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4安徽)某化學興趣小組設計了一組「吹氣球」實驗,三套裝置如圖:(1)甲裝置:①儀器a的名稱為___
(1)①儀器a的名稱為長頸漏斗;
②向a中加水會看到氣球脹大,一段時間內氣球大小沒有變化,說明該裝置氣密性良好.
(2)①該裝置是固液在常溫下製取氣體的裝置,若生成O2使氣球脹大,則錐形瓶中所裝的固體物質可以是催化劑二氧化錳,倒入的液體是過氧化氫溶液;
②鋅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Zn+H2SO4=ZnSO4+H2↑.
③氫氧化鈉溶於水放出大量的熱,裝置內氣壓增大,氣球脹大.
(3)丙中CO2氣體被吸收時,裝置內壓強減小,內部的氣球就會脹大,氫氧化鈉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氣體.
故答案為:(1)①長頸漏斗;②良好;(2)①二氧化錳;②Zn+H2SO4=ZnSO4+H2↑;③NaOH固體溶於水放熱,空氣受熱膨脹;(3)NaOH溶液.
『貳』 (7分)某化學興趣小組設計了一組「吹氣球」實驗,三套裝置如下圖: (1)甲裝置:①儀器a的名稱為_____
(1)①長頸漏斗②良好(2)①MnO 2 ②Zn+2HCl=ZnCl 2 +H 2 ↑(或Zn + H 2 SO 4 = ZnSO 4 + H 2 ↑)(合理均可)③NaOH固體溶於水放熱(3)NaOH溶液
『叄』 某實驗小組同學為了探究銅與濃硫酸的反應,進行了如圖系列實驗.【實驗1】銅與濃硫酸反應,某化學興趣小
(1)裝置A中Cu和濃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二氧化硫和水,反應條件為加熱,化學方程式為2H2SO4(濃)+Cu △ | .
『肆』 為了探究化學能與熱能的轉化,某實驗小組設計了如下三套實驗裝置:(1)上述3個裝置中,不能證明「銅與濃
(1)裝置Ⅰ可通過U形管中紅墨水液面的變化判斷銅與濃硝酸的反應是放熱還是吸熱;裝置Ⅱ可通過燒杯中是否產生氣泡判斷銅與濃硝酸的反應放熱還是吸熱;裝置Ⅲ只是一個銅與濃硝酸反應並將生成的氣體用水吸收的裝置,不能證明該反應是放熱反應還是吸熱反應, 故答案為:Ⅲ; (2)氫氧化鋇與硫酸反應屬於中和反應,中和反應都是放熱反應,所以錐形瓶中氣體受熱膨脹,導致U型管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 故答案為: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放熱; (3))①若M為鈉,鈉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氫氣,該反應我放熱反應,放熱的熱量使大試管中溫度升高,氣體壓強增大,所以右邊燒杯中有氣泡產生;冷卻後大試管中溫度降低,壓強減小,右邊燒杯中的導管會形成一端液柱, 故答案為:產生氣泡,反應完畢後,冷卻至室溫,燒杯里的導管內形成一段液柱; ②若觀察到燒杯里產生氣泡,說明M溶於水放出熱量,由於放熱反應一定屬於化學變化,而有熱量放出的反應不一定為化學變化,所以不一定屬於放熱反應,如濃硫酸溶於水會放出熱量,但是不屬於放熱反應, 故答案為:可能是放熱反應; ③若觀察到燒杯里的玻璃管內形成一段水柱,說明M溶於水後導致大試管中溫度降低,壓強減小,證明M溶於水為吸熱過程,溶於水能夠吸收熱量的物質有:硝酸銨、氯化銨等, 故答案為:硝酸銨; (4)至少有兩種實驗方法能證明超氧化鉀與水的反應(4KO2+2H2O═4KOH+3O2↑)是放熱反應還是吸熱反應:方法①:選擇上述裝置Ⅰ(或Ⅱ)進行實驗,Ⅰ裝置右邊U型管中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或燒杯中導管中有氣泡放出),證明該反應為放熱反應; 方法②:取適量超氧化鉀粉末用脫脂棉包裹並放在石棉網上,向脫脂棉上滴加幾滴蒸餾水,片刻後,若觀察到棉花燃燒,則說明該反應放出大量熱,使棉花燃燒,證明該反應是放熱反應, 故答案為:Ⅰ(或Ⅱ);放熱.
