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某同學設計了一種電解法製取fe(oH)2的實驗裝置 用nacl溶液作電解質是白色沉澱能保持較長的原因是
電解過程中不產生氧氣而是氯氣 使得fe(oH)2不會被氧氣氧化
② 化學高手進
過了興趣期,雖然想解答,但是麻煩。
③ 大學物理實驗數據處理固體線脹系數的測定,儀器誤差ΔL0=0.5cm.ΔD=0.5cm.Δb=0.1cm.ΔT=0.2cm.Δr=0.05cm
言在目前大學物理實驗教材中[1~5],測量固體線脹系數的方法有很多種,如流水加熱法、蒸氣加熱法、電加熱法等,其中電加熱法因其操作簡單,加熱迅速,並可在多個溫度工作點下進行測量等優點而倍受青睞.但我們用固體線脹系數測定儀(長春市第五光學儀器廠生產,GXC固體線脹系數測定儀)測量時,發現誤差太大,分析其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溫控方法不當.因為實驗過程中被測固體棒達到熱平衡的時間與溫度計響應時間不可能完全同步,因而若在每個測量點上沒有足夠長的恆溫時間,就無法測得該溫度點對應的物體真實長度.雖然該測量儀可以調節加熱功率,但卻很難找到恆溫工作點.二是溫度測量方法有缺陷.當把水銀溫度計插入被加熱固體中部測量讀取溫度數據時,需把溫度計從測溫環境中拔出,這必然會帶來誤差.針對以上兩個問題,我們對該實驗儀進行了改進,設計了新的溫控和測量方法.目前常用的恆溫方法有兩種:其一,區間自動控溫法.當溫度達到設定上限時,繼電器自動關斷所有或部分加熱器,由於加熱器有餘熱,控溫室溫度繼續上升,達到最高溫度點後,溫度又要下降,降到設定溫度下限時,繼電器又重新啟動加熱系統.這種控溫方式,......
本實驗通過固體線脹系數測定儀測定不同金屬的線脹系數,要求達到:1.掌握使用千分表和溫度控制儀的操作方法;2.分析影響測量精度的諸因素;3.觀察合金材料在金相組織發生變化溫度附近,出現線膨脹量的突變現象。二實驗原理絕大多數物質具有「熱脹冷縮」的特性,這是由於物體內部分子熱運動加劇或減弱造成的。這個性質在工程結構的設計中,在機械和儀表的製造中,在材料的加工(如焊接)中都應考慮到。否則,將影響結構的穩定性和儀表的精度,考慮失當,甚至會造成工程結構的毀損,儀表的失靈以及加工焊接中的缺陷和失敗等等。固體材料的線膨脹是材料受熱膨脹時,在一維方向上的伸長。線脹系數是選用材料的一項重要指標,在研製新材料中,測量其線脹系數更是必不可少的。SLE-1固體線脹系數測定儀通過加熱溫度控制儀,精確地控制實驗樣品在一定的溫度下,由千分表直接讀出實驗樣品的伸長量,實現對固體線脹系數測定。SLE-1固體線脹系數測定儀的恆溫控制由高精度數字溫度感測器與HTC-1加熱溫度控制儀組成,可加熱溫度控制在室溫至80.0◦C之間。HTC-1加熱溫度儀自動檢測實測溫度與目標溫度的差距,確定加熱策略,並以一定的加熱輸出電壓維持實測溫度的穩度,分別由四位數碼管顯示設定溫度和實驗樣品實測溫度,讀數精度為±0.1◦C。專用加熱部件的加熱電壓為12V。物質在一定溫度范圍內,原長為l的物體受熱後伸長量∆l與其溫度的增加量∆t近似成正比,與原長l也成正比,即:∆l=α·l·∆t。式中α為固體的線脹系數。實驗證明:不同材料的線膨脹系數是不同的。本實驗配備的實驗樣品為鐵棒、銅棒、鋁棒(加工成6×400mm的圓棒)。三儀器技術指標1、溫度讀數精度:±0.1◦C。2、溫度控制穩定度:±0.1◦C/10分鍾。3、溫度設定范圍:−5.0◦C∼+85◦C,四位數碼管顯示。4、實驗樣品實測溫度:室溫至82.0◦C,四位數碼管顯示。5、伸長量測量精度:0.001mm,量程:0∼1mm。