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車質量;來 1.3 ;② ;C ;0.5
E. 某學習小組設計了如圖裝置進行濃、稀硝酸分別與NO反應的實驗,以探究濃、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對強弱(夾持儀
(1)根據裝置特點和實驗目的,裝置②產生NO,二氧化氮與水反應生成NO,故裝置②中盛放水,裝置④檢驗濃硝酸能將NO氧化成NO 2 ,故裝置④中盛放濃硝酸,裝置⑥中盛放NaOH溶液吸收NO 2 防止污染大氣. 故答案為:水、濃硝酸、氫氧化鈉溶液; (2)由於裝置中殘存的空氣能氧化NO而對實驗產生干擾,所以滴加濃HNO 3 之前需要通入一段時間N 2 趕走裝置中的空氣,同時也需將裝置⑤中導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燒瓶內防止反應產生的NO氣體逸出. 故答案為:趕凈裝置中的空氣,使整個裝置充滿氮氣,防止裝置②中反應生成的NO被空氣氧化;將裝置⑤中的導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燒瓶內; (3)Cu與濃HNO 3 反應生成Cu(NO 3 ) 2 、NO 2 、H 2 O,反應方程式為Cu+4HNO 3 (濃)=Cu(NO 3 ) 2 +2NO 2 ↑+2H 2 O. 故答案為:Cu+4HNO 3 (濃)=Cu(NO 3 ) 2 +2NO 2 ↑+2H 2 O; (4)裝置②中盛放H 2 O,使NO 2 與H 2 O反應3NO 2 +H 2 O=2HNO 3 +NO,生成NO;裝置⑥中盛放NaOH溶液吸收NO 2 防止污染大氣,NaOH溶液與NO 2 反應生成NaNO 3 與NaNO 2 ,反應離子方程式為2NO 2 +2OH - =NO 3 - +NO 2 - +H 2 O. 故答案為:將NO 2 轉化為NO;2NO 2 +2OH - =NO 3 - +NO 2 - +H 2 O; (5)NO通過稀HNO 3 溶液後,若無紅棕色NO 2 產生,說明稀HNO 3 不能氧化NO,所以盛放稀HNO 3 裝置的液面上方沒有顏色變化即可說明之.裝置④中盛放的是濃HNO 3 ,若濃HNO 3 能氧化NO則裝置④液面的上方會產生紅棕色氣體. 故答案為:裝置③中液面上方氣體仍為無色,裝置④中液面上方氣體由無色變為紅棕色; (6)要證明是Cu(NO 3 ) 2 濃度過低或是溶解了NO 2 導致裝置①中溶液呈綠色,一是可設計將溶解的NO 2 趕走,再觀察顏色變化,a、c方案符合;二是增加溶液中Cu(NO 3 ) 2 溶液的濃度,觀察反應後的顏色變化,d方案符合. 故選:a c d. |
F. 某化學學習小組設計如圖實驗裝置(夾持裝置略去)制備Cl2,並探究氯氣的相關性質.(1)若A裝置中固體葯
(1)若A裝置中固體葯品為KClO3,和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KClO3+6HCl=KCl+3Cl2↑+3H2O,反應生成3molCl2,轉移電子,則反應中每生成1mol Cl2時轉移電子的物質的量為
,
故答案為:
;
(2)反應過程中氯化氫和水蒸氣是氯氣中的雜質,裝置B中飽和食鹽水的作用是除去Cl
2中的HCl;裝置B亦是安全瓶,監測實驗進行時C中是否發生堵塞,發生堵塞時B中的,壓強增大,B中長頸漏斗中液面上升,形成水柱,
故答案為:B中長頸漏斗中液面上升,形成液柱;
(3)裝置C的實驗目的是驗證氯氣是否具有漂白性,驗證氯氣是否具有漂白性,要驗證乾燥氯氣無漂白性,濕潤的有色布條中,氯氣和水反應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選項中abc的Ⅱ中都是乾燥劑,再通入濕潤的有色布條不能驗證氯氣的漂白性,所以C中I、II、III依次放入濕潤的有色布條、無水氯化鈣(硅膠、P
2O
5),乾燥的有色布條,
故答案為:無水氯化鈣(硅膠、P
2O
5),乾燥的有色布條;
(4)氯氣和溴化鈉反應現象判斷氯氣氧化性大於溴單質,打開D裝置分液漏斗的活塞,滴入E中溴單質和碘化鉀反應生成碘單質,實驗步驟為:打開A中分液漏斗活塞,一段時間後,D中的無色溶液變為橙色(橙紅色或黃色),說明氯的非金屬性大於溴;打開D中活塞,將D中少量溶液放入裝置E中,振盪,下層為紫紅色,說明溴的非金屬性大於碘,
故答案為:打開A中分液漏斗活塞,一段時間後,D中的無色溶液變為橙色(橙紅色或黃色),說明氯的非金屬性大於溴;打開D中活塞,將D中少量溶液放入裝置E中,振盪,下層為紫紅色,說明溴的非金屬性大於碘;
(5)F裝置是吸收過量的氯氣,防止污染空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l
2+2NaOH=NaCl+NaClO+H
2O,
故答案為:Cl
2+2NaOH=NaCl+NaClO+H
2O;
(6)亞硫酸鈉溶液中通入氯氣反應生成硫酸鈉,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SO
32-+Cl
2+H
2O=SO
42-+2Cl
-+2H
+,同時生成的鹽酸和亞硫酸鈉反應會生成污染氣體二氧化硫,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SO
32-+2H
+=SO
2↑+2H
2O,
故答案為:SO
32-+Cl
2+H
2O=SO
42-+2Cl
-+2H
+,SO
32-+2H
+=SO
2↑+2H
2O.
