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果園機械包含哪些
果樹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機具與裝備。主要包括:果園動力、建園、栽植、耕作、施肥、中耕、灌溉、植保、防護自然災害、整形修剪以及採收等作業的機具和裝備。世界上一些工業發達國家,果樹生產機械化發展迅速,美國在20世紀40年代,基本實現果樹生產機械化,70年代以來,除果品採收和部分細致修剪,仍使用人工作業外,果園其他主要作業項目,都實現了機械化;在歐洲,一些國家的葡萄生產全過程,已實現機械化。
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果樹生產中使用半機械化生產機具,60年代發展了半機械化的小型機動噴霧機;手扶拖拉機和中、小型輪式拖拉機應用於果樹生產。同時,研製改進了中耕機、施肥機、開溝機等。70年代末,開始研製果樹定植挖坑機,果園風送式噴霧機,果樹行間動力割草機,修剪、採收用升降平台,液壓修枝剪,震動式山楂採收機,靜電噴霧機,葡萄園噴霧機,綠肥壓青機,施肥開溝機,倒置式樹盤中耕機等。
動力機械
20世紀40年代,果園機械主要有,用於配帶各種作業機具的手扶拖拉機和園藝拖拉機(Gar-den Trater)。60~70年代,發展了果園型拖拉機,根據果園作業的特殊性,形體小,功率為30~50馬力,採用折腰轉向機構,前後輪驅動,可以提高附著重量,改善牽引附著性能,具有良好的機動性,通過性。除後側能牽引或懸掛機具外,還能牽引或懸掛偏置機具,進行樹干周圍的除草及耕耘作業。拖拉機的前部與中部,也能裝置機具,提高了對果園多種作業的適應性。70年代後期,根據葡萄生產機械化的需要,發展了高低架葡萄園專用型拖拉機,用於立架栽培的葡萄生產,其農機底隙達2米左右,拖拉機跨在葡萄植株上,進行各項管理、採收、集運作業,此類拖拉機的傳動系統結構,除機械傳動外,還採用了液壓馬達。
建園機械
包括用於清理場地、修築梯田、平整園地、修建道路和開挖排灌渠道等作業的通用土建機械,如推土機、鏟運機、平地機、築埂機、挖溝機等,以及由拖拉機配帶果園用的耕翻和挖穴栽植機具。
挖坑機
果樹樹種不同,要求成穴的大小和深淺不一,挖坑機種類有:①手提機動型。以2~3馬力小型汽油機為動力,配置手把,並安裝有立式螺旋鑽頭,作業時以單人或雙人手提操作,由於機具較輕,鑽頭直徑小,適於坡地上葡萄和雜果類果樹定植挖坑用;②懸掛式挖坑機。本身不配置動力,是由齒箱通過接盤,裝置立式單螺旋或雙螺旋轉頭,整個裝置懸掛於拖拉機上,由拖拉機動力輸出軸驅動齒箱帶動鑽頭旋轉入土而成穴,一般成穴深度可達80~100厘米,直徑可使用不同大小鑽頭(50~100厘米)。此機械可滿足各種果樹的定植挖坑要求(圖1)。
圖7為了撿拾地面果實,20世紀60年代以來,研製了地面果實撿拾機,有氣吸式、滾針式和機械式。
果品分選(級)裝置
最簡易的分級器是分級孔板,以孔板上不同大小的孔徑來分選果品,純系手工勞動。果品分選機械化的歷史不長,但發展迅速,機械化程度高。普遍採用的裝置有按果品形狀的大小分級;按果品重量分級;按色澤分級(見果實分級)3種:①按果實形狀(大小)分級。利用機械使果實通過具有不同尺寸的選果工作部件,依次選出不同果徑級別的果實。②按重量分級。利用杠桿平衡原理,在杠桿一端放有平衡重或計量裝置。另一端放盛果部件,當盛果部件上的果實重量超過平衡重時,杠桿傾斜拋出果實,承載較輕果實時,杠桿越過此平衡重位置前移,當遇到較輕平衡重時,杠桿才傾斜,盛果部件在新的位置拋出較輕果實,由此,將果實分為若乾等級。當前,這種裝置使用廣泛,有些裝置中的計量器已採用電子秤。③按色澤分級。原理是果實從電子發光點前通過時,果實的反射光,被能測定波長的光電管接收,果實色澤不同時,其反射光的波長就不同,電子系統可根據波長進行分析,按對果實色澤的標准要求確定取捨,達到分級目的。
為了滿足果品分選要求,歐美一些國家,已開始按多種分選原理製成組合式分選裝置,它可使某一等級的果實達到一定大小和重量標准,又滿足一定的色澤要求。目前,分選技術和裝置,已將光電測試技術、電子計算機和自動控制技術,運用於果品分選裝置中。
果品包裝裝置(見果品包裝)。
❷ 提出緩解加州水果採摘時期勞功力缺乏有效措施
你姐加州水果採摘時期勞動力缺乏的措施就是機械化。
❸ 採摘水果機器人的介紹
