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一種鞭炮餅下線自動堆放裝置

一種鞭炮餅下線自動堆放裝置

發布時間:2022-07-01 03:08:01

⑴ 台灣三月初四有什麼傳統

歲時節俗,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的特點。台灣民間的傳統節慶和大陸大同小異,特別是與閩粵地區如出一轍。最重要的節日依次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送灶、除夕等。過節的形式也和大陸相仿,如春節有「開春」拜年之禮;元宵節吃元宵、賽花燈、猜燈謎;端午吃粽子、賽龍舟;中秋夜賞月、吃月餅、瓜果;重陽節登高遠足;除夕闔家團圓等等。

(1) 春節

閩、台兩地分別流傳著一首大同小異的《新年歌》:

閩南:「初一榮,初二停,初三無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天神下降,初六另空;初七七元,初八團圓;初九天公生,初十藍相生,十一請子婿;十二返去拜,十三食唵〔an俺〕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

台灣:「初一早,初二巧,初三老鼠娶新娘;初四神落天,初五隔開,初六挹〔yi邑〕肥;初七七元,初八團圓;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子婿;十二查某子請來拜,十三食湆〔qi泣〕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

台灣的歲時節俗源於大陸,從這兩首《新年歌》中可見一斑。
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

台灣人稱大年初一為「新正」,意為新的一年將會有一個正正堂堂的開始。當天凌晨頭一件大事是祭拜祖先,稱為「開正」。「開正」之禮十分隆重,廳堂燈火通明,門口結紅彩,供桌上擺列年柑、年糕、咸粿〔guo果〕、牲禮、茶酒、四果、香燭,家家戶戶燃放鞭炮,全家老少集合一起祭拜祖先、祭祀神明,隨後再依序向長輩問安行禮。

過春節最有意思的是出門拜年。又叫「走春」,也叫「開春」、「賀正」。凡有來客,主人用朱紅木盒盛著糖果並端上「甜茶」待客;設宴請客,彼此應酬,名叫「請春酒」;客人告辭時,互相向對方孩子贈紅包。由於家家戶戶都出門拜年,難免有碰到人不在家的時候,於是衍生出兩個有趣的習俗:出門拜年人們總是隨身攜帶一疊紅紙片,上書自己的名字,一旦遇到主人不在家就留下一張,這叫「留帖」;官大勢大、交遊廣闊的人,不可能一家家親自去拜年,便遣僕人帶著他的紅帖代他去拜,這叫「飛帖」。

台灣的「初三老鼠娶新娘」和閩南的「初三無姿娘」,意思都是說初三這一天是休息日,就連老鼠也選擇這天娶新娘。依俗,當晚各家各戶都須提早上床睡覺,以免打攪老鼠辦喜事,並要在房間的各個角落撒一些吃的東西作為給老鼠的「賀禮」,以便和老鼠搞好關系,減少來年的鼠害。「老鼠娶親」的俗說顯然源自於大陸,有一幅「老鼠娶新娘」的五彩石印年畫,曾普遍流傳於大陸民間。畫面上從頭蓋紅帕的「新娘」,到抬花轎、吹喇叭的執事等,統統都是鼠類,一個個活靈活現、喜氣洋洋,很受民間的喜愛。

初四是「接神」日。閩、台兩地皆稱這一天為「神落天」。當日,各家各戶都要在廳堂供奉牲禮、果品、甜食等,燃放爆竹、燒金紙、神馬,恭恭敬敬地迎接諸神的下凡,繼續履行司掌人間善惡的職責。中國傳統文化

初五的「隔開」,意思是過年到此告一段落,也與大陸相同。次日開始,商店開市、農人下田,各行各業開始恢復正常生活、勞作。俗傳這一天也是「五路財神」的生日,閩南稱「天神下降」,台語叫「路頭神」。為求大發利市,商店這一天多在路街邊燃香拜拜②,求五路財神的護佑。

「初七七元」、「初八團圓」,閩、台兩地皆同。中國民間稱初七這天為「七元日」,又叫「人日」,相傳天地造人,人是在這一天誕生的。因此,在台灣民間,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吃線面(即壽面),並要吃芹菜、菠菜、芥菜、薺菜、蔥、大蒜、蒿菜等七種新鮮蔬菜。實際上這是中國古代「五辛盤」的舊俗遺風,杜甫曾有詩雲:「春日春盤細生菜」,正是詠此。「初八團圓」是說回娘家過春節的媳婦,初八要返回婆家「團圓」,開始幹活,不然會被認為有意為難婆家,搞得不好,夫家甚至還會因此而大興「問罪之師」。

「初九天公生」,「天公」即玉皇大帝,「天公生」也就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玉帝是天上諸神的管轄者,祭祀格外隆重。前一天全家老少齋戒沐浴,正廳擺設祭壇。午夜一過,全家齊整衣冠,由長至幼,順序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隨後是燒金紙、放鞭炮,直至凌晨四點。昔日祭祀天公,祭壇的擺設極有講究,除了原有的供桌之外,還須擺小供桌(俗稱「頂桌」),頂桌上擺五果六齋、扎紅繩的面線、清茶三杯,供奉玉皇大帝。下面供桌則擺三牲五禮和紅龜粿等,供奉天公的從神。燒給天公的金箔是特製的,稱為「天公金」。

