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紫金山天文台有哪些下屬企業
紫金山天文台設4個研究部、5個實驗室和7個野外業務觀測台站,共有21個研究團組、實驗室和基地單。其中青海觀測站是我國最大的毫米波射電天文觀測基地,盱眙觀測站是我國唯一的天體力學實測基地。各野外台站運行13.7米毫米波望遠鏡、1米近地天體望遠鏡、多台套設備組成的空間目標與碎片觀測網、H太陽精細結構望遠鏡、太陽射電頻譜儀、近紅外太陽光譜儀等觀測設備。
紫台是我國開展天文科學普及的重點單位、國家科普基地的掛牌單位。以總部及觀測站為依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科研科普園區、盱眙鐵山寺風景區、青島觀象台、青海省德令哈市(建設中)、雲南省姚安縣(籌建中)等地建設(或與地方政府聯合建設)5個天文科普園區,面向社會公眾開展天文科普教育。
如仍有疑問,歡迎您向金山網路企業平台提問
Ⅱ 暗物質衛星悟空發現啥
暗物質,一個人類追尋多年的宇宙魅影,最近被中國「悟空」發現了疑似蹤跡。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於北京時間30日在線發布,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在太空中測量到電子宇宙射線的一處異常波動。這一神秘訊號首次為人類所觀測,意味著中國科學家取得了一項開創性發現。
社會在進步。我們也要與時俱進。
Ⅲ 大科學裝置的重要性
大科學裝置是現代科學技術諸多領域取得突破的必要條件。在科學技術領域的國際競爭主要表現在對諸多前沿研究領域的突破能力。20世紀中葉以來,科學技術發展中出現了一個新的態勢,即許多科學領域已經發展到這樣一種地步,它們的進一步發展、或者說它們的研究前沿的突破,都離不開大科學裝置。世界各國以巨大的投入建立大科學裝置,其推動力即在於此。相關大科學裝置的發展狀態將決定我國在眾多領域的前沿研究取得突破的能力,從而決定了我國在國際上的科學技術競爭能力。
大科學裝置是為國家經濟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提供保障的必不可少的科技基礎設施。現代社會的特點之一是各種活動對於基礎數據和基礎信息的依賴,否則現代社會的運作是不可想像的。另一方面,國家對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已建立的各種硬體資源的利用效率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各種基礎數據和基礎信息。作為科技基礎設施的大科學裝置在數據和各種信息的收集和利用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大科學裝置是建立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國家大型科研基地的重要條件。 西方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強大的國際競爭能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通過一批高水平的大型科研基地體現的,其基本特點是科研力量集中、科研任務集中、國家投資集中、科學技術成果累累、學科多樣、學科交叉、發展新型、邊緣科學和突破重大新技術的能力強。進一步的考察發現,這些研究機構都擁有先進的大科學裝置,甚至大科學裝置群,作為支撐其強大科技競爭力的基本條件。近年來,我國重視科研基地的建設,建設了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但是還少有能與西方發達國家匹敵的大型科研基地。中國應該有科學研究的「航空母艦」,必須把大型科研基地的建設作為科技振興的重要舉措,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條件。
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帶動國家高新技術的發展大科學裝置是大量高技術的集成,為了實現其原創性的科學技術目標,在裝置的建造和利用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發展新型技術或把已有技術提高到新的水平。因此,大科學裝置也就成為眾多高新技術的源泉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搖籃。互聯網技術的產生和發展以及這一技術對社會產生的革命性的影響可算其中一個最生動的例子。
Ⅳ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怎麼樣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是中國最早的天文台,現在還仍然是中國最好的天文台之一。
