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大神畫一下傳動簡圖
這是設計呀。給100分會有人替你設計嗎?異想天開。
2. 誰能描述一下荷蘭風車的內部結構及外部
荷蘭座落在地球的盛行西風帶,一年四季盛吹西風。同時它瀕臨大西洋,又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國家,海陸風長年不息。這就給缺乏水力、動力資源的荷蘭,提供了利用風力的優厚補償。
荷蘭的風車,最早從德國引進。開始時,風車僅用於磨粉之類。到了十六、七世紀,風車對荷蘭的經濟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當時,荷蘭在世界的商業中,占首要地位的各種原料,從各路水道運往風車加工,其中包括:北歐各國和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的木材,德國的大麻子和亞麻子,印度和東南亞的肉桂和胡椒。在荷蘭的大港--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的近郊,有很多風車的磨坊、鋸木廠和造紙廠。
隨著荷蘭人民圍海造陸工程的大規模開展,風車在這項艱巨的工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根據當地的濕潤多雨、風向多變的氣候特點,他們對風車進行了改革。首先是給風車配上活動的頂篷。此外,為了能四面迎風,他們又把風車的頂篷安裝在滾輪上。這種風車,被稱為荷蘭式風車(如左圖)。
荷蘭風車,最大的有好幾層樓高,風翼長達20米。有的風車,由整塊大柞木做成。十八世紀末,荷蘭全國的風車約有一萬二千架,每台擁有6000匹馬力。這些風車用來碾穀物、粗鹽、煙葉、榨油,壓滾毛呢、毛氈、造紙,以及排除沼澤地的積水。正是這些風車不停地吸水、排水,保障了全國三分之二的土地免受沉淪和人為魚鱉的威脅。
二十世紀以來,由於蒸氣機、內燃機、渦輪機的發展,依靠風力的古老風車曾一度變得暗淡無光,幾乎被人遺忘了。但是,因為風車利用的是自然風力,沒有污染、耗盡之虞,所以它不僅被荷蘭人民一直沿用至今,而且也成為今日新能源的一種,深深地吸引著人們。
目前,荷蘭大約有兩千多架各式各樣的風車。荷蘭人很喜愛他們的風車,在民歌和諺語中常常贊美風車。風車的建築物,總是盡量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每逢盛大節日,風車上圍上花環,懸掛著國旗和硬紙板做的太陽和星星。
===================
內部結構看這里
19座風車房目前大多有人居住,只有一座專門對遊人開放,裡面的陳設依然維持著舊時風貌。對遊人開放的風車房建於1738年,是堤壩東側最早修建的8座風車房之一。它與其他7座一樣,高約20米,呈下寬上窄的圓柱形。房頂不是固定在牆體上,而是支撐在滑輪上一個可轉動的「蓋子」。房頂一側伸出一根木軸,上有4扇風車葉片,每扇葉片約長15米。房頂另一側伸出一個粗大木製支架,垂到接近地面處,人可以通過移動這個支架而轉動整個房頂,相應移動風車扇葉的朝向,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風力。走進風車房,穿堂里簡陋的木架上擺著粗瓷碗等,地上有一雙穿得半舊的木鞋。牆上青磚裸露,掛著繩索和高腰皮靴。穿堂一側是一間小屋,有單人床、帶烤箱的燒煤爐灶和櫥櫃,還有一台手搖縫紉機。靠窗小桌上擺著花。這就是風車房裡傢具最齊全的主人間了。
順著僅容一人的木扶梯上樓,二層和三層也有簡單的床和傢具,空間狹小,幾乎轉身就能碰到隔板或牆壁。在頂層五樓的小閣樓,能看清整個風車的內部構造。風車葉片旋轉時,通過齒輪傳動帶動樓底的木輪旋轉,將水渠里的水提升到水位較高的臨近水塘里。風車全為木製,看上去依然相當穩固結實。出了風車房,往南走不遠是一座外觀一樣、但有人居住的風車房。