6、HTC-1加熱溫度控制儀使用條件1)輸入電源:220V±10%50Hz∼60Hz2)濕度:<85%3)溫度:0∼40◦C4)功耗:<70w圖1.1、加熱電壓輸出指示2、實驗樣品實測溫度指示3、加熱溫度設定指示4、加熱電壓輸出接線柱(–)5、加熱電壓輸出接線柱(+)6、輔助備用電源輸出DC口7、輔助備用電源開關8、測溫探頭連介面9、測溫感測器校正10、溫度設定−5◦C按鈕11、溫度設定+5◦C按鈕12、溫度設定−0.1◦C按鈕13、溫度設定+0.1◦C按鈕14、拆卸實驗樣品輔助孔15、固定架15A、加熱部件輸入接線柱(–)15B、測溫感測器介面15C、加熱部件輸入接線柱(+)16、隔熱盤17、隔熱管18、實驗樣品19、加熱導熱均衡管20、測溫感測器21、實驗裝置底盤22、隔熱盤23、隔熱棒24、千分表固定螺釘25、千分表1)被測實驗樣品外形尺寸:直徑Φ6×長度400mm,整體要求平直;2)千分表安裝須適當固定(以表頭無轉動為准)且與被測物體有良好的接觸(讀數在0.2∼0.3mm處較為適宜,然後再轉動表殼校零);3)因伸長量極小,故儀器不應有振動;4)千分表探頭需保持與實驗樣品在同一直線上。3、儀器使用(HTC-1加熱溫度控制儀)1)連接溫度感測器探頭連線,連接加熱部件接線柱。2)HTC-1加熱溫度控制儀開機時儀器設定溫度為20.0◦C,因此實驗時如室溫低於此溫度時,請將溫度設定低於室溫5◦C以上,儀器預熱5分鍾後,測溫顯示3窗顯示室溫。3)實驗時可以室溫作為實驗開始溫度,也可在高於室溫的溫度點上作為開始實驗溫度,如室溫為12◦C,可用15◦C作為開始實驗溫度。4)調節(10、11、12、13)按鈕,設定加熱溫度,須高於室溫,此時可觀察到加熱輸出指示(1)閃爍發光,亮度與輸出電壓成正比。5)加熱時實測溫度會比設定溫度低0.1∼2.2◦C,該溫度差與周圍環境散熱條件有關,實測溫度顯示窗顯示實驗樣品的實際溫度,實驗中須保持該溫度10分鍾以上,使實驗樣品內外溫度均勻。6)加熱實驗樣品時,實測溫度以一定的速率上升,並會出現1∼2次的溫度波動後,實測溫度會趨於穩定,並保持實測溫度±0.1◦C/10分鍾。五實驗內容1、連接溫度感測器探頭連線,連接加熱部件接線柱。2、旋松千分表固定架螺釘,將實驗樣品(Φ6×400mm)插入實驗裝置的加熱部件內(加熱導熱銅管內),再插入隔熱棒(23)(不銹鋼)壓緊後,安裝千分表,注意被測物體與千分表測量頭保持在同一直線。3、安裝千分表在固定架上,使它與隔熱棒有良好地接觸(千分表讀數值在0.2∼0.4mm處),然後旋緊螺栓,不使千分表轉動,再轉動千分表圓盤讀數為零。4、實驗溫度以實測溫度為准,當實測溫度顯示值上升到大於設定值,停止加熱電壓輸出,一般在接近設定溫度時HTC-1加熱溫度控制器降低加熱電壓輸出,實測溫度與設定溫度的差值是一定的加熱電壓輸出補償實驗裝置的散熱。因此設定溫度與室溫相差較大時,實測溫度穩定後,實測溫度與設定溫度的差值也較大。所以在設定溫度由室溫至較高溫度時,應比實驗溫度(實測溫度)略高0.1∼2.2◦C。5、確定實驗溫度點,實驗溫度一般可比室溫增加10◦C,20◦C,30◦C,40◦C,50◦C···,或比室溫增加5◦C,10◦C,15◦C,20◦C,25◦C···。6、接通HTC-1加熱溫度控制儀的電源,加熱實驗樣品時,實測溫度以一定的速率上升,並會出現1∼2次的溫度波動後,實測溫度趨於穩定,持續穩定十分鍾4以上的實測溫度,記錄∆l和∆t,並通過最小二乘法線性擬合計算得到線脹系數α,並研究其線性情況。7、換不同的金屬棒樣品,分別測量並計算各自的線脹系數,與理論參考值比較,分析研究誤差原因七思考討論1、試分析哪一個量是影響實驗結果精度的主要因素?2、試舉出幾個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術中應用線脹系數的實例。3、若實驗中加熱時間過長,儀器支架受熱膨脹,對實驗結果有何影響?
