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土壤實驗室常配備的土壤檢測儀有哪些
土壤是環境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糧食的主要來源,土壤質量好壞直接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土壤質量檢測必然離不開專業的檢測儀器,那麼問題來了,土壤檢測儀器主要有哪些呢?
1、攜帶型土壤墒情檢測儀:用於檢測土壤溫度、水分、鹽分、PH等原位測量
2、攜帶型土壤養分檢測儀:用於檢測土壤中氮磷鉀、有機質、中微量元素等
3、攜帶型氧化還原電位儀:用於現場原位測試新鮮或濕潤土壤的氧化還原電位
4、攜帶型緊實度測定儀:緊實的土壤可阻止水分的滲入,檢測土壤緊實度
5、土壤有機碳檢測儀:土壤有機碳的測定
6、土壤重金屬檢測儀:現場監測RCRA所涉及的金屬和優先控制的污染金屬
7、土壤水分測定儀:精密型全自動微量水分測定
8、土壤酸度檢測儀:快速測量土壤的PH值
9、土壤溫度檢測儀:快速測量土壤中的溫度值
10、土壤鹽分檢測儀:快速測量土壤中的鹽分含量
11、土壤張力計:測定土壤張力
12、土壤測氡儀:測量土壤中氡氣含量
『貳』 土壤檢測的土壤環境監測的內容
目前,中國關於土壤環境監測的標准有《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T 166 -2004),其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行業標准。
一般土壤監測可以分為全國區域土壤背景、農田土壤環境、建設項目土壤環境評價、土壤污染事故等類型的監測。 布點方法
1 簡單隨機
將監測單元分成網格,每個網格編上號碼,決定采樣點樣品數後,隨機抽取規定的樣品數的樣品,其樣本號碼對應的網格號,即為采樣點。隨機數的獲得可以利用擲骰子、抽簽、查隨機數表的方法。
2分塊隨機
根據收集的資料,如果監測區域內的土壤有明顯的幾種類型,則可將區域分成幾塊,每塊內污染物較均勻,塊間的差異較明顯。將每塊作為一個監測單元,在每個監測單元內再隨機布點。在正確分塊的前提下,分塊布點的代表性比簡單隨機布點好,如果分塊不正確,分塊布點的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3系統隨機
將監測區域分成面積相等的幾部分(網格劃分),每網格內布設一采樣點,這種布點稱為系統隨機布點。如果區域內土壤污染物含量變化較大,系統隨機布點比簡單隨機布點所采樣品的代表性要好。
布點數量
土壤監測的布點數量要滿足樣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絕對偏差、變異系數和相對偏差計算樣品數是樣品數的下限數值,實際工作中土壤布點數量還要根據調查目的、調查精度和調查區域環境狀況等因素確定。
一般要求每個監測單元最少設 3 個點。
區域土壤環境調查按調查的精度不同可從2.5km、5km、10km、20km、40km 中選擇網距網格布點,區域內的網格結點數即為土壤采樣點數量。
樣品採集
樣品採集一般按三個階段進行:
前期采樣:根據背景資料與現場考察結果,採集一定數量的樣品分析測定,用於初步驗證污染物空間分異性和判斷土壤污染程度,為制定監測方案(選擇布點方式和確定監測項目及樣品數量)提供依據,前期采樣可與現場調查同時進行。
正式采樣:按照監測方案,實施現場采樣。
補充采樣:正式采樣測試後,發現布設的樣點沒有滿足總體設計需要,則要進行增設采樣點補充采樣。
面積較小的土壤污染調查和突發性土壤污染事故調查可直接采樣。
樣品流轉
在采樣現場樣品必須逐件與樣品登記表、樣品標簽和采樣記錄進行核對,核對無誤後分類裝箱。
運輸過程中嚴防樣品的損失、混淆和沾污。對光敏感的樣品應有避光外包裝。
由專人將土壤樣品送到實驗室,送樣者和接樣者雙方同時清點核實樣品,並在樣品交接單上簽字確認,樣品交接單由雙方各存一份備查。
樣品保存
按樣品名稱、編號和粒徑分類保存。
