力作用,將物質沉澱下來。經過沉澱池沉澱後的出水更清澈透明。下部設錐形沉澱區和污泥提升裝置,沉澱污泥氣提式提升至污泥好氧消化池。
2、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工藝目的就是為後面的好氧生化處理作預處理。廢水在水解池中的停留有厭氧發酵作用,進一步改善和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對提高後續生化反應速率、縮短生化反應時間、減少能耗和降低運行費用。
3、接觸氧化池:水解酸化池的水自流至氧化池進行生化處理,氧化池分為2級,原污水中大部分有機物在此得到降解和凈化,好氧菌以填料為載體,利用污水中的有機物為食料,將污水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類,從而達到凈化目的。好氧菌的生存,有足夠的氧氣,即污水中有足夠的溶解氧,以達到生化處理的目的。好氧池空氣由風機提供,池內採用組合生物填料,該填料表面積比大、使用壽命長、易掛膜,池底採用旋混式曝氣器,使溶解氧的轉移率高,同時有重量輕、不老化、不易堵塞、使用壽命長等優點。
4、污泥好氧消化池:沉澱池所排放剩餘污泥在污泥好氧消化池中進行好氧消化穩定處理,以減少污泥的體積和提高污泥的穩定性。好氧消化後的污泥量較少,清理時可用吸糞車從污泥池的檢查孔伸到污泥池底部進行抽吸後外運即可(半年清理一次)。
㈥ 污泥濃縮池的設計計算步驟
源自:《污水處理廠工藝設計手冊》
設計計算:
(1)濃縮池直徑
採用帶有豎向柵條污泥濃縮機的輻流式中立沉澱池,濃縮物你固體通量M取27kg/(m²·d)。
濃縮池面積:A=(QC)/M
式中 Q——污泥量,m³/d;
C——污泥固體濃度,g/L;
M——濃縮池污泥固體通量,kg/(m²·d)。注,與沉澱池的形式有關。
濃縮池直徑:利用D2=4A/3.14,求解。(注,先確定濃縮池個數,分化面積後再計算直徑)。
(2)濃縮池工作部分高度h1:
區污泥濃縮時間T=16h(可根據實際情況取),則h1=(TQ)/(24A)。
(3)超高h2:一般取0.3~0.5m。
(4)緩沖高度h3:一般取0.3~0.5m。
(5)污泥濃縮池總高度H
註:非特殊情況下,h2、h3一般區0.3m。
H=h1+h2+h3
(6)污泥濃縮後體積
V2=Q(1-p1)/(1-P2)
以輻流式濃縮池計算為例:
設:Q=1700m3/d;含水率p1=99.4%,污泥濃度C1=0.6g/L;濃縮後污泥濃度C2=30gL,含水率P2=97%。
則:A=1700×6÷24=377.8m²,分設兩座,則單座直徑D=15.5m;
取T=16h,則h1=3.0m,取h2=h3=0.3m,則H=3.6m;
V2=1700×(1-0.994)÷(1-.97)=340m³/d。
附圖:
不好意思,前段時間太忙了,沒有時間上線,希望這份遲來的回復會對您有所幫助。
㈦ 污泥處理的處理設備
該系統主要利用太陽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作為污泥干化的熱源,能將含水量80以上的泥漿干化成含水量35以下的乾料,節電、節煤、環保;整個系統為自動化遠程式控制制,有效降低了污泥處理處置成本,為污泥處理處置提供了一種低碳環保的解決方案。
該系統包括溫室部分、輸送部分、通風部分、集熱部分(包括太陽能集熱系統和熱泵系統)、自動化控制部分以及有害氣體收集和除臭等其他附屬裝置。
利用太陽能作為主要能源,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耗能小,運行管理費用低,蒸發1t 水耗電量僅為60-80kW·h,而傳統的熱干化技術需耗電為800-1060kW·h;