在中國傳統民俗里,女婿備受岳家的寵愛,俗稱「嬌客」,全國各地皆然,閩、台自不例外,因此都有「十一請子婿」之俗,稱為「子婿日」,即岳家專門宴請女婿的日子。

台灣民間過春節和大陸一樣,實際上自上一年的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開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燈」為止,都算是春節的范圍。中國傳統文化

「送灶」又稱「辭灶」,即祭灶神(灶王爺)。傳說灶神是上天派駐在每戶人家的,每年底都要返回天上向玉皇大帝「述職」,匯報這家一年來的善惡,以便玉帝決定分別給予吉凶,這自然是非同小可!於是人們為了讓灶神替自家在玉帝面前多說幾句好話,就用豐盛的祭品來「賄賂」它。

大年三十夜俗稱「除夕」,又叫「過年」,意思是舊歲至此夕而除,明日更換新歲。當日下午,供奉牲禮、祀神祭祖,謂「辭年」;當晚全家老少團聚。遠游在外的、分家出去的,除非萬不得已,統統都要回到老家來吃「年夜飯」,俗稱「圍爐」。倘若有人未歸,餐桌上要留出席位,擺上碗筷,有的還在座椅上放上親人的衣物,酒杯斟滿,以示全家無缺,藉以寄託思親之情。

「圍爐」過後,家中最年長者坐在正廳,小輩則依次拜年,長輩分賞「壓歲錢」。家家戶戶燈火通明,談笑娛樂,通宵達旦,叫做「守歲」。

除此之外,貼春聯、春花、舞龍、舞獅、踩高蹺、擺旱船、到廟里進香(趕「廟會」)……中國自古流傳下來的各種過年習俗,台灣都無一不與大陸相同。

(2) 節俗特色

不過,台灣的歲時節俗也有自己本島濃厚的地方特色。

首先,除了和大陸相同的節慶外,台灣還有許多本省特有的節慶活動。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師」(「清水祖師」的主廟在台北萬華清水岩,這一天台北有盛大隆重的慶典儀式,以往常要連續上演20天的大戲,格外熱鬧);二月初二祭「土地公」;二月初三祭「文昌帝君」;二月十五祭「開漳聖王」;二月二十三祭「廣澤尊王」;二月二十五祭「三山國王」;三月初三祭「玄天上帝」;三月十九「太陽公祭」;三月二十三日前後是規模盛大的「媽祖祭」;四月初八紀念釋迦牟尼誕辰;四月二十六祭「五穀大帝」;五月十三是「關公祭」和「霞海城隍祭」;六月初一吃「半年補」;六月十五「半年祭」(祭祖宗);七月整個月為「盂蘭會期」,各鄉輪流做「大普渡」;立冬日要「進補」;十月二十二為台北「艋舺青山王祭」;冬至日要祭祖、「食補」……可以說在台灣幾乎每個月都有節,都要做「拜拜」。

台灣的節慶何以會如此之多?一是因許多節慶為祭祀大陸祖籍帶來的「守護神」③;二是因台灣的氣候與大陸不同,水稻一年三熟,農業生產節奏很快,刻意安排許多節慶,藉以調節緊張的勞動生活;另有些節慶則與台灣特殊的歷史事件有關。如三月十九「太陽公祭」,據考這天為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崇禎帝)自縊煤山(今景山公園)之日。明鄭時代,定於此日面北遙祭崇禎亡靈。清統一台灣後,台民假託祭拜「太陽公」(「太陽」暗喻「大明」),將此俗延續下來。

其次,台灣有許多節俗與大陸大異其趣。如:除夕夜台灣農村有「跳火盆」、「避債戲」和「討債燈」之俗。「跳火盆」是在「圍爐」之後,門前點燃一盆稻草,全家老少(限男性)依次從火盆上跳過,取「興旺如火」吉意。邊跳邊口中念念有詞,說些吉利話。火熄後,將灰燼送進廚房灶腳,祈求神明保佑發財。「避債戲」之俗更為有趣:除夕夜全台各寺廟都要祭神演戲,於是不少債戶便鑽進人群中躲起來,依俗債主就不能再向他討債,否則會引起公憤,遭在場觀眾一頓痛打。這種戲往往通宵達旦上演,演到天明已是大年初一,新年這幾天是不能討債的,故稱這種戲叫「避債戲」。不過債主也有辦法對付,即在大年初一穿上舊衣,提著燈籠上門討債,佯稱自己是從年三十晚上追債追到現在尚未歸家,燈籠都還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討債」,這種燈便叫「討債燈」。但除非積怨很深,債主一般不會輕易使用「討債燈」。據說此俗也傳自閩南,但閩南早已廢止,台灣反而還保留著。

元宵夜,台灣民間另有「偷俗」和「鑽燈腳」的習俗。「偷俗」名堂很多:如未婚少女故意去偷人家菜園里的蔥菜,據說如不被主人發現,就是吉兆,預示她將會遇到稱心如意的郎君。諺語雲:「偷著蔥,嫁好尫〔wang汪〕(台語為男人、丈夫之意);偷著菜,嫁好婿。」未婚男子,則以偷得人家牆頭上的石頭為吉兆。已婚婦女如偷得喂豬盆而被人罵或偷拔到人家竹籬笆上的竹子,則認為是生男之兆(因閩南語「竹籬」和「得兒」音同)。「鑽燈腳」就是元宵夜婦女們必往觀賞花燈,但「觀燈」是虛,「鑽燈」為實,她們故意在燈下鑽來鑽去,因「燈」與「丁」同音,取其「添丁」的吉意。故台灣又有「鑽燈腳,生男胞」的諺語。

