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心臟起搏器的原理是什麼
心臟起搏器的原理是什麼?
用一定形式的脈沖電流刺激心臟,引起心臟收縮,使其心率與排血量維持在正常范圍,以治療心動過緩或房室傳導阻滯伴發阿-斯綜合征發作或竇房結病變所致的快慢綜合征等嚴重心律失常,叫做心臟起搏。所用的儀器叫做心臟起搏器。自從1932年Hyman將7.2公斤的人工心臟起搏器應用於臨床後,經多次改進,直至近年來問世的體積如火柴盒大小的多功能體內按需型心臟起搏器。
安裝心臟起搏器後應注意些什麼?
安裝上一個質量可靠的心臟起搏器後,病人立即轉危為安,心跳可按起搏器設置的脈沖頻率不差分毫的進行跳動,生活即可和正常人一般。但盡管如此,仍不能放鬆警惕。
1.因起搏器是一個高精密度的儀器,受很多因素影響,如在高壓線下、強的電磁場內、發動機上都會對起搏器發生大的影響,使其頻率發放不正常而影響起搏功能,因此不要在以上場合下工作或生活。
2.起搏器不能與硬物碰撞,否則會損壞起搏器而失去正常功能,造成險情出現。如有一病人,裝起搏器後在上班路上不小心跌倒,正好起搏器碰在石頭上,病人立即出現嚴重心律失常,經立即更換起搏器後,方轉危為安。
3.起搏器的電池都有一定的壽命,當電池將要耗盡時,要立即更換起搏器,否則會因起搏器失去功能而出現危險。
4.安裝起搏器後前三天要卧床,7天內不要劇烈活動,以防導管電極未被包埋牢固而發生脫位,需要再次手術。
5.術後及術中要注意避免切口污染,術後最好應用抗生素3-5日以預防感染。
6.術後應定期來院復查心電圖,觀察起搏器的工作情況.
心臟起搏器安裝者的日常護理
1.體力活動要適量 病人安裝心臟起搏器後,改善了心臟的泵血功能,使心臟供血得到改善,可適當從事日常工作和家務活動。但心臟起搏後的心跳節律,不像正常人那樣能隨活動量大小而及時調整,若體力活動強度過大,機體會出現供血不足症狀。因此,病人活動量不宜過大。
2.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 病人的飲食、作息起居應有規律。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戒煙酒,進食不宜過飽,保持穩定良好的情緒,注意心理平衡,保證充足睡眠。體育鍛煉要量力而行,以選擇散步、慢跑、練氣功、種花、養鳥等低強度活動為宜。
3.堅持必要的葯物治療 安裝起搏器的病人大多數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病人不要以為裝了起搏器就有了保險。其實安裝了起搏器的病人同樣可發生心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等。因而病人不能麻痹大意,仍需按時服用治療冠心病、高血壓、心律失常的葯物。
4.避免外界因素對起搏器功能的干擾 心臟起搏器是一種精細的電子設備。它的工作性能可受強磁場、電流的干擾。因此,這類病人絕對禁止進入強磁場、高壓線、電視和電台發射站、雷達地區、有發電機、電弧光焊接的場所,以免擾亂起搏器工作,影響心臟搏動。病人也不能進行核磁共振、心電向量、電熱療、磁療、放療等影響起搏器功能的檢查治療。
5.定期到醫院檢查起搏器工作情況 病人應定期復查心電圖,以了解起搏器的起搏功能、感知功能和帶動功能;拍胸片以明確起搏電極位置是否正常,及時檢查起搏電源情況,以便適時更換電源。病人一旦出現頭暈、胸悶、黑朦、乏力等症狀應立即到醫院檢查,以確定有無起搏器功能障礙的發生。
『貳』 心臟起搏器、
您好,人工心臟起搏器有單腔起搏器、雙腔起搏器、頻率應答起搏器、三腔起搏器。臨床依據患者病情的性質不同,採取不同類型的起搏器。不同的起搏器費用不等,一般在2.5-10萬元不等,僅供參考。現在安裝心臟起搏器的技術成熟,對於年齡沒有絕對的限制,但是患者的年齡增加了手術的風險性和難度。安裝起搏器不僅能減少和避免心臟事件的發生(暈厥、心衰、猝死),而且改善心律失常病人的生活質量。希望我的回答給您帶來幫助,祝您健康快樂。
『叄』 急等實用的答案,心臟起搏器的問題
