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藝術設計的理念是什麼,
平面設計理念
一、設計表現的意義
1. 設計家的特殊的語言
設計師的想像不是純藝術的幻想,而是把想像利用科學技術使喚之轉化為對人有用的實際產品。這就需要把想像先加以視覺化,這種把想像轉化為現實的過程,就是運用設計專業的特殊繪畫語言。把想像表現在圖紙上的過程。所以,設計師必須具備良好的繪畫基礎和一定的空間立體想像力。設計師只有精良的表現技術,才能在給圖中得心應手。才會充分地表現產品的形、色、質感到遺憾,引起人們感覺上的共鳴。設計師面對抽象的概念和構想時,必須經過具體過程。也就是化抽象概念為具象的塑造,才能把腦中所想到的形象、色彩、質感和感覺化為具有真實感到遺憾的事物。設計的過程是非常微妙的。一個好構想會瞬息即逝, 設計師必須立刻捕捉腦中的構想才行。設計是一項為不特定的對象所做的行為,往往要超越國界、時空等距離。可以用語言、文字來描述、傳達。但是,作為人類共同語言,設計者必須具備的又不可缺少的技能---繪圖。繪圖的意義就像音樂家手中的五線譜一樣。一目瞭然。所以說,設計表現的表達能力是每一位設計者應具備的本領。
2. 設計領域的溝通工具
在設計師思考的領域里,採用的是集體思考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互相啟發,互相提出合理性建議,經幫結構上的比較。再說現代工業設計不同於傳統的手工藝品的設計和製作同出一人之手。而現代工業生產的產品設計者和生產製造者不可能是個體,工業設計經常是一種群體性的工作。因此,產品造型設計師在構想製作產品之前,就必須向有關方面人員---企業決策人、工程技術人員、營銷人員乃至使用者或消費者,說明該產品的有關情況,使該產品在政策不變的情況下,製造出最有利於生產美觀且受歡迎的產品。產品在生產醞釀過程中,生產者對產品的了解程度愈高,就能更好更順利地組合產品,並使其更具效率。這一系列的說明和陳述工作構成了表現的基本內容和任務。
3. 推銷產品的武器
許多產品設計公司,在生產出新型產品時,要推銷產品,運用攝影技巧,加上精美的說明文,作廣告宣傳。但是攝像機無法表現超現實的誇張的富有想像力的畫面。這時運用給畫專業的特殊技法,效果上更突出。因為人類具有很強的表現能力,可以隨意添加主觀想像,將產品誇張或有意的簡略概括。與攝像機相比,表現圖比攝像機拍出的產品多了幾分憧憬和神秘感到遺憾。照相機技術無法滿足無窮無際的想像。所以說,設計表現圖是推論銷產品的武器。
二、設計表現圖的特點
1. 傳真
通過色彩、質感的表現和藝術的刻畫達到產品的真實效果。表現圖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傳達正確的信息。正確地讓人們了解到新產品的各種特性和在一定環境下產生的效果。便於各種人員都看得懂,並理解。然而,用來表現人眼所看的透視圖,卻和眼睛所看到的實體有所差別。透視圖是追求精密准確的,但由於透視圖與人的曲線視野有所不同,透視往往是平面的。所以透視圖不能完全准確地表現實體的真實性。設計領域里「准確」很重要。它應具有真實性,能夠客觀地傳達設計者的創意。忠實地表現設計的完整造型、結構、色彩、工藝精度,從視覺的感受上,建立起設計者與觀者之間的媒介。所以,沒有正確的表達就無法正確地溝通和判斷。
2. 快速
現代產品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有好的創意和發明,必須藉助某種途徑表達出來,縮短產品開發周期。無論是獨立的設計,還是推銷你的設計,面對客戶推銷設計創意時,必須互相提出建議,把客戶的建議立刻記錄下來或以圖形表示出來。快速的描繪技巧便會成為非常重要的手段。
3. 美觀
設計效果圖雖不是純藝術品,但必須有一定的藝術魅力。便於同行和生產部門理解其意圖。優秀的設計圖本身是一件好的裝飾品,它融藝術與技術為一體。表現圖是一種觀念,是形狀、色彩、質感、比例、大小、光影的綜合表現。設計師為使構想實現,被接受,還須有說服力。同樣表現圖在相同的條件下,具有美感作品往往勝算在握。設計師想說服各種不同意見的人,利用美觀的表現圖能輕而易舉達成協議。具有美感的表現圖--干凈、簡潔有力,悅目、切題。除了這些還代表設計師的工作態度,品質與自信力。
『貳』 如何理解公共空間中的裝置裝飾作品的文化性表達