據2015年12月天文台官網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共有3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共有在職職工310人,在學研究生157人(其中碩士生77名、博士生80名)、在站博士後12名。
2017年3月28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被國家旅遊局、中國科學院推選為「首批中國十大科技旅遊基地」。2017年3月1日,紫金山天文台新發現一顆彗星命名「紫金山」。
Ⅳ 宇宙觀點
來自中科院權威資料
了解宇宙中恆星和星系的形成過程
宇宙學紅移、微波背景輻射和氦豐度是「宇宙大爆炸」學說的三大支柱。陸埮介紹說,按照大爆炸宇宙論的主要觀點,宇宙有過一段由熱到冷、由密到稀不斷膨脹的演化過程。在大爆炸開始後0.01秒,宇宙的溫度約為1000億度,主要物質成分為處於熱平衡狀態的輕粒子。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就不斷下降。當宇宙年齡約為38萬年,宇宙溫度降到3000度左右時,其中帶正電的原子核將俘獲帶負電的電子而成為中性原子,光子因不能與中性原子發生作用而遺留下來,成為保持黑體譜形的背景輻射。此後,中性原子因引力作用而集聚起來,形成恆星、星系,並逐漸演化成我們今天的宇宙。由於宇宙一直在膨脹,遺留下來的背景輻射的波長也隨著增長,波長增長相當於等效的溫度下降。到了今天,當時3000度的溫度就降為今天的2.7度,背景輻射的波長就增長到了微波的范圍,因而成為了今天的微波背景輻射。馬瑟等直接測出了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譜形,與大爆炸宇宙學所預言的精確一致。
馬瑟和斯穆特的研究對象是今天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它反映了宇宙年齡大約為38萬年的早期狀態。這是我們所能直接看到的最早的宇宙形態,也是大爆炸宇宙學預言的結果。測量宇宙中的微波背景輻射,可以「回望」宇宙的早年。藉助COBE衛星,斯穆特等發現了微波背景輻射的各向異性,正是這種微小差異起到了今天宇宙中所看到的恆星和星系以及更大尺度的結構的「種子」的作用。如果沒有這種各向異性,那麼今天的宇宙很可能完全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其中的物質也許像淤泥一樣均勻分布。「國外有學者評價發現微波背景輻射各向異性的意義時說,'就像看到了上帝的臉』。就是說,這是我們所能直接看到的宇宙的最早圖像。」
極大和極小尺度研究奇妙地結合了起來
「在天體物理學領域,這已經是第二次因研究微波背景輻射而獲諾貝爾獎了。」陸埮說,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兩位科學家建立了一架高靈敏度天線,以改進衛星通訊能力,並用來測量天空中的雜訊源。在實驗過程中他們發現,在扣除地球大氣吸收、地面雜訊等已知雜訊源的影響後,仍然存在無法解釋的剩餘微波雜訊。1965年,他們確定這種雜訊相當於溫度約為3K的微波黑體輻射,並表現為各向同性分布,且不隨觀測時間而發生變化。盡管他們無法對這種雜訊作出解釋,但可以斷定,它不可能來自任何特定的輻射源。科學家們相信:這種找不到來源的雜訊正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一意外發現讓人們可以從中捕獲宇宙創生早期的重要信息。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兩位學者也因此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陸埮說:「雖然人們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知道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但針對這種大爆炸'余燼』的測量工作一開始都是在地面上展開,進展十分緩慢。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只是利用地面天線測量,僅僅測量了一個特定波長的情形。接著又有許多人在各個不同波長上進行了測量,所得結果完全符合黑體輻射的譜形。但是,他們是用不同的儀器,在不同的條件下進行的測量。藉助1989年發射的COBE衛星,馬瑟和斯穆特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完成了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太空觀測。他們對COBE衛星測量結果進行分析計算後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與黑體輻射非常吻合,而且是一次完成的各個波長上的測量,從而為大爆炸理論提供了進一步支持。」
