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阿司匹林的制備方法
阿司匹林經水楊酸乙醯化而得:在反應罐中加乙酐(加料量為水楊酸總量的0.7889倍),再加入三分之二量的水楊酸,攪拌升溫,在81~82℃反應40~60min。
降溫至81~82℃保溫反應2h。檢查游離水楊酸合格後,降溫至13℃,析出結晶,甩濾,水洗甩干,於65~70℃氣流乾燥,得乙醯水楊酸。
阿司匹林(Aspirin,乙醯水楊酸)是一種白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無臭或微帶醋酸臭,微溶於水,易溶於乙醇,可溶於乙醚、氯仿,水溶液呈酸性。
(1)阿司匹林實驗室制備裝置圖擴展閱讀:
阿司匹林通過血管擴張短期內可以起到緩解頭痛的效果,該葯對鈍痛的作用優於對銳痛的作用。故該葯可緩解輕度或中度的鈍疼痛,如頭痛、牙痛、 神經痛、肌肉痛及月經痛。
同時可以使被細菌致熱原升高的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調定點恢復(降至)正常水平,故也用於感冒、流感等退熱。該品僅能緩解症狀,不能治療引起疼痛、發熱的病因,故需同時應用其他葯物參與治療。
阿司匹林的研發歷史:
早在1853年夏爾,弗雷德里克·熱拉爾(Gerhardt)就用水楊酸與乙酸酐合成了乙醯水楊酸,(乙醯化的水楊酸)但沒能引起人們的重視。1897年德國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又進行了合成,並為他父親治療風濕關節炎,療效極好。
在1897年,費利克斯·霍夫曼的確第一次合成了構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質,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學家阿圖爾·艾興格林的指導下,並且完全採用艾興格林提出的技術路線才獲得成功的。
阿司匹林於1898年上市,發現它還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於是重新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將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楊酸衍生物與聚乙烯醇、醋酸纖維素等含羥基聚合物進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產物的抗炎性和解熱止痛性比游離的阿司匹林更為長效。
1899年由德萊塞介紹到臨床,並取名為阿司匹林(Aspirin)。根據文獻記載,阿司匹林的發明人是德國的費利克斯·霍夫曼,但這項發明中,起著非常重要作用的還有一位猶太化學家阿圖爾·艾興格林。阿圖爾·艾興格林的辛酸故事發生在1934年至1949年間。
❷ 實驗裝置圖呢(乙醯水楊酸的制備)
乙醯水楊酸俗稱阿司匹林,為重要的醫葯。具有退熱、鎮痛、抗風濕等作用。
二、基本原理:
乙醯水楊酸是水楊酸(鄰羥基苯甲酸)和乙醯酐,在少量濃硫酸(或乾燥的氯化氫,有機強酸等)催化下,脫水而製得的。
主反應:
副反應:
在生成乙醯水楊酸的同時,水楊酸分子間可發生縮合反應,生成少量的聚合物。
乙醯水楊酸能與碳酸氫鈉反應生成水溶性鈉鹽,而其副產物聚合物不能溶於碳酸氫鈉溶液。利用這種性質上的差別,可純化阿司匹林。
注意:
反應溫度不宜過高,否則將增加副產物的生成:
1.為了促使反應向右進行,通常採用增加酸或醇的濃度, 或連續的移去產物酯和水(通常是借形成共沸混合物來進行)的方式來達到。至於是否醇過量和酸過量,則取決於原料來源的難易及操作上是否方便等因素。在實驗過程中,常常是兩者兼用來提高產率。
2.由於水楊酸中的羥基和羧基能形成分子內氫鍵,反應必須加熱到150℃~160℃。不過,加入少量的濃硫酸或濃磷酸過氧酸等來破壞氫鍵,反應溫度也可降到60℃~80℃,而且副產物也會有所減少。
3.乙醯水楊酸易受熱分解,因此熔點不是很明顯。它的熔點為136℃ ,分解溫度為128℃ ~135℃ 。在測定熔點時,可先將載熱體加熱至120℃左右,然後放入樣品測定。
三、實驗操作:
1.在100ml錐形瓶中放置乾燥的水楊酸6.5g及乙醯酐10ml,充分搖動後,滴加10滴濃硫酸(足量)。(注意:如不充分振搖,水楊酸在濃硫酸的作用下,將生成付產物水楊酸水楊酯。)
2.水浴上加熱,水楊酸立即溶解。如不全溶解,則需補加濃硫酸和乙醯酐。保持錐形瓶內溫度在70℃左右。(注意:用水浴溫度控制反應溫度。水浴溫度控制在80℃-85℃即可。)維持反應20分鍾。
3.稍微冷卻後,在不斷攪拌下將其倒入100ml 冷水中。冷卻析出結晶(只要瓶內溫度和冷卻水溫度一致即可,不一定需要15分鍾)。抽濾粗品,每次用10ml水洗滌兩次,其作用是洗去反應生成的乙酸及反應中的硫酸。
4.粗品重結晶純化,用95%乙醇和水1:1的混合液約25ml左右,加冷凝管加熱迴流,以免乙醇揮發和著火,固體溶解即可。(重結晶時無須加活性炭,加活性炭的作用是除去有色雜質,因粗產品沒有顏色,加熱煮沸即可)
5.趁熱過濾,冷卻,抽濾,乾燥,稱重。
四、實驗產率的計算:
從反應方程式中各物材料的摩爾比,可看出乙醯酐是過量的,故理論產量應根據水楊酸來計算。0.045mol水楊酸理論上應產生0.045mol乙醯水楊酸。乙醯水楊酸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80g/mol,則其理論產量為:
0.045(mol)×180(g/mol)=8.1g
❸ 阿斯匹林的制備
我記得當時我們做的時候是用苯胺和乙酸做的,具體的步驟有點忘了,但應該是在燒瓶中加熱迴流。
希望對你有幫助。
要是真急著要,我回去把實驗步驟給你找出來。
好了,幫你找到了!