老式風車要至少四五級風才能轉動,一年中有30%到50%的日子沒法工作。1868年,村裡修建了蒸汽機泵站,風車的作用退居其次。現在,蒸汽機水泵早已升級為燃油和電力水泵,圍堰各處的水位全部由計算機控制。
3. 這種表示齒輪傳動的簡圖叫什麼圖。我想學繪制這種圖。
這是機械行業常用的一種機械傳動的運動簡圖。想掌握這方面的技能,只需把常見的機械零件的代表符號記牢,參照機械設計裝配圖即可畫出這類簡圖。但前提是必須要學會機械制圖,能熟練繪制機械零件圖和機械裝配圖。再說,這種圖只是對機械傳動原理做簡單介紹,對生產加工一點指導意義也沒有。真正有用的是繪制機械零件制圖和機械裝配圖。用到這種機械傳動運動簡圖的情況很少,而且還必須是有了完整的機械設計構思後,才能按實際結構再來繪制它。一句話,如果你已經能繪制機械制圖(含裝配圖),那麼學會它如虎添翼。但是,要是想僅憑繪制這種傳動簡圖找工作,恐怕是不夠的,而且是遠遠不夠的。
4. 汽車傳動簡圖用什麼軟體繪制,比如變速器齒輪傳動簡圖,不需要詳細的圖紙說明
建議你使用autocad軟體繪制即可。
5. 求,水風車的構造圖
立式風車 背景簡介 立式風車是一種由風力驅動使輪軸旋轉的機械,旋轉的輪軸帶動磨或水車,從而達到磨麥或取水灌溉的目的,它發明於宋代。南宋劉一止(1078~1161)《苫溪集》卷三:「老龍下飲骨節瘦,引水上訴聲呷呀。初疑蹙踏動地軸,風輪共轉相鉤加。……殘年我亦冀一飽,謂此鼓吹勝聞蛙。」這里,「風輪」當指風車的風輪,「鉤加」應指風車與翻車之間的傳動。從「殘年」二字推斷,這當是1140~1150年前後的事。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卷十六記,「近河南及真定諸府(在今河南、河北兩省內),大作井以灌田」,「高山曠野或用風輪也」。《天工開物》卷一又記,揚郡(今江蘇省揚州、泰州、江都等地)「以風帆數扇」驅動翻車,「去澤水以便栽種」。 立式風車動畫模擬 立式風車的復原模型圖 風車的早期記載過於簡略,沒有指出裝置的結構形式和葉片(風帆)數。明代童冀的《水車行》對零陵(今湖南水州及廣西全州一帶)使用風力翻車的情景作了如下描述:「零陵水車風作輪.緣江夜響盤空雲。輪盤團團徑三丈,水聲卻在風輪上。……輪盤引水入溝去,分送高田種禾黍,盤盤自轉不用人,年年只用修車輪。」對照清代的記載,可以斷定,這種直徑達三丈的風車為立軸式(或稱立帆式)「大風車」。 原理和結構簡介 清中葉,周慶雲在《鹽法通志》卷三十六中描述了立軸式風車的構造原理:「風車者,借風力回轉以為用也。車梵谷二丈余,直徑二丈六尺許:上安布帆八葉,以受八風。中貫木軸,附設平行齒輪。帆動批轉,激動平齒輪,與水車之豎齒輪相搏,則水車腹頁周旋,引水而上。此制始於安鳳官灘,用之以起水也。長蘆所用風車,以堅木為干,干之端平插輪木者八。如車輪形。下亦如之。四周掛布帆八扇。下輪距地尺余,輪下密排小齒;再橫設一軸,軸之兩端亦排密齒與輪齒相錯合,如犬牙形,其一端接於水桶,水桶亦以木製,形式方長二三丈不等,寬一尺余。下入於水,上接於輪。桶內密排逼水板,合乎相之寬狹,使使無余隙,逼水上流入池。有風即轉,晝夜不息。……」又按:「一風車能使動兩水車。譬如風車平齒輪居中,馭駛兩水車豎齒往來相承,一車吸引外溝水。一車吸引由汪子流於各溝內未成鹵之水。 晚清林昌彝《硯桂緒錄》則介紹了立軸風車的裝用方法:「山陰汪禹九《雨韭鑫筆記》載造風車車水之法,極為巧便,嘗謂船使風篷,隨河路之灣曲尚可宛轉用之,若於平地作風車以轉水車,可代桔槔之多費人力,亦不必如舟帆之隨時轉側也。風車之篷用布蒲、竹篾者。皆可架車於平地四面有風處,風車圈各有筍。