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心室肌期外收縮實驗於心室收縮和舒張期早、中、晚分別給與刺激的實驗設計思路是什麼
心肌的機能特性之一是具有較長的不應期,整個收縮期和舒張早期都是有效不應期.在心室舒張期給以單個閾上刺激,則產生一次正常節律以外的收縮反應,即
Ⅱ 期前收縮與代償間歇實驗中,為什麼蛙心夾要在心室舒張期夾住心尖,在收縮期夾的話會產生什麼問題麽
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是沒有在舒張期夾好。
因為收縮期夾的話,由於心肌收縮,蛙心夾會夾到更多的心肌,對心臟的損傷更大。
Ⅲ 本科醫學生都做過哪些實驗室實驗盡可能詳細,比如免疫,生理,生化,照著實驗報告寫最好,只要名字。
(一)生理實驗:1、ABO血型及交叉配血實驗 2、期前收縮和代償性間歇 3、兔呼吸運動的調節 4、離體蛙心臟灌流 6、人體動脈血壓測量 7、兔減壓神經放電 8、葯物對兔血壓的影響及其受體機制分析 9、尿生成的影響因素 (二)免疫實驗:1、凝集反應(直接凝集反應)2、單向免疫擴散試驗 3、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4、中性粒細胞吞噬功能測定 (三)生化實驗 1、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分離血清蛋白質 2、溫度、pH、激動劑及抑制劑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 3、葡萄糖氧化酶(GOD-POD法)測定血糖 4、血清脂蛋白瓊脂糖凝膠電泳分析 5、酮體的生成與利用 6、改良賴氏法測定血清ALT活性 7、總膽固醇測定 8、人外周血白細胞DNA的制備
免疫,生理,生化實驗 現在我只知道這么了 還有就是 寄生蟲 微生物的 不知需不需要
Ⅳ 什麼是期前收縮與代償間歇其產生機制如何
期前收縮:指異位起搏點發出的過早沖動引起的心臟搏動,為最常見的心律失常。
代償間歇:在一次期前收縮之後往往會出現一段較長的心室舒張期。
產生原因:竇房結的一次節律性興奮落在室性期前收縮的有效不應期內。心肌興奮性變化的特點是有效不應期長,相當於整個收縮期和舒張早期。正常心臟是按竇房結自動產生的興奮節律進行活動的。在某些病理情況下,心室在有效不應期後,受到竇房結以外的病理性異常刺激,則心室可以產生一次期前興奮,引起一次期前收縮。期前興奮也有它自己的有效不應期,當緊接在期前興奮之後傳來的一次竇房結興奮傳到心室時,如正巧落在期前興奮的有效不應期內,就不能引起心室的收縮了,必須等到下一次竇房結的興奮到達,才能引起心室收縮。因此,在一次期前收縮之後,常常出現一個較長代償間歇。
Ⅳ 2015年公務員體檢標准有哪些
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准(試行)
人社部發〔2016〕140號修訂2017年1月1日起實施
第一條 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臟病等器質性心臟病,不合格。先天性心臟病不需手術者或經手術治癒者,合格。
遇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排除病理性改變,合格:
(一)心臟聽診有雜音;
(二)頻發期前收縮;
(三)心率每分鍾小於50次或大於110次;
(四)心電圖有異常的其他情況。
第二條 血壓在下列范圍內,合格:收縮壓小於140mmHg;舒張壓小於90mmHg。
第三條 血液系統疾病,不合格。單純性缺鐵性貧血,血紅蛋白男性高於90g/L、女性高於80g/L,合格。
第四條 結核病不合格。但下列情況合格:
(一)原發性肺結核、繼發性肺結核、結核性胸膜炎,臨床治癒後穩定1年無變化者;
(二)肺外結核病:腎結核、骨結核、腹膜結核、淋巴結核等,臨床治癒後2年無復發,經專科醫院檢查無變化者。
第五條 慢性支氣管炎伴阻塞性肺氣腫、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不合格。
第六條 慢性胰腺炎、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嚴重慢性消化系統疾病,不合格。胃次全切除術後無嚴重並發症者,合格。
第七條 各種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不合格。
第八條 惡性腫瘤,不合格。
第九條 腎炎、慢性腎盂腎炎、多囊腎、腎功能不全,不合格。
第十條糖尿病、尿崩症、肢端肥大症等內分泌系統疾病,不合格。甲狀腺功能亢進治癒後1年無症狀和體征者,合格。
第十一條 有癲癇病史、精神病史、癔病史、夜遊症、嚴重的神經官能症(經常頭痛頭暈、失眠、記憶力明顯下降等),精神活性物質濫用和依賴者,不合格。
第十二條 紅斑狼瘡、皮肌炎和/或多發性肌炎、硬皮病、結節性多動脈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各種彌漫性結締組織疾病,大動脈炎,不合格。
第十三條 晚期血吸蟲病,晚期血絲蟲病兼有橡皮腫或有乳糜尿,不合格。
第十四條 顱骨缺損、顱內異物存留、顱腦畸形、腦外傷後綜合征,不合格。
第十五條 嚴重的慢性骨髓炎,不合格。
第十六條 三度單純性甲狀腺腫,不合格。
第十七條 有梗阻的膽結石或泌尿系結石,不合格。
第十八條 淋病、梅毒、軟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腫、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艾滋病,不合格。
第十九條 雙眼矯正視力均低於4.8(小數視力0.6),一眼失明另一眼矯正視力低於4.9(小數視力0.8),有明顯視功能損害眼病者,不合格。
第二十條 雙耳均有聽力障礙,在使用人工聽覺裝置情況下,雙耳在3米以內耳語仍聽不見者,不合格。
第二十一條 未納入體檢標准,影響正常履行職責的其他嚴重疾病,不合格。
體檢手冊
《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准(試行)》(國人部發〔2005〕1號)(以下簡稱《標准》)頒布後,各地、各部門按照標准和要求開展體檢工作,社會反響良好。為使公務員招錄機關的工作人員、體檢機構的醫務人員准確把握《標准》,嚴格執行體檢操作規程,使公務員錄用體檢工作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衛生部、人事部委託中華醫學會組織專家編寫了《公務員錄用體檢操作手冊(試行)》。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在錄用體檢時參照執行。在具體實踐工作中,遇有問題,請及時反饋人事部公務員管理司和衛生部醫政司。
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建立以來,錄用主管機關會同衛生行政部門普遍制定下發了公務員錄用體檢辦法和標准,這些辦法和標准對選拔高素質的公務員發揮了重要作用。人事部、衛生部在總結各地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國家機關工作的需要,堅持尊重科學的原則,在充分調查研究並廣泛聽取醫學專家、法律專家、從事錄用工作人員等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制定了《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准(試行)》。現將《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准(試行)》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在錄用主任科員以下非領導職務公務員體檢時,參照執行。
公務員錄用體檢要在錄用主管機關指定的縣級以上綜合性醫院進行。醫院要切實負起責任,選拔業務精湛、作風過硬的醫務人員從事體檢工作。主檢醫師應具有副主任醫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負責體檢的醫務人員要堅持原則,嚴格執行體檢標准。主檢醫生要根據體檢情況作出體檢結論。體檢醫院要加蓋公章。
