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宇宙中來無影去無冬的幽靈粒子,是靠純凈水檢測的嗎
江門中微子實驗(JUNO)於2015年1月開工建設。若順利,明年年中,施工人員將開始在地下實驗廳中組裝巨大的球形探測器。這是中國最復雜的高能物理實驗裝置,預計2022年建成。與當前最好的國際同類設備相比,它的規模要大20倍,精度提高近一倍。
這么大的玻璃球,給工程建設帶來了挑戰。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組先後請來幾個知名力學團隊幫忙設計,並搭建了專門實驗室,測試有機玻璃的力學性能和老化情況,還造了一個直徑3米的小球來驗證計算和測試是否准確。
❷ 誰偷走了核電站的中微子大亞灣新發現:也許算錯了核反應
責任編輯:韓聲江
在大亞灣核電站附近幾百米的深山裡,潛伏著世界上最好的中微子探測器。它本是用來確認中微子的第三種變身模式的,幾年前已經完成任務。如今順手取得另一項引人矚目的成果——解釋核反應堆為何產生那麼少的中微子。
近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的論文《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流強和能譜的演化》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同時配發法國科學家法羅的文章《弄清反中微子反常》。最神秘的基本粒子中微子,又引起了人們的興趣。
反應堆產生的中微子為啥不夠多?
實驗探測到的反應堆中微子數目總比理論模型預期的少,這就是近幾年物理學家困惑的「反應堆中微子反常」現象。2011年發現,計算方法與實驗結果相差了6%。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曹俊研究員在博客中介紹說:大部分核反應堆使用鈾235、鈾238、鈈239和鈈241,中微子來自它們裂變產物的後續衰變,大約帶走5%的能量。現在主要採用的模型,是20世紀80年代實驗測得幾種裂變材料釋放的電子能譜後推出的中微子能譜。這種模型不符合實驗結果。
之前物理學家傾向於所謂「惰性中微子」假說,即中微子變化成難以探查的形式。而大亞灣實驗的新論文則給出了更簡單的解釋:我們對核燃料產生多少中微子的計算錯了。
曹俊說:「反應堆一般以恆定的功率發電。每次裂變時,這4種同位素釋放的能量都差不多,但釋放的中微子數目和能量則不一樣。因此,隨著核燃料成分的演化,反應堆釋放的中微子數目和能量分布將會發生變化。」
科學家監測了長時間周期內,大亞灣反應堆中4種同位素對能量的貢獻比例。曹俊說:「大亞灣實驗4年的運行積累了超過200萬個中微子事例。利用這些數據,可以比較不同核燃料成分時的中微子數目,從而推算各個同位素的中微子產額。實驗發現,核燃料中最主要的成分鈾235產生的中微子數目與模型預期不一致,主流模型的預期比實際觀測高了8%。而第二重要的成分鈈239則與模型預期一致。」
曹俊說:「如果中微子反常是普通中微子振盪到惰性中微子所致,那麼不同燃料成分應該具有相同比例的中微子缺失,因為中微子振盪與產生它的是鈾還是鈈無關。實驗數據看上去不符合這項假設。」據此大亞灣實驗的新結果認為,反應堆中微子反常很可能是鈾235的中微子產額計算不正確,而不是有「惰性中微子」。
中微子的質量怎麼就測不出?
雖然「反應堆中微子反常」現象似乎被破解了,但關於中微子仍有很多未解之謎。中微子是隱士,它很少跟別的粒子反應。捕獲不易,所知甚少,就連它的質量至今都還沒搞清楚。
起初很長一段時間,大家公認的基本粒子標准模型里,中微子是沒有質量的。但戴維斯檢測到太陽中微子,小柴昌俊發現超新星中微子時,都證明了中微子有質量。標准模型綻開一道裂口。
既然有質量,那麼中微子的質量到底是多少?