雙腔起搏器:植入的兩支電極導線放置在右新耳和右心室尖部,進行房室順序起搏
三腔:目前主要分為雙房+右室和右房+雙室兩種.前者應用於存在房間傳導阻滯合並陣發房顫的患者,以預防和治療心房顫動,後者主要適用於某些擴張型心肌病和頑固性心力衰竭協調房室及(或)室間的活動改善心功能
除了起搏器,還有起搏方式的選擇.有VVI方式,AAI方式,DDD方式和頻率自適應方式都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選擇
至於具體的品牌和價格了解不多,並且並不是越貴越好,只要選擇合適的就可以了.北京阜外很不錯啊.煙台那邊的話毓璜頂應該是不錯的
患者應遠離強力電磁場,如雷達站、高壓變壓器、電焊機、電磁機等;不宜用安放我的那側耳朵接打手機;不能做核磁共振檢查及電療或電刀手術等。病人出院後,應隨身攜帶急救卡,上面註明姓名、年齡、聯系地址、起搏器安裝日期和類型等,以防遭遇不測時,醫生能及時了解情況正確處理
.這些注意事項在出院前醫生都會詳細給患者及家屬將清楚的
『肆』 雙心腔起搏器是機械輔助循環裝置是正確的嗎
正確。
雙腔比較復雜,右心房,右心室,按照順序,非常接近於正常的,讓心房心室按照步驟順序的起博,可以說是萬能的起搏器,基本上都可以適用的。如果按照盡可能生理性起搏的原則來說,一般是建議安裝雙腔起搏器的,比如說病竇啦、三度都可以安裝雙腔。
如果是頻發的或持續性的房顫患者,自身的竇性節律已經被打破,即使安裝雙腔起搏器也無法恢復生理性起搏,只能做單純的心室起搏,和安裝單腔起搏器效果是一樣的。所以如果是房顫,醫生一般會結合患者的經濟狀況建議安裝單腔的。
(4)雙心腔起搏器是機械輔助循環裝置對嗎擴展閱讀:
脈沖發生器定時發放一定頻率的脈沖電流,通過導線和電極傳輸到電極所接觸的心肌(心房或心室),使局部心肌細胞受到外來電刺激而產生興奮,並通過細胞間的縫隙連接或閏盤連接向周圍心肌傳導,導致整個心房或心室興奮並進而產生收縮活動。需要強調的是,心肌必須具備有興奮、傳導和收縮功能,心臟起搏方能發揮其作用。
『伍』 心臟起搏器
心臟起搏器(cardiac pacemaker)是一種植入於體內的電子治療儀器,通過脈沖發生器發放由電池提供能量的電脈沖,通過導線電極的傳導,刺激電極所接觸的心肌,使心臟激動和收縮,從而達到治療由於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臟功能障礙的目的。1958年第一台心臟起搏器植入人體以來,起搏器製造技術和工藝快速發展,功能日趨完善。在應用起搏器成功地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挽救了成千上萬患者生命的同時,起搏器也開始應用到快速性心律失常及非心電性疾病,如預防陣發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頸動脈竇暈厥、雙室同步治療葯物難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簡介
編輯本段
心臟的電信號使它跳動。當運行時,心臟跳動加速;當睡眠時,心臟跳動減慢。如果心電系統異常,心臟跳得很慢,甚至可能完全停止。人工心臟起膊器發出有規律的電脈沖,能使心臟保持跳動。
最初,人工心臟起搏器的電池部分裝在身體的外部,導線從體外通過靜脈到達心臟。它們只能在醫院內短期使用。
後來,魯內·埃爾姆奎斯特在1958年製作了一個放在體內起搏器,鋅一汞電波埋在皮下。1960年,瑞典醫生奧克·森寧為一位病人植入了這種起搏器。電池一直使用了2---3年才更換。
在20世紀80年代,起搏器上增加了微處理器。只有在感覺需要起搏器時,病人才啟動它。
今天的起搏器就更復雜了,起搏器可根據血液的濕度來調節心跳。1988年,一位病人安裝了一個核動力起搏器。這個起搏器使用了微量的鈈,它可以持續應用20年。
發展史
編輯本段
1、人類第一台起搏器