在體檢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和承擔體檢工作的醫院要妥善處理。對於難以確診的疾病,醫院可組織專家做進一步的檢查。用人單位和考生對體檢結論有疑問時,允許提出復檢要求。復檢要求應在接到體檢結論通知之日起七日內提出。復檢只能進行一次。體檢結果以復檢結論為准。
各級國家行政機關要高度重視公務員錄用體檢工作,錄用主管機關和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對體檢工作的指導協調和監督,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培訓工作。用人單位和體檢醫院要按照規定的程序和要求做好體檢工作,並對考生的體檢結果保密。對於體檢中違反操作規程、弄虛作假、徇私舞弊、瀆職失職,造成不良後果的人員,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處分。參加體檢的考生應當如實填寫相關信息並回答有關詢問。對於弄虛作假,或者隱瞞真實情況,致使體檢結果失實的考生,不予錄用或取消錄用。
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對身體條件有特殊要求的職位的體檢項目和標准,由錄用主管機關會同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另行規定或批准。
(5)期前收縮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特殊標准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衛生廳(局)、公務員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事局、衛生局,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人事(幹部)部門:
自《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准(試行)》[1]實施以來,公務員錄用體檢工作逐步規范化、科學化,為選拔高素質的公務員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進一步加強公務員錄用體檢工作,滿足部分國家機關對身體條件有特殊要求的職位錄用公務員的需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國家公務員局制定了《公務員錄用體檢特殊標准(試行)》(以下簡稱《特殊標准》)。
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監獄、勞動教養管理機關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司法警察職位,以及外交、海關、海事、檢驗檢疫、安監等部門對身體條件有特殊要求的職位錄用公務員,應按照《特殊標准》的規定檢查有關體檢項目。《特殊標准》未作規定的職位或項目,其公務員錄用的體檢標准仍按照《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准(試行)》執行。原人事部和公安部下發的《公安機關錄用人民警察體檢項目和標准》[2]、司法部下發的《司法行政機關錄用監獄勞教人民警察體檢項目和標准》即行廢止。本通知下發後,所有職位錄用公務員體檢均使用本通知修訂的《公務員錄用體檢表》。
現將《特殊標准》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在公務員錄用體檢工作中參照執行。
本標准適用於報考對身體條件有特殊要求職位公務員的考生。報考對身體條件有特殊要求職位公務員的考生,其身體條件應當符合《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准(試行)》和本標准有關職位對身體條件的要求。
1.體檢醫院與醫務人員在體檢前應明確需要按照《公務員錄用體檢特殊標准(試行)》執行的職位及項目
2.體檢應在獨立場所進行,要保持安靜,減少外界干擾。人民警察體檢要做到封閉式體檢。
3.考生體檢前,必須詳細填寫報考職位。
4.《公務員錄用體檢特殊標准(試行)》中的所有體檢項目均不進行復檢。
5.佩帶隱形眼鏡的考生在眼科檢查前應先摘掉隱形眼鏡,再進行視力檢查。義眼者應向眼科醫生講明。
6.色覺檢查:必須由專科護士或醫師檢查。用俞自萍等人編印的《色盲檢查圖》,或空軍後勤部衛生部編印的《色覺檢查圖》,檢查時考生雙眼以距離圖面60-80cm為標准,不得使用有色眼鏡,考生須在3-5秒內讀出顏色名稱。
7.單色識別能力檢查方法:(1)檢查者從紅、黃、綠、藍、紫各種顏色中任選出一種讓考生識別,在3-5秒內讀出顏色名稱。(2)檢查者任意講出一種顏色名稱,讓考生在3-5秒內從紅、黃、綠、藍、紫各種顏色中找出該種顏色。以上兩種方法也可交替進行。
8.色弱者不合格的職位,色盲者也不合格。
9.嗅覺檢查:用醋、酒精、水三種,全能辨別者為正常,能辨別1-2種為遲鈍,三種均不能辨別者為喪失。
10.嗅覺遲鈍者不合格的職位,嗅覺喪失者也不合格。
11.只有特警職位才可進行乙肝表面抗原檢查。
12.文身:是指皮膚刺有「點、字、圖案」,或雖經手術處理仍留有明顯文身瘢痕。
13.肢體(包括脊柱)功能障礙:是指因各種原因造成肢體殘缺、畸形、麻痹等,以致引起永久性人體運動功能不同程度的受限。
14.本體檢標准中有關數值的表述方法:凡用「低於…」詞表述的,不含該數值本身。
第一部分人民警察職位
第一條 單側裸眼視力低於4.8,不合格(國家安全機關專業技術職位除外)。法醫、物證檢驗及鑒定、信息通信、網路安全管理、金融財會、外語及少數民族語言翻譯、交通安全技術、安全防範技術、排爆、警犬技術等職位,單側矯正視力低於5.0,不合格。近視患者可以通過近視眼激光手術治療好近視,恢復視力,通過視力體檢。
第二條色盲,不合格。色弱,法醫、物證檢驗及鑒定職位,不合格。
第三條 影響面容且難以治癒的皮膚病(如白癜風、銀屑病、血管瘤、斑痣等),或者外觀存在明顯疾病特徵(如五官畸形、不能自行矯正的斜頸、步態異常等),不合格。
第四條 紋身,不合格。
第五條 肢體功能障礙,不合格。
第六條 單側耳語聽力低於5米,不合格。
第七條 嗅覺遲鈍,不合格。
第八條乙肝病原攜帶者,特警職位,不合格。
第九條 中國民航空中警察職位,身高170-185厘米,且符合《中國民用航空人員醫學標准和體檢合格證管理規則》IVb級體檢合格證(67.415(c)項除外)的醫學標准,合格。
第十條 海關海上緝私船舶駕駛職位、海上緝私輪機管理職位、海上緝私查私職位、出入境邊防檢查船舶駕駛職位,還需執行船員健康檢查國家標准和《關於調整有關船員健康檢查要求的通知》(海船員[2010]306號)。
第二部分其他職位
第十一條色弱,口岸現場旅客檢查職位、海關貨物查驗職位、測繪及地圖印刷方面職位、醫學檢驗職位、紡織品檢驗監管職位、儀器檢驗監管職位、化妝品檢驗監管職位及動植物檢疫職位,不合格;色盲(單色識別能力正常者除外),外交部門職位、機電檢驗監管職位、化工產品檢驗監管職位、化礦產品檢驗監管職位、煤礦安全監察執法職位及登輪檢疫鑒定職位,不合格。
第十二條 肢體功能障礙,煤礦安全監察執法職位、登輪檢疫鑒定職位、現場查驗職位及海關貨物查驗職位,不合格。
第十三條 雙側耳語聽力均低於5米,機電檢驗監管職位、化工產品檢驗監管職位、化礦產品檢驗監管職位、動物檢疫職位及煤礦安全監察執法職位,不合格。
第十四條 嗅覺遲鈍,食品檢驗監管職位、化妝品檢驗監管職位、動植物檢疫職位、醫學檢驗職位、衛生檢疫職位、化工產品檢驗監管職位及海關貨物查驗職位,不合格。
第十五條 傳染性、化膿性或滲出性皮膚病,醫學檢驗職位、衛生檢疫職位、食品檢驗監管職位、化妝品檢驗監管職位、動植物檢疫職位、化工產品檢驗監管職位及口岸現場旅客檢查職位,不合格。
第十六條 中國民航飛行技術監管職位,執行《中國民用航空人員醫學標准和體檢合格證管理規則》的Ⅰ級(67.115(5)項除外)或Ⅱ級體檢合格證的醫學標准。