中微子根據與外界作用方式不同,分3種味道——電子中微子、繆子中微子和陶子中微子。而中微子的質量和味道不能同時測准。
大亞灣實驗測出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盪。
振盪的意思是中微子在奔跑時從一種味道變另一種味道,賓士變寶馬,寶馬變奧迪,奧迪變賓士。這意味著如果測「賓士」中微子的質量,能得到3種不同結果,按照概率隨機出現。
曹俊介紹,之前的中微子振盪實驗研究只能測出中微子的質量平方差,不能給出絕對質量。現有的直接測量以及宇宙學測量只能說明中微子的質量不足電子質量的百萬分之一。這些研究結果還不足以求得中微子的質量。
中微子絕對質量的測量,要通過中微子非振盪物理研究來得出結論。曹俊介紹,這種研究可以通過精確測量衰變的電子能量端點,或者測量無中微子雙衰變(假如存在這類衰變的話),或者通過宇宙學測量。這樣可以得到中微子質量的另一個關系式,結合上述已知的條件,就能解出3種中微子的質量。不過,無論哪種情況,要算出中微子的質量,都必須先知道中微子的質量順序。
但目前中微子的質量順序也還是一個謎,科學家知道中微子的3種質量狀態不同,但是卻並不知道哪個最重,哪個最輕。而我國正在建設中的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JUNO)的目標就是找到中微子質量順序的更多證據,希望未來它能幫我們解開中微子質量之謎。
中微子的反粒子就是它自己?
在科學家看來,中微子跟電子是近親,只是不帶電荷,這也讓它免受宇宙間各種電荷作用的羈絆。
已知物質與反物質的區別是電荷,比如電子帶一個負電荷,其反物質帶一個正電荷,兩者相撞會湮滅並放光。中微子不帶電荷,那麼中微子可能會是其自身的反粒子嗎?如果中微子並非自己的反粒子,那麼物質與反物質的區別就不止是電荷,也許是一種未知的對稱性。
「無中微子雙β衰變」實驗或許可以照亮迷霧。該實驗的理論基礎是:兩個中子同時衰變為質子,會產生兩個電子及兩個反中微子;如果中微子是其自身反粒子,產生的這兩個反中微子就可以發生湮滅,從而只有電子從衰變中產生出來。
一些建設中的實驗將搜尋「無中微子雙β衰變」,例如加拿大SNO+實驗、義大利的CUORE實驗、美國位於廢物隔離試驗廠的EXO-200實驗、美國礦井中的MAJORANA實驗等。
暗物質候選人「惰性中微子」真存在?
在解釋「反應堆中微子反常」現象時,科學家們猜想這種現象與「惰性中微子」有關。什麼是惰性中微子?惰性中微子是否存在?
惰性中微子性情孤僻,不參加除引力之外的任何相互作用。天文學家曾經認為,宇宙中有引力效應卻看不著的暗物質,或許就是中微子。但實驗顯示,中微子質量太微不足道了,不到電子質量的百萬分之一,怕是擔綱不起暗物質的量級。而假設中的惰性中微子足夠重,是暗物質的「理想人選」。
超新星爆炸會射出大量中微子,如果惰性中微子存在,它的反作用力能夠推動超新星殘骸,而天文學家的確觀察到了超新星殘骸的加速;惰性中微子還可能衰變成X射線光子,有些天文台發現的X射線就暗示存在比電子重100倍的惰性中微子。
但現有證據還遠遠不足。為此,科學家們還要研究短距離運動的中微子。費米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將利用3種探測器搜尋惰性中微子,包括短基線中微子探測器、MicroBooNE和ICARUS。義大利也將啟動SOX實驗搜尋惰性中微子。
(原標題:誰偷走了核電站的中微子 大亞灣新發現:也許我們算錯了核反應)
文章轉載於澎湃新聞
❸ 日本在地下存了五萬噸超純水,為什麼他們這么做
中微子是一種非常難捕捉的粒子。它可以輕易地穿過宇宙中的物質而不帶電,幾乎不留痕跡。每秒鍾都有數千億個中微子穿過人體,但人永遠感受不到。尋找中微子最好的方法是使用「超神幫」這樣的探測器。
中微子雖然速度快,質量小,但通過純水時會留下微弱的痕跡。這種被稱為切倫科夫輻射的現象就是尋找中微子的訣竅。水越純凈,這種輻射就越明顯。這就是為什麼日本把水藏在一個近千米深的礦井裡。
太陽、地球、核反應堆、超新星爆發、宇宙誕生的大爆炸等。都產生大量的中微子。它們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根據物理理論,每秒鍾有1000萬億個宇宙中微子穿過一個人的身體。由於中微子幾乎不與物質發生反應,發生反應的概率很小,所以需要建造一個巨大的探測器來「捕捉」它,「超神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中國有江門中微子實驗用的2萬噸液體閃爍探測器,建在廣東省江門市開平市大石山、金雞鎮、赤水鎮。大石山距離陽江和泰山反應堆只有53公里,符合距離反應堆60公里左右的要求,因為反應堆出來的中微子在這里有最明顯的振盪效應。
❹ 日本在地下存了五萬噸水,究竟是為何
這個問題先說答案,日本這五萬噸水是為了做物理實驗,探測並捕獲中微子的,項目名稱「超級神岡」,下面有說一下為何需要這五萬噸純凈水。
中微子普遍存在,但難以捕捉太陽、地球、核反應堆、超新星爆發、宇宙誕生的大爆炸等都產生大量的中微子。它們以接近光速飛行。據物理理論,每一秒鍾,穿過一個人身體,有1000萬億個宇宙中微子。因為中微子幾乎不與物質發生反應,發生反應的概率很小,因此需要建造龐大的探測器來「捕捉」它,」超級神岡「就是在這樣的背景誕生的。
當然作為中微子探測器的旗艦,「超級神岡」也是要升級的,採用了100萬噸純凈水,變身為「超超級神岡實驗」,是不是發現5萬噸水也是小巫見大巫了!