不過,台灣元宵民俗中最奇特的景觀還得數台南鹽水鎮的「蜂炮」、平溪十分村的「放天燈」和澎湖的「乞龜」。

台南鹽水鎮人過元宵節既不點花燈,也不遊行,而是拚命地燃放「蜂炮」。所謂「蜂炮」,是由數萬只沖天炮製作而成的,每一個沖天炮的炮芯連結在一起,一炮點燃,萬炮連響,連續射出,震耳欲聾,聲光齊作,在夜幕的襯托下蔚為壯觀,撼人心魄。萬炮奔發的景觀與速度如同蜂群傾巢而出,故稱之為「蜂炮」。

據說清光緒年間,鹽水鎮一帶遭遇到一場持續多年的大瘟疫,每天都有人死去,搞得人心慌慌,紛紛棄家外逃。殘存的鹽水人斷定這是鬼怪作祟,就在一個元宵節,請了鎮上武廟的關帝爺出巡繞境,並大量施放煙花爆竹,意在驅逐邪鬼妖魔。此後,鹽水一帶的瘟疫居然真的絕跡了。由此,每年的元宵節都要大量燃放鞭炮,而且規模逐年擴大,形成了今日極為盛大的蜂炮祭典。屆時,全鎮百姓無論貧富,家家戶戶燃放鞭炮,一夜下來,點燃蜂炮的花費多達台幣數千萬元以上。全台各地乃至遠在海外的遊客慕名而來,元宵之夜雲集鹽水鎮,目睹這一壯觀動人的奇景④。更奇怪的是,燃放如此密集的爆竹,據說鹽水鎮卻從未因此而失火。

至於台灣北部平溪十分村的「放天燈」雖不及鹽水蜂炮名氣大,但其歷史卻比鹽水蜂炮更為久遠,相傳有200多年之久。

所謂「放天燈」,就是在紙糊的燈狀球體下部點火,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將其送上夜空。天燈用白色宣紙糊制,造型很像一頂孔明帽,故而又稱「孔明燈」。天燈的「帽沿」用竹片圍成圓形,用兩根鐵絲在圓形竹片之間架成十字形,燃料固定在十字形的中間交叉點上。糊扎天燈首重平衡,否則升上天空即刻就會燃燒起來,化為烏有。「天燈」有大有小,冉冉升起後,猶如一個個大大小小閃爍的火球,隨風飄向遠方,與夜空中的繁星融為一體,妙不可言。人們更相信,天燈放得愈高,運氣就愈好。此俗在閩南、粵東古已有之,但因「放天燈」常會引起山火,1949年後在大陸已被明令禁止,而在台灣卻流傳至今。

據說平溪早期的移民來自閩南惠安縣,「放天燈」的習俗也隨之被引進。相傳平溪「放天燈」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早期來台拓墾的移民,常遭盜匪打劫、殺戮,便以「放天燈」作為互報平安的訊號。日本統治時期,「天燈」又成為一種躲避日軍搜捕的信號。台灣光復後,「放天燈」才又恢復其娛樂、祈福的功能,並逐漸成為平溪人元宵夜的一種固定的民俗活動。平溪人傳說:「天燈」怕鞭炮,所以「放天燈」時,一定要大放鞭炮,炮聲愈響,則愈能把「天燈」嚇得飛得愈高愈遠⑤。

元宵節澎湖的「乞龜」習俗則既有趣又神秘。每年元宵節一到,澎湖大小廟宇的中央供桌上,擺放各種各樣的「龜」:有用糖和糯米粉捏塑的「祈求平安」的「芳片龜」,有用線面堆制而成的含有「長壽」寓意的「面線龜」,有以麵粉、雞蛋、糖、沙油為原料用龜模製作的「雞蛋糕龜」,還有以熟糯米漿作皮、內包紅豆餡的「麻薯龜」……甚至還有用黃金打制的「金龜」。蜂擁而來的鄉民們,在融融的燭光照耀下,在一種神秘而熱鬧的氣氛中,虔誠地舉行著富有宗教色彩的「乞龜」儀式。中國傳統文化

通常,求乞人在上香後須兩手持神筶〔gao告〕,跪拜神前,默默祈禱然後擲筶,反復數次,在自認已獲神靈的默許後,求乞人即向廟方執事報帳,插上香,索得所乞之「龜」。

「乞龜」活動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時代的祭祀文化,這在殷墟甲骨文有關祭祀用的卜辭中有記載。俗語有雲:「千年王八萬年龜」,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龜以其長壽而自古被當作福、祿、壽、喜、財的吉祥象徵,被視為神物而備受尊崇。而澎湖的元宵「乞龜」習俗,正是中國古代龜祀文化的遺風和幾千年來這種社會文化心理脈息未絕的反映。其實,這種崇龜習俗至今普遍存在於閩、台兩地,只不過在澎湖格外有其特色罷了。原因很簡單:澎湖地屬海島,居民大多從事漁撈,為了出海平安並捕撈有更大的收獲,人們自然寄望通過「乞龜」以求得神靈的護佑與恩賜。

