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氯鹼的准入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告2007年第74號
為遏制氯鹼行業盲目擴張趨勢,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規范行業發展,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要求,我委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氯鹼(燒鹼、聚氯乙烯)行業准入條件》,現予以公告。
各有關部門在對氯鹼生產建設項目進行投資管理、土地供應、環境評估、信貸融資、電力供給等工作中要以本准入條件為依據。
附件:氯鹼(燒鹼、聚氯乙烯)行業准入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二日
附件:
氯鹼(燒鹼、聚氯乙烯)行業准入條件
為促進氯鹼行業穩定健康發展,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提高行業綜合競爭力,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按照「優化布局、有序發展、調整結構、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安全生產、技術進步」的可持續發展原則,對氯鹼(燒鹼、聚氯乙烯)行業提出以下准入條件。
一、產業布局
(一)新建氯鹼生產企業應靠近資源、能源產地,有較好的環保、運輸條件,並符合本地區氯鹼行業發展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除搬遷企業外,東部地區原則上不再新建電石法聚氯乙烯項目和與其相配套的燒鹼項目。
(二)在國務院、國家有關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的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城市規劃區邊界外2公里以內,主要河流兩岸、公路、鐵路、水路干線兩側,及居民聚集區和其它嚴防污染的食品、葯品、衛生產品、精密製造產品等企業周邊1公里以內,國家及地方所規定的環保、安全防護距離內,禁止新建電石法聚氯乙烯和燒鹼生產裝置。
二、規模、工藝與裝備
(一)為滿足國家節能、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要求,實現合理規模經濟,新建燒鹼裝置起始規模必須達到30萬噸/年及以上(老企業搬遷項目除外),新建、改擴建聚氯乙烯裝置起始規模必須達到30萬噸/年及以上。
(二)新建、改擴建電石法聚氯乙烯項目必須同時配套建設電石渣制水泥等電石渣綜合利用裝置,其電石渣制水泥裝置單套生產規模必須達到2000噸/日及以上。現有電石法聚氯乙烯生產裝置配套建設的電石渣制水泥生產裝置規模必須達到1000噸/日及以上。鼓勵新建電石法聚氯乙烯配套建設大型、密閉式電石爐生產裝置,實現資源綜合利用。
(三)新建、改擴建燒鹼生產裝置禁止採用普通金屬陽極、石墨陽極和水銀法電解槽,鼓勵採用30平方米以上節能型金屬陽極隔膜電解槽(擴張陽極、改性隔膜、活性陰極、小極距等技術)及離子膜電解槽。鼓勵採用乙烯氧氯化法聚氯乙烯生產技術替代電石法聚氯乙烯生產技術,鼓勵干法制乙炔、大型轉化器、變壓吸附、無汞觸媒等電石法聚氯乙烯工藝技術的開發和技術改造。鼓勵新建電石渣制水泥生產裝置採用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工藝。
三、能源消耗
(一)新建、改擴建燒鹼裝置單位產品能耗標准
新建、改擴建燒鹼裝置單位產品能耗限額准入值指標包括綜合能耗和電解單元交流電耗,其准入值應符合以下要求。
新建、改擴建燒鹼裝置產品單位能耗限額准入值
產品規格
質量分數(%)
綜合能耗准入值
(千克標煤/噸)
電解單元交流電耗准入值
(千瓦時/噸)
≤12個月
≤24個月
≤36個月
≤12個月
≤24個月
≤36個月
離子膜法液鹼≥30.0
≤350
≤360
≤370
≤2340
≤2390
≤2450
離子膜法液鹼≥45.0
≤490
≤510
≤530
離子膜法固鹼≥98.0
≤750
≤780
≤810
隔膜法液鹼≥30.0
≤800
≤2450
隔膜法液鹼≥42.0
≤950
隔膜法固鹼≥95.0
≤1100
注1:表中離子膜法燒鹼綜合能耗和電解單元交流電耗准入值按表中數值分階段考核,新裝置投產超過36個月後,繼續執行36個月的准入值。
注2:表中隔膜法燒鹼電解單元交流電耗准入值,是指金屬陽極隔膜電解槽電流密度為1700 A/m2的執行標准。並規定電流密度每增減100 A/m2 ,燒鹼電解單元單位產品交流電耗減增44千瓦時/噸。
(二)現有燒鹼裝置單位產品能耗標准
現有燒鹼生產裝置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指標包括綜合能耗和電解單元交流電耗,其限額值應符合以下要求。
現有燒鹼裝置單位產品能耗限額
產品規格
質量分數(%)
綜合能耗限額
(千克標煤/噸)
電解單元交流電耗限額
(千瓦時/噸)
離子膜法液鹼≥30.0
≤500
≤2490
離子膜法液鹼≥45.0
≤600
離子膜法固鹼≥98.0
≤900
隔膜法液鹼≥30.0
≤980
≤2570
隔膜法液鹼≥42.0
≤1200
隔膜法固鹼≥95.0
≤1350
註:表中隔膜法燒鹼電解單元交流電耗限額值,是指金屬陽極隔膜電解槽電流密度為1700A/m2的執行標准。並規定電流密度每增減100A/m2 ,燒鹼電解單元單位產品交流電耗減增44千瓦時/噸。
(三)新建、改擴建電石法聚氯乙烯裝置,電石消耗應小於1420千克/噸(按折標300升/千克計算)。新建乙烯氧氯化法聚氯乙烯裝置乙烯消耗應低於480千克/噸。
(四)推廣循環經濟理念,提高氯鹼行業能源利用率。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管理辦法,建設熱電聯產、開展直購電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安全、健康、環境保護
