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預防追尾鑽進車底,我們還要知道一些安全保護機制
我們知道在追尾前,汽車往往處於急剎點頭狀態,有了外置安全氣囊既可以幫助剎車,也能提高車頭,盡可能降低鑽入深度。不過至於價格嘛,反正賓士壓根就沒把它量產出來。
雅斯頓小結
如果說什麼時候會感到無力,大概就是乘用車撞貨車了。所以大家平時要多注意,不要緊跟貨車行駛,很多時候事故就發生在一瞬間,想挽救都來不及。更重要的,我們的汽車相關監管機構也應該盡快行動起來,跟上世界領先水準。
圖|來源於網路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② 貨車長多少
平板一般為4米到13米長,13米以上的車長多為高低板。
1、20尺櫃:內容積為5.69x2.13x2.18米,配貨毛重一般為17.5噸,體積為24-26立方米。
2、40尺櫃:內容積為11.8x2.13x2.18米,配貨毛重一般為22噸,體積為54立方米。
3、40尺高櫃:內容積為11.8x2.13x2.72米.配貨毛重一般為22噸,體積為68立方米。
4、45尺高櫃:內容積為:13.58x2.34x2.71米,配貨毛重一般為29噸,體積為86立方米。
5、20尺開頂櫃:內容積為5.89x2.32x2.31米,配貨毛重20噸,體積31.5立方米。
6、40尺開頂櫃:內容積為12.01x2.33x2.15米,配貨毛重30.4噸,體積65立方米。
7、20尺平底貨櫃:內容積5.85x2.23x2.15米,配貨毛重23噸,體積28立方米。
8、40尺平底貨櫃:內容積12.05x2.12x1.96米,配貨毛重36噸,體積50立方米。
(2)貨車後下部防鑽入裝置設計擴展閱讀
根據GB11567.2—2001標準的相關規定,採用移動壁障撞擊貨車後下部防護裝置,主要考察防護裝置的動態性能:阻擋功能,防止追尾車輛鑽入載貨汽車下部,造成乘員傷害;緩沖吸能功能,緩和沖擊,減輕乘員傷害,改善碰撞相容性。
根據GB11567.2—2001標准中對試驗的相關要求,移動壁障質量為1100±25kg,前端碰撞表面為剛性,寬度為1700mm,高度為400mm,離地間隙為240mm。在碰撞表面前面覆蓋一層厚度為20mm的優質膠合板。在碰撞瞬間,移動壁障速度應為30~32km/h。
碰撞結果應滿足如下要求:
碰撞過程中,後部防護裝置可以變形、開裂,但是不允許整體脫落;碰撞過程中,後部防護裝置應能夠吸收碰撞能量、緩和沖擊,且移動壁障的最大減速度不大於40g,移動壁障的反彈速度不大於2m/s;碰撞結束後,後部防護裝置的後部與車輛最後端的縱向水平距離不能超過400mm。
③ 貨車左右側面防護裝置怎麼製作的
汽車和掛車側面及後下部防護裝置安裝要求 一、側防護裝置要求 (一)形狀、尺寸 側面防護裝置的外表面應光滑,並盡可能前後連續;相鄰部件允許搭接,但搭接的外露邊沿應向後或向下,沿縱向可留出不大於25mm的間隙,但後部不能超出前部的邊緣。允許圓頭螺栓和鉚釘以及光滑並倒圓的其他零件凸出外表面10mm以內。所有外露的棱邊和角皆應倒圓,圓角半徑不小於2.5mm。 側面防護裝置可以是一個連續平面,或由一根或多根橫桿構成,或者是平面於橫桿的組合體,其截面最小厚度不小於2mm;當採用橫桿結構時,橫桿間距不大於300mm,且截面高度為N2和03類車輛不小於50mm;N3和04類車輛不小於100mm。 (二)安裝位置 ①外表面位置:側面防護裝置不應增加車輛的總寬;外表面的主要部分位於車輛最外側以內不大於120mm的位置;後端至少有250mm位於後輪胎最外側以內不大於30mm的位置。 ②前緣位置: 半掛車:前緣應位於支腿中心橫截面後不大於250mm處,且到轉向中心銷位於最後位置時的中心橫截面的距離不能超過2.7mm; 載貨汽車:前緣應處在最靠近它的輪胎周向鉛垂切面之後300mm的范圍內;若上述300mm尺寸落在駕駛室區域內,則前緣與駕駛室後壁板件的間隙不應超過100mm;前緣若為開闊空間,則應由一個連續的、貫穿其整個高度的垂直構件組成;其前端面向後彎曲至少50mm(N2和03)或100mm(N3和04),外側面向內彎曲100mm;若前緣與駕駛室後壁板件的間隙在100mm以內,則該條不使用。此時,前緣可先後彎曲不到45度。 ③後緣位置:應處在最靠近它的輪胎周向鉛垂切面之前300mm的范圍內。 ④下緣位置:下緣任何一點的離地高度不應大於550mm。 二、後下部裝置要求 (一)形狀、尺寸 後下部防護裝置橫向構件的截面高度不小於100mm;截面材料的最小厚度不小於3mm;其端部不得彎向車輛後方或有尖銳外緣。否則,其端部應倒圓,圓角半徑不小於2.5mm。 (二)安裝位置 1、橫向構件 後下部防護裝置的安裝盡可能位於靠近車輛後部的位置。若後下部防護裝置具有不同的安裝位置,則應具有可靠的方法以保證其安裝後在安裝位置上不會隨意移動。 2、下緣離地高度 後下部防護的狀態可以調整的車輛:後防裝置下邊緣的離地高度應不大於450mm。 後下部防護的狀態不能調整的車輛:後防裝置下邊緣的離地高度應不大於550mm。 3、橫向構件安裝寬度 後防裝置的寬度不得大於車輛後軸兩側車輪最外點的距離;且任一端最外邊緣與這一側車輛後軸車輪最外端的水平橫向距離不大於100mm。 三、安裝固定方式 後下部防護裝置應與車架或車體的其他可靠部位有效固定連接。施加外力後,裝置應無明顯松動、變形或移位現象。
④ 國家對貨車後防護杠有哪些具體的明確的法律要求
具體法律要求如下:
根據《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12.8 貨車、專項作業車前下部防護要求和12.9 貨車、專項作業車和掛車側面及後下部防護要求:
1、總質量大於 7500kg 的貨車、貨車底盤改裝的專項作業車,應按 GB26511 的規定提供對平行車輛縱 軸方向的作用力具有足夠阻擋力的前下部防護,以防止正面碰撞時發生鑽入碰撞。
2、總質量大於 3500kg 的貨車(半掛牽引車除外)、貨車底盤改裝的專項作業車和掛車,應按 GB11567 的規定提供防止人員捲入的側面防護。
3、貨車列車的貨車和掛車之間應提供防止人員捲入的側面防護。
4、總質量大於 3500kg 的貨車、貨車底盤改裝的專項作業車(半掛牽引車及由於客觀原因而無法 安裝後下部防護裝置的專用貨車和專項作業車除外)和掛車(長貨掛車除外)的後下部,應提供符合 GB11567 規定的後下部防護,以防止追尾碰撞時發生鑽入碰撞。
(4)貨車後下部防鑽入裝置設計擴展閱讀:
根據《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11.3 貨運機動車的特殊要求:
1、貨車和掛車的載貨部分不應設置乘客座椅。
2、 貨車駕駛室(區)後一排座位靠背上端(前後位置可調座椅應處於滑軌中間位置,靠背角 度可調式座椅的靠背角度及座椅其它調整量應處於製造廠規定的正常使用位置)與駕駛室後壁(駕駛區 隔板)平面的間距對帶卧鋪的貨車應小於等於 950mm,對其他貨車應小於等於 450mm。
3、倉柵式載貨車輛的載貨部位應採用倉籠式或柵欄式結構。載貨部位的頂部應安裝有與側面柵欄 固定的、不能拆卸和調整的頂棚桿;頂棚桿間的縱向距離應小於等於 500 mm。
4、側簾式載貨車輛應設置有豎向滑動立柱、橫向擋貨桿、托盤、固貨繩鉤等防護裝置;且車廂內 應設置有用於對貨物進行必要固定和捆紮的固定裝置,簾布鎖緊裝置應鎖緊可靠。
⑤ 半掛車後下部防護裝置後面的紅色畫圈的是幹嘛用的起什麼作用
