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最小下泄流量自動裝置6

最小下泄流量自動裝置6

發布時間:2022-06-30 09:16:03

㈠ 三峽大壩開啟3孔泄洪,這對洪災有什麼作用嗎

泄洪簡單來說就是將上游多出的水放到下游,這樣做的作用首先就是可以保護大壩,在其次也是對上游下游的一種保護,避免洪災的發生。

三峽洪水



今年的全國各地都遭遇了程度不同的雨水,南方的很多地方也都正在經歷著水災,在這場自然災難下,不僅僅是大壩在發揮著重要作用,更有著許許多多的人在用自己的力量來拯救更多的人。在災情中我們看到了這種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品德。

㈡ 長潭水庫的修建過程

長潭水庫修建工程於一九五八年十月一日正式開始,在省和專署領導下,由黃岩縣具體組織施工,成立了黃岩縣永寧江長潭水電站修建委員會,縣委抽出一個副書記和縣委委員、部長等幹部八十多人,設立了長潭水電站工程指揮部,領導掌握工地施工。 中共黃岩縣委、黃岩縣人委領導對修建長潭水電站工作非常重視,提出了「全黨下決心,全民大動員,組織軍事化,行動戰斗化,生活集體化,思想共產主義化」的口號, 要人去人,要物送物。一九五八年九月二十六日,縣委專門發出《關於抽調民工去長潭水電站工作的通知》, 「通知」中就「民工編制」、 「民工條件」、 「幹部配備」等作了比較詳細的布置:
①民工編制
根據領導方便和便於勞作、便於生活的原則,在黃岩縣永寧江長潭水電站修建委員會下成立民力動員科,專門領導民工。民力動員科下面的組織則按軍事化編制, 以人民公社(相當於區)為單位成立民工團, 以生產大隊(相當於鄉)為單位成立民工營,以原高級社為單位成立民工連。每團人數1000至 1500人,每營300至500人,每連100至120人。
②民工條件
年齡在18~50歲之間,身強力壯,青年婦女可佔20%;
非社員的地、富、反,有現行活動的壞分子一律不要;
有傳染病、長期慢性病及精神病的一律不要。
⑧幹部配備
各民工團設政委、正副團長、文書、通訊員各一人;每營設教導員、正副營長、文書、司務長、文化教員各一人;每連設指導員和正副連長各一人,並配文書和記工員各一人,每排設正副排長各一人,每班設班長一人。為了加強對民工的政治思想教育,保證工程質量,規定營以上幹部必須配備脫產的黨員幹部擔任。
④應帶工具及生活安排
由於水電站工程巨大,需用物資項目數量繁多,而市場及國家供應又不能充分滿足,因此要求小型工具一律自帶。山區、半山區(寧溪、烏岩、頭陀三區)每三人帶銖鋤二把,每人帶鍩鋤一把,每三人帶釘耙、鋤頭各一把,每人帶擔箕一擔,扁擔、擔勾一副;平原地區每二人帶釘耙一把,每三人帶鋤頭一把,每五人帶銖鋤一把,每人帶擔箕一擔,扁擔、擔勾一副。所帶物資因工損壞,由工地負責修理。因小雨不停工,每人須帶雨具一副。民工生活方面必須帶足一切炊事有關用具,配齊炊事人員(以3%左右為宜),以連隊為單位開伙,每人應帶一個月的口糧、菜金(4元左右),由於山區無法大量供應蔬菜,各區應盡量發動民工自帶菜蔬。被服、 草席、墊鋪稻草等日用品必須全部帶齊。連以上幹部及炊事員於九月二十九日報到,以便劃分工區,安排民工住宿及生活等問題。
⑤民工分配數
頭陀 1000人
澄江、城關 1500人
桐嶼、路橋 1500人
新橋 1500人
金清 1000人
三甲 1000人
洪家 1500人
一九五八年十月十日,大壩清基中,縣委及時抽調59台抽水機連開車技工一道前往長潭,其中煤器機39台,柴油機20台;十月三十日,開岩技工136人奔赴長潭;十—月二十一日,發出抽調第二批民工的通知;十二月二日,抽水機實調數已達 97台。 ①壩型選擇:依據節省鋼材水泥,盡最大可能地利用當地材料興建水工建築的原則,在擬訂長潭水庫大壩工程時充分考慮就地採用土料的因素。由於長潭水庫壩址周圍土料類別和蘊藏量的限制,能夠考慮的只是壤粘土和砂礫料的混合使用,而土壩的結構形式則有賴於大壩基礎地質和施工條件所決定。經鑽探了解,壩基岩石埋藏很深,覆蓋層達40餘米,系砂礫淤積而成,滲透系數隨著深度而逐漸減少,採用高程O公尺以下平均滲透系數為10米/日,但復表滲透情況較為嚴重。因此,如何減少滲流和防止可能發生的集中管涌顯然是考慮壩型的關鍵因素,這樣,帶有鋪蓋的粘土斜牆砂礫石壩殼壩也就成為最後選定的較為優越的設計壩型。土壩設計時所用土壤力學及物理特性為砂質粘土幹麼重yd=1.65噸/立方米,壤土幹麼重yd= 1.6噸/立方米,砂礫料yd=1.9噸/立方米;粘、壤土料的最優含水量由水利科學研究所土工室試驗確定。
②壩基清理:一九五八年十月一日,黃岩縣永寧江長潭水電站修建委員會發布了修建長潭水電站的命令,一千多名建設者在工地上舉行隆重的動工典禮來慶祝國慶九周年。他們舉著「開路先鋒」的大旗,用洋鎬、鋤頭在那荒涼陰森的溪谷中敲響了氣壯山河的改天換地的鑼鼓。水庫壩址屬火成岩系凝灰岩,節理較發育,左岸岩石裸露,右岸為坡積殘積層帶,是以粘質砂土為主的凝灰岩風化物,夾有風化塊屑厚度2~3米,個別地帶達10米以上,河床沖積層屬第四紀砂礫石層。建設者們靠肩挑手推,只化了個把月時間,就清除了雜質,去除了表土。
③挖填工程:建設長潭水庫的過程是人與天搏鬥的過程,長潭水庫的建成是人定勝天的明證。由於當時機械化程度低,技術力量薄弱,大面積的露天施工,無論是挖掘或者回填,碰上風霜雨雪,無不影響到工程的進度和質量。在黨委的領導下,在「建好長潭水庫,造福子孫萬代」的目標推動下,天大寒,人大幹,脫掉衣服赤膊來,人人都為加快建設速度,提高工程質量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普通的人在這與天搏鬥的過程中都表現出非凡的天才,建設者的忘我勞動更是傳為美談。工地上出現了「十八勇士」、 「一百零八將」、 「鐵姑娘隊」等先進集體和個人。修建委員會和民力動員科抓住先進典型,通過召開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及時表彰先進,推動全體民工學先進、爭上游,加快了挖填工程的進度。各民工團的團長豁出命來干,經常第一個赤膊上陣,腰裡紮根稻草繩,如澄江的王秀堂,當年的老民工至今仍在談論他的虎勁和闖勁。
④截水牆:一九五九年十一月,水庫攔河壩砂卵石壩殼已部分完成,由於基礎存在強透水層,為使大壩穩定安全,需在基礎部分由鋪蓋改做兩道截水牆。截水牆最低要挖到黃海高程—3米,越深越難挖,滲流很大,達到2立米/秒,工作非常艱苦。工地上雖然有90台1000匹馬力的抽水機,但當抽水機稍有毛病,就會形成一個一、二米深的水潭。在這寒冬臘月,西北風凜冽,白霜滿地,滴水成冰的日子裡,人們仍然要亦膊下水挖石子,水沒過肩膀還在工作。由於滲流大,地質復雜,岩石堅硬,工效很低,嚴重地影響了整個工程的進度。
當時,有些人為了追求進度,認為截水牆無足輕重,未挖到設計深度就要回填。省水利廳的高肇儉工程師十分重視工程質量,認為這是千年大計,來不得半點虛假和馬虎,要人們繼續挖到設計標准。民工們接受不了,仍然要填。高工程師站在冰水漫胸的水潭中,大聲叫道; 「要填,就把我也給填了。」人們被高工程師這種大義凜然的正氣和講究科學的嚴格態度所震懾、所感動,停止了回填。高工程師立即打電報給省水利廳分管技術工作的吳又新副廳長。吳副廳長萬分焦急,馬—上驅車來黃,趕赴現場,命令重挖回填,使工程按標准進行。
人們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進行技術革命和技術革新,水底下挖土撈石有困難,就由炮工下水爆破後再挖。 天氣越冷,干勁越大,冰天雪地里人來人往, 「老年人象雪裡松,青年人象一條龍」,搞得熱火朝天。第一道截水牆長360米,深10米,面寬50米,底寬8米,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上旬開挖,一九六O年一月中旬完工;第二道截水牆長380米,深10~13米,面寬70米,底寬25米,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下旬開挖,一九六O年二月中旬完成,兩道截水牆均用粘土回填。
⑤大壩合攏:在整個修築長潭水庫的巨大工程中, 最緊張、最激烈、最艱巨的要算大壩合攏前一霎那。大壩合攏是一場爭時間、搶速度,具有高度組織性和紀律性的戰斗,也是黃岩歷史上唯一的一次用人的雙手斬斷永寧江的戰斗。誰也沒見過這么大的水庫的大壩該是怎樣合攏的。雨季快到了,洪水威脅著大壩的安全,萬一特大的洪水出現,那就會沖垮現有已填築的壩體,不但前功盡棄,還將造成無法預料的惡果。有人提出把壩牆炸了,待過了雨季,來年再修。負責修建新安江水電站的徐洽時總工程師親臨長潭,和工地負責人、工程技術人員實地探討,果斷地作出立即合攏的決定。
一九六O年二月二十一日,大壩上下人山人海,上萬個赤膽英雄不顧水深路滑,手拉著車,肩挑著筐,以排山倒海之勢,奮勇沖向大壩合攏處。……經過二個多小時的奮力拚搏,截流成功,大壩勝利合攏了。從此,洶涌的永寧江水再也不能任性發瘋了,永寧江的命運已緊緊地掌握在人民手裡,變得溫良、馴順,開始造福鄉梓。
⑥大壩建成:一九六O年三月上旬,水庫大壩建成。大壩壩型為粘土斜牆砂卵石壩殼壩,以黃海高程計算,壩頂高程43米,壩底高程7.5米,壩實高35.5米,防浪牆高1.2米,壩頂長 506米,壩底長333米,壩底寬293米,頂寬6米,用粘土砂礫石填築,但基礎系砂卵石覆蓋層,最大厚度43米。水庫設計正常蓄水位36米,相應庫容4.60億立米,蓄水面積35.5平方公里,總庫容6.94億立米,電站最大工作水頭30米,最小工作水頭21.3米,設計水頭35.2米,庫內集雨面積441.3平方公里。
⑦台風考驗:一九六O年八月台風季節,十來天的連續淫雨使水庫水位突然上升五米,與粘土斜牆頂僅差二米左右。雨仍不斷點地下,水位還在繼續上升,大壩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水一旦漫過壩頂,大壩就必然坍塌,形勢萬分危急。各民工團全部出動,幹部、工人和全工地的職工家屬, 日以繼夜地撲在水庫大壩上,以沖鋒陷陣的姿態投入保壩搶險工作。水電站工程指揮部和黃岩縣的黨政領導,頭戴笠帽,腳著草鞋,與守衛在大壩上的人們同命運,共呼吸。領導同志的表率行動,使人們深受感動,他們的勞動熱情更加高漲,許多人廢寢忘食,輕傷不下大壩,重傷不叫痛,腦子里唯一的念頭是保住大壩,只要人在,就有大壩在。經過一個星期極為緊張的苦戰,雨止了,天晴了,巍峨的大壩更加壯觀,長潭水庫經受了第一次洪峰的考驗,也第一次發揮了防洪效益。 明渠溢洪道工程於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中旬開始修建。明渠溢洪道溢流堰高1.2米,溢流堰頂高程36米,長60米,下接115米的漸變段與陡槽相連,陡槽長210米,寬30米,陡槽末端設差動式挑鼻坎,水流經挑射消能後進入寬70米,長2120米,泄洪明渠泄洪流量百年一遇930秒立米,千年一遇1630秒立米,溢洪部分全用混凝土襯砌,明渠部分全用干砌塊石護坡。