新建、改擴建燒鹼、聚氯乙烯裝置必須由國家認可的有資質的設計單位進行設計和有資質單位組織的環境、健康、安全評價,嚴格執行國家、行業、地方各項管理規范和標准,並健全自身的管理制度。電石法聚氯乙烯生產裝置產生的廢汞觸煤、廢汞活性炭、含汞廢酸、含汞廢水等必須嚴格執行國家危險廢棄物的管理規定,嚴格監控。
新建、改擴建燒鹼、聚氯乙烯生產企業必須達到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燒鹼/聚氯乙烯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所規定的各項指標要求。電石法聚氯乙烯生產企業必須要有電石渣回收及綜合利用措施,禁止電石渣堆存、填埋。
五、監督與管理
(一)按照國家投資管理有關規定,嚴格新建、改擴建燒鹼、聚氯乙烯項目的審批、核准或備案程序管理,新建、改擴建燒鹼、聚氯乙烯項目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實行安全許可、環境影響評價、土地使用、項目備案或核准管理。
(二)新建、改擴建燒鹼、聚氯乙烯生產裝置建成投產前,要經省級及以上投資、土地、環保、安全、質檢等管理部門及有關專家組成的聯合檢查組,按照本准入條件要求進行檢查,在達到准入條件之前,不得進行試生產。經檢查未達到准入條件的,應責令限期整改。
(三)對不符合本准入條件的新建、改擴建燒鹼、聚氯乙烯生產項目,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不得提供土地,安全監管部門不得辦理安全許可,環境保護管理部門不得辦理環保審批手續,金融機構不得提供信貸支持,電力供應單位依法停止供電。地方人民政府或相關主管部門依法決定撤銷或責令暫停項目的建設。
(四)各省(區、市)氯鹼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氯鹼生產企業執行本准入條件情況進行督促檢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和中國氯鹼工業協會要積極宣傳貫徹國家產業政策,加強行業自律,協助政府有關部門做好行業監督、管理工作。
六、附則
(一)本准入條件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台灣、香港、澳門地區除外)所有類型的氯鹼生產企業。
(二)本准入條件自2007年12月1日起實施,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解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根據氯鹼行業發展情況和國家宏觀調控要求進行修訂。
❷ 鹽化工的生產模式
純鹼主要下游產品為硼砂(四硼酸鈉)、紅礬鈉、氧化鋁、合成洗滌劑、日用玻璃製品、肥皂、平板玻璃、硅酸鈉(包括偏硅酸鈉)、合成洗衣粉、三聚磷酸鈉。
中國現有純鹼生產企業52家,生產能力在1400萬t/a左右,居世界第2位,僅次於美國。2004年中國純鹼產量1266.8萬噸,比2003年增長將近15%;進口純鹼19.7萬噸,比2003年下降34.6%;出口純鹼143萬噸,比2003年增長13.9%;表觀消費量達到1143.5萬噸,比2003年增長13.5%,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純鹼消費國。
當前隨著國內經濟的迅猛發展,純鹼行業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2005年中國要新增100萬噸純鹼生產能力,2005年底,中國純鹼生產能力可能達到1500萬噸/年。
中國純鹼工業在發展中已呈現出良好的品牌效應,生產集中度高。天津鹼廠、青島鹼業、海化集團、唐山三友、連雲港鹼廠、大化集團、江蘇華源、杭州龍山、成都玖源、湖北雙環、自貢鴻鶴這11家大企業的產量之和約佔全國總產量的80%。
全球共有三種純鹼生產方法,即氨鹼法、聯鹼法和天然鹼法。這三種方法中國都有,其中氨鹼法佔52.5%,聯鹼法佔40.2%,天然鹼法佔7.3%。如此齊全的生產方法,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從而提高了競爭能力。
中國純鹼工業起步較早,曾發明了著名的「侯氏制鹼法」。近20年來,中國對老鹼廠進行了技術改造,於80年代末期建成濰坊、唐山和連雲港三大鹼廠;於90年代初期建成吉蘭泰和南方兩個中型廠。老廠改造和新廠建設過程中,大量採用中國自行研發的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設備,同時引進了部分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從而使中國純鹼工業的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大型鹼廠的技術裝備水平朝著先進、大型、高效和節能的方向前進了一大步,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純鹼產品品種齊全,質量高。中國目前有普通輕質純鹼、低鹽輕質純鹼及普通重質純鹼、低鹽重質純鹼和食品鹼等品種,可以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和出口的需要。中國純鹼質量標準是等效採用英國BS3674-1981標准,屬國際先進水平。
雖然中國純鹼工業在產品質量、數量、技術水平和設備水平上,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部分工序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是中國純鹼工業存在的污染環境問題十分嚴重。
面對全球性純鹼市場供過於求的大環境,中國純鹼工業將面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挑戰,國內市場將要求純鹼企業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增加品種、降低成本。無論從滿足國內市場的要求出發,還是從參與國際競爭的角度考慮,都必須把中國純鹼工業生產技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這就要求中國純鹼工業要不斷實行技術進步,練好內功,努力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首先要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⒈提高純鹼產品質量、增加產品品種、擴大重質純鹼尤其是低鹽優質重灰的產量;