裝飾藝術是一種美化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與其公眾、環境、文化有著密切聯系,並在其中發揮著特殊功能和作用。現代裝飾藝術設計應強調城市公共環境的特色,在藝術裝飾的造型、色彩、材料等的運用中,將大眾的審美心理、文化需求作為基點考慮,使設計的裝飾藝術景觀雅俗共享,與公眾產生親和性。藝術裝飾品造型風格力求靈活多樣,在裝飾公共空間環境的同時給人以藝術的感受和美感的享受,並充分地體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現代裝飾藝術設計應反映出一個城市的環境特色和歷史文化,是一個時代精神和文化狀態的體現標志。 1. 裝飾藝術的功能 裝飾,顧名思義即裝點、修飾、打扮之意。古語雲:「裝者,藏也;飾者,物既成而加以文彩也。」 就「裝飾」而言,裝飾本身就是藝術。裝飾藝術的產生是由於人類對美的追求,它必須適應環境並與之協調統一,與裝飾對象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起到美化的作用。裝飾藝術由來已久,其裝飾手法、裝飾表現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彩陶文化時代。彩陶紋樣一般被認為是「裝飾的萌芽」和「原始藝術」。陶面上的意象紋樣等裝飾紋樣,均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給於我們的啟示是「簡潔即是美」的辯證思想和審美取向。 1.1審美功能。裝飾藝術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審美功能。人們的生活環境往往缺少不了一定的裝飾要素,通過藝術裝飾效果會使環境空間更加充滿活力和趣味,從而激發人們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激情。 我認為,裝飾藝術是藝術家基於藝術美學純粹審美的目的,在特定的環境空間中用藝術形體組織裝飾起來富於精神性的空間系列藝術品。 1.2美化環境。裝飾藝術在公共環境中具有裝飾美化空間環境的作用。公共空間環境中的任何適用設施、實用裝置以及裝飾藝術品,都必定以一定的形態呈現在公眾面前,影響著周圍的環境裝飾美化空間環境的義務。每一個時代的人們總是運用著裝飾藝術形成著自己城市獨特的人文景觀,以致力於精神的表達和環境的改造,從一個側面體現著所處時代、所處地域的文化內容。?例如公共空間環境中各種藝術裝飾品的設置和擺放,都會以美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成為周圍環境裝飾的一道亮點,這些藝術裝飾品確實能引人注目及愉悅心靈。簡單一點我們以路燈為例,路燈的主要實用功能是照明,只要達到一定的照明度,它的功能目的就算實現了,至於不同的燈光效果以及不同路段的路燈的外觀造型設計則屬於裝飾的范疇,路燈的外觀造型設計或復雜或簡潔、或古典或現代,但它們的功能目的卻一個就是照亮路面,所以同一功能目的可以通過不同的形式來實現,不同造型的路燈對環境有著不同的裝飾效果。 2.公共空間的裝飾藝術風格 隨著時代和高科技發展,現代的各種裝飾材料,為城市環境藝術裝飾創作在材料上的應用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令設計師在創作時在形式的處理上,在材質的利用和對比上、根據不同的空間環境需求,設計適合於特定空間環境的裝飾造型,在視覺上、心理上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和審美要求。不同的材料形態蘊含著不同的信息和情感,在環境裝飾中要根據環境裝飾效果和功能的需要進行選擇。每一種裝飾材料都有著自身的個性特色,不同的裝飾材質有著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光澤、不同的材料質感、不同的視覺感受以及不同材料特性,裝飾藝術造型設計則會依據城市環境空間的價值和材質自身的美感價值,來選擇和設計藝術品,以富於裝飾藝術作品更加豐富的精神與審美的內涵。藝術裝飾品造型風格力求靈活多樣,在裝飾公共空間環境的同時給人以藝術的感受和美感的享受,並充分地體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 2.1人為形態的藝術造型設計。 現代城市居民生活在人造形態的包圍之中,人們的衣食住行的每一件器物,都是人類用一定的材料。利用工具或機械做出來的。在現代環境裝飾設計中我們時常可以見到,各種人為形態都是用不同的裝飾材料製作,如人們日常用品的:桌子、凳子、休息椅、鉗子、扳手、足球等形態的裝飾物用放大或變形的造型手法加工放大安置在特定場所。諸如美國費城的一件著名裝飾雕塑「大衣夾」,設計者將日常用品衣夾巨大化,展現在高樓大廈之中,把四周的環境一下給凝聚和聚焦了,人們看到這令人新奇的藝術作品,倍感親切而更加喜愛,看到了一種新的眼界和快感,給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1]這種人為形態的造型風格裝飾環境更貼近人們的生活,往往是會給人以新奇的視覺效果,增添城市的親和力。反映出濃郁的生活氣
