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圖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圖.小露將一塊玻璃板豎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上面,並保持玻璃板與刻度
(1)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實驗時採用兩個完全相同的蠟燭,當玻璃板後面的蠟燭和玻璃板前面的蠟燭的像完全重合時,可以確定像的位置,同時也可以比較物像大小關系.
(3)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在物體一側能看到物體的像,同時還能看到代替物體的另一個物體,便於准確確定像的位置.
(4)該實驗利用的研究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5)平面鏡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蠟燭發出的光線經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在A蠟燭所在這一側.
故答案為:光的反射;大小;便於准確確定像的位置;等效替代法;A.
② 如圖所示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圖.將一塊玻璃板豎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上面,並保持玻璃板與刻度
(1)在實驗中用到刻度尺,但尺並不是測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測像到鏡的距離、物到鏡的距離,然後比較二者關系用的. 故答案為:②. (2)實驗中,用一個等長的蠟燭放在像的位置,來代替像,為了研究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故答案為:①. (3)平面鏡成的是虛像,是由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而成的,所以不能成在光屏上. 故答案為:不能. |
③ 如圖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圖.(1)實驗器材有:帶底座的玻璃板、白紙、筆、光屏各一,兩支外
(1)刻度尺可以測量物體的距離,刻度尺的作用是便於測量: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回
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觀察答到玻璃板的另一側.即在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蠟燭B,確定像的位置;
(2)在豎立的玻璃板前點燃蠟燭A,拿未點燃的蠟燭B豎直在玻璃板後面移動,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側(A側)觀察,直至它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這種確定像與物大小關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虛像不會出現在光屏上.
(4)平面鏡成像大小跟物體大小有關,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無關,蠟燭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會變化.
故答案為:(1)刻度尺;位置;(2)未點燃;A;等效替代法;(3)虛;(4)不變.
④ 如圖甲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 1 )直尺的作用是便於比較物與像______的關系.( 2 )兩根等
(1)在實驗中用到刻度尺,但尺並不是測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測像到鏡的距離、物到鏡的距離,然後比較二者關系用的.
(2)兩只蠟燭大小相同,後面的蠟燭又和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樣就證明了像與物大小相同,所以兩只蠟燭等長是為了比較像與物大小關系用的.
(3)因為光屏只能接收實像,不能接收虛像,所以光屏不能接收到的燭焰的像,所以說明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
(4)為了確定像的位置,讓蠟燭A的像和蠟燭B重合,既能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B蠟燭,實驗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5)因為厚玻璃板的兩個面都可以當作反射面,會出現兩個像,影響到實驗效果,所以應選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
(6)平面鏡所成的像和物體關於平面鏡對稱,如果玻璃板沒有放正,蠟燭的像與蠟燭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蠟燭成的像不與蠟燭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7)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物像等大,將蠟燭向靠近鏡面的方向移動,像的大小不變.
(8)不合理,因為一次實驗就得出結論,偶然性較大,不能找到普遍規律;應該多次改變蠟燭的位置,多測幾組數據(至少要測三組以上)得出的結論才具代表性.
(9)取兩只蠟燭,一隻點燃在玻璃板前,一隻不點燃,在玻璃板後,使後面的蠟燭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後面蠟燭的位置就是前面蠟燭的像的位置,這是一種等效替代的方法.
故答案為:(1)到平面鏡的距離;(2)像與物的大小;(3)虛;(4)確定像的位置;(5)2;(6)有可能找不到像;(7)不變;(8)不合理;只從一組數據不能找到普遍規律,至少要測三組以上;(9)用另一隻等大的蠟燭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等效替代.
⑤ 如圖1為小紅同學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圖.(1)除了圖中所示器材之外,為了探究平面鏡所成的像是
(1)實像是可以呈現在光屏上的,虛像不能.因此要探究是實像還是虛像,應該用一個光屏接收像;
(2)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既能像平面鏡一樣成像,還能透過平面鏡觀察對面的物體;
選用大小相同的兩個蠟燭,是為了用蠟燭B代替蠟燭A,來比較物像的大小.
(3)點燃A蠟燭,小心地移動B蠟燭,直到與A蠟燭的像完全重合為止,發現:物像大小相等;物像連線與玻璃板垂直;物像到玻璃板的距離相等.
(4)①作出物點P的像點P′的,連接P′與小紅的眼睛,與鏡面的交點為入射點O,再連接PO,畫上箭頭,如下圖所示
②因為平面鏡成像特點:物體與像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已知視力表距平面鏡2.5m,小紅距離平面鏡0.4m
所以可得視力表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距離平面鏡為2.5m,小紅與視力表在平面鏡中的像的距離應該是5m-0.4m=4.6m.