澎湖「乞龜」還有一個習俗:凡「乞」得「龜」或其他供品者,回家的路上不可與人說話,即便遇到好朋友也只能點頭微笑,據說否則會使乞得的心願半路流失。乞得之物帶回家後,通常供奉三天。如果乞到的是個「大龜」,必須敲鑼打鼓運回家,供在家裡,讓人參觀。期間須每天上香參拜。儀式過後,可將「大龜」拆散,分送親友或鄉民「吃平安」,唯獨「龜」的頭部不能施與,以保留自家的祈願而自享。下一年的元宵節,還願者須按廟宇張榜公布的數目訂制供品,提前送往廟中。如奉還的是「大龜」,還須敲鑼打鼓鳴鞭炮,在神前三跪九叩,以完成還願的禮儀。因為更大的「龜」能吸引更多的「乞龜」者和觀賞者,從而更能烘托元宵節「乞龜」的氣氛,並以此顯示本村的經濟實力,於是還願者往往互相攀比,使近些年來澎湖廟宇中元宵供桌上的「龜」越做越大。1988年元宵,天後宮(主祀媽祖)供乞的「米龜王」竟達12000台斤,由1200包白米堆放而成,乞得者將其分贈給孤兒院和低收入戶以做善事,頗獲好評。更有的還願者,為求方便起見,乾脆改作「金龜」;而供人求乞的「金龜」,也由最初只是一、二錢的「小龜」,發展到後來最大的竟重達36兩。若如此攀比下去,喜耶?憂耶?已引起島內社會輿論的關注⑥。

清明節掃墓,全國皆同,但唯有台灣漳州籍人不過清明節。相傳當年鄭成功起兵「反清復明」,厭惡清明節「清」在上而「明」在下,遂下令廢除清明節,改三月初三「上巳日」為掃墓日。漳州籍人將此俗保留至今。

台南地區端午節不吃粽子而吃一種名叫「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此俗也與鄭成功有關。據說鄭成功率軍入台之初,軍糧匱乏,端午節無米包粽。台民聞訊,爭獻薯粉、花生、豆類等予鄭軍。鄭成功下令將它們摻和在一起,油煎成「堆」,以度端午。此後,台南人年年過端午都如法炮製,以「煎堆」代粽,流傳至今。

總的來說,海峽兩岸的傳統節慶無不體現出「敬天畏神」和「祖先崇拜」的共同文化內涵,典型地反映了中國人的自然觀和人生觀。這些節慶,既有精神寄託的作用,又有娛樂、休息的功能;每一個傳統節慶,實際上都把耕耘與收獲的節令巧妙地配合起來,使人們一年的勞動與生活的節奏顯得有張有弛、快慢有序。正因如此,中國的傳統節俗既蘊含有祈福、消災的豐富想像力,同時也洋溢著「天人合一」、念祖懷故、團圓聚會的濃厚人情味,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具魅力的文化傳統之一。

⑵ 四川省廣漢市南豐鎮鞭炮廠爆炸,是什麼原因引發了爆炸事故

2020年7月8日四川省廣漢市一家鞭炮廠發生事故,損失巨大,深追事故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正值夏季,氣溫高,而且四川省屬於我國南方地區,天氣悶熱,極易發生火災。在我國南方是極易發生森林火災的地方,由於天氣悶熱,雨水多,可能一個所以丟棄的瓶蓋就引來森林大火,在鞭炮廠內,極有可能是這樣的小引火源造成的。

場內有大量可燃燒物品,一點火星可能造成大面積燒毀。鞭炮廠內,有大量的硝化棉,硝化棉是在高溫下通過分解的物質可以自燃的一種材料,一點成分發生自燃現象,會導致周圍其他硝化棉發生燃燒,而且這是在鞭炮廠的倉庫中,鞭炮的數量也不在少數,燃燒導致鞭炮點燃,而且燃燒物品散落在其他地方發生二次燃燒,導致火越來越大,而且這里既然有鞭炮廠,那麼在周圍也還會再有其他的鞭炮廠或者是鞭炮生產材料,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明火被撲滅,但是溫度還是很高的,在這種溫度下硝化棉有發生燃燒,最終達到不可控制的狀態。

⑶ 進了一批鞭炮的貨,放店裡賣,請問鞭炮能堆起來放嗎怕不怕擠壓該怎麼堆放

可以的,但是不要推擠的太高,一般3-4層左右就可以的,不會壞的

⑷ 因放鞭炮而受傷的事故

法律分析:常見鞭炮侵權事故如鞭炮炸傷圍觀人的眼睛、鞭炮引燃了周邊堆放的貨物等等。那麼,多人一起放鞭炮,僅有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該由誰承擔賠償責任呢,答案很明顯,由這其中的一人或者數人承擔賠償責任。但問題是,很多時候根本找不出來這其中的一人或者數人到底是誰,就連「真凶」本人都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這個時候就出現了因果關系證明困境,客觀上無法證明到底是哪個人實施的放鞭炮行為導致了損害結果的發生。為了使受害人能夠盡量獲得彌補,法律推定每個實施放鞭炮的行為人與損害後果都有可能的因果關系,應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如果參與放鞭炮的行為人不想被捲入承擔連帶責任,必須找出「真凶」才能免除自己的責任,實際上是把指證具體侵權人的證明責任分配給了其他參與危險行為的行為人。共同危險行為就是多人開啟實施的相同危險行為在同一時間和空間內並列發生。這馬上要過年了,建議家長在小朋友放鞭炮時一旁看護著,確保周圍環境安全,盡量避免幾個小朋友扎堆一起燃放,以免發生炸傷事故。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條 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⑸ 鞭炮一餅是什麼意思