⒉解決好純鹼生產過程中廢液廢渣的綜合利用:
⒊降低原材料動力消耗及成本;
⒋全面提高自動化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
在國內,中國純鹼企業應抓住西部大開發、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有利時機,穩定國內市場,滿足用戶的特殊需求,盡量減少進口量。將純鹼化工和下游化工相結合,加快下游產品的發展,從而帶動中國純鹼工業的發展。
此外,中國純鹼企業應優化生產,淘汰高耗能設備,採用大型化、自動化設備。由於低鹽優質重鹼質量好,使用方便,包裝運輸費用低,使用無粉塵污染,已成為純鹼工業的發展方向 。 中國各氯鹼企業擁有氯產品200餘種,主要品種70多個。無機氯產品主要有液氯、鹽酸、氯化鋇、氯磺酸、漂粉精、次氯酸鈉、三氯化鐵、三氯化鋁等10餘個品種,近幾年中國不少氯鹼企業以石油化工產品為原料大力發展有機氯產品,逐步取代以煤焦油、農副產品為原料的路線,加大科技投入,研發高科技精細化工氯產品,如高分子化合物及氯化聚合物(聚氯乙烯、氯化橡膠、聚偏二氯乙烯及其共聚物、氯化聚乙烯、氯化聚丙烯)、環氧化合物(環氧氯丙烷)、光氣系列產品(光氣、雙光氣、三光氣)、甲烷氯化物(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含氯中間體(氯苯和硝基氯苯、氯乙酸、氯化苄、氯乙醯氯、氯化亞碸)等。
中國有近200家燒鹼生產企業,總生產能力約1200萬噸/年;2004年總產量達1060.3萬噸,比2003年增長13.6%;2004年進口9.1萬噸,比2003年下降12.9%;2004年出口34.3萬噸,比2003年下降8%;2004年表觀消費量達1035.1萬噸,比2003年增長14.2%。
中國主要燒鹼生產企業包括上海氯鹼、天津大沽化工、錦化化工、齊魯石化、天津渤海化工、浙江巨化、宜賓天原、山東沂州水泥、沈陽化工股份、自貢鴻鶴化工、南寧化工股份、山東恆通化工、泰興新浦化學、天津市漢沽區北方化工廠、濰坊亞星化學、山東德州石油化工總廠、山東大成農葯、新疆中泰化學、巴陵石化、江蘇揚農化工、江蘇安邦電化、濟寧中銀電化、廣州昊天化學、樂平電化高科、北京化二、無錫格林艾普、江蘇江東化工、太原化工股份、福建東南電化、青島海晶化工、四川金路樹脂、山東濱化集團、江蘇梅蘭化工、濟寧中銀電化、江蘇安邦電化等,上述企業2004年燒鹼產量都在10萬噸以上。
中國離子膜法燒鹼生產能力占燒鹼總生產能力的30%以上。由於中國聚氯乙烯樹脂年生產裝置能力的不斷擴大,企業也配套擴建燒鹼裝置。中國新上燒鹼裝置多採用技術先進的離子膜法工藝,預計到2005年,中國離子膜燒鹼的生產能力將達到600萬t/a以上,其產量將佔全國燒鹼總產量的35%以上。
❸ 滄州化工的企業規模
河北滄州化工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是以化工生產經營為主的大型綜合經濟實體。位於滄州市臨港工業園區,臨近原鹽和原油生產基地,東距黃驊港18公里,南接石黃高速公路,北依京津、津浦鐵路、神黃鐵路、京福高速公路。現擁有滄州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滄州滄井化工有限公司、中捷鹽場及其它子公司共十一家成員企業。員工總人數4000人,其中各專業工程技術人員1100人,佔地面積8.28萬畝,公司總資產達100億元。主要產品及生產能力為:燒鹼8萬噸/年(其中離子膜燒鹼4萬噸/年),PVC樹脂70萬噸/年(含在建40萬噸),液氯2.2萬噸/年,鹽酸3萬噸/年,原鹽30萬噸/年,水泥40萬噸/年,苦鹹水淡化2萬立方米/日。另外還有塑料製品、火力發電,工程設計、工程安裝、進出口貿易、信息咨詢、軟體開發和廣告業務等。滄化集團一直注重科技進步,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第一套國產化離子膜燒鹼裝置就是於93年誕生在滄化集團,同年被化工部領導譽為高速度、低投入的國產化樣板工程,顧秀蓮部長還親自題詞祝賀。該工藝擺脫了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被譽為中國化工史上的「里程碑」。滄化集團作為滄州市首家利稅超億元企業和首家上市公司,已連續16多年保持了河北省利稅超千萬元大戶,並躋身於「中國五百家重點企業」和「全國百家最大化工企業」行列。被河北省授予「經濟效益好、社會貢獻大」企業、「科技先導型企業」和「河北省三十家大型支柱性企業集團」,且獲得滄州市「特別企業」稱號。滄州化工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已成為河北省規模最大、效益最好、品種最多的化工原料生產基地和省內最大氯鹼生產企業。
滄州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滄州化工」作為集團最大控股子公司,於96年6月26日成功在滬上市。滄化集團作為滄州化工行業的龍頭企業,堅持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自己。2006年,佔地15萬平方米的滄州滄驊化工有限公司40萬噸PVC裝置、40萬噸VCM裝置投入運行,12萬噸CPL項目同時包括16.5萬噸硫酸銨、20萬噸醋酸及5萬噸醋酸乙烯等裝置即將動工,滄化集團5萬噸液體化學品碼頭及相應灌區設施即將建成。
目前滄州已成華北地區水、陸交通的樞紐。滄化集團擁有自行設計建設的我國第一套國產化離子膜燒鹼生產裝置的工藝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擁有23萬噸/年中國首家「聯合法」聚氯乙烯樹脂生產裝置,該套裝置整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十五」期間,滄化集團將完成40萬噸/年聚氯乙烯樹脂新建工程,總體產能達70萬噸/年,銷售收入100億元/年,實現利稅10億元/年,成為亞太地區深具影響力的PVC製造商。