經干化處理後,污泥體積可減少到原來的1/3-1/5,實現穩定化並保留其原有的再利用價值;
系統運行穩定、安全、灰塵產生量小;
自動化程度高、操作維護方便、使用壽命長;
系統透明程度高,環境協調性好。
其系統組成有:
污泥輸送系統
由接料倉、螺旋進料機、插板閥、污泥泵、管道組成。整個系統液壓部分採用義大利泵、閥。螺旋進料機與料倉之間用插板閥連接,便於檢修。推送機採用S擺管的設計。含水85%左右的泥餅由卡車卸入料倉,經螺旋進料機喂入液壓推送機,推送機將污泥由管道輸送,整個過程無異味,做到不污染環境的同時可實現長距離、大揚程輸送。管道可根據建築結構靈活設置,輸送量精確,配備通訊介面實現遠程式控制制。還可選用皮帶、斗提等傳統輸送方式。
溫室供熱系統
由太陽能集熱器、集熱水箱、恆溫水箱和PLC控制等組成,集熱水箱與自來水補水管相通,自來水補水管上設有水源電磁閥,集熱水箱內設有水位感測器;PLC根據所述水位感測器輸出的水位信號控制水源電磁閥的開閉,以自動給集熱水箱補水,實現定時、定量上水,集熱水箱內的水量可根據實際情況得到控制。通過安全排氣閥來釋放蒸汽,並通過供熱控制閥控制集熱器陣列供熱的面積,確保了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溫室系統
由溫室主體、內保溫部分、通風部分、供暖部分、氣象站等組成。溫室主體為文絡式陽光板溫室,陽面中空玻璃。選用保溫幕布,減少輻射熱的流失。通風採用風機,頂部採用蝶形方式交錯開窗,可根據室內外溫濕度、光照度實現自動開關。供暖系統根據《地面輻射供暖技術規程》JGJ142-2004設計。
污泥翻泥布料系統
由污泥攤鋪機、螺旋喂料機、皮帶式輸送機、乾料倉、有害氣體探測儀、工業監控系統等組成。全自動翻泥機為變頻電機,可自動調節翻泥速度,使污泥得到均勻翻動,實現表面翻新和蒸發水分。過程中也起到對污泥供氧的作用,避免污泥局部厭氧菌繁殖而釋放惡臭氣體。系統安裝了H2S和NH3探測器,可實現實時監控。
控制系統
自動化控制系統採用組態軟體+PLC的基本控制方式,上位機通過與PLC及智能儀表通訊實現對各個設備的監測與控制,PLC通過內部程序能夠獨立運行。上位機採用台灣研華工業計算機,生產工藝路線在計算機界面能夠模擬顯示。工藝參數點數據可以實現計算機界面顯示、調整、設定,並進入程序。工藝運行參數可隨機調取、列印,故障監控可實現故障點、故障類型、發生時間的瞬間記錄和報警功能。配置了智能電度表,實時記錄干化過程的能耗數據,折算干化成本。
㈧ 污泥濃縮脫水機的設計特點
一、主要設計特點:
※ 合理的結構設計:框架結構緊湊,佔地面積大大減小。結實堅固,維修方便,導輥高低錯落有致,經常操作部分位置低,整體結構整齊美觀。※ 漂亮、實用的外觀:整機設計完善,外有不銹鋼護罩,徹底避免了傳統帶機體積龐大、跑泥、跑水等工作環境差的缺陷。
※優異的防腐性能:接觸水的部件採用不銹鋼,機架採用不銹鋼或A3標准型鋼熱鍍鋅(鋅層厚度不低於80μm)防腐處理,從而達到整機無銹蝕部位,確保五年內不生銹。
二、 特殊設計:
1、本機在過渡脫水區採用特別設計的特大直徑圓弧脫水技術,可以使濾帶壓力漸漸增大,有效地防止跑泥現象發生,因此,可以大大的提高污泥的處理量。
2、機架緊湊型設計,導輥採用S型安裝,使整機體積減小,脫水效果更好。
3、濃縮機結構簡單,故障率低,運行平穩,特殊的濾網選擇,預脫水效果明顯。
4、增加了 「虛輥」裝置,預壓脫水更平穩,有效防止跑泥現象。
※ 先進的濾網沖洗技術:網帶沖洗系統採用特殊設計的濾網清泥器,此技術可大大降低了清洗水的用量。完全可以採用二沉池的出水做清洗水,徹底改變了壓濾機使用清水洗網成本高的現狀,真正達到環保的目的。