就是一串相當數理的鞭炮為了好管理、運輸等原因把它盤成圓餅狀。因此人們在稱呼這種鞭炮時的叫法。

⑹ 鞭炮成堆放會大爆炸嗎

如果是堆積在空地,不會有所謂的大爆炸,不過場面也會比較驚人吧。如果是在密閉空間,有可能,但爆炸當量不會太大,畢竟,每個鞭炮內的火葯都是單獨封存,不太可能同時燃燒爆炸。
看新聞上的鞭炮倉庫爆炸事件,最後引發嚴重後果的原因都不是爆炸,而是爆炸引起的火災。

⑺ 2月22日是什麼節日

如果即陽歷,2月22日並不是什麼節日。
倒是有一些人的誕辰與死祭。詳見http://ke..com/view/477486.html?wtp=tt
或者是「2月22日,第二學期的第二節課,今天的22分,我仍然2著」
但是,你可能是聽到窗外的鞭炮聲了吧。
正月二十,惠州過「補天穿節」。補天穿節是我國漢族地區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是日,人們習慣煎薄餅放置露天祭拜上蒼,又將薄餅扔到屋頂,謂之「補天」。今天這個節日在許多地方都銷聲匿跡,但惠州、尤其是惠州本地話區域,至今仍保留著這一節俗。
補天穿,最早的來源大概是中國古老的原始神話《女媧補天》:相傳共工和人爭做皇帝,怒觸不周山,撞斷天柱,把天撞開一個大洞,女媧燒五色石補天,用蘆灰填塞洪水,使人類得到安寧。人們這種「補天」的意識,是原始人類對自然現象的一種恐懼感和寄望心理的反映:狂風暴雨,河流泛濫,對此,人類是十分恐懼的,怕天會因此塌下來。「補天穿節」的形成,大概就來源於人們這種潛在的「補天」意識。
補天穿節始於何時不可考,但晉代就有記錄:王嘉的《拾遺記》說:「江東俗號正月二十日為天穿節,以紅縷系煎餅置屋上,謂之補天穿」。唐宋時補天穿節己經多有流行,蘇東坡詩中就有「一枝煎餅補天穿「之句。清代《廣東通志》亦有記載:「正月十九烙糯粉為圓塊,加線穿其上,謂之補天穿。」惠州民間補天穿之習歷代盛行,尤其在東江沿岸兩岸的古老城市中如惠州、羅陽,甚至河源等地流行,但這種節俗在建國後也漸少,近年又漸漸恢復。
惠州古城民間的「補天穿節」,頗具惠州地方的古郡風情。是日,人們在大門兩旁掛起蒜菜,然口打(做)樹鋪粄,祭拜蒼天後,家人聚而食之,爾後早早關門睡覺。
「樹鋪粄」的「樹」,古義為床,張友仁《博羅縣志-方言》釋義說:「樹即床也,即床上鋪設之卧具也,簡言之,故曰樹鋪」。所以,惠州話的「樹鋪粄」,其實就是指象鋪床一樣鋪平的粄。樹鋪粄是由糯餅發展而來的一種食品:先將糯米粉調勻,煎成薄餅,惠州話謂「煎粄頭」。然後,放入白糖、芝麻、花生或肉絲、蝦米、蘿卜絲、蔥、蒜等甜、咸原料作餡,捲起,就象捲起的床鋪,故惠州話又稱之為「樹鋪卷」。
掛門蒜之習,其實和廣東不少地方、尤其是廣府地區相仿,雍正《廣東通志》(郝志)雲:「正月十九日掛蒜於門以避惡,廣州謂為天穿日」。惠州的掛門蒜,則和惠州的一些民間傳說有關。惠州有一首民間歌謠唱道:「正月二十掛門蒜,早食早閂門,無好比(別給)盲婆返來(進門來)摸室臀(屁股)。」
盲婆何人?是鬼。據說以前惠州街上有一個瞎眼老太婆,姓黃,生前沿街乞討,死後變成喜歡入人屋的惡鬼。正月二十這天,家家戶戶忙於打豎鋪粄祭天,這惡鬼便入人家屋內搗亂,喜歡摸人屁股,令人驚詫不已。盲婆生前誰都不怕,獨怕自己那位滿面白鬍子的丈夫,只要這個白鬍子面孔在盲婆面前一出現,盲婆就驚恐萬分。於是,人們便將一大把蒜菜吊在大門兩側,遠看就如一大把鬍子,盲婆的鬼魂一見,果真就不敢入屋了。
惠州民間早有「惡鬼怕胡須」的傳說,這和客家地區的傳說有相似之處,惠州民間正月二十掛門蒜,是為了驅鬼避邪應該是無可置疑的了。
對正月二十掛門蒜,惠州民間還有另一種說法。說是以前有一大戶人家,無子,只有一個獨生女,年紀很大了卻還沒能嫁出去,最後,這家人只好給女兒選了一個年紀很大的白鬍子女婿入贅。大戶人家第一次辦喜事,而且又是獨生女招郎入贅,自然要熱鬧一番。白鬍子女婿因自己是入贅,年紀又大,出於自嘲,正月二十入贅這天,他抓了一大把蒜菜掛在大門上,繼而又寫了一副對子貼於兩旁,聯曰:「正月二十掛門蒜,鬍子啦喳進爺門。」這種做法本是自嘲,但是人們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仿效在門上掛起門蒜。這樣的說法,當然就和「驅鬼避邪」的意思相距甚遠了。
惠州民間補天穿之習,除了,「祭天」、「避邪」等內容之外,還演化出許多新的內容。一些老年人在正月二十祭拜之時,往往念道:「補天穿,補地裂,補是非,補口舌。」另外象「補天穿、補鍋漏」等話,已成了一些惠州人的常用熟語。由此可見,惠州民間過補天穿節,已遠不是原始的補天祭天活動,而是一種內涵更廣的求神祭拜活動。
據記載,我國漢族地區過補天穿節的習俗相近,但時間上頗有差異。在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中,「雨水」多在農歷正月十九到二十幾的時間內,因傳統的補天穿節和這個「雨水」相關,故全國各地漢族地區的補天穿均在這段時間內。不過,具體時間各地不一:廣東多在正月十九,江浙一帶多在正月二十三、四,而陝西一帶是在正月二十。惠州也是正月二十,既和晉代王嘉在《拾遺記》里的記錄相同,又與千里之外的陝西等地相同,這之間的一種巧合實際是在表述了一種淵源上的關系,惠州在這個時間過天穿節主要是惠州的本地話區域,實際在印證了惠州話居民的「老客家」身份。至於更深一層次的關系,這那就有待史學家們的進一步考證了。

