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某實驗小組在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測得的數據如下表所示,實驗裝置如圖下所示.
(1)實驗1中,η 1 = ×100%= ×100%= ×100%≈67%; 實驗2中,η 2 = ×100%= ×100%= ×100%≈53%; (2)實驗1中鉤碼升高0.2m,繩端移動0.6m,繩的段數n= = =3,而圖甲中繩的段數為3段,所以實驗1用的是甲圖; 實驗2中鉤碼升高0.2m,繩端移動1m,繩的段數n= = =5,而圖乙中繩的段數為5段,所以實驗2用的是乙圖; (3)實驗1中提升的重物為8N,動滑輪個數為1個,機械效率為67%; 而實驗2中提升的重物為8N,動滑輪個數為2個,機械效率為53%,所以當動滑輪個數越多時,機械效率越小; (4)實驗1與實驗3,使用的是同一滑輪組,但物重不同,實驗3中的物重大,機械效率高,所以,使用同一滑輪組時,重物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故答案為:(1)答案見下表;(2)甲;乙;(3)低;(4)所提重物越重. 物理量 | 1 | 2 | 3 | | 鉤碼重G(N) | 8 | 8 | 10 | 鉤碼上升高度h(m) | 0.2 | 0.2 | 0.2 | 繩端拉力F(N) | 4.0 | 3.0 | 4.5 | 繩端移動距離S(m) | 0.6 | 1.0 | 0.6 | 機械效率 | 67% | 53% | 74% | |
B. 某實驗小組在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得到的數據如下表所示,實驗裝置如圖(1)請你幫他們計算出第2和第
(1)實驗2:η=
×100%=
×100%=
×100%=50%,
η=
×100%=
×1005=
×100%=80%,故表格如下:
實驗次數 物理量 | 1 | 2 | 3 |
鉤碼重G(N) | 4 | 4 | 6 |
鉤碼上升高度 | 0.1 | 0.1 | 0.1 |
繩端拉力 | 1.8 | 1.6 | 2.5 |
繩端移動距離 | 0.3 | 0.5 | 0.3 |
機械效率 | 74% | 50% | 80% |
(2)實驗3中鉤碼升高0.1m,繩端移動0.3m,繩的段數n=
=
段=3段,而圖甲中繩的段數為3段,故答案為:甲;
(3)實驗1中提升的重物為4N,動滑輪個數為1個,機械效率為70%;
而實驗2中提升的重物為4N,動滑輪個數為2個,機械效率為50%,所以當動滑輪個數越多時,機械效率越小;
故答案為:越小;
(4)實驗1與實驗3,是使用了同一滑輪組,但物重不同,物重大的,反而機械效率要高,故答案為:增加物重;
(5)因物重是相同的,動滑輪個數也是相同,繩子繞法對機械效率無影響,無論繩子的繞法如何,機械效率都是相同的,可使繩端拉力F向下,
如圖所示:
C. 某小組在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時得到的數據如下表所示,實驗裝置如圖所示.(1)用彈簧測力計拉動繩端時,
(1)用彈簧測復力計拉制動繩端時,拉力的方向應 豎直向上,並使物體 勻速上升.
(2)由圖示滑輪組可知,甲承重繩子的股數為3,圖乙所示滑輪組承重繩子的股數為5,
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實驗1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是鉤碼上升高度的3倍,則實驗1是用甲圖做的實驗,
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實驗2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是鉤碼上升高度的5倍,則實驗2是用乙圖做的實驗.
(3)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η1=
×100%=
×100%=
×100%≈74%,
η
2=
×100%=
×100%=
×100%≈57%,
(4)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滑輪組中動滑輪的個數越多,機械效率越小.
故答案為:(1)豎直向上;勻速;(2)甲;乙;(3)74%;57%;(4)滑輪組中動滑輪的個數越多,機械效率越小.
D. 某實驗小組在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得到的數據如下表所示,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1)實驗中應沿豎直
(1)勻速(勻速直線) (2)乙(3)越低⑷0.3 83.3%(5)提升的重物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內越高
E. 某實驗小組在「測定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得到的數據如下表所示.第1、2、3次實驗裝置分別如圖中的甲
(1)實驗中應該沿豎直向上的方向勻速拉動物體上時,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2)比較1、2組實驗數據可知,兩次使用同一滑輪組,第二次比第一次提升的鉤碼重,機械效率高,即使用同一滑輪組,增大所提物體的重力,可以提高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3)實驗3中,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η= ×100%= ×100%≈72.7%. (4)當鉤碼重為9N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η= ×100%= ×100%= ×100%= ×100%=90%. 故答案為:(1)沿豎直向上的方向勻速拉動;(2)越高;(3)72.7%;(4)90%.
F. 某實驗小組在「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得到的數據如下表所示,第1,2,3次實驗裝置分別如圖中的甲、
(1)1的效率為η1= = ≈74.1% 2的效率為η 2= = ≈83.3% 1、2兩次相比,版所用的滑輪組相同,2比1提升的權鉤碼重,從計算解決可以看出,2的效率比1的高.所以可以得出使用同樣的滑輪組,提起的鉤碼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故答案為:高. (2)第3次實驗中所做的有用功是W 有用=Gh=4N×0.1m=0.4J 機械效率為:η 3= = ≈72.7% 故答案為:0.4;72.7%. (3)在此實驗中,額外功主要是克服動滑輪重力做的功,動滑輪越重,所做的額外功越多.比較2、3次實驗,所提升物體的重力相同,3的動滑輪重大於2的動滑輪重,3的效率低於2的效率.所以可以看出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動滑輪的重力有關. 故答案為:增大;動滑輪的重. (4)綜合上面實驗數據可以看出,在使用滑輪組時,所做的有用功越多、額外功越少,則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故答案為:減小.
G. 某小組在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時得到的數據如下表所示,實驗裝置如圖.
(1)由此可知實驗1中的繩段數是3段,而實驗2中的繩段數是5段, 所以實驗1是用題圖甲中的滑輪組進行實驗的,同理,實驗2是用題圖乙中的滑輪組做的; 故答案為:甲、乙; (2)在實驗1、實驗2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在提升的鉤碼重相同時,由兩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比同一個動滑輪組成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小,故答案為:越小; (3)從實驗1和實驗3中得出,同樣的滑輪組,提升4N物體的機械效率經提升6N物體的機械效率小. 所以使用同一滑輪組,增加所提升物體的重力,可以提高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故答案為:增加鉤碼的重. |
H. 某實驗小組在「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得到的數據如下表所示,第1、2、3次實驗裝置分別如圖中的甲、
(1)0.4 72.7% (2)同一滑輪組提重物時,重物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3)不同滑輪組提不同重物時,越省力,機械效率越低。 (4)減小
I. 某實驗小組在「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得到的數據如表所示,第1、2、3次實驗裝置如圖中的甲、乙、
(1)第2次實驗中,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2= = = =83.3%; 第3次實驗中,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 3= = = =72.7%; (2)比較1、2組實驗數據可知,兩次使用同一滑輪組,第二次比第一次提升的鉤碼重,機械效率高,即同一滑輪組,提起的物重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3)比較第2次和第3次實驗數據可知:不同的滑輪組機械效率不同,且在物重相同時,動滑輪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低. 故答案為:(1)83.3%;72.7%; (2)同一滑輪組,提起的物重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3)不同的滑輪組機械效率不同,且在物重相同時,動滑輪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低.
與某小組在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