汽車後擋風玻璃上的橫條線,本名叫加熱線。主要是在下雨天和下雪天行車時,後擋風玻璃上面因為車里與車外的溫差比較大,玻璃上會起霧或結霜。這時你把駕駛台上有一個開關打開後,加熱玻璃就可解決玻璃起霧與結霜問題了。注意:那就是在使用加熱線的時候,不能常時間使用,每次使用的時候不要超過5分鍾,因為長時間使用加熱線會使玻璃超負荷,這樣會容易讓玻璃破碎。來自:汽車後擋風玻璃上為什麼有橫條紋
⑥ 後下部防護裝置狀態可調整的車輛,其防護裝置下邊緣離地高度為多少
後下部防護裝置的技術要求
3.1 後下部防護裝置的橫向構件的端部不得彎向車輛後方,尖銳部分不得朝後。橫向構件的端部成圓角狀,其端頭圓角半徑不小於2.5mm,橫向構件的截面高度不小於100 mm。
3.2 後下部防護裝置在車輛後部可以被設計成具有不同的安裝位置。此時,應具有可靠的方法以保證其安裝後在安裝位置上不會隨意移動。操作員要改變裝置位置時須施加的力最大不能超過400 N。
3.3 後下部防護裝置對追尾碰撞的車輛必須具有足夠的阻擋能力,以防止發生鑽人碰撞。該阻擋功能應按照3.3.1的靜態載入試驗或3.3.2的移動壁障碰撞試驗進行考核。
3.3.1 按附錄A(標準的附錄)中靜態載入試驗過程與試驗條件規定進行試驗,在指定的試驗力作用期間和之後,可觀測到的後下部防護裝置的最大水平變形量應做記錄。
3.3.2 按附錄B(標準的附錄)中移動壁障碰撞試驗過程與試驗條件規定進行試驗,在指定的碰撞過程中可觀測到的移動壁障碰撞過程中的鑽人量、最大減速度值及碰撞後的反彈速度應做記錄,並且應滿足3.3.2.1和3.3.2.2的要求。
3.3.2.1 在附錄B中指定的碰撞過程中,後下部防護裝置可以變形、開裂,但是不許整體脫落。
3.3.2.2 在附錄B中指定的碰撞過程中,後下部防護裝置應能夠吸收碰撞能量以緩和沖擊。要求移動壁障的最大減速度不大於40 g,反彈速度不大於2m/s。
第Ⅱ部分
安裝了符合第Ⅰ部分要求的後下邵防護裝置的N2、N3、O3和O4類車輛
4 安裝了符合第Ⅰ部分要求的後下部防護裝置的N2、N3、O3和O4類車輛的技術要求
4.1 在空載狀態下,車輛的後下部防護裝置的下邊緣離地高度及按照3.3.1進行試驗時施加於後下部防護裝置的試驗力的作用點離地高度應滿足4.1.1或4.1.2的要求,並應做記錄。
4.1.1 對於後下部防護裝置的狀態可以調整的車輛:車輛的後下部防護裝置整個寬度上的下邊緣離地高度應不大於450 mm,同時按照3.3.1進行試驗時施加於裝置的試驗力的作用點離地高度不能超過500mm。
4.1.2 對於後下部防護裝置的狀態不能調整的車輛:車輛的後下部防護裝置整個寬度上的下邊緣離地高度應不大於550 mm,同時按照3.3.1進行試驗時施加下裝置的試驗力的作用點離地高度不能超過600 mm。
4.2 後下部防護裝置的寬度不可大於車輛後軸兩側車輪最外點之間的距離(不包括輪胎的變形量),並且後下部防護裝置任一端的最外緣與這一側車輛後軸車輪最外端的橫向水平距離不大於100mm。如果車輛有兩個以上的後軸,應以最長的後軸為准。另外,符合附錄A中A3.1.2要求的試驗力的作用點與後軸最外端的距離必須測量,並應做記錄。
4.3 在按照3.3.1或3.3.2的要求進行試驗後,由於靜態載入力的作用或移動壁障的碰撞,使後下部防護裝置發生變形,則在變形後裝置的後部與車輛最後端(在測量時處於空載狀態下車輛上與地面的垂直距離大於3m的部分除外)的縱向水平距離不能超過400 mm。
4.4 待檢驗的車輛在安裝了符合本標准第:部分要求的後下部防護裝置之後,其最大設計總質量不應超過車輛說明書上所標明的最大設計總質量。
4.5 車輛的後下部防護裝置應不影響車輛的通行能力:或者可通過適當的措施暫時改變後下部防護裝置的狀態以保證車輛的離去角,滿足通行的要求。
第Ⅲ部分
具有後下部防護的車輛
5 具有後下部防護的車輛的技術要求
5.1 在空載狀態下,車輛的後下部防護的下邊緣離地高度應滿足5.1.1或5.1.2的要求。