互相接續於水車,如鍾表內銅圈然。其水車一如田問常用之式,置於水中亦有筍以接風車,隨之而轉。又風車上下另加篷兩扇,斜側向里,留篷以逼風入車更得力。惟水車置於河道內,殊礙行船,可於堤外開一水竇,通堤內開溝三五丈,引水入大池中,池中置水車,岸上置風車,隨風所向轉水灌田。……昔余過浙江處州,舟中曾見鄉村中用此法以車水。」其中,「風車圈」系指卧置大齒輪,「筍」即齒輪的齒。另加的兩扇「篷」起著導風於風輪的作用,擴大了風能利用面積。 據陳立調查,20世紀50年代初,僅渤海之濱的漢沽塞上區和塘大區就有立軸式風車約600部。民間有詩雲:「大將軍八面威風,小桅子隨風轉動,上戴帽子下立針,水旱兩頭任意動。」 立軸式風車採用形似八稜柱的框架結構,又稱「走馬燈」或大風車。立軸上部鑲接8根輻桿,下部鑲接8根座桿。桅桿與輻桿、座桿、旋風欖、篷子股相聯,掛上風帆,即構成風輪。立軸與鐵環的配合,以及針子與鐵軸托(鐵碗)的配合,構成兩副滑動軸承。平齒輪固定在立軸下部,與一個小的豎齒輪(旱頭,有17或18個齒)嚙合。豎齒輪通過其方孔,裝在直徑約7寸的大軸上,並可在軸上左右移動,以實現齒輪的嚙合與分離,起離合器的作用。大軸上裝著主動鏈輪(水頭,12個齒),驅動龍骨。 漢沽立式風車結構簡圖 天津塘沽風車掛帆法 阜寧風車掛帆法 1.揚繩(4根粗鐵絲或木桿拉在大柱1) 2.輻桿(傘盤秤) 3.鐵環(將軍帽) 4.立抽(大將軍。直徑大於8寸,高22尺)5.旋風欖6桅桿(小桅子)7.風帆(風篷,8個) 8.座桿9針子(錐形鐵軸端) 10.平齒輪(車盤,車圈,直徑10尺,88個齒) 11.篷子股(支桿) 12.大柱。註:括弧內為別名與規格。 風帆的構造原理與中國式船帆無異。每面帆以滕圈套在桅扦上,上端系游繩(升帆索)吊掛在輻桿的滑車上。帆的靠近立鈾的一邊用纜繩(帆腳索)拉系在臨近的一個桅桿下部。通過收放游繩來調節帆的高低及帆的受風面積。風吹帆,推動桅桿,使立軸和平齒輪轉動,驅動翻車。風壓與帆的面積、升掛高度及安裝角度有關。風大時,一個平齒輪可驅動兩台甚至三台翻車。 在風車啟動之前,調節轉速的主要措施是選擇風帆的升掛高度,另一辦法是增減纜繩的長度,改變風帆與纜繩及風輪半徑方向的夾角。根據劉仙洲所記,天津塘沽地區風車的風帆在拉緊時與風輪半徑重合(上中圖)。蘇北阜寧風車的風帆在拉緊時與風輪半徑成一初始角(上右圖)。 立式風車最為巧妙之處在於風車運轉過程中風帆的方向自動調節(如圖)。風帆為船帆式。帆並非安裝於輪軸徑向位置,而是安裝在軸架周圍的八根柱桿上。帆又是偏裝,即帆布在桿的一邊較窄,在另一邊較寬,並用繩索拉緊。如圖,當風作用於A時,帆為順風,帆與風向垂直 (受力最大)並被繩拉緊;轉到位置C時,帆被吹向外,帆面與風向平行;至E處再恢復迎風位置。利用繩索的松緊和帆的偏裝,它可以利用戧風或逆風,如同在船帆中一樣。這種裝置方式使帆可以自由隨風擺動,而不產生特別的阻力,帆在外周轉動的有效風力作用范圍,超出180度。如在位置G,開始轉入順風,帆還可以利用部分風力少量作業。這種船帆式風車的特色,為中國所獨有。 風帆及其受力轉動示意圖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還有很多立式風車、出於它體積龐大,佔地面積較多、20世紀80年代中期已被電動或內燃機水泵替代。 知識點 1、立式風車是一種由風力作為原動力,來驅動輪軸旋轉的機械。 2、立式風車是採用風力作為原動力,是綠色能源,環保能源。 3、立式風車最為巧妙之處在於風車運轉過程中風帆的方向自動調節。 4、立式風車主要結構由平齒輪、立軸和風帆等組成的回轉運動。 5、以實現齒輪的嚙合與分離,起離合器的作用。 http://b2museum.cdstm.cn/ancmach/machine/ja_14.html 這個網址可以讓你了解更多1 去看看樓主你就完全明白了,謝謝採納!
