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實驗室氣體的測量裝置圖

實驗室氣體的測量裝置圖

發布時間:2022-03-31 10:00:41

㈠ 下列是實驗室常見氣體的製取及收集裝置圖.(1)寫出標有序號的儀器名稱:a______,b______,c______;(

(1)a是試管,常用作反應容器;b是鐵架台,常用來固定、支持反應裝置;c是集氣瓶,常用來收集氣體.
故填:試管;鐵架台;集氣瓶.
(2)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與二氧化錳混合製取氧氣時不需要加熱,應該用B裝置作為發生裝置;
因為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即不能用E裝置收集.
故填:
故填:B;E;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
(3)高錳酸鉀受熱時容易擴散,為了防止高錳酸鉀擴散進入集氣瓶,應該在試管口處塞一團棉花;
導致試管炸裂的原因可能是:沒有預熱,試管底部觸及燈芯,加熱前試管外壁有水等;
高錳酸鉀受熱分解的文字表達式為:高錳酸鉀

加熱

㈡ 下列是實驗室製取氣體的常用裝置圖,請根據下圖回答問題:(1)寫出儀器a、b的名稱:a______;b______.

(1)依據實驗室常來用儀器的認識解源決此題.答案為:a試管;b集氣瓶;
(2)根據實驗室用高錳酸鉀製取氧氣,為固體加熱型,選擇反應裝置為A;據氧氣不易溶於水且不與水發生反應和密度比空氣的大且不與空氣的成分發生反應,選擇收集裝置為C或D;檢驗是否收集滿時一般使用氧氣能使帶火星木條復燃的性質,把帶火星木條放在瓶口,看是否復燃;反應方程式為;2KMnO4

.

㈢ 下圖是實驗室中制備氣體或驗證氣體性質的裝置圖 (1)儀器a的名稱是 ...

(1)分液漏斗
(2)① MnO 2 +4H + +2Cl - =Mn 2+ +Cl 2 ↑+2H 2 O
②飽和NaCl溶液;吸收氯氣防污染
(3)① B,品紅褪色
② C中版KMnO 4 溶液褪色
③ D中品紅不褪權色且石灰水變渾濁
④檢驗SO 2 是否除盡

㈣ 下圖是實驗室製取氣體的常用裝置。

解:(抄1)由圖示可知,標號儀器①是長頸漏斗;
(2)用高錳酸鉀製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為:2KMnO4 △¯K2MnO4+MnO2+O2↑;實驗時應在試管口放一團棉花,其作用是: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用排水法收集氧氣的合適時機是:氣泡連續均勻時; 用如圖所示裝置收集氧氣,氧氣應從a端導入;
(3)實驗室用雙氧水製取氧氣,反應物的狀態可認為是固體和液體,反應條件是常溫,應選用發生裝置B;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2 MnO2¯2H2O+O2↑.
(4)將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觀察是否燒的更旺
故答為:(1)長頸漏斗;(2)2KMnO4 △¯K2MnO4+MnO2+O2↑,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氣泡連續均勻時,a;(3)B,2H2O2 MnO2¯2H2O+O2↑.

㈤ (1)下列是實驗室常見氣體的製取及收集裝置圖.①寫出標有序號的儀器名稱:a試管試管,b集氣瓶集氣瓶②

(1)①標號儀器分別是試管和集氣瓶;
②二氧化錳在過氧化氫溶液分解中起催化作用,是反應的催化劑,能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該反應不需加熱,屬於固液常溫型,故選發生裝置B,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且不易溶於水,故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或排水法收集,而不能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
(2)①碳酸鈣由鈣離子和碳酸根離子構成,屬於鹽,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②A、滴加鹽酸過快,會導致生成的CO2不能完全被吸收,並被排出裝置丙,所以緩慢地逐滴滴加鹽酸,可使生成的CO2完全被吸收,提高實驗的測定準確度;
B、在甲乙間增添盛有濃硫酸的洗氣裝置,吸收水分,不影響CO2,不影響實驗的測定準確度;
C、在乙丙之間增添盛有飽和碳酸氫鈉溶液的洗氣裝置Ba(OH)2,可以吸收CO2中的HCl,而不影響CO2,故不影響實驗的測定準確度;
D、反應結束後仍繼續通入空氣可使生成的二氧化碳被全部排出,影響CO2的量,提高了實驗的測定準確度;
③根據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CO2+Ba(OH)2═BaCO3↓+H2O可知物質間的關系如下,設碳酸鈣的質量為x
CaCO3→CO2→BaCO3
100 197
x bg

100
x
=
197
bg

x=
100b
197
g
所以碳酸鈣的質量分數是:
100b
197
g
ag
×100%=
10000b
197a
%
④乙中的水蒸氣、氯化氫氣體等進入裝置丙中,導致測定二氧化碳的質量偏大,測定的碳酸鈣的質量偏大,碳酸鈣的質量分數偏高;
故答案為:(1)①試管;集氣瓶;②催化作用;B;E;
(2)①鹽;CaCO3+2HCl=CaCl2+H2O+CO2↑;②BC;③
10000b
197a
;④乙中的水蒸氣、氯化氫氣體等進入裝置丙中,使溶液增重.