按照大爆炸宇宙模型,宇宙誕生之初物質的密度和溫度都極高,那時既沒有原子和分子,更談不上恆星與星系,有的只是極高溫的熱輻射和與它耦合的高能粒子。於是,早期的宇宙成了粒子物理學研究的對象。粒子物理學家也希望從宇宙早期演化的觀測中獲得一些信息和證據,來檢驗極高能量下的粒子理論。就這樣,物理學中研究最大尺度的宇宙學和探究極小對象的粒子物理學竟奇妙地銜接在一起,結成為密不可分的姊妹學科,猶如一條大蟒咬住自己的尾巴。
學科交叉和團隊協作才能在天體物理領域作出成績
大型地面和空間天文望遠鏡的相繼投入使用,大量觀測數據的獲得以及理論研究的深入,極大地擴展了人們對宇宙奧妙的了解,激發了人類研究宇宙的起源與演化的興趣。今天,發生在宇宙中的超新星爆發、恆星的形成、噴射、黑洞和γ射線暴等現象,已成為高能高密物理領域研究的前沿課題。2002年,美、日科學家以他們在「探測宇宙中微子」和「發現宇宙X射線源」方面取得的成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04年,美國科學家因發現「粒子物理強相互作用理論中的漸近自由現象」而獲獎。陸埮說:「我相信這一領域可能還會取得一些能獲諾貝爾獎的成就,因為這一領域還有些非常重要的問題有待解決。」
馬瑟和斯穆特帶領一個上千人的研究團隊,共同完成了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太空觀測研究。現在,天體物理學研究越來越依賴大科學裝置。「我國在國家天文台即將建成的LAMOST(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大尺度結構的設備。它必將會對宇宙學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陸埮說,「在這一領域,國內的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所、北大、科大和清華,以及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南大、北師大等都作過這方面的探究。我們要在這方面有所作為,必須盡可能地利用各種大科學裝置,使高能物理、天文學、物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者都參與其中,用學科交叉和團隊協作的力量來完成。」
Ⅵ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城內實驗大樓建於何時
紫金山天文台中國社科院科學,是最著名的天文台之一。始建於1934年,完成於1934年9月,位於南京紫金山風景區的東南郊。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們自己的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前身是成立於1928年2月,已有80多年的歷史。紫金山天文台的完成,標志著現代天文學研究的開始。大多數現代天文學學科和天文台站從這里誕生的許多分支,建立和擴大。因為她的特殊貢獻,被稱為「現代天文學的搖籃,中國的天文事業的建立和發展。
Ⅶ 紫金山天文台有什麼優勢
多年來紫金山天文台承擔了大量的天文基礎研究任務和國防軍工任務,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為我國天文事業的發展以及國防建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紫金山天文台擁有射電天文和空間天文兩個實驗室,天體物理和天體力學兩個研究部,並有青海、青島、贛榆、盱眙四個觀測站,其中青海觀測站是我國目前唯一的大型毫米波射電天文觀測站,站內裝備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13.7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紫金山天文台位於南京東郊紫金山風景秀麗的第三峰上.牌樓採用毛石作三間四柱式,覆藍色琉璃瓦,跨於高峻的石階之上.建築間以梯道和棧道通連,各層平台均採用民族形式的鉤闌,建築台基與外牆用毛石砌築,朴實厚重,與山石渾然一體.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前身是成立於1928年2月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至今已有68年的歷史。紫金山天文台是一個綜合性天文台,始建時擁有60厘米口徑反射望遠鏡、20厘米折射望遠鏡附有15厘米天體照相儀太陽分光鏡等設備,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並先後增置了色球望遠鏡、定天鏡、雙筒折射望遠鏡、施密特望遠鏡和射電望遠鏡等先進的天文儀器,可以進行恆星、小行星、彗星和人造衛星的觀測與研究,以及對太陽常規觀測,研究太陽的活動規律並作出太陽活動預報。