Ⅵ 事業單位招聘體檢都有什麼檢查
事業單位體檢內容及要求:
第一條 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臟病等器質性心臟病,不合格。先天性心臟病不需手術者或經手術治癒者,合格。
遇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排除病理性改變,合格:
(一)心臟聽診有雜音;
(二)頻發期前收縮;
(三)心率每分鍾小於50次或大於110次;
(四)心電圖有異常的其他情況。
第二條 血壓在下列范圍內,合格:收縮壓小於140mmHg;舒張壓小於90mmHg。
第三條 血液系統疾病,不合格。單純性缺鐵性貧血,血紅蛋白男性高於90g/L、女性高於80g/L,合格。
第四條 結核病不合格。但下列情況合格:
(一)原發性肺結核、繼發性肺結核、結核性胸膜炎,臨床治癒後穩定1年無變化者;
(二)肺外結核病:腎結核、骨結核、腹膜結核、淋巴結核等,臨床治癒後2年無復發,經專科醫院檢查無變化者。
第五條 慢性支氣管炎伴阻塞性肺氣腫、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不合格。
第六條 慢性胰腺炎、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嚴重慢性消化系統疾病,不合格。胃次全切除術後無嚴重並發症者,合格。
第七條 各種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不合格。
第八條 惡性腫瘤,不合格。
第九條 腎炎、慢性腎盂腎炎、多囊腎、腎功能不全,不合格。
第十條 糖尿病、尿崩症、肢端肥大症等內分泌系統疾病,不合格。甲狀腺功能亢進治癒後1年無症狀和體征者,合格。
第十一條 有癲癇病史、精神病史、癔病史、夜遊症、嚴重的神經官能症(經常頭痛頭暈、失眠、記憶力明顯下降等),精神活性物質濫用和依賴者,不合格。
第十二條 紅斑狼瘡、皮肌炎和/或多發性肌炎、硬皮病、結節性多動脈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各種彌漫性結締組織疾病,大動脈炎,不合格。
第十三條 晚期血吸蟲病,晚期血絲蟲病兼有橡皮腫或有乳糜尿,不合格。
第十四條 顱骨缺損、顱內異物存留、顱腦畸形、腦外傷後綜合征,不合格。
第十五條 嚴重的慢性骨髓炎,不合格。
第十六條 三度單純性甲狀腺腫,不合格。
第十七條 有梗阻的膽結石或泌尿系結石,不合格。
第十八條 淋病、梅毒、軟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腫、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艾滋病,不合格。
第十九條 雙眼矯正視力均低於4.8(小數視力0.6),一眼失明另一眼矯正視力低於4.9(小數視力0.8),有明顯視功能損害眼病者,不合格。
第二十條 雙耳均有聽力障礙,在使用人工聽覺裝置情況下,雙耳在3米以內耳語仍聽不見者,不合格。
第二十一條 未納入體檢標准,影響正常履行職責的其他嚴重疾病,不合格。
(6)期前收縮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招聘體檢的診斷要點
1、肝臟檢查:
1)常規檢測ALT及AST,這兩種酶在肝炎潛伏期、發病初期均可升高,有助於早期診斷。
2)腹部B超:病毒性肝炎的聲像圖往往呈彌漫性肝病表現,但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各種代謝性疾病所致的肝病等也可呈彌漫性改變,在聲像圖上很難鑒別,因此,必須結合臨床和其他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
彌漫性肝病聲像圖表現:急性期特點為肝臟腫大,肝實質回聲偏低,光點稀疏,部分患者可出現膽系改變,出現膽囊壁增厚,黏膜水腫呈低回聲。遷延性者呈肝臟增大,肝回聲增強,不均,光點粗大,可伴脾臟增大或/和門靜脈內徑增寬。
2、判定標准:
1)血清ALT或AST增高超過參考值上限2倍(如正常參考值上限為X,超過參考值上限2倍是指超過2X),不合格。
2)血清ALT或AST增高不超過參考值上限2倍,但B超聲像圖呈彌漫性肝病表現(脂肪肝除外),不合格。
作為一種選拔性體檢,受檢者的流行病學資料、臨床症狀及病因學資料往往不可靠,體征一般也不明顯,故體檢中應主要依據肝臟生化、腹部B超檢查診斷或排除肝炎。
Ⅶ 為什麼在期前收縮中,室性期前收縮最常見,房性次之,交界性最少見,是否與其結構功能相關聯呢
什麼是早搏,其發生的機制及共同的心電圖特徵是什麼?
在心臟的搏動過程中,有時會發生一個或數個提前出現的異位搏動,稱為過早搏動,又稱為期前收縮,簡稱早搏。早搏是主動性的異位搏動,是較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
引起早搏的原因有很多,有一些健康人的心臟也可能發生早搏,而在病態心臟更易發生。健康人發生早搏往往有一些人為的誘因,如情緒激動、飽餐、過勞、上呼吸道感染、膽道系統的疾病、電解質紊亂、葯物作用等。過早搏動約40%發生於心血管疾病,易發生早搏的心臟疾病有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肺源性心臟病、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等。引起早搏的其他疾病有甲狀腺機能減退、貧血、低血鉀等。各種對心臟的刺激性因素,如心導管檢查,由於對心壁的直接刺激,可出現房性或室性早搏;在心導管檢查過程中過度用力,或過快地抽取血液標本,或加壓快速向心臟腔內注射造影劑等,都可以發生過早搏動。心臟手術時對心臟的按壓、牽拉或者進行瓣膜分離、安裝心臟起搏器都可以產生過早搏動,這些刺激因素一旦消除,早搏就可以消失。應用某些葯物也可以引起過早搏動,尤其是洋地黃類葯物,其他如咖啡因、異丙腎上腺素等,停用這些葯物早搏可以消失。�
目前,關於早搏發生的機制有三種觀點:一種理論認為是心肌的局部存在一個興奮性增高的異位起搏點,這個異位起搏點,在某種因素的誘發下,主動地發生激動,使心房或心室發生提前搏動;另一種理論認為是由於折返,即竇性沖動下傳時,一部分心肌尚處於相對不應期,而當其餘部位的心肌激動已完畢,激動再傳至這部分心肌時,可使這部分心肌產生一次提前搏動;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在心肌內,特別是在心室肌內存在一個活躍的、有一定節律的異位起搏點。�
早搏的共同心電圖特點是提前出現的單個或兩個異位節律的電激動,常因干擾下一周期的正常心律而出現代償間歇,少數是插入性的。可依其出現的頻率而人為地分為偶發早搏、多發早搏、頻發早搏。某些頻發的早搏可出現一定的配對規律,如二聯律、三聯律;如先後出現的早搏之間在時間上存在一定的倍數關系,而與正常節律之間則沒有固定的偶聯時間關系,此種早搏可出現在心動周期的任何部位,因而可以產生房性或室性融合波。
何謂期前收縮,有哪幾種?�
期前收縮亦稱期前搏動,簡稱早搏、早跳。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顧名思義,就是在正常心律的基礎上提早發出的一種心跳。
由於期前收縮是在竇性或異位性心律的基礎上,心臟傳導系統的某一點提早發出激動,過早地引起心臟的一部分或全部發生一次除極。這個興奮點可以在心房、房室連接區、心室的希氏——蒲金野氏系統,甚至就在竇房結。因此,可分別稱為房性、房室連接區性,室性或竇性期前收縮。
早搏是很常見的,任何人在一生中都難免不發生。一般來說,年齡愈小愈罕見,年齡愈大愈多見。其最高發生率介於50—70歲之間。5%左右的健康人可發生過早搏動。
有早搏時如摸脈搏,就會發現脈搏漏掉一次而實際是心臟提前跳了一次,隨後就有一個長的間歇。提前的心跳是因為心臟收縮過早心腔內所充盈的血量減少,泵到大動脈中的血量也減少,不能把脈波傳到周圍動脈引起脈搏,所以形成脈搏脫落,這也就是中醫診脈時所出現的「結代脈」。
早搏能影響健康嗎?�
在臨床工作中,經常有人問:「早搏」能影響健康嗎?�前面已經談過,心臟的跳動是受竇房結指揮的。在正常情況下,竇房結發出的規律性的沖動,經過心臟的傳導系統傳至心房和心室,從而帶動整個心臟的跳動。由於某種原因使心房內或心室內的某一部分心肌的興奮性過高,或者由於傳導系統發生故障,這時就可使正常節律中突然出現提前興奮與收縮,這種情況就是早搏,又稱為過早搏動或期前收縮、期外收縮。根據早搏起源的部位不同,可分為房性、房室交界性與室性早搏三種。最多的是室性早搏,其次是房性早搏,最少見的是交界性早搏。早搏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有人報告在無症狀的正常人群中,連續24小時觀察動態心電圖,可有50%的人出現早搏;連續48小時觀察,則有70%~80%的人出現早搏。�
通常情況下,心臟跳動時,自己是感覺不到的。發生早搏時,由於心室強力收縮,可以感到心臟跳動;再由於早搏後有一段停頓間隙,故又可有心跳停頓的感覺。各人感覺不一致,有的說是心臟盪了一下,有的感覺心臟欲從喉嚨里跳出來,有的為明顯心慌不適。此外,還可伴有胸悶、惡心、咳嗽、頭昏等不適。也有的人甚至發生頻繁的早搏,可毫無感覺和症狀,僅在醫生聽診或心電圖檢查時才被發現。�
心臟整齊、規則的跳動,主要是搏出血液滿足全身組織器官的需要。發生了早搏,尤其是室性早搏,可使心搏出量減少。但是,每分鍾少於6次的早搏,對身體健康幾乎無影響。偶發房性早搏,所減少的冠狀動脈血流量僅為5%,偶發室性早搏減少12%,兩者對腦循環均無影響。每分鍾多於6次的頻發早搏,情況就不一樣了,它可減少冠狀動脈血流量達25%左右,減少腦循環血量8%~12%,減少腎循環血流量8%~10%,這樣對健康就會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是,關鍵在於有無器質性心血管疾病,如果有嚴重的心臟病,那麼頻發早搏會導致心肌缺血、心絞痛或心力衰竭。頻發房性早搏常為心臟病人發生心房顫動的信號,頻發室性早搏可發展為室性心動過速,甚至心室顫動而猝死。如果無嚴重心臟病,即使早搏頻發,也不至於造成嚴重後果。臨床上,功能性即生理性早搏甚為常見。正常人在過勞、緊張、激動、焦慮不安時,或在大量吸煙、飲酒、喝咖啡、喝濃茶時均可發生早搏,也可在休息或卧床睡眠時發生;老年人可在便秘後發生。這種功能性早搏在誘發原因去除後即可消失,對發生者作全面深入的檢查,也無任何心臟病證據可見。有些健康者出現幾個早搏後,思想上十分緊張與恐懼,這樣反而促使早搏增多。�
病理性早搏也不少見。它是在各種器質性心臟病或其它病理情況下,如發熱、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風濕活動、高血壓、低血鉀、嚴重缺氧或某些葯物中毒時發生的。
可以說,這種早搏出現是心肌缺血與損傷的一個重要信號。例如冠心病心肌梗塞病人發生早搏常提示有嚴重心肌缺血;風心病病人的早搏常提示心功能不全;高血壓性心臟病人的早搏常與心室肌肥大及勞損有關。�
總的來講,老人與兒童出現早搏常為器質性的。若早搏時出現心絞痛或心力衰竭,則肯定是器質性的。凡是有氣急或心臟擴大等心臟病表現,或者具備冠心病易發因素(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家族史等)的人出現早搏,多為器質性。�
器質性早搏對健康有程度不同的影響,應當在醫生指導下及時而合理的治療。
房性早搏的臨床表現及心電圖特徵是什麼?
房性早搏多數見於正常人,通常不引起自覺症狀,亦不會引起循環障礙,有時病人可訴心悸、胸悶。疲勞、焦慮、吸煙、飲酒、喝濃茶、飲咖啡、洋地黃中毒、心房病變、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均可引起房早。不同疾病引起的房早可出現不同的伴隨症狀,心臟聽診可聽到心臟搏動突然提早出現,而後為延長的代償間歇,早搏的第一心音較正常響亮,第二心音弱或聽不到,早搏的脈搏弱,或者摸不到。�
其心電圖特徵有以下幾點:�
(1)提前出現的P′波(P′波可重疊於前一竇性搏動的T波中)。�
(2)P′�R間期正常或輕度延長。�
(3)P′波形態與竇性P波不同。�
(4)P′後QRS波群可正常或畸形。如有畸形QRS波則稱為房性早搏伴室內差異性傳導。如P波無QRS波,稱為未下傳房早。在同一導聯上,如果P′的形態及配對間期不同,稱為多源性房早。�
(5)常有不完全的代償間歇,即包括房早在內的兩個正常P波之間的時間短於兩倍的正常PP間距。
室性早搏的臨床表現及心電圖特徵是什麼?
在竇房結沖動尚未抵達心室之前,由心室中的任何一個部位或室間隔的異位節律點提前發出電沖動引起心室的除極,稱為室性期前收縮,簡稱室早。�
在正常人群中,室早可因一般的因素而誘發,例如吸煙、喝濃茶、飲酒、情緒緊張、過度疲勞、消化不良、血鉀過低、甲狀腺功能亢進、服用某些葯物等,有的甚至查不到任何原因。在器質性心臟病中,最常見於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肌炎、心肌病及二尖瓣脫垂等。�
室性早搏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病人常訴說心悸、胸部有「撞擊感」。大多數在心臟聽診時即可做出診斷,早搏的第一心音較正常的第一心音響亮,第二心音微弱,或者聽不到,這些特點與房性早搏相同,但室性早搏後的代償間歇時間較長,屬於完全代償間歇。如果室早頻繁發生,有時不易與心房顫動區別,可讓病人活動一下,若體力活動後,病人心率加快,而節律趨於規則,則室性早搏的可能性較大,因為人體活動後,竇性頻率增加,克服了異位心律的顯示。如果每次正常心搏後均隨一個室性早搏,則形成二聯律,多見於洋地黃中毒,不是洋地黃中毒引起的二聯律,常提示有器質性心臟病。室性早搏多見於正常人,要判斷室早的性質,必須綜合分析,如果早搏由煙、酒等一些誘因引起,多屬於功能性的,一般勿需治療。對於器質性病變引起的室早,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給予治療。�
室性早搏的心電圖有以下幾點:�
(1)提前出現的寬大的QRS波群,QRS波間期大於0.11秒,其前無過早的P波出現。�
(2)P波可出現在ST段上或埋在QRS、T波內,R-P時間常在0.12~0.20秒,P波與提前的QRS波無關。�
(3)ST段及T波方向常與QRS波方向相反。�
(4)通常有完全性代償間歇(即早搏前後兩竇性心搏相隔的時間為正常心動周期的2倍)。�
(5)有時室早夾在兩個連續竇性搏動之間,稱為間位性或插入性室性早搏。�
(6)有時形成二聯律、三聯律,或室性早搏形成短陣室速。�
(7)在同一導聯上,可見多源性室性早搏,室性早搏的形態不同。
如何判斷室早的危險程度?�
一般的室性早搏當然沒有生命危險,不要過分擔心。但有時頻發的室性早搏,尤其是早波的R波落在前一個搏動的T波上,即RonT,這時會發生室性心動過速,甚至發展為心室顫動,就會危及生命。對於室性早搏,Lown′s將它分為若干級別,級別越高猝死的危險性越大,特別對於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美國Lown的分級如下:�
0級:無室性早搏。�
Ⅰ級:室性早搏<30次/小時。�
Ⅱ級:室性早搏>30次/小時。�
Ⅲ級:多形性室性早搏。�
Ⅳa級:成對(成聯律)早搏。�
Ⅳb級:室性心動過速。�
Ⅴ級: R波落在T波上(Ron T)的室性早搏。�
最近,有許多研究發現,室性早搏的數目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對Lown′s分級多數專家認為,該分級僅適合於心肌梗塞病人發生的室性心律失常。這主要是由於一部分健康人中常可檢出Ron T 的室性早搏,卻無一例促發室性心動過速、室顫。且Ron T現象可出現在安裝起搏器的病人心電圖中,尚未發現可促發室性心動過速或室顫。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判斷室性早搏危險性,主要依據以下幾點:(1)基礎心臟病變,如嚴重的心肌梗塞,嚴重的缺血,心肌炎或室壁瘤等;(2)心功能狀態;(3)電解質是否紊亂。心臟功能狀態良好,無器質性心臟病病人的室性早搏一般屬於良性的心律失常。有嚴重的器質性心臟病,心功能明顯受損的病人,如室早≥Ⅲ級,則認為是危險性高,有猝死可能的心律失常。
心肌梗塞後的病人發生室性早搏怎麼辦?