※可靠的運轉性能:本機的糾偏採用電磁感應閥連接氣缸,就近控制,反應快,濾帶兩邊同時糾偏,快速復位,整個系統動作頻率低,糾偏幅度小。電控系統設有完善的連鎖保護裝置,確保整機運行的安全可靠性,有效的防止了錯誤動作給整機造成的損傷。
※ PLC控制設計:本機可以根據高檔用戶的需求,進行PLC控制設計,原理是依據主機的運行速度自動調節污泥的進泥量、加葯量,使生產率和脫水率均能達到最佳的狀態,基本達到無人看守。
※ 成熟的應用技術:不同的污泥選用不同的濾帶、不同的絮凝劑、不同的輔助設備方能達到最佳的脫水效果。
㈨ 哪些污水處理技術可以處理澱粉廢水
粉廢水是以玉米、馬鈴薯、小麥、大米等農產品為原料生產澱粉或澱粉深加工產品(澱粉糖、葡萄糖、澱粉衍生物等)的工業產生的廢水,一般都屬於高濃度有機廢水,是造成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本文將詳細分析澱粉廢水的污水處理工藝,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主要處理工藝選擇
近日,環保部新發布了澱粉廢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HJ 2043-2014)。此標准以我國現行的污染物排放標准和污染控制技術為基礎,規定了以玉米、小麥和薯類等為原料生產澱粉及後續產物的生產廢水治理工程設計、施工、驗收和運行維護等技術要求。
澱粉廢水治理工程技術規范(HJ 2043-2014)標准為首次發布。其中明確了澱粉生產廢水來源及主要處理工藝選擇:
澱粉生產廢水的來源
以玉米為原料生產澱粉時,廢水主要來源於玉米浸泡、胚芽分離與洗滌、纖維洗滌、浮選濃縮、蛋白壓濾等工段蛋白回收後的排水,以及玉米浸泡水資源回收時產生的蒸發冷凝水。
以薯類為原料生茶澱粉時,廢水主要來源於脫汁、分離、脫水工段蛋白回收後的排水、以及原料輸送清洗廢水。
以小麥為原料生產澱粉時,廢水由兩部分組成:沉降池裡的上清液和離心後產生的黃漿水。
以澱粉為原料生產澱粉糖時,廢水主要來源於離子交換柱沖洗水、各種設備的沖洗水和洗滌水、液化糖化工藝的冷卻水。
澱粉廢水主要污染物有懸浮物(SS)、化學需氧量(COD)、氨氮(NH3-N)、總氮(TN)和總磷(TP)。
澱粉廢水治理工藝路線的選擇應根據現行國家和地方有關排放標准、污染物來源及性質、排水去向確定澱粉廢水處理程度,選擇相應的處理工藝。
澱粉廢水治理總體上宜採用「預處理+厭氧生物處理+好氧生物處理+深度處理」的污染治理工藝,工藝流程圖如下:澱粉企業額根據澱粉生產的原料和產品種類、廢水性質選擇合適的廢水工藝路線和單元技術。
預處理工序中,澱粉生產廢水應通過格柵、沉澱、氣浮等工藝去除懸浮物後進入調節池,進行水量調節;馬鈴薯澱粉生產廢水應在沉澱池前設置消泡設施;薯類澱粉廢水中的原料輸送清晰廢水應通過沉沙等工藝去除污水中的沙粒後進入調節池。
厭氧生物處理可選用升流式厭氧污泥床反應器(UASB)、厭氧顆粒污泥膨脹床反應器(EGSB)、內循環厭氧反應器(IC)等工藝;廢水在進入厭氧反應器前應先進行PH調節和溫度調節;澱粉糖及變性澱粉生產廢水需投加營養鹽調節碳氮比後在進行厭氧生物反應。
好氧生物處理可選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缺氧-好氧(A/O)+二沉池、氧化溝+二沉池等工藝。
深度處理可選用混凝沉澱、砂濾、膜生物反應器(MBR)等工藝;根據用水需求可通過納濾、反滲透處理後回用。根據回用目的的不同,回用時可選擇超濾、超濾+反滲透(RO)、超濾+RO+混合離子交換床等工藝。其中,可採用MBR代替好氧生物處理(脫氮除磷)+深度處理,也可將MBR作為深度處理工藝。