5.1.1 對於後下部防護的狀態可以調整的車輛:車輛的後下部防護整個寬度上的下邊緣離地高度應不大於450mm。
5.1.2 對於後下部防護的狀態不能調整的車輛:車輛的後下部防護整個寬度上的下邊緣離地高度應不大於550mm。
5.2 後下部防護應盡可能的位於靠近車輛後部的位置。
5.3 後下部防護的寬度不可大於車輛後軸兩側車輪最外點之間的距離(不包括輪胎的變形量調並且後下部防護任一端的最外緣與這一側車輛後軸車輪最外端的橫向水平距離不大於100 mm,如果車輛有兩個以上的後軸,應以最長的後軸為准。如果裝置屬於車體或車體同時也是裝置的一部分,即使革體超出後軸寬度,那麼後下部防護同樣不能超出後軸寬度。
5.4 後下部防護的橫向構件的端部不得彎向車輛後方,尖銳部分不得朝後。橫向構件的端部成圓角狀,其端頭圓角半徑不小於2.5mm,橫向構件的截面高度不小於100mm。
5.5 後下部防護在車輛後部可以被設計為具有不同的安裝位置。此時,應具有可靠的方法以保證其安裝後在安裝位置上不會隨意移動。操作員要改變裝置位置時所須施加的力最大不能超過400 N。
5.6後下部防護無論在任何位置上,都應與車架或其他類似部件相連接,後下部防護對追尾碰撞的車輛必須具有足夠的阻擋能力,以防止發生鑽人碰撞。該阻擋功能應按照5.6.1的靜態載入試驗或5.6.2的移動壁障碰撞試驗進行考核。
5.6.1 按附錄A靜態載入試驗過程與試驗條件規定進行試驗時,在指定的試驗力作用期間和之後,記錄可觀測到的後下部防護的最大水平變形量。
5.6.2 按附錄B移動壁障碰撞試驗過程與試驗條件規定進行試驗時,在指定的碰撞過程中可觀測到的移動壁障碰撞過程中的鑽入量、最大減速度值及碰撞後的反彈速度,並且應滿足5.6.2.1和5.6.2.2的要求。
5.6.2.1 在附錄B中指定的碰撞過程中,後下部防護可以變形、開裂,但是不許整體脫落。
5.6.2.2 在附錄B中指定的碰撞過程中,後下部防護應能夠吸收碰撞能量以緩和沖擊。要求移動壁障的最大減速度不大於擾殿,反彈速度不大於2m/s。
5.7 在按照5.6.1或5.6.2的要求進行試驗後,由於靜態載入力的作用或移動壁障的碰撞,使後下部防護發生變形,則在變形後裝置的後部與車輛最後端(在測量時處於空載狀態下車輛上與地面的垂直距離大於3m的部分除外)的縱向水平距離不能超過400mm。
5.8 車輛的後下部防護應不影響車輛的通行能力;或者可通過適當的措施暫時改變後下部防護的狀態以保證車輛的離去角,滿足通行的要求。
⑦ 我國對於大貨車的防護裝置有什麼具體的規定標准
貨車防護欄國家標准:上桿離地高度為1.0~1.2m,下桿離地高度0.5~0.6m。坡度大於1:2.2的屋面,防護欄桿應高1.5m。橫桿長度大於2m時,必須加設欄桿柱。
欄桿柱固定及其與橫桿連接,其整體構造應使防護欄桿在上桿任何處,能經受任何方向的1000N的外力。
貨車防護欄材料:
常用鋼材所制,如圓鋼管,方鋼管或壓型鋼板。表面處理工藝:全自動靜電粉末噴塗(即噴塑)或噴漆。室外用防撞護欄的表面處理所用原料為防水性的材料。製成防撞護欄外形美觀,且不易生銹。
⑧ 急切請問:載貨汽車後下部防護裝置(後防護欄)的結構形式主要有哪幾種盼指教。
哪就是個擺設,管用的幾乎沒有!用你的力學常識就能設計出來,好看就行!發改委又不去查你防護是不是強度夠。
⑨ 汽車和掛車側面及後下部防護裝置有的噴塗紅白相間的漆有依據嗎
紅白色在夜來間比較醒目源,我以前開卡車的時候,就是在防護裝置上塗抹紅白色的油漆,現在則用反光的紅白色膜代替,在夜間的反光效果更好,更醒目。但是這東西醒目不刺目。
這東西就是主要起到一個提示後車或者旁邊車輛的作用,如果不污損,效果相當好。有些廂式車在邊緣貼了這個反光膜,還能起到標示車輛輪廓邊緣的作用,對後車提示作用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