故答案為:(1)光屏;(2)玻璃板;大小;(3)垂直;相等;(4)見下圖;4.6.
⑥ 如圖所示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圖,其中甲為放在玻璃板前面的點燃的蠟燭,乙為所成的像.(
(1)在做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時,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目的是為了確定像的位置與大小
由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可知,像與物體的大小相同,取兩支完全相同的蠟燭,點燃蠟燭後,再拿一支沒有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後面移動,直到與玻璃板前面的蠟燭完全重合是為了比較物體和像的大小;
(2)由於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兩面都能反射光,能成兩個像,所以通過玻璃板該同學看到了同一個蠟燭的兩個像.
(3)光屏能接收到實像,但接收不到虛像,因為平面鏡成的是虛像,所以移去蠟燭B,在蠟燭B的原來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蠟燭A的像.
(4)由圖可知,四個模型分別為C、A、T、V,從模型上看,只有C左右不同,而A、T、V,左右相同,所以當小明把四個模型分別面對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模型A、T、V不能達到實驗目的,只有C左右不同,所以能夠達到實驗目的.
故答案為:(1)反射;像的位置;未點燃;乙;
(2)玻璃板比較厚,蠟燭經過兩個反射面都會形成像;
(3)不能;(4)A.
⑦ 如圖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1)直尺的作用是便於比較像與物______的關系;(2)兩段相同的蠟
(1)在實驗中用到刻度尺,但尺並不是測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測像到鏡的回距離、物到鏡答的距離,然後比較二者關系用的.
(2)完全一樣的蠟燭是為了比較物體與像的大小關系.
(3)移去後面的蠟燭B,並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則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蠟燭燭焰的像,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4)因為厚玻璃板的兩個面都可以當作反射面,會出現兩個像,影響到實驗效果,所以應選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
(5)無論怎樣調節後面的蠟燭,都不能使蠟燭與它所成的像重合,可能是由於平面鏡放歪了或平面鏡沒有豎直放置;
(6)不合理,因為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是一個普遍規律,需要多次測量,僅憑一次實驗具有偶然性.
故答案為:(1)到平面鏡距離;(2)大小;(3)不能;虛;(4)2;(5)無論怎樣調節後面的蠟燭,都不能使蠟燭與它所成的像重合;(6)不合理;兩組數據太少,存在偶然性.
⑧ 如圖1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1)實驗器材有:帶底座的玻璃板、白紙、筆、火柴、光屏、刻
(1)刻度尺可以測復量制物體的距離,刻度尺的作用是便於測量: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
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觀察到玻璃板的另一側.即在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蠟燭B,確定像的位置;
(2)在豎立的玻璃板前點燃蠟燭A;
拿未點燃的蠟燭B豎直在玻璃板後面移動,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側觀察,直至它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這種確定像與物大小關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現,說明平面鏡所成的是虛像;
(4)平面鏡成等大的像,當蠟燭A向玻璃板靠近,蠟燭A的像不變;
(5)如果玻璃板沒有豎直放置,像和物體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無論如何移動蠟燭B,都不能與A的像完全重合.
故答案為:(1)位置;(2)前;等效替代;(3)虛;(4)不變;(5)無論怎樣移動B,都不能與A的像完全重合.
⑨ 如圖1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圖.小鷺將一塊玻璃板豎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上面,並保持玻璃板與刻
(1)大小; (2)15; (3)0.2;不變. |
⑩ 如圖所示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1)圖1中的白紙上豎直放置的是一塊______,其目的是____
(1)圖1中的白紙上豎直放置的是一塊玻璃板,這是因為玻璃板既可回以透光也可以反答光,這樣便於確定像的位置;
(2)實驗時要點亮的是A蠟燭燈;白紙上並不呈現燭焰燈的像,這一現象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3)如圖2所示,圖中OO′是鏡面所處位置,分析圖中蠟燭A的三個位置a、b、c與蠟燭燈B的三個位置a′、b′、c′的位置關系可以看出,對應的物與像的位置連線與鏡面垂直,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實驗中,用方格紙放在玻璃板底下,可以不用B蠟燭燈也同樣可比較像和物分別到鏡面的距離,這是因為可利用紙上方格確定像的位置;
(5)在科學探究實驗中,應該尊重實驗測量的結果,不能隨意調整數據,發現問題應該查出出產生的原因,因此,該同學對實驗數據的處理方法是錯誤的.
故答案為:(1)玻璃板;便於確定像的位置;
(2)A;虛象;
(3)①平面鏡成像時,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②平面鏡成像時,像和物體的連線垂直於鏡面;
(4)可行;可利用紙上方格確定像的位置;
(5)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