對於易分解或易揮發等不穩定組分的樣品要採取低溫保存的運輸方法,並盡快送到實驗室分析測試。測試項目需要新鮮樣品的土樣,採集後用可密封的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在4℃以下避光保存,樣品要充滿容器。避免用含有待測組分或對測試有干擾的材料製成的容器盛裝保存樣品,測定有機污染物用的土壤樣品要選用玻璃容器保存。
預留樣品
預留樣品在樣品庫造冊保存。分析取用後的剩餘樣品,待測定全部完成數據報出後,也移交樣品庫保存。分析取用後的剩餘樣品一般保留半年, 預留樣品一般保留2 年。特殊、珍稀、仲裁、有爭議樣品一般要永久保存。 監測項目分常規項目、特定項目和選測項目;監測頻次與其相應。
常規項目:原則上為 GB 15618《土壤環境質量標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項目:GB 15618《土壤環境質量標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據當地環境污染狀況,確認在土壤中積累較多、對環境危害較大、影響范圍廣、毒性較強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對土壤環境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的物質,具體項目由各地自行確定。
選測項目:一般包括新納入的在土壤中積累較少的污染物、由於環境污染導致土壤性狀發生改變的土壤性狀指標以及生態環境指標等,由各地自行選擇測定。
土壤監測項目與監測頻次見右圖。常規項目可按當地實際適當降低監測頻次,但不可低於5 年一次,選測項目可按當地實際適當提高監測頻次。 分析方法
第一方法:標准方法(即仲裁方法),按土壤環境質量標准中選配的分析方法。
第二方法:由權威部門規定或推薦的方法。
第三方法:根據各地實情,自選等效方法,但應作標准樣品驗證或比對實驗,其檢出限、准確度、精密度不低於相應的通用方法要求水平或待測物准確定量的要求。
分析報告
報告名稱,實驗室名稱,報告編號,報告每頁和總頁數標識,采樣地點名稱,采樣時間、分析時間,檢測方法,監測依據,評價標准,監測數據,單項評價,總體結論,監測儀器編號,檢出限(未檢出時需列出),采樣點示意圖,采樣(委託)者,分析者,報告編制、復核、審核和簽發者及時間等內容。
土壤環境質量評價報告
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涉及評價因子、評價標准和評價模式。評價因子數量與項目類型取決於監測的目的和現實的經濟和技術條件。評價標准常採用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准、區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門(專業)土壤質量標准。評價模式常用污染指數法或者與其有關的評價方法。
『叄』 環境分析檢測需要用到哪些儀器設備
手工檢測方式的環境監測用儀器,包括現場采樣測定儀器、實驗室檢測儀器、數內據處理及結果計算容儀器;
1)現場采樣測定儀器,包括大氣采樣器、水質采樣器、固體廢物采樣處理器、微生物采樣器、放射性氡氣采樣器 等;
2)實驗室檢測儀器,包括常用檢測儀器,例如分光光度計、氣相色譜儀、高壓液相色譜儀;專用的測定儀器,例如pH計、濁度計、電導率儀、臭氧測定儀、溶解氧測定儀、聲,級計、二氧化碳檢測儀等等;
『肆』 土壤驗收檢測,專業土壤檢測,要檢測哪些項目
飛秒檢測發現土壤組成很復雜,總體來說是由礦物質、動植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水分和空氣等固、液、氣三相組成的。土壤環境監測是指通過對影響土壤環境質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測定,確定環境質量(或污染程度)及其變化趨勢。我們通常所說的土壤監測是指土壤環境監測,其一般包括布點采樣、樣品制備、分析方法、結果表徵、資料統計和質量評價等技術內容。
一般土壤監測可以分為全國區域土壤背景、農田土壤環境、建設項目土壤環境評價、土壤污染事故等類型的監測。
布點采樣和樣品制備
布點方法
1 簡單隨機
