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幕牆玻璃為何跟水晶宮似的
幕牆玻璃又稱鏡面玻璃幕牆。顧名思義,大樓的牆面不是傳統的磚塊或鋼筋混凝土,而是平整如鏡的玻璃。玻璃幕牆像玻璃鏡幕一樣,晶瑩鋥亮,它可以像巨大的鏡子那樣映出周圍的景色。安裝玻璃幕牆的高樓大廈,盡管體形十分龐大,但是,因為它四周都能映照出藍天白雲和夜色美景,彷彿整幢大樓都融合在天體之中。人們觀賞它,自有一番心曠神怡的感受。
那麼,玻璃幕牆最早是誰想出來的呢?
20世紀20年代,他最早構想出了玻璃幕牆,也是由他發明了出來,而此人就是美國建築師密斯·馮·德樂。
1945年,密斯·馮·德樂為一位醫生設計了一幢住宅,大膽採用玻璃作為外牆。這幢住宅建成以後,晶瑩奪目,艷麗非凡,猶如一座「水晶宮」。遺憾的是,當時的玻璃透明有餘,隔熱不足,以致使女主人抱怨萬分,大熱天被驕陽曬得要死,寒冬又使她凍得要命。在晴朗的日子裡,強烈的陽光使人眩目難忍,不久,眼睛都出毛病了。當時有人這么評價:用玻璃幕牆建房「中看不中住」。建築師密斯因此差點被人咒罵得無地自容。至於他的生意,當然都一筆筆「吹」了。
在1952年,倔強的密斯不甘心失敗,經過刻苦鑽研,想到採用染色玻璃替代原先的無色玻璃,再次設計和建造了一幢38層的玻璃幕牆高層大樓——美國紐約的西格拉姆大廈。這一次,他成功了,聲譽鵲起。
從此,人們便接受了玻璃幕牆,使其開創了建築設計上的一個新紀元。
幕牆玻璃自誕生至今,已有70餘年歷史,它走過了一段崎嶇曲折的道路。據有關資料稱,幕牆玻璃是20世紀80年代國際上發展較快的新型建築材料。1985年,歐洲共同體國家生產的幕牆玻璃材料為建築玻璃的三分之二以上。在80年代,美國幕牆玻璃的產品已超過5000萬平方米。在我國,由於近幾年來建築事業的迅猛發展,出現了「幕牆玻璃熱」的浪潮。據估計,全國生產能力已超過1500萬平方米,各類幕牆材料不斷涌現。
對其工作原理而言,幕牆玻璃屬於透明熱反射材料。它允許在可見光波長范圍內的光線優先透過,而對紫外和紅外波段光線具有極強的反射作用,從而達到透光不透熱的效果。在建築窗戶、車輛側窗與頂篷、太陽能轉換裝置、節能燈、電烤箱以及航天器等方面,均有廣泛的實際應用。不過,建築業對其的使用數量最多。
在現代化高層建築的外部,人們在安裝玻璃幕牆時,還採用了由鏡面玻璃與普通玻璃組合,隔層充入乾燥空氣的中空玻璃。中空玻璃有兩種:分為雙層和三層。前者由兩層玻璃加密封框架,形成一個夾層空間;後者由三層玻璃封成兩個夾層空間。中空玻璃具有隔音、隔熱、防結霜、防潮等優點。經測量表明,當外界溫度為零下10攝氏度時,單層玻璃窗前的溫度為零下2攝氏度,而使用三層中空玻璃的室內溫度為13攝氏度。在夏天,雙層中空玻璃可以擋住90%的太陽輻射熱。盡管陽光還可以透過玻璃幕牆,但曬在身上並不感到炎熱。因此,使用中空玻璃幕牆的室內冬暖夏涼,生活環境相當舒適。
在我國,推動了幕牆玻璃發展的是建築裝潢業,幕牆玻璃作為一種新型的建築裝飾材料方興未艾。人們首先注意的是它們的藝術裝飾效果,也為改革開放中的我國各大城市增添了光彩。
⑵ 聲-電轉換工作原理
其實無線跟有線原理是一個樣的。話筒裡面的介質通過聲波產生形變,導致電阻改變從從而產生變化的電信號,至於電信號怎麼怎麼轉換未電磁波是另外一回事拉,與聲電轉換無關。
⑶ 聲表面波的工作原理
聲表面波器件是在壓電基片上製作兩個聲一電換能器―叉指換能器。所謂叉指換能器,就是在壓電基片表面上形成形狀像兩只手的手指交叉狀的金屬圖案,它的作用是實現聲一電換能。聲表面波器件的工作原理是,基片左端的換能器(輸入換能器)通過逆壓電效應將輸入的電信號轉變成聲信號,此聲信號沿基片表面傳播,最終由基片右邊的換能器(輸出換能器)將聲信號轉變成電信號輸出。整個聲表面波器件的功能是通過對在壓電基片上傳播的聲信號進行各種處理,並利用聲一電換能器的特性來完成的。
當我們把電壓載入在壓電晶體如石英的電極上,那麼由於壓電效應就會在壓電晶體的晶格中形成機械畸變。所謂的聲表面波就是在壓電基片材料表面產生並傳播、並且其振幅隨深入基片材料的深度的增加而迅速減少的彈性波。聲表面波濾波器的基本結構是在具有壓電特性的基片材料拋光面上製作兩個0.1μm厚的鋁膜構成的電極結構即聲電換能器(叉指換能器)。叉指換能器就是採用半導體集成電路的平面工藝,在壓電基片表面蒸鍍一定厚度的鋁膜,再把設計好的兩個IDT的掩膜圖案利用光刻方法沉積在基片表面,分別作為輸入換能器和輸出換能器。聲電轉換器的形狀是指狀電極結構,即手指相互交叉的形式。每兩個這種相互交叉的指狀系統構成一個指間轉換器或者叉指換能器。其工作原理是:輸入換能器將電信號轉換成聲波信號,沿晶體表面傳播,輸出換能器再將接收到的聲波信號轉換成電信號輸出。
⑷ 電聲學的電聲換能器