傳統的觀念認為,心肌梗塞後的病人如發生室性早搏,則有可能促發致命性的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室性早搏對急性心肌梗塞後病人的預後究竟有沒有影響,有多大的影響,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對心肌梗塞後無症狀的室性早搏,進行抗心律失常治療,雖然室性早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並不能預防病人心源性猝死的發生。目前世界上多主張:
(1)如病人發生的室性早搏無症狀,同時心律失常對預後無影響的,對這些病人的心律失常可不必處理。�
(2)如果有室性早搏,病人無症狀,但心律失常對預後有影響的,對這些病人首先應對基本病因治療,糾正心力衰竭,處理原發病。可以採用一些抗心律失常的葯物,如β�阻滯劑。(3)有室早、有症狀,但心律失常對預後無影響的,如果是青年人,可進行手術或消融術;
對有症狀而無缺血性心臟病復發或加重的病人,應慎重選用抗心律失常葯,以防止葯物致心
律失常作用,或帶來其他副作用而使病情惡化。�
(4)如果發生的室早有症狀,並且早搏對預後有影響的,應給予心臟電程序刺激,進行抗心律失常葯物篩選。如果用葯後,單形性持續性室速不再被電程序刺激所誘發,說明該葯有效。應用該葯,可降低病人發生心源性猝死的機會。但也有人主張採用手術或消融術切除或破壞形成心律失常的病灶,對於不能接受這些治療措施的病人,可植入抗心律失常的起搏器。
如何對待功能性室早?�
在臨床中發現的室性早搏,如果沒有證據證明其有心臟異常及心臟外的病因,就稱這種心律失常為功能性室早。簡單地說,就是正常人可出現的室早,它屬於良性心律失常。在正常人群中,功能性室早的發生率在50%~70%。�要確定室早是功能性的,首先應除外各種器質性心臟病,應選擇適當的檢查,包括查體、心電圖、動態心電圖、運動實驗、心室晚電位、心臟B超、心臟核素檢查,有特殊需要時,可採用心臟電生理檢查及冠脈和心室造影等手段。其次;還要除外可誘發室早的誘因,如電解質紊亂、葯物影響、甲亢等其他系統疾病。另外是分析判斷室早的級別,常採用美國Lown分級標准分級。但目前多數專家認為,Lown分級標准,限用於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對正常人相對來說意義不大。到目前仍提不出一個合理的適合正常人室早的心電圖分級標准。�
對於功能性室早,有的人能泰然自若,有的人卻焦慮不安,驚慌失措,胡思亂想,千方百計地找醫生開一些抗心律失常的葯物。有些臨床醫生把功能性室早混同器質性室早,誇大其危害性,給病人開一些控制室早效果較好,但副作用也較大的二、三線葯物。盲目追求早搏消失而一味增大葯物劑量或聯合用葯。上述做法弊大於利,增加了患者的精神負擔,造成了抗心律失常葯物的濫用,使應用抗心律失常葯致心律失常的病例增加。�
功能性室早患者原則上可不做治療,如果有明顯的症狀,宜選用鎮靜劑,同時減少不良刺激(如戒煙、少飲茶或咖啡),也可以用小劑量的β阻滯劑,如倍他樂克、氨醯心安等葯物治療。
室性早搏均需要治療嗎,哪些室性早搏需要治療,如何治療?
室性早搏是一種最常見的心律失常,正常人與各種心臟病均可發生室早。室性早搏是否需要治療,主要取決於病因。如果是發生於正常人,往往因情緒激動、精神緊張、過度的疲勞、消化不良、吸煙、飲濃茶或喝咖啡所誘發,如無明顯症狀,不必使用葯物治療。如病人症狀明顯,治療應以消除症狀為目的。減輕病人的顧慮與不安,避免誘發因素,如吸煙、咖啡、應激等。葯物應選用β阻滯劑或美西律,盡量避免應用ⅠC、Ⅲ類抗心律失常葯物。
器質性心臟病引起室性早搏常見於冠心病、心肌病、風濕性心臟病與二尖瓣脫垂病人。如心電圖上出現以下情況,多提示室性早搏為病理性的:①多源性室性早搏。②成對或連續出現的室性早搏。③室早出現於前一心搏的T波上(即RonT現象),聯律間期小於0.40秒。以上三種情況常易誘發室性心動過速或室顫,必須及時處理。④特寬型室性早搏,QRS間期≥0.6 秒。⑤特矮型室性早搏,即各導聯中室性早搏畸形的QRS波群振幅≤1.0mV。⑥室性早搏QRS 波群有顯著切跡,上升支或下降支不規則。⑦室性早搏的T波尖銳,二支對稱,T波方向與QR S波的主波方向一致,ST段呈水平型改變。⑧並行心律型室性早搏。⑨早搏指數小於1。�μ 在有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的圖形上出現的室性早搏。
病理性室性早搏的治療首先要針對病因治療,早搏往往隨著基礎疾病的好轉而減少或消失。如果症狀明顯,可選用下列葯物治療:
①利多卡因、普魯卡因醯胺、溴苄胺,對室性早搏較為有效。特別是急性心肌梗塞伴有室性早搏。
②β-受體阻滯劑、苯妥英鈉、奎尼丁、異搏定等,對各種早搏均有效。有支氣管哮喘者,不宜用β�阻滯劑。
③心動過緩伴早搏者,可給予阿托品治療。
④洋地黃類葯物:對心力衰竭引起的早搏有效。對洋地黃中毒引起的早搏,除停用洋地黃類葯物外,給予氯化鉀、苯妥英鈉等可獲得控制。
⑤心肌梗塞後或心肌病病人並發室早,心臟性猝死發生率較高,特別是當同時存在左室射血分數明顯降低,心臟性猝死的危險性將大大增加。應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葯物治療心肌梗塞後室早,猝死與心血管總死亡率反而顯著增加。原因是這些抗心律失常葯物本身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因此,應避免用Ⅰ類葯物治療心肌梗塞後室早。β�阻滯劑雖然對室早的療效不顯著,但能降低心肌梗塞後猝死發生率。胺碘酮對抑制室早很有效,但應注意可能發生扭轉性室性心動過速。
Ⅷ 偶發室性早搏
早搏(心血管內科)是指異位起搏點發出的過早沖動引起的心臟搏動,為最常見的心律失常。根據早搏起源部位的不同將其分為房性、室性和結性。其中以室性早搏最常見,其次是房性,結性較少見。早搏可見於正常人,或見於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常見於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肌病等。早搏亦可見於奎尼丁、普魯卡因醯胺、洋地黃或銻劑中毒;血鉀過低;心臟手術或心導管檢查時對心臟的機械刺激等。 疾病簡介 過早搏動(premature beat)亦稱期前收縮、期外收縮,簡稱早搏。是一種提早的異位心搏。按起源部位可分為竇性、房性、房室交接處性和室性四種。其中以室性最多見,其次為房性,竇性過早搏動罕見。過早搏動是常見的異位心律。可發生在竇性或異位性(如心房顫動)心律的基礎上。可偶發或頻發,可以不規則或規則地在每一個或每數個正常搏動後發生,形成二聯律或聯律性過早搏動。 症狀 症狀詳細描述 過早搏動可無症狀,亦可有心悸或心跳暫停感。頻發的過早搏動可致(因心排血量減少引起)乏力、頭暈等症狀,原有心臟病者可因此而誘發或加重心絞痛或心力衰竭。聽診可發現心律不規則,早搏後有較長的代償間歇。早搏的第一心音多增強,第二心音多減弱或消失。早搏呈二或三聯律時,可聽到每兩或三次心搏後有長間歇。早搏插入兩次正規心搏間,可表現為三次心搏連續。脈搏觸診可發現間歇脈搏缺如。 【輔助檢查】 [心電圖表現] 過早搏動的共同心電圖特徵為較基本心律提早的一次或多次P-QRS波群。 (一)房性過早搏動P波提早出現,其形態與基本心律的P波不同,P-R間期>0.12s。QRS波大多與竇性心律的相同,有時稍增寬或畸形,伴ST及T波相應改變的稱為心室內差異性傳導,需與室性過早搏動鑒別。房性過早搏動伴心室內差異傳導時畸形QRS波群前可見提早畸形的P'波。提早畸P'波之後也可無相應的QRS波,稱為阻滯性房性早搏。需與竇性心律不齊或竇性靜止鑒別。在前一次心搏ST段或T波上找到畸形提早P'波的,可確診為阻滯性房性早搏。房性早搏沖動常侵入竇房結,使後者提前除極,竇房結自發除極再按原周期重新開始,形成不完全性代償間歇,偶見房性早搏後有完全性代償間歇。 頻發房性早搏(標記A)提前的畸形P'在前一次心搏T波上,下傳QRS波與竇性不同的為室內差異性傳導,第一個和第八個標記A其後無QRS波為阻滯性房性早搏 (二)房室交接處性過早搏動除提早出現外,其心電圖特徵與房室交接處性逸搏相似。早搏沖動侵入竇房結的形成不完全性代償間歇,不幹擾竇房結自發除極的則形成完全性代償間歇。 (三)室性過早搏動QRS波群提早出現,其形態異常,時限大多>0.12s,T波與QRS波主波方向相反,ST隨T波移位,其前無P波。發生束支近端處的室性早搏,其QRS波群可不增寬。室性早搏後大多有完全代償間歇。基本心律較慢時,室性早搏可插入於兩次竇性心搏之間,形成插入型室性早搏。偶見室性早搏逆傳至心房的逆行P'波,常出現於室性早搏的ST段上。 房性及室性早搏,按其與基本心律的關系可有二種類型,以心室早搏為例: 1.配對型即所有早搏和其前一個QRS波有固定距離,此型多見。 2.平行收縮型早搏與前面的QRS波群不配對,但早搏之間有固定規律,最長的早搏間距與最短早搏間跑之間呈整倍數關系,且常出現室性融合波。 過早搏動與前一心動無固定配對時間,早搏發生遲者與竇性激動相遇形成室性融合波(Ⅱ第6個心動) 實驗研究發現上述規律可由於竇性或異位沖動,在保護性傳入阻滯區緩慢遞減傳導,而在阻滯遠端產生閾值下電位,影響平行心律異常沖動形成的自發除極,使之提早,延遲或完全被抑制,而有所改變,稱為電張電流調變的平行心律()。 房性或室性早搏有時由兩個以上異位起搏點產生,心電圖表現為二種或二種不同形態、配對間期不等的早搏,稱為多源性早搏。連續二次或三次和以上的早搏分別稱為連發和短陣心動過速。
