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檳榔會導致腰疼嗎
大多數膽囊炎的發生,都因膽囊內存在著結石,阻塞了膽囊管,使膽汁排出不暢,繼而發生細菌感染,形成膽囊炎。也有一部分病人,膽囊內並無結石,細菌由腸道或由血循環進入膽囊而形成膽囊炎。膽囊炎的病人由於膽汁成分改變、膽汁濃縮,以細菌和炎性壞死物質為核心,也易形成膽結石,故膽囊炎、膽結石常伴隨存在。
膽囊為什麼容易發炎?
(1)膽囊是膽囊管末端的擴大部分,可容膽汁30~60ml,膽汁進入膽囊或自膽囊排出都要經過膽囊管,膽囊管長約3~4cm,直徑2~3mm,膽囊管內粘膜又形成5~7個螺旋狀皺襞,使得管腔較為狹小,這樣很容易使膽石,寄生蟲嵌入膽囊管。嵌入後,膽囊內的膽汁就排不出來,這樣,多餘的膽汁在膽囊內積累,長期滯留和過於濃縮,對膽囊粘膜直接刺激而引起發炎。
(2)供應膽囊營養的血管是終末動脈,當膽囊的出路阻塞時,由於膽囊粘膜仍繼續分泌粘液,造成膽囊內壓力不斷增高使膽囊膨脹、積水,膽囊壁的血管因此受壓而缺血、壞死。當膽囊缺血時,膽囊抵抗力下降,細菌就容易生長繁殖,趁機活動起來而發生膽囊炎。
(3)由於膽囊有儲藏膽汁和濃縮膽汁的功能,因此膽囊與膽汁的接觸時間比其他膽道長,而且,接觸的膽汁濃度亦高,當此時人的膽道內有細菌時,就會發生感染,形成膽囊炎的機會當然也就增多了。
手術治療膽囊炎的效果如何?
手術治療膽囊炎,是目前腹部外科最常見的手術之一。全世界每年有上百萬的病人要作這種手術,但是手術治療也不是十分理想的治療方法,有的術後還會產生並發症,仍有0.5%~3%的病死率。特別是因病情突然惡化而被迫施行手術者,病死率更高。一般來說,手術療效取決於患者年齡,手術時機。年齡越大,手術時間越晚,效果越差。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和手術方法的改進,已使手術安全性和治癒率有了很大提高,術後一般都能取得滿意的效果。臨床上對於有下列情況者,就要及時選擇手術治療。
(1)臨床症狀嚴重,葯物治療無效,病情繼續惡化,非手術治療不易緩解的病人。
(2)膽囊腫大或逐漸增大,腹部壓痛明顯,腹肌嚴重緊張或膽囊壞疽及穿孔,並發彌漫性腹膜炎者。
(3)急性膽囊炎反復發作,診斷明確,經治療後腹部體征加重,有明顯腹膜刺激征者。
(4)化驗檢查,血中白細胞明顯升高,總數在20×109/l以上者。
(5)黃疸加深,屬總膽管結石梗阻者。
(6)畏寒,寒戰,高熱並有中毒休克傾向者。
手術治療急性膽囊炎,其手術方式一般有2種:一是膽囊切除術;二是膽囊造瘺術,造瘺術多用於較晚期的病人,估計難以耐受膽囊切除或者有嚴重並發症的病人,以引流膿液或去除結石,一般經6~8周,病情穩定後再行膽囊切除術,如全身情況極度虛弱,也可長期安置膽囊造瘺管引流,至經膽管系統造影無結石存在時,可以拔除造瘺管。如果診斷不能十分確定,或合並有心肺等嚴重疾患者,可待診斷明確或全身狀況得到改善後再行膽囊切除術。臨床實踐表明,發病後48小時內施行手術治療者,其中15%已有膽囊壞疽甚至穿孔,如發病超過72小時,手術病死率增加,所以一旦出現手術指征應及早手術治療。
膽囊炎患者的家庭常備葯物有哪些?