『叄』 什麼是設計理念和設計宗旨
1、設計理念
它是一種藝術行為然後再經過人的理性理解將它闡述出來,再通過好的藝術手法將它是顯示出來,這種一系列的過程他就是走藝術理念的很好傳遞和表現。
2、設計宗旨
是把一種計劃、規劃、設想通過視覺的形式傳達出來。人類通過勞動改造世界,創造文明,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最基礎、最主要的創造活動是造物。
『肆』 設計理念說明什麼
設計理念具體說明如下:
1.室內設計從整體上應該充分重視環境保護、生態平衡與資源循環等的宏觀要求,確立人與自然和諧協調的「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
2.室內設計是環境系列有機組成部分的「鏈中一環」。
3.室內設計所創建的室內人工環境,是綜合的包括室內空間環境、視覺環境、聲光熱等物理環境、心理環境以及空氣質量環境等許多方面,它們之間又是有機的有內在的聯系。
4.為消費者締造一種靈魂深處的思考主題感。這是中國品牌所蘊含的深層次文化內涵,並將賦予品牌獨特的激情能量。
其他補充:
設計理念是設計師在空間作品構思過程中所確立的主導思想,它賦予作品文化內涵和風格特點。好的設計理念至關重要,它不僅是設計的精髓所在,而且能令作品具有個性化、專業化和與眾不同的效果。
環境藝術發展至今,多元文化的特點尤為明顯。設計理念必須要以人為本,針對客戶年齡、職業、愛好、文化層次等特點,根據客戶主觀方面的個人喜好,「因人而異」。設計師如何調動這些元素來為自己的設計服務;設計師對於產品的認識和理解以及目的,這就是設計理念。
『伍』 裝置藝術設計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是一種現代藝術,是裝飾藝術的一種。
『陸』 急求論文關裝置藝術設計與立體構成
建築裝飾設計中,整體配飾、尺寸與安全的定位,環保意識的形成,都要求設計人員重新學習,提高自己的設計能力,使高要求客戶的服務趨向人性化。 關鍵字:優秀, 裝飾,設計師 作為一名設計人員,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設計師,首先他(她)需要具備幾種專業和學科的知識 作為一名設計人員,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設計師,首先他(她)需要具備幾種專業和學科的知識。第一是設計理念,什麼是設計,家裝設計是為什麼而設計,有了設計思路,才能保證設計的到位。談到設計,最終目標是使生理(身體)得到舒適,心理(精神)得到愉悅。做到這兩點,並不是很難,加強知識的積累,對溝通技巧的學習和鍛煉可以形成設計思路和理念,達到更好的為客戶服務。 第二是人體工程學,他(她)要知道裝修居室的具體使用人的情況,包括人的高、矮、胖、瘦,工作和學習的情況。了解之後對設計尺寸、功能分區定位,這樣達到人性化裝飾。 第三是建築力學,什麼工作都要保證安全,假如安全感沒有了,人就會生活在恐懼中,造成對心理的傷害,設計尺寸的安全,設計結構的安全都會影響設計人員的水平。樓層的荷載是均布設計,每一個單位的承重能力是固定的,假如把一個房間總的承重能力放在一點上,就會出現安全問題,引發安去事故,造成影響和損失。 第四是色彩學,要想使三維空間的色彩融為一體,具備一定色彩學的知識是設計人員必修的課程,色彩的的顏色和深淺,直接影響裝修的最終效果。黑、白、灰三色和紅、黃、蘭三原色派生出千般色彩,取其中一點,就能使裝飾空間蓬蓽生輝。色彩合理搭配,使觀感得到滿足,產生放鬆的感覺,使家成為休息、休養的靜地,得到溫暖。 設計專業屬於藝術學的一類,它與藝術學內的各專業有密切聯系,書畫和工藝美術與設計專業聯系最密切。書畫作品的運用,書畫的寫作手法和意境,使室內設計增添了藝術的內容和文化的氣息。工藝美術作品的運用是室內設計在藝術上表現的又一形式,工藝美術中地毯、壁掛、雕塑、工業造型、室內配飾等是室內設計必不可少的修飾手法,為設計的一部分,體現設計的水平和效果,與設計相融一體,共同為人類服務。 作為設計師,在實踐工作中成為優秀的設計師,還需要幾種專業和學科的知識,其中心理學在與人溝通的時候應用最多,中醫理論有望、聞、問、切,運用心理學在與人溝通時有察言觀色,只有了解客戶的心裡活動和生活需要,才能切實的為客戶服務到位,分析心理活動,需要豐富的知識,心理學不是孤立存在,它的熟練運用是各學科知識的集體運用,學好心理學,同時也需要對其它學科的學習。 