『伍』 實驗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三套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裝置。 回答下列問題:(1)你認為合
(1)C;CaCO 3 + 2HCl CaCl 2 +H 2 O+ CO 2 ↑ (2)發生裝置里導氣管伸入溶液中,反應生成的氣體不能導出 |
『陸』 初三化學實驗題
C裝置不能用做支取氣體的發生裝置,是因為氣體會從漏斗中溢出。加小試管後,液體試劑先充滿小試管,然後才能溢出,與固體葯品接觸。小試管中的液體起了液封的作用。
『柒』 在線等:某化學興趣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三套實驗裝置,用於「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1.4P+5O2=2P2O5(條件:點燃) 2.容器密封性不好,漏氣 3.使用葯品量少,測量精確;15(試管50毫升專,消耗氧氣10毫升,因此注屬射器向試管輸送10毫升氣體 4.(題目有問題,是不是然後松開手,活塞仍返回至25ml刻度處?)密封性良好;10(系統貫通,因此總氣體量為50+25=75毫升,消耗氧氣75/5=15毫升,因此刻度為25-15=10)
『捌』 高中物理
有一句話道出了各科的特點:「物理難,化學繁,數學習題做不完」,許多學生反映物理難學,不好理解,面對著一道道的物理題,就像是霧中看花一樣,總有不識廬山真面目之感,其實,我覺得難不難在於你對該科學習技巧的摸索和掌握,對如何學好物理,我說說自己的感受,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學會對物理概念的反復分析、琢磨 能不能學好物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你對物理概念能否理解得透徹,物理概念因其抽象性,總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感,比如「能量」、「慣性」等等這些概念,單靠老師的「言傳」並不能傳神地表達出概念的真諦所在,而只有自己做到了「意會」才能真正領略出它的全部內涵,這種「意會」的感覺就只有靠我們對概念的反復分析、琢磨才能體會得到,所謂「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意義正在於此。例如「摩擦力」這個概念,書中是這樣下定義的:「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經過分析,我們可首先找出概念中的關鍵字句,「互相接觸」、「相對運動」、「接觸面上」「阻礙相對運動」然後琢磨、體會這些字句的含義。「互相接觸」說出了摩擦力產生的首要條件,並由此可聯想到它與重力、磁力等的不同,但是不是互相接觸的物體就一定有摩擦力呢?顯然不是,一個「當」字揭示出了「摩擦力」的產生必然是伴隨著「相對運動」,那麼什麼是「相對運動」呢?「相對」二字應該是指這「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由此意識到判斷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之間是否產生摩擦力的依據應該是看這兩個物體是否發生了「相對運動」而不是看這兩個物體是否發生了「運動」,「接觸面上」告訴了我們摩擦力產生的位置,而「阻礙相對運動」則說明了「摩擦力」的作用和方向,它的作用是阻礙「相對運動」而不是「阻礙運動」,那麼它的方向就應該與「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而不是與「運動」的方向相反,並由此可恍然悟到摩擦力並不總是阻力。經過這樣的反復分析、琢磨,我們對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位置、作用、方向自然就會清楚、透徹,哪裡還會有似是而非之感呢。 二、學會對物理實驗的層層剖析 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縱觀課本上的實驗內容,演示實驗、學生實驗、課後小實驗、小製作等,大大小小不下百十個,由此可見物理與實驗的不可分割性,這么多的實驗如何才能搞得清,弄得明呢?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其實無論什麼樣的實驗,無外乎都有這么幾部分組成,實驗的目的、原理是什麼?需要哪些器材?分幾步進行?每一步要滿足什麼樣的條件?如何滿足?要觀察什麼?記錄什麼?如何分析觀察到的現象?整理記錄到的數據?最後得到的結論是什麼?