膽囊炎膽石症患者,常常發病突然,尤其在抵抗力很差的時候,或內心苦悶,精神不振,或暴食暴飲或飽餐以後,常常會出現胸悶、消化不良、惡心、食慾不振等膽囊炎發病的輕度症狀,一時到醫院求醫又十分不方便怎麼辦呢?可以在家庭中准備一些常用葯,一有症狀,就可進行自服,緩解症狀。如:
口服消炎葯:
①氟哌酸:一日3次,每次1~2粒(即0.1~0.2g)空腹口服。
②紅黴素:0.3g,一日4次,飯後服。
③氯黴素:0.5g,一日4次,飯後服。
④潔黴素:一日4次,每次1~2粒(0.25~0.5g)。
⑤滅滴靈(甲硝唑片)一日3次,每次一片(即0.2g),飯後服,孕婦禁用。
⑥先鋒ⅳ膠囊:一日4次,每次0.25~0.5g。
利膽葯:有膽通、膽寧、膽益寧、膽樂、膽酸鈉、利膽酸等,也須備用。
在發病時,可在以上各類葯中,選擇一種葯服用。服前應看說明書,避免錯服。如果症狀越來越重,就應去醫院就診。
診斷:
膽囊炎早期:可見右脅下時常作痛,伴見舌苔糙垢根厚、質紅且干,脈多弦滑而數,大便干結,小溲赤少。此為膽熱郁滯,氣機不暢,治宜清瀉膽熱,疏調氣機,以緩疼痛。處方:柴胡60g,黃芩10g,旋覆花10g,片姜黃6g,杏仁10g,蘇子梗各10g,焦山楂、神曲、麥芽各10g,檳榔10g,雞內金10g。在治療期間必須注意飲食調攝,減少食量,以青菜為主,忌食油膩之品,每天早晨必須走路以助消化。
急性發作期:多由慢性膽囊炎轉來,臨床表現為右脅劇烈疼痛拒按,發熱,惡寒,嘔吐,惡心,舌苔垢厚,心煩急躁,兩脈洪滑而數,大便數日未通,小溲赤熱,急以清瀉膽熱,攻下利膽為治,用大柴胡湯加減:柴胡6g,大黃3g,枳實6g,黃芩10g,半夏10g,鬱金10g,杏仁10g,香附10g。
慢性膽囊炎長期不愈者仍需輕瀉膽熱,增強其消化功能,用葯沿清熱調肝利膽法:竹茹6g,陳皮6g,半夏10g,蟬衣6g,杏仁10g,萊菔子6g,焦山楂10g,雞內金10g。
體弱氣血不足而消化功能過差者,宜用益氣補中、健運緩痛法,並囑其堅持體育鍛煉以期配合治療。方用:木香6g,砂仁2g,白術10g,茯苓10g,太子參6g,陳皮6g,竹茹6g,黃芪10g,焦麥芽10g,枳殼6g。
膽囊炎經常發作,脈象細弦,舌紅口乾,又有陰傷陽亢之象者,當用養血柔肝,疏調木土法:當歸10g,白芍10g,木瓜10g,生牡蠣20g,香附10g,片姜黃6g,旱蓮草10g,女貞子10g。
若陰傷而陽熱過亢者,兩脈細小弦滑數,心煩口乾急躁,夜寐夢多,形體瘦弱,甚則午後低熱,當用養血柔肝折熱法:金鈴子10g,元胡6g,香附10g,旋覆花10g,柴胡6g,夏枯草10g,鬱金6g,焦山楂、神曲、麥芽各10g,杏仁10g。
膽囊炎、膽石症的針刺療法有哪些?