❹ 燒鹼 氯鹼
化學名稱:氫氧化鈉
分子式:NaOH 分子量:39.997
物理化學性質:本產品屬強鹼,具有強烈的腐蝕性,常溫下30%的燒鹼為液體。與酸接觸能發生劇烈反應,放出大量的熱,能腐蝕金屬,浸蝕某些塑料、橡膠、和塗料。
用途:廣泛應用於洗滌劑、肥皂、造紙、印染、紡織、醫葯、染料、金屬製品、基本化工及有機化工工業。
氯鹼工業生產原料及工藝:主要是鹽水通過電解,就是粗鹽NaCl溶解在水裡,加入NaCO3,NaOH等除去
粗鹽中的Ga離子和Mg離子,通常NaCl濃度達到315g/l以上326以下,再通過預熱溫度達到75到85攝氏度。
然後直流電通過電解槽,電解,陰極產生H2,陽極產生Cl2;出來的電解液就是NaOH溶液了,然後根據需要
要蒸發到需要濃度。
產生的NaOH溶液就按需求方需要的濃度賣出,產生的H2和Cl2一般賣出一些,但一般氯鹼都有一些附加後期
工廠,用來生產聚氯乙烯,還有漂白粉,就是自產自購。
燒鹼是一種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從形態上可分為液體燒鹼(簡稱液鹼) 和固體燒鹼(簡稱固鹼) 兩種,而從氫氧化鈉質量分數上又可分為30%液鹼、32 %液鹼、42 %液鹼、45 %液鹼、50 %液鹼等和73 %固鹼、95 %固鹼、96 %固鹼、99 %固鹼、99. 5 %固鹼等系列產品。產品廣泛應用於輕工、化工、紡織、印染、醫葯、冶金、電力等部門。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全球燒鹼主要生產國(2004年燒鹼年產能力1196萬噸) ,商品量略有剩餘,每年出口30多萬t燒鹼供應國際市場。
國內燒鹼生產與市場現狀
1、燒鹼生產與產量
全國共有190多個燒鹼生產企業,遍布國內30 個省、市、自治區。我國燒鹼生產企業存在生產規模小、技術水平低、關鍵技術大都依靠進口的缺點,因此產品的競爭力弱。近幾年,隨著企業間兼並、重組及民營經濟的發展,企業開始走向規模化。燒鹼企業數量最多的是山東省,共有20 多個企業 。
2003年國內共有190 家企業生產燒鹼,平均產量為4.94 萬t,其中:10萬t以上的有24 家,合計產量為397。14 萬t,佔42%。2004年10月底,全國已形成燒鹼年產能力1196萬噸,2004年實際增加產能174萬噸,受電力、原鹽供應緊張影響,新增產能不能全部達產,2004全年實際增加產量約105萬噸。預計2005年將達1400 萬tPa,到2005 年下半年增產幅度會趨平穩,2010年前有擴產計劃的企業共91家,將新增產能633萬噸(含規劃項目128萬噸/年)。
目前市場消費結構及比例燒鹼的消費領域主要為輕工、化工、紡織,這三大行業每年消費的燒鹼量約占總量的76 % ,其餘領域包括醫葯、冶金、軍工、環保等行業。隨著經濟的發展,耗鹼行業的發展也發生很大變化,輕工、紡織行業呈下降趨勢,醫葯、精細化工、環保等新興行業發展較快。
2、燒鹼進、出口情況及表觀消費量
進出口方面目前由於國內企業缺乏大型液鹼貯運設施,國內燒鹼的出口量並不大。液鹼出口量較大的企業是上海氯鹼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齊魯石化股份公司氯鹼廠,固、片鹼出口主要集中在天津和四川。近幾年我國燒鹼進口量、出口量和表觀消費量見下表。
近幾年我國燒鹼進口量、出口量及表觀消費量
年份 產量萬t 進口量萬t 出口量萬t 庫存萬t 表觀消費量萬t 表觀消費量增長率P%
1999 年 572 2. 40 22. 00 20 532.00 —
2000 年 667 2. 59 17. 50 10 642.00 20. 68
2001 年 738 1. 69 41. 05 8 690. 63 7. 50
2002 年 827 11. 48 37. 85 15 785. 63 14. 38
2003 年 939 10. 53 37. 30 17 895. 23 13. 40
2004年,我國經濟保持較快速度的發展,GDP增長率達到9.5%,根據中國石化協會的統計,燒鹼的表觀需求量同比增長14.2%。
我國地域廣闊,各區域的經濟發展及市場情況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各地氯鹼發展不均衡,氯鹼下游產品加工企業相對集中、對氯氣需求旺盛的地區,發展速度較快。在企業做大、做強思路的指導下,近幾年國內燒鹼產量迅速增加,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民營資本投資氯鹼行業,又興起了新一輪的氯鹼投資熱潮。
總的看來,目前在各企業不斷擴大規模的基礎上,我國燒鹼市場一直處於飽和狀態,價格相對穩定,波動不大,每年雖出口部分燒鹼以緩解國內市場,但今後一段時間內供大於求的局面仍將存在。伴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內市場趨向於國際化,亞太地區過剩的燒鹼開始尋找出路,競爭將會空前激烈。在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相關耗鹼項目的引進與開發、世界加工工廠的優勢以及PVC 等耗氯產品需求旺盛的強勁帶動下,燒鹼產量迅速提高,市場容量也會進一步增加。
3、燒鹼市場走勢分析
近幾年全球燒鹼總體走勢平穩,價格起伏不大;2000 年國內市場供求平衡,價格穩定。進入2001年,國際市場逐漸回升,尤其是受歐洲市場的拉動,國內燒鹼出口呈現良好態勢,出口量為41. 05 萬t ,達歷史最好水平,國內燒鹼供不應求,價格一路上揚。到2002 年,氯鹼企業紛紛擴產,市場投放量大幅增加,產品供大於求,致使價格快速下滑,6月份跌入谷底,之後又開始反彈,美國九·一一事件的發生對世界經濟造成嚴重的打擊, 燒鹼市場相應受挫。2003 年國內、國際市場低迷,直至下半年伴隨著世界經濟的復甦並在國內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下,國內燒鹼市場才走出低谷。近期,由於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全球經濟復甦,燒鹼價格快速上漲。近幾年由於受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燒鹼需求疲軟,價格低迷,但2004年國內市場燒鹼價格逐步攀升。一季度受春運影響,價格先是慣性下滑,後止跌企穩;二季度隨著下游需求回升,價格先觸底反彈,後小幅波動;2004年下半年價格一路攀升,達到歷史新高。