制備過程:
首先將10ML苯胺和15ML乙酸加入到50ML的圓底燒瓶中,並在其中加入少量鋅粉和沸石。
在燒瓶上加分餾裝置,上面加上溫度計,並用支管試管收集蒸餾出來的少量水和乙酸。電熱套加熱。
先控制溫度保持燒瓶中液體微沸10分鍾左右。再加大電壓,升高溫度,保持溫度計溫度在105度,大概50分鍾。
這時你會發現溫度計的溫度降低,說明反應基本完全。
趁熱把燒瓶中的液體倒在冷水中攪拌,有沉澱後減壓抽濾。
對生成物提純:
在生成物中加入熱水,注意,是熱水且不要太多,剛好溶解即可,趁熱用熱水漏斗過濾,在降溫使結晶,在用減壓漏斗抽濾,乾燥即可。
上面就是大體步驟,我們實驗就是這么做的,希望對你有幫助,如果有什麼不明白,再幫你解答。
❹ 乙醯水楊酸的制備實驗裝置圖
乙醯水楊酸的制備實驗裝置圖如下:
(4)阿司匹林實驗室制備裝置圖擴展閱讀
使用禁忌
12歲以下兒童可能引起瑞夷綜合症(Reye's syndrome)高尿酸血症,長期使用可引起肝損害。妊娠期婦女避免使用。飲酒者服用治療量阿司匹林,會引起自發性前房出血,所以創傷性前房出血患者不宜用阿司匹林。
剖腹產或流產患者禁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使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陷的溶血性貧血患者的溶血惡化;新生兒、幼兒和老年人似對阿司匹林影響出血特別敏感。治療劑量能使2歲以下兒童發生代謝性酸中毒、發熱、過度換氣及大腦症狀。
腸胃出血或腦出血的危險可能會抵消少量服用阿司匹林所帶來的益處。
研究人員分析了居住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的2萬名年齡為70歲到74歲之間的老年男性和婦女的健康資料庫,通過電腦運行該資料庫,然後把每天服用阿司匹林的利與弊的臨床試驗結果輸入到電腦中。
通過計算機模擬研究發現,服用少量阿司匹林可預防710名老年人患心臟病,54名老年人避免了中風,但卻有1071名老年人出現腸胃出血,129名老年人出現腦出血。不過,是否服用阿司匹林對他們的壽命則沒有影響。
已經有多項研究證實,阿司匹林有助於預防可導致梗死或中風的血栓的形成,但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之一則是,長期服用會導致出血,出血部位因個人情況而有所不同。
美國健康指南推薦:心血管和冠心病高危人群每天要服用小劑量的阿司匹林75至150毫克。而該項研究則認為,迄今為止對老年人來說,「應該抵抗這種盲目服用阿司匹林的誘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乙醯水楊酸
❺ 實驗室制備阿司匹林(乙醯水楊酸;C9H8O4)
水楊酸加入乙酸酐,硫酸做催化劑
❻ 阿司匹林制備原理簡述
摘要 阿司匹林學名為乙醯水楊酸,是白色晶體,易溶於乙醇、氯仿和乙醛,微溶於水。因具有解熱、鎮痛和消炎作用,可用於治療傷風、感冒、頭痛、發燒、神經痛、關節痛及風濕病等,也用於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常用退熱鎮痛葯APC中A即為阿司匹林。實驗室通常採用水楊酸和乙酸軒在濃硫酸的催化下發生醯基化反應來製取。
❼ 阿司匹林的制備步驟
