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濃硫酸與碳的反應裝置
不是濃硫酸與碳,而是濃硫酸與有機物例如蔗糖。反應裝置為圓底燒瓶,膠塞,長頸漏斗。
② 碳和濃硫酸加熱的反應實驗裝置順序應該是怎樣
(1)C+2H2SO4(濃)=2H2O+CO2↑+2SO2↑
(2)4213
(3)驗證產物中SO2
將氧化吸收 溴水 確證產物中SO2已被B溶液全部吸收
(4)無水硫酸銅 水蒸氣
由於產物氣體通過1、3會帶出水蒸氣,所以2必須在1、3之前
(5)澄清石灰水 CO2
(6)如果按照①②③的順序連接,可以檢出的物質是SO2、CO2
能檢出的是 H2O
如果按照②③①的順序連接,可以檢出的物質是H2O
不能檢出的是CO2、SO2;
如果按照①③②的順序連接,可以檢出的物質是SO2、CO2,
不能檢出的是H2O
分析:該題是一道綜合性題目,考查濃硫酸的強氧化性,並設計實驗驗證所有反應產物,特別在驗證CO2和SO2時,需先驗證SO2,然後除去SO2,檢驗SO2已經除盡,最後才檢驗CO2的存在。
木炭與濃硫酸加熱反應,生成CO2、SO2和水蒸氣。CO2和SO2在化學性質上的相同點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跟澄清的石灰水中的Ca(OH)2反應,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這相互干擾鑒別。CO2和SO2在化學性質上的明顯區別是SO2有漂白性和較強的還原性,CO2則沒有。在SO2和CO2混合氣體中,首先用品紅檢驗SO2存在,然後將SO2氧化除去,再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CO2的存在,是一種確認SO2和CO2共存的好方案。
由於對CO2和SO2的驗證都是在水溶液中進行的,所以應在確認CO2和SO2之前,驗證H2O。與H2O發生作用並伴有明顯現象的物質,就是無水CuSO4。白色的無水CuSO4與水反應生成 藍色的CuSO4·H2O。無水CuSO4與CO2和SO2都不發生任何作用。
③ 碳和濃硫酸加熱的反應實驗裝置順序應該是怎樣的
檢驗順序
1,檢驗水,後續檢驗都有水參與所以第一步檢驗誰
2,檢驗SO2(SO2會干擾CO2)實驗裝置編號1第一個品紅是為了檢驗SO2,高錳酸鉀是為了去除SO2,第二個品紅是
確定氣體中已經沒有SO2
3,檢驗CO2
答案
1:C+2H2SO4=加熱=CO2↑+2SO2↑+2H2O
2: 4→2→1→3
3:檢驗SO2,去除SO2,可用溴水代替,檢驗SO2去除干凈
4:硫酸銅粉末(或者無水硫酸銅) 驗證水,理由其他產物檢驗都在洗氣瓶中檢測必然會有部分
瓶中的水帶出
5:澄清石灰水,CO2
6:SO2和CO2,H2O(水可能是前面洗氣瓶帶出)
H2O和SO2,CO2(SO2也可以是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SO2和CO2,H2O(理由同1)
④ 檢驗碳和濃硫酸反應之後生成物的實驗裝置
無水硫酸銅->品紅->酸性高錳酸鉀->品紅->澄清石灰水
⑤ 某化學興趣小組為檢驗碳和濃硫酸反應生成的產物,設計如下圖所示裝置(已知SO 2 能使溴水褪色),請回答
(1)依據裝置圖中操作的要求和圖形分析,濃硫酸與木炭的反應需要把濃硫酸加入木炭加熱反應,所以甲為分液漏斗,乙為圓底燒瓶;故答案為:分液漏斗,圓底燒瓶; (2)濃硫酸具有強氧化性,在加熱條件下回合木炭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水,依據氧化還原反應書寫配平化學方程式為C+2H 2 SO 4 (濃)
故答案為:C+2H 2 SO 4 (濃)
(3)裝置B是檢驗有水生成的裝置,無水硫酸銅變藍證明生成產物中含有水,氣體通過C驗證二氧化硫的生成,通過D是除去二氧化硫氣體,E是驗證二氧化硫氣體是否除凈,便於利用F裝置檢驗二氧化碳氣體的存在,要求氣體通過E品紅後不褪色,通過F石灰水變渾濁,才能證明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氣體;故答案為:通過E品紅後不褪色,通過F石灰水變渾濁; (4)F裝置是二氧化碳氣體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難溶的碳酸鈣沉澱的反應,離子方程式為,CO 2 +Ca 2+ +2OH - =CaCO 3 ↓+H 2 O,故答案為:CO 2 +Ca 2+ +2OH - =CaCO 3 ↓+H 2 O. |
⑥ (12分)某同學為了檢驗濃硫酸與木炭粉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產生的所有氣體產物,選用了下圖所示實驗裝置。
(12分,每空2分)(1) C+ 2H 2 SO 4 (濃) ![]() (2)檢驗反應生成的水蒸氣(3)除去混合氣體中的SO 2 (4)檢驗生成的SO 2 氣體;檢驗SO 2 是否除盡 (5)CO 2 + Ca 2+ + 2OH - = CaCO 3 ↓+ H 2 O ⑦ 某學生為檢驗濃硫酸與木炭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產生SO 2 和CO 2 氣體,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a、b、c為
⑧ 某同學為了檢驗濃硫酸與木炭粉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產生的所有氣體產物,選用了下圖所示實驗裝置.(1)寫出 (1)木炭粉與濃硫酸反應,表現了濃硫酸的強氧化性把碳氧化為最高價二氧化碳,本身被還原為二氧化硫,反應生成SO2和CO2,化學方程式為:C+2H2SO4(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