泄洪洞工程於—九六O年九月開挖,其進口形式為豎井式,分2孔,每孔孔口高5米,寬2.5米,中心高程為25.5米,進口底高程23米,每孔設工作閘門及事故閘門各一扇,閘門形式為平板定輪鋼閘門,用60噸卷揚起門機啟閉,洞長277米,內徑 5.5米,最大泄流量為295秒立米,消能形式為鼻坎挑流空中消能,最大流速13.2秒立米。泄洪洞全用鋼筋混凝土襯砌,於一九六一年十月下旬完成,一九六二年八月五日開始泄洪。 長潭水庫的輸水工程於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一日開工。施工導流泄水及放空庫水要求洞底越低越好,但過底將加大閘門壓力,增加庫內泥沙進入隧洞影響發電。兩者雖有矛盾,但長潭水庫死庫容特別大,如欲放空庫水,必須要求洞底高程放到最低。由實測資料推算庫區50年的淤沙量為250萬立米,其相應高程為13米,因此定進口洞底高程為11米(進口中心線高程l 3米),洞身以1:100坡度下降,至調壓井處洞底高程為8.95米 (隧洞中心線高程11.200米)。為防止泥沙進入隧洞,需在隧洞進口前24米外建一攔沙壩,壩頂高至13米。對於這樣大的隧洞,不僅從來沒人打過,而且連看也沒人看過,其任務之艱巨,技術之復雜是可想而知的。當時技工很少,全工地也只有 15個石工,如果導流隧洞打勿通,大壩也就無法合攏,整個工程將毀於一旦。在此情形下,隧洞民工團採取積極措施,發揮集體智慧,老師傅自告奮勇帶徒弟,幾天之內就訓練了120名農民工為開岩技工,使工程很快地進展。原來一天進不了一米,後來一班就能進一米甚至二米,這在手工操作的隧洞進度中是罕見的。經過四個多月的苦戰,終於在一九五九年三月十日十二時打通隧洞。該隧洞長213米, 內徑4.5米,進口中心高程 13米,最大流量53秒立米,用鋼筋混凝土襯砌,進水口形式為斜坡式,閘門形式為平板定輪鋼閘門,其質量也十分過硬。
隧洞進口建築物為輸水道之咽喉,借其引水入洞,是水庫樞紐工程之一,共分進水口、操縱台、操縱室、清污台和攔污柵等五部分,其閘門經常開放,在電站和輸水洞需要檢修時偶一關閉。
進水口:進水口一方面要求能量損失少並能避免水流分離發生氣蝕現象,其斷面變化力求和緩且平台水流方向,另一方面受著攔污柵和水閘門的限制,需要照顧施工的方便,因此采米喇叭口狀兩孔矩形的進水口,其頂面曲線圓弧,半徑為6.75米;側面變化為反曲線,半徑為2.0米,底部是平面,進水口分兩孔,每孔寬3.5米,高6米,由反弧曲線漸變成2.0米寬、4.0高面的閘門孔口段。
操縱台;高32.0米,頂部高程43.0米,底部高程11米,主要為支承啟閉機,操縱閘門與攔污柵。為了本身的穩定和安全,防止洞面岩石的局部滑動,因而採用扶壁式擋土牆形式,由三片台墩及一片40厘米厚的斜牆構成,並在高程35米處建有清污台,以便清理攔污柵及修理閘門。清污台中墩寬1.5米,邊墩在高程19米以下,其寬度由1米以反弧曲線變成2.5米;在19米以上為1米,邊中墩以1:0.5坡度上升,並且全部用140號混凝土建成。清污台橋梁凈跨度為3.5米,與中、邊墩固端連接,以便使各台墩聯成整體。
操縱室:操縱室內裝置閘門和攔污柵啟閉機,是輸水隧洞的進口樞紐,底板和梁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操縱室長13.2米,寬12米,總面積158.4平方米,四壁用磚牆,屋頂用紅瓦,四面落水。
閘門:閘門共兩扇,為斜升定輪式鋼閘門,高5.115米,寬 5.054米,重7.4噸外加重7噸。閘門啟閉採用雙吊點75噸固定式啟閉機;閘門用30厘米直徑鋼絲纜滑輪組傳動啟閉,其軌道採用1:0.5的坡度,在喇叭口以下軌道支承在中、邊墩上,喇叭口以上支承於特製軌道樑上。為了減少啟閉閘門時的摩擦力,在每扇閘門支承處共設有6個滾輪。
攔污柵:為活動式閉水柵,高6.7米,寬3.90米,通過攔污柵的平均流速約1.25秒立米,水頭損失約0.138米。其軌道順台墩斜坡採用1;0.5,直接用八公斤鋼軌安裝在台墩上。攔污柵框架用型鋼拼裝,柵條為75毫米寬,12毫米厚,3434毫米長鋼板製造,進水孔口以上攔污格柵用140號鋼筋混凝土結構。 灌溉渠道工程在一九六一年一月二十五日動工,七月份基本完成開始受益。主要乾渠從長潭至澤國,全長l 2 3公里,其中最大輸水能力53立米/秒的灌溉總乾渠長20公里,34.1立米/秒的長12.3公里,還有七條共長87.5公里的主要乾渠(其中四條渠底寬10米,可通行50D噸輪船的交通乾渠共61公里)。
自水庫下電廠尾水渠起,穿過原有舊河道,沿河道右岸山麓,繞過楓家嶺,越過小里橋小溪經馬和嶺至三官堂,將永寧江截彎取直,兩端作堵壩兩道,水流經壩河道(水位較地面高 0.8米左右),再沿左岸平原開渠經山頭舟開鑿石方。從長潭至山頭舟這一段總乾渠長14.7公里,土渠面寬20米,底寬4.5~5米,深2.5~3.5米,比降萬分之一,石渠比降千分之一 (渠道在經過楓家嶺、馬和嶺和山頭舟時,坡降分別變陡至1:600, 1:1300, l:1300),流量40立米/秒。沿渠建築物有108處,其中倒吸虹三座;前蔣倒虹吸、三官堂倒吸虹、彭安倒虹吸,共長士20米;控制閘二座6孔(不包括沒有啟用的三官堂隧洞控制閘):岩頭控制閘、山頭舟控制閘;泄洪閘五座9孔:岩頭泄洪閘、北垟泄洪閘、林家橋泄洪閘、三官堂泄洪閘、山頭舟泄洪閘:渡槽一座:小里橋渡槽;公路橋四座 (即黃長線跨越總乾渠橋):長潭公路橋、小里橋公路橋、山頭舟閘公路橋、茅畲公路橋;便橋二十三座(橫跨總乾渠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毛恩橋、前蔣橋、坦得橋、蘭岩橋、岩頭橋、小恩橋、蘭田橋、嶺根橋、特產橋、北垟公路橋、北垟便橋、北垟醫院橋、小里橋便橋、百畝洋便橋、彩雲橋、三官堂倒虹吸西橋、三官堂便橋、西嶴橋、彭安橋、東嶴新橋、東嶴便橋、南山橋、新嶴橋;滾水壩三處:蔣家嶴滾水壩、東嶴滾水壩、新嶴里滾水壩;隧洞一條:三官堂隧洞,長l 90米,寬4米,高 5米,半圓拱型。此外,還有排水溝及涵洞小閘計62處。從這一段不足15公里渠道的修建設施亦可看出整個灌溉渠道工程之艱巨。
七條主要乾渠遍布黃岩平原地帶,在灌溉和交通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
第一乾渠自焦坑附近起經童家洋、半洋崔至東路止,共長 8公里,渠底寬13米,邊坡1:2,水深3.6米,
第二乾渠自十里鋪起沿方山北麓經山下郎至柵橋止,全長 16公里,渠底寬13米,邊坡1:2,水深3.4米;
第三乾渠自桐嶼始,南下經螺洋至鑒洋湖北上經後洋金至杜嶴附近止,全長4公里,渠底寬12米,邊坡土:土,水深3.2米;
第四乾渠自路橋起至蔡家洋、東山頭和葭芷鎮以南至海門,共長12.5公里;
第五乾渠自路橋起經前洪、三甲至金清農場止,全長12.5公里;
第六乾渠自路橋起經蓬街、新市至金清閘止,全長18.5公里,渠底寬10米,邊坡1:2,水深2米;
第七乾渠自路橋起經泉井、新橋管至新河止,全長土14公里。
另外,為了不影響溫嶺至松門運糧河和金清港的交通,選定自盤馬山起經二塘街至金清閘附近做渡槽過金清港與第六乾渠相接,全長9公里。
江北渠道:一九六五年冬至一九六六年四月,長潭水庫配套工程之一-江北渠道建成。江北渠道地處永寧江以北,故名,是貫通永寧江北的一條主要渠道。從黃岩潮濟的岩頭倒虹吸開始,經過潮濟、溪頭、頭陀、嶼下、新前、拱東、王林至臨海縣西岑的長甸,全長39.29公里。渠道進口設計流量5立米/秒。整個渠道附屬建築物有倒虹吸一座,內徑1.8米,隧洞一條,內徑2.6米;大小涵閘43座,其中泄洪閘21座,控制閘 22座。江北渠道受益區是一個狹長地帶,南面臨江, 北面靠山,一般寬度0.5~1公里,最狹處為山、江相遇。過去農田多系靠天田、冷水田、垟心田和蓑衣田,現基本解決了5萬畝農田灌溉用水,改善了工業及人民的生活用水。 長潭水庫保壩工程設計防洪標準是三日雨量1400毫米,洪水總量5.82億立米,水位44,6米,下泄流量2845秒立米,設計要求加高大壩3米,由於國家經濟調整,保壩工程尚未實施。水庫原設計防洪面積28萬畝,水庫截流後,下游永寧江淤積加速,泄流能力由原來的200秒立米下降到目前的20秒立米,現在下游頭陀區遇日雨量50毫米就有1~3萬畝農田成澇,防洪面積未達設計要求。
由於長潭水庫建成攔洪蓄水後,永寧江治理工程未跟上,出水下泄量大大減少,影響了永寧江的生態平衡。潮水挾帶的泥沙大量沉積,河道嚴重縮狹,排水不暢,致使長潭水庫下游,永寧江兩岸農田內澇更加嚴重,同時影響西江排水,擴大與加重的受澇面積達8萬余畝,而且情況在繼續惡化。長潭建庫以前,潮水河段長43公里,潮區界到山頭舟以上16公里的上岸村,上渚潮流量2700秒立米,海門300噸船可直達黃岩,30噸小汽船能抵潮濟。但從一九六二年以後,攔蓄將近50%的永寧江水量(長潭下泄水量,建庫前5.4億立米/年,而1962—1980年僅0.6億立米/年)。上游最大洪水流量由2100立米/秒減為 74立米/秒,造床動力大減。
到一九七八年止,永寧江4 2公里河道,共淤積泥沙2700萬立米,其中北垟至三江口38公里,河道淤積2231萬立米,河床普遍抬高1.7米,江道斷面平均縮小58%,河寬縮狹44.5%。由於河床抬高,內河航運在永寧江上中段觀已無法通航,下段航運噸位也已顯著降低。 遺留的移民問題是影響長潭水庫效益充分發揮的—個重要原因。
建庫以來,共搬出四批移民計5974戶,尚有2158戶沒有按計劃遷出。其中38米高程以下的607戶,涉及七個鄉25個村。多年來,不得不控制蓄水,比正常少蓄1.61億立米。
長潭水庫自一九六二年建成受益以來,從根本上改變了黃岩縣、溫嶺縣、椒江市和臨海市西岑鄉的水利條件,對發展溫黃平原的國民經濟,對台州的金三角地帶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水庫保壩工程未做,配套不全,山林徵收、移民、水費、灌區管理等政策沒有得到妥善解決,還存在旱與澇、水與電、上游與下游之間的矛盾,影響工程效益的發揮。今後要確定長潭水庫的最終規模,完成保壩工程,完成庫內移民,進行灌區和泄洪工程配套,徹底整治永寧江,加強科學管理,進一步利用水土資源,開展綜合利用,在確保水庫安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工程效益。