澱粉廢水處理方案
一、項目概況
(一)項目背景
某某有限公司在紅薯澱粉加工過程中產生大量高濃度酸性有機廢水,廢水主要來源於澱粉加工過程中的洗滌、壓濾、濃縮等工藝段。廢水中含有大量溶解性的有機污染物,如澱粉、蛋白質、糖類、碳水化合物、脂肪、氨基酸等,其次是含N、P的無機化合物,另外還含有一定量的揮發酸、灰分等,屬生化性較好的高濃度有機廢水,但由於氨氮和鹽份含量高,較難處理。這些有機廢水排入水體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如不經治理直接排放,將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澱粉生產大約有80%是以紅薯為原料,其餘以玉米、小麥、大麥、燕麥以及其他富含澱粉的植物塊根等為原料。原料中除含有澱粉以外還含有其他的多種成分—蛋白質、纖維素、機鹽等。在澱粉生產由原料處理、浸泡、粉碎、過篩、分離澱粉、洗滌、乾燥等幾個主要工序組成。但具體操作上因原料的不同存在著一些差異,廢水的主要來源也因澱粉生產原料的不同而異。
(二)污水排放
水量及排放規律
根據業主的要求,參考對國內眾單位多年積累的設計資料和在食品污水處理方面的成功經驗,同時考慮到雨水倒灌和生產高峰情況,該社區污水處理量按2m3/H設計。
該污水處理站設備運行採用全自動兼人職守操作,每天工作24小時,年生產按365天計。
位於山西平定縣一農村社區,該食品企業處理的生產廢水所含COD、SS、BOD5均較高。廢水間歇排放,排放量為20 m3/d左右,日均水質波動較大。且該生產廢水中含有多種高指標的有機污染物,但污水的B/C為0.5,可生化性能較好,因此採用水解酸化池+生物接觸氧化+MBR膜工藝處理為主體工藝,消毒處理為輔助處理。該組合處理工藝對此類生產廢水處理效果穩定、操作簡單、剩餘污泥產量少,且具有很強的耐沖擊負荷能力。經過處理的廢水最終出水水質要求執行《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中的一級標准,其原始廢水水質情況及排放標准要求如表 1所示。
表1廢水水質及排放標准
(三)污水水質狀況
根據一般食品生產污水水質監測報告和實際情況,該廢水水質狀況如下:
二、本方案編制的依據、原則和范圍
(一)編制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2、企業提供的水質、水量及相關情況;
3、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中的一級排放標准;
4、《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J14—47;
5、國家現行的有關工程設計規范。
(二)編制原則
1、認真貫徹國家關於環境保護工作的方針和政策,符合國家的有關法規、規范、標准;
2、嚴格執行國家有關環保的各種法規,保證出水水質達到國家及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
3、積極穩妥地採用先進可靠的處理技術,為節省建設資金和合理利用資金創造條件。
4、貫徹經濟性和可靠性並重的設計原則,在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價和運行費用的同時,合理的兼顧運行操作條件和管理維護條件。
