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圖是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裝置圖,回答下列問題:(1)打開彈簧夾,可以看到:______.該實驗證明
(1)磷在空氣中燃燒生成固體五氧化二磷,集氣瓶內的壓強降低內,打開彈簧夾,燒杯內容水倒流到集氣瓶中,水的體積約占集氣瓶
,說明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
,
故答案為:燒杯內水倒流到集氣瓶中,水的體積約占集氣瓶
;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
;
(2)實驗中測定的氧氣體積分數小於
,原因可能有氣密性不良好、紅磷不足量、燃燒不充分、未等冷卻後就打開止水夾,
故答案為:氣密性不良好、紅磷不足量、燃燒不充分、未等冷卻後就打開止水夾;
(3)紅磷在空氣中燃燒五氧化二磷,符號表達式為P+O
2點燃 |
2. 圖是實驗室中制備氣體或驗證氣體性質的裝置圖(1)利用上圖裝置制備純凈、乾燥的氯氣.①圓底燒瓶內發生
(1)①圓底燒瓶內發生反應為二氧化錳與濃鹽酸反應,二氧化錳與濃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錳、氯氣、水,反應離子方程式為MnO2+4H++2Cl- △ | .
3. 下面幾幅圖是課本中的一些實驗裝置圖,請在題中空格處填入相應的內容。 以上圖中,A實驗說明凸透鏡對光
會聚;電磁感應;真空不能傳聲;勢能;上升;氣體流速越大,壓強越小
4. 認真觀察下圖,分析並回答問題: (1)這是一個用來證明植物體______作用的實驗裝置.(2)這個實驗裝置
(1)在陽光下來植物的蒸騰作用源比較旺盛,會在②塑料袋內出現許多小水珠,因此這個裝置可用來證明植物體的蒸騰作用. (2)由於塑料袋把花盆也包在裡面了,花盆中的土壤內的水分也會蒸發到塑料袋內,分不清塑料袋內的小水珠是來自植物的蒸騰作用還是土壤水分的蒸發.若要探究植物的蒸騰作用,應把塑料袋應扎在花盆以上的植物莖上,以免土壤水分的蒸發進入塑料袋內. (3)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葉的表面有透光不透水的角質層,因此蒸騰作用主要是通過葉上的氣孔來進行的. (4)植物在蒸騰作用過程中,水變為水蒸氣時需要吸收熱能,因此,蒸騰作用能夠降低葉片表面的溫度;蒸騰作用是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運輸的一個主要動力,特別是高大的植物,假如沒有蒸騰作用,由蒸騰拉力引起的吸水過程便不能產生,植株較高部分也無法獲得水分,因此蒸騰作用促進根對土壤中水分的吸收. (5)蒸騰作用通過葉片上的氣孔 為大氣提供大量的水蒸氣,使當地的空氣保持濕潤,使氣溫降低,讓當地的雨水充沛,從而對當地的氣候有調節作用. 故答案為: (1)蒸騰; (2)塑料袋應扎在花盆以上的植物莖上; (3)氣孔; (4)降低;水分; (5)增加降雨量(減輕乾旱);調節氣候. |
5. 如圖四組圖,分別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某些實驗裝置. 能證明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釋放了氧氣的實驗裝置
第四組實驗中金魚藻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氧氣有助燃的特性.收內集的氣體是氧氣,它能使快要容熄滅的衛生香猛烈的燃燒起來,原因是氧氣能助燃,能使快要熄滅的衛生香重新燃燒,表明產生的氣體是氧氣. 第一組中,萌發的種子的呼吸作用產生的氣體,能夠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產生的是二氧化碳. 故答案為:四;一. |
6. (1)初中物理學習過程中,我們認識了很多的實驗裝置.圖(a)所示為______實驗的裝置;圖(b)所示為可
(1)圖(a)76cm表示的是玻璃管內水銀面與水銀槽內水銀面的高度差,因此,這一高度才專能反映出大氣壓屬的大小;為托里拆利實驗的裝置; 圖(b)可用來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當將球中空氣抽出時,在大氣壓的作用下,兩個半球很難被拉開;以用來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 圖(c)用兩只彈簧測力計拉著同一個物體,可用來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彈簧測力計可比較兩端力的大小; 圖(d)是壓強計,由金屬盒和U形管兩部分組成,可用來研究同種液體內部壓強與深度的關系; 故答案為:托里拆利;大氣壓強;二力平衡的條件;液體壓強. (2)實驗器材:天平和10張(或20張、30張等均可)A4紙刻度尺; 實驗方法:①用天平測出10張(或20張、30張)A4紙的總質量為M; ②算出一張A4紙的質量m= M.