美國紐約貝斯-大衛醫院胸科醫生Hyman,在穿刺心臟給葯過程中屢次發現,當針尖刺激右心房時可使心房肌除極而收縮,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研究,Hyman 在1932年設計製作了一台由發條驅動的電脈沖發生器,該裝置凈重達7.2公斤,脈沖頻率可調節為30、60、120次/分,Hyman將之稱為人工心臟起搏器「artificial ;cardiac pacemaker」,這一術語一直沿用至今。這台發條式脈沖發生器成為人類第一台人工心臟起搏器。實驗中,他用針穿刺兔的右心室對心室進行電刺激,使已停搏15分鍾的心臟復跳,恢復正常的心臟跳動。不久,Hyman應用一根雙極穿刺針,穿過肋間插到心臟進行起搏,為1例心臟停搏的病人應用了這一技術。人們也將這台發條驅動的脈沖發生器稱為「Hymanator」。Hymanator原保存在德國Siemens公司,可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戰火毀滅,只留下一張照片。但是,Hyman的這一創舉足以證明,對心臟一些部位進行電刺激可使心肌有效地除極,並擴展到整個心臟,從此奠定了心臟起搏理論與實踐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心臟起搏技術的臨床價值逐漸顯示出來,1951年,加拿大醫生 Callaghan用心導管成功地進行了體外右心房起搏,1952年,他又用胸壁電極板進行了經胸壁心臟起搏。成功地救治了一名心臟驟停的病人。
幾百年、幾代人的努力終於使人工心臟起搏技術逐漸形成並最後確立。
2、人工心臟起搏的雛形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1952年1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Paul M. Zoll醫生首次在人體胸壁的表面施行脈寬 2ms,強度為75~150V的電脈沖刺激心臟,成功地為1例心臟停搏患者進行心臟復甦,挽救了這位瀕死病人的生命。由於電極縫在胸壁,使電刺激起搏心臟的同時也刺激胸部肌肉,引起局部肌肉的抽動和疼痛,但這一創舉立即受到醫學界和工程技術界人士的廣泛重視,迎來了心臟病學的又一個變革時期,臨時性心臟起搏器術逐漸被醫學界廣泛接受,成為一種常規的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療方法。Paul M. Zoll被尊稱為「心臟起搏之父」。
Zoll的這一創舉是其多年潛心研究的碩果。最初他在犬體上進行實驗,將刺激電極縫置在胸壁和食管,細心觀察刺激電極能否起到起搏心臟的作用。此後,Zoll研究成功一種標准類型的起搏器,他用一根長線狀電極放置在犬的食管內,另一根縫置在犬的心包上,實驗結果表明,電的脈沖刺激能引起心室有效的收縮,可使已經停跳的心臟復跳,並維持有效的血液循環。接著他又著手改進心外起搏技術和儀器,力求起搏儀器操作簡單,功能完善,便於臨床使用和推廣。Zoll的研究中發現,當電流達50~200MA(或30~50W)時,心臟才對刺激起反應,當刺激電極的負極與心肌緊密貼近時,有效起搏心臟所需的能量相對較低。起搏刺激的脈寬一般需要2~3ms,而且不易產生競爭性效應。他也注意到,心動過速或室顫引起心肌本身缺血和缺氧時,應用電脈沖刺激容易引起兩種心律的競爭。
1960年,Zoll、Chardack及Kantrowitz 等,分別通過開胸手術,植入心臟脈沖發生器及電極導線系統,使臨時性起搏技術開始走向永久性。Zoll卓有成效的工作開創了心臟停搏的有效急救方法,開創了人工心臟起搏的新時代。
除了在心臟起搏方面的傑出貢獻外,Paul M. Zoll在心律轉復術方面也有巨大的建樹。1954年,Zoll和Kouwenhven研究體外電休克除顫技術成功。1955年他們用60Hz的交流電,放電時間150ms,首次經體外電除顫搶救成功1例室顫患者。Zoll的工作證明,電休克轉復技術,可以終止臨床各種類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1952年Zoll.PM的卓有成效的創舉仍然存在著嚴重的方法學缺點。該技術中的兩個電極均縫在胸壁,起搏心臟的同時也引起胸部肌肉的抽動,引起局部的疼痛、燒灼。這些缺點使這一技術僅適合急診病人短時間應用。