Ⅸ 室上性早搏
早搏(心血管內科)是指異位起搏點發出的過早沖動引起的心臟搏動,為最常見的心律失常。根據早搏起源部位的不同將其分為房性、室性和結性。其中以室性早搏最常見,其次是房性,結性較少見。早搏可見於正常人,或見於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常見於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肌病等。早搏亦可見於奎尼丁、普魯卡因醯胺、洋地黃或銻劑中毒;血鉀過低;心臟手術或心導管檢查時對心臟的機械刺激等。
疾病簡介
過早搏動(premature
beat)亦稱期前收縮、期外收縮,簡稱早搏。是一種提早的異位心搏。按起源部位可分為竇性、房性、房室交接處性和室性四種。其中以室性最多見,其次為房性,竇性過早搏動罕見。過早搏動是常見的異位心律。可發生在竇性或異位性(如心房顫動)心律的基礎上。可偶發或頻發,可以不規則或規則地在每一個或每數個正常搏動後發生,形成二聯律或聯律性過早搏動。
症狀
症狀詳細描述
過早搏動可無症狀,亦可有心悸或心跳暫停感。頻發的過早搏動可致(因心排血量減少引起)乏力、頭暈等症狀,原有心臟病者可因此而誘發或加重心絞痛或心力衰竭。聽診可發現心律不規則,早搏後有較長的代償間歇。早搏的第一心音多增強,第二心音多減弱或消失。早搏呈二或三聯律時,可聽到每兩或三次心搏後有長間歇。早搏插入兩次正規心搏間,可表現為三次心搏連續。脈搏觸診可發現間歇脈搏缺如。
【輔助檢查】
[心電圖表現]
過早搏動的共同心電圖特徵為較基本心律提早的一次或多次P-QRS波群。
(一)房性過早搏動P波提早出現,其形態與基本心律的P波不同,P-R間期>0.12s。QRS波大多與竇性心律的相同,有時稍增寬或畸形,伴ST及T波相應改變的稱為心室內差異性傳導,需與室性過早搏動鑒別。房性過早搏動伴心室內差異傳導時畸形QRS波群前可見提早畸形的P'波。提早畸P'波之後也可無相應的QRS波,稱為阻滯性房性早搏。需與竇性心律不齊或竇性靜止鑒別。在前一次心搏ST段或T波上找到畸形提早P'波的,可確診為阻滯性房性早搏。房性早搏沖動常侵入竇房結,使後者提前除極,竇房結自發除極再按原周期重新開始,形成不完全性代償間歇,偶見房性早搏後有完全性代償間歇。
頻發房性早搏(標記A)提前的畸形P'在前一次心搏T波上,下傳QRS波與竇性不同的為室內差異性傳導,第一個和第八個標記A其後無QRS波為阻滯性房性早搏
(二)房室交接處性過早搏動除提早出現外,其心電圖特徵與房室交接處性逸搏相似。早搏沖動侵入竇房結的形成不完全性代償間歇,不幹擾竇房結自發除極的則形成完全性代償間歇。
(三)室性過早搏動QRS波群提早出現,其形態異常,時限大多>0.12s,T波與QRS波主波方向相反,ST隨T波移位,其前無P波。發生束支近端處的室性早搏,其QRS波群可不增寬。室性早搏後大多有完全代償間歇。基本心律較慢時,室性早搏可插入於兩次竇性心搏之間,形成插入型室性早搏。偶見室性早搏逆傳至心房的逆行P'波,常出現於室性早搏的ST段上。
房性及室性早搏,按其與基本心律的關系可有二種類型,以心室早搏為例:
1.配對型即所有早搏和其前一個QRS波有固定距離,此型多見。
2.平行收縮型早搏與前面的QRS波群不配對,但早搏之間有固定規律,最長的早搏間距與最短早搏間跑之間呈整倍數關系,且常出現室性融合波。
過早搏動與前一心動無固定配對時間,早搏發生遲者與竇性激動相遇形成室性融合波(Ⅱ第6個心動)
實驗研究發現上述規律可由於竇性或異位沖動,在保護性傳入阻滯區緩慢遞減傳導,而在阻滯遠端產生閾值下電位,影響平行心律異常沖動形成的自發除極,使之提早,延遲或完全被抑制,而有所改變,稱為電張電流調變的平行心律()。
房性或室性早搏有時由兩個以上異位起搏點產生,心電圖表現為二種或二種不同形態、配對間期不等的早搏,稱為多源性早搏。連續二次或三次和以上的早搏分別稱為連發和短陣心動過速。
Ⅹ 室性早搏
[編輯本段]概述
室性早搏(或室性期前收縮),簡稱室早,是臨床上非常常見的心律失常,其發生人群相當廣泛,包括正常健康人群和各種心臟病患者。室性早搏的臨床症狀有很大的變異性,從無症狀,輕微心悸不適,到早搏觸發惡性室性心律失常致暈厥或黑蒙,且其臨床症狀與預後並無平行關系。正常健康人群以及各種不同心臟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其臨床預後各不相同。因此臨床醫生在處理室性早搏時,必須立足於病人本身,即什麼樣的早搏需要處理,怎樣去規范化處理,怎樣客觀地去評估治療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編輯本段]流行病學資料
室性早搏的發生率直接與檢測方法和研究人群有關。普通靜息心電圖正常健康人群的室性早搏檢出率為5%,而24小時動態監測室性早搏的檢出率為50%。室性早搏的發生與年齡的增長有一定的關系,這種增長關系和與心血管疾病無關。在冠心病患者,室性早搏的發生取決於病變的嚴重程度,在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後的48小時內,室性早搏的發生率為90%[6],而在以後的一個月內下降至16%,此後一年內室性早搏的發生率約6.8%。
動態監測時發現,室性早搏的發生與左心功能有關。左室射血分數進行性下降時,室性早搏和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的發生率均增加[9]。對冠心病病人動態監測時發現,室性早搏的發生率為5%,而當射血分數低於40%時,室性早搏和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的發生率升至15%。
高血壓伴左室肥厚的病人在無心功能不全時,室性早搏和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的發生率為2%~10%,風濕性心臟病無心功能不全時發生率為7%。特發性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上述心律失常的發生率為17~28%,且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更常見。臨床觀察還發現,其發生率與肺毛細血管嵌壓及流出道梗阻的程度無關,而與室間隔肥厚的程度有關。
室性早搏在擴張性心肌病的病人中更為常見。幾乎所有擴張性心肌病患者均有室性早搏,且一半患者有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這些心律失常發生的頻繁程度隨疾病的進展而增高。有些臨床因素可增加這些心律失常的發生,包括心功能不全、心肌局部組織的纖維化、異常的室壁張力、增高的交感神經張力和電解質紊亂。
瓣膜性心臟病而心功能正常的病人室性早搏並不常見。最容易合並室性早搏的瓣膜病是二尖瓣脫垂,動態監測發現頻繁和復雜類型的室性早搏的發生率為43%~56%,機制可能包括乳頭肌的異常張力,腱索增厚而導致心內膜的機械性激惹,血兒茶酚胺的異常增高和復極的異常。
