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圖是某同學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實驗前該同學事先設計了實驗方案,請你幫他填寫完整:(1)
(1)探究物像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所以要用刻度尺測量物像到平面鏡的距離.
(2)平面鏡成虛像,所以光屏放在虛像位置,光屏上是不能承接到像的.
(3)①平面鏡沿軸線轉向自己時,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像會偏上;平面鏡沿軸線遠離自己時,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像會偏下.
②只有一組實驗數據得到實驗結論,實驗結論具有偶然性.要用實驗來探究物理規律時,要進行多次實驗,實驗結論才具有普遍性.
(4)小明在實驗過程中讓玻璃板沿00'軸(玻璃板與桌面的接觸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動,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不變,所以像的位置不變,所以像相對於蠟燭A的位置不變.
將玻璃板繞00'軸轉向自己,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像會偏上,轉向自己.
故答案為:(1)物像到平面鏡的距離;(2)在虛像位置放光屏,看光屏上是否能接到像;接不到像;虛;(3)不能;像偏上或偏下;不合理;用實驗來探究物理規律時,只有一組實驗數據總結的實驗結論具有偶然性;(4)不;轉向自己.
『貳』 如圖所示,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時的實驗裝置.(1)在實驗前是選擇平面鏡還是選
(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時,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目的是 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還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後面的蠟燭,便於觀察到所成的像的位置與物體的位置有何關系和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2)因為小明看見的是小華的手和A的像重合了,誤認為小華「摸到燭火」了,因為A的像是虛像,所以小華說沒有.
(3)未點燃的蠟燭與點燃的蠟燭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蠟燭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物體和像關於平面鏡對稱,同時還可以確定像的位置.
(4)本實驗是探究、驗證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所成的像是虛像;像和物體各對應點的連線與平面鏡垂直;像和物體各對應點到平面鏡間距離相等.他們下一步應該連接像與物的對應點,可以藉助於直角三角板判斷連線與鏡面是否垂直,得到物和像的連線與鏡面垂直;然後利用刻度尺量出點A、B、C、A′、B′、C′到鏡面的距離,會發現點A與A′,點B與B′,點C與C′到鏡面的距離相等.最終得出結論:物和像的連線與鏡面垂直,物體和像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表格如下:
次數 | 像距v/cm | 物距U/cm | 像與物連線與鏡面位置關系 |
1 | 垂直 | ||
2 | 垂直 | ||
3 | 垂直 |
『叄』 如圖甲為小明同學「探究平面鏡成像」的實驗裝置,其中A、B是兩段相同的蠟燭,C是平整的白紙,E是玻璃板.
(1)玻璃板有兩個反射面,都會發生反射現象,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都會匯聚成像,玻璃板越厚,兩個像距離越遠,兩個像越清晰.
(2)無論怎樣沿水平桌面移動蠟燭都不能與像完全重合是因為玻璃板與桌面不垂直,像不在水平桌面上.
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形成虛像,因為不是實際光線.光線通過透明玻璃板是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會發生折射,所以對著玻璃板既可看到前面蠟燭在玻璃板後所成的像,同時又可看到放在玻璃板後的蠟燭.則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後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3)一次實驗,小紅就在記錄的白紙上進行相關處理,這樣做不妥,因為實驗次數過少,結論帶有偶然性;因此實驗中改變蠟燭的位置再做兩次實驗是為了排除偶然性,尋找實驗中普遍的規律性.
故答案為:(1)玻璃板太厚;(2)玻璃板沒有豎直放置反射折射;(3)實現次數太少,結論有偶然性.
『肆』 如圖所示是小明「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1)實驗中選擇兩根完全一樣的蠟燭A 和C,是為了比較
(1)實驗中選擇兩根完全一樣的蠟燭A和B,是為了比較物與像的大小的關系.
(2)實驗時,由於成的像是虛像,將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眼睛應該在玻璃板前觀察.即小紅應在A側觀察蠟燭A經玻璃板所成的像.
(3)由平面鏡的成像特點,像物關於鏡面對稱可知:玻璃板如果不豎直,蠟燭A的像與蠟燭C不能重合.
(4)由於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厚玻璃的兩面都能反射光,能成兩個像,所以通過玻璃板該同學看到了同一個蠟燭的兩個像.
(5)本實驗中用兩根完全一樣的蠟燭A和C,這種物理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故答案為:(1)大小;(2)A;(3)玻璃板未與桌面垂直;(4)玻璃板太厚;(5)等效替代.
『伍』 (2014濟南)小明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實驗:(1)小明選用玻璃板而不選
(1)用玻璃板代替抄平面襲鏡,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點,便於透過玻璃板確定像的位置;
(2)因為物體與像的大小相等,因此甲、乙蠟燭必須高度、粗細完全一樣,否則無法比較物體與像的關系;
(3)在尋找蠟燭甲的像的位置時,眼睛應在玻璃板放有蠟燭甲的一側觀察;
(4)無論如何移動後面的蠟燭,都不能與像重合,說明玻璃板與水平桌面不垂直時,像也不和桌面垂直,所以不會重合;
(5)由於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兩面都能反射光,能成兩個像,所以通過玻璃板該同學看到了同一個蠟燭的兩個像.可以換較簿的玻璃板.
故答案為:(1)便於確定像的位置;
(2)高度、粗細相同;
(3)甲;
(4)玻璃板與桌面不垂直;
(5)玻璃的兩個表面同時反射,每個表面成一個像;換較簿的玻璃板.