㈢ 在黃河修建水庫對於治沙的作用

1、水庫優化調度對維護黃河健康的重要作用

在黃河幹流上,現已建有龍羊峽、劉家峽、萬家寨、三門峽和小浪底等水庫,近年來,通過水庫或水庫群的合理調度運用,進行調水調沙、水量調度、防洪防凌調度、興利調度等,對優化配置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維護河流健康,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顯著。

1.1調水調沙使河道過流能力不斷提高,逐步恢復了河道的基本功能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氣候乾旱、來水減少及沿河地區對黃河水資源的過度利用,黃河河道輸沙用水被大量擠占,進入黃河下游的水量急劇減少,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劇了下遊河道淤積,過流能力大幅降低,給防汛造成的壓力越來越大,平灘流量從6000立方米每秒降到2000立方米/秒左右。2002年,黃河下游出現流量為18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發生漫灘災情。2003年,黃河河南蘭考段洪水流量為2400立方米每秒,出現重大漫灘災情,灘區內近12萬人被洪水圍困。為此,自2002年起,黃委連續進行了五次調水調沙,用「人造洪峰」沖刷下遊河道,使下游泥沙淤積狀況改善,河道過流能力逐步提升,下遊河道得到全面沖刷,最小過流能力從實施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3500立方米每秒,使河道的基本功能逐步得以恢復。

1.2調水調沙使河流生態系統得到改善,有效遏制了河床的淤積抬高

由於黃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協調,使黃河不斷淤積抬高,主河槽萎縮,在黃河下游已形成二級懸河,且黃河濕地生態系統也不斷惡化。為了改變這種狀況, 2002年至2005年黃委連續進行了四次調水調沙,已使3億多噸泥沙沖入大海,黃河下遊河道主河槽得到全面沖刷,槽底高程平均下降1米,今年進行的第五次調水調沙,又使6010萬噸泥沙沖刷入海,有效地改善了河道形態,減少了河道泥沙淤積,遏制了黃河下遊河床的淤積抬高。

黃河自2002年以來的五次調水調沙,也為濕地生態恢復提供了有利的水量條件,今年黃河第五次調水調沙將2000多萬立方米的河水注入黃河口濕地,使黃河入海口地區遍布大大小小的坑塘,星羅棋布的水庫中碧波盪漾,形成了大面積的水面、濕地,有效的緩解了由於海水侵蝕入海口濕地減少的現象。黃河口濕地以年均5萬畝的速度在增長,成為世界上土地面積自然增長最快的保護區,濕地總面積增加到了20萬公頃。濕地內蘆葦面積增加到5萬公頃,檉柳林13萬畝,保護區內野生植物達393種,已瀕臨絕跡的黃河刀魚等珍稀水生動物和黑嘴鷗、東方白鸛、丹頂鶴等多種國家級珍稀鳥類出現在黃河口,三角洲的鳥類增加到了283種,生物多樣性資源日益豐富,生態向多樣化、穩定性方向發展。

1.3調水調沙有利於調整理順河勢,塑造並維持中水河槽

黃河多為堆積游盪型河道,淤積嚴重,形態萎縮,河道寬淺,水流散亂,河無定槽,主流游盪擺動不定,沙洲密布,汊流叢生,斜河、橫河、滾河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在小水時,水流隨灣就灣,蜿蜒曲折,往往形成崎形河勢,進而引發小水大險或小水大災。根據黃河小水入灣、洪水趨中的河勢演變規律,利用水庫群聯合調度,進行調水調沙,塑造人工中常洪水,充分發揮洪水的造床作用,可調整理順河勢,塑造相對穩定的中水河槽,提高河道行洪排沙能力。今年3月黃委實施的利用黃河桃汛洪水沖刷降低潼關高程試驗,使潼關河段河勢調整理順,形成單一規順的主槽。

1.4調水調沙有利於水庫的健康,可減少建庫後的不利影響

通過調水調沙,利用水庫異重流攜帶大量的泥沙排出庫外,從而調整了水庫淤積形態,減少了水庫泥沙淤積,提高了水庫的效益,增強了水庫的健康,延長了水庫的使用壽命。今年黃河第五次調水調沙,通過三門峽、小浪底水庫聯合調度,6月25日,在小浪底水庫再次成功塑造了異重流,並將小浪底水庫841萬噸泥沙排出庫外。

黃河桃汛洪水對降低潼關高程具有一定作用,1987~1998年,桃汛期潼關高程平均沖刷下降約0.19m,但自1998年萬家寨水庫運用以來,桃汛期水庫蓄水削減了洪峰,減小了進入潼關站的洪峰和洪量,使桃汛期潼關高程由萬家寨水庫運用之前的沖刷下降轉變為基本不沖或微淤。為了減少萬家寨水庫對潼關高程的影響,今年3月23~29日黃委開展了利用黃河桃汛洪水沖刷降低潼關高程試驗,通過萬家寨水庫調度,優化桃汛洪水過程,改善了萬家寨和三門峽水庫淤積形態,使黃河小北幹流河段全程沖刷0.071億噸,潼關高程下降了0.2米。

1.5調水調沙可有效地發揮水庫的社會經濟功能

調水調沙不僅可改善河道的自然功能,而且還能發揮水庫的社會經濟功能,合理調配水資源,統籌解決生活、生產、生態用水,緩解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提高水庫的發電、灌溉、生態景觀旅遊、供水等綜合效益,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2002年以來,黃委利用萬家寨、三門峽、小浪底等水庫聯合調度,進行調水調沙,在確保黃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保證了沿黃城鄉群眾的生活用水及工農業生產用水。在2003年歷史罕見的黃河秋汛中,通過「四庫聯調」,削減了一次次洪峰流量,減少了災害損失,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1.6水庫的合理調度運用,有效的化解了斷流危機,保證了河道不斷流