將監測單元分成網格,每個網格編上號碼,決定采樣點樣品數後,隨機抽取規定的樣品數的樣品,其樣本號碼對應的網格號,即為采樣點。隨機數的獲得可以利用擲骰子、抽簽、查隨機數表的方法。
2分塊隨機
根據收集的資料,如果監測區域內的土壤有明顯的幾種類型,則可將區域分成幾塊,每塊內污染物較均勻,塊間的差異較明顯。將每塊作為一個監測單元,在每個監測單元內再隨機布點。在正確分塊的前提下,分塊布點的代表性比簡單隨機布點好,如果分塊不正確,分塊布點的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3系統隨機
將監測區域分成面積相等的幾部分(網格劃分),每網格內布設一采樣點,這種布點稱為系統隨機布點。如果區域內土壤污染物含量變化較大,系統隨機布點比簡單隨機布點所采樣品的代表性要好。
布點數量
土壤監測的布點數量要滿足樣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絕對偏差、變異系數和相對偏差計算樣品數是樣品數的下限數值,實際工作中土壤布點數量還要根據調查目的、調查精度和調查區域環境狀況等因素確定。
一般要求每個監測單元最少設 3 個點。
區域土壤環境調查按調查的精度不同可從2.5km、5km、10km、20km、40km 中選擇網距網格布點,區域內的網格結點數即為土壤采樣點數量。
樣品採集
樣品採集一般按三個階段進行:
前期采樣:根據背景資料與現場考察結果,採集一定數量的樣品分析測定,用於初步驗證污染物空間分異性和判斷土壤污染程度,為制定監測方案(選擇布點方式和確定監測項目及樣品數量)提供依據,前期采樣可與現場調查同時進行。
正式采樣:按照監測方案,實施現場采樣。
補充采樣:正式采樣測試後,發現布設的樣點沒有滿足總體設計需要,則要進行增設采樣點補充采樣。
面積較小的土壤污染調查和突發性土壤污染事故調查可直接采樣。
樣品流轉
在采樣現場樣品必須逐件與樣品登記表、樣品標簽和采樣記錄進行核對,核對無誤後分類裝箱。
運輸過程中嚴防樣品的損失、混淆和沾污。對光敏感的樣品應有避光外包裝。
由專人將土壤樣品送到實驗室,送樣者和接樣者雙方同時清點核實樣品,並在樣品交接單上簽字確認,樣品交接單由雙方各存一份備查。
樣品保存
按樣品名稱、編號和粒徑分類保存。
對於易分解或易揮發等不穩定組分的樣品要採取低溫保存的運輸方法,並盡快送到實驗室採用快速的飛秒檢測方法測試。測試項目需要新鮮樣品的土樣,採集後用可密封的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在4℃以下避光保存,樣品要充滿容器。避免用含有待測組分或對測試有干擾的材料製成的容器盛裝保存樣品,測定有機污染物用的土壤樣品要選用玻璃容器保存。
預留樣品
預留樣品在樣品庫造冊保存。分析取用後的剩餘樣品,待測定全部完成數據報出後,也移交樣品庫保存。分析取用後的剩餘樣品一般保留半年, 預留樣品一般保留2 年。特殊、珍稀、仲裁、有爭議樣品一般要永久保存。
土壤監測項目與頻次
監測項目分常規項目、特定項目和選測項目;監測頻次與其相應。
常規項目:原則上為 GB 15618《土壤環境質量標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項目:GB 15618《土壤環境質量標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據當地環境污染狀況,確認在土壤中積累較多、對環境危害較大、影響范圍廣、毒性較強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對土壤環境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的物質,具體項目由各地自行確定。
選測項目:一般包括新納入的在土壤中積累較少的污染物、由於環境污染導致土壤性狀發生改變的土壤性狀指標以及生態環境指標等,由各地自行選擇測定。
土壤監測項目與監測頻次見右圖。常規項目可按當地實際適當降低監測頻次,但不可低於5 年一次,選測項目可按當地實際適當提高監測頻次。
『伍』 土壤環境監測
土壤氣體采樣是土壤環境監測的主要方法之一,即在土壤包氣帶插入毛細管吸附管或是在地面不同地點放置不透明的通量積累器皿並利用土壤氣體感測器測量。捕獲的氣體濃度和氣體同位素組分利用紅外氣體分析儀(IRGAS)、氣相色譜或質譜進行分析測量。