1954年,Rosenbanm和Hansen創用了心外膜電極起搏心臟的方法,他們應用一支套管針,將起搏電極放置在靠近心臟的心包膜,大大減少了起搏脈沖的電流密度,減少了起搏時的疼痛。
1957年,Zoll,Allen等分別將起搏電極縫置在心臟外科手術中發生房室阻滯患者的心外膜,進行有效的心臟起搏治療。這些方法的療效肯定,但需要相當復雜的外科技術,使這一階段的起搏器研究者多為外科醫生,也使這一技術的使用受到較大的限制。
這一時期,臨時起搏器的研製也在迅速發展,50年代初期,直流電起搏技術剛剛起步,盡管療效肯定無疑,但其體積巨大,因此攜帶型僅僅是一個名詞而已,實際只是可以移動的起搏裝置。但此後不久,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攜帶型臨時起搏器問世,該起搏器的能源為一般電池。應用這種小型臨時起搏器,Minnesota大學的C Walton Lillehei醫師成功救治了一位先心病手術中發生房室阻滯患兒的生命。
3、臨時心內膜起搏技術的發展
開胸植入起搏電極技術創傷大,患者需承受較大的手術,有感染等系列合並症,使其只能在有限患者中實施。如果推廣在臨床上的應用,需尋求更簡單的方法。
早在1954年,Hopps應用絕緣導線經靜脈送入動物心房進行起搏實驗成功。這一實驗說明,應用起搏電極導線能夠通過刺激心內膜有效起搏心臟。
1958年,當時僅僅是一名普通外科住院醫師的Seymour Furman進行了大量的心臟心內膜起搏實驗,證明心內膜起搏比心外膜起搏的閾值明顯降低,並能克服胸壁刺激的缺點,並倡用心內膜電極。
1959 年Furman S 和Schaldach設計製造出心臟內膜起搏電極導線,並經周圍靜脈將起搏電極導線插入到右心室刺激心內膜,起搏心臟。在這一年發表的文章中Furman S對這一手術操作技術作了詳細的報道和系統的闡述。Furman S經心內膜起搏心臟的實踐和理論很快被人們接受,而經周圍靜脈植入起搏電極導線的方法大大簡化了心臟起搏器植入技術,從而使心臟起搏器的臨床應用受到極大重視,得到廣泛開展。這是現代起搏技術的肇始,Furman S 成為公認的現代起搏技術的奠基者之一。
Furman S的創舉與其後的Scherlag B.J提出和發明導管法記錄希氏束電圖有異曲同工之處。在Scherlag 之前,希氏束的解剖和電生理的功能已有廣泛的研究,在動物體和開胸手術病人已成功記錄到希氏束電圖,但這些都沒有成為方便的、常規的臨床記錄希氏束的方法。直到1969年Scherlag導管法描記希氏束電圖的文章發表,才使這項檢查技術成為臨床普遍應用的重要的心臟電生理檢查方法。
至今,Furman S還健在,四十多年來,他為現代起搏技術的建立和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1978年,Furman植入了世界首例 DDD起搏器,1979年,Furman與其同事共同創立了北美起搏和電生理學會(North American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NASPE)。他撰寫的《A Practice of Cardiac Pacing》一書先後發行三版,成為全世界心內科及起搏專業醫生的最重要的參考書。
目前, Furman S任美國紐約Yeshiva大學愛因斯坦醫學院的心胸外科教授,醫學教授,任美國著名的PACE (Pacing and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雜志的主編。Seymour Furman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起搏技術的巨匠。
4、全埋藏式起搏器技術的發展
經過數代科學家、醫學家的不懈努力,確立了體外臨時起搏技術及臨床應用方法,但由於其攜帶不便和容易並發感染,促進了全埋藏式起搏器的研究。
