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物理實驗步驟怎麼寫
1題目
2試驗目的
3試驗原理
4試驗器具
5試驗步驟
6試驗數據處理
7試驗總結.
⑵ 物理實驗步驟
(1)若小金屬塊是規則的:用刻度尺量出長寬高,算出體積。在用天平(或彈簧秤)測質量,用公式P=M/V算出密度。
(2)若小金屬塊是不規則,將量筒裝滿水,將其放入,看水升高部分的體積。在用天平(或彈簧秤)測質量,用公式P=M/V算出密度。
⑶ 物理實驗的五大步驟是什麼
一般情況下,有七個步驟:
1.提出問題
2.猜想與假設
3制定計劃,設計實驗
4.進行實驗,收集證據
5.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6.評估
7.交流與合作
科學探究可以是七個步驟,也可以只針對其中幾個步驟
⑷ 初二物理的簡單實驗裝置
1、市面上來激光筆不源貴,還挺好玩,買一個,由於激光筆射出光線 平行度好,可近似認為是平行光
找三個點(三點一線的),順著射過去,演示光直線性原理,檢測你家地面、牆壁、傢具等的直線度(這個是(3)要求的解決實際問題的)。
找個小鏡子,可以演示各種反射原理
向魚缸里照射(用手機拍下照片)可以演示各種折射原理,
找個小孔(很小的孔,或者賣的專門的圖形接頭),射到牆上,可以演示光衍射原理,
找個放大鏡射過去,光斑大小變化,演示折射原理,位置不同光斑大小變化,演示放大鏡物像間關系。
等等,凡是做過的物理題都可以拿來試試模擬下....
2、物態變化
最簡單的是小葯店(大葯店不賣)買個,注射針管,
吸點水,裡面沒有氣泡的情況下,用手堵住吸孔,繼續拔,會看到水像沸騰一樣冒泡,
原理是壓力越低,液體沸點越低, 屬於【氣化】過程
重要的是你在以後的生活中自己注意觀察思考,你會發現很多身邊有意思的東東。
⑸ 詳細的物理小實驗步驟
1.利用一支溫度計,一個小燒杯,一瓶酒精,設計一個實驗,證明:酒精蒸發過程中吸熱,請你寫出實驗步驟和實驗現象。
實驗步驟:1、將溫度計放在空氣中,待示數穩定後,讀出此時溫度為T1;2、向小燒杯中倒入適量酒精,將溫度計的玻璃泡浸入燒杯的酒精中;3、將溫度計取出,在玻璃泡表面的酒精蒸發完之前,觀察溫度計的示數變化情況
實驗現象:溫度計取出後,且玻璃泡表面的酒精蒸發完之前,其示數減小,所以,可以證明蒸發吸熱。
2.為了探究平面鏡成鏡時,像到平面鏡的距離 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 的關系,現將泡沫塑料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將白紙平放並固定在泡沫塑料板上,在白紙中間測一條直線 ,把一塊帶支架的平面鏡(不透明)沿直線 位置,使平面鏡底邊與直線 重合,且使平面鏡垂直於紙面,如圖16所示,請你在圖16裝置的基礎上,利用一把刻度尺和一盒大頭針設計一個實驗,證明:平面鏡成像時,像到平面鏡的距離 等於物到平面鏡的距離 ,請寫出實驗步驟,畫出實驗數據記錄表。
六次探究實驗
方法1:在鏡子前面任意點O點垂直插一大頭針,然後在任意點A』也垂直插上一大頭針,調整視角使得人只用一隻眼睛看A』,但看不到鏡中大頭針O的像,保持人眼的位置不變,在A』點和人眼之間再插一大頭針A,使得人眼只能看到大頭針A, 看不到A』及O』,用同樣的方法,標志出B及B』點,移開鏡子,用直尺連接AA』 及BB』,並延長使相交於O』點即為像的位置用直尺測量O到平面鏡距離為u1,測量O』到平面鏡距離為v1,並將數據計入表格
2.仿照步驟1,依次再做5次實驗,分別得到5組O到平面鏡距離、5組O』到平面鏡距離,並將數據計入表格。
表格
實驗次數
1
2
3
4
5
6
u/cm
v/cm
方法2:(1)在鏡前紙上適當位置插一枚大頭針作為物體S,用眼睛觀察到它在鏡中的像S′。