結語針對題目本身語境,我多說一點題外話,日本在科學技術的許多方面是有領先獨到之處,作為鄰居的我們要客觀看待,不要過分的吹噓和自卑,隨著國家經濟實力提升,我們要相信在科學技術領域,中國也會有越來多旗艦項目誕生的。
❺ 日本神岡實驗室,那裡儲存多少噸純凈水呢
始建於1982年,耗時1年才建好。剛建好的時候,它並不叫超級神岡探測器,而是叫它神岡核子衰變實驗。從外表上看它是一個高16米的圓柱形容器,直徑達15.6米,這個容器能裝3000噸水和1000隻光電倍增管。主要是用來研究宇宙中的一些物質的,如探測質子衰變,尋找太陽、地球大氣的中微子等。
對於中微子的研究,不只日本有,我們在這方面也取得值得驕傲的成就。它就是「江門中微子實驗」,我國的這個實驗項目與日本的「頂級神岡」和美國的「深層地下中微子實驗」並列,它將於在2022年開始收集數據。據專家稱,有了這三大實驗的開啟,人類將能更准確,更深層地探測和研究中微子。
❻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怎麼樣
能進中科院的都是IQ特別高的,我當年也考中科院高分子材料研究生滑檔內下來的,題目大多是容超綱題。
工作生活前期基本在實驗室,後期有成果之後召開發表,刊登在世界著名的科學期刊上,去全國各地高校做演講,一是獲取學術地位,二是賺點生活費。搞科研很辛苦的,特別是前期,有成果就不一樣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線—————————————————
兩年過去了,我現在在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所,高能所的情況我不大了解,中科院的國家經費都不低就對了,現在每個月(碩士)3000-4000左右,不用學費(返還),專心科研。據我所知國內高校幾乎沒有幾個比中科院給的多。
生活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前期就混個二作共同一作啥的,後面有成果了就寫論文,半年左右一片,科研狗枯燥乏味,論文都是相互引用,水文章從講師評職稱到教授,所以說為什麼中國高校中流傳一句話: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碩博,三流的教授,有那麼點意思在裡面,不過並不能以偏概全,至少我現在的導師是碩果累累(核聚變等離子體約束行為方向)。
❼ 廣東「雙區驅動」是什麼,它有什麼戰略意義
「雙核驅動」戰略即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西江經濟帶兩大發展戰略。
國家已經相繼批復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和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實施「雙核」驅動戰略,對於把廣西建成我國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和「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利於支撐引領廣西加快發展,輻射帶動左右江革命老區加快振興。
(7)中國江門中微子實驗JUNO裝置擴展閱讀:
2020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標志著深圳繼興辦經濟特區後,迎來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新的重大歷史機遇和光榮使命,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新征程。
建設先行示範區和粵港澳大灣區,都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雙區」利好疊加、「雙區」驅動,在新的時代,深圳緊緊抓住重大機遇,以超常規舉措、超常規努力,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❽ 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的王貽芳,未來有機會期待諾貝爾獎嗎
王貽芳是丁肇中得意門生、中國科學院院士、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得主、首位獲得「基礎物理突破獎」的中國人,未來是有機會期待諾貝爾獎的。
新華日報記者曾於今年3月和5月兩次采訪王貽芳院士。這位探索「幽靈粒子」的人,生活中沉默少言,有時是「話題終結者」,但談到自己的工作,即使只言片語,也能流露出對科學的態度和熱愛。
在王貽芳看來,自己就是個普通人。之所以能夠獲得各種各樣的獎項,迎來媒體的超高關注度,完全是因為「碰對了運氣」。「我就把自己當一個普通人,我做我願意做的事情,盡我的努力把它做到最好。當然我也知道,我得過各種各樣的獎。但這裡面很大程度上有運氣的成分在,和我一樣努力的人其實很多,比我聰明的人更多。我沒有別的辦法解釋,只能說是運氣不錯。」
❾ 太陽核聚變都有哪些反應除了普通氫聚變還有什麼過程
當你剛剛開始看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有數萬億顆中微子從你的身體中穿過,而你卻全然不知。
(圖片說明:我國的江門中微子實驗)
同時,中微子也和宇宙的命運有著密切的關系。有些科學家認為,中微子是暗物質的最有希望候選者。與此同時,中微子也是解釋為何宇宙中物質比反物質多的一把鑰匙。因此,中微子的研究也成為了世界各國物理學家的重點觀測對象。在我國也有許多中微子實驗,正在揭秘這個特殊的粒子,相信宇宙的真面目正在一點點向我們展現,
❿ 廣東省科學院與F1科院廣州分院合並了嗎
2019年是廣東省與中國科學院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十周年。
十年來,省院合作行穩致遠,在科技創新發展上頻亮新招。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構建了覆蓋全省的「一園(明珠科學園)一廊(深圳一東莞一廣州一佛山科技創新走廊)一網路(科技服務網路)一體系(國家大科學裝置體系)」科技創新生態,探索出一套符合廣東特色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模式,成為廣東建設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科技支撐。
最新發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9》中,廣東區域創新能力繼續排名第一,連續第3年全國居首。在區域創新能力5個評價維度中,廣東省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創新績效3個維度全國領先。