70年代以來,由於不利的來水來沙條件和過度的水資源開發利用,使黃河下游頻頻出現斷流。黃河首次斷流出現於1972年,此後26年間,有21年斷流,其中從1990年到1998年,黃河年年斷流,特別是1997年黃河斷流達226天,斷流河段長704公里。自1998年國家授權黃河水利委員會實施黃河水量統一調度管理以來,通過水庫的合理調度運用等措施,有效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斷流危機,已實現了黃河連續7年不斷流。如2002年7月22日,黃河中游潼關斷面出現了0.95m3/s的流量,在面臨斷流危機的緊要關頭,萬家寨水庫及時調度放水,保證了河道不斷流。

1.7利用水庫科學調控水量,實現雨洪資源化,減輕水旱災害損失

黃河流域由於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往往旱澇交替出現,通過水庫的合理調節,蓄洪抗旱,豐蓄枯用,適時蓄水保水,削減洪峰,合理利用雨洪資源,爭取防洪抗旱主動,減少水旱災害損失。在抗禦2005年渭河洪水中,陝西省防總充分利用黑河、石頭河、馮家山3座水庫,加強洪水調度,先後兩次對渭河洪水進行錯峰,在渭河第一次洪水過程中,削減渭河幹流洪峰970立方米每秒,在第二次洪水過程中削減渭河幹流洪峰500立方米每秒,加之洪水期三門峽水庫一直暢泄運用,減輕了防洪壓力,保證了洪水的順利下泄,大大減輕了洪水災害損失。

1.8利用水庫合理調節水量,有效化解河道水環境污染

利用水的自凈功能,通過水庫合理調節水量,稀釋污染水體,增加水環境容量,以改善水質,有效化解河道水環境污染。2006年1月5日下午,河南省鞏義市境內發生柴油泄露事件,造成支流洛河下游油污染,也對黃河幹流水質構成威脅,黃委及時加大小浪底水庫下泄流量,並關閉故縣、陸渾水庫下泄閘門,接力實施並加密下游供水水源地等重要斷面監測,及時化解了河道水污染事件。

2、加強水庫優化調度的對策與措施

2.1加強水庫的統一調度和管理

目前,黃河幹流上修建的水庫,大多分屬不同的單位和部門管理,如黃河上游現有水庫18座(已建12座,在建6座),分屬9家管理單位,部門分割、條塊分割、多龍管水的格局仍未改變。這些水庫如仍採用原有的調度與管理模式,僅按水庫各自的任務進行調度運用,不僅會影響流域梯級水庫整體的綜合利用效益,而且還會導致生態與環境等一系列問題。加之,近幾年,隨著西部大開發和電力體制的改革,黃河上游出現了水電開發熱,有關各方紛紛「跑馬圈地」,搶占水電開發權,部分工程甚至在審批手續不齊全的情況下即已開工建設,使水電開發盲目無序,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因此,實行水庫的統一調度和水電開發的統一管理已是大勢所趨,迫在眉睫,應盡快設立高效、權威的黃河上中游水庫和水電開發統管機構,明確相關單位的責任,完善協商和溝通機制,強化監督檢查和管理,團結協作,密切配合,加強水庫的統一聯合調度,嚴格水電開發的規劃管理,維護良好的水電開發秩序,充分發揮水庫的綜合效益,保護生態環境,維護河流健康。

2.2加強科學調度,大力提高調度管理水平

水庫的綜合調度運用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眾多復雜技術問題,僅靠傳統的調度手段遠不能滿足水資源調度時效性和現代化的要求,要加快「數字水調」建設,建立完善集信息採集自動化系統、計算機網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水庫調度信息平台、黃河上中游水文信息平台、異地視頻會商系統和調度指揮中心及水庫運行監測水文站網系統、全數字水質自動監測站、引水口遠程自動化監控監視等系統於一體的現代化水資源調度管理系統,實現水庫調度信息互通和共享,構建維護河流健康的水資源調控體系,認真開展以水庫群為主的水沙聯合調度方式及流域尺度的水庫群生態調度研究,進一步完善水庫科學調度的指標體系,加強對河流生態健康的評價和調控措施的研究,對河流生態的健康程度進行科學的識別和評價,充分認識和了解河流生態面臨的問題,分析掌握其發展變化的自然規律,根據生物體自身的需水量和生物體賴以生存的環境需水量,確定河流生態需水量、河流的生態基流和河道不沖不淤的臨界流量,認真研究黃河調水調沙如何利用水庫最小水量、最短泄水時間、對下遊河道形成最佳減淤效果的有效調度方法,建立調水的理論技術體系和生態與環境響應機制,認真研究水庫實施生態調度前後相關對象利益的變化和補償機制,進一步探索河道水沙運動和沖淤變化的規律,塑造協調的水沙關系,制定科學可行的水庫綜合調度計劃,進一步完善調水實施方案,認真做好不同調度方式和流量級、含沙量組合的調水調沙預案,建設一支反應迅速,技術過硬、作風優良、堅強有力的水調隊伍,採用天氣雷達、全球定位系統、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系統、水下雷達、遠程監控、圖像數據網路實時傳輸等技術,加強水量水質監測和天氣、水雨情預測預報,完善預警系統,實現對水庫、主要水文站、水質監測站、重要引水口和控制節點的遠程自動監測、監控、監視和預警,為調水科學分析決策提供多種形式的信息服務,大力提高水庫調度管理水平和調水效益。

2.3完善水庫調度管理的法規,依法加強管理與調度

有效的法規和嚴格的執法是進行水庫調度和水資源管理的重要保證。因此,要進一步強化經濟、法律手段,建立水資源調度與管理制度體系和生態補償機制、水量調度補償機制,不斷完善水法規政策體系和執法體系,構建適應現代化發展的水管理體制和新的水資源調控機制,進一步修訂完善現有與水庫調度和水資源綜合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與政策,加強法律法規之間的銜接和協調,提高可操作性,認真貫徹實施《黃河水量調度條例》等法規,依法加強水資源的宏觀調控和水庫的調度管理,用法規規范人類水事行為,切實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維護良好的水資源管理秩序,使各種水電開發工程從立項、投資、建設、工程質量標准、水量分配、工程良性的運行管理機制和建成後的效益發揮等都嚴格按照有關法規進行。同時,建立開發與保護、水量與水質、城市與鄉村、地表與地下水、取水與用水、供水與排水相結合的水資源統一管理制度,使水庫調度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規化、規范化、法制化、現代化,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4建立完善水沙調控工程體系

黃河的主要問題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因此,利用水庫進行水沙調節是改善水沙條件、防洪減淤的有力措施,要統籌黃河流域干支流的水沙資源,加強水沙調控工程體系建設,認真搞好水沙調控工程體系的總體規劃,盡快建立完善以龍羊峽、劉家峽、黑山峽、大柳樹、磧口、古賢、三門峽和小浪底等骨幹水利樞紐工程為主體的黃河干支流水沙調控工程體系,實行全河群庫聯合統一調度,有效的調節洪水泥沙,保證乾旱期河道的基本流量,適時削減洪水流量,實現全河水沙的跨時空調節,塑造協調平衡的水沙關系,盡量使河道長期保持輸沙、生態等最低限量的基流,改善水沙條件,實現洪水資源化和防洪減淤減災等目的,保證河道不斷流。

2.5完善優化水庫調度運用方式

隨著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的不斷提高,加劇了水資源供求矛盾,使水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加強,從而提升了水庫在流域水資源調控中的作用,而原有的水庫設計運用方式,在進行防洪和興利調度的同時,沒有考慮其對下游生態和庫區水環境的影響,以至長期累積下來的生態和環境的反作用以各種方式日益顯現出來。因此,應徹底轉變思想觀念,站在全流域的高度,從保障流域可持續發展和維護河流健康出發,建立完善興利、減災與生態協調統一的水庫綜合調度運用方式,水庫調度運用不再是以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而是納入到全流域的統一調配,成為流域水資源統一配置的重要手段,合理調整相關各方的利益,協調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關系,採用先進的調度技術和手段,在滿足水庫下游生態保護和庫區水環境保護要求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水庫的防洪、發電、灌溉、供水、航運、旅遊等各項功能,使水庫對壩下游生態和庫區水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內,並逐步修復生態與環境系統,提高水庫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恢復和維持河流健康。

㈣ 中華鱘的近況,作業啊!!!