在日本,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和農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為了解專決這一問題,屬日本開發除了一系列不同用途的農業機器人,這其中就包括採摘水果的機器人。這種機器人有他自身的特點:它們一般是在室外工作,作業環境較差,但是在精度上卻沒有工業機器人那樣要求高;這種機器人的使用者不是專門的技術人員,而是普通的農民,所以技術不能太復雜,而且價格也不能太高。這里就以一種西瓜收獲機器人為例來介紹。
❹ 對農業機械化的認識和理解2000作文
農業機械化,是指運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裝備農業,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不斷提高農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過程。
在農業各部門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種機械代替手工工具進行生產。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容之一。如在種植業中,使用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動力排灌機、機動車輛等進行土地翻耕、播種、收割、灌溉、田間管理、運輸等各項作業,使全部生產過程主要依靠機械動力和電力,而不是依靠人力、畜力來完成。實現農業機械化,可以節省勞動力,減輕勞動強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強克服自然災害的能力。
使用機器是現代農業的一個基本特徵,對於利用資源、抗禦自然災害、推廣現代農業技術、促進農業集約經營、增加單產與總產、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農產品成本,以及對於減輕農民勞動強度和縮小工農差別,都有著重大的作用。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它還是城鄉協作、工農聯盟的重要物質基礎。
農業機械化起始於資本主義侵入農業以後,其發展在歐美各國一般地經歷了三個階段:①半機械化階段。大體上是在19世紀中葉到末葉。特徵是在農業生產上廣泛使用畜力牽引的簡單的農業機械。②基本機械化階段。大體上是在20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特徵是主要作物的主要作業普遍採用拖拉機牽引的農業機械。③綜合機械化(或稱高度機械化)階段。約始於20世紀50年代以後。特徵是在農、林、牧、漁各業的各個環節上,及其產前和產後部門,都廣泛地使用更為先進的農業機器。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電子計算機等在農業中的應用的增多,農業機械化正在向自動化發展。第三世界的國家和地區,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在不同程度上開始使用農業機器。但受政治、經濟和技術等因素制約,迄今多數國家(地區)的機械化水平還較低。
農業機械化使中國在農業生產方面發生了巨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中國農業生產工具極端落後,是當時農業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隨著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和農業合作化的實現,農業機械化事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取得了顯著成就。迄今雖然大多數地區的農業生產仍是以人力畜力操作為主,但農業機械已經成為農業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1978年以來,中國農業機械化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正在形成一條適合於中國國情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其基本點是:①農業機械化以提高經濟效益為前提,不僅重視增加產量和節省勞力,也重視為農民增加收入。②根據國情、國力確定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速度,與工業、能源、科技、資金和勞力安排等方面的狀況相適應。