民族學在與客戶溝通時也發揮一些作用,特別是少數民族的客戶,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里,五十六個民族就象兄弟姐妹一樣相融一體,構成了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民族各有特徵,通過對不同的文化、社會生活、服飾、生活習慣、民俗等方面的分析,能夠得到客戶的實際需要和要求,達到服務的目標。 美學在社會生活中的體現無處不在,世間萬物各具有靈性,山、水被古代文人賦予美的化身,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各有美的一面。美學是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逐漸總結出來的思想,人類做為社會中的一員,極具智慧,集天下之美於一身。美學在人類中發揮著微妙的作用,人能感覺到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的蹤跡。 哲學在設計中的體現是物法自然,與自然相融是設計的最終目標,自然相融是人性化的標志,設計為人類服務,要以人為本,人生活在地球上,又要維持生態平衡,設計最終不能以破壞生態平衡為代價來為人類服務,哲學是客觀規律形成文字的一種思想,符合客觀規律的發展,使人類社會良性發展。 設計專業中與文學的關系也很密切,設計中的最後意境是體現什麼思路,它的風格形成與文學的抒情意境藕斷絲連,文學的意境和筆法直接借鑒到設計專業中,會使設計效果增添光彩。文學寫作中的大寫意和小推敲用到設計專業中,體現為設計的最後效果和精點裝飾,點與面的關系使事物達到美感和實用,文學寫作用到的借景、比喻等手法更能使設計增添亮點。設計與文學的互補作用,使設計在實用和美觀方面更上層樓。 設計與眾專業和學科的融合使設計最終的效果趨向完美,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設計在社會生活中,對人類的影響是巨大的,從人類基本的居室設計、服飾設計、飲食設計,到社會中車、船、飛機等行的設計,再到輕工業、重工業、製造業中的設計。設計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社會生活中各種需求的質量高低,提高設計師的設計水平是人類社會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
『柒』 裝置藝術的構成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里,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簡單地講,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
裝置藝術的發展如同其它藝術發展的景況一樣,都是受當下多種單一與復合的觀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發展經驗的積累所促動。裝置藝術日漸在內容關注、題材選擇、文化指向、藝術到位、價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現出多元繁復的狀態。但從其總體來看,裝置藝術的固有特徵並沒有朝令夕改。
裝置藝術簡介
裝置藝術始於60年代,也稱為「環境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它與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藝術」等有聯系。在短短幾十年中,裝置藝術已經成為當代藝術中的時髦,許多畫家、雕塑家都給自己新添了「裝置藝術家」的頭銜。在西方已經有專門的裝置藝術美術館,例如英國倫敦的裝置藝術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由1983年的一棟樓發展到2000年的四棟樓。紐約新興的當代藝術中心,幾乎就是一個裝置藝術展覽館,在它的庭院中,修築了露天裝置藝術的專用隔間。美術院校也開始開設裝置藝術課程。在英國,哈德斯費爾得大學已經設有專門的裝置藝術學士學位。在西方當代美術館的展覽中,裝置藝術也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1969年至1996年期間,就舉辦了67次裝置藝術展覽。近年在美國美術院校畢業的碩士生很多人都成了裝置藝術家。
裝置藝術產生的原因