中華鱘(Aclpenser Sinensis Grdy)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遠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中華鱘屬硬骨魚類鱘形目。鱘類最早出現於距今2億3千萬年前的早三疊世,一直延續至今,生活於我國長江流域,別處未見,真可謂「活化石」。
中華鱘系我國特產魚類,體紡錘形,體表披五行硬鱗,吻長,口腹位,歪尾。這是一種海棲性的洄遊魚類,每年9—11 月間,由海口溯長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帶進行繁殖。孵出的幼仔在江中生長一段時間後,再回到長江口育肥。每年秋季,當中華鱘溯江生殖洄遊時,在各江段都可捕到較大數量的中華鱘,故有「長江魚王」之稱。成體的中華鱘體大而重,雄體一般重68—106公斤,雌的130—250公斤,據稱,最高的記錄竟達 500公斤。中華鱘產卵量也很大,一條母鱘一次可產百萬粒魚籽,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後成魚的仍為少數。因為長江水流較急,在動盪的水浪中進行受精,自然受精不完全,這就淘汰了一批魚卵。受精卵在孵化過程中,或遇上食肉魚類和其它敵害,或「驚濤拍岸」,又要損失一大批。即便孵成了小魚,「大魚吃小魚」,還會有一定的損失。如此「三下五去二」,下的魚籽雖多,能「成魚長大」而傳宗接代的卻不多。實際上,這是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生殖適應的結果。凡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幼子損失大的種類,下子則多;反之,則少。這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那些下子少、損失又大的種類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淘汰了。
中華鱘雖然個體龐大,但卻攝食「斯文」,只以浮游生物、植物碎屑為主食,偶而吞食小魚、小蝦。據統計,長江上游每年可產中華鱘2、3萬公斤。但近年來捕撈過多,加之此魚繁殖率低、成熟期長(10年左右),其種群數量已日趨減少。為使這種我國特產的「活化石」免遭滅頂之災,有關部門已把中華鱘列為保護對象。但有些具體問題仍有待解決。譬如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建成後,切斷了中華鱘由海口上溯金沙江生殖洄遊的通道,以致那些大腹便便的母鱘,被阻於壩下而喪身。如何解決壩區的魚道問題,已迫在眉睫。可喜的是,據悉,有關中華鱘的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已試驗成功。如若通過具體實踐,使中華鱘能在淡水中定居並繁衍後代,那就更有現實意義了。
我國曾在遼寧北票晚侏羅世(距今1億4千萬年前)地層中發現過鱘類化石,名北票鱘。這種鱘只在兩體側有一行側線鱗,其它體表裸露,與中華鱘體披五行鱗者不同。
中華鱘,又稱鰉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於軟骨硬鱗魚類,身體長梭形,吻部犁狀,基部寬厚,吻端尖,略向上翹。口下位,成一橫列,口的前方長有短須。眼細小,眼後頭部兩側,各有一個新月形噴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尾鰭歪形,上葉特別發達。中華鱘魚,屬世界27種鱘魚之冠,它個體碩大,形態威武,長可達4米多,體重逾千斤。
中華鱘生理結構特殊,既有古老軟脊魚的特徵,又有現代諸多硬骨魚的特徵。形近鯊魚,鱗片呈大形骨板狀;魚頭為尖狀,口在頜下。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是長江中的瑰寶!
中華鱘是世界上現存27種鱘魚中的珍稀魚類,為全球分布最南的鱘種,還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距今已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有「活化石」之稱。
由於舉世聞名的長江葛洲壩工程的興建,攔斷了中華鱘產卵洄遊通道。為了不使人類的生產建設影響魚類的生存,1982年,黨中央、國務院採納魚類專家的建議,指定國家有關部門審批成立了救護中華鱘的專業機構--葛洲壩中華鱘研究所。研究所每年向長江投放中華鱘規格幼鱘30萬尾以上。自1984年第一次人工繁殖以來,已累計向長江投入各種規格的中華鱘幼鱘444萬尾,放流大規格的胭脂魚種6500尾。
葛洲壩中華鱘研究所在以保護中華鱘為首要宗旨的同時,在國家法律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開展多種經營,1993年正式建立並對外開放了中華鱘園。中華鱘園地處湖北省宜昌縣小溪塔集錦路河心島上,佔地面積189畝。鱘園地理位置優越,機場、火車站、港口等近在咫尺。
[編輯本段]【中華鱘概述】
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 Gray)隸屬於硬骨魚綱,輻鰭亞綱,軟骨硬鱗總目,鱘形目,鱘科,鱘屬。
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並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鱗,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它介於軟骨與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減退,中軸為未骨化的彈性脊索,無椎體,隨顱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尾鰭為歪尾型,偶鰭具寬闊基部,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腸內具螺旋瓣,肛門和泄殖孔位於腹鰭基部附近,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離。
中華鱘個體較大,壽命較長,最長命者可達40齡。但其性成熟較晚。
據研究,在產卵群體中,雄魚年齡一般為9至22齡,體重40至125公斤;雌魚為16至29齡,體重172至300公斤。據文獻記載最大體重達560公斤,是魚類的龐然大物。因為它們是長江中最大的魚,故又有「長江魚王」之稱。據觀察,中華鱘年平均增長速度,雄魚5至8公斤,雌魚為8至13公斤。但從幼魚長到大型成魚需8至14年。
一般認為中華鱘是淡水魚類,它們是典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
它們平時棲息在海中覓食成長,開始成熟的個體於7—8月間由海進入江河,在淡水棲息一年性腺逐漸發育,至翌年秋季,繁殖群體聚集於產卵場繁殖,產卵以後,雌性親魚很快即開始降河。產出的卵粘附於江底岩石或礫石上面,在水溫17—18℃的條件下,受精卵約經5—6晝夜孵化。剛出膜的仔魚帶有巨大的卵黃囊,形似蝌蚪,順水漂流,約12—14天以後開始攝食。再年春季,幼鱘漸次降河,5—8月份出現在長江口崇明島一帶,9月以後,體長已達30cm的幼鱘陸續離開長江口淺水灘塗,入海肥育生長。
中華鱘是底棲魚類,食性非常狹窄,屬肉食性魚類,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動遲緩的底棲動物為食,在海洋主要魚類為食,甲殼類次之,軟體動物較少。河口區的中華鱘幼魚主食底棲魚類蛇鯤屬和蛹屬及鱗蝦和蜆類等,產卵期一般停食。
據研究記述,因中華鱘特別名貴,外國人也希望將它移居自己的江河內繁衍後代,但中華鱘總是戀著自己的故鄉,即使有些被移居海外,也要千里尋根,洄遊到故鄉的江河裡生兒育女。在洄遊途中,它們表現了驚人的耐飢、耐勞、識途和辨別方向的能力,所以人們給它冠以閃光的「中華」二字。
[編輯本段]【鱘魚的種屬及分布】
世界鱘科魚類計4屬24種,其中:鰉屬2種,鱘屬17種,鏟鱘屬2種,擬鏟鱘屬3種。我國有鱘科魚類計3屬8種其中:鰉屬1種,鱘屬6種,擬鏟鱘屬1種。
鱘形目魚類(Acipenseriformes)在分類學上屬硬骨魚(Actinopterygii),又因其內骨骼多為軟骨,體表多被覆著硬鱗亦將其列為軟骨硬鱗類(Chondroslei)。鱘形目魚是現在地球上生活著的魚類中最原始的類群。它們的化石最早發現於中生代三疊紀(大約兩億年前)的地層,很多種類在地球的演變的長河中滅絕了,只有極少數殘存至今,而且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目前全世界已為人們認識的共有25種,其中我國分布的有8個種。在我國的遼寧和河北也曾於晚侏羅紀到白堊紀地層中發現過它們的化石。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生態環境豐富多彩,鱘形目魚類的種類和數量都比較豐富,分布范圍廣泛,北自黑龍江、額爾齊斯河,南到珠江,以及我國沿海大部分近岸海區都曾有過它們的分布記錄,只是隨著緯度的降低,其種類和數量都略有減少。
據1834年的有關文獻記裁,中華鱘的模式產地是中國。盡管它不是中國特產,但卻由於模式產地在中國而出名。後來有人根據當時的中國歷史和後人的工作推測是廣州。它的分布較廣,在我國的渤海的大連沿岸、旅順、遼東灣、遼河;黃河北部遼寧省海洋島及中朝界河鴨綠江;山東石島、黃河、長江、錢塘江、寧波、甌江、閩江、台灣基雄及珠江水系等。在長江可達金沙江下游;在珠江水系可上溯西江三水封開,北江達乳源,甚至達廣西潯江、鬱江、柳江;在海南省沿岸亦產。國外見於朝鮮漢江口及麗江和日本九州西側。
現在中華鱘主要分布於我國長江幹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贛江、湘江、閩江、錢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現。
[編輯本段]【中華鱘的保護現狀及其保護意義】