廣東東莞——正月二十:到新塘古坑「搶炮頭」去

「所謂『搶炮頭』,就是炮頭射向天空後,然後落下來,人們乘機爭搶帶有標識的炮頭,據說搶到炮頭者會行好運。」新塘古坑村村民劉濤告訴記者。按照習俗,「搶炮頭」 活動時間安排在每年正月二十舉行。

每年該活動地點都安排在古坑村籃球場舉行。當天中午12點左右,全村男女老幼近千人匯聚籃球場。「參與活動的,除了新塘人,還有不少是鄰村的,甚至是聞聲而來的新莞人。」劉濤說。「搶炮頭」活動開始後,人群中便騰出一個直徑十多米的圓形空地。一輪鑼鼓聲後,開始放「頭炮」:葯引被點燃後,「轟」的一聲,一個手指般大的竹質「炮頭」沖天而起,騰空二三十米後落回地面。隨著聲音,人們的視線努力搜索那上升和下落的炮頭路徑。當下墜的炮頭臨近地面時,人群朝它向下墜的地點蜂擁而上,無數雙手伸向天空,希望在炮頭落地前能抓住它。但因人多擠擁,你爭我奪,往往誰也抓不到,小小炮頭在人叢縫隙中落在地面。於是人們便轉為低頭找尋,幾個、十幾個人在一點上搶奪炮頭。旁邊的人不斷鼓掌、鼓噪和歡呼,掀起一陣陣高潮。經過一輪「搏鬥」,最後勝利者高舉抓著炮頭的手,大呼:「我搶到啦!」憑著炮頭,搶到者將會得到一筆獎金和獎品,取得第一發炮頭的人的獎金為最多。又是一輪震耳的鑼鼓聲以慶祝他們的勝利。接著又點二炮、三炮……直到所有的炮頭都搶完為止。整個搶炮頭活動通常持續一個小時左右,鑼鼓聲、歡笑聲一直不絕於耳,節日氣氛達到熾烈程度。

「古坑村人的這一風俗,延綿百年一直不衰,唯一的一次中斷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四舊』時,搶炮頭被認定是封建迷信活動,被勒令停止。」古坑村民標叔說。80年代之後,這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化活動再度盛行。在他的記憶中,小時候炮頭數量只有幾炮,按慣例,炮頭有累積習俗:即當年搶得炮頭者下一年要按數或者多於原數酬還,以便活動年年能持續,今年累積有20多個炮頭了。燒炮頭活動能增添喜氣。

福建寧德福安——畲族補天穿

農歷正月二十日為福安社口鎮潘洋一帶畲民節日。這一天,畲民不下田,要做糯米糍「補天」。用春菊草和糯米一起蒸制的糍粑粘而不膩,吃用糍粑能起消積化食祛病作用。相傳為紀念女媧娘補天之功,在正月二十日女媧生日這天做糍粑幫助她「補天」。又說:古時每年正月陰雨連綿,影響春耕,是皇天漏雨的緣故。因此,這一天畲民都要做糍,供祭天皇,取意「補天穿」(破漏處)。

甘肅隴東慶陽——三種說法很熱鬧

正月二十,是慶陽特有的民間節日。
關於正月二十的來歷,民間有多種傳說。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清同治年間回民起義,清兵大舉進剿。慶陽民眾在戰亂中死傷十有七八,余者紛紛逃生。待到戰事平息,居民返回家園已經過了正月十五,於是,人們就在二十這天補過十五佳節,同慶和平,以至延續至今。

第二種說法是:自清代光緒年間,西峰正月二十為財神爺廟會。所有的商人和商號為求財神保估生意興隆,各自踴躍出錢,豫、陝、晉等同鄉幫會舉辦社火,互相攀比,自然形成正月二十的節日習俗。以後每逢此日,西峰各地的社火競相走上街頭獻藝。民國時期,西峰正月二十是財神爺廟會。
第三種說法是:民國二十二年,駐扎在西峰的一位國民黨西北軍團長向西峰商會建議,從正月初七出社火,走街串鄉演出,直到正月二十舉行社火評比,將二十的財神爺廟會推遲一天。從此,正月二十成為西峰社火活動的高潮。