針刺治療膽道疾病具有解痙止痛、利膽排石、降逆止嘔作用,可單獨使用,也可配合其他療法使用。
(1)體針
①針刺
a. 穴位:膽俞、中脘、足三里、治膽穴、陽陵泉。絞痛加合谷;高熱加曲池;嘔吐加內關。
b. 針法:選以上穴位2~4個,深刺、重刺,持續捻針3~5分鍾,留針30分鍾,每日2次。
②電針
a. 穴位:右膽俞(陰極),治膽穴,日月,太沖(陽極)。
b. 方法:進針,有針感後接電針儀,使用可調波,強度由弱逐漸加強,以可耐受為度,每次30分鍾,每日2~3次。
③水針
a. 穴位:膽俞,足三里、中脘、治膽穴。
b. 方法:選1~2個穴位,每穴注射當歸液或紅花液2ml;或10%葡萄糖液5ml,進針有針感後快速推注,每日1~2次。
煙台地區文登中心醫院採用體針治療219例膽石症,排石者185例,佔84.5%。該組185例排石者共排1cm×1cm×1cm以上大小結石151塊,其中最大為4.5cm×3.5cm,最大橫徑3.5cm。有的患者在排出同時還排出蛔蟲殘體及炊帚苗為核心的結石。取穴右側日月、期門。上腹疼痛較劇和膽囊脹大者用巨闕透腹哀、治膽穴。進針後接電針儀,通電60分鍾,每日1次,疼痛重者也可一日2次。同時口服33%硫酸鎂40ml。
(2)耳針
①穴位:肝、膽、脾、胃、十二指腸、神門、交感。
②針法:選上述反應明顯的2~3穴,重刺激,留針30分鍾,每日2次。
近年,全國各地多處有人採用王不留行籽、白芥子或菜籽貼壓取穴,配合豬蹄等高脂飲食治療膽石症,有較好的排石效果。
如何運用按摩療法治療膽囊炎、膽石症?
(1)點、按法:在背部尋找痛點,大多在第九胸椎旁及兩側膽囊穴。用點或按法先刺激背部壓痛點3~5分鍾,然後刺激膽囊穴3~5分鍾。日1次,7日為1療程。
(2)一指禪推或揉右膽囊穴,陽陵泉,右肝、膽俞以及雙側太沖穴以舒肝利膽。
(3)施掌擦法於兩側脅肋部。
(4)點穴治療膽絞痛:
病種包括膽囊炎、膽石症。取穴:膽俞(雙)。指壓,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次10~15分鍾,痛甚酌情增時。再用大魚際循本穴上下推揉30次。本組100例,顯效(疼痛完全緩解)65例,有效30例,無效5例,有效率95%。另設點穴(10分鍾)、空白對照組膽囊有功能者各50例,用aloka-190型超聲儀檢測膽囊及膽總管最大切面後拍片,結果:兩組膽囊、膽總管呈收縮改變分別為45例、42例,擴張分別為2例、5例。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
(5)特定按摩手法治療肝內膽管結石:
用擴胸晃法(醫者雙手搬兩肩,膝部抵膽俞穴,向前用力扳晃2~3次)、貫法(醫者握空拳輕叩放在百會穴上的一手掌背1~3次)、四指叩擊法(根據結石部位分別仰、側、先仰後側卧位,自上而下叩擊肝區3~5遍,以無痛苦為度)。點按法:點按背部膽俞、肝俞和阿是穴、至陽穴;再點按期門、日月、鳩尾、中脘、陽溪、足三里、公孫、太沖、丘墟,按子午流注法每次取3~4穴,每穴15~30秒,得氣為度。每次15分鍾,日1次,10次為1療程。本組36例,用3個療程,痊癒9例,有效21例,無效6例。
(6)推拿背部腧穴對膽囊炎止痛作用的觀察:
本組45例,其中伴肝內膽管結石者3例,膽囊結石3例,膽總管結石1例。治法:均以推拿心俞、督俞、膈俞穴為主。患者取俯卧位,術者用拇指的指腹或大、小魚際,或用掌根部在穴位上進行按揉,每次10~20分鍾,日2次,5日為1療程。部分患者在背部壓痛區結合拔火罐。結果:有效40例,無效5例(均伴有肝膽結石,經按摩後疼痛雖緩解,但維持時間較短)。
(7) 膽石症按摩四法:
第一法:第七至第九胸椎背部壓痛點及兩側膽囊穴,用點法或按法重刺激2~3分鍾。
第二法:左背部壓痛點平面的脊柱棘突作旋轉復位。
第三法:沿背部兩側膀胱經用推法治療,約6分鍾,再按膽俞、肝俞、膈俞各1分鍾,最後用擦法治療背部膀胱經,以透熱為度。
第四法:在兩側脅肋部用擦法治療,以微微透熱為度,然後施按、揉法於兩側章門、期門各1分鍾,以酸脹為度。
參考資料:摘自《生理健康網》
2. 檳榔種子能象菩提子一樣盤出來嗎
不是本色都是泡過油的雖然對人體沒有害處但是顏色是很難很難弄掉了一般盤菩提都是盤原子而金剛是很見功夫的一種菩提子上過色泡過油的就沒有價值了
3. 檳榔有哪些特徵
(陳偉平、黃業松、樊瑛)
檳榔(Areca catechu L.) 別名檳榔子、青子。為棕櫚科常綠喬木。產於海南,雲南、台灣、福建、廣西等省區亦有少量栽培。以種子(榔玉)、果皮(大腹皮)及花入葯。種子主要含檳榔鹼及少量檳榔次鹼、去甲基檳榔鹼、去甲基檳榔次鹼、異去甲基檳榔次鹼、檳榔副鹼、高檳榔鹼等。此外,尚含鞣質、脂肪、氨基酸和糖類等。味苦、辛,性溫。種子有健胃、驅蟲、瀉下清腸、理腳氣、破積的功能,治食積腹痛、瘧疾、水腫脹滿、腳氣腫痛。是治療人畜體絛蟲的特效葯。果皮有行水、下氣寬中的功能,治胸腹脹、水腫腳氣腫等症。花有止咳嗽,驅痰,化氣,清熱暖胃的功能。
一、形態特徵
樹干筆直,圓柱形不分枝,胸徑約10—15cm,高10—13m以上。莖干有明顯的環狀葉痕,幼齡樹干呈綠色,隨樹齡的增長逐漸變為灰白色。葉叢生莖頂,羽狀復葉,長1.3—2m,葉柄三棱形,環包莖干。小葉長披針形,表面平滑無毛。肉穗花序,佛焰苞黃綠色;花單性,雌雄同株,花被6;雄花二列,互生於花序小穗頂端,花小而多,約2000餘朵;雌花著生於花序小穗基部,花大而少,約250—550朵。雄花有退化雌蕊3枚,雄蕊6枚多雌花有退化雄蕊6枚,花柱3枚,子房上位,一室。堅果,卵圓形;種子一粒,圓錐形(圖15—72)。
表15—51 檳榔果實不同催芽方法和溫度與萌芽和爛果的關系3.育苗
可用苗床和營養袋育苗。苗床育苗選地嚴格,管理和運輸不方便,定植時容易傷根,成活率不如營養袋育苗高。生產上較多採用營養袋育苗。育苗期間均需適當蔭蔽。
(1)營養袋育苗
採用塑料薄膜製成長25cm、寬18cm的營養袋(小一些的營養袋亦可,但養分供應較差),在袋下半部打4個小孔以便通氣透水。營養土按1∶1的表土與腐熟牛糞混勻,裝入袋中至4/5,再裝入河沙至滿袋,以免面土板結。每袋平放或立放已發芽種子一粒(芽點向上),種子入七深淺以蓋沒種子為度,淋透水。以後經常保持濕潤。
(2)苗床育苗
選靠近水源、土質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或壤土為育苗地,經犁翻耙平後施下廄肥或塘泥作基肥,與土壤拌勻做畦,畦長4—5m,寬1m左右,高12—15cm。並在畦面上鋪一層厚約4cm的細沙,以免表土板結和有利幼苗生根。按20×30cm株行距挖穴,每穴放下已發芽種子一粒,覆土與種子頂平,並使幼芽剛露土面為宜。輕壓土面並蓋草澆水。待第一片小葉展開時可施以稀薄人糞尿或硫酸銨,每月1—2次,年除草及培土3—4次。
(二)選地與整地
宜選無低溫地區和潮濕疏鬆肥沃的土壤。如山丘下半部、河旁、田邊、村寨附近、房前屋後等。偶有低溫出現的地區應選南坡、東南坡的山腳地段,山谷及避西北風的地方。砍除雜草和過密灌木燒毀作肥料,保留適當的灌木作蔭蔽。坡度較大的可開行距3m的等高環山梯田。梯田面向坡內傾斜15度角左右。定植前1—2個月按株距2m挖穴,讓土壤充分風化。穴寬50cm,深40cm,每穴施土雜肥或廄肥10kg作基肥,同時回表土至滿穴。另外,可在行間種速生快長的飛機草或豆科植物作臨時蔭蔽,有抑制雜草叢生和保持土壤濕度的作用,日後還可當綠肥壓青。