最大個體重達550公斤,幼年生活在我國東部沿海,性成熟後洄遊入江河繁殖,產卵場主要分布在長江,另在珠江也發現有少數中華鱘產卵。在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修建前,中華鱘的產卵場位於長江上游幹流和金沙江的下段,由於葛洲壩樞紐的阻隔,不能溯游到上游產卵場的中華鱘,在緊接葛洲壩下的宜昌長航船廠至萬壽橋附近約7公里江段上,形成了新的產卵場,面積大約330公頃。為了補償葛洲壩工程對中華鱘的不利影響,成立了宜昌中華鱘研究所,從1983年起每年向長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鱘,但由於培育技術和養殖規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長度為8~10厘米、重3~5克的達到設計規格的幼鱘1萬尾左右。因此,中華鱘種群的補充,主要依靠在宜昌產卵場自然繁殖的幼鱘。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中華鱘在分類上佔有極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難以估量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珍稀動物已瀕於滅絕。保護和拯救這一珍稀瀕危的「活化石」對發展和合理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都有深遠意義。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它們生在江河裡,長在海洋中,在那裡成長、發育,成熟期約需9-12年。完全成熟後,再遷移到我國淺海地區進入河口,在那裡肥育、棲息。秋季,順長江逆流而上,直至長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幼魚孵出後,便跟隨著親魚遠征,向河口、海洋游去。中華鱘魚的壽命很長,可活一二百年。魚體可長達2米以上,雌魚體重約二三百千克。中華鱘魚肉質肥美,卵可制魚子醬,是珍貴食品;鰾和脊索可制魚膠,所以過去一直遭到過度捕撈。許多水利工程由於忽視生態平衡,也使這種魚類自然資源遭受嚴重影響。現在,中華鱘魚有瀕於滅絕的危險,因此要求嚴加保護。
中華鱘是溯河洄遊性魚類,一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產卵洄遊時進入長江,上溯數千公里抵達長江上游進行產卵繁殖,其生物學特性決定了中華鱘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將不易恢復。由於水土流失、工業廢水、生活廢水、農葯殘留物等造成的水污染;航運業對其的威脅和漁業捕撈的嚴重過度;尤其是葛洲壩截流阻斷了洄遊路線,三峽工程位於葛洲壩上游,不再存在阻隔中華鱘洄遊路線問題。
但三峽工程在每年10月份開始蓄水,將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減少,這就有可能幹擾中華鱘在葛洲壩工程下游的棲息和產卵活動。造成長江中中華鱘的數量急劇下降,導致中華鱘已成為瀕危物種。中華鱘有一億多年的悠久歷史,如此古老魚類已經不多。如不採取堅決果斷的保護措施。不出50年,中華鱘將有可能滅絕。
中華鱘的險惡生存處境引起了中國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長江的中華鱘已被列入國家級保護動物,在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被列為I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中被列為易危種。為了保護中華鱘資源,國家有關部門在湖北省荊州和宜昌先後成立了長江水產研究所及葛洲壩集團中華鯨研究所,並進行了一系列艱苦的工作。目前人工投精繁殖幼鱘取得成功,增殖放流成效顯著。為保護這一珍貴動物,採取多項同步措施的工作正在進行中。
中華鱘保護工作急需解決的幾個的問題
第一,葛洲壩截流後出生和放流的中華鱘洄遊產卵繁殖的數量極少。
第二,目前中華鱘放流的規模和規格過小,中華鱘增殖放流實際效果不明顯。
第三,一旦三峽大壩截流,葛洲壩下的產卵場水位將降低,可能給中華鱘造成致命的威脅。
自1981年長江葛洲壩截流以後,農業部採取了果斷措施
(1) 實行全江禁捕和限制科研用魚,將中華鱘的管理納入法制軌道。國家先後投資支持湖北省、四川省在長江沿岸建立漁政站,並幫助漁民轉產轉業;1983年全面禁止對中華鱘的捕撈,並嚴格限制科研用魚;1988年《野生動物保護法》出台,中華鱘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名錄。嚴格執行了全江禁捕,從而保護了親鱘和幼鱘洄遊,最大限度的保存了產卵種群。
(2) 開展中華鱘科研,進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動。1983年,長江水產研究所、湖北省水產局、宜昌市水產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中華鱘人工繁殖協作組取得了葛洲壩下中華鱘人工孵化的成功,此後不久便開始向長江增殖放流中華鱘苗和幼苗。據統計,1983-1998年,共增殖放流各種規格中華鱘苗近600萬尾。1999年12月投放10萬尾10CM以上大規格中華鱘苗,超過15年來同種規格鱘苗的總量。
(3) 開展了廣泛的宣傳和教育活動,集中全社會力量來保護中華鱘。在沿江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全社會保護中華鱘的意識日益提高,沿江漁民誤捕中華鱘後均能自覺放生,發現不法分子偷捕能舉報,市場上經營利用中華鱘的行為已絕跡。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由於對中華鱘採取了全面保護的對策,從而延緩了中華鱘資源衰退的進程,基本保全了溯河產卵親體,為中華鱘自然繁殖、研究和增殖放流打下了基礎,中華鱘物種數量已開始回升。
關於進一步做好中華鱘保護工作的建議

第一,建立國家級中華鱘保護區,並強化管理。
第二, 大放流規模並提高放流規格。
第三, 大科研力度,力爭實現全人工繁殖。
中華鱘的商業經濟價值及合理利用
中華鱘由於它們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徵,表現出它們既是介於軟骨魚類(鯊魚等)與硬骨魚類之間的類群,又是硬骨魚類中較原始的類群,在魚類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更由於它們的個體較大,肉、卵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本草綱目》記載:「其肝主治瘡疥,其肉補虛益氣,浴血淋,其鼻肉作脯補虛下氣,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殺腹內小蟲。」鱘魚和骨髓有抗癌因子,素有「鯊魚翅,鱘魚骨,食之延年益壽,滋陰壯陽」之說。
中華鱘在國內外水產品中商品價值也極高,又具有很大的經濟意義。皮可製革;鰾稱為「鰉魚肚」,含有豐富的膠質,可配製上等漆料,並可入葯;肉味道鮮美;脊椎骨、鼻骨等均為上等佳餚,素有「鯊魚翅,鱘魚骨,食之延年益壽,滋陰壯陽」之說;體表由硬磷形成的骨板是製作工藝品的材料;尤以魚卵最為名貴,用鱘魚卵製成的「魚子醬」,含脂量極高,被視為世界三大珍味之一。另據報導,中華鱘所含的抗癌因子是目前的主葯源鯊魚的15至20倍。可以說中華鱘渾身是寶,確屬難得的特有經濟魚類,在分布區其自古就為最要的漁業對象。因此,積極研究開發中華鱘的增養殖,並在大量增養殖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將大有作為。
正是由於中華鱘具有這些優點,才造成了它們被大肆捕撈破壞,從而導致中華鱘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為保護和拯救中華鱘,國家不得不採取了嚴厲的保護措施,尤其是禁止捕殺上市流通。但正是這樣,才造成了關於中華鱘保護和利用之間的矛盾。
近年來,為拯救廣東省瀕危珍稀野生動物,經有關部門批准,順德、南海、三水、東莞等地先後辦起了一批中華鱘飼養場,如農業部批准成立的中華鱘南方養殖基地。中華鱘也在人們的精心繁殖飼養下已具有了數以百萬之眾。應該說它已擺脫了瀕危絕種的境地而進入了魚丁興旺的時代,其繁殖量已達25萬多尾,迅速扭轉了前幾年中華鱘瀕臨滅絕的局面。
據《羊城晚報》2002年3月3日報道,中華鱘已在廣東形成人工種群,目前5公斤以上幼魚存有量達20萬尾以上。如果這時仍硬要貼著"一級保護"標簽而讓人們品味望梅止渴,這不合乎情理。因此,關於中華鱘應允許上市銷售的呼聲也不絕於耳。然而中華鱘因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一直被禁止捕殺上市流通。即使作為人工繁殖類群上市也必須依照有關法規。依照《野生動物保護法》有關規定,人工養殖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必須繁殖到子二代以上才能被市場利用,而中華鱘從魚苗到子二代約需30多年時間,若依照法律,其經濟價值需等到30多年後才能體現。長年賣不掉的中華鱘讓養殖戶備感資金壓力。中華鱘養殖業因科技進步而興起,又因法律滯後而遇阻。這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其實,國際上已有不少物種從「絕境」中走出來後就為人類造福了。因此,我們大可不必擔心要背上什麼包袱而窒息了我們的思想,使中華鱘的保護和養殖陷入兩難的困境。作為管理部門應該尊重事實,體恤民情,實行有管制地開發,於公於私都大有裨益。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的觀點是不符合形式發展的要求。因此,有關部門可根據現狀適時修改有關規定,有限度地放寬對中華鱘等野生動物的保護限制,允許少量中華鱘上市流通,以期合理利用中華鱘資源,充分實現中華鱘的價值。
中華鱘完全成熟後,再遷移到我國淺海地區進入河口,在那裡肥育、棲息。秋季,順長江逆流而上,直至長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幼魚孵出後,便跟隨著親魚遠征,向河口、海洋游去。中華鱘魚的壽命很長,可活一二百年。魚體可長達2米以上,雌魚體重約二三百千克。中華鱘魚肉質肥美,卵可制魚子醬,是珍貴食品;鰾和脊索可制魚膠,所以過去一直遭到過度捕撈。許多水利工程由於忽視生態平衡,也使這種魚類自然資源遭受嚴重影響。現在,中華鱘魚有瀕於滅絕的危險,因此要求嚴加保護。
中華鱘的產卵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當長江三峽工程建成運行後,10月份水庫將大量蓄水,將水庫水位從145米提高到175米,使下泄流量顯著減少,10月平均流量從建壩前的18980米、3/秒減少到11090米、3/秒,減少了41%,這將使本來就不大的中華鱘宜昌產卵場的面積進一步縮小,使中華鱘的自然繁殖受到更為不利的影響。今後應加強對中華鱘的保護工作,對用於人工繁殖和科學試驗親鱘的捕撈數量和捕撈地點、時間,應嚴格限制,切實保護沿江和河口區的幼鱘,擴大中華鱘人工繁殖放流的規模,讓中華鱘這一珍稀物種得以長期生存繁衍下去。

[編輯本段]【適宜中華鱘生存的環境】
(1)水溫
中華鱘是一種適應於水溫范圍相當廣的溫水性魚類,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中華鱘的生存水溫為0—37℃,生長適宜水溫為13—25℃,最佳生長水溫為20~22℃。親鱘適宜催產水溫為17~24.5℃。魚卵最佳孵化水溫為17—21℃。入冬之後,當水溫下降至9~6℃時,中華鱘攝食量很少,生長停滯,甚至出現體重下降的現象。立春前後,水溫逐漸回升至10~13℃,開始少量攝食,生長緩慢。清明之後,水溫回升至15℃以上,攝食開始活躍,生長加快。當水溫達到33~38℃時,中華鱘反而不能正常活動。
(2)含氧量
中華鱘對溶氧量要求較高,一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研以上。如果當水中溶氧量下降至4毫克/l時,中華鱘的食慾就下降;當溶氧量繼續降至3毫克研或降至3毫克/升以下時,中華鱘攝食量迅速減少,甚至停止攝食,嚴重者發生活動遲緩、昏迷、甚至窒息死亡。值得指出的是,水的溶氧量變幅大的肥水,不應作為培育中華鱘仔、幼魚的水源。
(3)pH
中華鱘適宜於在pH為7.0~8.0的弱鹼性水中生活。當pH下降時,就意味著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酸性增大,溶氧量降低,這對於要求較高溶氧量的中華鱘不利;當pH過高時,會使水中氨氮毒害作用加大,對於養殖中華鱘也不利。
(4)鹽度
中華鱘為廣鹽性魚類,耐鹽度范圍較廣,在自然條件下,往來於鹹水與淡水水域之中,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裡生長。
(5)光照強度
在垂直游泳階段,魚苗有極強的趨光性。轉為底棲後,趨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強度對仔、幼鱘的培育沒有明顯影響,但要盡量避免夏天強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溫的急劇上升,養殖水池上方要設置遮陽設施。
(6)底質
仔、幼鱘對底質的要求較高,要求池底很光滑,無污染;成鱘對底質的要求不很嚴格,泥沙底質即可。
(7)透明度
透明度反映了水中浮游生物、泥及其他懸浮物質的數量。在仔、幼鱘培育階段,透明度應控制在40~60厘米為好,要及時清除排泄物和加強日常管理;在成鱘飼養階段,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即可滿足其要求。
(8)氨氮
氨氮主要是由養殖池中的有機物質分解而來。中華鱘長期生活在氨氮較高的水中,會出現活力減退、生長不良、引起爛鰓等病症,甚至導致大批死亡。對於仔、幼鱘,氨氮最好不超過0.2毫克/L。
(9)水流
中華鱘仔、幼魚,沒有明顯的溯水上游的習性,較喜歡集中在流水口。面積為3~10米2的養殖池,水流量以10~20升/分為宜。
(10)流速
中華鱘產卵時的平均流速都在1.0-2.0 m/s范圍內,且流態都十分的復雜,一般都是在河道轉彎處且有深潭的地方進行產卵,流場都有漩渦,且有著較大的卵石塊。

㈤ 水庫最小下泄流量是指什麼

水流量計算公式:單位時間流量=截面積*水流速度*時間如果水流速度不恆定,或者截面積不恆定,就需要對時間進行積分運算 高切林公式在計算中小型水庫水位平溢洪道底無閘門控制情況下的水庫最大溢洪流量時,因方法簡單方便,在我國已被廣泛採用。

㈥ 什麼叫最小下泄流量

比如說水電站吧,下泄流量就是指水壩放水的流量,最近要增加下泄流量就是要增加發電量。最小下泄流量就是指下泄流量的最小值啦

㈦ 求工程水文學認識實習報告!急用!!