6. 設計帶式輸送機的傳動裝置 傳送裝置簡圖
上傳了一份設計供參考,請查收。
7. 風車是怎麼發明的
風車也叫風力機,是一種不需燃料、以風作為能源的動力機械。古代的風車,是從船帆發展起來的,它具有6~8副像帆船那樣的篷,分布在一根垂直軸的四周,風吹時像走馬燈似的繞軸轉動,叫走馬燈式的風車。這種風車因效率較低,已逐步為具有水平轉動軸的木質布蓬風車和其它風車取代,如「立式風車」、「自動旋翼風車」等。
2000多年前,中國、巴比倫、波斯等國就已利用古老的風車提水灌溉、碾磨穀物。12世紀以後,風車在歐洲迅速發展,通過風車(風力發動機)利用風能提水、供暖、製冷、航運、發電等。
公元7世紀在西亞—大概在敘利亞,建造了第一批風車。世界上的這個地區有強風,幾乎總是朝著相同的方向吹,因此就面向盛行風而建造了這些早期風車。它們看上去不像如今所見到的風車,而是有著豎式軸,軸垂直排列著翼,與旋轉木馬裝置上排列著木馬很相似。
12世紀末在西歐出現了第一批風車。有些人認為,在巴勒斯坦參加了十字軍東侵的士兵們回家時帶回了關於風車的信息。但是,西方風車的設計與敘利亞的風車迥然不同,因而它們可能是獨立發明出來的。右圖:典型的地中海風車有著圓形石塔和朝向盛行風安裝的垂直翼板。它們仍用於磨碎穀物。
西方風車的不同之處在於翼板環繞著垂直面而轉動。因為風在歐洲比在西亞較為變化不定,所以風車還另有一個機械裝置,以使翼板面對著風來的方向轉動。左圖:在丹麥聖瑞斯的埃洛島上,現代風車與供電的發電機相連。
風車在如今已很少用於磨碎穀物,但作為發電的一個手段正在獲得新生。「裝有發電渦輪機的農場」是由驅動發電機的大型風車組構成的。
公元1229年荷蘭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座風車,從此開始了人類使用風車的歷史。
風車
公元644年,一個叫阿布·魯魯亞的製造風車的波斯匠人,因行刺哈里發烏馬爾·伊本·卡圖布而被捕。644年是風車見於文獻的最早年代。有專門的資料提到於兩百餘年後出現在塞斯坦(在伊朗和阿富汗的邊界上)的著名的風車,這種風車是從公元前一世紀才被人們所知的小亞細亞的水平水車演變而來的,它的翼板安在一個垂直的「風轉動軸」上,在一個水平的平面上轉動。
同樣,西方的垂直風車,則是由羅馬人維脫勞維斯所描述的公元前22至公元前21世紀之間的垂直水車演變而來的。這種風車稱為「柱車」,在1180年前後出現於法國,在1191年前後出現於英國。由於翼板無論何時都必須跟風向垂直,包括磨石和傳動裝置的木頭車體就安在一根支承的立柱上,一根長的杠桿從背後把它轉向迎風面。大概是在1270年於坎特伯雷出現的所謂《風車詩》中,有幅關於這種風車的最早插圖。
不久之後從這種西式風車演變出的新式風車,於1300年前出現於法國。新的「塔式風車」由一個固定的塔構成,塔包括磨石和傳動裝置,只有裝著翼板的塔頂能迎風轉動。有時用一根尾桿達到這個目的,有時則是用裝在塔頂里的一根杠桿。中世紀的這種風車插圖甚為罕見,但是在沙弗爾克的一個教堂的彩色玻璃窗上有一幅圖畫,其年代為公元1470年。
對一年四季都沒有河流來驅動水車的所有歐洲村鎮來說,風車是一種福音。它也有助於取消手推磨和牛拉磨。但是風車的成本高,因為互相競爭的風車和水車同時使用是不可能經濟的。
8. 急求垂直軸風車結構圖;重賞