陝西黃土高原西峰——補天穿節,也有三種傳說

全中國人都是正月十五鬧元宵,而惟獨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的西峰,民間歷來卻有個「鬧」二十的習俗。西峰人何以要「鬧」二十,大體對其來源有三種說法:

一曰補天說。這天農家婦女都會趕在天亮前烙好幾張煎餅,分別放置於灶君牌位前、地上和院子中心,意謂補天蓋地。東晉王嘉在《拾遺記》中則記載:「……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線系煎餅置屋地,曰補天穿,相傳女媧氏以是日補天故也。」

二曰戰亂說。清朝同治年間曾發生過民族戰亂,俗稱「花門之動」。董志原人死傷無數。人們為躲避戰事災難,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逃命,十室九空。戰事平息後,返鄉歸來的人們已錯過了這一年的元宵節,便以正月二十作為一次補償性的活動而流傳至今。

三曰廟會說。原因是正月二十系財神趙公明生辰。若干年前西峰有處財神廟,香火旺盛,人們在這天雲集寺中,白日里燒香、看戲,踩高蹺、皮影、雜耍等,入夜則觀燈、看戲,熱鬧非凡。後來廟宇被毀,雖無神像可敬,但人們卻有意將耍社火的習俗流傳至今。

正月十五晚上,參與社火演出的人員就裝扮一新,首先到神廟(殿、院、堂)等有神靈的地方轉一圈,作娛樂演出,目的是祈求神靈保佑來年消災避難,五穀豐登,生活安康,這是其一。另一方面的原因則在於到此處「請神」,意思是讓神靈依附上自己的身體,因為社火表演中的許多人物大都是道教故事中的「神」或「仙」,凡人要演繹神靈的故事,則要請神靈附身方可。出了神廟之後,一般先給富商、富紳演出,由富商布錢、富紳管飯。也有村民為落花流水成房舍和喬遷新居而邀請入宅演出的,稱之為「禳院」,但此時的演出只限在晚上進行。正月十九轉為白天演出,謂之「亮社火」。二十日各路社火正式走上街頭,進行匯展和比賽,因而這天成為西峰春節文化活動中最有意思的一天。

近年來的正月二十,更是熱鬧異常。這天,城郊四鄉社火齊集市區,城區各單位、企業、學校及各縣的彩車、模特隊、秧歌隊等都來西峰匯演,在街道行進中邊走邊演,陣容龐大,史無前例,觀眾達十萬之多。晚上,地攤社火、陷火燈會、戲曲電影等各種文娛活動遍布街市巷道。因此,西峰的正月二十,成為慶陽春節文化活動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山西晉南等地——吃卷卷

山西晉南在正月二十這一天有攤卷卷的風俗,正月二十日,在山西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攤卷卷、吃卷卷(也叫春卷)的習慣。

史書記載正月二十日為稱「添倉日」,這天農家均要祭祀倉官。一般中產以上人家,這天均食「卷卷」,並於晚間把「卷卷」撕於米糧倉內和缸中,名為「添倉」。表示祝賀今年仍要倉廩豐滿之意。從這天起,春節即算過畢,開始准備春耕。舊時從官方講,十二月二十日稱為「封印」日,正月二十這天叫做「開封日」,意思是年過完了,都要進入正常的工作,各種公章印鑒都要重新開封啟用了。

這里的習俗,每到正月二十家家戶戶都要做「卷卷」,吃「卷卷。正月二十舊俗稱為填倉日,晚上把卷卷放在米糧倉內和缸中,名為「添倉」。表示祝賀今年仍要倉廩豐滿的意思。從這天起,年就算過完了,應該把心收收,開始准備春耕。晚上,人們還三五成群的趁供奉天地、土地爺的時候去「偷」段姓人家的卷卷,說是吃了段家的卷卷今年可以「斷」去所有的疾病和災難。而段家這天也盡開大門,任由孩子們去「偷」。

臨近這一天,人們都要把白面攪成稀稀的糊狀,在平底鍋里攤成如紙的薄餅待用。將豆芽、粉條、肉絲、豆腐乾、海帶絲、韭菜、蘿卜絲等(可根據自己口味選用不同的菜餚)拌成熟餡待用。
做卷卷時,把薄餅從中間切開一分為二,將拌好的餡呈一字形攤在切開的薄餅上捲起來,像一條裝滿糧食的口袋,一條條堆放起來。供奉神祖,送親友。

當然,在以往,2月22日與許多節日重合著(比如2007年正月初五的「破五」等)
:)
就不一一講解了

⑻ 誰知道鞭炮餅自動刁底機 的詳細圖紙或視頻嗎

這是生產鞭炮的機器嗎?