7. 用圖中所示實驗裝置證明氧化銅能加快約7%的雙氧水的分解並與二氧化錳的催化效果進行比較(即比較反應速率)
(1)時間和氣體體積或相同時間內放出氣體所佔的體積(或一定時間內右側水面上升的高度);也可以指產生相同體積氣體所需要的時間 (2)乾燥管;把帶火星的木條插入乾燥管,看是否復燃 (3)證明CuO的質量在反應前後沒有變化 (4)分別取加入雙氧水前後的氧化銅,進行與H 2 (或CO、C等還原劑)的反應或與酸溶液的反應的性質實驗比較 (5)使塞子上的凹槽對准瓶壁上小孔;左右兩端液面相平;反應前後容器溫度相同
8. 請用圖中所示實驗裝置證明氧化銅能加快約7%的雙氧水的分解並與二氧化錳的催化效果進行比較(即比較反應速
(1)此圖表反映的是催化劑不同時其他因素相同時反應的快慢,因此應該通過回測量答反應的速度,驗證結論, 故答案為:時間和氣體體積或相同時間內放出氣體所佔的體積(或一定時間內右側水面上升的高度);產生相同體積氣體所需要的時間; (2)從圖中可看出B儀器為乾燥管,檢驗氧氣的存在一般採用帶火星的木條,若復燃為氧氣,故答案為:乾燥管;把帶火星的木條插入乾燥管,看是否復燃; (3)判斷一種物質是催化劑,除能改變反應速度外,還要驗證:一是質量不變,二是其化學性質不變, 故答案為:證明CuO的質量在反應前後沒有變化; (4)取樣品少量於試管中,滴加稀硫酸振盪,能完全溶解並且溶液變成藍色,說明是氧化銅, 故答案為:分別取加入雙氧水前後的氧化銅,進行與H2(或CO、C等還原劑)的反應或與酸溶液的反應的性質實驗比較; (5)內外壓強相同時液體可以順利滴下,所以採取的措施是使塞子上的凹槽(或小孔)對准瓶壁上小孔;測量氣體體積的時候,兩側的壓強應該相同,且溫度也應該相同, 故答案為:使塞子上的凹槽對准瓶壁上小孔或使塞子上的小孔對准瓶壁上小孔;左右兩端液面相平;反應前後容器溫度相同.
9. 小明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證明氧化銅也能加快過氧化氫溶液的分解,並與相同條件下MnO2的催化效果做
(1)本題中要注意:不論用哪一種方法,都要形成液封.方法一必須夾上彈簧夾,還要加水浸沒長頸漏斗的下端,形成液封.方法二和方法三中要注意針筒或吸球造成的內外的壓強差.第二個裝置中也要注意內外壓強差.加葯品的先後順序:先加CuO後滴加H2O2. 故答案為:方法一:在乳膠管上夾彈簧夾,向長頸漏斗內加水,至形成液封,再加適量水,靜置一段時間後,若長頸漏斗液面與試管內液面差保持不變,說明氣密性良好.(或方法二:在試管內加入適量水,形成液封後,用針筒接在乳膠管上,當針筒外拉或內推時,若看到試管內有氣泡或長頸漏斗下端出現穩定的液柱,說明氣密性良好.方法三:用洗耳球或吸球代替針筒進行如上操作.) 加葯品的先後順序:先加CuO後滴加H2O2. (2)因為1升水能溶解30毫升的氧氣,因此防止氧氣溶在水中. 故答案為:防止O2溶於水. (3)本實驗的設計意圖是比較反應速率的快慢,實驗時間均以生成30mL氣體為准. 故答案為:生成30mL氧氣所需要的時間. (4)本題要抓住催化劑的特點「一變、二不變」.即改變其它反應的化學反應速率,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後都不變,就可以設計有關的實驗步驟. 故答案為:(答案合理即可) 實驗步驟 | 設計這一步驟的目的 | | | 把上述混合物,過濾所得固體晾乾後稱重 | CuO的質量在反應前後是否保持不變 | 將所得固體重新與過氧化氫溶液混合,觀察是否依舊加快過氧化氫溶液分解 | CuO的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後是否保持不變 |
.
與上圖是什麼實驗裝置證明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