③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農業生產應實行人力、畜力、機力、電力相結合以及改良農具、半機械化機具和現代農業機器相結合。④農業機械化為實現農業全面發展和農工商綜合經營服務,其范圍既包括種植業,也包括林、牧、副、漁各業,以及各業的產前(如種子加工、飼料調制)、產後(如農產品加工、冷藏、裝倉、包裝、運輸)諸環節,還包括農村建設和農民生活等方面。⑤農業機械化的作業項目不急於求全,要優先選擇增產增收效果顯著,能減輕農忙勞動緊張程度和勞動強度的環節;在地區上不強求一律,支持條件好的地方先走一步。⑥農業機械化要與其他農業技術的政策相結合,既要為推廣先進的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又要與繼承優良傳統技術相適應,從而創立中國自己的農業機器體系。⑦農機產品以小型為主,大中小型相結合,以價廉、質優、耗能少、使用和修理方便為原則。⑧重視農業電氣化,特別重視農村小水電站的發展。⑨妥善安排機械化過程中節約出來的勞動力的出路。⑩農業機械的所有制與經營形式多樣化,以適應實行聯產承包制後農村經濟的新形勢。農業機械除由集體、國家所有外,還可歸農戶個人所有。在經營形式上可以家庭自營、農民合夥經營、農戶承包經營,以及由國家或合作經銷組織設立農機服務(隊、站、公司)經營。重視農業機械化的智力投資,培養出大批適應農業機械化發展需要的人材,等等。 我國農業在集體化的基礎上逐步實現機械化,是發展農業生產力的根本途徑。
不同時期農業機械的發展模式不同,集體化時期由於人民公社形式的生產合作組共有生產資料,大中型農業機械發展較快;而土地承包責任制開始生產資料也私有化,該時期小型拖拉機由於其靈活性和低成本出現快速的發展。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農業人口的減少,大中型農業機械的生產率優勢開始顯現,農業機械也逐漸朝著大型化發展。
以大中型拖拉機及其配套設備為例,其保有量在公社化後期和土地承包責任制初期的低迷後,2000年前後增速明顯加快,聯合收獲機也在2000年前後增速明顯加快的趨勢。
2011年我國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54%。隨著「十二五」規劃中「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的政策方向及「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機農藝融合,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左右」政策目標的提出,我國的農業機械產業將面臨著更大的機遇。
農業機械的發展,與國家和農村的經濟條件有直接的聯系。在經濟發達國家,特別是在農業勞動力很少的美國,農業機械繼續向大型、寬幅、高速和高生產率的方向發展,並在實現機械化的基礎上逐步向生產過程的自動化過渡。電子技術、微型電子計算機技術等各種先進科學技術,在農業機械產品及其設計製造中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在畜牧飼養業中,特別是養雞業已進入工廠化連續生產的階段,自動控制小氣候的密閉雞舍是畜牧機械的新發展。
在田間作業機械中,液壓和電氣控制相結合,或直接用電氣或電磁控制的自動控制裝置已開始應用,如穀物聯合收獲機上收割台的升降控制和撥禾輪的無級變速等。電子監視儀表的品種日益增多,如播種機上的播種均勻度監視儀、穀物聯合收獲機上的穀粒損失監視儀和滾筒轉速監測儀以及噴霧機上的噴幅和噴量監視儀等。電子技術越來越多地用在蔬菜和水果的自動分級、田間灌溉的自動管理等機械設備上。
中國仍以發展中小型農業機械為主。重點發展的項目是經濟效益高、能提高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保證穩產高產和增產增收的農業機械品種,如排灌、植物保護和施肥等機械。用於農村多種經營的機械品種將得到較大的發展,例如各種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和禽畜飼養機械,以及養蜂、養蠶、池塘養魚和食用菌類培植等機械設備。