市場預測與發展分析
1、2005年燒鹼市場預測
預測2005年國內市場燒鹼銷量將繼續增加
一是在下遊行業中,氧化鋁、粘膠纖維、造紙、染料等主要耗鹼行業將延續旺盛的需求態勢。據預測,全國燒鹼消費總量,2005年為1051萬噸,2006年為1150萬噸,2007年為1255萬噸,2008年為1367萬噸,2009年為1485萬噸,2010年為1611萬噸。
二是受運輸制約,液鹼區域市場特徵明顯。目前使用的液鹼汽車槽車運輸能力已減少50%以上,預計靠汽車運輸的用戶液鹼用量將萎縮。公路運輸緊張局勢,又會影響到水運、鐵運,使運輸費用全面提升,從而促使液鹼呈明顯的區域市場特徵。
三是從經濟運行趨勢分析,水、電、氣、煤、原鹽資源緊張狀況今年難改,能源和原材料將繼續緊缺,價格也將居高不下。預計2005年純鹼耗鹽1393萬噸,燒鹼耗鹽1184萬噸。從原鹽產能看,是大於需求的。但由於海鹽要到中春才能收鹽,加上有些海鹽產區受災以及有些項目在下半年投產,目前存在蓄意儲鹽現象。因此,在原鹽形成能力前,今年上半年,仍將暫時出現鹽產品供應緊張局面,原鹽價格也將保持高位,進口鹽用量將加大。原材料價格在2005年延續漲價態勢,燒鹼生產部分利潤將被原材料漲價因素蠶食,綜合收益將出現回落。
四是燒鹼與氯氣的平衡問題始終是氯鹼工業發展的恆定矛盾。電解鹽水溶液時,按固定質量比例(1∶0.88∶0.025)同時產出燒鹼和氯氣、氫氣,對燒鹼和氯氣的需求結構不一定符合燒鹼和氯氣的供給結構,因此出現了燒鹼和氯氣的供需平衡問題。由於液氯及其衍生物是氯鹼企業的利潤源泉,氯產品市場波動會直接牽動燒鹼價格起伏和裝置開工情況。
五是隔膜電解槽技改後,產量將增加。全國隔膜鹼產量占燒鹼總產量的67%左右。目前有許多氯鹼企業採用擴張陽極改性隔膜技術,生產電流由47千安提高到53千安,每噸隔膜鹼可節電70~140千瓦時,產量提高10%左右,預計2005年全國可增產近百萬噸燒鹼。
2、燒鹼市場發展趨勢分析
燒鹼作為高耗能的基礎化工原料,受經濟增長周期的影響很大,需求隨經濟增長而增長。從目前的投資狀況看,全球范圍內產品過剩和產品同質化趨勢使燒鹼市場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各企業在得到氯的同時,又為燒鹼的出路積極尋找對策,跨國化工巨頭利用資本、技術、管理等優勢,將在全球范圍內兼並、重組,走規模化之路,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一員,中國的氯鹼將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著眼全球市場,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及市場競爭,成為我國氯鹼企業的重要工作。未來的燒鹼市場會呈現以下特點。
(1) 國際化趨勢
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中國燒鹼生產能力的迅速提高,預計2006 年中國燒鹼生產能力將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大燒鹼生產國。近期大批化工巨頭開始加大對華直接投資,全球化工基地的轉移將會刺激國內燒鹼消費量的增長,但生產能力增加過快會造成產需矛盾的進一步加劇。積極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及分工,快速進入國際化市場,尋找穩定的客戶資源,積極積累開發國際市場的經驗,成為燒鹼銷售的重要戰略。
(2) 區域化趨勢
各地氯鹼企業的發展、行業調整的變化、地區投資的發展、物流成本的影響,使得作為液體產品的燒鹼的銷售區域化明顯,各地區價格差異明顯,在區域市場內,各企業都將會加速培育自己的優勢市場,提高對市場的控制能力。
(3) 市場供需壓力大
隨著新建、擴建燒鹼生產裝置的陸續投產,預計2005 年全國燒鹼生產能力將達到1 400 萬tPa ,過快的增長使產品在國內市場難以消化掉。而且隨著PVC 等耗氯產品的發展,迫使燒鹼產量急速增加,市場壓力更大。
(4) 提高技術水平,降低成本是企業競爭的重要途徑
與國外先進企業相比,我國氯鹼企業的裝備、技術水平還有明顯的差距,先進技術(如制離子交換膜的工藝) 還掌握在少數跨國企業手中。企業管理水平低、技術創新能力弱,影響了企業的發展。未來的市場競爭主要在於成本的競爭,成本成為市場競爭的制高點。
(5) 能源、原材料對燒鹼的影響日趨重要
能源及原材料是影響燒鹼市場的兩個主要因素。原鹽是燒鹼生產的主要原料,占成本的17 %。同時,氯鹼行業屬高耗能行業,每生產1 t 隔膜鹼耗電2 580 kW·h ,占成本的81 %;生產1t 離子膜鹼耗電2 319 kW·h ,占成本的62 %。石油、原煤、原鹽的供應及價格的走勢將影響燒鹼的產需。
❺ 當前世界氯鹼生產最高水平的離子膜法制燒鹼裝置是什麼
工業製法
工業上生產燒鹼的方法有苛化法、電解法和離子交換膜法三種。
苛化法
將純鹼、石灰分別經化鹼製成純鹼溶液、石灰製成石灰乳,於99~101℃進行苛化反應,苛化液經澄清、蒸發濃縮至40%以上,製得液體燒鹼。將濃縮液進一步熬濃固化,製得固體燒鹼成品。苛化泥用水洗滌,洗水用於化鹼。
Na2CO3+Ca(OH)2= 2NaOH+CaCO3↓
隔膜電解法
將原鹽化鹽後加入純鹼、燒鹼、氯化鋇精製劑除去鈣、鎂、硫酸根離子等雜質,再於澄清槽中加入聚丙烯酸鈉或苛化麩皮以加速沉澱,砂濾後加入鹽酸中和,鹽水經預熱後送去電解,電解液經預熱、蒸發、分鹽、冷卻,製得液體燒鹼,進一步熬濃即得固體燒鹼成品。鹽泥洗水用於化鹽。
2NaCl+2H2O[電解] = 2NaOH+Cl2↑+H2↑
離子交換膜法
將原鹽化鹽後按傳統的辦法進行鹽水精製,把一次精鹽水經微孔燒結碳素管式過濾器進行過濾後,再經螫合離子交換樹脂塔進行二次精製,使鹽水中鈣、鎂含量降到0.002%以下,將二次精製鹽水電解,於陽極室生成氯氣,陽極室鹽水中的Na+通過離子膜進入陰極室與陰極室的OH生成氫氧化鈉,H+直接在陰極上放電生成氫氣。電解過程中向陽極室加入適量的高純度鹽酸以中和返遷的OH-,陰極室中應加入所需純水。在陰極室生成的高純燒鹼濃度為30%~32%(質量),可以直接作為液鹼產品,也可以進一步熬濃,製得固體燒鹼成品。
2NaCl+2H?O= 2NaOH+H?↑+Cl?↑
❻ 急1!急!急!!!!!!