先天性心臟病室性早搏的發生常與缺損性病變或外科手術的修補有關。在合並有心功能不全時常會出現室性早搏,法樂氏四聯征矯正術後也常出現頻繁的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的發生有較大的晝夜變異,一般上午比夜間更多見,因此需記錄24小時的心電圖,才可真正了解室性早搏的頻繁程度。室性早搏在每24小時或每小時的頻繁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以此用來作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險度分層及判斷抗心律失常葯物治療效果是有限的。此時需做更長時間的動態監測。
[編輯本段]臨床表現
室性早搏最常見的症狀是心悸。這主要由於早搏後的心搏增強和早搏後的代償間歇引起。有時患者會有心前區重擊感及頭暈等感覺。心悸往往使患者產生焦慮,而焦慮又可使兒茶酚胺增加,使室性早搏更為頻繁,這就產生了惡性循環。如果室性早搏觸發其它快速性心律失常則可出現黑蒙及暈厥症狀。
[編輯本段]預後
室性早搏的預後取決於早搏出現的類型、是否觸發快速性心律失常及患者器質性心臟病的嚴重程度,在不同的人群其預後是不一樣的。
1.正常健康人群
絕大多數正常健康人群的室性早搏不增加猝死的發生率,其預後是良好的[9,28]。即使在老年人結果也是如此。
2.非缺血性心臟擴大
一般來說,特發性或其它非缺血性因素所致的擴張性心肌病本身就有一定的猝死發生率和心源性死亡發生率。其每年的總死亡率有報道高達40%~50%,但尚無證據表明,室性早搏包括短陣室性心動過速能直接增加此類患者的死亡率,盡管兩者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一般認為,此類患者死亡主要與疾病本身有關。
3.心肌肥厚
左心室肥厚有較高的室性早搏發生率,但左室肥厚本身是猝死的高危因素,因此高血壓伴左心室肥厚的死亡率明顯高於高血壓不伴左心室肥厚者。franmingham研究[32]表明,心血管疾病伴左心室肥厚者其死亡率是左室正常者的8倍,而心電圖復極異常前者是後者的2倍。這一關系獨立於心肌缺血因素以外。左心室肥厚患者其室性早搏的發生率高於無左室肥厚者,但其比例關系遠不及上述死亡率之間的關系,說明左室肥厚的高死亡率與室性早搏只有部分關系。
4.冠心病
短陣室性心動過速和頻繁室性早搏對冠心病患者預後的影響取決於心律失常在疾病過程中出現的時間。以往認為,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後24~48小時內的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並不影響急性期及長期預後。新近研究表明[36],心梗後13小時或更長時間內的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對預後有影響。急性心梗後一月內發生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的患者,其猝死發生率是無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患者的2倍多。在溶栓葯問世前,頻繁室性早搏和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被認為是心臟總死亡率和心源性猝死的獨立危險因素,其3年累計死亡率分別是33%和15%[37]。心梗後3個月至1年內發生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也能增加總體死亡率。雖然總體結果如此,但心肌梗死急性期出現頻繁室性早搏和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的猝死發生率並不明顯增加,這進一步提示該心律失常的發生是總體心功能的反映,而不是發生惡性心律失常事件的標志。
大型臨床試驗的結果在溶栓葯問世前後是大體一致的。gissi-2的結果[8]顯示溶栓後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的發生率為6.8%,心梗後6個月的隨訪資料提示,經單變數分析其猝死發生率是明顯增加的,但經多變數分析後,頻繁和復雜類型室性早搏是一危險因素,而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對預後無影響。
[編輯本段]治療
室性早搏的治療涉及兩個主要問題,即改善症狀和改善患者的長期預後,因為所有治療措施對這兩個結果的影響並不是平行的。
1.緩解症狀
對室性早搏和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患者治療的第一步是判斷有無心律失常的相關症狀。如果明確有心律失常相關的嚴重症狀、不管有無器質性心臟病或何種器質性心臟病,給予適當治療改善患者的症狀是必須的,盡管該治療不一定增加患者的存活率。臨床上並沒有專門的抗心律失常葯物特異地用來治療有症狀的室性早搏或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ⅰ類及ⅱ類葯物、β受體阻滯劑和鈣拮抗劑各有不同的成功率。由於上述心律失常的症狀大多是輕微的,應首先將心律失常的本質告訴患者,解除其焦慮狀態,同時告訴患者葯物治療有可能出現的負作用,不首先應用抗心律失常葯物治療,除非該治療能明確地改善生活質量。對確有症狀需要治療的患者,一般首先應用β受體阻滯劑或鈣拮抗劑。在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尤其是伴心功能不全者,由於ⅰ類抗心律失常葯物能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此時常選用胺碘酮。
對於起源於右室流出道的頻繁室性早搏和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β受體阻滯劑的有效率為50%。胺碘酮、普羅帕酮及鈣拮抗劑的有效率相對較低[38,39]。這類患者由於心律失常頻繁發作,其葯物效果可以通過動態心電圖或電生理檢查結果來判斷。如果這類患者對β受體阻滯劑和鈣拮抗劑的治療不敏感,則應予電生理檢查和導管射頻消融。導管消融這類心律失常風險很小,成功率在80%以上。
2.預防心源性猝死
對於器質性心臟病患者伴頻繁室性早搏或短陣室性心動過速,其治療的目的是預防心源性猝死的發生。此時,醫生治療的重點是預防猝死的發生而不是治療室性早搏或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本身,因為這種心律失常並不是致命性的,因此治療基礎心臟病本身或治療觸發室性心動過速的機制比治療室性早搏或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更為重要。
1)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stat和gesica是兩個充血性心衰患者預防性使用抗心律失常葯物的大型臨床實驗。由於兩者入選患者的構成比不一樣,其實驗結果有差異。但綜合分析提示,冠心病伴心功能不全者,預防性服用胺碘酮並不降低心源性猝死,而非冠心病患者伴心功能不全,預防性服用胺碘酮可降低患者的猝死發生率。13個有關胺碘酮的臨床試驗,包括6553個患者經薈萃分析發現,胺碘酮可使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總體死亡率下降13%,而心律失常性死亡和猝死下降29%,且胺碘酮的作用並不受射血分數、心功能及是否存在無症狀性的心律失常等因素影響。另一項覆蓋15個臨床試驗[43],包括5864個患者的薈萃分析報道了類似的結果,且提示入選前有室性異位心律者比無室性異位心律者更受益。在胺碘酮治療期間必須注意其副作用的發生。最常見的副作用是甲狀腺機能減退(約5.9%),其次是肺間質纖維化(1%)。
2) 心肌肥厚:心肌肥厚伴室性早搏的抗心律失常治療尚無大型臨床試驗的結果。但由於室性早搏並不直接增加心肌肥厚的總體死亡率和猝死發生率。因此預防性使用抗心律失常葯物尚無必要,但確有症狀者應予以相應的葯物治療。