(2)在鏡前物體S的右側,用一隻眼睛觀察物體S的像S′,並沿視線在紙上插一枚大頭
針P1,使大頭針P1恰好能擋住像S′;再插一枚大頭針P2,使大頭針P2恰好能擋住
大頭針P1和像S′。
(3)在鏡前物體S的左側,仿照步驟(2)分別在紙上插上大頭針P3和P4。
(4)移去平面鏡和大頭針,通過大頭針P1和P2在紙上的針孔畫一條直線,再通過大頭
針P3和P4在紙上的針孔畫一條直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就是像S′的位置。
(5)用刻度尺分別測出物體S到直線MN的距離u和像S′到直線MN的距離v,並分別
將u和v的數據記錄到實驗數據表中。
(6)改變物體S的位置,仿照步驟(1)~(5),再做5次實驗。
⑹ 物理實驗六大的步驟是什麼
實驗目的 實驗原理 實驗器材 實驗步驟 實驗數據記錄處理 實驗結果思考分析
⑺ 物理實驗方法
一、比較法
將待測物理量與選做標准單位的物理量進行比較的方法叫比較法。如測量物體長度,用天平稱量質量,用電橋測電阻等。有時光有標准量具還不夠,還需要配置比較系統,使被測量量與標准量實現比較。如:測量金屬在某溫度下的比熱容。因為金屬的比熱容隨溫度的升高而變大,可以找一個在該溫度下比熱容的金屬材料,用比較法測,把兩者做成形狀相同的樣品,加熱到一定溫度讓其自然冷卻,作降溫曲線(T-t曲線)由牛頓冷卻定律即可得解。比較法是物理實驗中最普通、最基本的實驗方法,也是實驗設計中設計對照實驗的基礎。
二、替代法
用已知的標准量去代替未知的待測量,以保持狀態和效果相同,從而推出待測量的方法叫替代法。如用合力替代各個分力,用總電阻替代各部分電阻,浮力替代液體對物體的各個壓力等。
三、累積法
又稱疊加法。將微小量累積後測量求平均的方法,能減小相對誤差。實驗中也經常涉及這一方法。如在《用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實驗中,需要測定單擺周期,用秒錶測一次全振動的時間誤差很大,於是採用測定30-50次全振動的時間T,從而求出單擺的周期T=t/n(n為全振動次數)。
四、控製法
在中學許多物理實驗中,往往存在著多種變化的因素,為了研究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先控制一些量不變,依次研究某一個因素的影響。如通過導體的電流I受到導體電阻R和它兩端電壓U的影響,在研究電流I與電阻R的關系時,需要保持電壓U不變;在研究電流I與電壓U的關系時,需要保持電阻R不變。
五、留跡法
有些物理現象瞬間即逝,如運動物體所處的位置、軌跡或圖像等,用留跡法記錄下來,以便從容地測量、比較和研究。如在《測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驗證牛頓第不運動定律》、《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等實驗中,就是通過紙帶上打出的點記錄下小車(或重物)在不同時刻的位置(位移)及所對應的時刻,從而可從容計算小車在各個位置或時刻的速度並求出速度;對於簡諧運動,則是通過擺動的漏斗漏出的細沙落在勻速拉動的硬紙板上而記錄下各個時刻擺的位置,從而很方便地研究簡諧運動的圖像;利用閃光照相記錄自由落體運動的軌跡等實驗都採用了留跡法。
六、放大法
在現象、變化、待測物理量十分微小的情況下,往往採用放大法。根據實驗的性質和放大對象的不同,放大所使用的物理方法也各異。例如:在《測定金屬電阻率》實驗中所使用的螺旋測微器:主尺上前進(或後退)0.5毫米,對應副尺上有5n個等分,實際上是對長度的機械放大;許多電表如電流表、電壓表是利用一根較長的指針把通電後線圈的偏轉角顯示出來。
七、補償法
補償法是找一種效應與之相抵消,從而對被測物理量進行測量的方法。由於被測量的作用在測量中被抵消,故表示標准量與被測量作用之差的儀表示數為0,所以又稱零示法。