簡介: 軸流風機動葉調節原理(TLT結構) 軸流送風機利用動葉安裝角的變化,使風機的性能曲線移位。性能曲線與不同的動葉安裝角與風道性能曲線,可以得出一系列的工作點。若需要流量及壓頭增大,只需增大動葉安 ... 軸流送風機利用動葉安裝角的變化,使風機的性能曲線移位。性能曲線與不同的動葉安裝角與風道性能曲線,可以得出一系列的工作點。若需要流量及壓頭增大,只需增大動葉安裝角;反之只需減少動葉安裝角。 軸流送風機的動葉調節,調節效率高,而且又能使調節後的風機處於高效率區內工作。採用動葉調節的軸流送風機還可以避免在小流量工況下落在不穩定工況區內。軸流送風機動葉調節使風機結構復雜,調節裝置要求較高,製造精度要求亦高。 改變動葉安裝角是通過動葉調節機構來執行的,它包括液壓調節裝置和傳動機構。液壓缸內的活塞由軸套及活塞軸的凸肩被軸向定位的,液壓缸可以在活塞上左右移動,但活塞不能產生軸向移動。為了防止液壓缸在左、右移動時通過活塞與液壓缸間隙的泄漏,活塞上還裝置有兩列帶槽密封圈。當葉輪旋轉時,液壓缸與葉輪同步旋轉,而活塞由於護罩與活塞軸的旋轉亦作旋轉運動。所以風機穩定在某工況下工作時,活塞與液壓缸無相對運動。 活塞軸的另一端裝有控制軸,葉輪旋轉時控制軸靜止不動,但當液壓缸左右移動時會帶動控制軸一起移動。控制頭等零件是靜止並不作旋轉運動的。 葉片裝在葉柄的外端,每個葉片用6個螺栓固定在葉柄上,葉柄由葉柄軸承支撐,平衡塊與葉片成一規定的角度裝設,二者位移量不同,平衡塊用於平衡離心力,使葉片在運轉中成為可調。 動葉調節機構被葉輪及護罩所包圍,這樣工作安全,避免臟物落入調節機構,使之動作靈活或不卡澀。 當軸流送風機在某工況下穩定工作時,動葉片也在相應某一安裝角下運轉,那麼伺服閥將油道①與②的油孔堵住,活塞左右兩側的工作油壓不變,動葉安裝角自然固定不變。 當鍋爐工況變化需要減小調節風量時,電信號傳至伺服馬達使控制軸發生旋轉,控制軸的旋轉帶動拉桿向右移動。此時由於液壓缸只隨葉輪作旋轉運動,而調節桿(定位軸)及與之相連的齒條是靜止不動的。於是齒套是以B點為支點,帶動與伺服閥相連的齒條往右移動,使壓力油口與油道②接通,回油口與油道①接通。壓力油從油道②不斷進入活塞右側的液壓缸容積內,使液壓缸不斷向右移動。與此同時活塞左側的液壓缸容積內的工作油從油道①通過回油孔返回油箱。 由於液壓缸與葉輪上每個動葉片的調節桿相連,當液壓缸向右移動時,動葉的安裝角減小,軸流送風機輸送風量和壓頭也隨之降低。 當液壓缸向右移動時,調節桿(定位軸)亦一起往右移動,但由於控制軸拉桿不動,所以齒套以A為支點,使伺服閥上齒條往左移動,從而使伺服閥將油道①與②的油孔堵住,則液壓缸處在新工作位置下(即調節後動葉角度)不再移動,動葉片處在關小的新狀態下工作。這就是反饋過程。在反饋過程中,定位軸帶動指示軸旋轉,使它將動葉關小的角度顯示出來。 若鍋爐的負荷增大,需要增大動葉角度,伺服馬達使控制軸發生旋轉,於是控制軸上拉桿以定位軸上齒條為支點,將齒套向左移動,與之嚙合齒條(伺服閥上齒條)也向左移動,使壓力油口與油道①接通,回油口與油道②接通。壓力油從油道①進入活塞的左側的液壓缸容積內,使液壓缸不斷向左移動,而與此同時活塞右側的液壓缸容積內的工作油從油道②通過回油孔返回油箱。此時動葉片安裝角增大、鍋爐通風量和壓頭也隨之增大。當液壓缸向左移動時,定位軸也一起往左移動。以齒套中A為支點,使伺服閥的齒條往右移動,直至伺服閥將油道①與②的油孔堵住為止,動葉在新的安裝角下穩定工作。
9. 風力發電機的工作原理
發電機原理:
是將風能轉換為機械能,機械能轉換為電能的電力設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以太陽為熱源,以大氣為工作介質的熱能利用發動機。
風力發電利用的是自然能源。相對柴油發電要好的多。但是若應急來用的話,還是不如柴油發電機。風力發電不可視為備用電源,但是卻可以長期利用。
風力發電的原理,是利用風力帶動風車葉片旋轉,再透過增速機將旋轉的速度提升,來促使發電機發電。依據目前的風力發電機技術,大約是每秒三公尺的微風速度(微風的程度),便可以開始發電。