關於中國機械傳統的記述和傳說長期流傳於世,引起了歷代擅長技術者和文人的注意和好奇。三國時期的馬鈞曾再度發明前人的指南車、翻車,明末的王徵試圖復原指南車、木牛流馬等。王禎撰《農書·農器圖譜》,薛景石撰《梓人遺制》,宋應星著《天工開物》,記載了他們所了解的機械。藝術家的作品也使古代機械的技術信息留存下來。比如,五代《閘口盤車圖》仔細繪制了水磨圖,《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宋代都城汴梁(今開封)的船舶、車輛、橋梁等技術。
中國古機械較早地引起了國外學者的注意。1909年起,格里(Giles)、摩爾(Moule)、朗基斯特(Lanchester)等人先推測過指南車的傳動機構[1](P52)。20世紀20年代以後,中國的歷史學家、機械工程學家和文博專家開始了中國古代機械的文獻研究和專題研究。1925年,張蔭麟翻譯了英國人摩爾的論文《宋燕肅吳德仁指南車造法考》,且撰寫了《宋盧道隆、吳德仁記里鼓車之造法》,刊載在《清華學報》上。1935年,劉仙洲在清華大學出版《中國機械工程史料》,初步整理了漢語古籍中關於機械的記述。王振鐸則根據古文獻的記載,試圖復原古代的機械裝置。1936年,他在《燕京學報》上發表《漢張衡候風地動儀製法的推測》,並在北平研究院復原指南車、記里鼓車[2](P63)。這些早期的工作開創了中國機械工程史的研究。
1949年以後,科學技術史在中國成為一項有組織的事業,實現了初步的建制化,研究工作有了較大的進展。其中,劉仙洲、王振鐸的工作代表了機械工程史的學術水平[3](P36)。
1950-1960年,劉仙洲開展了機械原動力、計時器、齒輪、凸輪等方面的專題研究。基於這些研究,他撰寫了通史性著作《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4](第一編)和《中國古代農業機械發展史》[5],初步勾畫了中國機械技術發展的大致脈絡。書中收入了關於耬、轆轤、獨輪車等方面的調研成果。後來,劉先生曾組織學者從2萬余種古書中查找古機械的線索和記述,留下了大量的卡片。近年來,清華大學圖書館學者對這些的資料進行了整理。
復原是古代機械史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王振鐸等長期從事古代機械史的專題研究和復原。在文獻分析和考古發現的基礎上,為中國歷史博物館復原了地震儀、指南車、記里鼓車、水運儀象、水排等機械裝置,其主要成果收入他的文集《科技考古論叢》[6]。
英國李約瑟(Joseph Needham)注意從東西方文明的比較這一視角,審視中國古代的機械和技術傳播,同時探討機械技術與其他知識的關系。他參考了中國學者和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在王鈴的協助下撰寫了《中國科學技術史》機械工程分冊[7]。該書初版於1965年,後被翻譯成日文和中文,是國外學者了解中國機械技術傳統的一個重要窗口[8]。
在劉仙洲之後,機械工程史的專題研究和調查工作仍有進展。同濟大學陸敬嚴在古代兵器和其他機械裝置的復原研究以及立軸式風車等傳統機械的調查方面均有新的進展。中國科學院和北京科技大學等單位對中國傳統金屬工藝的研究,西北農業大學等單位對秦陵銅車馬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上世紀90年代,當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組織全國的科技史家撰寫《中國科學技術史》叢書,集中展示中國學者幾十年的研究成果時,陸敬嚴、華覺明等學者,編著了該叢書的機械卷[9]。該書繼承了劉仙洲、王振鐸等中國學者的思路,適當參考了李約瑟和其他學者的著作,在技術內容和構造原理分析方面均有進展。
劉仙洲、王振鐸、李約瑟、陸敬嚴和華覺明等所撰寫的專著主要基於古籍的記載、考古資料和部分傳統機械的調查資料。未來的中國古代機械工程史研究還可以在幾個方面做出努力。第一,發掘、整理和解讀明清時期漢文典籍和某些少數民族語言文獻中的史料;第二,充分利用現有的和將來的考古發掘資料,開展科技考古研究;第三,廣泛而深入地調查現存的傳統機械,探討它們與文化背景之間的關系;第四,開展技術的社會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
中國有連續的文化傳統,保留了繁浩的古籍。有關古代機械的記載,散見於多種體裁的典籍之中。然而,關於技術的文字記述或繪圖大多過於簡略,時常僅有隻言片語,甚至找不到任何記載。考古發現能夠提供某些可靠的第一手資料,但其內容顯然是有限的。多數古代機械的製作材料是木、竹等不易長期保留的材料,只有少數零件是用石頭和金屬製作的。這使得我們在考古資料中很少有機會找到結構比較完整的機械。像古代車輛和銅車馬這樣的發現畢竟是少數。
二 中國古代機械工程技術史的價值及作用
中國的機械工程技術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中國古代機械工程技術,是世界機械史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世界機械工程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在討論中西科技交流與比較問題時曾指出:「有少數幾種基本技術曾經從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朝四面八方傳播,……可是,中國人的發明就多了。這些發明在公元一世紀到十八世紀期間先後傳到了歐洲和其他地區。這里包括:(1)龍骨車;(2)石碾和水力在石碾上的應用;3水排;(4)風扇車和簸揚機;(5)活塞風箱;(6)平放織機(它可能也是印度的發明)和提花機;(7)繅絲、紡絲和調絲機;(8)獨輪車;(9)加帆手推車;(10)磨車;(11)拖重牲口用的兩種高效馬具,即胸帶和套包子;(12)弓弩(13)風箏;(14)竹編蜒和走馬燈;(15)深鑽技術;(16)鑄鐵的使用;(17)游動的常平懸吊器;(18)弧形拱橋;(19)鐵索吊橋;(20)河渠閘門;(21)造船和航運方面的無數發明,包括防水隔艙、高效率空氣動力帆和前後索具(22)船尾的方向舵;(23)火葯以及和它有關的一些技術;(24)羅盤針,先用於看風水,後來又用於航海;(25)紙、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26)瓷器。所有這些例子有一種共同之點,這就是它們在中國應用的時期,確實早於它們在世界其他部分出現的時期。有時甚至要早得多。」[10](P545)李約瑟博士列舉的這些實例絕大多數都是中國古代的機械發明或相關的技術成果,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機械技術成果不僅在中國科技史上佔有突出地位,而且在世界機械史乃至科技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可低估的。