苯酚和二氧化碳在鹼性條件下加成生成水楊酸鈉(Kolbe-Schmittreaction見圖),該鈉鹽經硫酸處理得到水楊酸,再與乙酸酐反應酯化得到阿司匹林(水楊酸乙酸酯)。
註:可惜圖片只能插一張。
❽ 阿司匹林的實驗室製法
1.38g水楊酸→5mL錐形瓶→4mL乙酐,4滴濃磷酸→70-80度水浴攪拌5min→冷卻,加3-4mL水攪拌→得白色沉澱→10mL冰水,冰水浴→抽濾→固體+20mL飽和碳酸氫鈉→抽濾→濾液+10mL 6M HCl→攪拌,抽濾→固體用25%乙醇重結晶即可
❾ 如何在一般的實驗室制備阿司匹林
一、抄阿司匹林的制備方襲法制備阿司匹林的工藝路線較多,這里介紹兩種製法。 第一法 1.採用乙酸酐為乙醯化劑的工藝路線2.需用原料及配方實例 原料名稱 規格 組分比(份) 酚甲酸 98.5% 25 乙酸酐 98.5% 27 3.制備工藝混料投入帶配有冷凝器的燒瓶中,在油浴上控溫於150~160℃,反應約3小時,於減壓下蒸去過量之乙酸酐及反應中生成的乙酸,其蒸出物重約16份,余品重為31份。再用2倍重量的苯重結晶,可得18份純品。若將余液濃度增高,還可收得10份純品。 第二法 1.用乙醯氯及吡啶為乙醯化劑的工藝路線2.需用原料及配方實例 原料名稱 規格 組分比(份) 吡啶 純 10 酸甲酸 98.5% 14 乙醯氯 10 3.制備工藝將酚甲酸投入吡啶中,加溫使溶,乃用冰冷劑使冷,次徐加乙醯氯,初滴入時其物料即變為漿體,次為液體,後又變濃。於水浴鍋上加熱10分鍾,傾於冰上,並攪拌使粘稠液體變為固體,粉碎→水洗並於60~70℃下乾燥得粗製品約13份,在苯中重結晶可得純品。
❿ 阿司匹林的制備
制備乙醯水楊酸一般以水楊酸(鄰羥基苯甲酸)和乙酸酐為原料,通過酯化反應進行。加入2.0g(0.014mol)乾燥水楊酸和5ml乙酐理論產量2.52g。
1、實驗儀器及葯品:
儀器:單口燒瓶、球形冷凝管、量筒、溫度計、燒杯、玻璃棒、 吸濾瓶、布氏漏斗、水浴鍋、電熱套。
葯品:水楊酸、乙酸酐、濃硫酸(98%)、鹽酸溶液(1:2)、飽和碳酸鈉溶液、1% FeCl3溶液。
2、實驗原理:
制備乙醯水楊酸的方法是將水楊酸與乙酸酐作用,通過乙醯化反應,使水楊酸分子中酚羥基上的氫原子被乙醯基取代,生成乙醯水楊酸,為了加速反應的進行,通常加入少量濃硫酸作催化劑。濃硫酸的作用是破壞水楊酸分子中羥基與羥基間形成的氫鍵,從而使醯化反應較易完成。
主反應:
4計算:
N=m/M m(水楊酸)=2g M(水楊酸)=138
N(水楊酸)=2/138=0.014mol
N(阿司匹林)=N(水楊酸)=0.014mol
m(阿司匹林)=0.014*180=2.52g
(10)阿司匹林實驗室制備裝置圖擴展閱讀:
實驗成功的關鍵:
1控制溫度(80-85℃持續加熱20min)、2反應物的用量(乙酸酐要過量)、3質子酸的作用(加濃硫酸)
實驗操作注意事項:
① 硫酸在加入的時候一定要緩慢,等待其反應之後再繼續加入,不然溶液會被碳化在加熱的時候有顏色
② 反應溫度在80℃左右,太低不反應,太高乙醯水楊酸發生一系列副反應。
③ 反應結束第一次加水時要少量多次加入,醋酸酐分解放熱,蒸汽溢出,防止溶液濺出。
④ 加入飽和碳酸鈉時要一邊加一邊攪拌,會產生大量氣泡,少量多次加完。
⑤ 加鹽酸酸化時,也要少量多次加完,如果沒有固體析出,可測一下PH,最佳為2-2.4。
參考文獻:網路-阿司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