紫金山天文台是中國歷算的權威機構,負責編算和出版每年的《中國天文年歷》、《航海天文歷》等工作。 紫金山天文台的建成標志著我國現代天文學研究開始。中國現代天文學許多分支學科和天文台站大多從這里誕生、組建、拓展。由於她在中國天文事業建立與發展中作出的特殊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紫金山天文台同國內外天文研究機構有著長期而廣泛的學術交流。紫台出版的學術刊物與世界上52個國家和地區的220個天文研究單位建立了交換關系面向21世紀,紫金山天文台的發展目標為:以天體物理研究和天體力學應用基礎研究為主學科,以星際分子雲和恆星形成研究及相關的觀測技術發展,太陽活動和太陽高能物理研究, 天體物理前沿和基礎理論研究,太陽系自然和人造天體力學研究為主要研究方向;開拓創新, 使紫金山天文台成為我國毫米波、亞毫米波和紅外天文的實測基地,應用天體力學實測研究基地和衛星動力學的研究中心;毫米波和亞毫米波天文技術、紅外探測技術及空間天文探測技術研究和發展中心,同時充分發揮傳統的綜合優勢和新興學科的交叉優勢,為國家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需要以及社會的進步提供高層次的服務。使紫金山天文台成為我國一流的天文基礎研究基地,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和世界性的天文研究中心。紫金山天文台有一支訓練有素基本功扎實的理論研究和工程技術隊伍。其研究的內容幾乎涉及天文學的各個分支領域。有發現新天體、新天象、積累天文資料的觀測;有直接為國民經 濟和國家安全服務的研究項目;有天文學前沿的基礎理論課題;有支持天文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在這些研究中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如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測軌預報方案的制定;小行星、彗星的探索發現和研究;非局部對流理論和恆星的結構與演化研究;人造衛星動力測地;彗木碰撞的准確預報;我國失控衛星的捕獲、長期跟蹤和隕落期預報和13.7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的建造及我國低溫超導SIS技術在13.7米望遠鏡上的應用,空間天文應用系統中的超軟X射線探測器和γ射線探測器在神舟二號飛行中獲得成功等許多研究成果受到了有關方面的高度評價。自1978年以來,紫台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中科院二等獎12項;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7項;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8項;江蘇省二等獎2項(以上獎項均為紫台獨立完成或主持完成)。紫台近13年(1988~2000年)共發表學術論文1241篇,其中發表在國際核心刊物(SCI)上為242篇。我國自己建造的第一座圓頂天文觀測室(直徑7.8m)在青台竣工;1932年,我國引進的第一架口徑32/20cm天體照相望遠鏡投入使用,它標志我國天文事業從此步入先進之行列。
Ⅷ 紫金山實驗室屬於哪家上市公司
去年8月,江蘇省創建網路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以國家實驗室為建設標准,聚焦通信與網路、生命科學、新材料三大學科領域,建設國際一流水平的研發機構和國家級創新基地。實驗室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為原則,集聚網路通信與安全領域全球最優勢人才和創新單元,致力於解決網路通信與安全領域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行業重大科技問題、產業重大瓶頸問題,探索前沿基礎原始創新,開展若乾重大示範應用,促進成果在國家經濟和國防建設中的落地,形成指引全球信息科技發展方向、引領未來產業結構與模式、全球著名的高水平科研基地和產業高地,努力成為我國信息領域國家實驗室的核心組成部分。
網路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是南京打造綜合性科學中心的首個標志性項目,自去年8月28日揭牌以來,實驗室成立了第一屆理事會和學術委員會,搭建了實驗室試運行期管理班子,進行了一系列制度、載體等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助力紫金山實驗室建設,第三屆全球未來網路發展峰也將於5月22日在南京召開,致力於打造未來網路產業高地的「強大引擎」,敬請期待!