農業機械的節能和農用多種能源的開發,受到越來越大的重視,發展趨勢是:①從改進燃燒過程、回收利用廢氣和冷卻水熱量等方面著手,降低內燃機的耗油量。②使用植物油、酒精和沼氣等從農副產品或農村廢棄物中獲得燃料的內燃機,以及可以變換所用燃料的雙燃料內燃機。③利用太陽能、地熱和火電站余熱等烘乾穀物和其他農產品,或把它們用於溫室和禽畜舍的採暖加溫系統。④利用風力發電和提水等。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579962.htm?fr=aladdin
❺ 關於葡萄機械化的問題
葡萄是我國水果生產和農業生產的重要產業,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及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和葡萄釀酒業的發展,促使葡萄生產開始以空前迅速發展,目前已進入世界前10名。由於葡萄具有生態適應性強、結果早、易豐產、經濟效益高等優點,通過種植葡萄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
國外經濟發達國家,葡萄主要生產環節已實現了機械化作業。機械化是葡萄生產理想的操作方式,既節省了人力、財力,還提高了工作效率,如鬆土、植保、施肥、灌水等環節。要實現葡萄生產的機械化,在建園時就應作好規劃、設計,株行距、架式、道路的配置等要實行統一安排,使之有利於實施機械化操作,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近幾年來,我國葡萄機械化問題逐步提上了葡萄生產的議題上來,引起了農林、農機等部門的重視,一批相關的生產裝備開始進入科研開發和生產應用之中。鑒於我國目前葡萄生產的現狀和經濟技術發展水平,要實現葡萄生產全程機械化還有相當的難度,因此,要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從環節生產要求開始進行分析、研究,從農機、農藝結合上,按照目前葡萄種植的要求,逐步裝備生產環節,實現環節的突破,從而推進全程機械化的發展。
1 按機械化作業方式進行果園規劃
對於新發展的葡萄種植園,就應該首先考慮生產的機械化方式。比如栽培密度,為了適應機械化作業需要,在日本,葡萄栽培的株行距多為6m*4m。為提高葡萄園的早期效益,有的也採用先密後疏的栽培方法,例如,幼齡園採用株行距3m*3m,每100m2栽90-100株,第3年秋,相鄰樹的主枝延長枝交叉重疊時施行間移,間移後每1000m2剩30-40株。
在我國華北地區,栽植密度、株行距、作業地頭寬度一般按如下安排。栽植密度,單籬架一般行距2m左右,株距0.5-1m兩株,但有大小株距法,小株距20-30cm;大株距70-80cm。每667m2(1畝)地栽植533-667株。單籬架每行葡萄立一排支柱,柱高2m,柱上每隔50cm拉一道鐵絲,柱間距6m。
葡萄園應實行規模經營。要統一規劃,調整好土地,集中連片栽植。葡萄園規劃可分為大區和小區。大區可大到幾百畝至上千畝;小區面積以30-100畝為宜。葡萄栽植為南北行向最好,以利通風透光。在長行中,每100m左右要留一斷口,修成東西走向寬2m的作業道,以便施肥、噴葯、採收及其它作業。規劃的同時,要安排好澆水、排水系統。通過規劃,便於機械化生產。
2 越冬掩埋
葡萄藤越冬掩埋是北方地區葡萄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又是勞動強度很大的作業環節。因此,應用掩埋機進行機械化作業不僅生產效率高,作業質量好,還大大減輕勞動強度,降低了生產成本,具有較高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時,緩解了農忙季節勞動力緊張的局面,可達到防風防凍的目的,應該是目前重點進行突破的環節。
目前已有天津、遼寧等地農機部門開發出葡萄小四輪拖拉機、手扶拖拉機的葡萄藤掩埋機。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性能可靠,覆土厚度均勻、細碎,床面整齊,埋土實。天津市農業機械研究所研製的葡萄藤越冬掩埋機,適用於種植行距1.8-2.0m、2.0-2.2m、2.2-2.5m,要求葡萄藤捆綁高度低於20cm;取土溝一側距葡萄藤40-50cm,取土溝寬度38cm。堆土高度可達25-30cm。配套動力為25-30馬力拖拉機。果農在2個作業季節就可收回投資,實現盈利[1]。目前,天津市還有採用手扶拖拉機配套的由旋耕機械改制的埋藤機(生產率可達6畝/天,比人工提高6倍以上,作業質量好於人工作業,但操作人員工作強度大)。天津靜海興盛機械有限公司開發出的一種開溝機也可以用於葡萄藤掩埋作業。遼寧的100PF-A葡萄越冬覆土機,經2-3次拋土作業,達到所需的厚度。機械覆土比人工覆土節省費用375元/hm2,農機戶年純收入9250.85元。人工用掀覆土,1人完成作業面積0.03 hm2/天,機械覆土作業量為1.33 hm2/天,比人工覆土提高工作效率44倍[3]。