美國藝術批評家安東尼·強森(Anthony Janson)對後現代主義時期裝置藝術如此引人注目是這樣解釋的,「按照解構主義藝術家的觀點,世界就是『文本』(text),裝置藝術可以被看做是這種觀念的完美宣示,但裝置的意象,就連創作它的藝術家也無法完全把握,因此,『讀者』能自由地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解讀。裝置藝術家創造一個另外的世界,它是一個自我的宇宙,既陌生,又似曾相識。觀眾不得不自己尋找走出這微縮的宇宙的途徑。裝置所創造的新奇的環境,引發觀眾的記憶,產生以記憶形式出現的經驗,觀眾藉助於自己的理解,又進一步強化這種經驗。其結果是,『文本』的寫作,得到了觀眾的幫助。就裝置本身而言,它們僅僅是容器而已,它們能容納任何『作者』和『讀者』希望放入的內容。因此,裝置藝術可以作為最順手的媒介,用來表達社會的、政治的或者個人的內容。」。另一位評論家麥克(Michael Kimmelman)則指出,裝置藝術在當代興起,與它的文獻記錄功能有關。它在這方面的潛能,遠遠超過繪畫、雕塑和攝影等藝術形式。此外,裝置藝術的興起,也可以看作是對「極少主義」美術的反動。如果說「極少主義」幾至虛無的直接和簡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後工業社會對速度、效率的崇拜,那麼,裝置藝術的多多益善,則迫使觀眾放慢節奏。因此,裝置藝術似乎滿足了繁忙的當代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平衡。由於裝置藝術中眾多的藝術門類,以及眾多實物的非邏輯,非再現的陳列,它們之間的張力構成了無窮大的觀念的「排列組合」關系。同時,裝置藝術還充分反映變化中的世界,因為裝置藝術中靜止的物品並不是絕對靜止的,它們所存在的空間環境和社會處於永恆的運動中,因此它們本身的意義也在不斷變化。
後現代社會的另一特徵是摒棄極端,擁抱兼容。地球村的逐漸形成,意識形態的對立被經濟合作所取代。折衷、含糊成為國際的主調。在瞬息萬戀的時代,就像未來主義藝術家在他們的宣言中所說的,「試圖使用邏輯來精微准確地解釋一切,來解釋其因果關系,是一種愚蠢的想法。因為我們周圍的現實,互為牽連的事物向我們劈頭襲來,它們契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混沌無序。」裝置藝術正是這樣一個說不清的世界--雜亂的實物,令人目不暇接的錄像,昏亂怪異的聲響,玄言斷句,雕塑加繪畫。這體現西方當代人迷茫而又無可奈何,不得不以自我為中心,放棄傳統宗教,在神秘中尋求對不可知的答案。裝置藝術解讀的不確定性暗示這種神秘,承認人類的認知是相對的,而無法逾越的不可知才是絕對的。
與傳統藝術的區別
在藝術上,裝置是對傳統藝術分類的挑戰。每個時期的藝術分類是特定的社會和歷史狀態的產物。19世紀,美術家們試圖用各種方式對藝術進行分類,有的以主體的感覺器官如視覺器官或聽覺器官來分類;有的把藝術分為空間藝術或時間藝術,有的把藝術分類成再現藝術或非再現藝術。這種探索藝術分類新方式的努力,首先說明在18世紀法國美術學家阿貝·馬托的分類原則上所建立的藝術分類已不能系統地界定日趨紛繁復雜的藝術現象。人們在不斷從新的角度深究藝術的本質和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的關系,正像朱狄在《當代西方美學》中所指出,現當代藝術「粉碎了每一種藝術已往所具有的,為多數人所認可的那種傳統尺度和界標。這一變化首先帶來的是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在傳統標準的意義上對各種藝術進行分類,而不得不去重新研究各門藝術的特徵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繼續進行對某一種藝術形式的獨特本質進行研究,或在此基礎上轉入對構成各種藝術的最共同的本質加以研究。」裝置藝術自由使用各門類藝術手段,表明人類表達思想觀念的藝術方式是無法用機械的分類來界定的。由於現代藝術表現手段和材料的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化,依靠不斷更新藝術分類原則,把規律化強加給無規律變化的藝術現象,不但無助於認識日日更新的藝術,到頭來只會弄得人們無所適從。不受限制地綜合使用多門類的藝術形式,是現代藝術追求表現廣度,深度和強度的必然產物。
在展覽和收藏方面,裝置藝術藐視美術博物館的權威。很多裝置藝術最初都是在「非正式」的展覽場所,即不是博物館也不是畫廊的地方展出。例如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就是由分散的一棟棟經過翻修的民房組成。在西方,博物館的藝術基本上是中產階級的藝術。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廣大勞動階層,去美術館畫廊的微乎其微。由於裝置藝術把展覽的場所搬到室外,移進翻修過的民居、廢棄的廠房、簡陋的倉庫,以「平民化」的面目出現,實際上具有藝術普及的意味,把藝術帶給那些幾乎不進畫廊、美術博物館的勞動人民。同時,裝置藝術還反對美術博物館用象牙之塔把藝術與生活隔離。它不僅「平民化」,還直接進入生活。有的室外裝置以聲響雕塑組合的形式出現,有的建成奇異的園林,有的又像夢幻世界的建築,有的則用來裝飾大樓外牆,真正成為人們可觀可游,可坐可卧的生活環境。但是裝置藝術進入市民的生活環境,往往不是出於烏托邦式的藝術理想,而是經濟原因。很多美國城市都有公共環境藝術基金,這些基金是裝置藝術家的重要贊助資金來源之一。