5、需要與可能相結合的原則,充分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與可觀條件,因地制宜、積極穩妥地採用先進適用的工藝技術,使工程各項指標都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6、經廢水處理工程處理後出水水質,應能滿足國家和地方環保部門有關標准。
7、廢水處理規模應留有一定餘地,以滿足生產發展需要,布局緊湊,盡量少佔土地,實行科學管理。
8、選用的工藝流程處理效果好,技術先進成熟穩妥可靠,適應性強,經濟合理,在確保達標排放的前提下,力求簡單實用,以方便管理操作;
9、盡量降低一次性投入,力求運行成本降低,具有可持續發展性;
10、創建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努力創建現代化花園式污水處理工程。
(三)編制范圍
1、本方案只涉及廢水處理站內的設計和施工概算;
2、消防設計、冬季保暖及廢水處理站外的管網設計、供電系統設計和概算由企業自行安排。
三、排放廢水特點概述
該食品企業的生產廢水排放屬中等偏低濃度的有機廢水,主要含有有機污染物質,不含有毒物質,廢水的BOD5/CODcr為0.6左右,可生化性好,易於生化處理。在澱粉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生產廢水含有澱粉、糖類、蛋白質、有機酸等溶解性有機物質,小顆粒澱粉、纖維等不溶性細小顆粒有機物及泥砂等無機物。為了減輕後續處理構築物的處理負荷,保護後續處理設施,應在輸送、清 洗排放的廢水預處理處理設施的後端安裝氣浮設備,以截留原污水中較大的懸浮物或漂浮物、去除廢水中沉澱物。
該企業廢水屬高濃度可生化有機廢水,故可採用生化處理方法。由於原水的BOD較高,要求達到的處理效果也較高,擬採用厭氧一好氧的處理路線。廢水中難降解的COD經厭氧處理後轉化為較易降解的COD,高分子有機物轉化為低分子有機物,好氧生物處理法工藝成熟、穩定性好、出水水質較好。因此,採用厭氧一好氧的處理路線較合理。
四、廢水治理工藝選擇
(一)工藝選擇
根據該企業現場實際,建議採用一體化的鋼體結構,具有佔地面積小、靈活、耐用、基本無噪音和運行費用低等優點,相對投資不大,處理工藝仍採用生化處理。
一體化澱粉廢水處理設備,採用以厭氧工藝、好氧工藝為主的處理工藝。前置預處理工藝,應設置格柵、調節池或沉澱池等,以盡量降低進入生物處理構築物的懸浮物,確保後續工藝正常運行。綜合分析考慮,確定使用氣浮法+水解酸化池+生物接觸氧化+MBR膜工藝處理+消毒處理工藝處理該廢水。
污水經由調節池隔油調節池提升進入混凝加絮凝裝置,依次投加PAC和PAM。充分進行混凝、絮凝反應。經混凝、絮凝反應好後的廢水進入高效組合氣浮,除去大部分油和SS,出水基本達標,經過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去除水中的COD、BOD、氨氮、PH值等,最後一道工序加二氧化氯進行最終消毒,出水達標排放。
氣浮裝置去除參數:
廢水經氣浮設備處理後流入調節池進行初步的勻質、勻量,主要是因為在調節池內對廢水進行預曝氣及攪拌可以盡可能地避免大量SS在調節池內堆積和發酵,同時還能夠將廢水中的低分子有機污染物吹脫氧化。隨後由潛污泵提升至水解酸化池。在水解酸化池中得到馴化、培養的大量厭氧微生物,則直接將廢水中所含的大部分高分子有機污染物破碎降解為小分子有機污染物,進而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有效地緩解後續好氧生化處理工序的處理壓力。