葡萄藤埋土防寒時,要求土要細碎,防止大坷拉搭窩透風抽條;埋土壓蔓要防止損傷枝蔓,以免病害浸染及影響來年產量。取土位置距根部不能太近,最少50cm左右,以免根部受凍,埋土防寒後冬季進行田間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補救。防寒後及時灌冬水,以保植株安全越冬。葡萄根系常分布在地表下20-60cm土層中,深的達100cm。葡萄較易產生不定根,根受傷後,在傷口附近再生大量的根,因此在栽培上適當斷根是可以的,但不能大量斷根。根系生長的土壤溫度是21-25℃,超過28℃或低於10℃時即停止生長。葡萄根系發達,有很強的吸收能力和養分貯藏能力,但抗寒性較差,比枝蔓怕凍,在土溫-4—-6℃時,就能受凍害,甚至凍死[2]。一旦冬季根系遭受凍害,次年枝蔓生長、結果便會大受影響。因此,北方寒冷地區埋土防寒時要特別注意根系防寒。
3 中耕
採用小型拖拉機配套中耕犁,進行中耕除草、追肥。在生長季節的5-9月進行,深度10cm左右,全年4-5次。
4 植保
植保作業也是葡萄生產的重要環節,目前多採用手動或背負式機動噴霧機作業。要求作業時霧化效果達到彌霧,葉片背面、正面和枝幹都要噴勻。噴葯時間一般選上午露水干後至11時以前,下午3時以後,要避免中午高溫時間。特別注意不能用打過除草劑的噴霧器,以免因殘留葯劑造成葡萄損害。
5 澆水
葡萄園的澆水方式較多,目前很多地區還是用大水漫灌方式,用水量大,不利於節水節本。應該積極推廣滴灌、滲灌、膜下灌等節水灌溉方式,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如天津市已在林果生產中採用膜下滴灌方式進行灌溉,效果頗佳。
6 開溝
葡萄生產中需要開施肥溝、定植溝。開施肥溝施農家肥或化肥。一般情況下,開定植溝,定植溝的深寬各60cm。挖溝時要把表土(耕作層熟土)和心土(生土)分別兩側存放,不要相混。定植溝挖完後要結合施肥改土於春季化凍後回填。這項作業目前可採用開溝機進行作業,如天津靜海興盛機械公司的開溝機,不僅可用於葡萄藤掩埋,還可以根據農藝要求開挖不同寬度和深度的施肥溝、定植溝。
7 剪枝
可採用剪枝器具作業。葡萄冬剪時,一般情況,先端剪口剪截位置應在主蔓粗度為0.8cm的地方,留蔓高度70-100cm,一般情況下最好不超過1m高。截位處最少不能少於0.6cm粗。
8 綁藤
可採用綁藤器作業。但目前多數還是用人工完成。作業時要注意,不要綁得過緊。綁蔓的材料要求柔軟、韌性強的綁縛材料。目前,綁藤時為防止新梢與鐵絲摩擦受傷,可採用8字形綁法。
9 殘枝處理
殘枝處理也是一項勞動量比較大的作業環節,處理量可達整個枝條量的1/3以上,處理不當對果園很不利。傳統的方式是焚燒或掩埋。農藝要求冬季修剪後要將園中的枝葉清除干凈,包括落葉,通過掩埋減少園中病菌存量,有利病害防治。焚燒既是資源的浪費,又污染環境,;整枝掩埋也很不方便。因此,應採用殘枝粉碎機,進行粉碎掩埋,既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又杜絕了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同時,粉碎後掩埋還有利於殘枝的腐化,陪肥地力。如果殘枝粉碎拋灑在果園內,也可起到覆蓋作用,保土、保肥、保水、保溫,一舉多得。粉碎處理後的殘枝,也可用做實用菌栽培的基質,或用作板材等其他工業原料。
10 深翻
目前葡萄種植農藝要求進行全園深翻,一般採取隔行深翻的方式。一般要求距植株50cm。幼齡園深翻30cm左右,成齡園40cm左右,翻寬70cm左右,隔一行翻一行,兩年翻完。這樣的深度,對小型機具而言,一次作業很難達到要求,此項作業目前以人工為主。
目前尚有套袋、採摘等環節沒有可用的機械,或目前的生產方式還很難適合機械作業,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開發。
參考文獻
1 胡 偉.突破埋藤難題,促進葡萄生產機械化.天津農機信息網,2004.10.31
2 齊思儒,趙金鵬.酒用葡萄栽培.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天津:1998年3月