1958 年10月15日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的Karolinska醫院植入了世界首例全埋藏式人工心臟起搏器。這一舉世矚目的手術是由該醫院的胸外科醫生 Ake Senning教授執刀,成為世界第一位全埋藏式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的手術者。植入的固定頻率型起搏器是由Elema-Schonander,即現在 Pacesetter AB公司的Rune Elmqvist博士設計的,Elmqvist工程師成為世界第一例埋藏式心臟起搏器的設計者。這位著名的工程師現已謝世。Pacesetter AB公司建立了Rune Elmqvist紀念室以資懷念。植入的起搏器外型為圓形,能源是兩節串聯的鎳-鎘電池,該電池通過體外感應充電方式無創性充電,每周充電一次。植入的患者Arne Larsson為男性,40歲,患完全性房室阻滯多年,頻發心臟停跳引起阿斯綜合征,各種葯物治療均未奏效,病情逐漸加重。
起搏器植入後心率明顯增高,臨床一般狀況改善,此後又先後更換了25台起搏器,已經依賴心臟起搏器生活工作了42年,至今已逾82 歲高齡,身體仍然健康並漫遊世界。Arne Larsson是世界上第一位接受全埋藏式心臟起搏器治療的病人。1986年,全埋藏式起搏器首次手術後的28年,在Monaco舉行的 「Cardiostim`86」起搏器學術研討會上,大會主席團授予世界首例全埋藏式起搏器植入的 「三劍客」起搏器榮譽獎,表彰3人通力合作,開創了對人類健康與生命十分重要的醫學治療新技術。
1960年William Chardack和Wilson Greatbatch在美國紐約為1例房室阻滯的患者植入了首例晶體管起搏器,起搏器能源為鋅汞電池,標志著起搏器電池能源已由鎳鎘電池發展為鋅汞電池,起搏器還應用了Hunter-Roth雙極電極導線,這是起搏器史上又一個豐碑。
Samuel Hunter 醫生是對起搏技術做出突出貢獻的另一位著名醫師,他與電器工程師Norman Roth合作發明了雙極電極導線,稱為Hunter-Roth電極導線,這是起搏技術上的一個重大進展。刺激信號的振幅與兩個電極間的距離呈正比關系,單極起搏的刺激信號大,其後還有較長的電位衰減指數曲線,兩者貌似QRS波,容易發生誤感知,這些問題給起搏技術造成較大的問題和困難。雙極電極導線的問世解決了這些難題。1959年,Hunter應用心肌電極導線為病人植入了永久性心臟起搏器。
5、現代起搏器技術的確立
永久全埋藏式起搏器的植入標志著心臟起搏技術進入固率型時代。1964年 Castellanos、Lemberg和Berkovits等研究成功心室按需型起搏器,使起搏技術進入起搏器第二代:按需型心臟起搏。1963年 Nathan率先應用VAT心房同步起搏,1975年Cammilli提出感知呼吸的頻率適應性起搏器,這是最早的頻率適應性起搏器。1978年 Funke提出了DDT起搏器設計構想。同年,Furman植入世界首例DDD起搏器。這些使起搏技術進入了第三代即生理性起搏的時代。1995年,首例起搏閾值自動奪獲型起搏器問世,這一技術開創了起搏器自動化的新時代。其特點為根據佩帶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其在體內工作的各種參數。
至今,心臟起搏技術還在迅猛發展,每年都有很多新的功能、新的技術問世,使起搏器技術更加完善,使佩帶者更大程度上受益。
相關技術
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術