風力發電正在世界上形成一股熱潮,因為風力發電沒有燃料問題,也不會產生輻射或空氣污染。
風力發電在芬蘭、丹麥等國家很流行;我國也在西部地區大力提倡。小型風力發電系統效率很高,但它不是只由一個發電機頭組成的,而是一個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小系統:風力發電機+充電器+數字逆變器。
風力發電機由機頭、轉體、尾翼、葉片組成。每一部分都很重要,各部分功能為:葉片用來接受風力並通過機頭轉為電能;尾翼使葉片始終對著來風的方向從而獲得最大的風能;轉體能使機頭靈活地轉動以實現尾翼調整方向的功能;機頭的轉子是永磁體,定子繞組切割磁力線產生電能。
風力發電機因風量不穩定,故其輸出的是13~25V變化的交流電,須經充電器整流,再對蓄電瓶充電,使風力發電機產生的電能變成化學能。然後用有保護電路的逆變電源,把電瓶里的化學能轉變成交流220V市電,才能保證穩定使用。
機械連接與功率傳遞:水平軸風機槳葉通過齒輪箱及其高速軸與萬能彈性聯軸節相連,將轉矩傳遞到發電機的傳動軸,此聯軸節應按具有很好的吸收阻尼和震動的特性。
表現為吸收適量的徑向、軸向和一定角度的偏移,並且聯軸器可阻止機械裝置的過載。另一種為直驅型風機槳葉不通過齒輪箱直接與電機相連風機電機類型。
(9)風車傳動裝置簡圖擴展閱讀:
發電機結構:
1,機艙:機艙包容著風力發電機的關鍵設備,包括齒輪箱、發電機。維護人員可以通過風力發電機塔進入機艙。機艙左端是風力發電機轉子,即轉子葉片及軸。
2,轉子葉片:捉獲風,並將風力傳送到轉子軸心。現代600千瓦風力發電機上,每個轉子葉片的測量長度大約為20米,而且被設計得很象飛機的機翼。
3,軸心:轉子軸心附著在風力發電機的低速軸上。
4,低速軸:風力發電機的低速軸將轉子軸心與齒輪箱連接在一起。在現代600千瓦風力發電機上,轉子轉速相當慢,大約為19至30轉每分鍾。軸中有用於液壓系統的導管,來激發空氣動力閘的運行。
5,齒輪箱:齒輪箱左邊是低速軸,它可以將高速軸的轉速提高至低速軸的50倍。
6,高速軸及其機械閘:高速軸以1500轉每分鍾運轉,並驅動發電機。它裝備有緊急機械閘,用於空氣動力閘失效時,或風力發電機被維修時。
7,發電機:通常被稱為感應電機或非同步發電機。在現代風力發電機上,最大電力輸出通常為500至1500千瓦。
8,偏航裝置:藉助電動機轉動機艙,以使轉子正對著風。偏航裝置由電子控制器操作,電子控制器可以通過風向標來感覺風向。圖中顯示了風力發電機偏航。通常,在風改變其方向時,風力發電機一次只會偏轉幾度。
9,電子控制器:包含一台不斷監控風力發電機狀態的計算機,並控制偏航裝置。為防止任何故障(即齒輪箱或發電機的過熱),該控制器可以自動停止風力發電機的轉動,並通過電話數據機來呼叫風力發電機操作員。
10,液壓系統:用於重置風力發電機的空氣動力閘。
11,冷卻元件:包含一個風扇,用於冷卻發電機。此外,它包含一個油冷卻元件,用於冷卻齒輪箱內的油。一些風力發電機具有水冷發電機。
12,塔:風力發電機塔載有機艙及轉子。通常高的塔具有優勢,因為離地面越高,風速越大。現代600千瓦風汽輪機的塔高為40至60米。它可以為管狀的塔,也可以是格子狀的塔。管狀的塔對於維修人員更為安全,因為他們可以通過內部的梯子到達塔頂。格狀的塔的優點在於它比較便宜。
13,風速計及風向標:用於測量風速及風向
14,尾舵:常見於水平軸上風向的小型風力發電機(一般在10KW及以下)。位於回轉體後方,與回轉體相連。
主要作用一為調節風機轉向,使風機正對風向。作用二是在大風風況的情況下使風力機機頭偏離風向,以達到降低轉速,保護風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