(三)定植
檳榔苗生長約一年,高50—60cm,5—6片葉便可定植。海南以春季2—3月或秋季8—10月,雲南以5—6月,溫暖多雨時節定植為宜。最好選陰天定植,並在定植前1—2天澆透水。在運輸時切勿弄破營養袋;在苗床起苗時切勿傷根太多和盡量帶土以保護根系。定植時要棄除營養袋,栽植不宜過深,蓋草淋足定根水。以後保持蔭蔽和土壤濕潤。
(四)田間管理
1.除草培土
幼齡樹需要勤除草培土,至少每年除草2—4次,保持植株附近無雜草及土壤疏鬆,同時將雜草覆蓋檳榔頭部。春初結合除草進行培土,把露土的肉質不定根蓋上,檳榔的莖基節痕培土後常生長不定根,擴大根系吸收水分和養分。
2.追肥
以有機肥為主,配施化肥。幼齡期三年內每季度施肥一次,在樹冠外圍20cm處挖穴或開溝,按東南西北方向交替進行施肥。每次每株施人糞尿約5kg或硫酸銨25—50g,混合綠肥5kg,並覆土澆水。三齡以後至開花結果前每年春、秋季各施肥一次,每次每株施綠肥或廄肥10kg,混合硫酸銨100—150g,過磷酸鈣150—250g。開花結果樹每年3月及10月各施肥一次,每次每株施綠肥或廄肥10kg,加入尿素100—150g,過磷酸鈣250—500g,氯化鉀100—150g。
3.排灌
檳榔喜歡潮濕環境,但也不宜積水,故雨量少、旱季長的地區需要及時澆水以保證供給足量水分,雨季降水過多,易造成積水的地,應提前開掘好排水溝,以排除多餘水分,防止爛根和影響生長。
4.蔭蔽和間作
定植後3年為檳榔幼齡期,根系少而淺且幼嫩,經不起日曬土干,須有適量蔭蔽以保持土壤濕潤。行間可種植飛機草、日本青、木豆、山毛豆等綠肥作短期蔭蔽物,於種植的第二年再種上間作物,第三年砍除綠肥植物壓青。間作物可選灌木葯材如山梔子等;草本葯材如長春花、腎茶、益智、穿心蓮等;經濟作物如香蕉、菠蘿、胡椒、可可等。既可在檳榔開花結果前起一定蔭蔽作用,防止土壤沖刷,又可增加經濟收入。但要注意增施肥料,防止檳榔與間作物互爭養分,出現缺肥現象。檳榔開花結果樹上層需要陽光充足,此時,如有高於檳榔樹的間作物須截頂,隨著時間的增長,一般間作物不會長高於檳榔樹。
(五)病蟲害及其防治
1.葉斑病類
檳榔葉斑病種類較多,主要有以下幾種:葉點霉葉斑病(Phyllosticta arecae Diedecke),造成從葉尖向基部擴展的灰褐色不規則斑,具深褐色外圈。多毛孢屬葉斑病(Pestalotia palmarum Cooke),在葉尖、葉緣出現病斑,後致組織枯死。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 porioides Penz.),葉部呈不規則灰褐色斑,具輪紋。莖點霉葉斑病(Phoma camelliae Cooke),葉部具淺褐色不規則病斑,邊緣有深褐色環帶。防治方法:(1)注意清園,經常清除枯枝落葉燒毀,減少菌源;(2)發生期用1∶1∶150波爾多液噴霧或用瑞毒霉等防治;(3)苗期注意通風透光,不宜過密或蔭蔽過大。
2.果腐病
(Hyalodendron sp.)和Fusarium sp.
引起青果蒂褐色腐爛,導致落果。防治方法同葉斑病。
3.果穗枯萎病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為害果穗、果實,使其呈褐色腐爛,上生小黑點(病原菌分生孢子器)。防治方法:即時清除地面落果落葉,集中燒毀,幼果、青果期間用炭疽福美、多菌靈噴霧防治。
4.根腐病
(Phytophthora sp.)