廢水經水解酸化處理後自流進入接觸氧化池,接觸氧化池中的好氧微生物種群及硝化菌菌群在池內羅茨鼓風機曝氣充氧的情況下,大量的有機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種群氧化降解為CO2和H2O,廢水中的氨氮則被氧化為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得以去除。經接觸氧化池處理後的出水進行最終的混凝沉澱反應,作用是使廢水中不易沉澱的細小顆粒絮體凝聚形成大顆粒絮體,混合液隨後進入二沉池內進行固液分離,保證最終出水水質穩定達到排放標准要求。固液分離後的上清液溢流進入出水流量堰可達標排放,剩餘污泥則排入污泥濃縮池進行污泥濃縮處理。
膜-生物反應器(MBR)
主要作用:利用微生物去除污水中大量的可溶性有機物,大量降低廢水的COD和氨氮,由於膜的高度分離特性科使出水基本不含的懸浮物。經過MBR的處理使廢水完全達標排放,其出水水質由於國家所要求的污水排放標准。
污泥處理工藝流程簡述
沉澱池底部集泥斗內的沉澱污泥由氣提裝置抽入污泥濃縮池,隨後在污泥濃縮池內進行污泥重力濃縮處置,污泥斗凝聚濃縮後的污泥由污泥泵加壓泵入廂式壓濾機,再進行後續的壓濾脫水處理。最終污泥濃縮池上清液及廂式壓濾機濾液則統一迴流至調節池進行處理。脫水後的污泥經收集後由專用污泥運輸車外運至衛生填埋場進行處理。
(二)生物處理技術
在生物處理技術中,我們選擇了近年來發展最為迅速的一種好氧生物處理技術——生物接觸氧化法+MBR膜工藝。
該法屬於生物膜法的一種,該法的生物載體主要是池內裝置的優質生物填料。與其它生物處理方法相比,其主要特點是:
1.由於填料的比表面積大,池內的充氧條件良好,生物接觸氧化池內單位體積的生物固體量(10~20g/L)都遠遠高於活性污泥法曝氣池的生物量(1.5~3.0g/L)。因此,生物接觸氧化池具有較高的容積負荷(3.0~6.0kgBOD5/m3˙d),是活性污泥法的6~7倍。
2.由於相當一部分微生物固著生長在填料表面,不存在令人頭痛的污泥膨脹問題,運行管理方便。
3.由於生物接觸氧化池內生物固體量多,水質屬完全混合型,因此生物接觸氧化池對水質水量的驟變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4.由於生物接觸氧化池內生物固體量多,有機容積負荷較高,其F/M(有機基質F 與微生物M 的比值)可以保持在一定水平,因此污泥產量低於活性污泥法。
5.處理能力大,佔地面積小,容積負荷高,池子容積小,相當於活性污泥法和氧化溝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
6.氧的利用率高(15%以上)運行動力省。
在生物接觸氧化法工藝中,有兩種供氧方式,一種是鼓風曝氣,一種是射流曝氣。這兩種方式相比,鼓風曝氣具有氧利用率高、能耗省等特點,因此本方案決定採用《鼓風曝氣生物接觸氧化法》工藝對該企業廢水進行生化處理。
該技術具有投資少、效益高、運行費用低、操作管理方便、耐沖擊負荷強等特點。
7.MBR膜的清洗方法一般根據膜的性質和處理液的性質來確定。無機膜的分離對象是活性污泥混合液。生物反應器中的微生物對餐飲業污水中的有機物降解是一個動態、連續的過程。餐飲污水中的營養成分主要是油、澱粉、蛋白質等,經過微生物的分解、吸收作用,將其轉變成能量和自身的一部分。微生物正常代謝會產生粘性多糖類物質、粘性多肽分子和蛋白質分子等.細菌死亡後,這些物質一部分可被其它微生物所利用,一部分可能存在於活性污泥混合液中。同樣,來自餐飲污水的少量無機鹽也會部分被細菌等微生物攝人,剩餘部分也存在於活性污泥混合液中。這些殘留在污泥混合液中的成分,最終到達膜表面,形成了堵塞膜的凝膠層。