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指出,院省啟動全面戰略合作以來,雙方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高水平研究機構布局等方面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務實合作,取得了可喜進展和顯著成效。他表示,中科院將與廣東省通力合作,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廣東省對院省雙方合作給予高度評價。2018年11月舉行的廣東、中國科學院全面戰略合作領導小組會議指出,希望雙方進一步完善省院合作機制,拓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水平,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打造創新人才高地,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型國家建設作出新貢獻。
促進「國家隊」優秀人才和科研資源匯集廣東
2009年1月22日,中科院與廣東省在廣州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拉開了院省全面戰略合作的序幕。協議簽訂當天成立了合作領導小組並舉行第一次會議,審議了《中國科學院 廣東省人民政府全面戰略合作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
在全面戰略合作的定位上,《規劃綱要》著眼於推動院省合作從以往的技術和項目層面的合作,上升為技術與成果、創新資源、創新能力的轉移轉化;從單項的、短期的合作,上升為系統、全面的戰略合作;從以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為主的合作擴展到覆蓋廣東各地市的全面合作,在廣東共建國家科技創新的新高地,全面提升廣東在國家科技戰略布局中的地位。
院省雙方做好頂層設計,按照「需求牽引、規劃先行、平台依託、項目帶動、人才集聚」的原則,以共建國家科技創新新高地作為共同目標。十年來,院省雙方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合作協議》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協議,推動一大批重大項目和成果落地廣東。
科技資源、創新人才相對匱乏,是廣東省自主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軟肋。
中科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表示,中科院與廣東省的緊密型合作,促進了「國家隊」優秀人才和科研資源匯集廣東,為推進全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匯聚磅礴力量。
目前,中科院在粵院屬單位涉及的研究領域包括海洋開發、資源環境、生態保護、新能源與新材料、生物醫葯、先進製造、人工智慧、大數據與雲計算等,在廣東的科研布局日臻完善。
目前,中科院相關單位在粵合作共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34家,共同設立科技產業基金8支,總規模28.15億元,建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個,成立產業創新聯盟48個。
在廣東建設的大科學裝置數量已居全國前列
2018年8月23日,由中科院和廣東省共同建設的「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中國散裂中子源這項「國之重器」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散裂中子源的國家。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主導的科學力量更多地承擔了「引領者」「顛覆者」的重任。2014年6月,院省聯合成立「中科院與廣東省共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領導小組」,經院省雙方共同努力,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2018年11月,院省簽署《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合作協議》,提出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核心,爭取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目前共建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建成2個(東莞中國散裂中子源、深圳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在建6個(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廣州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深圳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裝置),啟動預研5個(東莞南方光源、極端海洋環境綜合科考系統等)。
廣東已成為國內「十二五」以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布局建設較多的省份之一,成為提升廣東省原始創新能力的重要力量。
去年4月27日至28日,中科院副院長張濤到廣東省調研大科學裝置建設情況時指出,大科學裝置是我國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體現,對於基礎研究非常重要,建設不是目標,關鍵是要利用好裝置,產出更多國際領先的原創成果。他表示,目前在廣東建設的大科學裝置數量已居全國前列。
大科學項目的引領,大科研平台的支撐,形成了廣東建設科技新高地戰略布局。2019年11月,院省共同編制完成了《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爭取向國家申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合作共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34家
為提升廣東科技創新能力和整體科研水平,中科院不斷加強在粵研究機構的建設和部署。目前,中科院相關單位在粵合作共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34家,與企業共建技術創新平台300多個,已成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由中科院、廣東省和廣州市2002年共建的華南植物園項目,開啟了「大手筆」院地共建大型科研機構的先河。如今,華南植物園已發展為集科學研究、植物保育、知識傳播、資源利用於一體的高水平國家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葯與健康研究院,是由中科院、廣東省和廣州市三方共建,從事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化學生物學、感染與免疫、公共健康、科研裝備研製等研發的科研機構,於2006年3月獲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正式成立,是中科院第一個與地方共建、共管、共有的新型研發機構。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由中科院與深圳市於2006年共同建設,香港中文大學參與建設。該院13年來已建成9個研究平台、累計孵化企業總計759家,持股企業超過227家,估值過億的達28家,與企業共建100個聯合實驗室,成為深圳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的佼佼者。