為害苗,使其根莖部呈黑褐色腐爛,以致死亡。防治方法:控制土壤濕度;發生期用5%多菌靈可濕性粉800—1000倍液灌根;發現病株即時拔除並用石灰消毒病穴。
5.紅脈穗螟
(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
是檳榔重要害蟲,此外還為害椰子和油棕。成蟲產卵於花苞裂縫、傷口、花苞片、果蒂等縫穴、皺褶處。初孵幼蟲即蛀食花果,可將花穗吃光,果仁吃空。幼蟲吐絲結綴蟲糞和嚙屑作成蟲道,隱身其中。花期、幼果期為害最烈,造成落果。該蟲在海南檳榔產區普遍發生,剛結果幼齡樹為害尤重,對產量造成直接威脅,據粗略估計,因此蟲造成的損失,重者可高達40%以上。在海南檳榔上年生八代以上,無明顯的越冬越夏階段。秋冬季檳榔收獲青果後,在飼料條件不佳的情況下,可為害心葉,造成禿頂或枯死。防治方法:(1)注意隨時拾揀落果,尤其是秋冬收果後,結合清園,將落果和枯枝落葉清出園外燒毀,以減少蟲源。(2)在發生嚴重的地塊,春季3、4月份結合施肥施3%呋喃丹顆粒劑0.25kg/株(小樹酌減),基本可控制花期和幼果期為害,並可兼治其它害蟲。施葯方法是在根際挖深約10cm的半環溝,將葯施入並覆土壓實,或於4、5月和8、9月噴葯兩次,葯劑用Bt乳劑100倍液加3%苦楝油或Bt乳劑100倍液加10%滅百可10ppm噴霧。
四、採收與加工
(一)採收
因商品規格要求不同其採收時期不同。一般採收分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11—12月採收青果加工成榔干。以採收長橢圓形或橢圓形,基部帶宿萼,剖開內有未成熟瘦長形種子的青果加工成榔干品質為佳。第二個時期,3—6月採收熟果加工成榔玉。以採收圓形或卵形橙黃或鮮紅色、剖開內有飽滿種子的成熟果實加工成榔玉為佳品。採收方法都用鋒利鐮刀綁緊在所需高度的竹竿上,按每株檳榔的果托順序由下而上將果托基部割下,最好有人在樹旁將割下的果實接住,以免果實摔在地上使部分果實的果萼脫落,影響加工後的榔干質量。切割時勿割傷莖干或果托基部下面的葉柄,以免影響生長。
(二)加工
商品規格不同,其加工方法亦不同。
1.榔玉
將成熟果實曬1—2天,然後放在烤灶內用乾柴火慢慢烤乾,約烤7—10天取出待冷,用小鐵錘敲破果皮取出榔玉再曬1—2天即成商品。一般100kg鮮果可加工成榔玉17—19kg。
2.榔干
將採下的青果去掉果枝,然後置果實於鍋內加水煮沸約30分鍾,撈出涼干,再將果實放置於烤灶內用濕柴文火烘烤。約烤2—3天翻動一次,連翻兩次便可。約烤8—10天用木棒從上面直插底層,如一插便入,說明底層已干,此時取出即成榔干。烤好的榔干以果萼不脫落,兩頭不蓬鬆,黑褐色而有光澤,搖動時有響聲者為佳品。一般100kg鮮果可烤得榔干20—25kg。
3.大腹皮
將成熟果實縱剖成半剝下果皮,曬干,打松乾燥即得。
4.檳榔花
取尚未開放的雄花乾燥而成。以土黃色或淡棕色為佳品。
4. 檳榔都有什麼種類啊
1、海南種類型:海南檳榔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形成了獨特的類型特徵。海南本地種類型是目前海南省檳榔種植面積最大的種群,全省種植面積為94.2萬畝,主要分布在瓊海、瓊中、萬寧、屯昌等東、中、南部地區。
2、雲南種類型:雲南種類型檳榔主要分布於河日、西雙版納等河谷地帶,屬於當地歷史栽培種,果形與海南本地種相似,主要有橢圓形、卵形等。
3、台灣種類型:台灣種類型的主要特徵是果實小,果實形狀如棗形,其果肉嫩,受台灣、香港地區居民歡迎。成熟果35~40個/千克,以收購青果為主。青果體積小,粒數多,250~600個/千克。在海南有小面積種植,主要供應台灣、香港的青果市場。
4、泰國種和越南種類型:泰國種主要特徵為果實形狀圓形、近圓形,皮薄,籽大;植株生長快、節間長、早熟、不抗風;口味較淡,纖維較粗,不受市場歡迎,目前國內基本無種植。