G. 某研究性學習小組設計的實驗裝置(如圖),既可用於製取氣體,又可用於驗證物質性質.(1)寫出儀器A和B
(1)A是分液漏斗復,通過分液漏斗可以制向反應容器中注入液體葯品;B是錐形瓶,常用作反應容器.
故填:分液漏斗;錐形瓶.
(2)當打開K1、關閉K2時,利用Ⅰ、Ⅱ裝置可直接進行的實驗是鋅(固體)與稀硫酸(液體)反應製取氫氣,因為氫氣的密度比空氣小,可以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
故填:②.
①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
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
②鋅和稀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Zn+H2SO4═ZnSO4+H2↑.
故填:Zn+H2SO4═ZnSO4+H2↑.
(3)在不改變Ⅰ、Ⅱ裝置的儀器及位置的前提下,該裝置可用於雙氧水製取氧氣,做法是Ⅱ裝置中裝滿水,這是因為氧氣不易溶於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故填:Ⅱ裝置中裝滿水.
(4)此時試管中盛放的物質是紫色石蕊試液,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紫色變紅色.
故填:紫色石蕊試液;紫色變紅色.
H. 某小組設計如圖裝置(鹽橋中盛有浸泡了KNO3溶液的瓊脂)研究電化學原理.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銀
A.銀比如鎂活抄潑,銀為正極,正極發生還原反應,電極方程式為Ag++e-=Ag,故A錯誤;
B.原電池工作時,陽離子向正極移動,故B錯誤;
C.用稀硫酸代替AgNO3溶液,正極析出氫氣,可形成原電池,故C正確;
D.取出鹽橋,不能形成閉合迴路,不能產生電流,故D錯誤.
故選C.
I. 某課外活動小組設計如圖實驗裝置,驗證「二氧化碳與水接觸時才能和過氧化鈉反應」.(1)過氧化鈉與二氧
(1)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氧氣,方程式為:2Na 2 O 2 +2CO 2 =2Na 2 CO 3 +O 2 ,該反應是放熱反應,所以反應物的總能量大於生成物的總能量, 故答案為:2Na 2 O 2 +2CO 2 =2Na 2 CO 3 +O 2 ;大於; (2)鹽酸和碳酸鈣反應時可能會帶出一部分氯化氫,為了使實驗更准確應該可用稀硫酸和小蘇打反應制二氧化碳,故答案為:bc; (3)根據實驗目的可以知道,先通入乾燥的二氧化碳,來判斷乾燥的二氧化碳是否能夠和過氧化鈉反應,所以打開的止水夾為K 2 ,故答案為:K 2 (4)(3)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也不能燃燒,當二氧化碳通過過氧化鈉時,不可能全部反應,所以應該除去二氧化碳,再用帶火星的木條來檢驗是否產生了氧氣, 故答案為:除去未充分反應的CO 2 ; ②根據查閱資料部分可以知道,水也能夠和過氧化鈉反應生成氧氣,所以不能判斷是二氧化碳和過氧化鈉發生了反應,故答案為:水與Na 2 O 2 反應生成氧氣; (5)Ⅲ中固體若有碳酸鈉,鹽酸可以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故答案為:加入稀鹽酸,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