心臟起搏器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是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臟起搏和傳導功能障礙性疾病的主要方法。常用於「有症狀的心動過緩」患者。所謂「有症狀的心動過緩」是指心室率緩慢致腦供血不足,可產生頭昏、眩暈、黑蒙及暈厥(短暫意識喪失)等;全身供血不足可產生疲乏、體力活動耐量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表現。傳統的治療方式為安裝單腔、雙腔起博器,也有採用安裝雙腔、三腔及植入式心臟自動除顫復律起搏器,為心動過緩、傳導阻滯、心動過速及心力衰竭的患者解除疾苦,也為難治性心力衰竭和反復發作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動過速、室顫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
起搏原理
編輯本段
脈沖發生器定時發放一定頻率的脈沖電流,通過導線和電極傳輸到電極所接觸的心肌(心房或心室),使局部心肌細胞受到外來電刺激而產生興奮,並通過細胞間的縫隙連接或閏盤連接向周圍心肌傳導,導致整個心房或心室興奮並進而產生收縮活動。需要強調的是,心肌必須具備有興奮、傳導和收縮功能,心臟起搏方能發揮其作用[2]。
起搏系統的組成
編輯本段
心臟起搏器人工心臟起搏系統主要包括兩部分:脈沖發生器和電極導線。常將脈沖發生器單獨稱為起搏器。起搏系統除了上述起搏功能外,尚具有將心臟自身心電活動回傳至脈沖發生器的感知功能。
起搏器主要由電源(亦即電池,現在主要使用鋰-碘電池)和電子線路過程,能產生和輸出電脈沖。
電極導線是外有絕緣層包裹的導電金屬線,其功能是將起搏器的電脈沖傳遞到心臟,並將心臟的腔內心電圖傳輸到起搏器的感知線路。
常用起搏模式
編輯本段
單腔起搏
1、AAI模式 此模式的工作方式為心房起搏、心房感知,感知心房自身電活動後抑制起搏器脈沖的發放。在本模式下,心室信號不被感知。
心臟起搏器2、VVI模式 此模式的工作方式為心室起搏、心室感知,感知心室自身電活動後抑制起搏器脈沖的發放,又稱R波抑制型心室起搏或心室按需型起搏。在本模式下,心房信號不被感知。VVI僅當「需要」時才發出脈沖起搏心室,起搏產生的心律實際上是一種逸搏心律。
3、其他單腔起搏模式
(1) AOO、VOO模式:為非同步起搏模式,又稱為固定頻率起搏。心房、心室只有起搏而無感知功能。起搏器以固定頻率(非同步)定期發放脈沖刺激心房(AOO)或心室(VOO),脈沖的發放與自身心率快慢無關。
(2) ATT、VTT模式:為心房、心室觸發型起搏模式。心房、心室均具有起搏和感知功能,但感知自身房、室電活動後的反應方式為觸發(T)心房、心室脈沖的發放(而非抑制)。弊端為耗電。也不作為單獨的起搏器模式應用。
雙腔起搏
1、DDD模式 又稱房室全能型起搏,是具有房室雙腔順序起搏、心房心室雙重感知、觸發和抑制雙重反應的生理性起搏模式。
2、VDD模式 又稱心房同步心室抑制型起搏器。心房、心室均具有感知功能,但只有心室具有起搏功能。在整個VDD起搏系統中,P波的正確感知是其正常工作的關鍵。
3、DDI模式 心房、心室均具有感知和起搏功能,P波感知後抑制心房起搏(與DDD相似),但不觸發房室間期,即不出現心室跟蹤。如患者有正常的房室傳導,基本類似 AAI;如患者存在房室傳導阻滯,則在心房起搏時可房室同步,而在心房感知時房室則不能同步。因此自身心房活動後的房室延遲時間長短不一。該起搏模式的特點為心房起搏時能房室同步,而心房感知時房室不能同步。它不作為一個單獨的起搏模式而僅作為DDD(R)發生模式轉換後的工作方式。
自動化功能
編輯本段
起搏器的自動化功能
起搏器植入後可自動定期記錄、搜索患者心律和起搏器工作狀態,然後將這些大數據綜合、歸納、分析,做出判斷後自動調整起搏參數以適應患者的需要,不再需要人為進行干預。當然,這些自動化功能也需要進行人工隨訪以確定其工作方式的正確性。
目前常用起搏器的自動化功能包括:起搏模式自動轉換、房室延遲自動調整、自動模式轉換、抗起搏器介導性心動過速功能、感知靈敏度自動調節、起搏頻率的自動調節、起搏輸出電壓自動調整等。
頻率適應性起搏
心臟起搏器在極量或次極量運動時,心排血量的增加主要依靠心率的增加,尤其是老年人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心臟收縮功能儲備下降)。頻率適應性起搏器可通過感知體動、血pH值判斷機體對心排血量的需要而自動調節起搏頻率,相應增減起搏頻率,從而改善心臟變時功能不全患者的運動耐量。