Ⅸ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的介紹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上,毗鄰鍾山風景名勝區,是中國人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前身是成立於1928年2月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34年8月,紫金山天文台建成;1950年5月,成立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的建成標志著中國現代天文學研究的開始,中國現代天文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和天文台站大多從這里誕生、組建和拓展。1據2015年12月天文台官網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共有3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共有在職職工310人,在學研究生157人(其中碩士生77名、博士生80名)、在站博士後12名。
Ⅹ 紫金山天文台主要研究什麼課題大神們幫幫忙
紫金山天文台簡介 建成於1934年9月的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其前身是成立於1928年2月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她坐落於南京市東郊風景如畫的紫金山第三峰上,至今已有65年的歷史。 紫金山天文台的建成標志著我國現代天文學研究的開始。中國現代天文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和新建台站大多從這里誕生、組建和拓展。由於她在中國天文事業建立與發展中作出的特殊貢獻,故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 紫金山天文台現有在職人員350人。其中科技人員291人;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研究員37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108人。現有在學博士生23人;碩士生8人;另有博士後3人。 紫金山天文台擁有射電天文實驗室、空間天文實驗室、天體物理研究部和天體力學研究部四個主要研究單元。有青海、青島、贛榆三個野外台站,其中青海觀測站是我國目前唯一的大型毫米波射電天文觀測站,裝備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13.7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中科院射電天文聯合開放實驗室,中科院人衛系統中心,中國天文學會掛靠在紫台。 紫金山天文台同國內外天文研究機構有著長期而廣泛的學術交流。紫台出版的學術刊物與世界上51個國家和地區的220個天文研究單位建立了交換關系。 面向21世紀,紫金山天文台的發展目標為:以天體物理研究和天體力學應用基礎研究為主學科;以毫米波射電天文和技術以及密切相關的星際分子雲與恆星形成研究,天體物理若干前沿和基本理論研究,太陽系自然和人造天體動力學研究主要研究領域;使紫金山天文台成為我國毫米波、亞毫米波和紅外天文的實測基地和衛星動力學的研究中心。同時充分發揮傳統的綜合優勢,為國家經驗和國防建設的需要以及社會的進步提供高層次的服務。使紫金山天文台成為我國一流的天文基礎研究基地,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和世界性的天文研究中心。 紫金山天文台有一支訓練有素基本功扎實的理論研究和工程技術隊伍。其研究的內容幾乎涉及天文學的各個分支領域。有發現新天體、新天象、積累天文資料的觀測;有直接為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服務的研究項目;有天文學前沿的基礎理論研究課題;有支持天文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在這些研究中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如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測軌預報方案的制定;小行星、彗星的探索發現和研究;非局部對流理論和恆星的結構與深化研究;人造衛星動力測地;彗木碰撣的准確預報;我國失控衛星的捕獲、長期跟蹤和隕落期預報和13.7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的建造等許多研究成果受到了有關方面的高度評價。自1978年以來,紫台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中科院二等獎12項;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7項;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8項;江蘇省二等獎2項(以上獎項均為紫台獨立完成或主持完成)。紫台近10年(1988-1997)共發表學術論文982篇,其中發表在國際核心刊物(SCI)上為169篇。 紫金山天文台現有在研課題共52個。其中:國家攀登計劃項目1個;863計劃項目1個,國家基金項目13個(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2個,國家基金重點項目1個),中科院重點項目5個,重大國防軍工任務項目3,個科院重大項目1個。各課題均按進度順利實施。 如98年度我台已有五個重要項目分別通過相關機構驗收。 中科院「八五」重大項目「90-115GH SIS結超導接收機」通過了中科院基礎局和超導辦主持的實驗室驗收,並於98年10月成功地安裝在青海13.7米望遠鏡上,大大地提高瞭望遠鏡接收機的靈敏度。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八五」重大項目「太陽22周耀斑和活動區多波段觀測和研究」及「分子雲與恆星形成」通過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驗收。 863-2課題「高層大氣環境參數長期變動監測與模式研究」通過了863國家高技術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驗收。 921-6-301工程「921近地近圓軌道測軌方法研究」通過了以陳芳允院士為主任的鑒定委員的鑒定驗收。 人才方面,紫台基本完成了科技人才「代標轉移」。我台現有45歲以下研究員13名,博士生導師4名,兩個研究部和兩個實驗室主持工作的八位業務領導平均年齡40歲。在院重點項目中,青年人負責的項目已佔七成以上。以這次進入國家天文觀測中心創新人員為例:在進入創新工程的九個研究團組、一個中心、一個實驗室、一個基地中,12位首席研究員、首席科學家中50歲以下研究員就有8位,已被評聘的首席研究員以外8位研究員中5名為45歲以下。 為了符合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的要求,紫金山天文台的改革目標是: 建立進入創新人員、流動人員、未入進創新且有課題、有經費的三類科技人員分類管理體制,使其各得其所,相互競爭。 搞好職能部門改革,將機關整合為3-4個職能部門,根據人員精幹、高效、雙向選擇、擇優聘用的原則,將現有職能部門人員精減到20人左右。 拓寬開發渠道,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妥善安排分流人員。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 一九九九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