中國機械史的歷史價值還表現在傳統機械工程技術在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國自古以來以農業立國,農業生產在古代歷史發展進程中始終占據核心地位,因而作為農業生產工具的農業機械在生產中的作用極為重要。農業機械技術方面的大量發明、革新及其推廣應用對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起了極大的作用。同樣,機械在水利工程、建築工程、交通運輸、紡織等領域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機械技術在軍事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先進和精良武器與軍事裝備的製造都要依賴先進的機械技術。中國古代在天文觀測方面能夠取得許多重要成就,與先進天文儀器的作用密不可分,而眾多先進天文儀器的出現則反映了中國古代精密機械製造技術的發達。明代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工程技術的網路全書,其中講述機械技術的內容佔了全書一半以上的篇幅,也說明機械技術在古代工程技術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傳統機械技術根植於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和生產的各個領域之中,機械技術的進步不僅促進了生產的發展,豐富了古代的社會生活,而且成為推動古代不同領域科技發展的有力工具。
1. 促進了農業的進步
中國自古以來以農業立國,農業生產在古代歷史發展進程中始終占據核心地位,因而作為農業生產工具的農業機械在生產中的作用極為重要。農業機械方面的大量發明、革新及其推廣應用對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起了極大的作用。
春秋時期,鐵器在農業、手工業生產上開始使用。到戰國時期,鐵農具已經很多,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戰國時期得到推廣,促進農業生產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戰國時期,農民重視使用肥料,還注意選種、因地制宜和適時耕種。那時候,各國都興修了水利工程。秦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築的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兩千多年來,一直造福於人民。北朝賈思勰著《齊民要術》一書,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農作物必須因地種植,不耽誤農時,還要改革生產技術和工具。
2. 推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興盛
早在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發明生鐵冶煉技術,比歐洲早1900年。春秋晚期晉國曾把成文的刑法鑄在鐵鼎上頒布。戰國時期,鐵礦山達到30多處。那時候,煮鹽業、紡織業和漆器業都有顯著進步。明末科學家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總結了明代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反映了明朝時期我國手工場的生產面貌。介紹了北京王麻子、杭州張小泉的剪刀,使用「夾鋼」、「貼鋼」的技術;採煤時已經能排除瓦斯;紡織業的提花機等。這些在當時世界上都是第一流的。
3. 在水利工程、建築工程、交通運輸、紡織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秦國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他把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免除了水災,灌溉了農田。隋朝傑出工匠李春設計和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橋的大拱兩端上方各有兩個小拱,可減輕橋身重量對橋基的壓力、遇到洪水又可以減輕急流對橋身的沖擊。隋朝著名的建築師宇文愷設計了隋都大興城和東京洛陽城,並指導了兩座城市的營建。到了北宋,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事業。宋朝的海船裝有羅盤針,無論白天、黑夜、陰雨、大霧,都能辨識方向。南宋時,指南針傳到歐洲,為歐洲的航海家進行環球航海和發現新大陸,提供了重要條件。
4. 在軍事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機械技術在軍事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先進和精良的武器與軍事裝備的製造都要依賴先進的機械技術。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宋朝時期,火葯在軍事上廣泛使用。那時的火葯武器有火箭、突火槍和火炮等。13世紀、14世紀,火葯和武器傳人阿拉伯和歐洲。到了元朝,大型的金屬管形火器「火銃」,在軍事上很受重視。蒙古西征時,多次使用火葯武器攻打中亞和波斯的城市。在戰爭中,阿拉伯人學會了製造火葯和火葯武器。
三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的現實意義