土壤氣體測量通常採用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使用已知的CO2通量,將所有的測量系統與它進行對比;另一種方法是在同一地點上用不同系統連續重復測量。結果表明,用鹼石灰做吸收劑的封閉式靜態累積室測量法,當CO2通量較低時會高估CO2通量,而在CO2通量較高時會低估CO2通量。帶有紅外氣體檢測儀的封閉式動態累積室測量法使土壤CO2通量低估15%。
對於哪個方法最好、可作為土壤CO2通量測量的標准問題目前仍沒有形成一個一致的看法。盡管開放式動態累積室測量法比較復雜,需要控制累積室內的壓力,也需要很大的技術投入,但它是測量土壤CO2通量的方法中最為可靠的一種。土壤CO2通量測量技術方法比較見表10-6。
表10-6 土壤CO2通量測量技術方法比較
土壤氣體監測CO2還可採用測量自然或人工示蹤劑方法。自然示蹤劑包括同位素碳、氧、氫、氮、硫以及惰性氣體氦、氖、氬、氪可以用來區分本地CO2和注入的CO2。在某些情況下,隨CO2一同注入的同位素可能很容易被識別出來,因此可認為地下CO2流體發生了遷移。在其他情況下,進一步分析收集的土壤氣體同位素比例從本地CO2中區分出注入的CO2。人工示蹤劑,如PFTs。人工示蹤劑隨CO2一同注入並在土壤氣體中監測出來。人工示蹤劑含量在自然系統中極低,檢測限可以達到10-9水平。可以結合人工示蹤劑和同位素共同監測分析近地表土壤氣體,也可作為單獨的方法監測近地表氣體成分。
『陸』 土壤分散處理的好壞對測定結果的影響
實驗流程的質量控制,是保證實驗結果准確的有效手段,質量控制貫穿檢測的各個環節,從樣品採集、運輸流轉、制備、保存、以及樣品檢測到實驗管理,每一個環節都有質的影子。那麼,如何做好各個環節的質量控制呢?今天,小析姐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當前國家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路全面鋪開的大背景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須嚴格按照相關技術規范和標准規定實施全過程質量控制,做好現場布點采樣、運輸流轉、制樣保存、實驗室分析及數據處理審核等質量控制工作。加強監測人員的技術培訓和監督,堅持監測人員持證上崗;使用符合要求的儀器設備並定期進行檢定或校準,必要時進行期間核查;嚴格對報告質量把關。讓具有代表性、客觀性、准確性的監測數據,為政策制定、技術研究提供基礎數據支撐,更好地為土壤保護和污染防治提供技術支持。
樣品採集、運輸和制備的質量控制
1、樣品採集和運輸流轉的質量保證
土壤樣品的採集方法對監測結果影響很大,采樣造成的誤差可能比分析測試的誤差還要大。土壤環境監測的布點、采樣需嚴格按照HJ/T 166-2004《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中的相關規定進行。
點位布設:為使所採集的樣品具有同等代表性,布點應遵循「隨機」和「等量」的原則。布點方法有簡單隨機、分塊隨機和系統隨機三種;基礎樣品數量可由均方差和絕對偏差、變異系數和相對偏差計算得出;布點數量要能滿足樣本容量的基本要求。一般要求每個監測單元最少設3個點,實際工作中還要根據調查目的、調查精度和調查區域環境狀況等因素來確定。
樣品採集:樣品採集通常按3個階段進行,即前期采樣、正式采樣和補充采樣,面積較小的土壤污染調查和突發性污染事故調查可直接采樣。區域環境背景土壤采樣、農田土壤采樣、建設項目土壤環境評價監測采樣、城市土壤采樣、污染事故監測土壤采樣,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特點及方式,需按照相應的規定要求進行作業。
運輸流轉:在樣品採集現場需認真填寫采樣記錄、樣品標簽、樣品信息登記表,與樣品逐一核對無誤後把樣品分類裝箱,並在運輸過程中嚴防樣品損失、混淆和玷污。樣品由專人送到實驗室後,送樣人和接樣人應同時清點及核實樣品信息,在樣品交接單上簽字確認,雙方各存一份交接單備查。
2、樣品制備和保存的質量保證