由中科院與廣州市於2005年共同建設的廣州中科院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廣州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一院三所一中心」的架構,目前已經成為國家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中科院平台型技術轉移中心和中科院創新集群建設園區之一。
中國科學院雲計算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成立於2011年10月,是由中科院與東莞市共建的大數據、雲計算研發機構。該中心匯聚了包括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在內的8家研究所人才、技術和設施,擁有國內首個自主產權的雲計算平台。
院省合作以來,大批中科院及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入粵,構建了院省合作人才會聚的通道。至2018年底,中科院廣州分院系統在粵8家研究所職工總數4483人,擁有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44個,研發規模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為一大批國家重大科研任務落地廣東提供了有力支撐。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18年12月,中科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其中,廣州分院系統的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華南植物園、廣州生物醫葯與健康研究院等單位分別因在深海科考和載人深潛器技術、《中國植物志》編研及生物多樣性研究、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等方面的卓越貢獻而榜上有名。
此外,廣州能源所自主研製的鷹式波浪能發電技術成功入選「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於2018年在陝西藍田發現新的古人類活動遺址,將古人類活動遺跡的年代向前推進了約50萬年。
院省共建中國科學院大學廣州學院、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
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在新一輪創新大潮中,廣東迎來「雙區驅動」的重大歷史機遇。
白春禮在中科院廣州分院調研時指出,廣州分院及分院系統各單位要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為契機,充分發揮中科院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建制化優勢,全面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在支持廣東省實驗室建設方面,廣東啟動建設的三批次10家省實驗室中,中科院相關研究機構深度參與了6家,包括再生醫學與健康(廣州生物院等)、材料科學與技術(高能所/物理所等)、先進製造科學與技術(長光所等)、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南海所等)、化學與精細化工(廣州化學等)、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近物所等)。
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廣東省實驗室已引進高水平人才團隊200餘個,匯聚8家香港科研機構、40餘位港澳科學家參與建設。
在共建高水平研究機構方面,中科院在粵部署新增了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中科院幹細胞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廣州分部)、中科院粒子物理前沿卓越研究中心、中科院核心植物園特色研究所、中科院葯物創新研究院華南分部等四類機構。
在廣東省公布首批建設的8家高水平研究院中,以中科院力量為主建設的達7家,包括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廣州)、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廣東(佛山)研究院、廣東琴智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珠海)等。
在共建科教融合園區方面,2018年1月,中科院大學與廣州市簽署協議共建中國科學院大學廣州學院。同年11月,中科院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合作辦學協議,依託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作共建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暫定名),並於2019年10月獲批納入廣東省高校設置規劃,正式開始籌建。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明珠科學園項目正式啟動。
新一輪院省合作將在建設世界一流的科技基礎設施和研究機構、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學科群、世界一流的科技型企業、世界一流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世界一流創新創業環境等方面切實開展深度合作,助推廣東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主引擎,助力廣東早日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
【記者】卞德龍
【通訊員】孫金龍 馬學濤
圖片由中科院廣州分院提供
【作者】 卞德龍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