頻率適應起搏適應證主要為心臟變時功能不全。一般認為,運動後自身心率不能增加,或者增加不明顯,不能達到最大年齡預測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齡)的85%定義為變時功能不全(運動時最快心率<120bpm為輕度變時功能不全,<100bpm為重度變時功能不全)。
竇房結變時功能不全和慢性心房顫動合並明顯緩慢的心室率是頻率適應性起搏的主要適應證。但心率加快後心悸等症狀加重,或誘發心衰、心絞痛症狀加重者,不宜應用頻率自適應起搏器。
『陸』 雙腔、單腔心臟起搏器的區別是什麼
單腔起搏器只有一根電極導線,根據需要可將其植入右心房或右心室合適的部位。一般在下列情況下可安裝單腔起搏器:①心臟跳動太慢是因為竇房結的問題,而房室傳導良好,此時可植人心房單腔起搏器。②心房顫動合並房室傳導阻滯面產生的心跳緩慢,此時可植入心室單腔起搏器。③心臟起搏器只是用於預防偶爾發生但非常嚴重的心跳太慢,此時可植人心房或心室單腔起搏器,也可植入雙腔起搏器。
雙腔起搏器有兩根電極導線,通常分別植入在右心房和右心室內合適的部位。一般來說,雙腔起搏器所產生的效果更符合人體需要,特別適合房室傳導阻滯的患者。對已經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應建議首選安裝雙腔起搏器。另外,除非合並房顫,其他能安裝單腔起搏器的情況都可以安裝雙腔起搏器。推薦閱讀文章:
『柒』 心臟起搏器屬於醫療輔助裝置嗎
心臟起搏器屬於醫療輔助裝置,就是貴了,進囗的電池比國產貴多了,得了專心電傳導屬阻滯的人,嚴重者就需手術安裝,再貴也要用,生命重於錢財,不過,安上起搏器,效果一般很好的,我身邊就有安裝心臟起搏器的,效果確實好。
『捌』 什麼是雙腔起搏器
雙腔起搏器:有兩根電極,分別放在右房和右室。雙腔起搏器的更符合生理的起搏順序,更好地泵血,維持良好的血流動力學。
雙腔起搏有多種模式,包括房室順序起搏(DDI)、房室順序心室按需型起搏(DVI)、房室雙腔順序起搏(DDD)、雙腔非同步起搏(DOO)、心房同步心室抑制型起搏(VDD)、心房感知心室起搏(VAT)等。
雙腔起搏器一般選擇DDD模式(D代表雙腔,雙腔感知,雙腔起搏,雙向調節:抑制或觸發)。雖然雙腔起搏更符合生理要求,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安裝雙腔起搏器的,有永久性心房顫動的患者就不適合。
(8)雙心腔起搏器是機械輔助循環裝置對嗎擴展閱讀
起搏系統的組成:
人工心臟起搏系統主要包括兩部分:脈沖發生器和電極導線。常將脈沖發生器單獨稱為起搏器。起搏系統除了上述起搏功能外,尚具有將心臟自身心電活動回傳至脈沖發生器的感知功能。
起搏器主要由電源和電子線路過程,能產生和輸出電脈沖。電極導線是外有絕緣層包裹的導電金屬線,其功能是將起搏器的電脈沖傳遞到心臟,並將心臟的腔內心電圖傳輸到起搏器的感知線路。
『玖』 單腔起搏器和雙腔起搏器有何區別
單腔起搏器只有一根電極導線,根據需要可將其植入右心房或右心室合適的部位。一般在下列情況下可安裝單腔起搏器:①心臟跳動太慢是因為竇房結的問題,而房室傳導良好,此時可植人心房單腔起搏器。②心房顫動合並房室傳導阻滯面產生的心跳緩慢,此時可植入心室單腔起搏器。③心臟起搏器只是用於預防偶爾發生但非常嚴重的心跳太慢,此時可植人心房或心室單腔起搏器,也可植入雙腔起搏器。 雙腔起搏器有兩根電極導線,通常分別植入在右心房和右心室內合適的部位。一般來說,雙腔起搏器所產生的效果更符合人體需要,特別適合房室傳導阻滯的患者。對已經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應建議首選安裝雙腔起搏器。另外,除非合並房顫,其他能安裝單腔起搏器的情況都可以安裝雙腔起搏器。推薦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