5、特異品種:黃麗雲等在檳榔種質資源調查中發現一株30年樹齡的黃果檳榔,其嫩果為橙黃色,成熟後顏色變化不大。另一株為花苞不斷型檳榔,即每長出一片葉子均帶有花苞,且能正常開花結果,該植株粗壯、葉片數多且濃綠。
5. 檳榔點鹵是什麼做的
點鹵,是將製作好的鹵水添加到檳榔果的切口中,是檳榔加工中一道耗時耗力的工序。
由於點鹵過程中,檳榔果之間不允許發生相互摩擦和碰撞,所以通過機械設備實現檳榔點鹵的自動化難度很大;而且自動化操作容易使點鹵位置偏離檳榔果的切口處,造成不良品率的上升,從而導致目前生產食用檳榔的廠商仍然傾向於採用工人手動加工的方式進行生產,使檳榔加工的生產效率和加工質量難以提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檳榔自動點鹵裝置,該裝置可實現檳榔點鹵的自動化操作,且准確地在檳榔的切口處點鹵,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檳榔自動點鹵裝置,其包括:進料機構、點鹵機構、對中定位夾,以及在水平面內間歇性分度旋轉的轉盤和多組旋轉夾持機構;
6. 為什麼要吸水檳榔
水檳榔不僅具備傳統檳榔的口感和功效,還有許多不同的口味,有原文檳榔、檳榔PULS、芒果檳榔、薄荷檳榔等多種選擇。健康的產品配方,獲得國家10餘項發明專利,產品設計及工藝也榮獲國家相關專利,口感出眾的產品特性,豐富且不斷更新的產品線結構,鑄造了水檳榔的品牌和影響力。
經過消費者試用後發現,水檳榔幾乎保留了檳榔原果中的全部活性成分,同樣具有提神醒腦、解饞的作用,但相比傳統檳榔,水檳榔的使用過程十分舒適,不需要讓口腔大動干戈,只是輕輕吸一口,便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全新形態科技提神產品水檳榔提神器時尚、炫酷、優雅、浪漫……將一切魅力占盡,吸一口彷彿行為藝術,正在演變為一種受眾廣泛的潮流生活方式走向全世界。
7. 檳榔的形態特徵是什麼
檳榔為常綠喬木,高達12~18米,徑粗10~18厘米;樹干筆直,圓柱形不分枝,無主根。老葉脫落後,在莖上留下一個環狀痕跡。葉在莖頂端叢生;羽狀復葉,葉片大,長1.3~2米,葉面光滑無毛,小葉披針狀線形或線形;葉柄基部擴大成鞘狀,緊抱莖干。莖上最下一片葉的基部葉鞘抽出肉穗花序,花序上部著生雄花,下部著生雌花;花序多分枝,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數,約2000餘朵,無柄;雌蕊較大而少,約250~550朵。堅果,卵圓形或長橢圓形,成熟時橙黃色或鮮紅色,大粒品種長5~6厘米,寬約4厘米,小粒品種長約4.4厘米,寬3.4厘米。種子圓錐形,長2.2厘米,寬2.4厘米,外被纖維狀果皮,淺棕色有不規則明顯脈紋,橫切面有棕色和白色相間的花紋。開花期3~6月(海南),在翌年2~6月果熟;雲南西雙版納3~4月開花,果熟期在翌年2~3月。
檳榔
8. 吃檳榔的好處和壞處
檳榔看起來個頭小小的,但是其威力卻是非常大。大家千萬不要小瞧了這種檳榔的作用,可能在嚼著檳榔的時候就是一顆定時炸彈。我國患有口腔癌的人數非常的多,每年因口腔癌死亡的人數也會非常的高。並且,有研究表明,90%以上的口腔癌都與檳榔相關,所以檳榔的危害非常大。那麼,檳榔吃得多會產生什麼樣的問題呢?
檳榔屬於具有地域特色的佳品,也是屬於中國四大南葯之一,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多種營養元素和物質。但是,如果經常嚼著檳榔,就會容易致癌,甚至會導致口腔疾病的出現,對牙齒會造成一定的損傷。所以,大家在吃檳榔的時候一定要多加註意,千萬不要大量的吃檳榔,一定要控制檳榔的食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