裝置藝術的特徵
裝置藝術一般具有以下特徵:
1.裝置藝術首先是一個能使觀眾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間的「環境」,這種「環境」包括室內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內。
2.裝置藝術是藝術家根據特定展覽地點的室內外的地點、空間特地設計和創作的藝術整體。
3.就像在一個電影場里不能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樣,裝置的整體性要求相應獨立的空間,在視覺、聽覺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響和干擾。
4.觀眾介入和參與是裝置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裝置藝術是人們生活經驗的延伸。
5.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促使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這種感受要求觀眾除了積極思維和肢體介入外,還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
6.裝置藝術不受藝術門類的限制,它自由地綜合使用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戲劇、詩歌、散文、電影、電視、錄音、錄像、攝影等任何能夠使用的手段。可以說裝置藝術是一種開放的藝術手段。
7.為了激活觀眾,有時是為了擾亂觀眾的習慣性思維,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經過誇張、強化或異化。
8.一般說來,裝置藝術供短期展覽,不是供收藏的藝術。
9.裝置藝術是可變的藝術。藝術家既可以在展覽期間改變組合,也可在異地展覽時,增減或重新組合。
自然,裝置藝術本身也在變化,例如,當代裝置藝術不再是對傳統的博物館展覽的一種反叛,相反,已經成為博物館的寵兒。最初以反對博物館永久收藏為其宗旨的「環境藝術」(也就是裝置藝術),也被「招安」,進入博物館的永久收藏藏品名單。再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它舉辦的67次裝置藝術展覽中,有58件被博物館收購,成為永久收藏品。
裝置藝術在中國
裝置藝術在中國是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被認識和興起的。因為,美國著名的波普藝術家勞申柏格曾於80年代來中國美術館辦了一次展覽。由此點燃了中國藝術家對裝置藝術形態的興趣火種。以致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實踐發展,裝置藝術越來越不僅為眾多的中國藝術家和民眾所認識、理解、認可與接受。而且,「裝置藝術在90年代前期的中國美術中,已作為極有實力和潛力的藝術形式,積極的、深刻的表現著世界之今日中國之今日以及個人之今日」。裝置藝術在中國的發展,也有其內在的因素。一方面,當代國際藝術的整體性發展對中國藝術家的刺激和推動。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實行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發達、國人生活水平提高、綜合國力增強,社會結構中的某些方面的觀念也呈現出工業或後工業社會的情勢。所以,裝置藝術在中國還是有了長足的發展。這正如張晴所言:中國裝置藝術家在裝置藝術探索中,分別對當下經驗、文化遷徙、觀念派生等方面均作出了較有深度的挖掘與表現。而在藝術形式方面分別對分析的立體主義以來的,特別是針對後現代藝術中多元的形式進行探索,並將中國當代精神注入其中進行有機的媒合與升華。由此可見,在逐漸推進工業化發展的中國,在材料、特質越來越現代化並日趨豐富之同時,人們的觀念變遷、文化取向、生活態度與方式必將日趨現代意義上的多元化。