中國機械史的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而且具有較高的現實價值和意義。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中國古代機械工程技術是中國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機械的技術成果是我國優秀的科學文化遺產,因此中國古代機械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機械技術在人類物質文化史上一直占據核心地位,人類文明的發展階段一般以機械技術的重要成果作為主要劃分標志,便是最好的說明。而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許多傑出的機械科技成果,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物質文化財富,發掘、整理和研究這些機械成果對於豐富祖國科學文化寶庫無疑極為有益。但過去這方面的工作開展得還遠遠不夠,中國機械工程機械史仍是一個有待開發的領域,在目前情況下進一步開展中國機械史的研究也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技術發展有很強的繼承性和規律性,中國機械史的研究有助於揭示技術發展特質,可以起到溫故知新、闡明方向和趨勢的作用,因此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中國歷史上在機械科技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對於現今科技的發展很有借鑒價值。中國古代與機械有關的技術觀和技術哲學思想,對於我們認識技術與人、技術與環境以及技術與社會的關系仍有參考價值。中國古代的一些技術思想和方法與舉措正好與現代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相切合,對於認識和解決技術給現代社會帶來的環境污染、能源和資源的枯竭等一系列負面效應也有積極的參考意義。中國近現代機械史的研究則對於制定國家的技術規劃、技術發展與引進的政策和戰略更是有著直接的借鑒作用。
第三,研究和學習中國古代機械工程史,闡明中國傳統機械技術的興衰歷程,了解科學家、發明家的生平、成就和思想,不僅可以學到科學和歷史的知識,還可從中獲得啟示和汲取教益,因而中國機械史還有著比較重要的教育價值與作用。機械工程技術史知識的傳播有助於人們了解機械工程技術的概念和原理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機械科技的認識和理解。培根說:學史可以使人明智。對於青年學生與專業科技人員來講,機械史的知識則可起到開闊視野的作用。
第四,研究中國古代機械史,不難發現一些古老的機械技術、工藝和原理在現代仍然發揮著作用或具有實用價值。中國傳統的農業機械與古農具至今在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我國的許多傳統金屬工藝仍在實際應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秦始皇陵墓中出土的青銅箭鏃表面上有一層含鉻的黑色緻密層,埋在地下兩千多年沒有腐蝕。現代金相學研究證明這樣處理有很強的抗腐蝕能力,此項表面處理技術顯然具有古為今用的價值。類似的實例還有很多。古代機械史的研究有助於認識和發現傳統機械的現代意義和實用價值。
七五期間,河北唐山和江蘇連雲港年產 60 萬 T 大型純鹼裝置採用我國自行開發的先進技術設計,由機械製造部門研製成功的碳化塔、煅燒爐、濾鹼機、鈦板式換熱器、埋刮板輸送機等八大類成套關鍵設備,其他設備大部分由國內供應。山東濰坊年產在部分引進國外技術和設備的基礎上實現了國產化, 3 個鹼廠均順利投產。中國大型鹼廠設計及設備製造完全可以立足於國內,並開始成套出口大型純鹼技術及裝備。
1984 年中國引進了離子膜電解槽製造技術,為 14 個廠家提供設備,占國內離子膜煤燒鹼能力 70% , 1993 年國內創新開發了中國式電解槽,由中國化工裝備總公司組織具體實施的中國第一套國產化 1 萬 t/a 離子膜法燒鹼裝置於 1993 年 7 月 27 日在滄州市化工廠建成,一次開車投產成功,並通過了國家級驗收。該套設備在廣泛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和創新,由天津大沽化工廠設計所進行工藝設計,核心設備共有定型設備 82 台,非標設備 127 台,離子膜電解槽由北京化工機械廠設計製造,達到了同期國外同類裝置水平,其他專用設備,材料,儀表,閥門分別由國內各有關廠家配套協作,整套裝置國產化率達 90% 以上。該套裝置運行平衡可靠,具有產品純度高,節能,高效,無環境污染等特點。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引進裝置水平。該裝置的建設成功,結束了中國離子膜燒鹼法生產裝置依賴進口的局面,標志著中國已基本具備了離子膜法燒鹼設備的成套製造能力。其後,廣州、新疆、包頭、蚌埠、雲南的化工廠離子膜法燒鹼都選用國產化電解槽 。
❼ 河北金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企業產品
河北金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力量雄厚,設備先進.1993年自行設計,安裝完成了國內第一國產化離子膜燒鹼裝置;1999年竣工的年產23萬噸PVC生產做到了高技術,高質量,低成本和多品種,增強了企業整體競爭力.
河北金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生產經營PVC樹脂產品為主的上市企業,公司總體發展思路是:依託金能集團的強大實力,適時啟動40萬噸PVC項目建設,持續壯大企業規模,全力打造年產100萬噸PVC產業基地,以PVC樹脂生產為核心,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延伸相關高附加值產業鏈,立足行業特點.大力開展節能減排,全面實施循環經濟示範區工程,高標准,高起點創建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花園式新廠區.逐步將金牛化工建設成為資源配置合理,技術裝備先進,具有可持續發展和較強競爭力的化工企業集團.
公司在冊職工2793人,現擁有樹脂一公司和水泥和水泥廠兩個分公司,引入大港輸水公司,滄驊化工有限公司,北京華廈新達軟體股份有限公司,揭陽華南滄化實業有限公司,滄驊化學品儲運有限公司五個子公司.主要經營PVC樹脂,燒鹼等化工系列產品和技術開發,工程設計,進出口貿易等.主要產品生產能力為聚氯乙烯樹脂29萬噸/年,.年銷售收入約30億元.
金麟牌聚氯選用法國和日本設備,採用國際先進技術和生產工藝,以EDC裂解所得氯單體為原料,採用懸浮法生產工藝,可生產性能,用途各異的SLP1000,SR800,SE700等多個型號的產品,產品執行國標GB/T5761-2006,生產能力29萬噸/年。
❽ 你好,你有沒有離子膜制燒鹼工藝計算有的話,能不能發給我我的郵箱:[email protected] 謝謝!
離子膜法:一種離子交換膜進行氯化鈉鹽水電解生產燒鹼的方法。該法能耗低、污染小、產品純度高,操作成本低,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燒鹼生產方法,也是新建燒鹼裝置的首選。
生產流程簡單地說就是,二次鹽水通過電解(Nacl+水的化學方程式),變成NaOH、氫氣、氯氣,這個NaOH就是32%離子膜鹼,其他濃度的就還需要二次加工,如蒸發成固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