3 徐麗瑩,張懷明,金明秋.100PF-A葡萄越冬覆土機性能及效益分析.農業機械:2004
4 楊慶山.葡萄生產技術圖說.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鄭州:2000年3月
5 劉捍中,劉鳳之.葡萄優質高效栽培.金盾出版社,北京:2004.1
❻ 提出緩解加州水果採摘時期勞動力缺乏的有效措施
緩解家中水果採摘時期勞動力缺乏的有效措施就是機械化。
❼ 第八屆機械創新設計大賽輔助人工摘水果小型機械裝置指的是設計摘一種
這個問題不太清楚,不過你想問這個幹嘛呢,一等獎二等獎每個省全國都不一樣呀,到機械創新設計家園看看吧,關於大賽的一些消息我都去那邊找呢。希望能幫到你。
❽ 葡萄手工採摘與機械採摘有區別嗎
手工採摘的葡萄與機械採摘的有什麼區別
葡萄的成熟過程是糖份上升,酸度下降,酚類物質的成熟。當這些因素達到釀酒要求的時候,便可以採摘了根椐各個酒庄的具體情況,人們會選用人工採摘與機械採摘。對於釀酒而言,手工採摘的葡萄與機械採摘的有什麼區別?今天來跟大家講一下葡萄手工採摘與機械採摘的區別。
葡萄的成熟過程是糖份上升,酸度下降,酚類物質的成熟。當這些因素達到釀酒要求的時候,便可以採摘了根椐各個酒庄的具體情況,人們會選用人工採摘與機械採摘。對於釀酒而言,手工採摘的葡萄與機械採摘的有什麼區別?今天來跟大家講一下葡萄手工採摘與機械採摘的區別。
首先是葡萄品種。有些適合機械採摘,象赤霞珠這個品種,皮比較厚,機械採摘抖落葡萄的時候不會對葡萄造成傷害。而象勃艮地的黑皮諾,皮比較薄,機械採摘容易傷害到葡萄,所以很多時候會選擇手工採摘。
地形也是影響到採摘方式選擇的因素。開闊地帶容易機械操作,而河邊陡峭的山坡則不利於機械操作。所以,象法國北隆河,葡萄種植在陡峭的山坡上,甚至達到70-80度的坡度,這個時候只能使用手工採摘。而眾所周知,法國人工成本昂貴的很,這也是造成北隆河葡萄酒昂貴的因素之一。
大酒庄可能選擇機械採收的可能性高一些。而小酒農,面積較小,勞動強度不大,他們只會採取人工採摘的方式。釀造的理念也會影響選擇採摘的方式,比如說有機釀造或者生物動力法,他們都會選擇人工方式。
貴腐酒的釀造必須使用人工採摘,因為機械無法挑選被感染過的葡萄。我們的問題是,手工採摘與機械採摘對葡萄酒的品質有影響嗎?其實,除了貴腐酒需要挑選被感染過的葡萄外,葡萄的採摘方式對葡萄酒的實際品質並沒有重大影響。因為葡萄在壓榨之前有一個篩選的程序,釀酒師會將一些不好的葡萄或者雜質物質去除,並用二氧化硫進行消毒以保證葡萄的質量適合釀酒。
但是,人工採摘的方式最是心理上能夠接受的。通常來說,人們習慣人工的精心釀制而對機械生產的東西往往會心存疑問,這個大可不必。除貴腐酒外,人工採摘與機械採摘最終影響到的是葡萄酒的價格。從釀酒的理論而言,人工採摘與機械採摘沒有根本的區別。
❾ 目前蘋果採摘存在哪些問題
我個人認為目前採摘機器的問題包括以下四點,
1、輔助採摘機械設計功能單一。現有輔助採摘裝置的基本原理類似於剪刀,採用長桿式或伸縮桿式結構,大多採用手持,在採摘刀具下一般都設有網兜,當果實落下兜住果實。一方面此類結構僅適用於採摘高處的果實,當果實位於高處,刀具是否能夠與果柄接觸存在不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傷及果實表面;一方面採摘效率極低,果農需要人工定位果柄與枝乾的位置,拉動手把等操作才能將果實摘下,若一個接一個把果實放入收集裝置,則消耗的時間更多,若一直存放在網兜中果實不僅受到下一個果實撞擊還會被枝乾等劃傷表面;另一方面仍需要人手動將果實放入收集裝置,反而增加了果農從網兜中拿取果實的步驟,增加了果農彎腰的次數,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勞動強度。目前我國的蘋果採摘主要還是靠果農用手一個一個將果實採摘下來,然後放入背簍或者身邊的籮筐中,在採摘高處果實時採用梯子,其勞動強度、採摘效率、果實完好率甚至超過一些輔助採摘裝置。
4、農機與農藝發展不協調。我國蘋果農藝發展落後於國外,我國蘋果主要分戶種植,難以形成大片成規模種植產業,同時種植的品種繁雜,種植的果樹植株不規則,這些都給機械化採收帶來困難。同樣,針對我國這種特殊的種植模式,機械化採收還不夠智能,靈活程度達不到科研人員和果農的要求,現階段蘋果採摘效率仍然不能滿足果農需求,且較為智能的機器人價格又較為昂貴,果農的承受能力有限,無法大面積應用,且不能保證其成本低於人工採收。所以現在蘋果採摘仍存在農藝發展水平與農機發展水平不協調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