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設計實驗,檢驗昆蟲是否有趨光性
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該實驗的目的是探究光對昆蟲的生活有影響,實驗變數是光照,在設計實驗時,要給昆蟲提供明亮和黑暗兩種環境.觀察昆蟲對環境的選擇,形成以光照為唯一變數的對照實驗,說明光對昆蟲的生活有影響.這樣就保證了實驗結果的不同只能是由確定的變數引起的.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設計實驗:
a5隻螞蟻
b把這5隻螞蟻放在一個暗室內,一黑暗的環境,並使小洞口一側朝向光源;
d.觀察螞蟻的行為,然後得出結論.
還應重復上述實驗3~5次.
從而得到:該組同學的實驗方案的兩個不足之處:①無對照組,②無重復實驗
實驗現象:蚊子、蠶蛾發現閃光,就向光飛過去,而蟋蟀、螞蟻和蟑螂卻沒有一隻趨向光源.
得出結論.並不是所有昆蟲都有趨光性.一般蛾類和蚊子有趨光性.
❷ 設計檢驗昆蟲是否有趨光性的實驗
晚上或暗室內架一黑光燈,燈前置一白布,放出多隻待檢驗昆蟲,看有多少會受光引誘,按受光誘比例,得出無正趨光性、弱趨光性和趨光性
❸ 什麼是昆蟲的趨性及昆蟲的趨性有哪幾種類
昆蟲的趨性指的是昆蟲對某種刺激所表現出來的定向活動。最常見的是趨光性,大多數夜出性的昆蟲對段伯光有強烈的趨性,因此,人們常用黑光燈進行誘殺。蚜蟲對黃色的光有趨性,所以在菜田中可用黃板進行誘殺。此外,還有趨化性、趨溫性、趨濕性等。
❹ 研究發現,昆蟲對某種顏色會表現出趨性,對某種顏色則表現為迴避.在溫室大棚中,為了減少蚜蟲對作物的危
第一步作出假設:若黃色為最能吸收蚜蟲的顏色,則在黃色卡紙上粘附的蚜蟲數最多.
第三步實驗步驟:
①將不同顏色的卡紙分別均勻塗上膠粘劑(以便捕獲蚜蟲);
②選擇風和日麗的天氣,在蚜蟲分布較多的空曠草地上,將不同顏色的卡紙隨機排列,用大頭針固定;
③半天後計數,並將數據記錄到表格中;
④重復上述步驟兩次(匯總表中共3次),並計算平均值.
第四步得到結論:黃色卡紙上蚜蟲最多,說明蚜蟲對黃色表現為趨性.
故答案為:
第一步:若黃色為最能吸收蚜蟲的顏色,則在黃色卡紙上粘附的蚜蟲數最多
第三步:
①將不同顏色的卡紙分別均勻塗上膠粘劑
②將不同顏色的卡紙隨機排列,用大頭針固定
③半天後計數,並將數據記錄到表格中
④重復上述步驟兩次
第四步:黃色卡紙上蚜蟲最多,說明蚜蟲對黃色表現為趨性(或黃色是最能吸引蚜蟲的顏色)
❺ 介紹如何利用昆蟲眼睛對光線和顏色的趨性進行害蟲防治。
可以根據昆蟲的趨光性,掛上一些黃板和藍板,以粘住害蟲。
❻ 昆蟲為什麼會有趨光性
一般有兩個解釋
不過大概意思都一樣。
一、科學家經過長期觀察和實驗,終於揭開了「撲火」之謎。他們發現飛蛾等昆蟲在夜間飛行活動時,是依靠月光來判定方向的。飛蛾總是使月光從一個方向反射到它的眼裡。飛蛾在逃避蝙蝠的追逐,或者繞過障礙物轉彎以後。它只要再轉一個彎,月光仍將從原先的方向射來,它也就找到了方向。這是一種「天文導航」。
飛蛾看到燈光,錯誤地認為是「月光」。因此,它也用這個假「月光」來辨別方向。月亮距離地球遙遠得很,飛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飛行。可是,燈光距離飛蛾很近,飛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著固定的角度,於是只能繞著燈光打轉轉,直到最後精疲力盡而死去。
二、許多昆蟲,只在夕陽西下,夜幕降臨後才飛行於花間,一面采蜜,一面為植物授粉。漆黑的夜晚,它們能順利地找到花朵,是「閃光語言」的功勞。夜行昆蟲在空中飛翔時,由於翅膀的振動,不斷與空氣摩擦,產生熱能,發出紫外光來向花朵「問路」,花朵因紫外光的照射,激起暗淡的「夜光」回波,發出熱情的邀請;昆蟲身上的特殊構造接收到花朵「夜光」的回波,就會顧波飛去,為花傳粉作媒,使其結果,傳遞後代。這樣,昆蟲的燈語也為大自然的繁榮作出了貢獻。因此,夜行昆蟲大多有趨光性,「飛蛾撲火」就是這一習性的真實寫照。另外,其實飛蛾主觀上也不想死在火焰裡面,是由於其復眼的構造使其以一個螺旋角度圍繞火飛行的時候逐漸接近最後造成撲火。