為此,作為進入工業社會的國度里,將藝術「走向物化」對於中國美術而言已不再遙遠。同時,在一個創造物質、追求物質、享用物質的現狀與前景中,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必將越來越快地取代中國探索性藝術中領銜主角之地位。如果是這樣,那麼,待到中國的經濟與歐美的經濟相近之期,首先與世界藝術直接交流與媲美的藝術形式,那亦必推動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因為,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不但對中國美術發展具有前景,對於世界美術發展同樣具有前景。
『捌』 作品設計理念怎麼寫
1、視覺效果:科技、綠色環保、追求、穩定、形象。設計語匯:科技化、國際化、圖文化、裝飾性。
2、設計主題: 「高科技、綠色自然」
3、構成詮釋:標志以科技為概念,以綠色為基礎,以聯想為依據,以充分展示「捷盛化工」以"科技綠色服務生活"的理念。
本標志構成中以圓,五邊形基本要素,易聯想到分子、原子的結構構成,符合企業的行業特徵;五角形內是「J」的變形為一隻向上的飛鳥。以此昭示企業的文化與事業發展,可謂:形神合一,無往不利。
4、本標志可延伸性理解度很廣,是一個易辯,易讀、易記的良好代言形象。
該標志圖文化,不僅是當國際設計藝術風格,亦是當代企業的時代風范展示,以簡捷明快的圖形化語言與社會大眾溝通,使企業信息得以快速傳遞,並形成品牌信息文化的沉澱。
(8)裝置藝術設計作品的設計理念擴展閱讀
對於從事藝術設計創意工作的人而言,深刻體會大自然帶給人的情感交流和審美性,從對事物的觀察中尋找靈感,發現蘊藏在普通形式下的細節與美感,捕捉轉瞬即逝的知覺閃現,及時總結、歸納、提煉自然中的素材,是尋找創意靈感的源泉。
作為一個設計師來說,如果只了解自己所從事的專業方面的知識而忽視其他知識的擴展與積累,那麼設計藝術思維就會受到限制。
『玖』 誰有徐冰,慶慶的裝置藝術作品,要附加解釋的
在長約8米的《紫氣東來》作品,徐冰用有機玻璃製作了與「雲」、「水」、「霧」、「霓」等象形文字 貝聿銘設計的中國駐美大使館 新建的中國駐美大使館前不久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際使館區正式開館。與原先古樸風格的紅磚大使館不同,此館由中國花崗岩和法國石灰石構成。這是第一個由國際建築設計師設計的中國大使館,總設計師是貝聿銘。早報記者昨天獲悉,在這一建築內,貝聿銘專門邀請藝術家徐冰創作了一件裝置作品——《紫氣東來》。 天窗呈現《紫氣東來》 由於外牆的花崗岩材質,整個使館外觀風格顯得硬朗結實,貝聿銘希望能在內部顯現一種柔軟和虛幻的氣息,以調和整個使館格調。如果按照傳統的設計理念,免不了出現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龍」、「籠」等工藝美術作品。而徐冰作品一貫的「命運之感」,既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虛實韻味,又能夠對空間進行恰當的調適度。因此,在入口處的形似「煙囪」的天窗成為作品合適的放置點。徐冰說:「我希望在人們仰視的天窗中能有一股雲氣從上流淌而下。」他從中國文字中尋找了六到七個與天氣相關的「雲」、「水」、「霧」、「霓」等象形文字,每組用大、中、小三種造型製作,每個長度從30到70厘米不等,共300個左右。為了使作品具有雲氣的特質,他全部採用了有機玻璃來進行製作,並採用了磨砂技術,造成霧化、沙化的視覺之感。而雲氣的流動特質則需要通過文字的適當排列獲得,而這也是技術難題之一,「每個字用兩根線懸掛,大概有800根左右,它們的排列是有很大難度的,我希望能呈現出一種群魚游動的排列方式,而不是散亂或者整齊的。」對於字體的顏色,徐冰也做了自然化的處理,「在多數白霧色的字中隱約而錯落地夾雜一些紫色,當然,那看上去是很飄逸的。」 可讀可看的「文字系列」 這串長約8米的「紫氣」在中國具有特別的含義,在漢朝文人劉向的《列仙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傳說老子過函谷關前,關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聖人過關,果然老子騎著青牛而來。於是後來人們就用《紫氣東來》比喻吉祥的徵兆。「在一開始,外交部希望使館內全部採用吳冠中的作品,但貝聿銘認為,這個作品更合適,因為它是為這個建築專門設計的,屬於建築的一部分。」徐冰在談及作品的篩選過程時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