五、污水處理站設計技術方案
(一)工程地點
污水池排水口右側空置區域。
(二)設計參數
1.設計處理能力:Q=20m3/d,每天24小時運行,設計:1m3/h。
2.設計進水水質(見表1)
表1-設計進水水質-進入綜合污水池後
3.設計出水水質(採用GB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准》中的一級標准)。(見表2)
表2-設計出水水質
(三)工藝流程說明
廢水經氣浮設備除去漂浮物及漂浮油,流入調節池進行水質與水量的調節預處理,然後,再進入一級和二級接觸氧化池進行生化處理,同時對一級和二級接觸氧化池的水用鼓風機進行曝氣。經過二級接觸氧化池進行生化處理之後的水含有殘余的生物膜,必須經行沉澱,經MBR膜工藝處理,經沉澱後的上清液排出,此時的出水水質達到GB8978-1996一級標准。經沉澱池後產生的污泥回化糞池進行厭氧處理。經過化糞池進行厭氧處理後的上清液再流入調節池進行處理,如此循環。
(四)本工藝流程中採用的特色技術
1.本工藝對產生的污泥經過巧妙設計,不需要外排處理,而是進行厭氧消化。這樣大大改善了污水處理站的環境。由於整個污水處理實施全部埋在地下,基本做到不佔地。
2.生物接觸氧化池:該裝置為整個廢水處理工藝中關鍵技術,這里應用了目前國內最先進的不會堵塞的曝氣裝置——可變孔曝氣軟管和新型的組合式多孔環生物填料。保證了生化系統的高效運行。
(五)廢水處理效果預測
表2 工程運行監測結果
由此可見 ,處理後水質達到GB8978-1996一級標准。該處理後水質再經過濾處理完全可回用於企業辦公樓、住宅樓沖廁、澆花草、灌溉農田等。
(六)主要構築物及設備概述
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的組成:
1、格柵:在綜合污水進入調節池前設置一道格柵,用以去除生產污水中的軟性纏繞物、較大固顆粒雜物及飄浮物,從而保護後續工作水泵使用壽命並降低系統處理工作負荷。
2、調節池:綜合污水經格柵處理後進入調節池進行水量、水質的調節均化,保證後續生化處理系統水量、水質的均衡、穩定,並設置預曝氣系統,用於充氧攪拌,以防止污水中懸浮顆粒沉澱而發臭,又對污水中有機物起到一定的降解功效,提高整個系統的抗沖擊性能和處理效果。
3、提升泵;調節池內設置潛污泵,經均量,均質的污水提升至後級處理。
4、A級生物池:將污水進一步混合,充分利用池內高效生物彈性填料作為細菌載體,靠兼氧微生物將污水中難溶解有機物轉化為可溶解性有機物,將大分子有機物水解成小分子有機物,以利於後道O級生物處理池進一步氧化分解,同時通過迴流的硝炭氮在硝化菌的作用下,可進行部分硝化和反硝化,去除氨氮。
5、O級生物池:該池為本污水處理的核心部分,分二段,前一段在較高的有機負荷下,通過附著於填料上的大量不同種屬的微生物群落共同參與下的生化降解和吸附作用,去除污水中的各種有機物質,使污水中的有機物含量大幅度降低。後段在有機負荷較低的情況下,通過硝化菌的作用,在氧量充足的條件下降解污水中的氨氮,同時也使污水中的COD值降低到更低的水平,使污水得以凈化。
6、二沉池;進行固液分離去除生化池中剝落下來的生物膜和懸浮污泥,使污水真正凈化
7、消毒池:二沉池出水流入過濾消毒池進行消毒,使出水水質符合衛生指標要求,合格外排。
8、鼓風機:供A/O級生化池、調節池中充氧曝氣,攪拌、和污泥提升、污泥消化。
9、污泥提升泵:調節池內設置潛污泵,經均量,均質的污水提升至後級處理。
更多污水處理技術文章參考易凈水網http://www.ep360.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