前言: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准。在課堂上,我們學習了很多理論知識,但是如果我們在實際當中不能靈活運用,那就等於沒有學。實習就是將我們在課堂上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戰中。我們怎樣才能把課本上的知識靈活恰當的運用到生活、工作當中去,成為對別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我們怎樣才能適應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怎樣才能確定自己的人生坐標,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呢?抱著這種想法,我來到了新安江水電站,富春江水電站以及沙河抽水蓄能電站。在那裡,我接受了更為有用的水文以及水工知識,使我們邁出了成功的一步。我感覺,在水電站里,我們學到的知識很多。同時這次實習進行的很順利,一切都按照實習前的計劃里那樣先是新安江水電站,在那待了三天;然後是參觀了富春江水電站以及它的工廠房;最後一天去的是沙河抽水蓄能電站,在那同時又欣賞到了美麗的天目湖的景色。可以說為期一周的工程水文學實習進行的非常成功。在此,我要感謝帶領我們出去實習的老師們同時還有各水電站的員工們給了我這么好的的一次學習機會。

正文:

一. 新安江水利樞紐 1.樞紐概況 新安江水電站位於錢塘江支流新安江上,浙江省建德縣境內,是由中國自己設計、施工,自製設備,自行安裝的第一座大型水電工程,也是華東電網水庫調節容量最大的水電站。電站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運等綜合利用效益。工程於1957年4月開工,1959年大壩合攏蓄水,1960年4月第一台機組發電。新安江水電站控制流域面積1185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57秒立米,設計洪水流量27600秒立米,總庫容220億立米,設計灌溉面積114.3萬畝,裝機容量66.25萬千瓦。目前,新安江水電站通過對機組、主變壓器、主接線進行增容改造,已使總出力(裝機容量)增至 81萬kW。樞紐為混凝土寬縫重力壩和溢流式廠房。主壩壩型為混凝土寬縫重力壩,最大壩高105米,壩頂長度465.4米,壩基岩石為砂岩,壩體工程量138萬立米,主要泄洪方式為壩頂溢流。大壩為寬縫重力壩,最大壩高105m,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0442km2,占錢塘江流域總面積的四分之一,總庫容 216.26億 m3,其中防洪庫容 47.32億m3(相當於太湖的容積),為錢塘江流域唯一具有多年調節性能的大型水庫。新安江水利樞紐在布置上的一個主要特點:壩後式溢流廠房。 2.樞紐中的主要水工建築物 1) 擋水建築物——攔河壩。攔河壩採用的是混凝土寬縫重力壩的形式,目的是為了減少揚壓力和滲透壓力,同時它還在壩體斷面上利用上游水量代替混凝土重來維持穩定。攔河壩分為25個壩段,中間9個為溢流段, 兩邊分別有8個擋水壩段,兩岸的擋水段的壩軸線稍向上游。 2) 泄水建築物——廠房溢流道。溢流道一共有9個孔,兩側有導流牆,兩孔之間有閘墩。溢流壩的堰頂曲線用的是銳緣堰頂水舌底面曲線,再用平順弧線和廠房頂蓋連接。溢洪道是為了控制水位,保證大壩安全運行,並控制下泄流量,減少下游洪水災害。 3) 水電站。水電站包括引水建築物,廠房和高壓開關站。廠房布置在6到16壩段,廠房還有主副之分,副廠房裡在主廠房和壩體之間,有中央控制室及發電機電壓以下的配電裝置等等 4) 過壩建築物。目前用兩台有吊臂的門架式起重機起吊竹木伐過壩。 3.新安江水電站作用 電站平均年發電18.6億kwh,以220KV和110KV高壓輸電線路各4回接入華東電力系統。電站擔負著華東電網的調頻、調峰和事故備用的重任,對降低電網內火電機組煤耗、提高供電質量、保障電網穩定安全經濟運行,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至1999年底,已累計發電628億kW·h,有力地促進了華東地區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電站在防洪、灌溉、航運、漁業、林果業、旅遊業等方面,都作出了顯著貢獻。水庫商品魚捕撈連年穩產高產,部分產品出口歐美十多個國家,1989-1998 年總產量達4.55萬t;庫區580km2內有大小島嶼1078個,水碧山黛,景色旖旎,被譽為"綠色千島湖",成為國家級示範森林公園,僅1999年創旅遊收入約5億元;通過合理調度庫水下泄流量,頂沖杭州灣涌潮,為杭州市自來水廠提供淡水資源,改善居民飲用水和工業用水質量,僅據1992-1994年統計,因庫水頂潮使杭州市免受工業停產損失達40億元以上;水庫已攔蓄洪峰流量10 000m3/s以上的洪水 26次,避免和減輕了建德、桐廬、富陽等城鎮2萬hm2農田的洪澇災害,僅90年代就減少下游地區經濟損失七、八十億元。
二. 富春江水利樞紐 1.樞紐概況 富春江水電站位於浙江省桐廬縣錢塘江上游富春江上,壩址在七里壠峽口故又稱七里壠水電站。上距新安江水電站約60公里,下距杭州市110餘公里。地理位置優越,又有新安江大型水庫進行調節,兩電站聯合運行,為華東電網提供了大量的電力。水庫為日調節,總庫容9.2億米。電站以發電為主,並可改善航運,發展灌溉及養殖事業等綜合效益。電站總裝機容量29.72萬千瓦,年發電量9.23億度;船閘通行能力為100~300噸級船舶,年過壩量80.5溉渠首,增加下游灌溉面積6萬畝。壩址基礎岩石為白堊紀流紋斑岩和凝灰角礫岩,構造發育。樞紐主要建築物有混凝土重力式溢流壩、河床式廠房、船閘、灌溉渠首及魚道等。溢流壩段全長287.3米,最大壩高47.7米,連續鼻坎,面流消能。廠房為擋水建築物的一部分,最大高度57.4米,安裝4台單機容量6.00萬千瓦及一台容量5.72萬千瓦的轉葉式水輪發電機組,以110千伏、220千伏輸電線路並入華東電網。魚道長158.57米,寬3米,採用「Z」字形布置,形成三層盤梯,為親魚上溯產卵之用。船閘布置在右岸,上閘首為擋水重力式結構,下沉式工作閘門。灌溉渠首分設左、右兩岸,引水流量1.5米3/秒和5米3/秒。 該工程由上海勘測設計院設計,集團公司水電十二局施工,1958年開工,1962年停工緩建,1965年十月復工,1968年底第一台機組發電,1977年建成。該工程結合庫區的地形特點,採用圍堤防護,減少庫區淹沒及人口遷移,為解決水庫移民問題,找到了一條可行措施。在電廠運行中,採用洪水預報調度方法,合理地解決了電站庫容小,洪水頻繁、棄水多的矛盾,僅1975年至1977年三年當中多發電7420萬度;同時還削弱洪峰,減輕下游淹沒損失。 2.樞紐中的主要水工建築物 1) 溢流壩。溢流壩為實體重力壩,分為16個壩段,布置在河床中央偏右的位置,總長287.3米溢流壩上共有17個溢流孔,同時溢流孔內設有弧形閘門。溢流壩的下游採用連續式鼻坎挑流消能方式,挑角為0,以使泄流產生面流和淹沒面流消能。 2) 水電站。該電站為河床式電站,廠房兼有擋水作用,廠房內有五台機組,功率為29.72萬千瓦。裝配場分別設在主廠房兩側。副廠房設在左裝配間的左端。該電站一共有5個主變壓器,1,2布置在左岸進場公路側,3,4,5布置在左岸上壩公路左側山下。 3) 船閘。為了避免與廠房樞紐的干擾,因此300噸級的船閘設在右岸,閘室是採用寬為14.4米的不對稱廣腹式,輸水方式採用廊道,充水一次時間為12分鍾,泄水一次為7分鍾。單向運行過閘一次時間為38分鍾,雙向運行過閘時間為55分鍾,最大年運貨能力為80萬噸。 4) 魚道。魚道的建設在富春江整個水電站中是一個主要特色之一。考慮到魚的習性和河道的主流,把魚道建在廠房級溢流之間。因為這樣可以利用導流牆,且符合節約投資的原則。魚道設於70米長四米寬的下游導牆中,採用Z字型盤旋上升的梯級布置,形成三層盤梯。同時魚道底部高差變換處設有台階。
三.沙河水利樞紐 1.電站的概述 沙河水庫為大2型水庫,集水面積148.5千米,設計庫容為1.09億立方米。電站位於龍芥溝上游奮桶崗以西的箕形地段。庫區周圍為山地,高程在145到167米之間,西面為荒田沖溝,溝底地勢較為平坦,高程約為95米左右。電站廠房設在溝出口龍興亭西北坡麓。該處西面為沙河水庫。沙河水利樞紐由水庫,上輸水系統,廠房和下游輸水系統等組成。 2.電站主要樞紐建築物 1) 上水庫。水庫建在龍芥溝上游和荒田沖。由主壩和北,東兩座副壩圍成。主壩採用的是鋼筋混泥土面板堆石壩,壩頂高程為137。 2) 上游輸水系統。上游輸水系統包括側式進出水口、壩內埋管、斜井式隧洞、及岔管等部分。進出水口布置在壩的前沿,向水庫內擴散延伸36米。且隧洞採用鋼筋混凝土襯砌,厚度為0.5米。 3) 廠房。廠房布置在龍興亭西北向坡麓,採用半地下式豎井廠房,兩台可逆式水泵水輪機——電動發電機機組分別布置在直徑為23.6米的兩個圓形豎井內。在主廠房下游側設有副廠房,布置電氣設備、輔助設備和中控室等。包括兩台主變壓器在內的升壓站,緊接副廠房下游側布置。 4) 下游輸水系統。下游輸水系統由尾水隧洞、下游出進口及尾水明渠等三部分組成。尾水隧洞採用一機一洞布置。進出水口布置和上游形式相同,設置事故閘門一道。 體會及意見: 通過對這三個水電站的參觀實習,了解了符合我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以及電能資源與社會總體效益的綜合利用方針、政策和發展趨勢。 1. 水庫的抗洪防洪。