⑼ 爆竹的注意事項

燃放爆竹對於許多人來說,是重大節慶里不可或缺的一項民俗活動,但它在給人們帶來歡樂和喜慶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危險。
提示市民,購買爆竹時要選擇合法的銷售網點購買,無證攤點銷售的爆竹由於缺乏嚴格的管理,廠家不詳,沒有質量保證,而且還存在頭數不夠、響率低、不穩定等問題,危險性特別大;在燃放時,一定要先認真閱讀說明和注意事項,嚴格按說明書確定的方法燃放,切不可在室內、陽台、商場、市場、公共娛樂場所、人員密集場所等地方燃放;在觀看晚會時,要在指定地點觀賞,千萬不要進入燃放區域。萬一發生緊急情況時要保持冷靜,不要驚慌走避,要按照執勤人員的指引迅速有序撤離。
同時,消防部門提醒,爆竹危險物品,不要一次購買數量過多的爆竹,存放時應盡量選擇乾燥、通風的位置,不要放在客廳、卧室等有大功率家用電器的房間,也不要放在廚房等易引發火災事故的地方。市民萬一在觀看時受傷,受傷早期—定要迅速降低損傷處溫度,用涼水沖洗,以及用冰塊冷敷等方法處理,以減輕腫脹,防止損傷加重。冷敷後,要進行局部消毒,如有破損,要趕快到正規醫院就近治療。對於頭、耳、眼、鼻、面部損傷不可掉以輕心,應該到醫院接受檢查治療,以免延誤治療。
1、煙花燃放20至30分鍾後,戴上手套用鐵夾將煙花空筒和殘渣清理掉。
2、小型煙花燃放時觀眾要遠離10米,大型煙花燃放時觀眾要遠離100至200米。
3、煙花點燃後,如果沒反應,千萬不要再上去查看。
4、點煙花時,要用香支點燃,不要用明火點燃。
5、不能向人群、車輛、建築物拋擲煙花爆竹;不能在建築物內、屋頂、陽台燃放或向外拋擲。
6、未成年人不能單獨燃放,需由成年人陪同。
7、大家不要在綠地、加油站、倉庫等附近燃放煙花爆竹,以免發生危險,造成重大損失。
8、不要在陽台上堆放雜物,因為它們容易被煙花爆竹的「飛火」引燃。
9、燃放煙花爆竹產品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嚴禁酒後燃放。
10、郊區放爆竹限在距林地150米外。
11、將煙花儲存在密封的箱子里,最好鎖上,放在一個乾燥的、小孩和寵物夠不到的地方。
12、文物保護單位,車站、機場等交通樞紐;油氣罐、站等易燃、易爆危險品儲存場所和其他重點消防單位;輸、變電站設施,醫療機構、幼兒園、敬老院,山林、苗圃等重點防火區;重要軍事設施以及市和區、縣人民政府確定和公布的其他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地點,嚴禁燃放煙花爆竹。
燃放煙花爆竹要適度
年關將近,年味漸濃。不由得又想起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燃放煙花爆竹。
大家都知道,四大發明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而其中之一就是火葯。老祖先的這一重大發明本來主要是供生產和戰爭使用的,只是過年時偶爾使用一下,「爆竹聲中一歲除」。
在如今的和諧社會里,生產有了電力,戰爭不常遇到。但是,火葯的硝煙、爆炸的聲響卻有增無減,那就是煙花爆竹造成的。現如今,無論是婚喪嫁娶還是節日喜慶都要燃放煙花炮竹,我理解中國人的這個傳統和情結。但是,放鞭炮的思維和方式實在令人煩惱、討厭甚至害怕。無論是清晨還是夜晚,往往在睡夢中猛被炸醒。有時候走在大街小巷,被路邊開業的爆竹炸得膽戰心驚。放鞭炮之風盛行,比早,比多,比長……一句話就是比富、比強、比狠的攀比情緒愈演愈烈。
愚以為,如此無度地任意地燃放煙花炮竹實在是一種浪費,一種污染,一種摧殘,一種愚昧。狼煙四起,噪音沖天,雞犬不寧……這對於我們生存的環境有百害而無一利。我認為政府要著力在宣傳上制度上法律上引導和改變人們燃放煙花炮竹的思維和方式,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使人們科學有序適度地燃放煙花炮竹。比如,在製造鞭炮煙花的技術上加以改進,以盡可能地減少污染;在燃放鞭炮的數量上要予以限制,以避免浪費。在既能表達心境、營造氣氛,又能保護環境、尊重他人的前提下燃放煙花炮竹。而對那些破壞環境擾民害民的行為應當給予道德譴責,乃至法律制裁。
行文至此,意猶未盡,特仿古人《陋室銘》撰寫《 爆竹銘》一則――
光如閃電,聲似雷鳴。逢年過節,結婚死人,仗它擺闊,靠它助興。不分晝和夜,無論晨與昏,猛地一陣響,驚心動魄魂。一年四季里,時常聞――某人眼炸瞎,某處火災生。既傷身破財,又污染環境。眾嘆雲:「惡習害人!」。

閱讀全文

與一種鞭炮餅下線自動堆放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各種排氣閥門牌子 瀏覽:47
如何測量軸承是否換 瀏覽:152
寧波勇圓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300
海缸養魚用什麼過濾器材好 瀏覽:39
下圖兩個實驗裝置是實現 瀏覽:94
噴泉實驗的引發裝置 瀏覽:388
筆記本怎麼看固態和機械硬碟 瀏覽:539
為什麼製冷機組耗電 瀏覽:986
哪裡有租鋼板樁設備的 瀏覽:841
地暖閥門開不開是什麼原因 瀏覽:400
超聲波身高體重分析儀怎麼測 瀏覽:283
野馬jdc閥門排氣怎麼樣 瀏覽:566
江蘇南通閥門廠 瀏覽:21
大a工具箱 瀏覽:171
設備基礎在哪個圖里 瀏覽:610
腸癌用什麼儀器檢查最好 瀏覽:326
軸承688是什麼軸承 瀏覽:171
機械M5一6H什麼意思 瀏覽:934
儀表這個燈亮了是什麼意思 瀏覽:181
k系列軸承什麼意思 瀏覽: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