樣品制備:實驗室需設風干室和磨樣室,風干室應通風良好、整潔、無塵、無易揮發性化學物質,並避免陽光直射。制樣人員與樣品管理員同時清點核實、交接樣品,在樣品交接單上簽字確認。還應具備相應的風干、粗粉碎、磨樣、過篩、裝樣所需工具及容器,制樣操作要符合規范要求,並嚴格防止標簽和樣品混錯,防止制樣工具造成交叉污染。
樣品保存:樣品保存方法是否得當、保存時間是否符合要求都會影響樣品測試結果。易分解或易揮發等不穩定組分的樣品應低溫保存運輸,盡快送到實驗室分析測試;需要新鮮樣品的土樣用可密封的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在4℃以下避光保存,應使土樣充滿容器,在樣品有效保存時間內完成檢測。
揮發性、半揮發性、難揮發性有機物的測試樣品用棕色玻璃瓶保存,可保存的時間分別為7 d、10 d、14 d。砷、金屬(汞和六價鉻除外)測試樣品可用聚乙烯或玻璃瓶保存,有效保存時間為180 d,六價鉻、氰化物樣品有效保存時間分別僅有1 d、2 d,汞待測樣品需用玻璃瓶裝,可保存28 d。
實驗室分析質量控制
1、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
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是實驗室分析檢測人員採取措施對分析質量進行的自我控制,通常有精密度控制、准確度控制以及檢測過程中的干擾處理。
精密度控制:精密度是指使用特定的分析程序重復分析測定均一樣品所獲得測定值之間的一致性程度。土壤環境監測中,每批樣品每個項目須做20 %平行樣品,樣品數少於5個時至少應有1個平行樣,平行樣可為實驗室明碼平行或現場密碼平行。不同測定項目的平行雙樣測定結果誤差允許范圍不同,在相應允許誤差范圍之內即判定為合格。若平行雙樣測定合格率低於95 %,則應對當批樣品重新測定,並增加樣品數10 %~20 %的平行樣,直至平行雙樣測定合格率高於95 %。
准確度控制:准確度是反映方法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的綜合指標。准確度控制可通過使用標准物質或質控樣品,或通過測定加標回收率進行控制。每批要測質控平行雙樣,在精密度合格的前提下,質控樣測定值必須在保證值(95 %的置信水平)范圍內,否則本批樣品需重新測定。當測定項目無標准物質或質控樣品時,可通過加標回收實驗來確定準確度。每批試樣隨機抽取10 %~20 %進行加標回收測定,樣品數少於10個時適當增加加標率。加標量視被測組分含量而定,加標後被測組分的總量不能超出方法的測定上限,加標體積不超過原試樣體積的1 %,否則應進行體積校正。加標回收率應在允許范圍內,當加標回收合格率小於70 %時,對不合格者重新進行回收率測定,並增加10 %~20 %的試樣做加標回收,直至總合格率大於等於70 %。
土壤環境檢測技術規范要求對必測項目做准確度質控圖,用質控樣的保證值(X)與標准偏差(S),在95 %的置信水平,以X為中心線、X±2S為上下警告線、X±3S為上下控制線繪制質量控制圖,用於分析質量的自控,能更准確分析測試結果質量的可信度。
檢測過程中受到干擾的處理:檢測過程中如遇停水、停電、停氣等影響到檢測質量的干擾時,全部樣品應重新測定;儀器發生故障時,用同等級且能滿足檢測要求的儀器重新測定,無備用儀器時,將故障儀器維修後經檢定合格再重新測定。
2、實驗室間質量控制
實驗室間的質量控制主要在於定期參加實驗室間比對和能力驗證活動,確保實驗室檢測能力和水平,保證出具數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如通過能力驗證或者機構間比對發現某項檢驗檢測結果不理想時,應系統地分析原因,採取適宜的糾正措施,並通過試驗來驗證其有效性。
實驗室管理方面的質量控制
1、監測人員質量控制