這種防洪作用主要表現在攔蓄洪水,減少洪峰流量,優化整體防洪調度。 2. 水庫的水文預報調度。防洪與興利對水庫的運用是時有矛盾的。主要通過實測雨量過程做出短期的預報,洪水預報,還有洪峰以後退水預報等等方法來進行水庫水情預報調度。 3. 安全意識。通過對電站安全生產的規章制度的了解,切實體會到了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增強了「安全就是效益」 概念,加強了安全觀,連我們進去參觀都要帶著安全帽,確實為以後工作樹立了良好的習慣。 4. 電站自動化。電站通信、信息、網路系統:隨著網路信息社會的高速發展,電站已基本實現了管理的自動化。每個發電機組都有相應的PLC控制器。該控制器對發電機組實行實時監控,並藉助網路隨時向操作員工作站報告,以便網路操作員對不同情況及時對電廠實施發電量調節和配置。 總的來說,本次實習增強了我們同學之間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習過程中主動向技術人員和老師提出問題,並且和他們就提出的問題上進行了一些交流和探討。通過這種相互討論的方式,基本解決了諸多自己思考但不理解的問題。同時,通過實習我們自己能主動地發現問題,並能結合學過的理論知識去初步的解決問題,為將來創建新技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更重要的是怎樣把我們現在所學的知識更好地用到以後的工作上去。 經過這次為期7天的工程水文實習,我覺得我收獲到了許多在學校課本上難以了解的知識,使概念化的知識活生生的展現在了我們面前。通過實習,我了解到了水利水電工程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它是全國電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失去了它整個國家都將陷入癱瘓。這使我的肩上似乎加上了一負重擔,它促使我去學好、用好專業知識,這樣才能更好的為國家做貢獻。否則,一個小小的失誤便會給國民經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身上之擔何止千斤! 實習也使我獲得了對水利水電樞紐的感性認識,在這次實習中,我親眼見到了水閘、溢流壩、變電器、寬縫、水輪機組等一系列與我們將要學習的專業知識有關的東西,為我們今後的專業課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以後的設計中就有了可以參照的模版。 通過這次實踐,我初步了解了水利水電工程的規劃、設計、管理工作的基本內容.水利水電工程的規劃和設計,是在水文分析計算的基礎上,對水利水電樞紐工程規劃進行了水利水能計算與技術經濟分析,合理確定該水利水電樞紐的工程規模及開發方式。這樣就能夠既能夠最大限度的蓄水發電又能夠保證不會造成用料過多造成浪費。使水利樞紐對水的利用和調配率達到最大。滿足樞紐周邊的用電、用水、灌溉和防洪的需要。當然在對水利樞紐的設計中還要考慮到水庫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水電是清潔、可再生能源,對改善我國能源結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用巨大.水電工程有利於防洪減災、供水灌溉,緩解人口和資源的矛盾,保障區域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人和自然和諧共處,其綜合效益顯著;但工程建設也會對生態與環境帶來一些不利影響.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對水電開發環境保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促進水電開發與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應堅持科學發展觀,提高對水電開發環境保護的認識;全面客觀評價水電開發的環境效益與可能的不利影響,實現人和自然和諧共處.水利水電工程的管理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從深度達幾十米的壩基開挖、高度達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大壩混凝土澆築、各種導流洞和引水洞等的施工到各種龐大的水力發電機組的安裝,每一個單項工程的施工都含有許多危險有害因素.施工中,參與人員多,大型機具多,工程佔地范圍大,工序復雜,涉及爆破、立體交叉高空操作等特種作業.水利水電工程項目施工的本身特點決定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而隨水利水電建設的不斷發展,施工生產對工程機械設備的技術要求也越來越高,機械設備的有效管理成為決定工程施工質量優、進度快和成本低的必要條件,因此工程機械設備的管理,就需要採取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以更好地為水利水電建設服務. 通過這次實踐,我步了解水利水電樞紐的組成及各組成建築物的作用。一般來說,水利水電樞紐是由大壩、水電站、通航建築物三部分組成的。大壩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它起著截流、蓄水的作用,若是大壩出現安全問題,不僅是整個水利樞紐將盪然無存,連下游幾百公里的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都將遭受極其嚴重的威脅。一旦潰壩,便將是一場災難。所以大壩壩體的安全問題應該是提在重中之重的一項。水電站是發電的主體部分,它通過將水的勢能轉化為電能為人民提供日常所需的電力。現在國家又在大力興建抽水蓄能電站,晚上將水電站多發的電能,轉化為水的勢能,存在高處,等到了白天用電的高峰期再放水發電,這樣能夠節約水資源,提高利用率。通航建築物比較常見的就是船閘了,大壩將河水攔腰截斷,在水中行駛的船隻就無法通行,為了讓水運繼續通暢,船閘的作用是巨大而又明顯的。此外,水利樞紐還有變電站,魚道等配套工程。 通過這次實踐,我初步了解水力發電的基本原理。水力發電就是利用水力(具有水頭)推動水力機械(水輪機)轉動,將水能轉變為機械能,如果在水輪機上接上另一種機械(發電機)隨著水輪機轉動便可發出電來,這時機械能又轉變為電能。水力發電在某種意義上講是水的勢能變成機械能,又變成電能的轉換過程。水輪機是指把水能轉為機械能的一種工具. 水輪機的原理是指怎麼把水能最合理化,最有效率化的把它轉成機械能。 抽水蓄能電站是以電力系統低谷電能抽水,並以位能形式儲存電能的水電站。抽水蓄能電站設有上、下兩個水庫,利用電力系統用電低谷時的剩餘電力,將下水庫的水抽存到上水庫中,到電力系統的高峰負荷時,再從上水庫放水發電。抽水蓄能電站是電力系統惟一能填谷的調峰電源。對峰谷差大、調峰能力不足的電力系統,設置一定規模的此類電站是必要的。 抽水蓄能電站 具有上下水庫,利用電力系統中多餘的電能、把下水庫(下池)的水抽到上水庫(上池)內,以位能的的方式蓄能;系統需要電力時,再從上水庫至下水庫進行發電的水電站。在抽水和發電能量轉換(由電能變為水能,再由水能變為電能)過程中,輸水系統和機電設備都有一定的能量損耗。發電所得電能與抽水所用電能之比,是抽水蓄能電站的綜合效率,早期在65%左右,近來已提高至75%左右。抽水蓄能是利用電力系統多餘的低價電能,轉換成電力系統十分需要的高價峰荷電能,並具有緊急事故備用、調峰、調頻、調相的效用,可以提高電力系統的可靠性。抽水蓄能電站按水流情況可分為3類:(1)純抽水蓄能電站,上水庫沒有天然徑流來源,抽水與發電的水量相等,循環使用;(2)混合式抽水蓄能電站,上水庫有天然徑流來源,既利用天然徑流發電,又利用由下水庫抽水蓄能發電;(3)調水式抽水蓄能電站,從位於一條河流的下水庫抽水至上水庫,再由上水庫向另一條河流的下水庫放水發電。 此外我還了解了水輪機的各種類型。水輪機分為反擊式和沖擊式。反擊式水輪機中又有混流式水輪機、軸流式水輪機、斜流式水輪機、貫流式水輪機。沖擊水輪機也分為水斗式水輪機、斜擊式水輪機、雙擊式水輪機。由於不是專門的學習,資料有限,所以只能列舉其中一二。

閱讀全文

與最小下泄流量自動裝置6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測量軸承是否換 瀏覽:152
寧波勇圓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300
海缸養魚用什麼過濾器材好 瀏覽:39
下圖兩個實驗裝置是實現 瀏覽:94
噴泉實驗的引發裝置 瀏覽:388
筆記本怎麼看固態和機械硬碟 瀏覽:539
為什麼製冷機組耗電 瀏覽:986
哪裡有租鋼板樁設備的 瀏覽:841
地暖閥門開不開是什麼原因 瀏覽:400
超聲波身高體重分析儀怎麼測 瀏覽:283
野馬jdc閥門排氣怎麼樣 瀏覽:566
江蘇南通閥門廠 瀏覽:21
大a工具箱 瀏覽:171
設備基礎在哪個圖里 瀏覽:610
腸癌用什麼儀器檢查最好 瀏覽:326
軸承688是什麼軸承 瀏覽:171
機械M5一6H什麼意思 瀏覽:934
儀表這個燈亮了是什麼意思 瀏覽:181
k系列軸承什麼意思 瀏覽:73
松下240升冰箱製冷能力是多少 瀏覽: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