例如在《焦耳定律》這節課中,書中一開始就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燈泡接入電路中時,燈泡和電線中流過相同的電流,燈泡和電線都要發熱,可是實際上燈泡熱得發光,電線的發熱卻覺察不出來,這是為什麼?」由此,需要研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跟哪些因素有關系,這便是焦耳定律實驗的目的。如何進行研究呢?聯想到物體間熱傳遞的規律和溫度計的製作原理便設計出了如課本圖9-7所示的實驗裝置,由此便把電流放出熱量的多少形象地轉化成了液柱上升得高低,這便是該實驗的原理。分析可知該實驗需分三步進行,分別研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與電阻的大小、電流的大小、和通電時間的長短的關系,在這三步中,當我們研究電熱與電阻的關系時,就必須保證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而電阻不同;當研究電熱與電流的關系時,就必須保證電阻和通電時間相同而來改變電流;當研究電熱與通電時間的關系時就應該保證電流和電阻的大小相同而通電時間不同。那麼書中又是如何達到這些要求呢?在第一步中採取的辦法是把兩個不同阻值的電阻接成了串聯電路;在第二步中採取的辦法是比較同一個燒瓶中液柱上升得高低,而用變阻器來改變它的電流;至於第三步就無須多說人人明白,然後通過觀察每一步中條件改變前後液柱的升降情況便得出了焦耳定律的內容。在平常的學習中,如果我們對每一個實驗都能這樣環環設問、層層剖析,那麼對整個實驗過程就會了如指掌、默然於胸,還有什麼能難倒我們呢? 三、學會通過實踐加深對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含義的確切理解 學習理科離不開計算,在物理公式中對各物理量間的對應性以及確切的物理含義的理解要求很高,而對於初學者而言往往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透徹,因此常常出現張冠李戴、亂點鴛鴦譜的現象,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通過實踐來加深對物理量含義的確切理解。例如,對於功的計算公式W=FS中S的含義的考查有這么一道題:一位同學用50N的力,將重30N的鉛球推到7m遠處,這位同學對鉛球做的功為:A.350J B.210J C.0J D.無法判斷。初學者往往覺得選A或C,但一旦知道正確答案應為D,那麼對S的含義自然是心領神會。哲學上講,我們對事物的認知過程就是一個「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就體現在這里。 四、學會對類似知識點的歸納、總結 我們常說,學習的過程就是把書由薄變厚,再由厚變薄的過程。我們前面所說的正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把書由薄變厚,但把書由薄變厚並不是我們的目的,太厚了,就會超負荷,承載不起。大千世界,紛繁復雜,但在哲學家看來,無非是物質或精神;而在生物學家看來,無非是動物或植物。可見,只要我們學會發現其共性,找出其本質,便都可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學習也正如此,我們若學會了對類似知識點的歸納,總結,那麼繁雜的物理內容便化成了簡單的幾個部分,學習起來自然就會輕輕鬆鬆、游刃有餘。例如:在物理量的定義中,速度、密度、壓強、功率、電流等,它們的定義方式都是一樣的,而那麼多的演示實驗,卻幾乎都是用控制變數法,只要我們掌握了控制變數法的實質,所有的實驗便不都迎刃而解了。 五、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注重感情投資 我們都知道「感情的力量是神奇的」,它在學習中的作用猶如化學中的催化劑。對一個學生而言,能試著喜歡自己的老師,那將會終生受益非淺。學習的過程本就是艱辛的,甚至在大多數學生看來是個單調、枯燥的過程。如果再有情感的反面效應,那麼什麼樣的方法都將是徒勞無效的,如果我們能在枯燥的學習過程中寓於神奇的感情力量,那麼,我們的學習生涯不就其樂無窮了嗎? 樂觀一點 很容易的啦
與某實驗室中有三套完全相同的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動工具角度鋸
發布:2025-09-23 02:32:51
瀏覽:313
煤氣閥門符號
發布:2025-09-23 02:32:04
瀏覽:760
滑板工具箱
發布:2025-09-23 01:36:08
瀏覽:40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