望採納!
④ 夫克蘭赫茲實驗儀器預熱10分鍾的目的是什麼
弗蘭克赫茲實驗誤差來源如下:
1、由於預熱不足,使測量值產生誤;
2、實驗時,由於電壓的步差不可能連續,故測量的峰值會有一定的誤差
3、儀器老化,本身存在一定的誤差
4、畫出氬的IP-VG2曲線是一個比較粗糙的過程,存在誤差
(4)實驗裝置保持十分鍾的原因是擴展閱讀:
弗蘭克—赫茲實驗證明原子內部結構存在分立的定態能級。這個事實直接證明了汞原子具有玻爾所設想的那種「完全確定的、互相分立的能量狀態」,是對玻爾的原子量子化模型的第一個決定性的證據。
類似弗蘭克—赫茲實驗的其它氣體效應:
氖氣體也會發生類似的行為模式,可是電壓間隔大約是 19 伏特。程序是相同的,只有閾值不同。當電壓在 19 伏特時,在柵極附近,氖氣體會發光。激發的氖原子會發射橘紅色光線。越增加電壓,自由電子越早累積到足夠的動能 19eV,發光處會離陰極越近。
當電壓在 38 伏特時,在氖氣體管里會有兩個發光處。一處在陰極與柵極中間,一處在柵極附近。電壓加高,每增加 19 伏特,就會多形成一個發光處。
⑤ 將三支有澱粉糊的試管放入37度的溫水中恆溫十分鍾的目的是什麼
使試管內溫度統一升高到37˚C,模擬口腔37˚C的環境,使唾液澱粉酶的活性最大;恆溫十分鍾,給唾液澱粉酶足夠的反應時間,保證澱粉得到徹底分解。
⑥ 求一些化學實驗室的常識及原因
鋼瓶最好放在鋼瓶櫃里,鋼瓶室要獨立,遠離實驗工作區。管道要走暗線,走高處比較好。恆溫環境要找個專業公司來做一套方案,你可找廣州約頓公司。他們做的比較好,我這實驗室就是他們做的,鋼瓶櫃是蘇州馬爾實驗設備做的。
⑦ 在測定摩爾氣體常數實驗中,如何檢測氣壓計是否漏氣,依據是什麼
在水準瓶中加入適量的水。將水準瓶微微上下移動,使水準瓶和量氣管兩個液面在同一回
水平面上,且應在0刻度答附近。塞緊支管試管上的膠塞。將水準瓶下移約在量氣管30刻度左右,此時可見量氣管的液面下降,但下降一小段就不再下降。繼續觀察幾分鍾,確認液面不再下降,說明實驗裝置漏氣,可以接續下面操作。(若液面繼續下降,甚至降到水準瓶的高度,說明實驗裝置漏氣,須查明原因並改正後方能接續下面操作)。
水準瓶和量器管相通,氣壓相同,如果裝置不漏氣,則兩液面應該保持近似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