最新研究成果: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亨利·蕭研究飛蛾撲火的最新成果。
他用的材料是美洲棉鈴蟲。他把蛾粘在塑料泡沫碎片上,放在水池裡,記錄蛾是怎麼駕駛泡沫小船的。沒有燈光時,小船在水面上沒有目的地漂盪。在水面上點一盞燈,小船將向燈漂去,但是並不是像標准答案預測的那樣呈螺線逼近,而是呈直線沖過去,少數直直地撞上燈,多數則是朝向燈的兩旁,好像一開始是被燈吸引,但最後一刻卻又試圖逃離。蕭認為這個實驗結果難以用流行的理論來解釋。他提出,蛾是把燈光當成了晨曦。蛾夜間飛行白天躲藏,當凌晨的陽光剛剛出現時,蛾向
陽光飛去,以便能發現最佳藏匿地點,然後趕快藏起來。
飛蛾撲火這個自古以來就讓人感到神奇的現象在今天仍然是個未能完全破解的謎。不管你是嘲笑飛蛾自取滅亡的愚蠢,還是贊美飛蛾追求光明的勇氣,有一點是肯定的,飛蛾並非是在尋死,而是誤把燈火當成了某種對它的生存或繁衍至關重要的東西,是我們人類的發明操縱了飛蛾早已進化而來的某種本能。
❼ 昆蟲都有趨光性嗎探究實驗過程
不是所有的昆蟲都是趨光的,的甚至是避光的,比如蛾類就是趨光的,而蟑螂就更喜歡在黑夜中做壞事情了,此外,昆蟲是對光波感應的,在我們看來就是顏色.,例如,我們用黃板塗上黏液來捕殺蚜蟲。
昆蟲通過視覺或感光器官,趨向光源的行為,稱趨光性,反之則為負趨光性。如夜出活動的夜蛾、螟蛾、螻蛄等對燈光的正趨光性,而許多白晝活動的蝶類、蚜蟲等為負趨光性。此外,各種昆蟲對光的強弱和光波長短的反應不同。根據這個現象進行實驗,探究昆蟲的趨光性。
實驗目的:
1、學生的生活常識和生活經驗很少,對許多生活現象不了解;
2、對於一些不常見的昆蟲了解更少。
3、通過實驗,驗證昆蟲的趨光性有不同.
實驗儀器及用品:
蜜蜂、金龜子、黃粉蟲、螞蟻、蟑螂、蝴蝶各二十隻,實驗箱,帶閃光燈的照相機(可選),手套,黑布,不透光的塑料薄膜,紗網實驗說明:准備一個較大的紙盒,在紙盒上,蓋上紗網(透明),防止昆蟲飛掉。蓋上紙盒長的三分之一為寬的黑布,提供無光環境。中間的三分之一用不透光的塑料薄膜蓋上,另外的三分之一不處理,提供有光環境。注意:紙盒是全乾或全濕的,不能有干有濕,否則會影響試驗結果
實驗步驟:
1、將昆蟲放在紙盒中的塑料薄膜下,再將紙盒放在陽光下,觀察昆蟲的移動,要以大多數的昆蟲來衡量,靜置五分鍾之後用照相機拍攝結果或迅速打開觀察窗觀察結果(盡量保持真實狀態),記錄每處各種昆蟲數量。
2、重復實驗二次。
3、然後換用剩餘昆蟲重復以上操作,最後分別計算出每處各種昆蟲數量和.注意:選用的昆蟲是健康的。
盒子高度不能太高。實驗現象:蜜蜂和金龜子由中部向光源運動,集中於靠近光源一側; 蝴蝶與螞蟻靠近與遠離光源兩側數目相近;黃粉蟲與蟑螂大多數聚集於紗網遠離光源一側.
實驗結論:
1、蜜蜂與金龜子具有趨向光源的特性。
2、螞蟻與蝴蝶趨光性不明顯.
3、蟑螂與黃粉蟲具有遠離光源的特性
實驗後期處理:
將金龜子、蟑螂、黃粉蟲沸水燙死後處理(害蟲).蝴蝶、螞蟻、蜜蜂(益蟲)放歸自然.
創新點及意義:
1、以往的實驗只是大體證實了昆蟲的趨光性,而本實驗證實了昆蟲的趨光性是不同的(有 無 不明顯)
2、用照相機拍下實驗結果使實驗更准確。
❽ 設計實驗,檢驗昆蟲是否有趨光性如題 謝謝了
光性:昆蟲通過視覺或感光器官,趨向光源的行為,稱趨光性,反之則為負趨光性。如夜出活動的夜蛾、螟蛾、螻蛄等對燈光的正趨光性,而許多白晝活動的蝶類、蚜蟲等為負趨光性。此外,各種昆蟲對光的強弱和光波長短的反應不同。一般講,短光波對昆蟲的誘集力強,如二化螟對於3300A(紫外光)~4000A(紫光)的趨性最強,因此,我們可利用黑光燈來誘殺害蟲。
❾ 昆蟲的趨性有哪些如何利用趨性巧治蟲
昆蟲有趨光、趨化、趨溫、趨濕的趨性。
例如:驅蚊燈,就是利用昆蟲的趨光性。
❿ 為什麼有些小昆蟲總是喜歡圍著顏色鮮艷的東西打轉
因為自然中鮮艷的東西只有鮮花 而花里有美味的花蜜是部分小昆蟲的食物 因為他們貪嘴 所以有些小昆蟲喜歡圍著顏色鮮艷的東西打轉。並且昆蟲對顏色本身是有趨性的,即對光波德選擇性。不同昆蟲對光的視覺反應不同,比如蚜蟲,喜歡趨黃色和粉紅色,而蚜蟲討厭灰色、黑色,因此它們喜歡圍著自己喜歡的顏色打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