數據質量由工作質量來保證,而工作質量的核心在於人員。監測人員是土壤環境監測的主要實施者,人員專業素質與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監測質量的好壞。如果監測人員質量控制觀念不強,質量意識不足,在實施監測的過程中易出現散漫、不嚴謹和不夠負責的現象,而如果監測人員專業知識及技能不足,則在監測過程中無法保證規范的操作,可能在監測的源頭即采樣過程出錯,也可能在實驗室引起誤差,數據處理方法不夠科學等,那麼最後的監測結果很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偏差較大。因此,加強土壤環境監測人才隊伍建設非常重要,監測技術人員應全部實現持證上崗,實驗室應定期參加或開展土壤環境監測技術人員培訓,並加強對人員專業素養和技術能力的監督,不斷加強監測隊伍的素質和能力建設。
2、儀器設備質量控制
土壤環境監測的儀器設備,包括采樣儀器、實驗室分析儀器及相關輔助設備,其性能是否完好直接影響監測工作效率和質量,儀器設備應按照正確的方法進行操作並做好日常的維護保養,需要檢定或校準的儀器應定期送至法定計量檢定機構或被授權計量校準機構進行檢定或校準,確認儀器技術性能滿足監測工作要求,並在檢定或校準有效期內使用。對有較高准確度要求的關鍵儀器,或易漂移、易老化、性能不夠穩定或使用頻繁的儀器,一般還應在兩次檢定或校準之間做期間核查,以保證儀器的精度和連續穩定的運行。使用過程中出現可疑情況、使用環境條件發生重大變化、維修或借出後返回的儀器也應及時進行核查。
3、報告質量控制
監測報告是監測結果的最終呈現,為確保監測數據准確無誤,應建立數據質量管理責任制,嚴格執行三級審核制度,從分析、審核到簽發做到分工負責、層層把關,發現可疑數據或疑難問題,監測負責人應組織相關人員查證分析解決,並對相關數據進行追溯,做到有疑問的數據決不上報。此外,應重視對報告編制人員的培訓教育,盡可能避免報告編制環節的差錯。
『柒』 土壤采樣,需要准備哪些設備
土壤采樣設備儀器HM-TR10A可以採集不同質地土壤樣品,拆卸方便、體積小便於戶外攜帶,操作簡單。需要准備的設備如下:
1、T型手柄、刮刀、扳手、鋼捲尺
2、采樣設備延長桿(長 30 cm)、采樣設備延長桿(長 60 cm)、設備延長桿(長 100cm)
3、心型砂土鑽頭(刀寬 7cm ,刀間距 5cm ,采樣長度 20cm)、心型粘土鑽頭(刀寬 3cm ,刀間距 6cm ,采樣長度 20cm)、多石土鑽頭、泥漿土鑽頭、螺旋鑽頭
4、手套、毛巾、刷子(用於清理鑽具)
5、鋁箱、布質土壤樣品袋、土壤樣品袋、土壤樣品瓶,測土壤有機物專用土樣保存瓶,鋁箱盛裝,便於戶外攜帶。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謝謝。
『捌』 土壤實驗室常配備的土壤檢測儀器有哪些
土壤實驗室常配備的土壤檢測儀器有以下幾種:
1、土壤酸度計:用於快速測量土壤酸鹼度值,土壤酸鹼度值是影響作物生長非常重要的值,土壤酸度計是不可或缺的儀器之一。
2、土壤水分測試儀HM-WSYP:用於測量土壤中含水率。大部分植物適合生長的含水率一般在20%到60%直接,土壤含水率低於20%或者高出60%,對作物的生長都是致命的影響。所以土壤含水率測試儀也是實驗室中必備的檢測儀器。
3、土壤電導率及鹽分一體測試儀:用於快速測量土壤中含鹽量值和營養液中的電導率值。土壤含鹽量值可以看出作物生長所需營養是否能滿足或者過剩,以便及時採取解決措施措施。土壤含鹽量過剩容易導致土壤鹽鹼化,土壤鹽分測試儀還可以直接判斷土壤是否已經鹽鹼化。
4、土壤養分測試儀:用於測量土壤氮、磷、鉀、鈣、鎂等各種中微量元素的測量。土壤中的各種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的多少,會導致作物對各種營養元素的吸收,各種中微量元素過多或過少都會導致作物出現不同的病症。氮、磷、鉀的含量是測土施肥中必檢測的項目。
『玖』 土壤污染檢測有哪些方法,哪裡可以做檢測
《土壤環境質量標准》、《固體廢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毒性浸出程序(TCLP)(US EPA方法1311) 檢測項目:Cd、Hg、As、Pb、Cr、Ni等金屬元素全分析;六六六、滴滴涕DDT、pH、陽離子交換量、農殘、有機質、水分、全磷、全鉀、有效磷、鉀、硫化物、有機汞、水溶性鹽等; 危險廢物浸出毒性、腐蝕性、急性毒性初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