八、轉換法
某些物理量不容易直接測量,或某些現象直接顯示有困難,可以採取把所要觀測的變數轉換成其它變數(力、熱、聲、光、電等物理量的相互轉換)進行間接觀察和測量,這就是轉換法。如卡文迪許《利用扭秤裝置測定萬有引力恆量實驗》:其基本的思維方法便是等效轉換。卡文迪許扭秤發生扭轉後,引力對T形架的扭轉力矩與石英絲由於彈性形變產主的扭轉力矩這就是等效轉換,間接地達到了無法達到的目的。又如轉換法還應用於石英絲扭轉角度的測量、根據電流的熱效應來認識電流大小、根據磁場對磁體有力的作用來認識磁場等上。轉換法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思維方法,是對事物本質深刻認識的基礎上才產生的一種飛躍。
九、理想化法
影響物理現象的因素往往復雜多變,實驗中常可採用忽略某些次要因素或假設一些理想條件的辦法,以突出現象的本質因素,便於深入研究,從而取得實際情況下合理的近似結果。如在《用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的實驗中(假設懸線不可伸長)懸點的摩擦和小球在擺動過程的空氣阻力不計,在電學實驗中把電壓表變成內阻是無窮大的理想電壓表,電流表變成內阻等於0的理想電流表等實驗都採用了理想化法。
十、模型法
有時受客觀條件限制,不能對某些物理現象進行直接實驗和測量,於是就人為地創造一定的模型,在模型的條件下進行實驗。但要求模型和原型必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在《電場中等勢線的描繪》實驗中,因為對靜電場直接測量很「困難」,故採用易測量的電流場來模擬。又如在確定磁場中磁感線
⑻ 實驗過程和步驟
(一)實驗材料
實驗裝置採用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廊坊分院核磁共振實驗儀器。實驗材料選用有機玻璃管及不同含油飽和度的壓實泥質(玻璃微珠和天然泥質)、不同滲透率的人工岩心和實際油田岩心、優質煤油、含200×10-6的Mn2+的無離子水。
篩選玻璃微珠,漂洗烘乾後完全飽和錳水,裝入中間容器內,飽和一定比例的油;岩心完全乾燥脫水後,飽和錳水;將飽和好油、水的玻璃微珠裝填在有機玻璃模型管中壓實,其間將飽和好水的岩心放在管的中部一起壓實裝填;將裝填好的有機玻璃模型放入中間容器內加壓,保持要求的壓力後,將中間容器放入恆溫箱中加溫。按一定的時間間隔取出有機玻璃模型,掃描成像後,加壓加溫。
(二)實驗步驟
實驗分組進行,改變不同的實驗參數,在不同的實驗條件下,模擬砂岩透鏡體成藏的過程和不同參數對透鏡體成藏的控製作用(表4-6)。
(三)實驗圖像及其處理
實驗結果以圖像的方式顯示,圖4-17是透鏡體成藏物理模擬實驗掃描圖像,左邊為橫切面圖像,右為縱切面圖像。兩圖像中,模型外部為圍岩(壓實的含油的玻璃微珠)的掃描結果,中間范圍是岩心的掃描圖像,在模型的邊部放置定標管。
為了更好地反映實驗的結果,將掃描的圖像進行定量處理。圖4-18和圖4-19為核磁共振實驗岩心圖像和定標管含油(水)飽和度統計信息圖,圖的上部為信息的統計值,分顯示值(Display)和實際像素點的值(Source),分別求取了像素點的范圍大小(Area)、平均值(Mean)、最小值(Minimun)、最大值(Maxium);顯示的亮度值從0~255范圍內,亮度值越大,含油(水)性越好。圖的下部為像素點分布的顯示值的統計曲線,曲線的橫坐標為像素點亮度,其值從0到255,亮度加大,含油(水)飽和度增加,縱坐標為像素點的個數。
⑼ 物理實驗都有什麼步驟
一般來說,物理實驗步驟為1.發現問題;2.作出猜想與假設;3.設計制定實驗;4.進行實驗與得出結論;5評估;6.交流與討論。而具體實驗步驟可能會有不同,隨時歡迎追問.