把聲能轉換成電能或電能轉換成聲能的器件。它的研究是電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廣義的電聲換能器應用的頻率范圍很寬,包括次聲、可聽聲、超聲換能器。屬於可聽聲頻率范圍內的電聲換能器有傳聲器、揚聲器、送受話器、助聽器等等。按照換能方式,它們又可以分成電動式、靜電式、壓電式、電磁式、碳粒式、離子式和調制氣流式等。其中後三種是不可逆的,碳粒式只能把聲能變成電能,離子式和調制氣流式的只能產生聲能。而其他類型換能器則是可逆的。即可用作聲接收器也可用作聲發射器(表1)。
各種電聲換能器,盡管其類型、功用或工作狀態不同,它們都包含兩個基本組成部分,即電系統和機械振動系統。在換能器內部,電系統和機械振動系統之間通過某種物理效應相互聯系,以完成能量的轉換;在其外部,換能器的電系統與信號發生器的輸出迴路,或前級放大器的輸入迴路相匹配;而換能器的機械振動系統,以其振動表面與聲場相匹配。所以設計電聲換能器要同時考慮到力-電-聲三個體系。這三種體系是互相牽制的,處理得不好往往會顧此失彼。例如,一個有效的磁系統可能會非常笨重,變成一種令人不能接受的聲障礙物;或者聲輸入阻抗或電輸出阻抗的數值,可能根本不能與周圍媒質或附屬設備相匹配。由此可見,電聲換能器的設計總是在許多相互矛盾的因素中採取折衷的辦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還帶有許多主觀判斷的技巧在內。
⑸ 音樂噴泉控制系統「聲-電」轉換裝置的作用
兩個作用:
1,把聲音的電平信號取中間值作為開關信號——普通噴泉用,效果一般,噴泉只有跳的感覺.
2,把聲音的電平信號轉換成0—5V的電壓信號提供給單片機或者變頻器等作為控制信號——這種方式可以讓噴泉水柱隨著聲音大小而同步高低.
⑹ 聲音與圖像轉化為電流信號的裝置分別是什麼
聲音:mic(麥克風)能實現聲電轉換,聲音信號轉換為電信號。
圖像:攝像頭,能將拍攝下來的活動圖像分解 取樣等等。
⑺ 聲電轉換機理
聲音是物理振動產生的的么,最早的聲電轉換應該就是貝爾的電話吧,他就用振膜感應震動然後把他轉換成不同的電信號傳輸,另外一頭再由電信號轉換成聽筒的振膜震動發聲,大概都是這樣的原理吧,震動產生了變化的相關電信號然後就能轉換了
⑻ 建築電聲系統的設計要點有哪些
公共廣播系統的分類
一、廣義的廣播系統包含擴聲系統和放聲系統兩大類:
1、擴聲系統:揚聲器與話筒處於同一聲場內,存在聲反饋和房間共振引起的嘯叫,失真和振盪現象。要保證系統穩定和正常運行,最高可用的系統增益比發生聲反饋自激的臨界增益低6dB。
2、放聲系統:系統中只有磁帶機,光碟機等聲源,沒有話筒,不存在聲反饋可能,聲反饋系數為0,是廣播系統一個特例。
二、現代化建築的公共廣播系統根據建築規模,使用性質和功能要求可分以下三種類型:
1、業務性廣播系統
辦公樓、商業寫字樓、學校、醫院、鐵路客運站、航空港、車站、銀行及工廠等建築物設置業務性廣播,以滿足業務和行政管理為主的業務廣播要求。
2、服務性廣播系統
賓館、旅館、商場娛樂設施及大型公共活動場所設置服務性廣播,服務性廣播范圍是背景音樂和客房節目廣播,目的是為人們提供欣賞性音樂類廣播節目,以服務為主要宗旨.賓館等服務性廣播節目一般選4套。廣播節目內容安排應根據服務對象和工程級別情況而定。
3、火災事故廣播系統
主要用於火災發生時,在消防控制室的消防人員通過火災事故廣播引導人們迅速撤離危險場所。
三、用途分類
1、室外
室外廣播系統主要用於體育場、車站、公園、藝術廣場、音樂噴泉等。它的特點是服務區域面積大,空間寬廣。背景雜訊大;聲音傳播以直達聲為主;要求的聲壓級高,如果周圍有高樓大廈等反射物體,揚聲器布局又不盡合理,聲波經多次反射而形成超過50ms以上的延遲,會引起雙重聲或多重聲,嚴重時會出現回聲等問題,影響聲音的清晰度和聲像定位。室外系統的音響效果還受氣候條件、風向和環境干擾等影響。
2、室內
室內廣播系統是應用最廣泛的系統,包括各類影劇院、體育場、歌舞廳等。它的專業性很強,既能非語言擴聲、又能供各類文藝演出使用,對音質的要求很高,系統設計不僅要考慮電聲技術問題,還要涉及建築聲學問題。房間的體形等因素對音質有較大影響。
3、公共
公共廣播系統為賓館、商廈、港口、機場、地鐵、學校提供背景音樂和廣播節目。近幾年來,公共廣播系統還兼做緊急廣播,可與消防報警系統聯動。公共廣播系統的控制功能較多。如選區廣播與全呼廣播功能、強制功換功能和優先廣播權功能等。揚聲器負載多而分散、傳輸線路長。為減少傳輸線路損耗,一般都採用70V或100V定電壓高阻抗輸送。聲壓要求不高,音質以中音和中高音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