3) 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心肌梗死近期出現室性早搏或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其葯物治療的目的在於降低心源性猝死的發生率。cast試驗[44]的入選患者均在2年內有心肌梗死病史,holter檢測發現其每小時的室性早搏次數在6次以上,約20%的患者有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安慰劑組,治療組服用英卡安、氟卡安或莫雷西嗪,結果顯示治療組隨訪10個月的猝死發生率是4.5%,而安慰劑組僅為1.2%。總體死亡率在治療組也按相應的比例升高,且有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的患者猝死發生率高於無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者,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多的患者猝死發生率高於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少的患者。而安慰劑組卻無差別。此結果使cast試驗被迫提前終止。改良後的castⅱ試驗[45],選用葯物是莫雷西嗪,其結果與cast實驗相似。
另有兩項試驗是有關胺碘酮治療梗死後室性心律失常的。emiat試驗[46]的入選者是近期心梗患者,其射血分數≤40%,心電監測無室性異位心律。camiat試驗的入選者為近期心梗患者,其室性早搏的發生率在10次/小時左右或有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而射血分數不作為入選參考值。兩試驗的結果顯示,胺碘酮不降低總體死亡率,但卻降低心源性猝死的發生率。因此,胺碘酮對這一類患者,由於能降低猝死發生率,同時對其它的心律失常也有抑製作用,且對總體死亡率無負性影響,是一相對安全、有效的葯物。
兩個有關急性心肌梗死胺碘酮抗心律失常試驗的薈萃分析顯示了相類似的結果[42,43]。其中之一包括8個臨床試驗,5000以上的病人,結果顯示服用胺碘酮的有效性不受左室射血分數、心功能狀態及是否holter檢測到心律失常的影響。另一分析包括了15個臨床實驗,5864個患者,胺碘酮治療降低總體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發生率及猝死發生率分別為21%、21%和38%,且在入選時已有心律失常發生的人群其死亡率的降低幅度最大。
3.處理原則
治療室性早搏依賴於是否有心律失常相關的症狀及是否有器質性心臟病。對確有症狀而無器質性心臟病者首先應予心理治療,心理治療無效者予以葯物治療,β受體阻滯劑和鈣拮抗劑由於負作用較小而作為最常用的一線葯物,其治療主要目的在於減輕症狀,而不是早搏的完全控制。如上述葯物治療無效可乾脆放棄葯物治療。對於少數起源於特殊部位的早搏(如右室流處道),在一線葯物治療無效時可考慮射頻消融治療。無症狀且無器質性心臟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及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根本無需治療。擴張性心肌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及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因葯物治療並不降低總體死亡率及猝死發生率,在無症狀時也無需葯物治療。但如確有症狀,應採用上述緩解症狀的治療原則。
心肌肥厚時,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對預測猝死的發生有一定的意義,但其陽性預測率較低,且葯物治療並不能降低猝死發生率。因此在心室肥厚伴頻繁室性早搏及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時,治療仍以改善症狀為主。
冠心病伴明顯心功能不全者出現頻繁或復雜的室性早搏以及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其猝死的危險性是較大的。此時應首先處理心肌缺血,包括葯物和非葯物措施。如糾正心肌缺血後心律失常仍然存在,則必須評價心功能。若射血分數≥40%,則無需進一步治療;若射血分數<40%,則需作電生理檢查指導治療。電生理檢查誘發出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予以安置植入型心內復律除顫器(icd)治療。未誘發出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者予以葯物治療。β受體阻滯劑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能降低總體死亡率,在無禁忌症時都應使用。對於這類患者,胺碘酮也是一安全有效的葯物。
輕度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及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其治療重點在於改善心功能,抗心律失常治療同無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嚴重心功能不全伴上述心律失常且未排除缺血性心臟病,胺碘酮治療可改善患者的長期預後。
[編輯本段]分類
室性早搏一般分為兩大類:
(1)良性室性早搏:是指經各種檢查找不到心臟病證據的室性早搏,臨床上十分常見。
良性室性早搏隨年齡增長會逐漸增多,但對健康不產生太大影響,所以思想上不要負擔過重。大量飲酒、吸煙、喝濃茶、咖啡、著急、緊張、睡眠不好等可誘發良性室性早搏的發生,應該盡量避免。治療上可選用安定2.5mg,每日3次,心率快時最好選用倍他樂克12.5~25mg,每日2次,多半有效。也可服用中葯穩心顆粒一包,每日3次,效果也不錯。對良性室性早搏不主張用太多的抗心律失常葯物,以免發生較嚴重的副作用。
(2)有預後意義的室性早搏:是指在器質性心臟病基礎上出現的室性早搏,最常見的心臟疾病是冠心病和心肌病。您可以查一下超聲心動圖、血脂、血糖等,必要時還可查次極量平板運動試驗心電圖,以排除冠心病和心肌病。有預後意義的室性早搏應在心內科醫生的指導和觀察下用葯。除了服用抗心律失常葯物外,還應針對以下誘發原因進行治療,如心肌缺血、心衰、低血鉀、低血鎂等。
[編輯本段]治療目的
1 通用的目的 嚴重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速或心室顫動,其治療目的一直是減輕症狀和改善生存。但室早的治療目的卻不十分明確。部分醫生認為只要有室早就應該治療,認為控制了室早就可以預防嚴重心律失常。自從CAST試驗的結果公布以後,學術界已較為明確對室早減輕症狀和改善生存的含義。
2. 改善生存 室早本身並不會造成死亡。主要的關切之點是室早的預後意義:早搏是否預示著出現更嚴重的心律失常,抑制了早搏是否可以改善預後。對良性室性心律失常,早已明確其預後良好。室早不具有任何不佳的預後意義,因此也就談不上控制此種早搏對生存的改善。
對潛在惡性室早的遠期預後,傳統的觀念正在受到挑戰。CAST試驗以後,人們已經認識到,抑制室早並不總是能夠減少隨訪中的死亡。其中有些葯物,如Ⅰc類的英卡胺、氟卡胺、莫雷西嗪在抑制了室早的情況下卻使長期死亡率較對照組成倍的增加。Ⅲ類抗心律失常葯胺碘酮在多個臨床試驗中已證實不減少死亡率,薈萃分析還證實可降低死亡的危險。但同為Ⅲ類葯物的d-索他洛爾卻使死亡率增加。Ⅱ類抗心律失常葯β-受體阻斷劑抑制室早的作用並不十分強,但已有多個臨床試驗證實在心肌梗死和心衰患者,β-受體阻斷劑可以改善預後,特別是能減少猝死的發生率。這些材料十分清楚地表明,不同類別或同一類別不同種類的抗心律失常葯對死亡率的作用是葯物特異的,與是否抑制了室早並無一定的關聯。這一觀點已越來越被廣大醫務工作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