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測定Na 3 CO 3 與Na 2 SO 3 混合物中各組分的含量,取樣品23.2g,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鐵架台、鐵
由裝置圖可知,實驗原理為:混合物中加入硫酸,轉化為二氧化硫、二氧化碳,除去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硫,利用E裝置的增重確定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根據二氧化碳的質量計算混合物中碳酸鈉的質量,進而計算各組分的質量分數. (1)由於需要測定二氧化碳的質量,整套裝置應氣密性良好,故實驗之前應檢驗裝置的氣密性,故答案為:檢驗裝置的氣密性; (2)實驗測定二氧化碳的質量,進而計算碳酸鈉的質量,要計算質量分數,需要知道樣品的總質量,故應需要用托盤天平稱量樣品的質量; 利用E裝置的增重確定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故F裝置目的是防止空氣中的水蒸氣、二氧化碳加入E裝置中,影響測量結果, 故答案為:托盤天平;防止空氣中的水蒸氣、二氧化碳加入E裝置中; (3)實驗原理是除去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硫,利用E裝置的增重確定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根據二氧化碳的質量計算混合物中碳酸鈉的質量,故進入裝置E中的二氧化碳要乾燥、不含二氧化硫,故裝置B的作用是除去氣體中的二氧化硫,試劑保證吸收二氧化硫,不能吸收二氧化碳且不能生成二氧化碳,故選擇c.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裝置C的作用是具有二氧化硫是否除盡,裝置D的作用是乾燥氣體,選擇試劑為a(濃硫酸);c中若裝品紅溶液,會溶解少量二氧化碳,導致測定二氧化碳的質量減小,計算所得碳酸鈉的質量偏小,引起測定的Na 2 S0 3 質量增大,導致Na 2 SO 3 含量偏高, 故答案為:c;a;部分二氧化碳溶液品紅溶液; (4)裝置內會殘留部分二氧化碳,應使二氧化碳區別被裝置E中葯品吸收,故通入大量的空氣目的是排盡裝置內的二氧化碳,使生成的二氧化碳能夠全部裝置E中葯品吸收. 由於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應先除去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若不除去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導致測定二氧化碳的質量增大,計算所得碳酸鈉的質量增大,引起測定的a 2 S0 3 質量減小,導致Na 2 SO 3 含量偏低,可以使空氣先通過e.氫氧化鈉溶液除去含有的二氧化碳, 故答案為:使生成的二氧化碳能夠全部裝置E中葯品吸收;e;偏低; (5)裝置E在實驗完成時增重4.4g為二氧化碳的質量,物質的量為
故答案為:1:1. |
『貳』 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下列實驗,放置一段時間後,實驗結果與預測的現象不一致的是()
A.濃鹽酸和濃氨來水都具有源揮發性,揮發出的氯化氫和氨氣相遇生成白煙氯化銨,所以裝置內出現白煙,故A正確; B.濃硝酸具有揮發性,硝酸溶於水得稀硝酸溶液,酚酞遇稀硝酸不變紅,故B錯誤; C.飽和氯水揮發出氯氣,氯氣能和碘化鉀反應生成碘,碘遇澱粉變藍色,所以①中溶液變藍,故C正確; D.濃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飽和硫酸銅溶液中的水分,導致硫酸銅溶液過飽和而析出五水硫酸銅晶體,故D正確; 故選B. |
『叄』 用下圖所示實驗裝置進行相應實驗,能達到實驗目的是()A.裝置①可用於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氣體B
A.二者均與NaOH反應,不符合除雜原則,則圖中除雜試劑應為飽和食鹽水,故A錯誤;
B.H2、NH3等均可利用向下排空氣收集,則圖中氣流方向應從右側進,故B錯誤;
C.NH4Cl受熱易分解,不能利用蒸發得到晶體,應利用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得到晶體,故C錯誤;
D.碘不易溶於水,易溶於四氯化碳,則混合後分層,圖中萃取裝置合理,故D正確;
故選D.
『肆』 用右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將a中的NaOH濃溶液擠入盛滿CO2氣體的b中,打開止水夾.可能看到的現象是(
CO2與擠入的NaOH溶液反應,使錐形瓶內氣體壓強減小產生壓強差,使試管里的水倒吸入導管中.
故選D.
『伍』 甲、乙兩同學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探究硝酸與鐵反應的產物。 文獻記載:Ⅰ.在濃硝酸與活潑金屬反應過
(1)常溫時,鐵遇來濃硝酸形成緻密氧化膜源,阻止反應進一步發生(答「鈍化」也可) (2)取少量反應後A中溶液放入試管中,向其中加入濃NaOH溶液,加熱,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接近試管口。若試紙變藍,則A中生成N ![]() (4)濃硝酸換成稀硝酸A中沒有紅棕色氣體生成,B中溶液變為棕色 (5)D 『陸』 為了檢驗含二氧化碳的廢氣中混有一氧化碳,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其中,A和E中的液體是氫氧化鈉溶液;
(1)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所以能使紅色固體逐漸變為黑色,同時生成二氧化碳,所以當觀察到C中紅色固體變為黑色,D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時,說明混合氣體中一定混有一氧化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