『陸』 (2014葫蘆島二模)如圖是小明同學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裝置.(1)在實驗中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
(1)為了確定像的位置和比較像的大小,讓蠟燭A的像和蠟燭B重合,既能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B蠟燭,實驗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2)因為實驗目的:探究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和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的關系,在水平桌上鋪一張白紙,紙上垂直放一塊平板玻璃板作為平面鏡,然後在紙上記錄玻璃板的位置.
(3)由於平面鏡成的是虛像,所以在尋找蠟燭A的像的位置時,人眼應在蠟燭A(即M)這一側觀察.使它與蠟燭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
如果玻璃板後面的蠟燭點燃,將分不清蠟燭和像,因此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點燃蠟燭N在玻璃板後面移動,直到它跟蠟燭M的像完全重合.
(4)本實驗是探究驗證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所成的像是虛像;像和物體各對應點的連線與平面鏡垂直;像和物體各對應點到平面鏡間距離相等.他們下一步應該連接像與物的對應點,判斷連線與鏡面是否垂直;測出像點和物點到玻璃板的距離進行比較.
故答案為:(1)位置;大小;(2)記錄玻璃板位置;(3)M;未點燃;(4)連接像與物的對應點,判斷連線與鏡面是否垂直,測出像點和物點到玻璃板的距離進行比較.
『柒』 如圖甲是小芳同學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裝置.(1)在實驗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主要是利
(1)為了確定像的位置,讓蠟燭A的像和蠟燭B重合,既能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B蠟燭,實驗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2)未點燃的蠟燭與點燃的蠟燭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蠟燭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
(3)由於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兩面都能反射光,能成兩個像,所以通過玻璃板該同學看到了同一個蠟燭的兩個像.
(4)本實驗是探究驗證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所成的像是虛像;像和物體各對應點的連線與平面鏡垂直;像和物體各對應點到平面鏡間距離相等.他們下一步應該連接像與物的對應點,判斷連線與鏡面是否垂直;通過歸納處理即可得出如下結論:物和像的連線與鏡面垂直,物體和像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故答案為:(1)確定像的位置;(2)像和物大小相等;(3)玻璃板比較厚,蠟燭經過兩個反射面都會形成像;(4)連接對應的像點和物點,判斷連線是否和鏡面垂直;測出像點和物點到玻璃板的距離進行比較.
『捌』 小明同學利用圖所示裝置進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實驗:(1)小明選用玻璃板而不選用平面鏡,因為
(1)平面鏡是不透明的,只能在平面鏡中看到平面鏡前物體的像,不能看到平面鏡後面的物內體,所以實容驗時不採用不透明的平面鏡.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雖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體一側能看到物體的像,同時還能看到代替物體的另一個物體,便於確定像的位置.
(2)探究實驗中對蠟燭A和B的要求是形狀、大小完全相同;主要是便於比較像與物體的大小;
(3)平面鏡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蠟燭發出的光線經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在A蠟燭所在這一側;
(4)平面鏡成虛像,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移去蠟燭B,並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則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蠟燭A的像.
(5)如果玻璃板與桌面不垂直,A蠟燭所成的像可能偏高或偏低,這樣B蠟燭與A蠟燭的像就無法重合了.
故答案為:(1)便於確定蠟燭所成像的位置;
(2)形狀、大小完全相同;
(3)A;
(4)虛;
(5)玻璃板與桌面不垂直.
『玖』 (2014鄂州模擬)如圖是小芳同學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裝置.(1)在實驗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
(1)為了確定像的位置,讓蠟燭A的像和蠟燭B重合,既能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B蠟燭,實驗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2)未點燃的蠟燭與點燃的蠟燭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蠟燭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
(3)由於平面鏡成的是虛像,所以在尋找蠟燭A的像的位置時,人眼應在蠟燭A這一側觀察.使它與蠟燭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
(4)由於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兩面都能反射光,能成兩個像,所以通過玻璃板該同學看到了同一個蠟燭的兩個像.
故答案為:(1)確定像的位置;(2)像和物大小相等;(3);(4)玻璃板比較厚,蠟燭經過兩個反射面都會形成像;
『拾』 如圖所示是小明同學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實驗裝置.(1)他在玻璃後放一支與A完全相同的未點燃的蠟
(1)把一隻點燃的蠟燭放在鏡前,另外拿一隻完全相同未點燃的蠟燭在鏡後適當的移動,直到看上去跟像完全重合,可以確定像的位置,同時也可以比較物像大小關系.
(2)玻璃板既能讓光透過也可以反射光,透過玻璃板能清楚地看到蠟燭B,若用鏡子,因看不到蠟燭B,也就無法確定蠟燭B與蠟燭A的像重合的位置,所以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
(3)小明同學的結論不合理,因為通過實驗總結實驗結論時,要進行多次實驗,總結的實驗結論才具有普遍性,只有一次實驗,實驗次數太少,結論很具有偶然性.
故答案為:(1)為了便於確定像的位置;
(2)透過玻璃板能清楚地看到蠟燭B,若用鏡子,因看不到蠟燭B,也就無法確定蠟燭B與蠟燭A的像重合的位置;
(3)不合理,理由是:只測量了一次數據,結論的得出存在偶然性,小明應該進行多次實驗,使結論具有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