⑽ 急需「高中趣味物理實驗」 含步驟,方法
噴泉實驗的基本原理是:氣體在液體中溶解度很大,在短時間內產生足夠的壓強差(負壓),則打開活塞後,大氣壓將燒杯內的液體壓入燒瓶中,在尖嘴導管口形成噴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想起影響氣壓的幾個因素。根據克拉伯龍方程:PV=nRT,推出P=(nRT)/V (R為常數)。要使P變小,可改變n、T、V中的一個變數。所以減小氣壓的方法有三種:①減少氣體的物質的量(n);②降低氣體的溫度(T);③增大氣體的體積(V)。減少氣體的物質的量有兩種方法:物理方法與化學方法。物理方法可把氣體抽走或物理溶解,化學方法可通過化學反應或化學溶解;降低氣體的溫度,我們可以採用冷水澆注或用濕毛巾放於瓶底,也可以把裝置轉移入較低溫的環境;而增大氣體的體積,可以採取,升高溫度(如,用熱水澆注或熱毛巾放於瓶底)或改變容器的體積的方法。
對於用化學方法來減少氣體的物質的量的方法又和氣體的溶解度、吸收液的種類有關。①氣體溶解性大小會對噴泉的形成產生影響。如,易溶於水的氣體、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氣體、難溶於水的氣體;由於它們在水中的溶解度不一樣,從而就使得壓強的減少不一樣,是噴泉能否產生以及噴泉大小的關鍵。②吸收液的種類也會對噴泉的形成產生影響,不同的吸收液,與氣體之間能否反應、氣體在其中溶解度的大小,都決定了噴泉實驗的成敗。
通過分析噴泉實驗的原理和條件,我們總結出了噴泉實驗成功的關鍵是:①盛氣體的燒瓶必須乾燥,否則甁中有液體,會使瓶口留下空氣,形成的噴泉壓力不大(噴泉」無力」);②氣體要充滿燒瓶;③燒瓶不能漏氣(實驗前應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④所用氣體能大量溶於所用液體或氣體與液體快速反應。
1.噴泉的計算
根據充入燒瓶中液體的體積可以計算燒瓶內所盛氣體的純度或平均式量。
2.噴泉的設計
關鍵是如何使燒瓶內的氣體大量地減少。
製作方法:取一玻璃瓶,瓶口塞入一打孔膠塞。塞孔中插入一尖嘴玻璃管,外端套一膠管.
使用方法:用注射器從瓶內抽氣若干次,然後用彈簧夾夾緊膠管。將玻璃瓶倒置於水槽中。去掉彈簧夾,則見有水經膠管從玻璃管尖嘴噴出,形成噴泉.
噴泉實驗是一個富有探索意義的實驗,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實驗的基本原理是使燒瓶內外在短時間內產生較大的壓強差,利用大氣壓將燒瓶下面燒杯中的液體壓入燒瓶內,在尖嘴導管口形成噴泉(如圖1)。這類實驗的要求是:①裝置氣密性良好;②所用氣體能大量溶於所用液體或氣體與液體快速反應。能進行噴泉實驗的物質通常有以下幾組:
氣體(a)
液體(b)
液體(c)
3.形成噴泉的組合
(1)UTP(常溫常壓下),NH3、HCl、SO2、NO2 與水組合能形成噴泉。
(2)酸性氣體與NaOH(aq)組合能形成噴泉,例如CO2與NaOH,SO2與NaOH等。
(3)有機氣體與有機溶劑組合也能形成噴泉。
(4)O2、N2、H2 等不溶於水的氣體,設計一定實驗條件將其反應掉,也能形成噴泉。
1.NH3
水
水
NH3溶解度為1:700
2.HCl
水
水
HCl溶解度為1:500
3.NO2
水
水
3NO2+H2O=2HNO3+NO(不能充滿)
4.SO2
水
水
SO2+H2O←=→H2SO3
5.CO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CO2=Na2CO3+H2O
6.SO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SO2=Na2SO3+H2O
7.Cl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Cl2=NaClO+NaCl+H2O
注意:雖然NO2與SO2在水中溶解度較小,但只要滴管中的水加多即可,就是讓相同體積的氣體溶與更多水中,從而使燒瓶 內外形成氣壓差,從而形成噴泉。