㈥ (1)下列是實驗室常見氣體的製取及收集裝置圖.①寫出標有序號的儀器名稱:a______,b______②實驗室用

(1)①標號儀器分別是試管和集氣瓶;
②二氧化錳在過氧化氫溶液分解中起催化作用,是反應的催化劑,能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該反應不需加熱,屬於固液常溫型,故選發生裝置B,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且不易溶於水,故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或排水法收集,而不能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
(2)①碳酸鈣由鈣離子和碳酸根離子構成,屬於鹽,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②A、滴加鹽酸過快,會導致生成的CO2不能完全被吸收,並被排出裝置丙,所以緩慢地逐滴滴加鹽酸,可使生成的CO2完全被吸收,提高實驗的測定準確度;
B、在甲乙間增添盛有濃硫酸的洗氣裝置,吸收水分,不影響CO2,不影響實驗的測定準確度;
C、在乙丙之間增添盛有飽和碳酸氫鈉溶液的洗氣裝置Ba(OH)2,可以吸收CO2中的HCl,而不影響CO2,故不影響實驗的測定準確度;
D、反應結束後仍繼續通入空氣可使生成的二氧化碳被全部排出,影響CO2的量,提高了實驗的測定準確度;
③根據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CO2+Ba(OH)2═BaCO3↓+H2O可知物質間的關系如下,設碳酸鈣的質量為x
CaCO3→CO2→BaCO3
100 197
x bg

100
x
=
197
bg

x=
100b
197
g
所以碳酸鈣的質量分數是:
100b
197
g
ag
×100%=
10000b
197a
%
④乙中的水蒸氣、氯化氫氣體等進入裝置丙中,導致測定二氧化碳的質量偏大,測定的碳酸鈣的質量偏大,碳酸鈣的質量分數偏高;
故答案為:(1)①試管;集氣瓶;②催化作用;B;E;
(2)①鹽;CaCO3+2HCl=CaCl2+H2O+CO2↑;②BC;③
10000b
197a
;④乙中的水蒸氣、氯化氫氣體等進入裝置丙中,使溶液增重.

㈦ 測量氣體體積的裝置圖

洗氣瓶中裝滿水,氣體短進,水長出,出水接到量筒.

㈧ 下圖是實驗室制備氣體常用的裝置圖,請按要求填空.(1)寫出B裝置中兩種儀器的名稱:長頸漏斗長頸漏斗、

(1)裝置B由加入液體的儀器長頸漏斗、反應容器錐形瓶和導管所組成;
(2)用內5%的雙氧水溶液在MnO2存在的條件下容制氧氣,反應為固體二氧化錳與液體過氧化氫在常溫下進行,因此發生裝置應選用適用於固體與液體在常溫下發生反應的裝置B;該裝置還可用於固體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製取二氧化碳、鋅粒與稀硫酸反應製取氫氣;、
(3)根據製取氨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NH4Cl(固)+Ca(OH)2(固)

.
CaCl2+2NH3↑十+2H2O,可知通過加熱氯化銨與氫氧化鈣的固體混合物製取氨氣,因此發生裝置應選用可用於對固體加熱的裝置A;由於氨氣密度比空氣小,且易溶於水,因此只能採取向下排空氣法即裝置E收集氨氣.
故答案為:
(1)長頸漏斗,錐形瓶;
(2)B,CO2
(3)A,E.

㈨ 下列是實驗室製取氣體的常用裝置圖.請根據下圖回答問題:(1)寫出儀器a、b的名稱:a______,b______.

(1)a是試管,常用作反應容器;b是集氣瓶,常用來收集氣體.
故填:試管;集專氣瓶.
(2)實驗室屬用高錳酸鉀製取氧氣需要加熱,應該用A裝置作為發生裝置;
因為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即用E裝置收集,氧氣不易溶於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即用C裝置收集;
高錳酸鉀受熱分解的化學方程式為:2KMnO4

.

㈩ 實驗室製取x氣體裝置圖

應該是選B。理由是連著一個水槽加倒置的漏斗,說明產生的氣體極易溶解在水中,回越易溶解的氣答體在吸收時越易產生倒吸現象,漏斗就是一個防倒吸的裝置。此外,根據集氣瓶,長進短出可知收集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所以只有B符合要求。

與實驗室氣體的測量裝置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zhj軸承尺寸是多少 瀏覽:157
這些鎖止裝置各起到什麼作用 瀏覽:320
機械穿什麼異界套裝 瀏覽:778
做閥門銷售怎麼跑業務 瀏覽:592
尚酷儀表盤跟什麼通用 瀏覽:187
桑拿爐自動噴淋裝置接線圖 瀏覽:622
乙醯苯胺水解制備苯胺的實驗裝置 瀏覽:218
實驗室製取硫酸裝置圖 瀏覽:458
電力系統安全自動裝置題庫 瀏覽:277
水庫閥門是什麼意思 瀏覽:418
壓縮機排氣閥門關閉不嚴 瀏覽:447
蕪湖市華益閥門公司怎麼樣 瀏覽:174
兒科肺炎治療儀儀器怎麼用 瀏覽:1000
現在恆溫庫用什麼樣的製冷機 瀏覽:813
游戲工具箱頂部橫滑 瀏覽:891
zy型液壓自動張緊裝置 瀏覽:664
尼爾機械紀元屠村任務怎麼做 瀏覽:450
為什麼要對化工裝置進行安全設計 瀏覽:322
電動工具名牌有哪些要求 瀏覽:542
什麼情況下採用雙閘板閥門 瀏覽:130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